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民族性综述

合集下载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香港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类型和多样化的风格,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1. 动作片香港电影以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打斗技巧而闻名于世。

动作片通常拥有紧凑的剧情,充满了激烈的追逐、格斗和爆破场面。

这些电影以动作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和甄子丹等的惊人表演为特色。

2. 武侠片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它们汲取了中国武术小说和传统武术的元素。

这些电影常常将英雄主义、武术技艺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古代武侠氛围。

《倩女幽魂》和《东邪西毒》等影片是香港武侠片的典型代表。

3. 喜剧片香港电影喜剧片以其幽默搞笑的风格而备受观众欢迎。

这些电影常常以滑稽可笑的情节和角色为特色,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观影体验。

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作品如《喜剧之王》和《唐伯虎点秋香》等是香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

4. 驚悚片香港电影的鬼怪和恐怖题材的电影作品被称为“驚悚片”。

这些电影通过恐怖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奇门遁甲》和《见鬼》等电影展现了香港惊悚片的独特风格。

5. 爱情片香港电影的爱情片以浪漫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而著称。

这些电影常常强调爱情的复杂性和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

《喜欢你》和《春光乍泄》等电影以其深情的故事情节和真挚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6. 社会题材片香港电影还涵盖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如犯罪、黑帮和家庭关系等。

这些电影以真实、紧迫和讽刺的方式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无间道》和《让子弹飞》等影片以其聪明的剧情设置和深入的社会观察而受到赞誉。

香港电影以其多元的类型和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创作力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动作片的激烈场面,还是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幽默感,香港电影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

不可分割的银幕源流_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渊源及互动关系

不可分割的银幕源流_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渊源及互动关系

文化史镜: 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不可分割的银幕源流!!!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电影渊源及互动关系∀中#∃谭春发%%∀3#上海影人与香港电影在全面了解了上海的文化背景、上海影人入港的社会背景及入港影人的性质之后,我们就逐渐接近了香港电影与上海电影的关系了。

上海这一大批勇士,特别是左翼人,他们大多数具有创新的精神、好较好的思想素质和较好的创作经验,在内地各种政治势力压迫和影响下南移香港,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利用电影进行抗日宣传等进步活动。

开始时在港英当局被日本迷惑,不言抗战的情况下,一下子便把香港变成一个看不见硝烟的特殊的战斗阵地,把内地自五四以来崛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特别是日本大举侵略中国而激起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反侵略精神带进香港社会,使之勃兴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把香港电影界整个地改变了,气象一新,影坛大振!下面着重讨论后者(至于前者,需要由另一篇专论去完成)。

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新的制片机构兴起。

抗战期间,最初建立起来的是大地影业公司。

接下来的是新生影业公司。

抗战胜利后,则是 大光明 、 南群 、 大江 、 民生 、 南国 、 良友 、 建华 等。

其中大多数倾向进步,尤其是 南国 ,被电影界视为左派的阵地。

同样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各大、中、小制片机构的编、导、演的电影创作,迅速由上海影人所占有。

在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末期存在的香港国语制片机构里,我无法举出一个例子,说那里没有上海影人担任过编、导、演的工作。

在此期间香港摄制的国语片中,我也无法举出一个例子,说哪部片子里没有上海影人(即使50年代的粤语片,也有三分之一由上海影人执导)。

又是同样随着上海影人入港,香港影评从而勃兴。

最初由蔡楚生开其端,他创办了&大地影讯∋(1937年),发表了&我们需要同情∋。

此后的影评中,最值得提到的是两个集体的影评:一个是由梓甫(夏衍)、逸君(叶以群)、达之(周钢鸣)、肖然(孟超)、慕云(瞿白音)、蔚夫(洪遒)、逵君(韩北屏)组成的 七人影评 ,以&华商报∋、&电影论坛∋等报刊为阵地,发表了不少影评文章,如&我们这样看(国魂)∋、&推荐(万家灯火)∋、&美国电影和鬼∋等;另一个是在 七人影评 带动下涌现的由以陈残云为首10余人组成的 粤片集评 。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

新浪潮时期香港电影的审美风格探讨发布时间:2021-10-29T02:48:03.447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3期作者:邬旭辉[导读]本文主要探讨新浪潮运动时期(20世纪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香港电影,通过对其产生背景以及对后期香港电影审美风格的转变和启示、意义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新浪潮电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1、香港新浪潮趋势的命名背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新浪潮电影是香港电影行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产生于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新浪潮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对当时乃至新世纪的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亚洲电影新运动”的奠基石。

