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朗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朗读教案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惯;-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经典文学作品选本;- 录音设备;- 课件或教辅材料;- 词汇表。
教学内容第一课:朗读技巧练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嘴唇、舌头和牙齿发音;2. 练音节的发音和组合;3. 通过模仿老师的朗读,研究正确的语调和语速。
第二课:经典童话故事朗读1. 选择一篇经典童话故事,如《小红帽》或《三只小猪》;2. 给学生分发故事文本,让他们自己先默读;3. 老师朗读故事,并让学生一起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第三课:词汇和表达练1. 选取故事中的生词和常用表达;2. 呈现词汇表和例句,并解释词义;3. 让学生跟读并进行口语练。
第四课:经典诗歌朗读1.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如《咏鹅》或《静夜思》;2. 老师先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试着朗读;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运用的修辞手法。
第五课:朗读比赛1. 鼓励学生参加朗读比赛,可以是校内的小规模比赛;2. 学生自由选择一篇经典作品进行朗读,可以是故事、诗歌或儿歌;3. 组织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教学评估- 学生朗读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并进行阅读交流活动;- 组织朗读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
参考资料- 经典童话故事集;- 经典诗歌选集;- 相关课件或教辅材料。
一年级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经典诵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片段2. 《弟子规》片段3. 《百家姓》片段4. 《千字文》片段5. 古代诗词精选片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诵读经典片段,理解其中的寓意。
2. 难点:经典语句的解读,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法:教师对经典片段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经典中的优秀品质。
五、教学安排1. 每节课安排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其余时间用于解读和讨论。
2. 每个片段学习时间为2-3节课,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3. 每个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能力的评价:诵读流利、发音准确、语调优美。
2. 学生理解能力的评价:能够正确解读经典片段,理解其中的寓意。
3. 学生品德修养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经典中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
2. 辅助教材:古代诗词精选、传统文化故事汇编。
3.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诵读《三字经》片段,了解其背景和作者。
2. 第二周:解读《三字经》片段,讨论其中的优秀品质。
3. 第三周:诵读《弟子规》片段,了解其重要性。
4. 第四周:解读《弟子规》片段,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5. 第五周:诵读《百家姓》片段,了解中国姓氏文化。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3.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进行教学。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活动,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一年级诵读教案范文

教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推动学生学习发展而制定的计划和指导方案。
以下是一个一年级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诵读出一些简单的短文、诗歌和儿歌。
2.学生能流利地朗读出句子和段落。
3.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简单课文和句子的意思。
4.学生能通过诵读来培养对汉字和拼音的认知。
教学内容:1.简单的短文、诗歌和儿歌2.基本的汉字和拼音教学步骤:第一课:认识汉字和拼音1.打印出一些常用的汉字和对应的拼音,让学生熟悉汉字和拼音的形状和发音。
2.教师示范正确的发音方式,让学生模仿跟读。
第二课:朗读句子和段落1.准备一些简单的句子和段落,例如:“我是一年级的学生。
”、“我喜欢画画。
”等。
2.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跟读。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之间评价和指导。
第三课:诵读儿歌和诗歌1.准备一些简单的儿歌和诗歌,例如《小兔子乖乖》、《春天在哪里》等。
2.教师先诵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跟读。
3.学生分组进行合唱,注意配合动作和节奏。
第四课:诵读短文1.准备一些简短的故事和寓言,例如《小狐狸和小猪》、《小红帽》等。
2.教师朗读,让学生仔细倾听,然后回答问题。
3.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表演,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第五课:巩固综合训练1.将之前学过的汉字、拼音、句子和段落、儿歌和诗歌、短文进行复习和巩固。
2.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鼓励学生拓展表演技巧和展示个人特色。
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和模仿:教师通过身体语言和语音模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音和表达方式。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自信心。
3.情境化教学:教师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更好地进行诵读。
4.激励评价: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激励和肯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诵读中的表现,包括发音准确性、语音语调、节奏感等方面。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反馈,对朗读表演进行评分和点评。
一年级晨诵教案(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晨诵,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1. 《春晓》诗歌文本。
2. 诗歌朗读音频。
3. 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春晓》诗歌朗读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说出诗歌的名字和作者。
二、学习诗歌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朗读训练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自由朗读,互相评价,找出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跟随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诗歌延伸1. 教师展示与《春晓》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晨诵《春晓》,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歌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 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朗读《春晓》,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晓》中的画面,并分享给同学。
一年级诵读古诗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静夜思》李白2. 《春晓》孟浩然3. 《登鹳雀楼》王之涣4. 《悯农》李绅5. 《寻隐者不遇》贾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诵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每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3. 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讲评,强调古诗中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古诗,提高家庭文化氛围。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表现、分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诵读、理解和感悟方面的进步。
2. 关注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所学古诗,了解他们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进步。
七、家长沟通与协作1. 向家长介绍古诗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八、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台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开展古诗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主题的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积极向同事请教和交流,共同探讨更好地推进古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言、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5. 《论语》选段: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
