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关系(一)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
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
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
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二、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之间的关系课件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气 和血)之间 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血脉,血以载气 血为气之母
心主血脉
气为血之帅 肺心之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节 血液循行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或肺气壅滞,气机不 畅 影响肺气宣发肃降 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 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
1)疏运协调
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调畅 协调脾升胃降
2)藏统有节
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肝疏泄气机血行通畅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 肝体得以濡养
脾主运化 生血统血
病理:
血液藏统失常: 肝不藏血 脾不统血 出血
血液化生不足: 脾气虚弱,血液生化乏源 或统摄无权而出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纳少,倦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
疏泄 在咳嗽的同时,可出现气机升降失常之头痛头 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 痛等症。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
阴阳互资三方面。 1)水液代谢(标本关系):
有赖肾阳蒸腾气化 肺为水之上源 (标) 借助肺宣发肃降 肾为主水之脏 (本)
2)呼吸运动: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为气之主
—— 肾为气之根 3)阴阳互资: 肾阴充盛,上润于肺——水能润金 肺阴充足,输精于肾——金能生水 肾阳资助肺阳,共温肺阴(津) ——推动水液代谢
肾主纳气
病理:
1)水液代谢障碍:
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调,必累及于肾;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 咳嗽气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症状 2)呼吸运动失常:肾不纳气证或肺肾阳(气)虚证 肺气久虚,肃降失司,久病及肾; 或肾阳(气)不足,摄纳无权 —— 呼多吸少,气短喘促,气不得续,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益甚。 3)肺肾阴虚: 肺阴虚损,久则必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损 ——两颧潮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痠软,夜 梦遗精等症状。
基础中医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病理联系
❖肺气虚弱,或肺气壅滞,行血无力,血行受阻,则胸 闷、心悸、面唇青紫、舌质紫暗
❖心气不足,致肺宣降失调,则咳喘、胸闷、甚则咯泡 沫样血痰
脏与脏的关系
❖ (二)心与脾
脾气虚弱 心血不足
面色无华, 失眠多梦, 食少腹胀, 便溏,体倦
脏与脏的关系
❖ (三)心与肝
生理联系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肝有所藏 肝有所藏,疏泄适度,调节血量,心有所主
❖神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舍魂 心神正常,有利于肝主疏泄
脏与脏的关系
❖ (三)心与肝
血液 心—肝
血液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
脏与脏的关系
❖ (一)心与小肠
病理联系
❖心火亢盛,下移小肠,பைடு நூலகம்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尿少,尿黄,尿痛
❖小肠有热,循经上扰于心,致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
脏与腑的关系
❖ (一)心与小肠
心与胆
❖生理联系——心理活动密切关系 ❖病理联系
心胆气虚,神失守持 ❖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失眠多梦
脏与脏的关系
❖ (九)肝与肾
水能涵木 肝—属木,为子 肾—属水,为母
母子关系
精血互生 肝藏血—阴(血)赖肾精滋养
肝—肾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开—制约肾之闭藏 肾主闭藏—合—制约肝之疏泄
相互滋生 相互制约
脏与脏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的相互为用。 生理上相互为用。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 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正 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 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 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 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第七页,共30页。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心
肾
君相安位
第八页,共30页。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化 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 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 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九页,共30页。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脾
肺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第十页,共30页。
(六)肺与肝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在气血之间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上。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有协调促进关系。心主一身之血, 肺主一身之气,两者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
助,“肺朝百脉”。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 吸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脾气”充足的时候,血液的生化就有源泉,心血就会充
盈,“脾气”虚弱,运化不能正常,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 不统血,而引起出血; • 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 肢体倦怠,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的调
控。
3、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 •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 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 肢抽搐、拘挛。
• 3. 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
• A .调畅气机 B .运行气血 C .调节情志活动 D .协助消化
• 4. 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是指:( ) • A .饮食物的上升与输布 B .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 C .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D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 布 • 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那一方面:( ) • A .宗气和心血相互依存 B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的方面 • C .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方面 D .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7、肾与肺
•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出现气喘的 病症。
•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 只有肺和肝的合作正常才能将脾运化的水液正常代谢。
8、肝与脾
•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疏泄正常,脾升降 适度则血液生化有源。 • 病理状态: •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 入肠道,引起黄疸
• 3、脾与胃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1 脏腑之间的关系(肝与肾)
藏泄互用
指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相互制约,相反相成。 肝之疏泄——使肾主封藏而开合有度 肾之闭藏——可制约肝气疏泄太过
病理表现: 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 精滑泄、阳强不泄等。
阴液互养
