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融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
每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形成与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民族文化的沃土,人文环境就是雨露和阳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说书孕育出独特的多彩民族文化。
贵州省遵义市有一个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的地方,即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在唐朝隶属思州,明清时隶属思南府。
聚居务川县的少数民族有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摘 要〕每一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以“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研究中基础性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
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黔北;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 / 徐菲菲|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17个,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人口数最多,占人口总数的92%,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多年来,务川县立足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利用“仡佬之源”龙潭古镇、栗园仡佬大草原、石朝天坑、洪渡河漂流等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出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吃新节”“民族运动会”“盘歌会”等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为黔北地区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为历史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作为仡佬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当地的生活特色和时代性。
由于仡佬族盘歌的传承多以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方式,其盘歌的内容也灵活多变,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又多以即兴演唱为主,具体内容没有相关历史文献可查,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提高以及女性问题日益增多,使得学术界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不断加深。
尤其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
这一现状得益于少数民族妇女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本身极具特色,使口述史研究各具特殊性,例如满族、苗族、蒙古族等。
研究者利用口述访谈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和社会生活等主题进行研究,其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料的收集、整理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虽然研究还存在一定程度地不足,但总体上有利于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发展。
标签: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访谈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这在国内外都早已有之。
在中国有《论语》,在国外则如《荷马史诗》等。
现代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展。
它不仅因为个人史、社会史等微观史学的兴起而诞生,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访谈进行资料收集的研究比以往更方便。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研究者就已经对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使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口述史初具规模,开始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口述史学研究。
新世纪以来,口述历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其中比较有成就的当属抗战口述史、知青口述史以及女性主义口述史等[2]。
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女性问题日益增多。
而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则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思想传入后,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觉醒[3]。
英国保尔·汤普逊认为:“口述史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或许就是它对家庭史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这使得历史学家对家庭史的研究得以深入到家庭内部中去。
而妇女无疑是家庭當中各种关系的结点,对妇女的口述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4]。
尤其近20年来,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以李小江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为代表,还包括朱丹的《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宝贵敏的《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卢小飞的《西藏的女儿——60年60人口述实录》、刘云,杨霞,张玉霞的《我们成长在那个年代——建國初期新疆各族妇女成长口述》、赵明湄的《80后摩梭女达布口述生活史》、定宜庄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杨恩洪的《藏族妇女口述史》、吕铁力的《生育人生》和张晓的《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等专著。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者:李春海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了融会统一。
不断加快的社会经济建设步伐,极大的冲击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些甚至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社会和国家均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这对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详细探讨了如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言在中华文明中,少数民族文化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论丢失哪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均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文化。
不断加快的现代化步伐,民族文化陷入“生死存亡”之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心都在发展社会经济,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忽略,进而出现了诸多惨痛的民族文化话流失现象,如端午节被韩国申遗成功等。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传承、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
其与汉族文化相比,显得更脆弱,更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加大保护。
一、少数民族文化现状1.民族语言传承的危机不论何种语言均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均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1]。