三、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教师先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跟读。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4. 比赛激励法:组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诵读选段,引导学生跟读。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经典内容。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5. 互动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诵读水平,关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阅读习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态度、专注程度等,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学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择适合一年级下学期的经典诵读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音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资源,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图片卡片:制作图片卡片,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经典内容。
一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诵读的兴趣。
2. 通过诵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3.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4. 《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5. 《大学》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所选的国学经典段落。
2. 教学难点: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
2. 游戏教学法: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4. 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步骤:第1-2课时:学习《三字经》选段,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
第3-4课时:学习《百家姓》选段,认识常见的姓氏。
第5-6课时:学习《千字文》选段,感受宇宙的浩瀚。
第7-8课时:学习《弟子规》选段,理解“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
第9-10课时:学习《大学》选段,领会“大学之道”的含义。
3. 作业布置:课后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内容,并进行家长签字确认。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多样化的诵读方式:采用齐读、领读、对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图文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图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年级上)《江南》《敕勒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诵读《江南》,感受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欣赏两首诗的异同。
2、结合水墨画《草原》,通过说、看等多种感官感知北朝民歌豪放的风格。
3、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诗文图、教材、古典乐曲。
教学过程:一、学习《江南春》1、导入新课:2、阅读教材,听录音欣赏《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3、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橹的?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4、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二、学习《敕勒歌》1、欣赏蒙古曲-------马头琴演奏《草原》,幼儿大胆想象,讲述自己对蒙古族游牧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的认识。
2、欣赏水墨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讲述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
3、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学生感受蒙古草原的辽阔,理解穹庐的意思。
4、完整欣赏老师朗诵。
5、观看影碟《蒙古舞表演》。
《咏鹅》《风》教学目标;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一、学习《咏鹅》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
”生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咏鹅》。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2、讲读诗句A、读古诗,说说这句诗有几行几句。
B、讲读每一句。
C、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样的水面上?D、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用红掌在干什么?(对照图来理解)3、再读课文,演一演师;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吟诵小诗?二、学习《风》1、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自主地研究,结合课外资料和教材注释,正确理解XXX《秋浦歌》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对比参读,初步感受XXX与XXX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及过程:一、导入1、出示XXX的图片,回顾学生已学过的二十首XXX的诗,了解XXX的背景和生平。
2、介绍本节课要研究的《秋浦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二、初读,了解诗意1、指名学生念一遍这首《秋浦歌》,指出其中押韵的韵脚和后鼻音的读法。
2、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播放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
三、探究,体悟诗情1、指出诗中表达的XXX的情感和使用的字。
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镜子前的XXX,思考为什么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
4、让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
板书设计: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XXX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XXX这位诗人。
请谁来介绍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研究这首五言绝句。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
在读通诗歌后,我们需要了解诗歌的意思。
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多读,借助注释、图片和其他资料,努力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被认为是XXX的代表作之一,给读者带来了古雅闲淡的风格美。
XXX曾在《岘佣说诗》中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它不需要强烈的语言来打动读者,只需要从容地下笔,淡淡地描绘,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久,无法尽兴。
2、请学生朗读一下这首诗,有没有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二、讲解1、解释“怀人诗”和“异地相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深情。
一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顺、友爱、修身、谨慎、立志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4. 古代诗词选段:如《静夜思》、《春晓》等5. 民间故事选段: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选文,理解经典文化内涵。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经典语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
2. 互动法: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进程:1.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选段,了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重要性。
2. 第二周:学习《三字经》选段,认识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远,教的重要性。
3. 第三周:学习《百家姓》选段,了解我国姓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 第四周:学习古代诗词选段,感受诗词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5. 第五周:学习民间故事选段,懂得道理,提高品德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以及对于经典文化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诵读作业,评估其对于经典文句的记忆和理解。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经典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提供专业的经典诵读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音频资料:收集或制作经典诵读的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模仿和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3. 图片和插图: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插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故事和诗词。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第一篇: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弟子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