指肝肾之阴阳相互滋养。肝肾同寄相火,而肾阴为 各脏之阴的根本。 肝属木,肾属水,两者之间在五行存在母子关系。 水能涵木,息息相通,相互资生,能制约肝肾之阳, 使相火潜藏,保持肝肾阴阳的协调平衡。
阴液互养
病理表现: ①肾阴不足→肝阴虚→肝阳上亢,“水不涵 木”,出现头目眩晕、步履不稳、腰膝酸软等症。 ②肝阴不足/肝火灼伤肝阴→下汲肾阴→阴虚火 旺→急躁易怒、面红升火、两目干涩等。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
精血同源 藏泄互用 阴液互养
精血同源
既指精血均化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又喻 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可以相互滋生、相互 转化之意。
血液化生——脾气的健运+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 肾中精气的充盈——血的滋养
“肝肾同源”,亏→肝肾精血不足→ 生殖功能障碍、筋骨失养、晕眩、耳鸣耳聋等。
24115脏腑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等方面。
1.水火既济心位于上,五行属火,升已而降; 督居于下,五行属降已而升。
心火下降,以资督阳,温煦肾水(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以滋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即“水火既济”。
《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 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临床上,心与肾的阴阳水火升降互济失常,多见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明劇水旺称“水火未济”,即“心肾不交”可见心烦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梦交,五心烦热等症状。
《吴医汇讲》说:“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阳气足,水气随之而升; 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阴气足,火气随之而降。
则知水本阳,火本阴,坎中阳能升,离中阴能降故也。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基; 神能统精驭气,为精、气之主。
故积精可以全神,神全可以统驭精气。
如《类证治裁。
内景综要》说:“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
”《类经。
摄生类》说:“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
”因此,心与肾的病变相互影响,可见肾精与心神失调的精亏神逸的病机变化。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
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为神明之臣辅。
命火秘藏,禀命守位,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潜藏守位。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临床上,君相之火不足,心阳虚与肾阳虚互为因果,导致心肾阳虚之证,可见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等症状。
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津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通过脾的运化,摄入水谷精微之气。
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生成宗气并积于胸中,宗气走息道助肺呼吸,贯心脉助心以行气血。
脏腑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 阴阳 表里
经络络属 生理配合 病理相关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经络:手少阴、手太阳
心与小肠
生理 为用
心主血——心阳温煦、心血濡养,有助于小肠化物 小肠化物——清者经脾气转输心,心血、脉
病理 影响
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 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亢盛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病理:
脾气虚弱
生化无源 统摄无力
心血不足
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多梦、纳少 腹胀、体倦
(三)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相同的生理特点 奇恒之腑与五脏
奇经八脉
五脏与女子胞 五脏与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脏与脉 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
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 精血的充养
生 心藏神,主血——资助、促进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理 肝主疏泄、藏血,情志——为妇女经血之本 以肝为先天
是全身气机升降 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理: 气机失畅
肝火犯肺 肺燥伤肝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 液 代 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1.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的关系。
2.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3.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有赖于心主血脉。
4.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联系心搏动和肺呼吸的中心环节。
5.另外,心与肺的病变也相互影响,常表现为气血失和。
如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心脉於阻,从而导致肺气壅滞,气血宣降。
(二)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转输至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心主血脉,心生血养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2.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
劳神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又可损伤脾气,形成心脾两虚证。
3.血液运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相反相成、协调正常,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三)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运行心主血脉,推动血行,则肝有所藏。
肝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两者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临床常见的血虚或血於病机,主要表现在心肝血虚及心肝血於方面。
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心季失眠等。
2.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两者协调,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血充足,心神清明,有助于肝主疏泄;肝气畅达,肝血充盈,有助于心神内守。
两者相互为用,则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临床常见心肝火旺病机,心火与肝火母子相及,相互影响,可见心烦易怒,或狂躁妄动等症状。
中医藏象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血不养神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神志狂乱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疏泄与运化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脏属阴而腑属阳,阴主里而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心与小肠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
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精微,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可见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反之,小肠有热可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
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
(二)肺与大肠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肺与大肠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互为用。
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促进大肠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肃降。
肺与大肠病理上相互影响。
肺气壅塞,失于肃降,致大肠传导失常,则出现腹胀、便秘等;若大肠传导不畅,影响到肺的宣降,则出现胸闷、咳嗽等。
(三)脾与胃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水谷纳运协调、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方面。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脾与胃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失健运,可致胃纳不振;胃气失和,也可致脾运失常,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的表现。
