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一、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的建立1.1. 建立专门的急救委员会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急救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急救工作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
急救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急诊科主任、抢救专家和护理部主任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
1.2. 制定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文件急救委员会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文件,包括急诊抢救流程、急救设备配置要求、急救人员培训要求等内容。
这些文件必须详细规定急救行为的操作规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护救工作。
1.3. 建立急救知识培训体系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急救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
通过定期举办急救培训班、模拟演练等活动,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确保他们具备适应各种急危情况的应变能力。
1.4. 设立急救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为了保障急救护救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应设立急救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
定期对急救护救过程进行评估和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急救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1.5. 强化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为了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及时供应和有效使用,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急救设备的功能和状态,定期更新急救药品,提高急救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二、急诊急救抢救管理制度的实施2.1. 急诊抢救流程的严格执行在实际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急诊抢救流程执行,不能有任何疏忽和纰漏。
在接诊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快速判断和处理,确保患者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抢救。
2.2. 急救人员的分工协作在急救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医生要快速判断病情并做出治疗方案,护士要协助医生进行护理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2.3. 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及时使用在急救护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在急需时刻能够立刻启动,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急诊紧急突发事件处理制度(1)抢救流程 24h开通急救绿色通道:①急危重症:复苏室抢救病情稳定后ICU、专科病房、抢救室、观察病房等②创伤外科:严重多发伤急诊手术室,手术后ICU、创伤外科病房;或观察室清创处理后留观、创伤外科病房、输液室等③一般急症:处理后专科病房、观察病房、输液室等(2)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急诊值班医师、护士应立即向医院总值班、医务处以及急诊科科主任汇报,必要时直接向分管院长汇报,抢救工作按原医院规定以及急诊工作制度执行,急诊科科主任负责二线值班会诊抢救。
急诊科的医疗抢救工作服从医务处以及医院抢救小组的指导。
(3)院外紧急外派抢救医务人员:①急诊科服从医务处或总值班(夜间)以及院级领导紧急外派抢救指令。
②急诊抢救人员常规组成:急诊内、外科值班医师、急诊科值班护士各一名。
额外人员指派由医务处或总值班临时决定。
具体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定,服从医院统一按排。
③急诊抢救人员派出时间内值班替代由医务处调配。
④急诊科应准备好紧急外派所需要的急救药品、抢救器械。
(4)其他部门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备足各类救灾物资。
救灾物资的使用,根据灾情,由领导小组统一调拨和安排。
掌握各病区、病床、常用药品、可动用医疗队人员的数量,协调好应急通信设备、紧急供电设备及应急交通工具的紧急调用。
(5)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及事后总结工作。
急救医疗管理制度1.急救医务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急救指挥调度,坚守岗位,严格交接班制度,未经科室同意,不得私自调班。
2.出诊医务人员在接到调度中心指令后,应在五分钟内出车。
3.急救医务人员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佩戴胸卡,对病人或家属要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4.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的病情需及时告知家属,并请病人家属签字。
5.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急救医疗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处理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6.接送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不动手或坐在驾驶室接送病人,如遇危急情况,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送往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
急诊抢救及转诊管理制度
急诊抢救及转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急诊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急救成功率,本制度订立。
第二条急诊抢救及转诊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和相关部门。
第三条急诊抢救及转诊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疾病防备掌控的引导方针。
第二章急诊抢救体系第四条本医院的急诊抢救体系分为三级:一级急救、二级急救和三级急救。
第五条急救科是本医院急诊抢救体系的核心科室,由专科医生负责组织和引导急诊抢救工作。
第六条一级急救包含基本的生命支持、初级抢救、简单的药物治疗等,由急诊科、护理部等科室构成急救小组进行急救工作。
第七条二级急救包含多而杂的生命支持、中级抢救、多而杂的药物治疗等,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构成急救小组进行急救工作。
第八条三级急救是最高级别急救,包含高级的生命支持、高级抢救、特殊治疗等,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相关专科科室构成急救小组进行急救工作。
第三章急诊抢救工作流程第九条急诊抢救工作必需依照以下流程进行:1. 急诊科接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并确定急救级别;2. 急诊科快速组织急救小组进行急救工作;3. 急救小组依照相应的急救级别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4. 急救小组应及时向相关科室汇报抢救情况;5. 抢救结束后,急救小组应汇总抢救情况进行总结。
第四章转诊管理制度第十条对于急诊科处理不了的多而杂病例,应尽快向上级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发起转诊申请。
第十一条转诊应满足以下条件:1. 病情危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2. 需要特殊医疗设备或技术的;3. 患者或家属要求转诊的。
第十二条转诊申请程序:1. 急诊科医生提交转诊申请并填写相应的转诊单;2. 转诊申请应得到相关科室或医院的批准;3. 批准后,急诊科应尽快做好转诊准备工作。
第十三条转诊后,急诊科仍要与接诊医院或科室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
第五章急诊抢救及转诊管理的责任和要求第十四条急诊抢救的责任和要求:1. 急诊科医生应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并参加相关的培训;2. 急诊科医生应掌握基本的抢救技术和知识;3. 急诊科医生应遵守急救工作流程,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与危重症医学急救服务管理制度