在这一时期涌现的年轻导演们以独特的理解和观点对电影主题及镜头语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香港电影运动成为最具深远意义的电影运动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趁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香港借助繁荣的生产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以及先进的服务行业从资源依赖性城市跃变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相当现代化的城市。

韩国、新家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是世界经济的一大奇迹。

繁荣的经济往往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文化,就在这个时期香港的大众免费娱乐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电视几乎为观众提供了包括肥皂剧、综艺乃至全民参与的教堂慈善筹款直播在内的一切。

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及多样化,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信息、娱乐活动以及文化。

现有的电影行业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

因此,那些曾经在某些广播电台工作过的年轻导演们意识到繁荣社会里观众们的新需求,促成了香港的新浪潮运动。

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发展要归功于一批出生于1950年前后、大部分在欧美接受电影教育的杰出年轻导演。

在完成学业且在一些电视台工作几年后,他们在拍摄电影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掌握了良好的镜头语言。

随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将焦点从电视行业转移至电影行业,努力打造具有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及独特风格的电影,为低迷的电影行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为电影行业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暴力之上的正义——张彻电影的“民族形式”及其伦理基调

暴力之上的正义——张彻电影的“民族形式”及其伦理基调

暴力之上的正义——张彻电影的“民族形式”及其伦理基调作者:冯庆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3期[内容提要] 香港动作电影的暴力美学范式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经验的视域融合、亦即“经验史”的视野当中得到理解。

作为20世纪武侠电影宗师,张彻显著地借鉴了传统小说戏曲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呈现英雄舍生取义、浴血拼杀的场景,凸显其纯良、不羁、血气充沛的“男性气概”,使之融合到古典的“义”之伦理秩序当中,使得香港电影一度找到了一种能够直接与世界对话的“民族形式”,为当代“暴力美学”的影像叙事提供了应当时刻回顾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张彻;暴力美学;正义;民族形式;男性气概一、进入香港电影暴力美学的经验史视角在《战狼2》的票房奇迹迸发之际,一系列针对中国电影中的暴力情结的问题一再涌现。

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中国的票房及其携带的爱国热情需要靠动作片——准确地说,需要靠银幕上的“暴力美学”——来提供最为稳固的保证?暴力的影像表达与中国的“本色”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今天应当用什么方式去体察、解读中国式的“暴力美学”?提及“暴力美学”,不得不承认,好莱坞才称得上是登峰造极。

然而,若要追溯这种美学的发展史,华人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具有实质性的奠基地位。

的确,在香港电影的历史中,举凡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着浓重的暴力色彩:无论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还是徐克的《笑傲江湖》《倩女幽魂》,都致力于营造各式各样的超出日常经验的暴力世界。

这种电影美学往往体现为两个超出日常经验的维度。

其一,是物理上的“反日常”:暴力美学为主导的电影整体上摆脱了由牛顿力学的经典体系所限定的日常物理逻辑,通过特技和蒙太奇手法营造一种新的力量景观;其二,是道德伦理上的“反日常”:相比起现代世俗生活的价值观而言,无论是主题上的“江湖”和“神怪”,还是内容中的“法外之徒”与“怪力乱神”,都呈现出彻底的“陌生化”效果,以至于后人往往会将这种暴力美学称作“浪漫主义”,视为直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影像的奇观对立面,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填补现代日常生活秩序的“白日梦”和价值创制。

香港功夫电影“广东意象”的叙述特征及负载意义

香港功夫电影“广东意象”的叙述特征及负载意义

作者: 陈超
作者机构: 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
出版物刊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页码: 7-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香港功夫电影;广东意象;叙述特征;乡愁
摘要:香港功夫电影自1949年发轫,迄今已经走过了61个春秋。

作为植根于岭南文化的香港功夫电影曾一度重现了诸多的广东传统文化习俗,表现出别样的"家国乡愁"。

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岭南原生态文化的遗失,这一带那种"乡愁式"的怀旧情结却逐渐嬗变为香港功夫电影的包装"外壳"和点缀元素。

本文通过探究广东文化与香港功夫电影本土风格之间的情感纠结与历史渊源,籍以寻求当代电影在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同时自觉形成本土表述的可行路径。