在我国,若不对各种民族语言予以保护,就势必会遭到汉语的强烈冲击,这与民族语言存亡密切相关。
如今,汉语已在彝族得到了普及与推广,他们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则极易衰退。
经过几代人后,就会让很多彝族青年丧失直接认识本族文化历史与传统的纽带。
站在客观角度上来说,不学母语,不用母语进行理解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只会母语,不会汉语或者汉语程度低。
事实证明,其会对诸多高层次知识的接受与运用产生影响,如科技知识、生态知识、经济、法律等。
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怎样将民族成员的观念转变,形成“文化自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语言,至关重要。
2.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不断进步的社会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少数民族文化日渐衰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传承人述论
《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公 约 》 中 国是 该 公 约 的 缔 约 国 。 保 ,
在公约 中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指 :被 各群 体 、 “ 团体 、 时 有
为个人视 为其文化 遗产 的各种 实践 、 演 、 现 形式 、 表 表 知 识 和 技 能 及 其 有 关 的 工 具 、实 物 、 工 艺 品和 文 化 场 所 。各 个 群 体 和 团 体 随 着 其 所 处 环 境 、 自然 界 的相 互 与 关 系 和 历 史 条 件 的 变 化 不 断 使 这 种 代 代 相 传 的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得 到 创 新 . 同 时 使 他 们 自己 具 有 一 种 认 同感
2o 0 5年 3月 2 日 , 务 院 办 公 厅 发 布 《 务 院 办 公 厅 6 国 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也相继公 布 了三批次 。地 方各 级政府也相继公布 了地方各级文 化遗产名 录和传
承人 名单 。
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 作的意见》 意 。《
见 》 出 : 着 全 球 化 趋 势 的 增 强 , 济 和 社 会 的 急 剧 指 随 经
【 摘 要 】近十年 ,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与传承从 理论到 实践 , 政府 的有 力引导 下已渐深入 人・ 在 心。我 国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取得 了
重 大 成 就 。羌年 成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及 首 批 世 界 急 需保 护 非 物 遗 产 , 受到 国 内外 广 泛 关 注 。羌 年 的 传 承 人 情 况 如 何 ?他 们 传 承 的 经
历 与 I述或许 能给我们 一些参考 。我们 需要 继 续携 手努力 , 这项珍 贵的人类遗 产传给子孙后 代。 / : 把 【 关键词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羌年 ;传承 人 ;释比
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总第158期)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谢镕键【摘要】十余年来,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这些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八个方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具体开发对策、资源评价、空间结构、旅游扶贫、社区参与。
此外,随着不同学科门类相互间的交叉研究的增多,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也将在未来显得越来越多元化。
【关键词】遗产旅游;非遗旅游;少数民族;综述【作者】谢镕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
海南三亚,572022。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1)02-0177-0009一、引言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遗产旅游、自然遗产旅游。
本文以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文章选择的数据来源包括当当网、亚马逊网、孔夫子旧书网能查到的专著,以及中国知网收录的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南京大学CSSCI 核心期刊论文、博士论文。
论文方面,首先在中国知网“期刊高级检索”中以“遗产旅游”和“非遗旅游”为主题进行“核心期刊+CSSCI ”检索,并对同名作者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二次检索,减少遗漏。
接着,在中国知网“博硕士”以“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
对检索得到的论文、专著进行阅读后,保留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有关的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12日,共查到115项成果。
其中,专著9部,博士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13篇。
结果表明,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开发模式、具体开发对策、资源评价、空间结构、旅游扶贫、社区参与。
此外,其他主题的研究成果有近20篇。
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内容(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关系的研究杨桂芳著述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究》,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对旅游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商业环境进行调查,力图寻找一条开发与保护并行不悖的共赢之路。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体现。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少数民族非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非遗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
这些非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许多少数民族非遗正面临着传承困难、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保障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明确了非遗的定义、保护原则、保护措施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资金支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机制。
3. 传承人制度政府通过认定和保护非遗传承人,确保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还鼓励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4. 宣传推广政策政府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对非遗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还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
四、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等。
近十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
泼水节 。杨 民康《 中国民歌 与乡土社会》 上海音乐学院 出版 ( 社 ,0 8年 ) 20 和张兴荣《 云南 原生态 民族音乐 》 中央音乐学 (
院出版社 ,o 6年 ) 20 则对德昂族传统音乐作 了介绍。葛飞秀 、 郁宁《 茶疗百疾 》 中国经济 出版社 ,o 8年 ) ( 2o 对德 昂族 的腌 茶和砂罐茶等作 了介绍。陶梨《 闻云南》 旅游教育出版社 , 趣 ( 20 年 ) 0 8 介绍 了德昂族为什么被称 为“ 古老 的茶农” 。张桥贵 《 云南跨境 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 之一 )( 》 中国社会科学出