急诊与危重症医学急救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诊与危重症医学急救服务,提高抢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急诊科和危重症医学科。
第三条急诊与危重症医学急救服务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质量优先的原则,保障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二章急诊部的管理与服务第四条急诊部承当医院门急诊的急诊医疗救治任务,实行24小时连续开放。
第五条急诊部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医院要求,订立并完善紧急医疗救治设备和药品配置标准。
第六条急诊部应设立急诊接诊台,负责统一接诊患者,出具相应医疗文书,并及时报告相关信息。
第七条急诊科医生应具备相关急诊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持有医生执业资格证。
第八条急诊科医生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如显现疲乏或不适应于工作,应及时请假并由医院布置替代医生。
第九条急诊部应建立健全急诊医生轮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充分数量的医生进行值班,保障急救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十条急诊部应及时排队并接诊患者,实行分诊制度,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优先抢救次序。
第十一条急诊部应定期开展急救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和应急处理本领。
第十二条急诊部应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并依照规定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三章危重症医学科的管理与服务第十三条危重症医学科负责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应设立特地的重症监护室,并配备相关的设备和医疗器械。
第十四条危重症医学科应设立特地的急救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构成,实行24小时值班制。
第十五条危重症医学科应配备充分数量的医护人员,确保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负荷适合,不得超负荷工作。
第十六条危重症医学科应建立完善的危重症病例管理制度,做好病情跟踪和记录。
第十七条危重症医学科应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疑难病例,研究诊疗方案,提高抢救效果。
第十八条危重症医学科应对危重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订立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第十九条危重症医学科应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和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急诊急救制度
急诊急救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管理,提高医疗救治效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急诊科和相关救治部门的医生、护士、急救人员等,以及涉及急诊急救工作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急诊急救工作应坚持“救死扶伤,先救急后救重,救人不救证”的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第二章急诊急救机构和设备第四条医院设立急诊科,并配备急诊医生、急诊护士和急诊技术人员。
急诊科应具备开展各种急诊医疗技术和救治手段的条件。
第五条医院应配置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救设备应定期检测、维护和修理和更新,药品应做好储存和管理,确保安全、有效。
第六条急诊急救设备应放置在易于取得、操作方便的位置。
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测试,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设备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并妥当存放,避开污染和损坏。
医院应订立应急预案,规定各种急症的救治流程,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和行动准则。
应急预案应定期修订、宣传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本领。
第三章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第八条医院应设立急诊科的科室负责人,负责协调和管理急诊急救工作,订立并执行相关制度和政策,组织和引导医护人员开展急诊救治工作。
第九条医院应定期进行急诊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和工作本领。
医护人员应连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第十条医护人员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应严格遵守医德、医术和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医疗行为的合法、规范和安全。
医护人员应乐观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并及时记录、报告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医护人员在急诊工作中应友善、耐性地对待患者,供应高质量、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护人员不得鄙视、虐待患者,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
第四章急诊急救流程第十二条急诊患者应首先到达急诊科,接受评估和初步治疗。
急诊医生应依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优先救治危重病人。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诊急救流程,包含:急症接诊、病情评估、治疗方案订立、实施治疗、察看和复查、病情转归评估等环节。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优化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确保在院前急救中提供高效、安全和质量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适用于急诊科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等。
所有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
2. 急救流程2.1 院前急救流程1.接收呼叫:接收急救电话时,急救中心应详细了解病情信息,迅速判断急救性质、类型和急救所需资源,并将电话录音留档。
2.派遣救援:根据急救性质和类型,急救中心应迅速调度专业急救人员和救护车前往现场。
3.到达现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评估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或固定骨折等。
4.运送医院:急救人员判断患者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时,应及时选择合适的医院,并与医院联系,确保患者的迅速收治。
5.汇报信息:急救人员应及时向急救中心汇报患者的情况、治疗措施和目标医院等信息。
2.2 急救医生流程1.病情评估:急救医生在接收到急救电话后,应根据接收到的病情信息,全面评估患者的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决策。
2.急救处理:急救医生应熟悉并掌握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注射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3.病例记录:急救医生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历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和效果等,并将其归档保存。
4.报告上级:急救医生在急救过程中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医生或主管汇报情况,寻求指导和支持。
3. 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3.1 急救设备1.设备采购:急诊科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评估和计划设备采购,并按照科室管理规定进行采购程序。
2.设备检验和维修:急诊科应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验和维修,并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或损坏情况。