基于伦理视角的香港犯罪电影审美

基于伦理视角的香港犯罪电影审美

基于伦理视角的香港犯罪电影审美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就具有多重传播价值。

它利用艺术加工的视听语言,通过视听直观、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图像信息,提供审美愉悦,起到引导舆论、教育公众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成为一种越来越有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大众文化传播形式。

植根于中西方文化交叉融合点上的香港电影,缔造出来的犯罪文化异常复杂。

香港犯罪电影一般都会涉及犯罪和罪犯,是以犯罪活动作为主要故事线索或以罪犯作为主角,并带有暴力属性的香港电影,主要包括黑帮片、警匪片、枭雄片等。

一、本能化的暴力美学审美宣泄香港犯罪电影追求的是对广大观众观赏心理的补偿。

它一般注重叙事情节的提升,在黑帮人物或警匪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审美特质和社会价值。

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些超越生活本身的体验,呈现出一种“解除饥渴”的愉悦,一种暴力化审美宣泄。

宣泄是一个心理学用语,指人们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减轻心理创伤、不幸遭遇等情感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又称发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某种本能会使他产生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行为冲动,如果这些本能的冲动经常被压抑,就会引起心理紧张,形成异常的、危险的力量,最终导致精神挫折。

只有以一定的方式满足这种本能要求,才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

因此,宣泄是预防精神挫折的重要方法。

香港犯罪电影不可避免涉及暴力、涉黑、拜金、赌博等犯罪行为。

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阶层有不一样的价值标准,面对影像中的犯罪场面也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

影像中的犯罪是最危险的事物,同时也是最具诱惑力的。

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并不一直都是温顺的动物,当遇到危险时,温顺的动物倾向于保护自己而不是攻击他人。

相反,人类生存法则中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就充满攻击性。

人类的自我本能就包含了暴力犯罪,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潜能,受到理性的控制。

它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保护自己,但也会通过一定条件将这种复杂的能量释放。

论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最新文档资料

论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最新文档资料

论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任何一部具有艺术内涵的电影,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是艺术的,再次是人类具有普遍人性的内涵电影,才能引起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及地区的观众强烈共鸣。

亚洲著名的四大导演日本的北野武,伊朗的阿巴斯,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及中国内地的张艺谋,无不是以自己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民族命运、民族个性及民族前景的思考的电影镜头,而获得了世界影坛的青睐,提升了他们的国际导演地位,并且丰富发展与繁荣了他们本民族的电影事业。

那么,中国电影要真正的强大起来,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际导演,该如何正确处理电影的民族性与电影的世界性的问题呢?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具体表现民族(ethnic)是指某一个民族的“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包括该民族的基本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习俗、价值观及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等。

中华民族是包含汉族在内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体,包含华夏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包括以汉族生活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为题材,反映各个民族生产、生活、文化、习俗、信仰及价值观,具有典型人文价值及民族文化意义的电影。

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文化派的电影导演及作品。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地》开始,中国电影的拍摄开始了“文化寻根”的电影艺术表现,一大批导演自觉迎合“寻根文学”思潮,将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寻根的作品纷纷改编成电影。

当时的寻根文化派电影代表作品有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吴天明的《老井》《人生》《没有航标的河流》,周晓文的《二嫫》,凌子风的《边城》,谢飞的《湘女潇潇》等。

这些电影,有些把镜头对准浑厚高远的黄土高原,反映民国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及生活追求,表现他们在时代冲击下的心理变迁及传统文化价值的嬗变;有些把镜头对准齐鲁大地抗日烽火的时代,表现北方农民为了土地、为了家乡、为了自己的命运自发地组织起来,对日本鬼子进行顽强抵抗,在倔强、彪悍、直爽、粗鲁及莽汉的个性中表现了北方农民的生存意志及中华民族在侵略者面前勇猛坚强的民族个性;有的把镜头对准了江南水乡,表现严酷的家族文化及封建家长制的多妻多妾,从而批判审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性的元素;有些把镜头对准湘西古老的山寨,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温煦淳朴的美好人性。

论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

论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

论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作者:牟蔚越张小强赵振强来源:《卷宗》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电影的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和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在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的电影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各有不同。

随着影视传播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电影被人们熟知,这些电影尽相体现其国家传统文化的特点。

