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法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与数学相关的法制知识,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合法和非法的概念等。
3.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了解法律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机构,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3. 合法和非法的概念:通过数学问题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合法和非法的区别。
4. 法制知识与数学的结合:通过数学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数学运算中的法律意识和规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法制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制知识的必要性。
主体活动:2. 介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来源和执行机构。
3. 通过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合法和非法的概念,让他们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和作用。
4. 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和运用法律意识和规则。
巩固活动: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体会,加深对法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制知识,解决与数学相关的法律问题。
评估活动:7. 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法制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数学与法制的综合性文章。
教学资源:1. PPT或教学板书:用于呈现法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案例和实例:用于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合法和非法的概念。
3. 数学题目:设计一些与法制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法律意识和规则。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情境教学:通过案例和实例,将法制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庭、模拟法庭辩论等,加深对法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的进制转换方法,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2. 学生能够运用数的进制转换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表示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2.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进制概念及转换方法。
2.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表示。
3. 实际问题中的进制转换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数的进制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律。
2.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进制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引发学生对数的进制转换的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研究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如二进制与八进制、八进制与十进制等。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表示,引导学生运用进制转换方法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 学生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小组合作的表现,展现对数的进制转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第一章:数的概念与法制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理解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2. 法制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教学过程:1. 讲解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2. 结合数学知识,讲解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宪法的重要性,培养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表现。
第二章:四则运算与公平正义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权益。
二、教学内容:1.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 法制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讲解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
2. 结合数学运算,讲解公平正义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表现。
第三章:几何图形与法律保护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2. 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及其性质。
2. 法制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三、教学过程:1. 讲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
2. 结合几何图形,讲解法律保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增强法律意识。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基本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法制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表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第一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镇宁自治县第二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教学案例(一)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渗透点: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全民健康条例》2、《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教学内容】教科书 24-25 页,例 1 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 1 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268÷ 4 224÷ 4 256÷ 6 345÷ 15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 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0 表示什么?二、教学新课(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
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 22.4 千米的路程。
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24 表示什么?(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完整word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doc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大水小学杰五年上册数学第二元:小数除法教学内容: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目:1、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用,一步体会除法的意。
2、利用生活和已有知,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算方法的程,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方法,并能利用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4、培养学生的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当保学生在校期每天参加 1 小的体育活。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一次全校性的运会;有条件的,可以有划地学生参加足、野、体育夏(冬)令等活。
(2)《城市垃圾管理法》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方法。
教学点: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程:一、入新(一)回整数除法的意。
(二)算:268÷ 4 224÷ 4 256÷ 6345÷ 151、分指定一,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2、重点一224÷ 4 怎算。
3、老随学生的回答板。
20 表示什么?24 表示什么?二、教学新(一)情境,渗透法制教育1、出示目,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越来越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老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
在广老四天跑了22.4 千米的路程。
你能算一算老每天跑多少?2、根据意,渗透法制教育(1)启式提:同学,你知道个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定有关?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当保学生在校期每天参加 1 小的体育活。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一次全校性的运会;有条件的,可以有划地学生参加足、野、体育夏(冬)令等活。
(4)学生。
(5)教点。
(二)提出: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有困可求助同学和老。
(三)交流1、小内交流答案并互相是怎么想的。
: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解决困最多,要加油噢!2、(1)小内交流,收集相关信息。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2)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学与生活(1)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第二章:数学与法律(1)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证据在法律诉讼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学与法律关系的思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讲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2. 案例素材:收集与数学和法律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演示;3.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如证据的计算、概率的估算等。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就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数学竞赛、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数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4)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和作用,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1)教学内容: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2. 第二课时:比的应用(1)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教学方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比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比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相关的生活实例。
(2)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比的应用场景。
2. 教学新课:(1)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比的应用。
3.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范文
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将法律和法制知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法律和法制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以下是一个五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范文。
教案名称:数学中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认识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4.应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法律和法制知识的教学材料。
2.准备几道与数学相关的法律题目或问题。