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
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
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
比如:孔子、孟子等。
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
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
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
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
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
谨:谨慎。
做事要慎重小心。
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
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
做事还要讲诚信。
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
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
不是指单纯的情爱。
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
做人要有一颗仁爱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
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完整)小学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完整)小学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教学内容活动一:童真童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够感受到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出示古诗《小儿垂钓》,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古诗,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一首新的唐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观察诗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中可能描写的画面。
过渡:让学生读一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让学生自己读两遍,要求读音准确,节奏鲜明。
2、指名学生读。
3、让全班一起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通过多次朗读,引导学生回答诗歌中出现了几个人。
2、询问学生诗歌中是如何称呼小孩的,并解释“稚”字的含义。
此外,让学生想象小孩的外貌和穿着。
3、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并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1、让学生自己背诵。
2、让学生之间比赛背诵。
3、让学生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小儿垂钓》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充满童趣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XXX。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读,老师随时纠正错字。
3、全班一起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1、让学生仔细品读,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2、让学生小组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1、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一年级下学期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学习经典,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 《弟子规》选段: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5. 《咏鹅》作者:骆宾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诵读经典选段,理解其中的基本意思。
2. 难点:经典语句的节奏、韵味把握,对经典中智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2. 讲解法:解释经典中的词语和道理。
3. 互动法:分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学习《三字经》选段,熟悉语句,理解意思。
2. 第二周:学习《弟子规》选段,熟悉语句,理解意思。
3. 第三周:学习《百家姓》选段,熟悉语句,理解意思。
4. 第四周:学习《千字文》选段,熟悉语句,理解意思。
5. 第五周:学习《咏鹅》,熟悉诗句,理解诗意。
教案持续更新中,请随时关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诵读经典的熟练程度,要求能够流利地背诵选段。
2. 评价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程度,能够简述选段中的智慧和道理。
3. 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课堂表现和互动活动来衡量。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或选集。
2. 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经典诵读的音频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经典选段。
2. 教师示范诵读,让学生跟随节奏一起诵读。
3. 讲解选段中的重点词语和道理,帮助学生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选段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背诵选段,并进行默写练习。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互动教学软件,实现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视频展示
通过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经典诵读的内容。
互动交流与讨论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就经典 诵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分 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 ,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 课堂氛围的活跃。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 豪感,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 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养,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 质。
02 教学内容与安排
经典诵读篇目选择
总结词
精选文质兼美的经典诵读篇目
详细描述
在一年级经典诵读教学中,应选择那些具有文化内涵、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经典篇目,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诵读时间安排与进度
总结词
合理安排诵读时间与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和年龄特点,应合理安排每天的诵读时间,如每天早 读、午读或放学后进行一定时间的诵读。同时,应根据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详 细的诵读进度表,确保教学质量。
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巩固和 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 阅读情况和兴趣,为下一步教学
提供参考。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 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措施,提高教
学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汇报人: 202X-12-18
目 录
一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语文经典诵读教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经典诵读,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诵读经典诗句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听一遍。
2. 为学生准备印刷或手写的经典诗句和故事情节。
3. 为学生准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 教师向学生展示印刷或手写的经典诗句和故事情节,并讲解其含义。
2. 教师诵读经典诗句和故事情节,学生跟着朗读。
3. 学生轮流朗读,教师进行纠正和指导。
4.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一起朗诵。
5.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和总结。
注意事项
1. 经典诗句和故事情节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匹配。
2. 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表达感情。
3. 教师要注意掌握节奏和速度,让学生跟得上。
结语
经典诵读是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一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1、师:我们背诵了《三字经》的一些内容,我们一起来背一遍.(生背诵)
2、出示本课《弟子规》ຫໍສະໝຸດ 求背诵的内容,指生读。学生自由读。
3、学习其中简单易记的字。练习背诵.