随着电影的全球化传播,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仍处于困境中,我们需要将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国电影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向国际。

关键词:中国电影;传统文化;电影传播1 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1.1 内地电影中传统文化在中国内地电影中,主要体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

多种多样的乡土气息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马楚成导演的电影《花木兰》(2009年)一直以来被外界期待为民族题材电影的新标杆。

花木兰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女性“忠孝两全”的典范。

影片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电影节的展映,这些均很好地扩大了国产影片的国际声望。

传播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呈现中国全貌。

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以及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的忠孝的精神。

就总体而言,我们从电影《花木兰》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义和忠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 香港电影中传统文化在中国香港电影中,总是能看到香港电影中古代神话与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我们能在徐克的武侠电影看出,武侠电影其实正是特有的中国民族电影类型,它兼有商业性与民族性双重特点。

而香港导演吴宇森电影《赤壁》(2009年)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举足轻重。

当然近年来香港电影比较多从中国古代传统中发掘题材,是因为中国传统有着民族性和泥土性,有因古代远离现在,更能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更富于想象力,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民族性文化性国际性功用性作文

民族性文化性国际性功用性作文

民族性文化性国际性功用性作文受疫情的影响,东京奥运会延期举行,这场迟来的奥运会,收到了太多的关注,然而伴随着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yyds#、#梦回北京2008#这样的词条出现在各媒体的热搜上,与之相伴的是#2020东京奥运阴间开幕式#,十三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直到现在还被世界铭记,而在视觉艺术设计上较为优秀的的日本却在这次奥运会后贴上了“阴间风格”的标签。

日本导演北野武更是对日本电视台记者说:“开幕式搞成这个样,都不好意思去国外了。

”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近现代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进入信息化的本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对象,所以正确了解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认识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操奥运冠军李宁手持火炬,飞天绕场,最终将巨型祥云火炬点燃)麦哲伦、哥伦布的冒险远征、殖民地的开拓,使一个崭新的世界交流的时代到来了,与此相适应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范围内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交往的时代也到来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怎么把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则尤为重要。

首先,艺术的民族性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

2001申奥成功的那个夜晚,我们盼来了自己的第一届奥运会,我们太需要这个机会向世界证明,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她在高速稳定的发展着。

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世界展示我们古老文明中的民族精神,怎么向世界讲述我们的现在并展望我们的未来,这些压力都压在了导演张艺谋身上。

(这里建议看一下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开幕式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上篇——灿烂文明。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集天地之精华,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展现于笔端画卷,凝结成人间瑰宝。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香港电影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香港电影长期以来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作为一个国际重要的电影产业中心,香港电影不仅在商业层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对于香港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意义香港电影在社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代表性和认同感:香港电影通过展现当地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为众多香港市民提供了代表性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熟悉的街道、建筑和人物,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加强了对于香港的归属感。

2. 反映社会问题:香港电影往往关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探讨和揭示这些问题。

例如,一些电影以警匪片的形式展现了社会上的犯罪现象,引发了对于安全和治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这种反映社会问题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意识和关注度,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文化交流:香港电影产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合作的机会。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制作人交流合作,香港电影不仅与世界电影接轨,更能将香港的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其他国家的观众。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加深了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二、文化意义香港电影在文化方面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 独特的风格和审美: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成为了电影界的一张名片。

无论是功夫片、黑帮片还是爱情片,香港电影都在拍摄技巧和视觉效果上具有独特的创意和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并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弘扬华人文化: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原因,香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华人的文化形象和精神面貌。

香港电影在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同时,也传递了华人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这种弘扬华人文化的意义在于增强华人的自尊心和认同感,推动了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本土电影产业: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培养和发展本土的电影制作人和演员。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近年来,香港电影出现了“新港片”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除
了结合了当代的技术手段,更加关注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而在这场风潮中,怀旧电影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新港片的创作中,一些电影人通过将戏剧性地展现早期香港
生活和文化,强调香港的本土意识来创作。

这类作品常常会用方言、显著的社会背景和传统习俗等元素来体现香港的街头文化和社会状况。

例如,电影《大导归来》(2017)通过展现电影工业的发展及
早期电影人身处香港坑腰草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浓重的本土意识。

