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负载铂纳米粒子,抗坏血酸还原

合集下载

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

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

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Ilkeun Lee;Ji Bong Joo;Mohammadreza Shokouhimehr【期刊名称】《催化学报》【年(卷),期】2015(000)011【摘要】综述了用于燃料电池中氧还原反应(ORR)的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各种纳米催化剂的最新进展。

介绍了用于表征石墨烯基电催化剂的常规电化学技术以及石墨烯基电催化剂最新的研究进展。

负载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的Pt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其它贵金属催化剂,如Pd, Au和Ag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当以RGO或少层石墨烯为载体时, Pd催化剂的稳定性提高。

讨论了氧化石墨烯负载Au或Ag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另外,以N4螯合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非贵过渡金属可降低氧的电化学性能。

Fe和Co是可替代的廉价ORR催化剂。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催化剂稳定性和耐受性的问题均可得到解决,但其整体性能还很难超越Pt/C催化剂。

%Very recent progress on the graphene derivatives supported variable nan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in fuel cell is reviewed. First, common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to characterize graphene‐based electrocatalysts are mentioned. Second, recent updates on graphene‐ derived electrocatalys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rt, both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Pt catalysts can be improved when they are supported b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 Other noble‐metal catalysts including Pd, Au, and Ag showing comparable performan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ability of Pd catalyst is enhanced by RGO or few‐layered graphene support. Synthetic approachesfor Au or Ag catalysts supported on graphene oxide a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non‐noble transition metals in N4‐chelate complexes can reduce oxygen electrochemically. Fe and Co are cheap alternative catalysts for ORR. In most cases, the stability and tolerance issues are overcome well, but their overall performances don’t seem to surpass Pt/C catalyst yet.【总页数】12页(P1799-1810)【作者】Ilkeun Lee;Ji Bong Joo;Mohammadreza Shokouhimehr【作者单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美国;;韩国能源研究所低碳过程实验室,大田305343,韩国【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应用于氧还原反应的石墨烯-无定形碳核壳结构复合材料载铂催化剂 [J], 吴惠;彭焘;寇宗魁;张建;程坤;何大平;潘牧;木士春2.钴-氮共掺杂石墨烯基二维介孔碳纳米材料用于氧还原催化剂 [J], 朱军杰;段纯;梁彦瑜3.用于氧还原反应的碳基负载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进展 [J], 郝策;刘自若;刘炜;史彦涛4.负载硫化钴纳米颗粒的N、S共掺杂石墨烯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J], 赵姣;王志远;贾海浪;陈睿昕;刘蕊5.离子液体体系中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高效电催化氧还原反应 [J], 王娜;周尉;徐斌;周利荣;成旦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步法制备还原态氧化石墨烯载铂纳米粒子及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一步法制备还原态氧化石墨烯载铂纳米粒子及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一步法制备还原态氧化石墨烯载铂纳米粒子及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高海丽;李小龙;贺威;国瑞婷;柴博【摘要】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然后采用简单的一步化学还原法在乙二醇(EG)中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GO)和H2PtCl6制备高分散的铂/还原态氧化石墨烯(Pt/RGO)催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催化剂的微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O已被还原成RGO,Pt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RGO表面,粒径约为2.3 nm.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评价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t/RGO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与Pt/C和Pt/CNT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其对甲醇电催化氧化的循环伏安图中正扫峰电流密度(^)和反扫峰电流密度(Ⅰb)的比值高达1.3,分别是Pt/C和Pt/CNT催化剂的2.2和1.9倍,表明Pt/RGO催化剂具有高的抗甲醇氧化中间体COad的中毒能力.【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11【总页数】7页(P2117-2123)【关键词】Pt纳米粒子;石墨烯;化学还原;甲醇氧化;抗中毒能力【作者】高海丽;李小龙;贺威;国瑞婷;柴博【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s)以其高能量密度、低操作温度、燃料易于储存和运输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1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DMFCs通常使用贵金属Pt作为阳极催化剂, 然而Pt的资源有限及价格高昂, 极大地限制了DMFCs的大规模商业化.另外, 虽然金属Pt对甲醇的直接氧化具有很高的活性, 但是Pt容易被甲醇氧化中间体COad毒化, 极大降低电池性能.2所以, 研制高活性的甲醇氧化催化剂对DMFCs的商业化应用有重要意义.目前, 提高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及降低催化剂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改进制备方法合成小粒径、高分散的Pt及Pt基金属纳米颗粒,3,4提高贵金属利用率; (2) 制备特殊形貌(空心结构、核壳结构、多孔结构、纳米线等)的Pt 基催化剂,5–8以降低贵金属负载量, 从而降低成本; (3)研究Pt基合金(PtRu, PtCo, PtPdAu, PtNi等)纳米催化剂,9–11以提高催化剂对甲醇氧化中间体COad的抗中毒能力; (4) 选用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和高稳定性的载体.12–14其中, 选择及开发性能优良的载体材料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为载体材料对于贵金属催化剂的粒径、形貌、尺寸分布、稳定性和分散性有重要影响, 从而影响燃料电池中催化剂的性能, 如物质传递、催化剂层导电性、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电池工作时金属颗粒的稳定性.15众所周知, 理想的载体材料应当具有高比表面积、合适的孔隙率、一定的形貌、高导电性、优良的抗腐蚀性及表面有官能团. 由于成本低和来源丰富, 炭黑成为低温燃料电池催化剂常用的载体材料. 其中, 美国卡博特公司的Vulcan XC-72炭黑(Cabot Corporation, America)因其高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成为低温燃料电池催化剂广泛使用的载体材料.16但是, Vulcan XC-72炭黑含有许多孔径小于1 nm的微孔不能充分利用, 使Pt纳米颗粒可沉积的表面积减小.17为解决这个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带有介孔结构(2–50 nm)的碳材料: 如碳纳米管(CNT)18和碳纳米纤维(CNFs)19被用来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 但是其较高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其做载体的催化剂的成本. 相比CNTs和CNFs, 另一种新型的碳材料——石墨烯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理论比表面积高达2620 m2g–1)、更高的电子导电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易于官能化和潜在的较低成本,20成为低温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潜在理想载体.迄今为止, 科学家做了许多工作来制备石墨烯做载体的催化剂,21–23研究表明以石墨烯做载体的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性能高于以其它碳材料做载体的催化剂性能. 目前, 制备石墨烯载Pt催化剂最常用的方法是两步还原法,24,25即先把氧化石墨烯(GO)还原成石墨烯, 然后在石墨烯上还原沉积Pt纳米粒子. 这种方法步骤繁多、制备时间长且有机溶剂和还原剂使用较多. 更为重要的是, 第一步中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后由于范德华力作用很容易发生堆积, 发生堆积后的石墨烯难以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分散均匀, 导致第二步在其上还原沉积Pt时不能保证Pt纳米颗粒的分散均匀性, 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性能.本文以GO和H2PtCl6为原料, 用乙二醇(EG)做溶剂和还原剂, 柠檬酸钠做络合剂, 同时还原GO和H2PtCl6制备小粒径、高分散的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载铂催化剂, 并测试了其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该制备方法较简单, 一方面GO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可以使GO纳米片均匀分散在EG溶液中, 并且把Pt纳米颗粒固定在GO表面上, 有利于其高分散性; 另一方面, 在还原过程中, GO被还原成RGO, 而H2PtCl6被还原成Pt纳米粒子进入RGO纳米片的片层中, 可有效防止石墨烯的堆积. 以上两方面作用, 可以得到高分散、高活性的Pt/RGO催化剂. 循环伏安和计时电流测试结果证明了Pt/RGO对甲醇氧化的高催化活性、对甲醇氧化中间体良好的抗中毒能力及优良的稳定性.2.1 实验试剂实验所用试剂: 乙二醇(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 无水甲醇(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KOH(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柠檬酸钠(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 H2PtCl6(沈阳市金科试剂厂); 浓H2SO4(洛阳市化学试剂厂); NaNO3(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 H2O2(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KMnO4(天津市北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Nafion溶液(上海格式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石墨粉购自青岛恒胜石墨有限公司, 纯度99.9%. Vulcan XC-72 碳粉购自美国卡博特公司.2.2 催化剂的制备2.2.1 氧化石墨的制备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 其制备方法如下: 0.5 g石墨粉和0.5 g的NaNO3加入30mL浓硫酸, 温度稳定在0 °C左右, 向其中加入高锰酸钾, 在(35 ± 5) °C反应2 h, 然后缓慢加入40 mL水,在(90 ± 5) °C反应1 h, 接着向溶液中加入100 mL水和3 mL H2O2, 此时溶液变为亮黄色. 对溶液进行反复离心, 直到溶液中无为止, 离心结束后进行抽滤、洗涤、干燥, 得到氧化石墨样品.2.2.2 Pt/RGO催化剂的制备将适量柠檬酸钠溶于乙二醇中, 接着加入200mg氧化石墨使之超声分散均匀得到GO溶液,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0.0386 molL–1的氯铂酸/EG溶液6.7 mL, 超声处理30 min, 使铂的前驱体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然后用5% KOH/EG溶液调节pH > 10, 放入油浴中于120 °C反应6 h, 洗涤、过滤, 直到溶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 将得到的滤饼于烘箱中70 °C烘干,得到Pt/RGO催化剂. 为了对比, 分别用C和CNT为载体采用同样方法制备了Pt/C和Pt/CNT催化剂. 其中Pt的负载量均为20%. RGO 的制备方法与Pt/RGO相同, 只是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加氯铂酸.2.3 催化剂的表征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测试在德国Bruker TENSOR 27红外光谱仪上进行, 波数范围为4000–500 cm–1. 用日本理学D/MAX-RC型X射线衍射(XRD)进行仪物相分析, Cu-Kα(λ = 0.15406 nm)辐射, 电流为30 mA, 管电压为40 kV, 扫描速率为2(°)min–1, 扫描范围2θ为5°–80°. 在日本JSM-7000型透射电镜上进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分析, 加速电压为300 kV, 样品在无水乙醇中超声分散均匀, 然后负载到铜网样品架上制成样品.2.4 电催化性能测试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在CHI 660C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上进行, 采用三电极体系, 辅助电极为铂丝, 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 研究电极为涂有催化剂层的直径为4 mm的玻碳电极. 研究电极的制备方法为: 称取5 mg催化剂超声分散在1 mL 0.25%(w)Nafion/已醇溶液中, 然后取5 μL滴到玻碳电极表面, 常温干燥. 测试催化剂活性比表面积(ECSA)使用的电解液为0.5 moLL–1H2SO4溶液, 测试催化剂催化活性使用的电解质溶液为0.5 molL–1H2SO4+ 0.5 molL–1CH3OH混合溶液. 循环伏安曲线测量范围为–0.2―1.0 V, 扫描速率10 mVs–1, 每次测试前向电解液中通N215 min.为了得到催化剂的相组成和结构信息, 对催化剂进行了XRD测试. 图1(a)为石墨、GO和RGO的XRD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石墨在2θ = 26°左右有一个明显的衍射峰, 此峰为石墨晶体(002)的特征衍射峰. 由布拉格公式可以计算出石墨晶体的(002)晶面的层间距d值为0.34 nm. GO在2θ = 26°附近的衍射峰消失, 而在2θ = 10°附近出现新的宽衍射峰, 对应的层间距d 值为0.82 nm 左右. GO的层间距比石墨的层间距增大, 是由于:26(1)在强氧化剂作用下,石墨片层间和边缘位置引入了C=O, C―OH,―COOH等大量含氧官能团, 这些官能团的接入引起碳原子结构层发生褶皱, 从而使层间距增加; (2)含氧官能团的存在使得GO具有极强的亲水性, 水分子插入层间, 从而导致碳原子结构层间距沿c轴方向增大. 这些官能团可以起到固定金属纳米颗粒的作用.27这说明石墨已被成功氧化成GO, GO表面含有官能团. GO经过EG还原后, 2θ = 10°附近的衍射峰消失, 在2θ = 24°和2θ = 43°出现宽衍射峰为C(002)和(100)特征峰, 表明GO已还原成RGO, 在还原过程中重新建立了sp2杂化石墨烯网络. 图1(b)为Pt/RGO的XRD图谱, 为便于比较, RGO、Pt/CNT和Pt/C的XRD图也放于其中. 很明显, Pt/RGO、Pt/CNT和Pt/C催化剂在39.7°、45.6°和67.4°左右分别出现了面心立方(fcc) Pt的(111)、(200)和(220)晶面, 表明H2PtCl6已被还原成Pt纳米粒子. Pt/RGO催化剂的XRD图中, GO在2θ = 10°的特征衍射峰消失,而在2θ = 24°出现了一个强度弱的宽衍射峰, 层间距为0.36 nm, 表明GO已被还原, 这与文献3报道的一致. 根据谢乐公式28可计算出Pt/RGO、Pt/CNT和Pt/C催化剂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2.4和2.6 nm.图2为石墨、GO和Pt/RGO的FTIR光谱. 