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产生
西南地区是指以云贵高原为核心 , 涵盖今云 南 、贵州 、四川 、西藏 、重庆以及广西等地区 。历史 上 , 这里民族众多 , “先秦至元 代的五溪蛮 、都掌 蛮 、武陵蛮 、零陵蛮 、昆明蛮 、贵阳蛮 、巫蛮 、巴蛮 、 百越 、濮人 、叟人 、僚人 、蕃人 、仡佬等 ;明清以降 , 苗众 、仲家 、侗民 、仡佬 、水 家 、瑶人 ”[ 1] 等 都曾在 这里生活过 。这些古老民族经过历史的变迁 , 逐 渐演变成今天的 “哈尼 、傣 、佤 、拉祜 、纳西 、景颇 、 布朗 、羌 、壮 、苗 、土家 ”[ 2] 等多个少数民族 。 龙舟 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的共有文化 , 在内地以 “赛 龙舟 ”名义名扬 大江南北 , 在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
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008年第 6期 (总第 107期 )
民族学与人类学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莫连芳
(广西医科大学 体育部 , 南宁 530021)
摘 要 :龙舟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其产生 年代历史久 远 , 渊 源复杂 , 有口传 文学 、考古发掘以及典籍文献相佐证 , 具有 “多源一体 ”的文化属性 ;随着时间的 推移 , 社 会的进步 及人们思想 意识的提高 , 龙舟文化逐渐走出西南民族地区 , 走向全国和世界 , 成为 集观赏 、娱乐和竞 技为一体的 文化共同 体。
除上面提到的起源故事外 , 在西南地区诸少 数民族中 , 还流传着其他一些传说故事 , 像 “迎夏 至 ”、“避恶日 ”等等 , 因篇幅所限 , 故不详述 。
(二 )考古挖掘与龙舟文化起源 传说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龙舟文化起源的
特定历史内涵 , 考古挖掘同样为我们提供了翔实 的佐证资料 。前已述及 , 百越人曾在今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生活过 , 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 他 们尝试用石木复合的 “有段石锛 ”来加工制作 “独 木舟 ”和 “木wk.baidu.com ”, 这为西南少数民族先人日后制 作龙舟 , 并开展竞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这里所说的 “有段 石锛 ”, “石 ”指石 锛 , “木 ”指 “鹤嘴锄 ”形的木柄 , “段指平面中起的脊椤 , 有段 则捆绑在鹤嘴锄形的木柄上 。”[ 3] 对此 , 《越绝书 》 卷 8载曰 :“越人水行而山处 , 以船为车 , 以楫为 马 , 往若飘风 , 去则难从 。”据考证 , 百越地区是我 国最早发明舟船的地区 , 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 历史 , 该地 区考 古发 现 的 “有 段石 锛 ”和 “独 木 舟 ”, 对我们了解当地龙舟文化的起源意义重大 。 当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
则有 “龙舟竞渡 ”、“划龙船 ”、“龙船赛会 ”等多种 说法 , 具有 “多源一体 ”的文化属性 。 究其产生传 播的历史轨迹 , 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
(一 )神话传说与龙舟文化起源 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僻远 、闭塞的边 远山区 , 加之部分民族有语言 、无文字的缘故 , 因 而以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文学十分发达 。在流 传至今的诸多传说中 , 有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 起源的神话故事 。故事大意是 :相传很久以前 , 一 位名叫保公的老人 , 其独生子九保捕鱼时被恶龙 咬死 。 为报 仇雪恨 , 他放火烧死了 害人的恶 龙 。 由于 “烧洞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清水江上空 ” , 致使 瓢泼大雨下个不停 , 人们什么活也干不了 。 不知 何时 , 一位妇女领孩子去江边洗衣 , 孩子比画捶衣 棒玩耍的同时 , 无意中说出 “咚咚多 ! 咚咚多 ”等 话语 , 结果奇迹出现了 , 天空顿时云消雾散 , 万道 霞光在东方冉冉升起 , 被烧死的恶龙也随之漂在 江面上 , 大家争抢着吃它的肉 。 最后 , 胜秉寨分得 龙头 , 平寨分得龙颈 , 塘龙寨分得龙身 , 榕山寨分 得龙腰 , 杨家寨分点肠子等等 。 是夜 , 恶龙托梦给 大家说 :“愿你们老少用杉树仿照我的身躯 , 在清 水江上划几天 , 让我像活着一样 , 我便让你们五谷
· 136·