3.设备标识和保存:每台急救设备应有明确的标识,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唯一编码等信息,并按照管理要求妥善保存和保管。
3.2 急救药品1.药品采购:急诊科应根据临床需要,设定药品采购计划,并按照医院药品采购管理规定进行采购程序。
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急诊服务是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指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危及生命或出现严重症状时及时得到医疗救治的医疗服务。
它紧急、迅速、高效的特点使得急诊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在急诊时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医疗救治,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急诊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急诊服务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下面将从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的各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急诊管理制度医院急诊管理制度是整个急诊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诊设备及人员配置医院急诊室需要配备有高效的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并保证设备的正常维护和更新。
同时,医院急诊室应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包括急诊医生、护士、放射科医师等,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专业、及时的医疗服务。
2. 急诊流程和政策医院急诊室应建立起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政策,明确各类急危重症的识别和处理流程,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初步诊断,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同时,急诊室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如急诊患者分诊办法、诊断评估指标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急诊记录和信息管理医院急诊室应建立健全的急诊记录和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的病历记录完整、准确,并能够及时共享给其他医务人员。
这对于院内其他科室和院外急救服务机构提供连续性医疗救治非常关键。
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出现急危重症状前,由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紧急救治。
为了提供规范且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1. 建立院前急救队伍医院应建立专业的院前急救队伍,队伍成员应接受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具备应急救治的能力。
同时,医院需要配备急救车辆和相关急救设备,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急救服务。
2. 急救流程和政策院前急救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流程和政策,如急救人员的行为规范、急救装备的使用规定等。
此外,医院还需要制定院前急救的合理调度方案,以确保急救资源的最优配置。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前言急诊科是医院中最繁忙的科室之一、作为医院的窗口,急诊科接收和处理各种急诊病患,对病患的救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目的1.提供健全的急救管理制度:确保院前急救环节能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范进行,提高救治效率和减少错误发生。
2.保护生命安全:急救环节处于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应该高度重视病患的生命安全,确保能够及时进行救治。
3.加强科室间的协作:急诊科需要与其他科室进行密切合作,确保病患能够得到全面的救治。
三、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急救人员培训和考核:-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急救培训,包括基本的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流程等。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该参加急救技能考核,确保能够正确和熟练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2.院前急救装备和设施:-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院前急救装备和设施,包括心脏复苏仪、除颤仪、呼吸器等。
并应该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和设施的正常工作。
-急诊科应有充足的救护车辆,并保持车辆的良好状态,确保可以随时出车。
3.院前急救流程:-院前急救流程要求包括具体的时间节点、操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等,以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和准确进行。
4.院前急救记录和信息管理:-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准确地记录院前急救的相关信息,包括病情描述、急救过程、使用的药物和设备等。
-急诊科应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保存和检索,为病患的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四、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执行1.员工守则和岗位责任:-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员工守则,在院前急救中起到表率作用。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在院前急救中尽职尽责。
2.制度落实和监督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确保所有医护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遵守制度要求。
-医院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急诊科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五、结语。
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急诊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急救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急诊科主任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制度的实施,并对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2. 急诊科护士长负责具体落实本制度,负责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
3. 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严格遵守本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急救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三、急诊急救安全管理制度1.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患者负责,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熟悉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急救器械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3.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医嘱准确无误。
发现疑问及时向有关人员反馈,未经核对的医嘱不得执行。
4.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昏迷及意识不清病人的管理,24小时内必须有专人陪护,躁动不安者应使用床档或四肢约束带约束,以防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5.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关注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将其安置在安全房间,房间内不得有锐器等危险物品,以防自杀或伤及他人。