德 ( 丝绸之路 》2 o 年第 l )李淳 ,0 1 期 、 族及其文化的介绍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德 昂族的一个重点 。 相 沙平《 昂族 的茶文化 》 《 版社 ,9 9年 )该书全面 系统地 阐述 了德昂族的族源 、 19 , 民族 李 明珍《 昂茶韵 》 《 日民族》 2 0 第 7期 ) 德 (今 ,0 5年 都对 德 昂
黄光成《 跨境 民族 文化 的异 同与互动—— 以中国和缅甸
的德昂族 为例》 《 ( 世界 民族》 19 ,9 9年第 1 )以德 昂族 为 期
例, 论述 了跨境 民族民族文化 的异 同与互动关系。 黄光成《 德
昂族文化传承 中的 困境》 《 ( 民族艺术研究 》2 0 ,0 4年第 6期 ) 指出德昂族人 口较少 , 加上 长期 的经济发展滞 后等 因素 , 严
版社 ,0 8年 )对德 昂族 的历史来 源及现状作 了详细介绍 。 20 周文林《 阿昌族 、 昂族一云南少数 民族图库》 云南美术 出 德 (
版社 ,0 2年 )李春 生《 20 、 中国少数 民族 图典》 中国画报 出版 (
社 ,0 5年 ) 以 图说 德 昂族 的形 式 介 绍 了 德 昂族 。钟 茂 兰 、 20 都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2000—2011)
( 一)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的保 护原 则研 究
少数 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 产保护 原则的 确立是 保护的 前提 , 在
文化遗 产” 的几 种主要 学理解释 可 以归纳 概括为 三类 : “ 表现 手法 保 护 中应该要 遵循 相应 的原 则才 能不致 偏离 了原本 的 目标 。在 有 些学者 是从宏观 的方面 提 出少数 民族 特征” 说 ; “ 综合 文化 体系” 说。 : “ 公约定义 套用 ” 舯说 。 通过 分析 这 个方面 的研究主 要有 : 三类 定义 的优 劣, 她赞 同将 少 数 民族 非物质文 化遗产 ’ 作为 ‘ 非 非遗 的保护 的 多个 原则 , 如 曹新 明提 出建 立无形 文化遗产 提供者 物质文 化遗产 ’ 下位概念 的主张 , 主要采 用 以套 用《 公约》 对‘ 非物 的无形 文化标 志权 , 提供者 可 以享受 由此权 利带 来 的相关利 益 。
。 对具 备少 数 民族 民族 特性 的非 物 近年 来, 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 问题在全 世界范 围内都受 到 遗 产 的特性 也能 突显在 我 国钊
了各方人 士 的关注 。 本世 纪伊始 , 国 际社会 相继通 过 了大量 的国 质 文化 遗产 与普 通非遗 之 间的 区别 。这 样 为进一 步推 动对少 数
与汉族非 其 中少 数 民族 的项 目就有 3 5 0 项, 占总数 的 3 + . 8 %。 对 于少数 民 备一股 非遗 的特 征外还 具有源 生主体 归属上 的特 殊性 : 。 主 要表述 的是 少数 民族非 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保护 的问题是近 十年 中, 民族法研 究领域 的一 物质 文化遗 产存 在表象 与特质 差异 其 内容 不仅 更加丰 富和 多样 , 也包 含一 些汉族 的文 个 新兴 热点 。 纵观 这十年 来对 少数 民族 非遗 的研 究 , 笔 者发现 对 遗 的民族性 , 少 数 民族非遗 内容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说实话,少数民族的文化真是五彩斑斓,跟过年时的烟花一样,让人眼前一亮。
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忙忙碌碌,走得快得很,有时候就把这些传统的文化给忘了,真是让人心疼呀。
你看,很多地方的民族歌谣、舞蹈,年轻一代根本就不怎么知道,真是可惜。
文化的根要是断了,整个树也就没法长得茁壮,没法给后代遮风挡雨。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会说,哎呀,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在追求新鲜的东西,谁还管那些老古董呢?可不,我觉得文化传承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门,带我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里面藏着祖先的智慧,生活的哲理。
就像是吃饭,光吃大鱼大肉是不够的,有时候还得来点青菜,才能保证身体的营养均衡。
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那碗青菜,缺了可不行。
再说说发展这块,咱们的少数民族在经济上也面临不少挑战。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旅游业,想通过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来吸引游客,这一点倒是很不错。
但是,有时候为了赚钱,反而把文化变得商业化,甚至有些表演都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就像是把珍珠项链用塑料珠替代了,虽然好看,但终究不是真货。
我们要好好保护那些真正的文化瑰宝,而不是随便拿出来糊弄一下。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不参与文化活动,慢慢地,他们就跟这些传统脱节了。
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有些年轻人觉得学习民族乐器麻烦,还是玩游戏来得痛快。
可是,当他们真正去体验一下民族文化,才发现那种音乐的魅力,根本不是一首流行歌能比的。
就像是喝茶,泡一杯好茶,心里那种宁静跟喝可乐的瞬间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要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同样可以很酷,甚至可以引领潮流。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咱们得想点对策。
学校教育上应该多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
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参与实践,真正去感受那些文化的魅力。
比如,组织民族舞蹈比赛,或者请一些老艺人来学校讲故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到那种热情。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
然而,几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趋势,让人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威胁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一迁移趋势使得少数民族聚集在城市区域并面临文化冲击的可能性增加。
文化侵蚀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特定文化,而是来自全球化时代的同化、标准化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
这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变得怀疑自己民族的身份,并随之拒绝传统文化。
在这个趋势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愈加重要。
2. 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方式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几个关键点:2.1 投资文化保护设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文化设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和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遗产比起来,这些设施能够孕育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持续的教育和宣传。
同时,为了让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设施不断推陈出新,引导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本质。
2.2 提供教育机会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政府和学者可以向学生和受众灌输文化,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未来方向。
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还能够推动文化的传承。
2.3 重视口传文化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化源远流长。
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承的神话故事、民间俗谚和风俗习惯。
这些口传文化即使在现代化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保护和传承口传文化是保护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2.4 尊重文化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
因此,维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我市xx乡是xx省唯一的xx乡。