戴羽冠 …… ”[ 5] 据专家考 证 , 铜鼓纹饰中 雕刻的 “船行屋 ”在云南地区非常普遍 , 羽人头上的饰物 也已被西南古代民族所接受 。 傣族泼水节期间举 办的赛龙舟活动, 至今仍留有龙舟竞渡的影子。 到战国早期至东汉时期 , 生活在广西的壮族先民 则把竞渡场景雕刻于岩壁上 。于是 , 在以左江为 中心的岭南西部地区 , 我们陆续发现了与竞渡有 关的岩壁画 。其中 , “船的画法较简单 , 为一条弧 形粗短线 , 中间下弯 , 两头上翘 ;有的船尾立两根 小木棒似的东西 , 头似鸟形 … … ”[ 6] 等等 。 循着 考古的历史印迹 , 我们不难发现 , 当百越人用 “有 段石锛 ”建造独 木舟时 , 他们便为龙舟文 化的产 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 当西南少数民族先人产 生了对蛇 、鸟等图腾崇拜后 , 他 们便以祭祀为核 心 , 以 “划舟竞渡 ”为载体 , 开展 了一系列与之有 关的祭拜活动 , 这为龙舟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精神 基础 。 当龙图腾全面取代鸟 、蛇图腾后 , 具有现代 意义的龙舟文化则呼之欲出了 。
(三 )祭祀崇拜层面 图腾崇拜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崇拜形式 , 曾 广泛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意识中 。 每每祭 祀期间 , 他们为求得神的赐福和护佑 , 常以竞渡形 式以达到娱神娱人的双重目的 , 由此有了初始的 划舟竞渡活动 。据考证 , 百越人图腾崇拜的对象 较多 , 但尤以蛇 、鸟 崇拜为突出 。 《说文 · 虫部 》 有这样的记载 :“南蛮 , 蛇种 ”或 “闽 , 东南越 , 蛇种 也 。”《淮南子 ·原道训 》同样载曰 :“九疑之南 , 陆 事寡而水事众 。 于是人民被发文身 , 以象磷虫 , 短 绻不裤 , 以便涉游, 知秩攘卷, 以便刺舟, 因之 也 。”当龙成为西南少 数民族先民的图腾 崇拜对 象后 , 划龙舟便成为百越地区重要的民俗事项之 一 。随着鸟 、蛇图腾被龙图腾所取代 , 祭祀的舟船 也制成了龙形 , 龙舟随之出现了 , 龙舟竞渡也开始 添加凭吊伍子胥 、纪念勾践 、悼念屈原等内容 , 并 以对历史人物的祭奠来 代替某些原始崇 拜的内 容。 在对哪个历史人物祭奠问题上 , 目前学界仍 无定论 , 有 “越地说 、吴地说 、楚地说 、苗族说 ”等 几种说法 。 其中 , “越地 说 ”是为纪念越王 勾践 , “吴地说 ”是为纪念伍子胥 , “楚地说 ”是为纪念屈 原 , 湘西苗族是为纪念祖先般木瓠 , 黔东南苗族是 为纪念烧死恶龙的民族英雄保 , 傣 、白 、布依 、水等 民族也都 有各自的说法 。 闻一多先生经 多方考 证 , 认为 “端午是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地区的吴 、 越等以龙为图腾的少数民族的祭祀 日 ” , 龙舟竞 渡则是他们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 。当然 , 不论哪 种说法准确 , 但有一点 , 由祭祀崇拜活动所衍生的 龙舟文化 , 已经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关 键 词 :龙舟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 ;产生发展 ;传播 中图分类号 :C9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22(2008)06-0135-04
龙舟文化作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民俗事项之 一 , 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其产生传播过程中 , 既把各民族生产生活中相 沿相袭的历史文脉传承下来 , 又吸纳接续了其祭 祀崇拜 、文化娱乐中的某些 “精 神 ”元素 , 使之成 为具有特定 地域或民族内 涵的文化共同 体 。 因 此 , 对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起源 、产生的历史 动因及传播过程中的历史演变等问题进行探讨 ,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少数民族龙舟竞渡活动 , 四川 、云南等多个省份的 227种方志均作了 详细记载 。 可以说 , 赛龙舟已 成为居住在清水江 、都柳江 、舞阳河等流域少数民 族最为喜爱的民俗活动 。 发源于贵州黔东南州的 苗族独木龙舟 , 已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龙舟 , 现收藏于中国体育博物馆 。
二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产生的动因分析
综合西南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 、考古挖掘和 史籍文献资料 , 结合各民族生产生活 、宗教祭祀以 及文化娱乐的生活实际 , 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对 龙舟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分析 :