6.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的监护,通知家属、值班医生、护士长并做好记录,实施24小时监护。
7.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护理分级管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毒麻药管理制度,杜绝不安全隐患。
9.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知识的宣传,责任落实到人,随时查除不安全隐患,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消防应急事件的处理。
10.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必要时防止防滑警示,以防病人摔倒。
11.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急救物品、药品、器械、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可用。
12.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四、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急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医护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医护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治和转运工作。
第三条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应当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全面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急诊科,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急救资源充足,急救流程合理,急救质量得到保障。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第五条急诊科应当设立急救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院前急救工作。
第六条急救管理小组成员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和护士组成,分别负责急救工作的不同方面。
第七条急诊科主任负责组织和管理院前急救工作,制定急救工作计划和流程,监督急救工作的实施。
第八条护士长负责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确保急救药品和设备的齐全和完好。
第九条医生负责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参与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十条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参与急救护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三、急救资源与设备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保证其性能良好,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第十二条急救设备包括救护车、急救箱、急救药品、呼吸机、心脏除颤器等。
第十三条急救药品包括基本药物和特殊药物,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建立急救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急救流程与操作规范第十五条急诊科应当制定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急救流程包括接诊、评估、诊断、治疗、转运等环节,各个环节应当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十七条急救操作规范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脏除颤、止血等操作,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第十八条急诊科应当定期组织急救操作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紧急、最需要处理的科室之一,其急救管理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是指急诊科在院内处理紧急病情时所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因此,该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仅关系到急诊科医生的医患安全,更对医院的声誉和信誉产生重大影响。
一、急救流程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包括应急处置程序、病人转运操作规范、急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医生培训指导及记录等流程。
其中,应急处置程序是急诊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急诊科医生应第一时间进行病情判断,及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若患者需要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时,医生还需制定相应的转运方案,并详细记录病人信息、治疗方案及药物使用情况等。
二、急救设备和物品的管理扎实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急救管理制度的保障。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应包含各类急救设备、药物的使用规范和维护管理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设备和物品能够及时启用。
管理制度还需要考虑如何回收、清洁、维修设备,定期更换药品等有关问题,以确保急救设备的完好运行和药品的有效性。
三、医生培训与记录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中还应配有医生培训。
急诊医生需要时刻保持专业素养,做好急救操作的技术储备,同时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医疗技术和急救培训,以保持其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水平。
另外,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急救档案,完整记录每一次急救的过程,包括用药情况、转移方案、医疗手段等,并对记录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四、与其他科室的协调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还需包含与其他科室的协调管理。
因为在医院中,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医院应制订与急救有关的协调管理方案,使急诊科与其他科室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免除重复工作和决策不协调的问题,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总之,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和科学实施,可以保障急诊医生的安全和病人的权益,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加强科室与医院的合作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院的急救治疗水平和科室竞争力。
医院急诊管理制度完整版
医院急诊管理制度完整版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医院急诊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优化医院急诊科的工作流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急诊科室。
二、急诊科组织架构1. 急诊科设有以下岗位:科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护士等。
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应明确规定。
2. 科主任是急诊科的领导,负责科室的整体管理和日常工作的协调。
三、急诊流程管理1. 患者就诊登记:患者来院后,前台接待人员负责进行登记,核对个人信息、病情描述等,领取号码牌。
同时,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和医保卡等。
2. 体检和初步评估: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初步评估。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应当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进行诊断。
3. 紧急治疗: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紧急治疗,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止血等急救措施。
