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歌曲名称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歌曲,由冼星海作曲,田汉填词。

这首歌曲于1939年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合唱曲之一。

该曲的正式名称是《黄河大合唱》,也被称为《黄河颂》或《黄河大合唱颂》。

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以及对团结和奋斗精神的歌颂。

《黄河大合唱》以壮丽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歌曲中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忱,同时也呼唤着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

这首歌曲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广为传唱,被演唱团体、合唱团和个人多次演绎。

它不仅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团结力量的象征。

总的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歌曲,它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下还是在今天,这首歌曲都能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兼指挥家。

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历史、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推广和传承了中国音乐传统,同时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黄河大合唱》,这首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音乐特点有如下几方面:一、唱腔沉厚,气势磅礴《黄河大合唱》的曲调和唱腔具有很浓厚的民族音乐特点,具有浓烈的豪迈气息。

整首曲子以豪放的音乐形式展现了黄河巨大的气势和生命力,将民族的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感融为一体,是充满人民智慧的创作。

二、音乐结构宏伟,节奏有力整首曲子的音乐结构宏伟,由韵律衔接起伏,气势磅礴、节奏有力,表现了黄河大地融入自然和人的心灵的情感。

大量的人声合唱和管弦乐的配合使得整个作品的音响效果更具震撼力。

三、短小精悍,字字入骨《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非常精炼,用字简短而富于画面感和感染力。

这些歌词感人至深、振奋人心,每一字都入骨,深深刻画出黄河人民的魂魄和民族精神。

四、多元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感《黄河大合唱》的曲调雅致又别具匠心,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技法和多种音乐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这些元素使得整首曲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听众感召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祖国音乐大同的代表,融合了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方音乐元素,并兼具现代意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国家精神的宝贵贡献。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题材,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一首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音乐作品。

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一些特点。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

他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大调、小调、五声音阶和对应的各种乐器。

黄河大合唱中的音乐节奏、旋律与传统民歌相通,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与二十世纪初期国家的处境相符合,也让人们在历经风雨后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毅和自豪。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博大精深,他大胆运用了西洋古典音乐的风格和技巧,对作品的章法、细节、拍子、节奏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这样的音乐特点,让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族音乐作品,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跨文化音乐作品。

此外,冼星海音乐作品中的编曲风格独具特色。

他不仅仅是以民族乐器和轻重器乐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而是在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上下过更大的功夫,体现出民族乐器的纯正和独特。

另一方面,通过合奏、增强和压缩不同区域的乐器声音,冼星海成功地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管弦乐编曲融合在一起。

最后,冼星海音乐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十分严谨,尤其是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严谨,由序曲、黄河之波、黄河颂、赞歌、震撼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主题和音乐特色,使得整首合唱呈现出一种完整、深刻又统一的风貌。

总之,冼星海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音乐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感悟,展现了他在音乐上卓越的创造力和才华。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因其浓重的民族情感和深入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

浅谈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的的创作特点【摘要】:冼星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为现代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且流传至今的不朽经典《黄河大合唱》。

这是我国四十年代最杰出、最典型、影响最大的声乐作品,以黄河为背影,热情地歌颂了黄河孕育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造就文明古国的博大胸怀,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品引用不少民族音乐和民歌素材,增强了民族风格,即使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深远。

【关键词】:音乐史; 冼星海; 形象化; 民族特色; 时代气息; 民族精神冼星海为我国革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大合唱》这部声乐作品正是他的民族音乐观的体现,成为了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春在延安鲁艺创作完成的。

1935年夏末,冼星海从巴黎回国来到上海,积极参加救亡音乐工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用自己对音乐的满腔热情融入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到延安后,在党的关怀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艺术观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面对广泛的民族觉醒,他认识到群众歌曲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改变了原来”学院派”的创作思想,给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走上了抗日前线,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思想准备。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部分”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使它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各乐章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抗日爱国-出发战斗-取得胜利。

前后连贯且相互补充,战斗激情步步升级,章节情感环环相扣。

”形象性是这部作品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表现在集中地塑造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永做主人般的英雄形象。

大文豪郭沫若在《黄河序》中指出:”《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

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著称。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追求。

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冼星海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黄河大合唱》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且与西方传统音乐有着明显的区别。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他善于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共享。

《黄河大合唱》通过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庄严威武的编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

冼星海致力于将中国音乐发展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他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积极融入西方音乐的创新元素。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形式和编曲上融入了西方交响乐和合唱的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采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乐器,展现出冼星海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它以黄河为象征,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敌的决心和团结的力量。

冼星海在作品中通过音乐的力量号召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并且以歌颂黄河的伟大和壮丽为主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展示了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几个特色,包括受到中国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追求,以及注重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被誉为“雄壮的音乐巨人”。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良好的民族气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重。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