此外,另一类怀旧电影通过回溯香港历史时期,为观众在宽广
的历史长河中找寻情感共鸣。

例如,《一念无明》(2016)就展现
了1967年左右发生的火车劫案,呈现出那个时代(五十年代和六十
年代)香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态。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强调
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通过对历史片段的挖掘来传递本土意识。

总体来说,怀旧电影在新港片时代下仍然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创造丰富而贴切的情节描绘,它们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
代香港的现状,也让本土文化和历史传承得以在影艺中不断繁荣、
不断发展。

香港抗战题材电影述论_颜汇成

香港抗战题材电影述论_颜汇成

116香港抗战电影创作发端于1933年,迄今已累积了大约150部作品。

(1)近八十多年来,香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都有了很大变化,而香港抗战电影的创作亦随着香港社会之变迁,呈现为三个阶段性特征:一、同仇敌忾·电影抗战(1933—1941)香港与内地骨肉相连、血脉相通。

20世纪30年代步步升级的日军侵华战争,自然激起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忱,他们以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内地抗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便是香港电影界在此期间推出了一批振奋人心的抗战电影。

早在1933年7月,香港国联影片公司就拍摄了香港首部抗战电影《战地归来》。

此后,这方面的创作次第兴起。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1年底香港沦陷前,共拍摄了99部抗战电影(含17部纪录片)。

(2)在此期间,受亚太政治/军事局势剧烈动荡的影响,虽然香港抗战电影的“年产量”波动很大,但相关创作却始终在延续,这充分反映了香港民众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

这批作品立足岭南、放眼北国,一改此前香港电影谐谑逗闹、荒诞不经的市民习气,澎湃着昂扬的爱国激情、洋溢着豪迈的抗敌斗志。

总体来看,它们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1.受港英当局对日态度及相关电影审查政策波动之影响,这批影片在“抗战诉求”的表达上时而奔放、时而含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如:《血肉长城》(1938)、《游击进行曲》(1938)等作品直接将抗日烽火呈现于银幕,强烈呼吁人们奋起救亡!而《钟馗捉鬼》(1939)、《花木兰》(1939)等影片,则通过演绎民间传说,来委婉伸张嫉恶如仇、杀敌报国的精神。

2.这批作品在传播抗日爱国思想的同时,亦兼顾了电影的商业属性,常能把时代主题与类型片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达成了“寓教于乐”的传播诉求。

如:《春江花月夜》(1939)、《花花公子》(1939)、《怨女望夫归》(1939)、《白云故乡》(1940)等影片,便将爱情置于抗战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毁灭;又如:《边防血泪》(1937)、《大义灭亲》香港抗战题材电影述论*颜汇成 姜庆丽/Text/Yan Huicheng Jiang Qingli提要:香港抗战电影形式多样、意义深远。

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民族性、时段性和当前课题

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民族性、时段性和当前课题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电影现代性的民族性、时段性和当前课题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进步历程。

《2024年从民族性到现代性——韩万峰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漫谈》范文

《2024年从民族性到现代性——韩万峰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漫谈》范文

《从民族性到现代性——韩万峰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漫谈》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已成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韩万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通过对韩万峰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进行漫谈,探讨其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创作过程和特点。

二、韩万峰的创作背景与民族性韩万峰是一位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往往以民族性为创作基础。

他的成长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使他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独特的民俗风情、精美的服饰、悦耳的民歌等。

这种民族性的展现,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三、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转变虽然韩万峰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他并不满足于停留在传统的文化表现上。

他善于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

这种从民族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四、韩万峰的电影创作特点1. 丰富的文化内涵:韩万峰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表现,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2. 独特的视角:韩万峰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和故事,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现代性的思考:韩万峰的作品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现代性。

他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五、韩万峰电影的现代意义韩万峰的电影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通过民族性的展现和现代性的思考,为观众提供了了解民族文化、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同时,他的作品也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结论韩万峰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从民族性出发,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

香港一级纯黄大片

香港一级纯黄大片

香港一级纯黄大片标题:香港一级纯黄大片——文化传承与审美思考引言:香港一级纯黄大片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被一些人视为情欲和色情的渠道。

然而,我们在评价这个话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审美思考。

本文将从香港电影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审美观点等方面来探讨香港一级纯黄大片的存在和影响。

一、香港电影的历史香港电影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无数风雨,但坚持了下来。

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香港电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创造力。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电影以其艺术、情节和技术成就赢得了国际的声誉。