4. 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详细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并与患者沟通和取得其同意后进行下一步治疗。
5. 检查和药物治疗:根据主治医师的处方,护士负责协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药物治疗。
6. 护理和观察: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病情观察,及时记录患者的体征信息,并将其反馈给主治医师。
7. 处方和医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处方和医嘱的编写和签署。
8. 医疗记录和统计:医护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诊疗信息和医疗费用,并按照规定报送相关医疗统计。
9. 出诊和转诊:当患者病情需要转诊时,主治医师应及时联系相应的科室,并协助患者顺利转诊。
四、急诊医疗质量管理1. 急诊科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工作,对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2. 急诊科应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3. 急诊科应加强医疗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急救能力。
4. 急诊科应落实患者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制度,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卫生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卫生所急诊急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急诊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卫生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急救工作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快速反应,及时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3. 规范操作,科学救治,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4. 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三、急诊急救工作流程1. 接诊(1)接诊人员应具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接到患者后,迅速了解病情,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2)对危及生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值班医师。
2. 诊断(1)值班医师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诊断,明确诊断依据。
(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疗(1)值班医师应按照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值班护士应协助医师完成治疗工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 交接班(1)值班医师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向接班医师详细汇报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及注意事项。
(2)接班医师应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汇报,了解患者病情,确保患者救治工作连续性。
四、急诊急救人员职责1. 医师(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参加急诊急救培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
2. 护士(1)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治疗工作。
(2)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医技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辅助检查工作。
(2)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
4. 其他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工作的后勤保障。
(2)协助医师、护士完成急诊急救工作。
五、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管理1. 卫生所应配备必要的急诊急救设施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
2. 定期检查、维护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3. 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应完整、准确。
六、培训与考核1. 卫生所应定期组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2篇)
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2篇)篇一: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第一条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急诊科院前急救服务的流程,保障患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紧急救治,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条急诊科院前急救服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司机等,他们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院前急救流程,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急救患者进行抢救。
第三条患者在发生急救情况后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将根据患者所在地点的远近和交通状况,派遣合适的急救车前往。
第四条急救车在接到急救任务后,应迅速出发,遵守交通规则,保障患者的安全。
急救车应该配备完善的应急设备和药品,并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第五条急救人员在出车前应核查急救车上的设备和药品是否齐全,确认无误后方可出车。
急救人员应配备专业急救工具和设备,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第六条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高效完成抢救任务。
第七条急救人员对患者的隐私要予以尊重,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
在急救过程中,应妥善保管患者的医疗档案,在抢救结束后及时归档。
第八条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需要与医院急诊科医生保持流畅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患者的抢救任务。
第九条急诊科院前急救服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急救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第十条对于违反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的人员,将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应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篇二: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第一条急诊科院前急救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急诊科院前急救服务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提高院前急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紧急抢救。
第二条急诊科院前急救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司机等,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三条患者在急病或意外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进行呼叫,急诊科院前急救中心接到呼叫后,应立即派遣急救车前往事发地点。
医院急诊科与急救中心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与急救中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急诊科与急救中心是医院紧要的临床部门,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基本原则1.临床安全第一,患者至上;2.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3.严禁违规操作和欠妥行为;4.科学规范管理,不绝提升服务质量。