石墨在500–4000 cm–1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吸收峰, 而石墨经过氧化后生成的GO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峰: 3405 cm–1处宽的强峰和1403 cm–1处的峰分别是由O―H的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引起, 在中频区的1727 cm–1位置附近出现的峰是氧化石墨边缘羧酸或羰基的C=O 伸缩振动吸收峰, 1621 cm–1处较尖锐的峰是吸附水分子的―OH振动吸收峰, 1380 cm–1位置的峰归属为―COOH 中C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 1049 cm–1的吸收峰是由烷氧基的C―O伸缩振动引起.29GO的FTIR光谱证明了石墨已成功氧化成GO,与XRD结果相符. 这表明经过强氧化后, GO的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 对于一步还原法制备的Pt/RGO催化剂, 其FTIR光谱上含氧官能团在3405、1621、1403、1380和1049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 而在1703 cm–1处存在羰基的C=O 伸缩振动吸收峰,另外在1560 cm–1位置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 它是由石墨烯的骨架振动引起.30以上结果说明, 催化剂中GO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已基本被脱除, GO已被有效还原, 这与XRD结果一致.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用TEM进行观察, 其TEM和HRTEM图列于图3中. 从图3(a)可以看出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的GO是褶皱的、透明、片状结构.Pt/RGO催化剂的低倍TEM图(图3(b)和图3(c))显示RGO表面粗糙, Pt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整个RGO的褶皱及边缘处, 这是由Pt纳米粒子和RGO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引起,31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Pt的电子结构, 从而影响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32图3(d)是Pt/RGO催化剂的HRTEM图, 其中插入的小图为单个Pt纳米粒子的放大图, 从中可以很明显看出Pt的晶格条纹, 晶面间距为0.22 nm, 这个值和面心立方(fcc)Pt的晶面间距一致. 从图3(i)的粒径分布图可以看出Pt粒子的平均粒径约2.3 nm, 与XRD图中由Pt(220)衍射峰根据谢乐公式计算出的粒径(2.3 nm)一致. 由此可见采用一步还原法制备了小粒径、高分散的RGO载Pt纳米催化剂, 而高分散性和小粒径有利于催化剂高的电催化性能. 图3(e)和3(f)是做对比用的Pt/C催化剂的TEM和HRTEM图,可以看出Pt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碳表面, 平均粒径约为2.6 nm. 做对比用的Pt/CNT催化剂的TEM和HRTEM图见图3(g)和3(h), 可以看出Pt纳米粒子相对均匀分散在CNT表面, 从图3(k)的粒径分布图可以看出Pt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2.4 nm. 可见, 用EG做溶剂和还原剂采用简单的一步还原法同时还原GO和H2PtCl6可制备出高分散的Pt/RGO催化剂, 在反应过程中, GO被还原为RGO, 而Pt纳米粒子由于和RGO间强的相互作用均匀地分散在RGO的表面和边缘.在0.5 molL–1H2SO4溶液中进行了循环伏安测试以计算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 图4是Pt/RGO, Pt/CNT和Pt/C催化剂的循环伏安图. 三个催化剂在–0.2―0.11 V出现的峰是氢的吸脱附峰,三个催化剂的氢吸脱附峰的大小顺序为Pt/RGO > Pt/CNT > Pt/C. 根据H的脱附峰面积采用下式可以计算出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33式中QH(mCcm–2)为所测得的氢的脱附峰面积, QHref是单位表面积的Pt吸附的电荷量. 根据每平方厘米的Pt可吸附1.3 × 1015个氢原子计算得QHref= 0.21 mCcm–2, MPt是负载到电极表面催化剂的质量, 单位是mgcm–2. 计算出Pt/C, Pt/CNT和Pt/RGO催化剂的ECSA分别为73.2、164.0和240.0 m2g–1. 很明显, 三个催化剂中Pt/RGO具有最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其ECSA分别是Pt/C和Pt/CNT的3.3倍和1.5倍. Pt/RGO高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是由其较小的粒径和高度分散引起的. 一般认为,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它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有关, ECSA 值越大表明催化剂的活性越高. 因此可以推断Pt/RGO会对甲醇氧化有优良的催化性能, 并且具有高的贵金属利用效率.为了评价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在 0.5 molL–1H2SO4+ 0.5 molL–1CH3OH溶液中进行了循环伏安测试, 扫描速率为10 mVs–1, 其结果列于图5中. Pt/RGO、Pt/CNT和Pt/C催化剂的循环伏安曲线在扫描范围内都出现了两个峰: 正扫时在0.6V左右出现的峰(If)是甲醇氧化峰, 反扫时在0.45 V左右出现的峰(Ib)是中间产物COad氧化峰. 可以看出, 循环伏安正扫峰电流密度的大小趋势是:Pt/RGO > Pt/CNT > Pt/C, 这个趋势和ECSA结果一致. Pt/RGO、Pt/CNT和Pt/C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峰电流密度分别为0.48、0.39和0.33 Amg–1. 很明显, Pt/RGO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峰电流密度最大, 分别是Pt/CNT和Pt/C催化剂的1.2和1.5倍. 另外, Pt/RGO催化剂对于甲醇电催化氧化的起始电位是0.25 V, 与Pt/CNT和Pt/C催化剂相比分别负移了10和30 mV. Pt/RGO对于甲醇氧化较高的峰电流密度和较低的起始电位, 表明催化剂对甲醇氧化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正扫和反扫峰电流密度的比值(If/Ib)常用来评价催化剂对甲醇氧化中间体COad的抗中毒能力: 比值越大越有利于去除催化剂表面的毒化产物, 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越强.22Pt/RGO、Pt/CNT和Pt/C催化剂的If/Ib值分别为1.3, 0.7和0.6. Pt/RGO的If/Ib值分别为Pt/C和 Pt/CNT催化剂的2.2倍和1.9倍, 表明Pt/RGO对甲醇氧化中间体具有较高的抗中毒能力, 即COad毒化产物利于从催化剂表面氧化成CO2祛除, 释放出较多Pt活性位. FTIR 测试结果表明Pt/RGO催化剂的RGO表面上还含有少量含氧官能团, 这些含氧基团对于祛除Pt邻近位上的毒性中间产物COad有重要作用, 含氧基团的存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12所以Pt/RGO对甲醇氧化中间体具有较高的抗中毒能力. 采用简单的一步还原法制备的Pt/RGO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和抗中毒能力均高于文献报道的Pt/Gr30和Pt/RGO12催化剂.稳定性是评价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电催化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为了测试催化剂的稳定性, 我们对比了几种催化剂在0.5 molL–1CH3OH + 0.5 molL–1H2SO4溶液中电位恒定在0.6 V处的计时电流曲线, 其测试曲线见图6. 可以看到, 在测试初始阶段, 由于催化剂表面被毒化, 电流快速降低, 然后很快达到稳定. 在整个测试期间, Pt/RGO的电流密度始终高于Pt/C和Pt/CNT催化剂. Pt/RGO、Pt/CNT和Pt/C在1000 s时的稳态电流密度分别是0.27、0.16和0.15 Amg–1. Pt/RGO催化剂较高的稳态电流密度, 表明Pt/RGO催化剂的稳定性高于Pt/C和Pt/CNT. 计时电流和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证明Pt/RGO对甲醇氧化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采用简单的一步还原法在乙二醇体系中成功制备出Pt/RGO纳米催化剂. XRD、FTIR和TEM结果证明了GO被还原成RGO, Pt纳米粒子高度分散在石墨烯表面, 有效阻止了RGO片的堆积. Pt/RGO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高于Pt/C和Pt/CNT, 而且该催化剂对甲醇氧化中间体有良好的祛除能力. 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提高了贵金属Pt的使用效率, 所制备的Pt/RGO催化剂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有巨大应用潜力.(1)Zhao, H. B.; Li, L.; Yang, J.; Zhang, Y. M. Electrochem. Commun. 2008, 10(10), 1527. doi: 10.1016/j.elecom.2008.07.047(2)Hamel, C.; Garbarino, S. B.; Irissou, E. R.; Bichat, M. P.; Guay, D. J. Phys. Chem. C 2010, 114 (44), 18931. doi: 10.1021/jp105706y(3)Lee, S. H.; Kakati, N.; Jee, S. H.; Maiti, J.; Yoon, Y. S. Mater. Lett. 2011, 65 (21–22), 3281.(4)Navaee, A.; Salimi, A.; Soltanian, S.; Servati, P. J. Power Sources 2015, 277 (3), 268.(5)Zhou, X.; Gan, Y.; Du, J.; Tian, D.; Zhang, R.; Yang, C.; Dai, Z. J. Power Sources 2013, 232 (6), 310.(6)Cai, Z. X.; Liu, C. C.; Wu, G. H.; Chen, X. M.; Chen, X. Electrochim. Acta 2014, 127 (5), 377.(7)Du, S.; Lu, Y.; Steinberger-Wilckens, R. Carbon 2014, 79 (11), 346.(8)Gao, H.; Liao, S.; Zeng, J.; Xie, Y. J. Power Sources 2011, 196(1), 54. doi: 10.1016/j.jpowsour.2010.07.040(9)Liu, A.; Yuan, M.; Zhao, M.; Lu, C.; Zhao, T.; Li, P.; Tang, W. J. Alloy. Compd. 2014, 586 (2), 99.(10)Zhang, Y.; Chang, G.; Shu, H.; Oyama, M.; Liu, X.; He, Y. J. Power Sources 2014, 262 (9), 279.(11)Xu, C.; Hou, J.; Pang, X.; Li, X.; Zhu, M.; Tang, B. Int. J. Hydrog. Energy 2012, 37 (14), 10489. doi: 10.1016/j.ijhydene.2012.04.041(12)Liang, Q.; Zhang, L.; Cai, M.; Li, Y.; Jiang, K.; Zhang, X.; Shen, P. K. Electrochim. Acta 2013, 111 (11), 275.(13)Lu, J.; Zhou, Y.; Tian, X.; Xu, X.; Zhu, H.; Zhang, S.; Yuan, T. Appl. Surf. Sci. 2014, 317 (10), 284.(14)Liu, C. S.; Liu, X. C.; Wang, G. C.; Liang, R. P.; Qiu, J. D. J. Electroanal. Chem. 2014, 728 (8), 41.(15)Liu, H.; Song, C.; Zhang, L.; Zhang, J.; Wang, H.; Wilkinson, D. P. J. Power Sources 2006, 155 (2), 95. doi: 10.1016/j.jpowsour.2006.01.030(16)Mikołajczuk, A.; Borodzinski, A.; Kedzierzawski, P.; Stobinski, L.; Mierzwa,B.; Dziura, R. Appl. Surf. Sci. 2011, 257 (19), 8211. doi:10.1016/j.apsusc.2011.04.078(17)Kakaei, K.; Zhiani, M. J. Power Sources 2013, 225 (3), 356.(18)Kakati, N.; Maiti, J.; Lee, S. H.; Yoon, Y. S. Int. J. Hydrog. Energy 2012, 37 (24), 19055. doi: 10.1016/j.ijhydene.2012. 09.083(19)Jung, J.; Park, B.; Kim, J. Nanoscale Res. Lett. 2012, 7 (1), 1. doi:10.1186/1556-276X-7-1(20)Abanin, D. A.; Morozov, S. V.; Ponomarenko, L. A.; Gorbachev, R. V.; Mayorov, A. S.; Katsnelson, M. I.; Watanabe, K.; Taniguchi, T.; Novoselov, K. S.; Levitov, L. S.; Geim, A. K. Science 2011, 332 (6027), 328. doi:10.1126/science.1199595(21)Bragaru, A.; Vasile, E.; Obreja, C.; Kusko, M.; Danila, M.; Radoi, A. Mater. Chem. Phys. 2014, 146 (3), 538. doi: 10.1016/j.matchemphys.2014.04.012(22)Jothi, P. R.; Kannan, S.; G, V. J. Power Sources 2015, 277 (3), 350.(23)Chen, H.; Duan, J.; Zhang, X.; Zhang, Y.; Guo, C.; Nie, L.; Liu, X. Mater. Lett. 2014, 126 (7), 9.(24)Huang, H.; Chen, H.; Sun, D.; Wang, X. J. Power Sources 2012, 204 (4), 46.(25)Hu, Y.; Wu, P.; Zhang, H.; Cai, C. Electrochim. Acta 2012, 85 (15), 314.(26)Hassan, H. M. A.; Abdelsayed, V.; Khder, A. E. R. S.; AbouZeid, K. M.; Terner, J.; El-Shall, M. S.; Al-Resayes, S. I.; El-Azhary, A. A. J. Mater. Chem. 2009, 19 (23), 3832. doi: 10.1039/b906253j(27)Chien, C. C.; Jeng, K. T. Mater. Chem. Phys. 2006, 99 (1), 80. doi:10.1016/j.matchemphys.2005.09.080(28)Liu, Z.; Lee, J. Y.; Chen, W.; Han, M.; Gan, L. M. Langmuir 2003, 20 (1), 181.(29)Zhang, J.; Yang, H.; Shen, G.; Cheng, P.; Zhang, J.; Guo, S. Chem. Commun. 2010, 46 (7), 1112. doi: 10.1039/B917705A(30)Ji, Z.; Shen, X.; Zhu, G.; Chen, K.; Fu, G.; Tong, L. J. Electroanal. Chem. 2012, 682 (8), 95.(31)Georgakilas, V.; Gournisb, D.; Tzitziosa, V.; Pasquato, L.; Guldie, D. M.; Prato, M. J. Mater. Chem. 2007, 17 (26), 2679. doi: 10.1039/b700857k (32)Yoo, E.; Okata, T.; Akita, T.; Kohyama, M.; Nakamura, J.; Honma, I. Nano Lett. 2009, 9 (6), 2255. doi: 10.1021/nl900397t(33)Zhou, Y. K.; He, B. L.; Zhou, W. J.; Huang, J.; Li, X. H.; Wu, B.; Li, H. L. Electrochim. Acta 2004, 49 (2), 257. doi: 10.1016/j.electacta.2003.08.007。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器的构建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器的构建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器的构建黄晨凌【摘要】本文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了石墨烯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Pt@G)和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Pt@NG).采用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制备的Pt@G和Pt@NG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与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G和Pt@NG复合材料中铂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石墨烯和氮掺杂石墨烯表面且粒径均一.电化学实验表明,在碱性条件下,Pt@NG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对葡萄糖的催化效果较好,而且对葡萄糖的检测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较高,而且K2 HPO4 、NaCl、KH2PO4、柠檬酸钠、DA和从等干扰物对葡萄糖检测影响很小.【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电催化;氧化还原【作者】黄晨凌【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系,江西南昌322000【正文语种】中文石墨烯是一种只有单个碳原子厚度的sp2杂化二维片层结构,是催化剂的理想载体。