二、香港电影的文化传承香港电影工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努力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从武打片到谍战片,再到近年来的港产片,香港电影始终坚持将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这种文化传承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香港一级纯黄大片的存在。

三、审美思考与创作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不同地区和文化对于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香港一级纯黄大片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电影,其背后的审美观点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看,香港电影一直致力于满足观众的需求,这也是为何香港一级纯黄大片会有一定市场的原因。

四、道德伦理观与法律制度香港作为一个全球化城市,其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

虽然香港也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限制色情内容的传播,但是由于法律的制约和市场需求,一些低俗的电影作品仍然存在。

这使得香港一级纯黄大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流传。

结论:尽管对于香港一级纯黄大片的评价存在争议,但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审美思考。

香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既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又塑造了人们对美的认知。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话题,以更全面、客观的视角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和道德伦理观的重要性,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规范和有序的创作环境,促进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90年代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并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概述90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与特点。

香港电影产业在90年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不仅在亚洲地区非常流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许多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赞誉。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以其特有的风格和题材吸引了观众。

在90年代,香港电影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电影,包括动作片、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

在动作片方面,香港电影以其精湛的特技和打斗场面而闻名。

例如,周润发和刘德华等动作巨星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视觉享受。

而在武侠片方面,电影制片人通过改编金庸小说等经典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

香港的武侠片承袭了中国武侠的传统,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香港电影在喜剧片方面也非常出色。

像周星驰和周润发这样的喜剧演员以其出色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幽默和滑稽的元素,还经常提及社会问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包括许多优秀的爱情片。

这些电影以浪漫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心。

电影制片人通过刻画爱情和亲情的细腻之情,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春光灿烂猪八戒》还是《重庆森林》,这些电影都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达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是其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多元化,还是电影制片人的独特创意和才华,都使90年代的香港电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

回顾这个时期的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与创新,也能品味到那个时代鲜活的文化氛围在90年代,香港电影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五朵金花》的喜剧创新及民族特色

《五朵金花》的喜剧创新及民族特色

《五朵⾦花》的喜剧创新及民族特⾊2019-10-11[摘要]《五朵⾦花》是新中国10年⼤庆的献礼⽚,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

依然魅⼒不减,《五朵⾦花》的成功,为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实现主旋律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与有益的启⽰。

[关键词] 五朵⾦花 喜剧特⾊ 民族性特⾊《五朵⾦花》是长春电影制⽚⼚1959年摄制的建国10周年献礼⽚。

影⽚的主题是歌颂劳动与爱情。

剧情是在云南⼤理⽩族“三⽉街”的传统盛会上,某公社副社长⾦花和姐妹们⼀起去赴会,不料中途马车车轮坏了,为难之际,巧遇剑川青年阿鹏。

阿鹏是个出⾊的铁匠,他帮姑娘们修好马车,便匆匆赴会参加赛马。

阿鹏在赛马会上夺得冠军,⼜遇⾦花,两⼈互⽣爱恋之情,在蝴蝶泉边互赠信物,并相约翌年⼭茶花盛开时在苍⼭脚下相会。

第⼆年,阿鹏如期赴约但因不知⾦花的住址和⼯作单位,只好⾛遍苍⼭、洱海,到处寻找⾦花。

但该公社名叫⾦花的姑娘众多,他接连找到四个⾦花闹了许多笑话、误会和波折,然⽽都不是他要找的⼼爱的姑娘。

最后,阿鹏和⾦花终于在去年定情的蝴蝶泉边相会,彼此消除了误会。

其他四个⾦花也来到泉边,为他俩真挚的爱情祝福。

《五朵⾦花》陋材普通,也没有惊险的故事情节。

然⽽,影⽚⼀上映就以其故事美、⾊彩美、风景美、⾳乐美、演员美⽽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在国内万⼈空巷,家喻户晓,⽽且创下了当时我国电影拷贝在国外发⾏的最⾼记录,曾先后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并获得了第⼆届亚⾮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演员奖。

《五朵⾦花》是新中国17年电影的经典之作,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依然魅⼒不减,让⼈百看不厌。