第四条管理职责1.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由医院行政部门统一管理;2.急诊科和急救中心设立主任,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3.主任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本领;4.主任负责组织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急诊科管理第五条建立健全制度1.急诊科需订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包含但不限于院感防控、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过错责任追究等;2.制度应当保持与医学发展和政策法规的同步,及时修订。
第六条值班与排班1.急诊科应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状态;2.急诊科需依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值班和排班,确保医生和护士的合理配置;3.值班和排班应合理布置,确保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负荷均衡,并保证充分的人员数量。
第七条紧急情况处理1.急诊科应具备及时处理各类紧急情况的本领;2.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应接受专业培训,熟识常见疾病的处理流程和急救技能;3.急诊科应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及时响应和处理。
第八条心理干涉1.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应接受心理支持和心理干涉培训,具备良好的心理经受本领;2.急诊科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患者供应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3.心理咨询室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医师,保障服务质量。
第九条医疗质量管理1.急诊科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医疗质量管理应包含医疗操作规程、医疗过错防备和矫正等内容;3.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应依照规定操作,保证医疗质量。
第三章急救中心管理第十条建立健全制度1.急救中心需订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包含但不限于院感防控、急救流程、医疗设备管理等;2.制度应当保持与医学发展和政策法规的同步,及时修订。
急诊急救团队管理制度
急诊急救团队管理制度一、总则急诊急救团队是医院重要的医疗救护力量,承担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救治任务,是医院急诊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和强化急诊急救团队的管理工作,提升救治水平,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急诊急救团队由急诊科主任负责领导,设急救科主任、护士长、急救护士、急诊医生等人员组成。
2. 急救科主任负责整体团队的工作指导和管理,协调医护人员的工作,确保团队工作的有序进行。
3. 护士长负责护士队伍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护士的培训、考核、岗位交接等。
4. 急诊医生主要负责患者的初步诊疗和救治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救治。
三、管理制度1. 急诊急救团队应按照“急救优先、科学救治”的原则开展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救治。
2. 团队成员应保持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急救技能。
3. 团队成员应注重团队合作,积极配合各自的工作,协助完成患者的救治任务。
4. 在抢救患者时,团队应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协调好各自的分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急救救治。
5. 团队应及时对抢救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抢救效率和质量。
6. 团队成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7. 团队应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团队成员的急救技能和医疗水平能够与时俱进。
四、工作流程1. 急诊急救团队接到急救任务后,首先应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急救准备工作,包括评估病情、制定急救方案等。
2. 急救团队成员应按照各自的分工,积极参与患者的急救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3. 急救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及时调整急救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 急救团队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应保持清晰的沟通和协作,协助完成各项急救工作。
5. 抢救结束后,急救团队应及时对抢救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急救救治。
急救管理制度(通用7篇)
急救管理制度(通用7篇)急救管理制度第1篇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
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二、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三、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四、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五、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六、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八、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急救管理制度第2篇一、因病情需要,可在急诊科观察室短期观察患者(包括病情复杂难以确诊,需入院诊治而暂时无床又不能转出者)。
二、值班医师和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开好医嘱,及时填写急诊观察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和处理经过,认真做好交接班。
三、急诊观察室医师早、晚各查床一次,重症随时查看。
主治医师每日查床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
四、急诊观察室值班护士,要随时主动巡视患者的病情、输液、给氧等情况。
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记录。
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留观察者只许留一人陪伴(特殊情况除外)。
七、留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1周。
急救管理制度第3篇凡临床不能使用的,符合医疗设备报废条件的,应予以报废。
(一)医疗仪器设备的报废条件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属固定资产的医疗仪器设备应按报废处理:1.严重损坏无法修复者;2.超过使用寿命,基础件已严重损坏或性能低劣,虽经修理仍不能达到技术指标者;3.技术严重落后,耗能过高(超过国家有关标准20%以上)、效率甚低、经济效益差者;4.机型已淘汰,主要零部件无法补充而又年久失修者;5.原设计不合理,工艺不过关,质量极差又无法改装利用者;6.维修费用过高,继续使用在经济上不合算者;7.严重污染环境或不能安全运转可能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者;8.计量检测或应用质量检测不合格应强制报废者。
急诊抢救制度(6篇)
急诊抢救制度(一)如遇需处理的急、危、重症病人,因病情涉及及其他专科范围,急诊各值班医师对诊断及处理均有困难时,首诊医务人员不得推诿,应争分夺秒采取最基本的抢救措施。
应首先请本科正(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会诊,然后告知相应科室参与处理,并作交接班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二)紧急情况下,急诊科人员可先电话告知要求急会诊,被邀科室在岗医师须于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不在岗被邀会诊医师须在____分钟内到达会诊科室,同时要带上本专科所必须的抢救治疗及检查器械设备。
特别是遇到涉及多科的危重病人和多发伤病人的抢救,需及时请多科急会诊,要求尽早赶到配合抢救。