首先,冼星海的音乐风格具有民族色彩。

《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黄河大合唱、马头琴等,在音乐素材、旋律构成、调性、节奏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

这种民族色彩的注入,不仅令其音乐作品更具辨识度,而且也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其次,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与力量。

《黄河大合唱》充满了响亮的气势与磅礴的力量,通过对黄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音乐形式、节奏、和声、韵律等方面全情投入,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令人不禁为之振奋。

这种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音乐特点,也是冼星海音乐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综上所述,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充满激情与力量,表现了对时代的关注。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音乐意义和历史意义,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世界影响与传播
国内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不仅在音乐界受 到高度评价,还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国外影响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国外音乐家 和合唱团也开始学习和演绎这首作品,进一步促进了其国际传播。
作品的传承
自问世以来,《黄河大合唱》便被广泛 传唱,成为了一首经典的艺术作品,其 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合唱团、音乐厅 等机构和组织的演出和教学。
VS
作品的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黄河大合唱 》,媒体、网络等渠道也起到了重要的推 广作用,同时,一些音乐家和艺术家也通 过公开表演和录制专辑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创作动机
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唤醒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作品内容与形式
内容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黄河的景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抗日精神。
形式
作品采用了大型合唱的形式,包括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 独立的主题和音乐形式,但相互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合唱部分的表演特点
01
02
03
声部协调
合唱部分要求各声部之间 高度协调,通过声音的和 谐融合,展现出强大的音 乐表现力。
配合默契
合唱成员之间需要具备高 度的默契,在音准、节奏 、音色等方面达到统一和 谐。
情感共鸣
合唱部分应通过声音传达 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 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舞台表演与视觉效果
曲式结构
《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多乐章大型套曲的结构形式,全曲共有八 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立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各乐章之间 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其音乐作品
特色不仅在于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氛围,更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表达和对时代精神的独
特诠释。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
度解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

除了民族性特色外,冼星海音乐作品还体现了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黄
河大合唱》作为集体合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将中国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淋漓
尽致的展现,更在歌词的选取上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歌词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便是对中国文化中黄河母亲形象的深刻体现,
寓意着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贯穿始终,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厚的民族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对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以及个性特色的鲜明展现等方面。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
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音乐上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音乐风情,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
释和对时代精神的生动再现。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音乐音调的美妙和
旋律的动听,更在于其对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感受到他对中国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深厚造诣。

《黄河大合唱》课件

《黄河大合唱》课件

《河边对口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
,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 的艺术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 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与歌词的排比句 式相匹配,歌曲的乐句紧缩加大了哭诉的情感含 量,并且由悲到痛、由痛到愤,形成了音乐的层 次感。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 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荡气回 肠,催人泪下。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这是一首男 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这一乐章 比较有特色,曲调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 成,乐器也是采用了民间常见的鼓、锤, 好象还有木鱼的声音。使乐曲变得通俗, 其实也符合本乐章的主题——通过两位流 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互抒胸臆,反映了千 百万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两位 流亡的曲调速度由慢到快,乐章末尾又是结 合急促的男声,使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得更加 鲜明。
院音乐系主任。
•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他积极参加 救亡运动,创
作了《救国军歌》、《游 击军歌》、《茫茫的西伯 利亚》、《在太行山上》 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 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 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
光未然
(1913~2002 ) 中国诗人,文学 评论家。原名张 光年。湖北光化 人。主要作品《 五月的鲜花》等
《怒吼吧,黄河》
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而战斗! 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 什么演唱形式? 在经过短暂的激烈后,乐曲节奏逐渐趋于平缓。 黄河大合唱 八大乐章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1. 引言1.1 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音乐作品,由冼星海、聂耳等人共同创作,广泛传唱。

这首作品于1939年诞生。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全国人民饱受战火摧残,生活困苦。

为了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励全国抗战的热情,创作这首有力量又充满民族感情的歌曲就显得尤为重要。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这首作品的出现,不仅为当时的抗战氛围注入了强大的力量,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灵魂。

这首歌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之一。

1.2 冼星海的音乐生涯冼星海,原名冼星烈,1905年出生于广东梅县。

早年曾随父亲学习广东音乐和戏曲,并在九龙戏院当过足本演员。

后来,他前往英国留学,就读于皇家音乐学院,主修音乐。

在英国留学期间,冼星海接触到了西方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莫扎特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冼星海开始在国内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工作。

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涵盖了歌剧、交响乐、器乐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

他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国际音乐界享有盛誉。

冼星海的音乐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他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他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泰斗,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大师。

2. 正文2.1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冼星海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旋律优美、富有张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他在音乐创作中常常融入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调,同时注入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和和声结构,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最为著名。