最近几年来,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成为了研究新材料的热点[1]。

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了很多材料,经过比较石墨烯被认为是最薄的材料,它的厚度为0.3354nm[2]。

从很早开始即19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了有关石墨衍生物的研究如氧化石墨和石墨插层复合物[3,4]。

在2004年,物理学家Andre·Anaheim和Konstantin·Novoselov[5](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研究了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成功使用微机械剥离法把石墨剥离成二维原子晶体即石墨烯,从而打破了人们对石墨烯不能单独存在的认知,证实了石墨烯可以在一般环境下存在,2010年该项研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6]。

石墨烯的片层是六边形晶格状,一个碳原子和相邻的其他三个碳原子通过σ共价键相连接,碳碳共价键的键长约为0.142nm,共价键键能很大,所以石墨烯片层的结构刚性很好[7]。

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于循环伏安法测定抗坏血酸_王朝霞

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用于循环伏安法测定抗坏血酸_王朝霞

组织中,它 参 与 机 体 氧 化、还 原 等 复 杂 新 陈 代 谢 过 程 ,能 促 进 生 长 和 抗 体 的 形 成 ,增 强 对 疾 病 的 抵 抗 能 力。因此,检测食物 和 药 物 中 AA 的 含 量 具 有 重 要 意义。 常 用 的 测 定 AA 的 方 法 有 氧 化 还 原 滴 定 法[1-2]、高效液相色谱法[3]、毛细管 电 泳 法[4]、流 动 注 射分析法[5]、电化学法[6-7]等。其中电化学 法 具 有 分 析 速 率 快 、操 作 简 便 、成 本 低 、灵 敏 度 高 等 优 点 ,是 测
electrode (GCE)was prepared by addition of 5μL of suspension of nano-graphene in distilled water dropwise onto surface of GCE.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scorbic acid (AA)at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as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in phosphate solution of pH 4.0as supporting electrolyte in the potential range of-0.4-0.8V (vs. Ag/AgCl).As shown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a significant oxidation peak was observed at 0.173 V,and the oxidation peak current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at bare GCE.The interferences of epinephrine, uric acid and dopamine were avoided completely.Based on these findings,a selective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A by cyclic voltammetry was proposed.Linearity range between 8.00×10-6 and 1.0×10-3 mol· L-1 was obtained,with detection limit(3S/N)of 1.0×10-7 mol·L-1.The proposed method wa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samples of Vitamin C tablets,and values of recovery found were in the range of 96.3% -104.4% .