待病情有所缓解或事后在会诊单上补写应邀科室的处理意见。
(三)不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可在急诊病历本上注明"已请____科急会诊"字样,并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接受会诊科室不得推诿,并及时前来会诊。
超过____小时的留观病人需会诊时,除应书写留观病历,还应填写急会诊单,由观察室值班护士与会诊科室电话联系,被邀会诊科室应尽快确定会诊医师并及时到达急诊科。
(四)会诊时,急诊医师应为会诊准备好必要的临床资料,并陪同检查、介绍病情,应邀医师认真填写好会诊记录。
(五)如会诊后诊断仍不能确定病情,急诊科应暂时承担主要诊治责任,不得相互推诿。
并及时汇报医务处,必要时由主管部门组织全院范围内会诊及抢救。
(五)如会诊后需入院治疗者,接诊或会诊医师开出入院证,值班护士电话联系住院床位。
由医生或护士护送入院。
(六)应邀参加急诊会诊的医师,应在安排好本科室工作后前去参加会诊;如遇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急诊会诊时,应及时委派相应专科资质的医师及时参加。
(七)会诊结束后,认真填写会诊记录本急诊抢救制度(2)是医疗机构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建立的一套流程和制度。
该制度旨在保障患者在急诊情况下能够及时接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风险和病情恶化。
急诊抢救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呼叫系统:医疗机构设立紧急呼叫系统,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响应急诊情况,并迅速组织抢救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一、急诊工作时间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
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二、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
有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置(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
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
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三、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接待急诊患者。
四、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药房主任、护士长主要负责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五、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
疑难、危、重症患者应进行
转诊。
六、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要求
1.医护人员要按医德标准,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
2.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急诊医疗工作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随机性强、集中来诊、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常需协同治疗、时间性强等),值班期间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随到随诊。
3.急诊分诊准确率达到90~95%。
4.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80%以上。
5.留观察患者诊断符合率达90%。
6.心梗患者死亡率在10%以下。
7.病案、病程记录及其他登记必须及时、准确、完整。
8.尽量减少差错,杜绝责任事故。
9.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率达100%。
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
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二、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臵,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三、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四、每日核对一次物品,做到账物相符。
五、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六、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八、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门、急诊首诊负责制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
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转诊上级医院。
严禁相互推诿。
二、急诊首诊负责制
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
2.重危患者如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转诊上级医院,在转诊前,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急诊室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一、目的
急诊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室。
三、职责
1.设施配置不完善的,护士长应及时向院领导报告申请。
2.设施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
3.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请维修工修理,发现遗失,当班护士应立即向主任、护士长汇报,然后向院领导汇报。
4.对陈旧、磨损的设施使用不便,必须报废的,护士长应向院里申请报废、更新。
四、工作程序
1.病区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国家规定的病区设施要求配置病区所需设施及器材。
2.护士长负责收集设施及器材使用信息,如需要增加的设施、器材,填写购买申请单,送院领导审批。
3.护士长负责对购买的设施及器材进行建账管理,编号标识在醒目的位置。
4.护士长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当班人员负责使用后的清洁及维护,使该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5.使用当中发现故障,及时汇报护士长,同时汇报维修。
6.每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量管理,保证各种仪器、材料性能良好。
7.一切抢救器械、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清洁、整齐。
8.病区的急救设施不准挪用、外借,非急救设施原则上也不准挪用,
若其他科室要作短暂的借用,也要有登记,杜绝以私人的名义借用。
9.护士长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科室所有设施、器械,对贵重仪器使用后应有记载。
急诊科医护人员沟通管理制度
一、目的
协调医护人员之间、科与科之间的关系。
使医护人员之间紧密合作,提高工作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室。
三、职责
1.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医生配合管理的,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
2.护士要主动收集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意见,及时与医生交流。
3.护理人员勤巡视,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4.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护理人员有不明确的要立即提出疑问,医生应认真听取并解释或纠正。
四、工作程序
1.当班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记录。
2.根据病情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当班护士应按照转诊流程进行转诊,以便住院科室做好相应准备。
3.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护士有疑问或不明确的,应向医生提出,医生应认真倾听并作出纠正或解释。
4.对任何接受治疗的患者,医生都应书写门急诊病历并签名,以便护士执行时找到可凭的依据。
5.科主任或护士长传达医院的通知要求,并收集反馈意见。
对本科医护人员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的,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出面协调,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