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生态、文化崛起。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于4月25日在xx副主席的带领下赴xx县就关于保护和传承我市少数民族文化情况开展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一)我市少数民族分布情况xx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民族49个,人口26837人,占xx总人口358万人的0.7%。
全市只有一个民族乡---xx县xx乡,8个民族村,分别是xx县xx乡上蓝民族村、下蓝民族村、蓝口镇花径民族村、叶潭镇半埔民族村、新港镇双田民族村、龙川县田心镇甘陂民族村、连平县内莞镇蓝州民族村、和平县东水镇增坑民族村。
在xx的49个少数民族中,xx是xx本地土生土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9756人;其他少数民族都是因工作或婚姻关系由外地迁入xx的共有5477人,其中壮族2661人,苗族366人,黎族331人,土家族、瑶族等均有300人以上,另有近10个民族只有1个人。
xx以蓝姓为主,主要分布在xx县xx乡的上、下蓝民族村,人口6405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5.9%。
其余的分布在其它6个民族村和一些民族散居村。
(二)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特点1、历史悠久。
xx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xx乡当地畲民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平远县热拓乡迁来,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其中”蓝大将军神位”遗址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神庙用青石雕刻而成,建在xx乡下蓝村的大帝岗山顶上。
2、风俗独特。
xx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等与汉族大致雷同,只是节日的喜庆形式除与汉族相同外也具有xx的自身特色。
如春节祭祖,xx以村寨为单位,由族长主持,全族参加,以”图腾画卷”为偶像,祭祀神话传说中的始祖盘瓠。
近十年国内德昂族研究综述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理德昂族是个跨境而居的古老民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人口1.7万。
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一、关于德昂族及其文化的介绍由于德昂族人口较少,其文化鲜为人知,所以关于德昂族及其文化的介绍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德昂族的一个重点。
相关著作主要有:桑耀华主编《德昂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德昂族的族源、民族形成、历史演进、考古发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伦理及中国政府在德昂族地区开展工作的成就、德昂族的发展进步等。
殷伟《兰汤沐芳》(文物出版社,2003年)介绍了德昂族的泼水节。
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和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则对德昂族传统音乐作了介绍。
葛飞秀、郁宁《茶疗百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对德昂族的腌茶和砂罐茶等作了介绍。
陶梨《趣闻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介绍了德昂族为什么被称为“古老的茶农”。
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对德昂族的历史来源及现状作了详细介绍。
周文林《阿昌族、德昂族—云南少数民族图库》(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李春生《中国少数民族图典》(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年)都以图说德昂族的形式介绍了德昂族。
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李春生《二十一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介绍了德昂族的服饰文化。
此外,永年、言兼撰写的《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神州学人》,2001年第5期)、《古老的茶人—德昂族》(《中国民族》,2006年第7期)对德昂族及其文化均作了详细介绍。
李明珍《德昂族不同支系的服饰传说》(《今日民族》,2004年第8期)、张玲丽《德昂族服饰》(《今日民族》,2002年第11期)、李明珍《德昂族服饰与传说》(《今日民族》,2007年第7期)则对德昂族的服饰及服饰文化作了详细介绍。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民族复兴、历史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整理并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同时组织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
学者、专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志愿者等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写作论文、举办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可以通过报道、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注重文化创新和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表演形式、运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校以及传统文化承载者共同努力。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摘要: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文化历史悠久。
在现代看来,侗族文化与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古老的建筑与艺术等对人们而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为了传承侗族文化,不少文化者都纷纷加入侗族文化的“挖掘”队伍中。
本文主要对侗族文化中的艺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為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侗族文化;侗族艺术;传承与发扬中国侗族人口总数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约排第十二。
其民族文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侗族文化代表性,如音乐、戏曲、舞蹈与建筑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前五者属于侗族艺术,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与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后两者属于侗族民俗,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也较强,它会根据侗族人民所处地域与服装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侗族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如较具代表性的祭牛神、吃新节、花炮节等,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并且活动都由侗族艺术元素组成,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侗族艺术(一)侗族音乐侗族音乐可以根据地域方言分为两种,即北部与南部方言区民歌。
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是单声部山歌,包括白话歌、酒嫁歌、玩山歌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具有地域统一性,如曲调高亢嘹亮、歌词押韵等。
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或习俗歌三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一种多声部合唱的的歌唱形式。
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不同,它既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音乐伴奏,仅需侗族人民的自然和声就可进行歌曲传唱,且演唱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民族特色十分鲜明。