抗坏血酸在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抗坏血酸在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摘 要 :以 300目鳞 片状石墨 为原料 ,采用 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并用 电化学还原法制备 石墨烯修饰
电极 ,分别用 x射线衍射 (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兀1R)对石墨 ,氧化 石墨 ,氧化石 墨烯 和石 墨烯 的结构
进行了表征。并以石墨烯修饰 电极作为 电极 ,用循环伏安法测试 了其在含有一定浓 度抗 坏血 酸的磷 酸氢二钠
of ascorbic acid is the reaction of one electron,difusion coef icient D is 3.24x10 cm ·s~,r eaction rate constant
k0 is 5x10 am ·s一,and cha rge—transfer coef icient B is 0.310. Key words:chemica l modif ied electrodes;g raphene;ascorbic acid;kinetic parameter s
try in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citric acid solution containing a certain concent ration of ascorbie acid.W e se—
lected the optimal test conditions.After selecting the optimal experimenta l conditions,we use chr onog raph coulom- etry and OCPT to measure electrochem ical behavior of ascorbic acid.Exper 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tion

抗坏血酸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硫-石墨烯复合物

抗坏血酸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硫-石墨烯复合物

抗坏血酸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硫-石墨烯复合物张胜利;司丹亚;宋延华【摘要】利用环境友好的抗坏血酸常温下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得硫-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于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用XRD、FESEM和电化学测试对复合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成功地还原出石墨烯.将不同抗坏血酸用量制备的复合物装配成扣式电池,当氧化石墨烯(GO)与抗坏血酸的质量比为1∶10时,性能较好,在0.2 mA/cm2电流密度下,1.5~3V区间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250.19 mAh/g,循环20次保持在1 216.76mAh/g,容量保持率为97.33%.%S-Graphene composites for cathod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y were synthesized by reducing oxidized graphene with environment-friendly ascorbic acid in normal temperature.Th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material were analyzed by XRD,FESEM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s.The results show that ascorbic acid is successful in reducing oxidized graphene.The button cell assembled with composite material in the different amount of ascorbic acid has better performanc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GO to ascorbic acid is 10:1.When charging-discharging in 1.5-3.0 V with the current of 0.2 mA/cm2,its initial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is 1 250.19 mAh/g.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is 1 216.76 mAh/g and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io is 97.33% after 20 cycles.【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18(042)003【总页数】4页(P373-376)【关键词】抗坏血酸;硫-石墨烯复合物;锂硫电池【作者】张胜利;司丹亚;宋延华【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石墨烯自2004年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Kostya Novoselov等成功制备出来,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热潮。

抗坏血酸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行为研究

抗坏血酸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行为研究
图 1 为 AA 在不同 电 极 上 的 循 环 伏 安 图。 在空白缓冲溶液中,用 GR / BPG 修饰电极进行循 环伏安扫描( CV) ,在扫描电位范围内没有观察到 任何的伏安响应( 曲线 a) 。在加入浓度为 1 × 10 - 4 mol·L - 1 的 AA 后,在 0. 06 V 出现一明显的 氧化峰( 曲线 c) 。而相同 AA 浓度的条件下,在 裸电极上却没有观察到任何的响应( 曲线 b) ,说 明了制备的 GR / BPG 修饰电极对 AA 有很好的电 催化响应。 2. 2 实验条件的选择 2. 2. 1 测定底液的选择
图 2 GR / BPG 修饰电极对 AA 的安培响应
3 结论
本文采用化学法制备了 DNA 分散的石墨烯 纳米片修饰电极。实验表明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具 有很好的电催化作用,其 0. 06V 处的氧化峰峰电 流随 AA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AA 浓度在 0. 11 ~ 1. 21μmol·L - 1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常见 物质对其测定无干扰。该修饰电极制作简便,响 应迅速,在一定的条件下此法有望用于对实际样 品中 AA 的分析测定。
[参考文献]
[1]贾书静,冯三令,储瑞武,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 料中总抗坏血酸含量[J]. 农技服务,2012,282( 3) .
[2]李惠华,林月娟,徐严平,等. 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抗
20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年
坏血酸含 量 的 正 交 试 验[J]. 光 谱 实 验 室,2012,29 ( 05) . [3]Nahid Tavakkoli,Shekofe Nasrollahi,Gholamreza Vatankhah. Electrocatalytic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Using a Palladium Coated Nanoporous Gold Film Electrode[J]. Electroanalysis,2012,( 24) : 368 - 375. [4]Xu - li Ma,Shou - bin Sun,Zhong - de Wang,et 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scorbic acid on carbon nanotube / cubic nickel cyanoferrate / polyaniline hybrid films[J]. New Carbon Materials,2013,( 28) : 26 - 32. [5]Avouris P. ,Chen Z. ,Perebeinos V. Carbon - based electronics[J]. Nature Nanotechnology,2007,2 ( 10 ) : 605 - 615.

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修饰电极用于异烟肼及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修饰电极用于异烟肼及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修饰电极用于异烟肼及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杨君;刘志敏;展海军;王珍玲【摘要】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GR/Au)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异烟肼(INZ)和抗坏血酸(AA)的同时检测.在0.1 mol·L-1 PBS(pH3.5)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考察了INZ及A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INZ及AA的氧化峰电流均与扫速(50~300 mV·s-1)的平方根呈良好线性关系,且复合物修饰电极对INZ及AA的氧化显示出高的催化性能,二者之间产生明显的峰分离(△V=170 mY).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当AA存在时,INZ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10-6~1.5 ×10-4 mol·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8.0×10-7 mol·L-1.而当INZ存在时,A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10-5~1.0×10-3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6.0×10-6 mol· L-1.将此修饰电极用于药物中INZ及AA的测定,结果满意.【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6页(P403-408)【关键词】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异烟肼;抗坏血酸;循环伏安法【作者】杨君;刘志敏;展海军;王珍玲【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TQ460.72异烟肼(Isoniazid,INZ)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1],其代谢产物会引起肝脏损害,因此通过检测药物浓度使个体达到最佳治疗剂量的方法比统一使用标准剂量的方法更为合理。

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基电化学传感器

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基电化学传感器

工程技术理论前沿2017年3月第29卷·307·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基电化学传感器徐小萌任俊鹏陆婉婷王成鑫王欢(指导老师)吉林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摘要: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是人类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化合物,是目前生物学和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AA,DA和UA含量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当浓度偏离正常水平时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如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癫痫、亨廷顿氏舞蹈症、抑郁症、通风等。

最近,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良好的敏感性、选择性、分析周期短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检测AA、DA和UA的含量当中。

但是空白电极上AA、DA和UA的氧化峰重叠导致三者的区分困难,而无法检测。

[1]。

关键词:石墨烯;抗坏血酸;贵金属纳米复合物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7)29-0307-01迄今为止,大量的纳米催化材料用于修饰电极制备同时检测AA、DA和UA的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包括金属纳米材料、碳基材料、聚合物等[2]。

贵金属纳米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好,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纳米尺寸的贵金属粒子在表面活性剂修饰时在化学势的作用下,会发生团聚,电化学活性的表面积会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也会下降。

近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将铂、金、钯等金属纳米粒子组装到碳基纳米材料上特别是石墨烯材料,不仅防止了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聚集,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复合材料电活性的比表面积、降低了成本,且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和电子的转移,使得石墨烯/贵金属纳米复合物用于各种传感器中并取得不错的结果。

1 石墨烯/Au纳米粒子复合物传感器迄今为止,很多的Au纳米粒子复合物广泛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同时检测AA,DA和UA,主要有石墨烯/ Au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Fe3O4 @ Au复合材料、碳纳米管/ Au纳米复合材料和Au @ MoS2 核壳材料。

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金铂核壳纳米粒子构建一种三维新型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

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金铂核壳纳米粒子构建一种三维新型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

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the redox peak current and A A in ranges of 0. 005 -0. 5 [xmol/ L^ and 0. 5 -
1 000 (xmol/ L ,respectively,with thei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 999 and their detection limits
第38卷 第 3 期 2019年 3 月
实验技术与方法i
分析测试学报 FENXI CESHI XUEBAO(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Vol. 38 No. 3 339-344
doi: 10. 3969/j.issn.1004 -4957. 2019. 03. 014
( M W C N T s)和 氧 化 石 墨 烯 (G O ) 混 合 悬 浮 液 修 饰 在 玻 碳 电 极 (G C E )表 面 ,修 饰 的 G O 可 有 效 防 止 M W C N T s聚
集 ,再 将 具 有 良 好 电 催 化 性 能 的 金 铂 核 壳 纳 米 粒 子 ( A u @ P t NPS) 修 饰 在 G O /M W C N T s 电 极 上 ,层 层 组 装 构 建
electrode was used
in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AA
in
phosphate
bu
pulse voltammetry ( D P V )with a wide linear range and very low detection limit. There were good lin­