3.黑板、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法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法律知识(10分钟)3.讨论与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案例,如:小明在操场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500元现金,小明该怎么处理?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借此引出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如:民法中的失物拾得、物权等概念,以及法律对操场拾得物处理的相关规定等。
4.数学问题与法律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与法律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小明的爸爸乘坐出租车从家到机场需要30分钟,而从机场到家只需要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一段时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找出答案。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交通法规对行驶速度的限制所致。
5.巩固与拓展(15分钟)教师提供更多与数学相关的法律问题或案例,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解答。
如:如果小明的爸爸超速行驶被交警抓住,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学生根据所学法律知识,给出回答。
教师适时给出鼓励和指导。
6.总结与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然后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一道与数学有关的法律问题,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总结:通过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参与法制建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法制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概念介绍;2. 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实例;3.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4. 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案例:收集与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案例;2. 教学素材:准备与法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4.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与法制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选举中的统计问题、法律案例中的数学计算等。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学与法制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两者的联系。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如几何知识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还有哪些法律问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2)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册《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2.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融入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2)通过实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理解新知识点;(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讲解:(1)讲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突破重点难点;(2)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4. 案例分析:(1)选取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6.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重点难点;(2)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7. 课后作业:(1)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结合法制教育,布置相关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法制渗透
小学数学教案法制渗透
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法制渗透,理解法制渗透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法制渗透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法制渗透的含义。
2. 掌握通过数学知识解决法制渗透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法制渗透的概念。
2. 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法制渗透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例子引入法制渗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制渗透。
2. 学习法制渗透的内容:讲解法制渗透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理解法制渗透对社会的意义。
3.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法制渗透中的问题。
4.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和经验,体会法制渗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法治意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法制渗透的含义和作用有了初步了解,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制意识。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注重法制渗透,为构建法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和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中的知识点。
2. 学会使用货币进行交换,了解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人民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对人民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不伪造、不破坏人民币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1. 认识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
2. 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换。
3. 了解人民币的流通规定和真假币辨识方法。
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1. 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换。
2. 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和技巧。
难点:1. 人民币的真假辨识方法。
2. 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操作法、小组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的种类和面值第二课时: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换第三课时:人民币的流通规定和真假币辨识第四课时: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五课时: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六、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1. 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会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简单的统计技巧。
难点:1. 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2. 理解数学与法制教育的渗透关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渗透关系:通过数学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法制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2. 数学运算中的法制意识:通过数学题目,培养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如合理使用计算规则、遵守数学规范等。
3.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法律思维:通过分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如权益保护、公平与正义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数学与法制的渗透关系。
-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该问题是否与法律有关。
2. 理论讲解(10分钟):- 介绍数学与法制的渗透关系,如数学在法律案例中的应用等。
- 解释数学运算中的法制意识和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法律思维。
3. 数学与法制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个数学与法制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和法律问题。
-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法律意义和解决方法。
4. 数学运算中的法制意识培养(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学题目,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注意法律意识,如使用计算规则、遵守数学规范等。
5.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法律思维培养(15分钟):- 提供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如权益保护、公平与正义等。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数学与法制的渗透关系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更复杂的数学与法制案例分析等。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解答问题时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问题解答能力:评估学生在数学问题解答中是否能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数学与法制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题目: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2. 理解数学与法制教育的联系,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法制问题中;3.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其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
教学内容:1. 法制教育的意义和基本知识(例如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分类等);2. 数学与法制的联系(例如图表分析、数据统计与法律案例的关系等);3.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际应用(例如数学在法院案件的解读与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提出数学与法制教育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15分钟):- 讲解法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和分类;- 探讨数学与法制教育的关联,例如通过图表分析和数据统计解读法律案例。
3. 实例分析(20分钟):- 呈现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例如一起涉及数学数据的判决案件;-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推理,如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 引导学生讨论案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法律依据,并进行分析解读。
4. 讨论与交流(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对案例的观点和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案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法制教育与数学的联系和学习收获;- 提出更多与数学和法制相关的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法制问题中。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环节的积极程度;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 反馈评估:课后布置相关练习,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及工具:1. 法制教育资料和案例材料;2. 针对案例分析的图表和统计数据;3. 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组织形式。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了解法律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法律对个人行为的规范1.3 教学方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讨论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分享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的作用。