《五朵⾦花》的成功,为我们当下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与有益的启⽰。

⼀、喜剧创作的突破与启⽰《五朵⾦花》喜剧影⽚创作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其⼀,突破了“没有⽭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戒律,既没有写先进与落后的⽭盾冲突,没有什么“⽆价值的撕破给⼈看”,更没有写阶级⽃争中正反⾯⼈物的冲突,⽽是以不断制造误会和解除误会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但是,剧中所有的误会从始⾄终都是在展现善与美。

香港电影概述

香港电影概述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9-1955)
影舞 时空
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 之称。 黎民伟还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14年和美国 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合拍了影片《庄子试妻》,开启了香港电 影工业的帷幕;20年代中后期,黎民伟又在上海组建上海民 新影片公司,拍摄了《木兰从军》等多部当时“大片”,参 与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和艺术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9-1955)
影舞 时空
黎民伟
黎民伟在《庄子试妻》 中反串庄子妻子
第二阶段:娱乐化期( 1956-1970 )
影舞 时空
1956-1968,大厂体制成型 电懋邵氏掰手腕 1958-1964年 国语片势头渐长 黄梅调电影成风潮
1964-1970年 电懋飞来横祸邵氏独大 新派武侠出现
片百花齐放
• 1989-1993年 台湾资金主导市场,武侠片当道
无厘头横空出世
第四阶段
重大人、物、事 ( 1980-1985 )
影舞 时空
• “新艺城”电影公司成立 (1980年),前身 “奋斗”,由黄百鸣、麦嘉、石天三人在70年 代末创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大片场制度几近 灭亡,卫星制公司开始成为当下制片业的主流。 • 《电影双周刊》开办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2年)
特点:电影开始出现娱乐化本质
第二阶段
• 1956年,是陆氏影业王国 的转折点——从星马北上 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 下的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 (简称电懋)成立,由陆 运涛担任董事长,钟启文 任总经理,宋淇任制片部 经理,拉开了电懋在香港 的制作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电影的民族性综述
作者:邹鹃薇单位: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
一提起香港电影,我们的脑海会立即浮现出若干组悖论:它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出品数量最多的地区,若以“人口比例计算,它甚至居于世界的首位。

”(1)另一方面,它自三十年代开始便被内地文化人贬为“文化沙漠”,是拜金主义的天堂与罪恶的温床;它从晚清开始,被逼植入西方殖民文化。

然而,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中华文化的源泉却滋润养育出香港电影独特的民族风采。

随着学术研究视野的开放,有海外学者傅葆石声称“挑战一些陈腐的看法,清除那些僵硬的偏见”(2),有内地学者赵卫防、周承人等人以欣赏的眼光撰写香港电影史,有香港学者余慕云、罗卡等人忠实地记录下香港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已经用宽容平和的姿态和辩证的眼光去理解香港电影多元发展的题材类型与文化形态。

一、关于“界线之争”
傅葆石在《双城故事》提出“至少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上海与香港的电影业已经在资本、人员和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了跨界的紧密联系。

”(3)并运用强有力的历史资料证实出香港电影与大陆母体的血肉相连,刘辉在前言中总结道:“两岸三地影业的三种华语电影形态正是在1945年后逐渐形成,每一种形态都可以溯源到战时电影的具体问题。

”(4)赵卫防认为“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亦是规范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之中,没有逸出内地电影的轨迹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然而,“1949年的划时代变革基本切断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
影之间的互动,意识形态的差别使双方成为各自独立的体系”。

(5)李道新在提出“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电影基本维持着各别经营、独自发展的特异格局,形成中国电影发人深省的历史奇观”之后,反思这些“区别并非泾渭分明,在中国电影文化史的视野里,两岸三地其实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含义。

”(6)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的表达形式,必定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其两者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内地、香港、台湾电影在同一个时期内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和题材范围。

由于内地与台湾受限于新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其电影事业不得不沦为国家政策的宣传工具而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香港电影界也在1949年后出现了持续的左派与右派之争,但公平而自由的市场运作不仅降低了政治影响的风险度,影片反而因掺杂入适量的政治寓意而提高了自身的深度,并为研究者铺垫了探求更深解读空间的可能,更有学者认为三十多年来国共两党在香港地区的文化争夺活动带动了“香港电影起飞”(7)。

当我们比较这一时期的三地电影,香港电影在传承中国早期电影的基础之上,不断调和政治与市场的双重空间,真正走出了一条最具民族特色的多样化文化之路。

蔡洪声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提出“香港影坛虽然泛起一股宣扬黄色暴力和封建迷信的浊流,但在香港电影的优秀作品中,导人向善的脉络却一直仍然延续着。