4、指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
5、播放视频《弟子规》.
6、小组互相检查背诵。
三、指导读书
3、引导学生会阅读封面、封皮、目录等信息。
4、和学生一起阅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延伸
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孩子们课下继续阅读。
时间
班级
任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理解《弟子规》
2、继续阅读《小猪唏哩呼噜》,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话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拼音,并且认识了许多的汉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开始自己阅读喜欢的图画书了。
2、出示三字经要求背诵的内容,指生读。学生自由读。
3、学习其中简单易记的字.复习背诵。
4、指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讲解。重点讲述孟母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道理。
5、播放视频《三字经》动画片1.
6、小组检查背诵内容是否过关.
三、指导读书
1、回顾影视中的猪八戒,认识猪家族的重要成员—唏哩呼噜。
2、简介作者。
1、回顾书中的精彩片段,谈谈你眼中的小猪唏哩呼噜.
2、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个故事。
总结延伸
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孩子们课下继续阅读。
一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任课教师
学习目标:
1、理解《三字经》
2、推荐《小猪唏哩呼噜》,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诵读课教案

【导读】一年级是小学的开端,语文教育是小学课程的重要核心之一。
经典诵读是语文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经典诵读课的具体教案,该教案主要基于人教版课程体系。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朗读“《静夜思》”中的每一个字;2、通过朗读实现对“《静夜思》”内容的了解和记忆;3、能够基本理解“《静夜思》”中描述的意象及情感;4、能够在了解“《静夜思》”后,表达对作品的个人感悟;5、培养学生的语言韵律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静夜思》”中的每一个字并准确、流利地朗读出来;2、学生在了解“《静夜思》”后,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悟,并通过语言表述呈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展示“《静夜思》”全文,通过朗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静夜思》”,教师可适当讲解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名句等。
2、主体环节(1) 阅读训练教师将课文“《静夜思》”分段给学生朗读。
通过分段朗读,能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词汇,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以强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朗读训练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将整篇课文分词并进行模仿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
同时,教师也会特别强调学生在朗读时需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3) 情感训练为了更好地从课文中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想法,教师将让学生尝试回想一些生活中曾有过的类似场景,并将这些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比较,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巩固与拓展环节(1) 个人感悟学生在阅读课文并体验作者情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创作训练学生逐渐理解并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和想法后,教师将通过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并培养对经典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价值观,益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价值观,学习国学经典。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国学经典诵读音频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老师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Step 2: 学习内容介绍利用多媒体工具简单介绍《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些经典有初步了解。
Step 3: 诵读学习1.老师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中的一段话,并解释其中的含义和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对诵读训练,互相帮助,纠正发音和语调。
3.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充分理解经典文化中的智慧和道理。
Step 4: 互动游戏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如根据国学经典的描述猜谜语、填空、接龙等。
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Step 5: 表演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诵读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所学得的国学经典诵读。
Step 6: 总结和评价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总结他们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更多国学经典书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进行进一步学习。
2.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邀请国学经典专家、书法名家等进行讲座或讲课,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作业安排:1.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一段国学经典的内容。
2.让学生找出每段国学经典中的一个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以上是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该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
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 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
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二
教
学
程
序
次 修
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
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 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 对生活的热爱。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程
序
次 修
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 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 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 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 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 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 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 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 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 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活动一: 童真童趣
第 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 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 才能合作精神。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1、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 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 教学难点 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 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 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 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 好吗?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活动二:感受亲情
第 3-4 课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 合作精神。
教
学
程
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 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 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 活动三:秋意浓浓
第 5-6 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
教学目标 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二
教
学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