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冼星海音乐作品的一些特色。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文化为背景,融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包括民歌、器乐和舞蹈等。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大量的民族乐器的声音,如琵琶、二胡、笛子等,这些音乐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强烈的音乐表现力。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黄河的雄壮、壮美和悲壮,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高亢的旋律和饱满的和声,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音乐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不仅仅是在音乐上的,还包括了对黄河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主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黄河文化的珍视。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爱国情怀,通过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

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黄河大合唱》作为冼星海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作曲水准高超,曲调优美,旋律动听,和声丰富,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冼星海擅长运用音乐语言,通过和声、旋律和节奏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冼星海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具有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很高的艺术水平等特色。

通过这些特色,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和祖国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

《黄河⼤合唱》通过讲述诗⼈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型名作《黄河⼤合唱》的经过及⾸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命激情和热爱伟⼤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命情怀。

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分享的黄河⼤合唱课⽂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课⽂原⽂: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合唱》! 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的⼀座核桃森中,第⼀次听到了这⾸歌。

好⼤的合唱队啊,⾜有三四百⼈!这是由⼏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

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个巨⼤的扇⾯。

这⾥的每⼀个⼈,都是穿过“⼑⼭⽕海”⾛来的。

他们⼀个个⽬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搂不过来的⽜⽪⿎,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

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个声⾳深情地发问了。

这声⾳,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有枣花的淡淡清⾹,旋转奔流的雄浑河⽔,⼀个个穿着⽩布背⼼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势…… 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千⼈的⼼都被提了起来!⿎⼿,捏紧了⿎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的棒头上。

他,将棒向下⼀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真是“黄河之⽔天上来”啊! 指挥棒⼀跳⼀个巨浪,⼀甩⼀个浪花。

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

只感到扑⾯飞来的⽔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弟兄,盯着⼀个⼈的眼睛。

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震醒了沉睡的⼭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直到乐声停⽌了,⽿边还响着浪拍⽯崖的澎湃声。

⼤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

嗬,好⼀⽀精悍的队伍!⼏百个⼈,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伙⼦们背着满袋⼿榴弹、⿎⿎的⼦弹袋,脖⼦上挂着⼀条⼲粮袋,⽪带上系⼀双草鞋,⼀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

简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简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这不朽名作。

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

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1. 引言1.1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该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诗人田汉担任作词。

于1939年在延安首演后,迅速风靡全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之一。

这部作品以雄壮悠扬的音乐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描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浩气壮志和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大合唱、独唱、合奏等不同形式的表现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2. 正文2.1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色1. 音乐风格多样性: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合唱音乐的元素,旋律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

作品中穿插了中国民歌和民间乐器的演奏,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和声编配精妙:黄河大合唱的和声编排很有特点,旋律与和声的交织相得益彰,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层次感和厚重感。

和声部分的变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编曲技巧。

3. 音乐表现力强: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达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主题,音乐情感深沉激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曲调铿锵有力,使人们在听到这首合唱时仿佛能感受到黄河的波涛汹涌。

4. 融合了中西文化: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元素,也在文化内涵上做出了很好的结合。

作品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音乐风格。

2.2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特色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歌词中多次提及黄河,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通过歌词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扬,激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奋斗。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具有强烈的战斗气息。

歌词中融入了革命斗争的元素,表现了革命者们浴血奋战、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

歌词中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词句,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还具有简练而雄壮的风格。

歌词简洁明了,富有韵律感,配合音乐旋律,产生了强烈的视听效果。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黄河大合唱》这篇文章,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阅读原文《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

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

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

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

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

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

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

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

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

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

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冼星海不愧为是作曲大师!在钦佩冼星海的才华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为创作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

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

由《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音乐作品特色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

这部作品以歌颂中华民族勇敢奋斗的精神为主题,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和不屈的精神。

冼星海作为作曲家,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表现力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等方面来探讨冼星海音乐作品的特色。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在音乐风格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黄河大合唱》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深沉的民族文化底蕴。

作曲家冼星海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和音乐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宏大的合唱音乐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不仅在乐曲结构上极具创造性,还在表现手法上富有情感和张力,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深深地被打动。

作曲家冼星海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音乐的和声、节奏和动态,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黄河大合唱》中,冼星海通过音乐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深刻地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黄河大合唱》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黄河的壮阔、巍峨和不屈的精神,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了音乐中。

作曲家冼星海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

在《黄河大合唱》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旋律和激昂的气氛,还能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内涵,使得整个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与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她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就是男声对唱,片段4)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与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与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就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瞧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与地区演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的介绍与欣赏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合唱”。

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

“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

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

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

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

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

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

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

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

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

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
情昂扬。

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

此时音乐到达高潮。

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

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

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

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

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

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

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

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

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

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

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

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

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

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

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齐唱歌曲。

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

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

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
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主要作品: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歌曲)、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