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均可出现脘腹坠胀、肠鸣泄泻、呕吐呃逆、头晕目眩等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现。
临床上,脾胃病常常同时并见,因此,脾胃病往往同时治疗。
(四)肝与胆肝与胆在结构上相连,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
3.2.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
7.肺与肾 肺与肾
肺
心
脾
(八)肝与脾
消化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脾气, 1.消化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脾气,并
分泌胆汁,协助消化。 分泌胆汁,协助消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2.血液生化运行:脾主生血统血,肝主 血液生化运行:脾主生血统血,
肺
6.肝与肺 肝与肺
心 脾
(七)肺与肾
主要表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1.呼吸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 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肾为主水之脏, 2.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 “肺为水 之上源”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利 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 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 在生理上, 心阳敷布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 。 在生理上 , 心阳敷布小肠 , 则小肠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功能正常; 则小肠受盛化物 、 泌别清浊功能正常 ; 小肠吸 精微, 上奉于心, 化赤为血, 使心血充盈。 精微 , 上奉于心 , 化赤为血 , 使心血充盈 。 在 病理上, 如心火炽盛, 下移于小肠, 病理上 , 如心火炽盛 , 下移于小肠 , 热邪熏蒸 水液, 则影响“ 泌别清浊” 的功能, 引起尿少、 水液 , 则影响 “ 泌别清浊 ” 的功能 , 引起尿少 、 尿赤、 尿热、 尿痛等“ 小肠火热” 病证。 尿赤 、 尿热 、 尿痛等 “ 小肠火热 ” 的 病证 。 反 小肠有热邪, 也可循经上炎于心, 之 , 小肠有热邪 , 也可循经上炎于心 , 出现心 舌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11310(1)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11310全体成员:夏鑫、王筱娅、韦鸥桐、史容、申海霞、王艳萍、王纪鸾、申萍三个方面:1、肝与胆的关系2、肾与膀胱的关系3、五脏与脑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
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1、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
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
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
2、精神情志方面: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
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
3、胆汁的分泌,贮存与排泄: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胆汁的分泌受肝的疏泄功能控制与调节。
胆汁排泄通畅,亦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
4、肾与膀胱的关系1、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在五行同屑水。
两者密切相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
2、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
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
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
3、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
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
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
(据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五脏与脑的关系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病 理:
肝阳失养 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甚则化风
肾阳不足累及肝阳——下焦阴寒内盛,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消瘦、健忘少寐、舌红少苔
相火妄动——眩晕耳鸣、易怒多梦、情欲亢进、遗精早泄
藏泄失调——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疏泄与运化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呼 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吸 运 动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阴 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盈。
阳 互
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
资 肾阳资助肺阳——同温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
病理:
水寒射肺 水肿
风水及肾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三)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
心主血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相互促进
血液 肝藏血 血液充足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作业
• 1.名词术语:心肾相交,心肾不交,乙癸同源。 • 2.心与其他四脏有何联系? • 3.如何理解“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4.简述肝脾关系、脾肾关系、肝肾关系、肺肾关系。 • 5.填空(1)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 • (2)心与脾关系主要表现在-------。 • (3)心与肝关系主要表现在-------。 • (4)肺与肝关系主要表现在-------。 • (5)肺与脾关系主要表现在-------。
心阳不振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病理:
脾气虚弱
生化无源 统摄无力
心血不足
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多梦、纳少 腹胀、体倦
是全身气机升降 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理: 气机失畅
肝火犯肺 肺燥伤肝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 液 代 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津液输布
代 谢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水湿痰饮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气机升降
肺在膈上,其气肃降 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先后天相互资生
先天温养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后天补充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下利清谷 形寒肢冷
脾虚不运 肾虚不化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水火既济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气 的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生 成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津 液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九)肝与肾
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
生理:
水能涵木
肝——属木,为子 肾——属水,为母
母子相生
肝肾同源
精血同源
肝藏血——肝阴赖肾阴滋养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相互资生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藏泄互用 互滋互制
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
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肾精不足,摄纳失职 肺肾气虚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
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肺肾阴虚
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八)肝与脾
第五节
藏象
脏 腑 之 间 的 关 系(一)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宗源自气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是
中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心 环
节
病理: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