石墨烯量子点负载银纳米粒子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活性

石墨烯量子点负载银纳米粒子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活性
需加入一定的表面保护剂或有机配体以控制纳米
粒子的尺寸及形貌3&而这些有机基团保护的纳米粒 子电催化剂其表面稳定剂将大大降低其电催化性 能 3& 把 银 纳 米 粒 子 原 位 还 原 于 石 墨 烯 量 子 点 表 面 稳定的石墨烯量子点载体及洁净的 <- 纳米粒子
图 9&&<3&4567 样品的 LMN 照片V3&<-&)T7U4567 样 品 的 LMN 照 片 ;3&4567 和 <-&)T7U4567 制 备 过 程 的 不 同 回 流 时 间 吸 收 光 谱 图 63&<-&)T7U4567 纳 米样品的 CH6 衍射图谱
表面使其极适宜作为电催化剂3 图 9; 显示了 4567 和 <-O)T7U4567 制备过
程溶液 AQ.Q/7 吸收光谱随不同加热回流时间的变 化3O谱线 * 是起始 4567 的 AQ.Q/7 吸收光谱位于 =8%O0' 处的吸收峰为 4567 特征峰W=%Y3O9%O'/0 后 4567 的 AQ.Q/7 吸收峰消失3O随 着 反 应 进 行 $%%O 0' 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即为典型的银纳米粒子表
单 原 子 层 厚 度 和 尺 寸 小 于 "8QNH 的 石 墨 烯
量 子 点 ./0, 是 一 种 新 型 碳 基 材 料 近 期 备 受 关 注 &Q c%19%Dd ./0, 表 面 积 高 易 于 通 过 9 共 轭 键 进行表面组装c%7d&Q./0, 有自上到下或从下 到上两
关键词 银纳米粒子石墨烯量子点氧还原电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6717''''' ''''''''''''''''''''''''''''''' 文献标识码 (