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对于我国音乐而言是新型的,具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发展意义。
(二)侗族舞蹈侗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以舞寻偶的传统。
新视域下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多元研究
新视域下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多元研究引言在中国,辽宁省是一个拥有多元少数民族文化的地方,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对于丰富和发展辽宁省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结合新视域下的视角,探讨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多元研究。
一、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1.1 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辽宁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和村庄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侵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外来文化冲击和传媒输出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挑战使得辽宁省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压力。
1.2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努力与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和成果。
在教育领域,辽宁省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投入,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儿童在系统学习中保持了自己族群的文化传统。
各地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文化节庆和展览,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承认的是,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单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缺乏自主性和市场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转化力度不够,对于新时代的需求和变革缺乏应对之策。
2.1 多元研究视角的提出在新视域下,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需要更多地突出多元性和综合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出发,比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从多种方法和途径出发,比如田野调研、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
2.2 文化传承的多元属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多元属性,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一个社会、历史、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交融。
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
具有 共 同的 意 识 、 目的 和 自觉 组 织 的 活 动 群 体 ) 以 及社 会形 态 的 主体 ( 主 要 指 处 于 同一 时 间 、 同 一 经
久不 衰 的话题 又成 为一 个 难题 而远 远 未 得 到解 决 , 甚至 , 学 术界 对 民族 文化 传 承 所进 行 的研 究 和 讨论 迄今 为止 学术 成果 也并 不多 。
讨层面 , 而且 , 对传承主体 的认识还主要局 限于个
体形 态 的主体 , 也就 是 只关 注 到 主 体性 在 个 人 身上
( 1 0 Y J A 8 8 0 0 9 4 ) 。
文化 是人 类在 生 存 和 发展 过 程 中 , 在 不 同的 自
然 和社会 条件 下创 造 出来 的 , 一 种文 化 就 是 一 种智
加 以审视 。 以此 为 出发 点 , 笔者通过 C N K I 以 检 索
项为 题名 与检 索 词 “ 民族 文 化传 承 ” 匹 配 进 行 了检 索, 梳 理检 索 到 的文 献 , 并 就 其 结 果 给 予 了综 述 与
评论 。
一
慧类 型 , 每一 种文 化都 能 为 人 类 的进 步 和 发 展 提供 智 慧源泉 。对 于一 个 民族 来 说 , 文化 意 味 着 她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所 留 下 的 足 迹 , 它 将 一 个
去、 现在和将来 联结起来 以显示 民族 的稳定性 、 连
探 讨 谁 是 民族 文 化传 承 的主 要 承 担 者 以及 少 年儿 童成 为 民族文 化传 承 者 的 意义 。从 现 有 研 究来 看 , 就 民族 文 化传 承 主体 进 行 的讨 论 尚停 留在 理论 探
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综述
() 1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 第一 , 有利 于传统文化 的良性变迁 。2 O世纪 8 0年代 以前 ,现代话语对 “
民 间 的 、 缘 的 、 主 流 文 化 的 排 斥 , 之 赋 予 了 一 系列 迷 边 非 使
会 文化变迁的作用机制做 了研 究 , 认为旅游者及其携带而来 的物能 流与接待地各 主体 要素的竞争与协调 , 构成 了接待地
维 角度 给予 了关 注 , 比如 , 保继刚对接待 地带来文化 影响 的 系统分析 、 肖洪根从艺 术商品化 的角度 、 马晓京等人 以民俗 风情和 民族传统 为研究对象探讨 、 申葆嘉等从旅游对文化的 影响过程来探讨奠定 了早期研究 的维度 。近年来 , 学者的研
究 视 角更 为 多样 和 深 入 : 肖洪 根将 旅游 对接 待地 的社 会 文 化 收稿 日期 :0 0 0 — 9 2 1— 3 0
一
影响纳入以旅游群体为主体的宏观旅游社会学的范畴之 内,
李 星 明 等 学 者从 旅 游 者 的 角 度 人 手 ,分 别 从 游 客 量 的 多 寡 、 旅 游 者 逗 留 时 间 的 长 短 、 游 者 类 型 的 差 异 个 方 面 , 接 旅 对
待地的社会 文化影响进行 了机理分 析。白凯等学者从心理学 视角分析对旅游 目的地意象的属性 、 构成进行研究 以期对相
W L e nH Ua
Y 0U
☆ 文 化 旅 游 ☆
民 旅 对 数 族 统 化 承的 响 究 述 族 游 少 民 传 文 传 影 研 综
陈
( 新疆财经大学
帆 , 新 娣 盛
马列部 , 乌鲁木齐 801 ) 3 0 2
摘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研究的内容、价值与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研究的内容、价值与意义作者:陈锡忠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高原山地地区。
贵州作为一个有着49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30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8%。
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
贵州各少数民族文化都各有特色,具有鲜明个性,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是形成贵州民族文化间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在黔东南苗侗地区,虽然贵州各少数民族文化又都广泛地包含着汉文化的诸多成分,但其独特性亦相当明显,形成贵州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所生活所在地的侗族地区,对侗民族村寨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以及内容、价值与意义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贵州;民族村寨;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28-01随着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进步,为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只要在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其传播的内容、媒介、手段,并深入分析传播的整个过程,就会使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迈向一个新阶段。
一、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研究薄弱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承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西方社会人类学关注的重点。