”(8)然而,既然蔡先生力图在浩瀚的香港电影中寻找“中华文化脉络”,而文化乃“一个群体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那么,先生所批判的那股“宣扬黄色暴力和封建迷信的浊流”就必定属于“中华文化脉络”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支流。

因此,文化的包容性概念令我们必须褪下有色的道德面纱,抛弃掉陈旧的偏见,用一种中立而公正的态度去对待香港电影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关系,其中包括所谓的“黄色暴力”与“封建浊流”。

二、古典小说、传统粤剧与香港电影的源头
中国古典小说与传统粤剧是香港电影的两大艺术源泉,两者的相辅相成造就了辉煌的百年历史。

上古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一直到明清小说都是香港电影的创作灵感,其民族性正是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改编与传承之上。

《汉志》以为小说家出于稗官——“细米为稗。

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

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9《)论语》有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10)叶岗在《汉志“小说”考》一文中运用拆词为字的语义分析方法考证了“小”、“说”、“小说”的来源,认为“‘说’被认定带有贬义色彩”,其效果则“无法让人信服和采用,读后令人不悦”,“小”指“价值之小和身份之低,着眼于精神方面”,从而得出“‘小说’……始终没有摆脱‘小’义和‘说’义所带来的遭人轻忽的眼光”(11)。

香港电影从一开始便遭遇到与古典小说同样的命运,南来文化人不仅鄙视香港人为“消磨着、霉烂着的人们”(12),甚至本土粤语电影也曾被讥讽为“轻浮的、淫秽的、迷信的、粗制滥造的”作品(13)。

他们贬低甚至抗拒香港电影的俚俗性与娱乐性。

另一方面,与京剧、昆曲等剧种相比较,粤剧的最大特点在于模拟日常生活对话,并以喜剧方式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这也与传统稗官之“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不谋而合。

以第一部香港粤语片《傻仔洞房》为
例,傻仔新郎的唱词利用了丰富的“民间化的性想象力”,把文人笔下“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洞房之事具体表现为傻仔拿着一根木棍乱舂乱唱的行为,“木棍”与“洞”的意象是关于男性与女性生殖器官的隐喻,“舂”也使观众联想到性行为的本身。

把美貌的新娘比喻成母猪并赞美她的生育功能不仅是南方方言特色,也是人类远古时代以生育为女性之美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毫无疑问,粤剧的唱词在其他剧种尤其是擅长于文人抒情的昆曲中绝不会出现,它以日常生活用语入戏,毫不避讳其中的粗鄙与俗气,它甚至将日常对话中如“甘么”一类的虚词也尽揽其中,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粤语方言,其幽默感也是其他剧种所罕见。

例如唐涤生笔下的《牡丹亭》一改昆曲的缠绵,石琪认为相比起“惊梦”,粤剧却是“中段‘玩真、幽媾’最佳,发挥了唐涤生最拿手的爱情试探、真幻交织的情趣,小生花旦长篇对唱,浪漫迷人。

”然其通体不完整,太守和老师“不知何故,竟成了谐角。

过年过节开戏,满院笑声,倒也喜气,但这样一来,离原著精神就愈来愈远了。

”相比之下,“细腻婉转、曲折幽微处,非昆剧莫属。

”(14)粤剧版本的“幽媾”溶入了民间文化的打情骂俏,对白与对唱在热闹非凡的胡琴伴奏下呈现出相当明快的节奏,两人急速发展的爱情表白“鸳鸯帐内同梦去”、“冰肌冻着了郎”更让观众看得利落爽快,男人夜遇天仙美女自会意乱情迷但理智又生出本能的戒备,骨子里倒是又惊又喜痕痒难挡,反倒是杜丽娘恃美放旷,步步逼进,言语与体态极尽挑逗,昆曲里的哀怨悲情皆化成了粤剧里的喜气洋洋。

据统计,从1913年到1990年,香港一共出产和公映过1092部粤剧电影,数量居世界各国戏剧
电影首位。

因此早期主流粤剧片为整个香港电影打下了坚实的稗官传统,决定了它始终不变的中国文化情结。

鉴于香港电影数量之庞大,居中国之最,笔者在此只提取其中最具开创性的电影类型,分析它们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血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