石墨烯载Pt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石墨烯载Pt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10.3969/j.issn.0251-0790.2012.01.022收稿日期:2011-04-06.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批准号:2012CB932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107321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12406,124091231)、上海市科委(批准号:11DZ1200400)、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批准号:CX09B _076Z )和上海浦东科委种子基金(批准号:Y0342210Z1)资助.联系人简介:张校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电源研究.E-mail :azhangxg@163.com 杨辉,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纳米电催化研究.E-mail :yangh@sari.ac.cn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直接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并且液体燃料的存储和补给方便,电池的结构简单可靠[1],可被用作便携式移动电源,在小型家电、手机、笔记本电脑、传感器和军用设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DMFC 的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不足[2].目前,最常用的电催化剂是碳载Pt 或Pt 基合金催化剂,其中负载金属纳米粒子的碳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属颗粒的粒径、分布及微观结构等,进而决定了其电催化性能[3,4].石墨烯片(GNs )是一种只有一层或几层原子厚度的纯碳原子结构,这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一经发现就受到广泛关注[5].由于GNs 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质,如较高的理论比表面积、较强的机械强度及优异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催化剂载体材料之一[6 8].研究结果表明,粒径小、分布均匀的Pt 纳米颗粒负载于GNs 表面,展现出较E-tek Pt /C 催化剂更佳的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 )性能.这是由于较大比表面的GNs 有利于Pt 颗粒的分散和固定,且GNs 与Pt 颗粒之间存在电子效应.Kou 等[9]制备了GNs 负载的Pt 纳米颗粒,用于ORR 电催化,Pt 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2nm ,分布范围较窄,其对ORR 活性高于传统碳材料负载的Pt 催化剂.Shao 等[10]发现Pt /GNs 的电化学稳定性远远优于商业化的E-tek Pt /C 催化剂,这是由于GNs 较高的石墨化程度及Pt 与GNs 之间较强结合力的缘故.通常,制备GNs 采用化学氧化还原法(Hummers 法)[11],即对石墨进行强氧化得到氧化石墨,在超声等辅助条件下对氧化石墨进行剥离,获得单层或多层的氧化石墨烯(GO )溶液,然后采用NaBH 4和水合肼等还原.然而,GO 经还原后插层物和氧化基团被大量移除,在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作用下,还原后的石墨烯倾向于聚集,重新堆积成多层石墨[12],聚集后的GNs 粉末的比表面积只有理论值的1/10.而当采用GO 和金属离子一步还原时,由于GO 表面被氧化破坏而包含大量的缺陷(孔洞、褶皱和边缘等),金属原子优先在缺陷处形核和生长[13],造成了粒子的团聚和分散度的降低.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 )是一种亲水的线性长分子链,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稳定金属纳米粒子,或作为组装材料将纳米粒子组装到其它材料表面[14,15].更为重要的是,由于PDDA 具有与DMFC 中的质子导体(Nafion )相似的结构和性质,它的存在对催化剂的氧还原(ORR )活性没有影响[16].本文引入PDDA对GO 进行表面功能化,功能化后的GO (PDDA-GO )静电组装[PtCl 6]2-离子,然后经乙二醇原位还原被束缚的Pt 金属离子,同时使GO 一并被还原成GNs.所得的Pt 纳米粒子插层GNs 用于ORR 的电催化剂,对其ORR 活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1实验部分1.1试剂和仪器鳞片石墨(325目,粒径<45nm ,Alfa 公司);乙二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氯铂酸钠(Na 2PtCl 6,Alfa 公司);PDDA (M w <8500,质量分数为20%的水溶液);Nafion 溶液(质量分数为5%,美国Aldrich 化学公司).高氯酸(HClO 4,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优级纯);实验用水均为Millipore Milli-Q (美国Millipore 公司)纯化的超纯水(电阻率为18.2M Ω·cm ).JEOL JEM 2100F 透射电镜(TEM )仪,加速电压200kV.取1滴催化剂溶液滴到铜网上晾干后,用于TEM 观察.日本理学D /MAX-2000型X 射线衍射仪,以Cu K α为辐射源,λ=0.154056nm ,管电压40kV ,管电流100mA ,滤波片为Ni ,扫描速度为2ʎ/min ,扫描角度分辨率为0.02ʎ,扫描角度范围为20ʎ 90ʎ.LabRAM HR800型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法国HJY 公司).Kratos AXIS Ultra DLD 型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仪,采用Al K α为激发源,电压15kV ,电流10mA.CHI730B 型电化学分析仪(上海辰华仪器公司).1.2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采用改进的Hummers 法氧化、剥离鳞片石墨得到GO 的水溶液[11,17].在GO 溶液中逐滴加入适量的PDDA 水溶液(PDDA 与GO 的质量比约为1/5),混合,搅拌12h 以上,在PDDA 分子的正电荷和GO 表面负电荷的静电作用下,PDDA 分子吸附到GO 表面,实现了对GO 的表面功能化.对混合溶液进行透析,除去多余的PDDA 分子,并分散在乙二醇中,GO 的含量约为8mg /mL.将Pt 纳米粒子负载到PDDA-GO 表面的制备过程见图1.取5mL PDDA-GO 的乙二醇溶液于三颈烧瓶中,滴入13.7mL Na 2PtCl 6的乙二醇溶液(10mmol /L ),搅拌24h ,确保[PtCl 6]2-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吸附到GO 上,用NaOH 水溶液调节pH>12,在氮气保护下于140ħ反应4h 后,冷却至室温,抽滤Fig.1Synthesis route for the Pt /PDDA-GNs electrocatalyst得到GNs 负载Pt 纳米粒子催化剂,记为Pt /PDDA-GNs.为便于比较,按照同样的反应条件制备空白GNs 负载Pt 催化剂(记为Pt /GNs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对Pt /PDDA-GNs 和Pt /GNs 催化剂进行分析,得到载Pt 金属质量分数分别约为38.3%和40.2%.电化学测试采用三电极体系,对电极为玻碳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 ),所述电位均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 ).工作电极的制备:用10μL 微量注射器吸取3μL 催化剂溶液,滴在直径为3mm 的玻碳电极表面,室温自然凉干后,在电极表面覆盖一层Nafion 溶液,防止催化剂薄膜脱落,电极表面金属载量约为63.6μg /cm 2.在进行循环伏安测量时,电解液为0.1mol /L HClO 4溶液.扫描前,向溶液中通高纯N 2气30min 以除去溶液中溶解的氧[18];在测量ORR 性能时,先向溶液中通入高纯O 2气30min ,使溶液含O 2饱和.电位扫描速度为5mV /s ,工作电极转数为1600r /min.测试中使用循环水系统,恒定温度为(25ʃ1)ħ.2结果与讨论2.1GNs 负载Pt 纳米粒子的表征图2为GO 及有无PDDA 的GNs 负载Pt 催化剂的TEM 照片.由图2(A )可以看出,薄层的GO 层43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3片结构表面有大量的褶皱[19],这是石墨烯特有的特征.受石墨种类和插层物的插入过程影响,石墨经超声剥离后所得到的石墨烯一般为单层或多层.图2(B )和(C )为有无PDDA 的GNs 负载Pt 催化剂的TEM 照片.可以明显看出,采用PDDA 功能化的途径,使得Pt 纳米粒子更加均匀地分布在GNs 表面.当Pt 直接沉积到GO 表面时,Pt 粒子优先在GO 表面缺陷处形核和长大,造成Pt 粒子的分布不均一,在褶皱、边缘处Pt 粒子聚集较多.当使用PDDA 功能化GO 后,由于负电荷的[PtCl 6]2-离子和正电荷的PDDA 分子的静电作用,使Pt 离子首先被组装到GO 表面,随后经乙二醇原位还原,有效地提高了Pt 粒子的分散度.此外,图2(D )为Pt /PDDA-GNs 催化剂的HRTEM 照片,并对某些粒子进行了标定.图2(D )中呈现了清晰的晶格条纹,其对应于单晶Pt 的(111)晶面,即所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图2表明,采用PDDA 功能化GO 后组装Pt 离子,并随后一步还原被束缚的Pt 离子和GO ,能避免粒子在GO 表面缺陷处的聚集.对超过200个纳米颗粒的粒径进行统计可知,PDDA-GNs 负载的Pt 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在1.95nm 左右[图3(B )],小于空白GNs 负载的Pt 粒子粒径(2.23nm )[图3(A )],且Pt /PDDA-GNs 催化剂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Fig.2TEM images of GO (A ),Pt /GNs (B )and Pt-PDDA-GNs (C )catalysts and HRTEM image ofPt /PDDA-GNs catalyst (D)Fig.3Size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Pt /GNs (A )and Pt-PDDA-GNs (B )catalystsFig.4XRD patterns of Pt /GNs (a )andPt /PDDA-GNs (b )catalysts Inset :XRD patterns of pristine graphite ,GO andGNs.Fig.5Raman spectra of pristine graphite (a ),GO (b )and GNs (c )有无PDDA 的GNs 负载Pt 纳米粒子的XRD 图谱(图4)中2θ=23.8ʎ的衍射峰为GNs 的C (002)峰,其它2θ=39.8ʎ,46.3ʎ,67.5ʎ和81.3ʎ峰分别对应于面心立方结构Pt 晶体的(111),(200),(220)和(311)面.另外,负载于PDDA-GNs 表面的Pt 纳米颗粒催化剂呈现了稍微宽化的衍射峰,说明其具531No.1何卫等:石墨烯载Pt 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有更小的颗粒尺寸.图4插图为初始石墨、GO 和GNs 的XRD 图谱,可见石墨在2θ=26.5ʎ(002)处有尖锐的衍射峰,说明天然鳞片石墨的结晶度很高,层间距d (002)=0.3361nm.而GO 中2θ=10.615ʎ处衍射峰对应的层间距d (001)=0.8327nm ,这是由于石墨层间引入了功能团及水分子的插入,使石墨的层间距增大.经乙二醇还原后,衍射峰的位置移至23.5ʎ,说明GO 表面含氧基团大部分被移除[20],结构得到了部分恢复.但衍射峰宽化,强度减弱,即GO 脱氧后,晶体结构完整度下降.采用拉曼光谱表征了初始石墨、GO 和GNs 的结构,如图5所示.石墨在1576cm -1处存在一个尖而强的吸收峰(G 峰),对应于E 2g 光学模的一阶拉曼散射.由图5可以看出,石墨经氧化后,GO 的G峰变宽,并且在1345cm -1处出现了很强的吸收峰(D 峰),这是由于强氧化产生了大量的缺陷所致,石墨结构中一部分sp 2杂化碳原子转化成sp 3杂化结构,石墨层中的CC 双键被破坏.相比较而言,GNs 的G 峰和D 峰的强度比要小于GO 的,原因可能为GO 还原过程中生成的sp 2杂化碳层平面的尺寸减小了[8].GNs 和PDDA-GNs 负载Pt 催化剂的Pt 4f XPS 光谱见图6.Pt 4f 的XPS 光谱去积化后为3对峰,分别对应于Pt (0),Pt (Ⅱ)和Pt (Ⅳ)[21],由图6(A )可知,[PtCl 6]2-大部分被还原成金属态的Pt ,但Pt /GNs 和Pt /PDDA-GNs 中均残存少量PtO 和PtO 2.相对于Pt /GNs 催化剂,Pt /PDDA-GNs 中Pt 4f 的结合能位置向正向偏移,如Pt (0)的结合能位置由71.6和74.8eV 移至72.2和75.5eV ,这可归因于PDDA 分子与Pt 原子间的电子作用,提高了Pt 的氧化电位,进而可能增强Pt 粒子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22].Fig.6XPS (Pt 4f )spectra of Pt /GNs (A )and Pt /PDDA-GNs (B )catalysts2.2GNs 负载Pt纳米粒子的电化学性能Fig.7Cyclic voltammograms of Pt /PDDA-GNs (A ),Pt /GNs (B )and Pt /C (JM )(C )catalysts before (a )andafter (b )an accelerated durability test (0.6—1.2V ,3000cycles )GNs 及C 负载Pt 纳米粒子催化剂在0.1mol /L HClO 4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如图7所示.图7中3个区域分别对应于H 在Pt 表面的吸/脱附区、双电层区域和Pt 粒子表面的氧化还原[23].可以看出,GNs 负载Pt 催化剂的双电层区域相对于Pt /C 的双电层明显变厚,且呈现出微弱的氧化电流峰,这可能是由GNs 的大比表面积和表面残留的部分含氧基团所致.假设H ad 溶出的电量常数为210μC /cm 2,对H 吸/脱附峰积分可得到Pt 纳米粒子的活性比表面积(ECSA ).结果表明,Pt /PDDA-GNs 催化剂具有最大的ECSA ,达到46.6m 2/g ,Pt /GNs 的ECSA 为26.2m 2/g ,Pt /C (JM )催化剂的ECSA 为40.5m 2/g ,这可归因于Pt 粒子在PDDA-GNs 表面上较小的粒径和较高的分散度.通常,DMFC 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性能不断发生不可逆衰减,这也是制约其商业化的另一重要因素.63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3电池性能衰减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催化剂在电池的酸性环境和高电位下所发生的不可逆变化[24],包括金属的氧化、粒子的聚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迁移和流失及碳载体的腐蚀等,而碳载体的腐蚀反过来又加剧了Pt 粒子的聚集和流失.因此,采用加速耐久性测试考察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25].在氧气饱和的0.1mol /L HClO 4溶液中,电位从0.6V 到1.2V 循环伏安扫描3000周,比较测试前后ORR 性能的变化.高电位的循环扫描过程加速了碳载体和Pt 的氧化及Pt 粒子的脱落和迁移,进而可评价出各催化剂稳定性的优劣.由图7可知,经过3000周加速耐久性测试后,Pt /PDDA-GNs 催化剂的ECSA 衰减幅度明显小于Pt /GNs 和Pt /C 催化剂.Pt /PDDA-GNs 的ECSA 减小至36.3m 2/g ,衰减了22.1%,而Pt /GNs 催化剂衰减了49.2%,Pt /C (JM )催化剂衰减了44.4%.加速耐久性测试前后Pt /PDDA-GNs ,Pt /GNs 和Pt /C (JM )催化剂在0.1mol /L HClO 4溶液中的线性扫描曲线如图8所示.在初始的催化剂中,ORR 活性次序依次为Pt /PDDA-GNs>Pt /GNs>Pt /C (JM ).另一方面,经加速耐久性测试后,Pt /PDDA-GNs 催化剂的极化电位只有微小增加,也即ORR 性能衰减甚少.而对于Pt /GNs 和Pt /C (JM )催化剂,加速耐久性测试后,ORR 的起始电位均发生了较大的负移,ORR 的性能衰减明显.Fig.8Linear scan voltammograms of Pt /PDDA-GNs (A ),Pt /GNs (B )and Pt /C (JM )(C )catalystsbefore (a )and after (b )an accelerated durability test (3000cycles )Fig.9Values of ECSA and ORR mass activity of Pt /PDDA-GNs ,Pt /GNs and Pt /C (JM )catalysts before and after 3000cycles The filled area is the degradation part.a.ECSA ;b.MA ,0.85V ;c.MA ,0.9V.图9为各催化剂在加速耐久性测试前后的性能变化(阴影区域为性能的衰减部分).在0.85V的电位下,经加速耐久性测试后,Pt /PDDA-GNs ,Pt /GNs 和Pt /C (JM )催化剂的ORR 质量比活性(MA )分别为20.4,16.8和15.4A /g ,较加速耐久性测试前,分别衰减了2.8%,22.8%和36.2%.可见Pt /PDDA-GNs 有最佳ORR 活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采用PDDA 功能化GO 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合成途径.一方面,Pt 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被组装到PDDA 功能化的GO 表面,被束缚的Pt 离子经原位还原,有效地提高了Pt 粒子的分散度,且Pt粒子尺寸较小,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金属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PDDA 的钉扎作用,被锚定的Pt 纳米颗粒不易发生脱落和迁移,因而增强了催化剂的长程稳定性.同时,XPS 结果也证实了PDDA 分子与Pt 粒子之间存在电子作用,提高了Pt 的氧化电位,改善了Pt 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参考文献[1]Ahluwalia R.K.,Wang X.H..J.Power Sources [J ],2008,177(1):167—176[2]CHEN Wei-Min (陈维民),SUN Gong-Quan (孙公权),ZHAO Xin-Sheng (赵新生),SUN Pi-Chang (孙丕昌),YANG Shao-Hua (杨少华),XIN Qin (辛勤).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 ],2007,28(5):928—931[3]Antolini E..Appl.Catal.B :Environ.[J ],2009,88(1/2):1—24[4]Mirabile Gattia D.,Antisari M.V.,Giorgi L.,Marazzi R.,Piscopiello E.,Montone A.,Bellitto S.,Licoccia S.,Traversa E..J.Power Sources [J ],2009,194(1):243—251731No.1何卫等:石墨烯载Pt 纳米粒子的原位还原制备及氧还原电催化性能83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Vol.33[5]Geim A.K..Science[J],2009,324(5934):1530—1534[6]HU Yao-Juan(胡耀娟),JIN Juan(金娟),ZHANG Hui(张卉),WU Ping(吴萍),CAI Cheng-Xin(蔡称心).Acta Phys.Chim.Sin.(物理化学学报)[J],2010,26(8):2073—2086[7]Si Y.C.,Samulski E.T..Chem.Mater.[J],2008,20(21):6792—6797[8]Xu C.,Wang X.,Zhu J.W..J.Phys.Chem.C[J],2008,112(50):19841—19845[9]Kou R.,Shao Y.Y.,Wang D.H.,Engelhard M.H.,Kwak J.H.,Wang J.,Viswanathan V.V.,Wang C.M.,Lin Y.H.,Wang Y.,Aksay I.A.,Liu J..Electrochem.Commun.[J],2009,11(5):954—957[10]Shao Y.Y.,Zhang S.,Wang C.G.,Nie Z.M.,Liu J.,Wang Y.,Lin Y.H..J.Power Sources[J],2010,195(15):4600—4605[11]Hummers W.S.,Offeman R.E..J.Am.Chem.Soc.[J],1958,80(6):1339[12]Yoo E.,Okata T.,Akita T.,Kohyama M.,Nakamura J.,Honma I..Nano Lett.[J],2009,9(6):2255—2259[13]Pumera M..Chem.Soc.Rev.[J],2010,39:4146—4157[14]Zhang S.,Shao Y.,Yin G.,Lin Y..Appl.Catal.B:Environ.[J],2011,102(3/4):372—377[15]Wang S.Y.,Jiang S.P.,White T.J.,Wang X..Electrochim.Acta[J],2009,55(26):7652—7658[16]Liu Z.C.,Jiang S.P..J.Power Sources[J],2006,159(1):55—58[17]Zhou X.F.,Liu Z.P..Chem.Commun.[J],2010,46(15):2611—2613[18]LIU Chun-Yan(刘春艳),XU Bin(徐斌),TANG Ya-Wen(唐亚文),CAO Gao-Ping(曹高萍),YANG Yu-Sheng(杨裕生),LU Tian-Hong(陆天虹).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2011,32(1):134—138[19]Pasricha R.,Gupta S.,Srivastava A.K..Small[J],2009,5(20):2253—2259[20]Zhou Y.,Liu S.,Jiang H.J.,Yang H.,Chen H.Y..Electroanal.[J],2010,22(12):1323—1328[21]Xin Y.C.,Liu J.G.,Liu W.M.,Gao J.,Xie Y.,Yin Y.,Zou Z.G..J.Power Sources[J],2011,196(3):1012—1018[22]Zhang S.,Shao Y.Y.,Yin G.P.,Lin Y.H..J.Mater.Chem.[J],2009,19(42):7995—8001[23]He W.,Chen M.,Zou Z.Q.,Li Z.L.,Zhang X.G.,Jin S.,You D.J.,Pak C.,Yang H..Appl.Catal.B:Environ.[J],2010,97(3/4):347—353[24]Mayrhofer K.,Meier J.C.,Ashton S.J.,Wiberg G.,Kraus F.,Hanzlik M.,Arenz M..Electrochem.Commun.[J],2008,10(8):1144—1147[25]Zhang J.,Sasaki K.,Sutter E.,Adzic R.R..Science[J],2007,315(5809):220—222In-situ Synthesis of Pt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Nanosheets and Its Electrocatalysi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HE Wei1,ZOU Liang-Liang2,ZHOU Yi2,LU Xiang-Jun1,LI Yuan2,ZHANG Xiao-Gang1*,YANG Hui2*(1.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210016,China;2.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1203,China)Abstract Pt nanoparticles were anchored on graphene nanosheets(GNs)with the aid of 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DDA).The Pt ions were assembled first onto PPDA-modified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and then the caged Pt ions and graphene oxide were reduced simultaneously by ethylene glycol.As was suppor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Pt nanoparticles were well-dispersed on GNs.Comparing with the commercial Pt/C and Pt/GNs(without PDDA)catalysts,the as-prepared Pt/PDDA-GNs nanohybrid exhibited an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an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electrochemical durability.The enhanced durability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increased Pt oxidation po-tential and to a strengthene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PDD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pers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Pt nanoparticles on GNs,thus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in both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catalyst for the ORR.This preparation procedure is effective and may be extended to syn-thesize other metal-graphene composites.Keywords Graphene nanosheet;Pt nanoparticles;Assembly;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Durability(Ed.:S,Z)。