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部落的生存、文化碰撞等传统文化保护问题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研究的更多一些①。
我国的民族学以及民族学研究往往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出版各类民间故事和民歌非常感兴趣,并且积极的投入到相关内容的搜集和整理中去,但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探究主要是归纳、分析、探讨相关的叙事文本,以及对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非遗不仅包括口传身教的文化技能、社会习俗,也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和生活实践技能。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其文化传承的根基,也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其中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的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的重要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研究内容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政策制定背景和目的:研究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的,了解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总体思路和战略规划。
2. 政策内容和特点:分析政策的具内容,包括保护对象、保护措施、资金支持等方面,并总结出政策的特点和优势。
3. 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 政策效果评估:通过对比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为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提供依据。
5. 政策完善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现有政策的完善建议,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尤其对于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就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文化形式和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威胁。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概述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到非遗的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研究(一)认定政策我国建立了非遗名录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保护。
这一政策通过制定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确保了非遗的认定质量和公信力。
(二)保护政策政府对认定的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三)传承政策政府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传承人进行非遗的传承工作。
同时,还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的普及和传播。
(四)发展政策政府鼓励将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还支持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鼓励传承人对传统技艺进行改良和创新。
五、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随笔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陈 昊(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430074)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状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传承人的定义、认定、地位、传承人保护机制以及法律地位等角度都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人 近十年 综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一提法并不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
那么传承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学者指出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安学斌则认为文化传承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从广义上讲,文化传承人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
从狭义上讲,文化传承人特指专注本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传承人现状自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到2009年陆续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2000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2000多名传承人有多半都是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亦不为过。
与国家级评定同时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和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大多进行了州级的传承人评定,甚至有的县也进行了对民间艺人的调查和登记造册,通过各级的调查和评定,仅进入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传承人据估算也有20000多人,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材料不多。
我国1979年、1988年轻工业部组织了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又有108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组织评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评出161位。
我国台湾省自1989年开始评选重要民族艺术艺师。
此外,各地没有进入名录的民间艺人,数量更多。
每个传承人背后就是一段文化,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学者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但对传承人群体状况的专门调查并不多,散见在各文章中有所介绍,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陈秀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半月谈》杂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等文章均有对传承人现状的介绍,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例如2009年6月3日《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中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
”文章还援引了两位文化官员的话:“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国良对记者连连慨叹,“2002年至今,楚雄州就有7位省级传承人接连去世了。
”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的记忆中,1983年丽江知名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多至垂暮之年。
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时,十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们早已乘鹤而去。
英国《独立报》曾经刊载《正处于消失危险中的最后的东巴》,惊呼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
“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
”李之典惋惜不已。
