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

从调控手段和做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总体来看,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调控越来越成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当然也存在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不足甚至教训。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构建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详细
3年的宏观调控1978~1983年,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详细]
2.1984~1986年的宏观调控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详细]
3.1987~1991年的宏观调控1987~1991年是中国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也是第一次自觉地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详细]
4.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

[详细]
5.1998~2003年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详细]
6.2004~2007年的宏观调控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入世”后全球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对外开放全面提速,货物商品、服务贸易流量和贸易盈余规模急剧扩大,在资本流出逐年递增的同时资本净流入持续增长,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迅速提高。

[详细]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及不足
1、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第一,科学发展观统领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丰富并深化了宏观调控的内涵;
第二,加强形势研究分析和预测,完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三,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排序和政策重心,注意最终目标与中间目标兼顾,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做到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短期措施与中长期措施相搭配;
第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调控工具和手段组合,在充分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常规经济手段的同时,注意适当运用行政和法律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并注意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深化改革相结合;
第五,不断改进调控方式,在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渐进式的“微调”、“预调”,提高调控政策的灵活性、应变性,保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详细]
2、改革开放以来宏观调控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第一,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和提高,政策制定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第二,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宏观调控在中观层面传导不畅;第三,现阶段宏观调控中使用的有些手段不利
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详细]
三、进一步探索符合国情的宏观调控体系
1.从我国现阶段实际出发,明确宏观调控总量目标的新内涵有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总量目标仍是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也是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目标,但在我国现阶段有新的内涵。

[详细]
2.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应从直接方式转向间接方式作为较典型的发展中经济,我国今后仍面临体制和结构双重转型的任务,总量问题仍将与体制和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宏观调控仍将是实现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

[详细]
3.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良性互动的复合型宏观调控体系法制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进行常规性宏观调控时一般都用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使用的范围和时间有严格限制,只有在经济严重萧条、经济系统受突发性事件冲击等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行政手段。

[详细]
4.进一步改进宏观调控方式,建立健全预调微调机制,提高预调微调效果预调微调方式具有广泛应用的意义,既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也是有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但这种调控方式的内涵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详细]
5.强化宏观调控主体职责分工,建立中央全面主导、地方配合执行的双层次调控主体模式由于资源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区域经济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高,全国实行五级行政层级结构体系,使得我国宏观调控的实施范围比较宽,执行链条比较长,这会使宏观调控的要求和效果出现地区差异。

[详细]
透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依据经济运行特征和经济体制基础,针对宏观经济波动中出现的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宏观调控,其中,除第五次是扩张型宏观调控外,其余五次都是收缩型宏观调控。

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
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10.4%,以实际值来衡量,消费增长平稳,投资与出口均有所回落。

但总体上经济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并未出现大幅下滑。

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价格和税费不合理,改革不到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正确看待近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效
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我们成功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展望
未来,新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任重道远。

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把“控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在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应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保障居民生活稳定。

宏观调控在改善中增效
分析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

”在他看来,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极为严峻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宏观经济仍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