(一 )生产生活层面 西南少数民族多生活在江河湖泊众多的僻远 地区 , 在生产工具相对原始落后的古代 , 船既是人 们重要的生产工具 , 也是人们获取食物的手段 , 更 是人们日常运输 、走亲访友等的代步工 具之一 。 受此影响 , 人们几乎是 “人人离不开船 , 事事离不 开船 ”, 故有 “南船北马 ”之说 。 对此 , 《淮南子 · 齐俗训 》有 “越人便于舟 ”的记载 , 《吴越春秋 》则 有 “以船为家 , 以楫为马 ”的表述 , 《传球大事表 》 更有 “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等说法 。 即便人 死后 , 都要以船为棺 , 或埋入地下 , 或悬于岩崖洞 穴中 , 以示对船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由于船在苗 族 、傣族等西南少数民族先人生产生活中所起的 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不但为以蛇 、鸟 、龙等为核心的 图腾崇拜奠定了思想基础 , 也为龙舟文化在西南 地区的产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二 )政治军事层面 在遥远的古代 , 由于各民族为争夺土地等经 常发生战争 , 船自然成了人们水上之争的重要工 具 。为制作行进速度快 、质量优良的战船 , 西南少 数民族先人 多在改进造船 技术上狠下功 夫 。 于 是 , 以水战为考量的新式船只便应运而生了 。 据 史书记载 , 春秋战国时期 , 吴国曾制造出 “楼船 ”、 “突冒 ”以及 “三翼 ”等多种形制战船 , 越王勾践灭 吴国时 , 所用战船数量高达 300多艘 。对此 , 《墨 子 》载曰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 , 楚人顺流 而进 , 迎流而退 ;见利而进 , 见不利则其退难 。 越 人逆流而进 , 顺流而退 , 见利则进 , 见不利则其退 速 。越人因此若势 , 亟败楚人 。” 《国语 》亦载曰 : “越王勾践乃命范蠡 、舌庸率师沿海溯淮 , 以绝吴
路 ……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 , 如其郭 , 焚其姑 苏 , 徙其大舟 。” 《中华古今注 》同样载曰 , “孙权 , 吴之主也 , 时号为赤龙 … …言如龙 之飞于天 ”等 等 。对于这些花样翻新的战船 , 有人甚至认为是 龙舟的前身和雏形 。 从这个意义讲 , 水战不但促 进了西南地区造船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 而且也为 西南少数民族龙舟文化的产生传播起到推波助澜 作用 。
收稿日期 :2008 -09 -29 作者简介 :莫连芳 (1972 -), 女 , 硕士 , 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民族体育学研究 。
· 135·
丰登 。”于是 , 人 们纷纷仿而效 之 , 做起龙 舟来水 里划 。 为不误 农时 , 各寨 经集体协商 , 确定 除胜 平 、平挑按五月初五划船外 , “平寨为农历五月廿 四 , 塘龙廿五 , 榕山廿六 , 施洞廿七 , 定在上述四个 地点集中 。这 一规定 , 相沿成习 , 直到今日 。”除 清水江外 , 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山寨 , 还流传着这 样一个起源故事 , 即 “代天降雨 ”的龙王因行错了 雨步 , 惹得天公大怒 , 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 江中 , 从此天下大旱 。 为缓解旱情 , 苗民开始建造 龙船 , 并沿清水江划渡 , 以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 复活了 ……
(三 )典籍文献与龙舟文化起源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 , 我们同样找到了 与龙舟文化起源相关的文献资料 。 中国古籍 《世 本 》始有 “古者观落叶 , 因以为舟 ”的记述 , 《易经 · 系辞 》更有 “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 ……刳 木为舟 , 剡木为楫 ”等内容 。 到战国中期 , 我国史 书方有 “龙舟 ”的记载 , 这为龙舟文化的产生传播 奠定了文字基础 。自此之后 , “龙舟 ”一词频频出 现于各朝代的历史典籍中 。 据考证 , 人们有意识 地开展 “龙舟竞渡 ”活动始于战国时代 , 通过 “竞 渡游戏 ”的形式以娱神娱人 , 大多具有半宗教 、半 娱乐性质 。 虽然该活动开展得较早 , 但直到唐中 期才在 《全唐诗 》的 《竞渡歌 》中有文字表述 , 诗中 描绘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 :“鼓声三下红旗开 ,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瀚波飞万剑 , 歌声劈浪闻千 雷 ……” 与之相比 ,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赛龙舟的记载 同样散见 于诸多史籍中 。 早在宋朝朱辅 所著的 《溪蛮丛笑 》中 , 就有贵 州少数 民族 赛龙舟 的记 载 。清乾隆 《镇远府志 》更有 “鸣锣急响在船头 , 画桨争行较劣优 。 独有游人听不得 , 翻身直上玉 皇楼 ”的场景描 绘 。 另 外 , 徐家 干的 《苗疆闻 见 录 》, 王嗣鸿的 《台江边胞生活概况 》等都有关于 清水江龙舟节的记录 。 据不完全统计 , 有关西南
时代后 , 人们在已挖掘的铜鼓上 , 同样找到了 “羽 人竞渡 ”的纹饰 。 据说 , 铜鼓是西南越人 十分喜 爱的一种乐器 , 其上面曾刻有种种纹饰 , 船饰乃是 其中的一种 。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铜鼓 鼓身胸部第四晕圈上 , “饰六组羽人划船纹 , 船头 向左 , 每船六人 , 其中三船的划船者全戴羽冠 … … 船头下方有衔鱼站立的鹭鸶或花身水鸟 , 水中有 游动的鱼 。”[ 4] 广西西林普驮出土的铜鼓 亦刻有 船纹饰 , “船身颀长呈弧形 , 首 尾高翘 , 像 鹋首鹋 尾 , 中部有台 , 台背树立一排羽寿羽 , 台下置一鼎 。 船上分乘八人 、九人和十一人 , 人物除水手外 , 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