以石墨烯为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作为甲醇氧化反应的高效甲醇氧化反应

以石墨烯为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作为甲醇氧化反应的高效甲醇氧化反应

以石墨烯为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作为甲醇氧化反应的高效甲醇氧
化反应
石墨烯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是一种高效的甲醇氧化反应催化剂。

甲醇氧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电催化过程,可以将甲醇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大量的能量和电子。

这对于燃料电池等能源转化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石墨烯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作为甲醇氧化反应催化剂的特点:
1. 高活性:石墨烯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能够促进甲醇氧化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2. 优异的稳定性:该催化剂在甲醇氧化反应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减少了催化剂的失活和甲醇泄漏等问题。

3. 均匀分散:纳米簇状的铂镍磷颗粒均匀分散在石墨烯支撑上,提供了更大的催化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效能。

4. 电子传导优势:石墨烯是一种优秀的电子传导材料,能够有效地将产生的电子从催化剂传递到外部电极,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

石墨烯支撑的纳米簇状铂镍磷催化剂具有高活性、优异的稳定性、均匀分散和良好的电子传导性能,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甲醇氧化反应催化剂。

它的应用有望在甲醇燃料电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

石墨烯_Zn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测定抗坏血酸

石墨烯_Zn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测定抗坏血酸

时催化底物扩散到电极表面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故
采用 3 μL 石墨烯/ZnO 修饰的电极为工作电极。
ip/A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2
4
6
8 10
修饰量/L
图 3 GR-ZnO 修饰量对响应电流的影响
2.4 pH 的影响
电流/A
30
pH7.0
25 20
pH6.0
pH8.0 pH9.0
涤,超声清洗,晾干备用。用微量注射器移取一定 量的石墨烯/ZnO 分散液均匀涂饰在裸玻碳电极上, 红外灯下烘干,得石墨烯/ZnO 修饰电极。采用相同 的方法制备纳米 ZnO 修饰电极和石墨烯修饰电极。
1.2.2 测定及表征方法 以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 7.0) 为支持电解质,将 25.00 mL 含有抗坏血酸的电解质 溶液加入电解池中,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电 极(Pt)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 比电极,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流-时间曲线法 (I-T)测定抗坏血酸的电化学行为。 红外光谱表征:采用 KBr 压片法制样,在 400 cm-1 ~ 4 000 cm-1 范围内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FTIR 分析 图 1 为 GO、ZnO、GR-ZnO 纳米复合材料的傅 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比石墨烯-氧化锌和氧化石墨 烯的红外图,两个样品在以下位置峰形相似:3 435 cm-1 为 O-H 伸缩振动吸收峰,1 635 cm-1 出现的是 C=C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和 C=O 伸缩振动吸收峰, 1 394 cm-1 出现的是 O-H 变形振动特征吸收峰[7-8]。 对比石墨烯-氧化锌和氧化锌的红外图,两个样品在 以下位置峰形相似:3 435 cm-1 处的特征吸收峰为

基于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

基于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

基于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王春艳,周健,汤洪波,李秋月,周晓燕(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摘要:制备石墨烯修饰电极建立电化学方法实现对抗坏血酸的测定。

采用电化学还原技术,通过一步电沉积制备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ERGO/GCE),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石墨烯修饰电极较裸玻碳电极对抗坏血酸有显著的电催化效果。

在pH=6.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AA在-0.4 V~0.8 V扫描电位范围内有1个不可逆的氧化峰出现。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AA的浓度在1.7×10-3 mol/L~2×10-5 mol/L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最低检出限为9×10-6 mol/L(S/N=3)。

探究了修饰电极的稳定性、抗干扰性,结果表明电极稳定性良好,抗干扰能力较强。

用此修饰电极对橙汁中的AA含量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7.95%~98.68%之间。

用本文建立的电化学方法可用于橙汁中AA的测定,结果比较满意。

关键词:电化学修饰电极;石墨烯;抗坏血酸文章篇号:1673-9078(2021)05-319-324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21.5.0968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by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GrapheneWANG Chun-yan, ZHOU Jian, TANG Hong-bo, LI Qiu-yue, ZHOU Xiao-yan(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 Yichun College,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A graphene modified electrode was prepared to establish an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The graphene modified electrode (ERGO/GCE) was prepared by one-step electrodeposi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techniqu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scorbic acid (ascorbic acid, AA) on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as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yclic voltammetry, CV).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prepared graphene modified electrode had obviou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 against ascorbic acid. In the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with ph=6.5, AA has an irreversible oxidation peak in the range of -0.4~0.8 V scanning potential. Under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AA is linearly related to its oxidation peak current in the range of 1.1×10-3 mol/L~2×10-5 mol/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91, and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was 9×10-6 mol/L (S/N 3). The stability and anti-interference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de had good stability and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The content of AA in fruit orange beverage was detected by modified electrode,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between 97.95%~98.68%. Electrochemical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A in orange juice, 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Key words: electro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 graphene; ascorbic acid引文格式:王春艳,周健,汤洪波,等.基于石墨烯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J].现代食品科技,2021,37(5):319-324, +295W ANG Chun-yan, ZHOU Jian, TANG Hong-bo,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by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graphene [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37(5): 319-324, +295抗坏血酸又称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可以预防坏血病、贫血、感冒、防癌、抗老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清洁的石墨烯负载的铂纳米团簇的合成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应用摘要石墨烯负载的铂纳米团簇是由一个高效、清洁的方法合成,使用这个方法时石墨烯氧化物和铂离子的前体会因为抗坏血酸而在一步法工艺中降低。

所得到的铂纳米团簇连接的石墨烯复合材料(PtNCs /石墨烯)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检测,可以直接显示,Pt纳米团簇可以成功的在石墨烯上形成,并很好地分布在石墨烯薄片的边缘和褶皱上。

进一步的电化学表征——包括循环伏安法(CV)和当前的方法表明:与普通的炭黑Vulcan XC-72和石墨负载Pt纳米团簇相比较,PtNCs /graphene具有明显更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甲醇电氧化稳定性。

这将导致PtNCs/graphene进一步作为一种新的电极材料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中的应用。

1.介绍几十年来,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中,一直使用甲醇作为燃料而产生强化利益。