第二章:法律与权利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与个人权利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2.2 教学内容:法律与个人权利的关系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法律对个人权利的限制2.3 教学方法:讲解法律与个人权利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2.4 教学活动:讲解法律与个人权利的关系。
讨论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分享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第三章:法律与责任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个人责任的要求和规定。
3.2 教学内容:法律与个人责任的关系法律对个人责任的要求法律对个人责任的规定3.3 教学方法:讲解法律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责任的要求和规定。
3.4 教学活动:讲解法律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讨论法律对个人责任的要求和规定。
分享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对个人责任的影响。
第四章:法律与纪律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法律对个人纪律的维护和规范。
4.2 教学内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法律对个人纪律的维护法律对个人纪律的规范4.3 教学方法:讲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对个人纪律的维护和规范。
4.4 教学活动:讲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讨论法律对个人纪律的维护和规范。
分享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对个人纪律的影响。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册《数学》第100页“生活中的法律”。
2. 第五册《数学》第101页“数学与法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法规的联系。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法律法规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与数学知识的联系。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五册《数学》第100页“生活中的法律”,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通过实例,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3.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法律法规与数学知识的理解。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活动:(1)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法律法规的应用。
(2)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紫山小学罗昌礼)(1)[1]
通过小数点的位置特点,既强调了在计算中,小数点不能乱打,同时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平安无事。
知识拓展
教师:你们从图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一个小孩还说:“我计划4周跑22.4千米。”
学生:现在生活好了,锻炼身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教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组图片吧。(课件出示2012年国际奥运会中运动员勇于拼搏的图片)让学生观看。
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于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国把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借机向学生介绍《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东)令营等活动。)
教师小结:整数部分不够除“1”的,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那如果除到小数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呢?
(三)、教学例3: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爷爷的速度?
学生:1.8÷12学生:1.8÷12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通过学习例2和例3,使我们知道: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中,如果被除数部分不够商“1”的就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要添再除。
(2)、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先不看小数部分,用22除以4,商5余2,“2”表示什么意思?(2个1)
五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小数除以整数》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杨冲教学内容:小数除以整数(一)。
(教材第24页例1)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结合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情景中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法制意识与法制观念。
5、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全民健身条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24÷ 4 256÷ 6 345÷ 152、重点说说224÷ 4 这道题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景:1、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
根据图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在公园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锻炼身体。
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也多了。
教师:我们再来看这组图片(出示运动员的成绩图片)教师:体育健儿们为了国家的荣誉在大赛中勇敢拼搏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颁发了《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我国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国家逐步为各地完善体育设施,为人民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五年级2班毛卫全
教学案例(一)第三单元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渗透点: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1、《全民健康条例》
2、《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或懂得应用
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24-25 页,例1 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 1 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 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20 表示什么?
二、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
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 千米的路程。
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24 表示什么?邱天芬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 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1)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
强调全组人员参与。
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2)全班分组展示。
教学案例(二)第三单元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1
渗透点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理解
方法:讲授、图示、直观教学。
课题: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3、向学生渗透法制内容《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的学习,你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除法的运算,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
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11情境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奶牛、奶牛场、牛奶运输车、牛奶生产环节、三鹿奶粉中毒事件等,提问:养殖奶牛或生产奶粉时
能添加任何直接或潜在的有危害的物质吗?向学生介绍《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六条:生鲜乳和乳制品应当符合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
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根据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组织修订。
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包括乳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乳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通用的乳品检验方法与规程,与乳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以及其他需要制定为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的内容。
制定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婴幼儿身体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
第七条:禁止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添加任何物质。
禁止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2、理解题意。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已知:3头牛上周 220.5千克)
师:这些是我们已知的条件,那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板书求:每头奶牛平均每天的产奶量)
3、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师:上周表示什么意思?3头牛和上周跟220.5千克有关系吗?如果只有2头牛,还会有220.5千克的产奶量吗?如果是2周呢,产奶量有变化吗?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这道题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平均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根据学生分析板书: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
请你来说一说220.5÷3=73.5和73.5÷7=10.5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1)1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2)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分析第二种方法:
220.5÷7=31.5和31.5÷3=10.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又是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二、小结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的?(我们可以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产奶量;也可以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三、观察对比: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分两步计算不同点:第一种先算的是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产奶量;第二种先算3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再算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四、巩固练习P32做一做
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学生从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并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总结一下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看清楚题目要我们求的是什么,再根据条件来判断该用乘法还是除法,最后要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六、板书设计: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头牛上周 220.5千克每头奶牛平均每天的产奶量?
方法一:方法二:
(1)1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1)3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220.5÷7=31.5(千克)
(2)每头奶牛每天天产奶多少千克?(2)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31.5÷3=10.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