郑一民在文章中举例说:“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
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位居全国第二的河北省也仅有53位民间艺人榜上有名。
在这53位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为屈家营音乐会88岁的老艺人冯月池,其次是77岁的永年鼓吹乐传人刘红升,年龄最小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龄娣、乐亭大鼓艺人张近平也都45岁了。
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陈秀梅在文章中指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含国家级55人),涉及10大类、126项。
他们和总监最高年龄为9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59岁。
其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约占总数的8%;4l-60岁的有104人,约占总数的45%;61岁109人。
约占总数的47%。
”[4]其次是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
陈秀梅在文章中还提到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
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在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
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
”三是传承人后继乏人。
尹凌、余风的《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中就披露他们在浙江嘉兴市调查到的32名民间艺人,有6名已经过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88.9%;70岁以上的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的很窘迫。
70岁以上,有些已离开人世。
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大师,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去世4位,剩下两位年过80岁,后继无人。
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随着老一辈优秀传承陈 昊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2124/2011教育随笔人的辞世已经失传、正在失传或即将失传。
云南知名学者杨福泉就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东巴文化研究所先后聘请了11位在全县学识最高的东巴,迄今已经全部去世。
直至2000年之前,这些东巴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巴传人,他们不是不想传承,几乎笔者认识的每个东巴都心急如焚地要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极个别的村寨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东巴文化传承外,在商品经济的潮流中,更多的人只是把东巴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高效地使用、兜售,而不是想坐多年冷板凳,下功夫学习东巴的各种技能和博大的知识。
很多东巴的子孙生活在乡村,首先得为生计而奔忙,为争取考上大学、中专,要与条件优越的城里人竞争。
为谋一个饭碗而加倍努力,他们不想贸然走上学了而前程难卜的这一条路。
”这段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今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严重现实。
二、传承人地位“他们当中,有用民间故事、史诗古歌讲述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耄耋老人;有身怀绝技、以一当十的武术大家;有精通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也有传统中医诊断、针灸正骨、中药炮制的名医名师……他们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门类,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徐涟在他的文章《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充满敬意地描述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 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消失后,不可再生。
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非物质文化更是如此。
在学者的研究中,对传承人这一群体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把传承人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与承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传承人承上启下,自己本身成为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延续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纽带,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传承人的作用更加日益凸显,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与活动家冯骥才说:“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
这是一种因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苑利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首先,在一个民族,特别是在那些尚无文字的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扮演着忠实传承历史的史官的角色。
一个民族的历史知识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
其次,在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也是该民族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再次,在传承科学技术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承者。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传承科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
”刘文峰则直接用“人在艺在,人亡艺亡。
”来形容传承人的重要性,他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流动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
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传承和延续,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有形可依,有据可查,而是像彩云一般,飘忽不定。
在一些领域,如戏曲等民间艺术,往往因传承人的逝世而消亡。
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其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
所谓“人在艺在,人死艺亡”,就是这个道理。
三、传承人认定传承人认定指的就是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传承人。
对于传承人的认定,国家文化部在2008年6月14日开始实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四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这个文件出台以后,传承人的认定原则基本上就基于此。
调查工作应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为保障调查的科学性,可以委托民族学方面的专家参与。
那么这样认定的理由是什么呢?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
萧放就指出,传承人的认定需要十分谨慎,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纵向的传承历史看,他所传习的技艺是否有较久远的历,是否具有作为文化遗产的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二是从横向的社会文化资源分布与普通传习人生存状态看,应充分考虑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该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