DMFC 与其他的燃料电池相比,主要的优点是它具有便携性、它所需的原料甲醇容易获得、它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一个数量级大于压缩氢气。

然而甲醇交叉和中间物的毒效应,如一氧化碳(CO)对催化剂的毒性影响是影响DMFC在商业市场上应用的主要限制。

减少中间物产生的不良效应和提升催化剂效率是当前研究DMFC的主要问题。

在DMFC的甲醇氧化反应中主要选择铂作为催化剂,是由于它是在这个反应中催化活性最高的纯金属。

但是铂高昂的价格和自然界中的有限供应束缚了它在DMFC中的应用。

而铂不稳定的催化能力会产生具有毒效应的中间产物,是另外一个主要的障碍。

众所周知,催化剂的比活性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布和大小。

为了降低铂的负载和提高它的催化活性,可以控制铂的大小在纳米尺寸之类,这个方法也是最有效的。

由于具有很高的表面积体积比,拥有小而窄的分布特征的铂纳米粒子是高效电催化活性材料的理想当选者。

因此,具有高比表面和强导电性的支持材料对增强铂的电催化活性和利用率是至关重要的。

石墨烯,这非凡的二维材料带来了广泛的利益,作为铂的支持材料,它被寄予厚望。

与传统的碳材料相比,石墨烯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好的机械强度和更高的导电性。

所有的碳原子以sp2杂化形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这种特殊的材料具有蜂巢晶格和原子厚度。

因此,作为电极材料,石墨烯在许多领域展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比如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

考虑到它的高比表面及极好的机械电导性能,石墨烯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负载铂纳米粒子的支持材料。

因此,最近几年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将石墨烯与铂纳米粒子结合起来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它们是分离的,需要在胶质分子聚合物的帮助下结合在一起。

逐步的程序将操作和桥接代理使用变得复杂,这将会降低铂的催化活性。

我们以前的报告认为,通过抗坏血酸(在甲醇氧化反应中表现了很高的催化活性)来减少铂前体的产生从而在基质上合成铂纳米粒子是有可能的。

在最近的报道中,也证实了抗坏血酸会减少氧化石墨烯表面的氧化官能团如羧基和环氧基。

石墨烯的单层结构和强导电性在这个步骤中也可以得以实现。

在化学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中,与使用像肼和硼氢化钠这种迅速剧烈的毒催化剂相比,使用抗坏血酸显得更好,因为它具有温和的催化性能且它很环保。

抗坏血酸可以将基质中的铂离子还原为铂纳米粒子,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为单层石墨烯,使石墨烯的可比电导率被肼降低。

通过使用大量的抗坏血酸将反应的许多步骤结合为一个步骤是有可能的。

另外,石墨烯氧化物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在被还原之后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可用空间来固定铂纳米粒子,因此铂纳米粒子可以紧紧的被固定在石墨烯表面且不会再聚集还原。

在这个研究中,使用了一步还原法完成了铂纳米团簇的载荷和氧化石墨烯的还原,这个方法通过抗坏血酸的还原性来一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四氯化铂离子。

通过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和FE-SEM(电子枪电场扫描显微镜)观察,铂纳米粒子很好地附着在石墨烯的表面。

更深层次的电化学实验表明这种复合材料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作为催化剂具有绝对优良的作用,对于甲醇氧化来说,这种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防毒性能——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这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有望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的新电极。

2.实验部分2.1.化学试剂K2PtCl4、Vulcan XC-72、3% 全氟磺酸、抗坏血酸、硫酸、KMnO4、N,N-二甲基甲酰胺、K2S2O8、P2O5、纯净水2.2.实验仪器SEM(扫描电镜)、TEM(透射电镜)、D/Max-3C 衍射仪、热重量分析仪、传统三电极电解池、铂电极丝(反电极)、Ag / AgCl电极(参比电极)、玻璃碳电极、FE-SEM(电场枪电子扫描显微镜)2.3. 准备PtNCs/graphene(石墨烯负载铂纳米团簇), PtNCs/Vulcan(Vulcan 负载铂纳米团簇)and PtNCs/graphite(石墨负载铂纳米团簇)composites 氧化性石墨粉:由石墨使用改良后的hummer’s method制得;氧化石墨烯:将10.5毫克的氧化性石墨溶解于50毫升的水中并用超声波处理30分钟,加入2毫升1MK2PtCl4并搅拌,再加入500毫克的抗坏血酸,将混合溶液置于85℃回流条件下(即不断搅拌)12h。

搜集经离心得到的固体样品,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彻底清洗,在室温下使用真空干燥箱干燥。

留做TEM, FE-SEM 鉴定及电化学分析用。

为了比较这三种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PtNCs/Vulcan和PtNCs/graphite可以运用同样的步骤制备,只是将基础材料改成Vulcan XC-72 and 石墨粉。

通过TGA(热重量分析法), 铂在不同催化剂上的载荷测量如下:46.4% in PtNCs/graphene, 21.3% in PtNCs/Vulcan and 12.2% in PtNCs/graphite。

2.4.PtNCs/graphene工作电极的制作超声波处理4毫克PtNCs/graphene,使其充分分散在1 ml DMF(二甲基甲酰胺)中。

取一经0.05 µm 氧化铝打磨过的玻璃碳盘,使用移液管取5µl催化剂均匀悬浮液于玻璃碳盘上。

在室温下干燥几小时,催化剂就形成了。

最后,将10µl 3%全氟磺酸均匀涂抹于催化剂表面,以此形成保护层,使催化剂分子无法分离。

室温下,将其置于真空炉中烘干,形成工作电极。

PtNCs/Vulcan和PtNCs/graphite工作电极的制作采取同样的方法。

3.结果与讨论3.1.PtNCs/graphene复合材料形态与结构的表征图一是原始石墨、氧化性石墨和PtNCs/graphene的X射线衍射图。

从石墨的衍射图来看,当2θ为26.2º时出现一个高峰,这是因为纯六角晶质石墨的存在。

将氧化性石墨的衍射图与石墨的比较,发现26.2º时的衍射峰消失,转而出现在10.3º时,这与纯氧化性石墨的出现是一致的。

衍射峰的消极转变是因为含氧官能团的形成导致了石墨分子层间距的增加。

这表明石墨被成功的氧化了(不明白这句话有什么前后联系啊)。

PtNCs/graphene在39.9º和46.5º处的典型衍射峰可以被索引到铂晶体的面心立方结构,这可以使还原抗坏血酸制备石墨烯负载铂纳团簇取得成功。

图2(A–C)展示了合成的PtNCs/graphene复合材料的TEM(透射电镜)图。

从图2A可以看出,在图中显示为大量小黑点的铂纳米粒子附着在石墨烯表面。

这些铂纳米粒子均匀的分布在石墨烯底部的平坦之处和边缘。

这也证明了抗坏血酸可以把铂离子还原成附着在石墨烯表面的铂纳米粒子。

图2B展示了PtNCs/graphene的放大图,图中的铂纳米团簇的直径为10~60nm,在这张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石墨烯微小的褶皱。

通过图2C更进一步的放大可以看到,每一个铂纳米团簇都是由更小的直径范围为1~5nm的铂纳米粒子组成的。

石墨烯上的铂纳米团簇与我们之前的报告上的关于铂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璃碳具有相似的结构。

图2D 的EDS光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铂纳米团簇是在石墨烯上形成的。

除了Pt, 元素C, O 和Cu 也被检测到了。

C的峰值属于石墨烯和铜丝的支持膜,O信号的出现是因为氧化性石墨烯向石墨烯转化不完全,Cu的出现是因为TEM检测中使用的铜丝网。

图3展示了PtNCs/graphene.典型的FE-SEM图像。

这个样品是没有铂涂料而直接进行检测的,所以可避免来自铂外层涂料的干扰。

这两幅图分别是同一区域的SE(次级电子)和BSE (反散射电子)图像。

图3A显示了PtNCs/graphene的形态,石墨烯的褶皱不仅仅为支持波纳米团簇提供了足够大的表面,更防止了石墨烯薄片的聚合。

这张图里,位于石墨烯层底部和边缘的铂纳米团簇都被涂上了外层涂料。

铂纳米团簇的形状大致是一个直径为10~60nm 的不规则球形。

我们可以从图3B的BSE图像看到深藏在石墨烯褶皱里的铂纳米团簇,就是图中显示的小亮斑,此图明显证实了波纳米粒子的高色散度,这与上述的TEM检测相符。

与铂纳米团簇的均匀分布有关的是铂的较大的电化学表面积,这也是提高甲醇电化学氧化催化剂活性的关键因素。

3.2. PtNCs/graphen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为了评估PtNCs/graphene的电化学性能,使用0.5 M的硫酸溶液实验得出PtNCs/graphene 电极与PtNCs/Vulcan和PtNCs/Graphite电极的循环伏安法曲线的比较,如图4。

图中曲线在电势为−0.2 ~1.2 V (vs. Ag/AgCl)范围内循环并同时以50 mV /s的速率扫描(室温)。

铂的氢脱附和吸附峰在电势为-0.2~0.1V 时被检测到,这也是另外一个证据进一步证明石墨烯负载铂纳米团簇的成功。

与PtNCs/Vulcan和PtNCs/graphite相比, PtNCs/graphene具有更大的ECSA(电化学表面积),且ECSA与反应中可用的催化站点的数量密切相关。

催化剂的ECSA 取决于电荷的氢解吸,这个可以通过图4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氢解吸的集成区域估算出来。

The electric charge of hydrogen desorption (QH) on(实在是译不出来)PtNCs/graphene,PtNCs/Vulcan和PtNCs/graphite估算值分别为362.2µC, 253µC 和72.6µC,把条件调节到210Ccm-2,PtNCs/graphene, PtNCs/Vulcan 和PtNCs/graphite 的ECSA值分别为1.72 cm2, 1.2 cm2和0.35 c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