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31d16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8.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一、选择。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1.柳宗元《封建论》载论断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这里的“官"。
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隶属于C.理藩院D.行中书省A.宣政院B.中书省之"。
“水百姓便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D.黄宗羲A.朱熹B.李贽C.陆九渊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殉国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孑L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2010年江苏省高考试卷(WORD版)
![2010年江苏省高考试卷(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0c515d3b3567ec102d8a4d.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2010江苏高考试卷及详解
![2010江苏高考试卷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0b780641ed9ad51f01df281.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D.参.差/扪参.历井披靡./风靡.一时畜.牧/六畜.兴旺【答案】C【解析】A.tán/dàn,yè/yàn,nàn/nàn;B.xiān/xiǎn,bó/bó,xié/yè;C.d ù/duó,zhǎng/cháng,jiě/xiè;D.cēn/shēn,mǐ/mǐ,xù/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解析】A.褒贬不当。
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
2010年江苏省高三模拟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0年江苏省高三模拟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b9f013b4daa58da0114ad3.png)
江苏省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l、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2、据记载,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这段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聚居的情况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⑤这家冶铁场采用了雇工经营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3、在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与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4、以下各项叙述.可能会在历史上发生的是A、梭伦当选为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B、克里斯提尼因陶片放逐法而被驱逐出境C、伯利克里拥有大量债务奴隶D、苏格拉底被雅典十将军委员会判处死刑5、“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
”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
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A、西欧的新航路开辟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6、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
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
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A、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关系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C、无授予则无权利D、防止集权是制度设计的根本7、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常被置于特定的场所作为装饰。
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江苏
![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江苏](https://img.taocdn.com/s3/m/6148fd49f7ec4afe04a1df97.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1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1~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图2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6.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7~8题。
7. 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0C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8.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图6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江苏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江苏](https://img.taocdn.com/s3/m/5a649e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4.png)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江苏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D.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答案:C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A3.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哪个地区提出的?A. 香港B. 澳门C. 台湾D. 以上都是答案:D4.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江苏籍?A. 周恩来B. 朱元璋C. 孙中山D. 张謇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D(印刷术应为活字印刷术)...(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明朝时期,朱元璋定都南京,改南京为________。
答案:应天府7. 清朝末期,________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辛丑条约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答案:华北...(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0. 论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一种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创新构想。
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允许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一构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它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
2010年普通高考试题解析(江苏卷)
![2010年普通高考试题解析(江苏卷)](https://img.taocdn.com/s3/m/b7b0b944fe4733687e21aabf.png)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地理(江苏卷)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0·江苏地理,1-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1~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1、B 2、A解析:冰岛位于极圈附近,在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该地地处西风带,在西风的吹拂下,火山灰飘向欧洲大陆。
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2010·江苏地理,3-4〕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答案:3、B 4、D解析:从图中看出,丙在6月22日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丙在北回归线上;图中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近90?,且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高于丙地,可知乙地介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甲、丁两地相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因此位于北半球,丁地则位于南半球;由于丁地太阳高度最大、最小值均高于甲地,因此纬度低于甲地。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乙、丙、丁、甲,因此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
2010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0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02d1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6.png)
2010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袁晓霞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我们做过的选择题已经不在少数,但是仍然有同学分数始终上不去,这里的关键就是缺乏对选择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为此,笔者以2010年高考江苏卷为例,对选择题题型进行了粗浅的解析,希望这种涉猎能抛砖引水,给广大的师生朋友们以一定的帮助。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袁晓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
【相关文献】
1.地图图表类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从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6题说起
2.2010年江苏高考生物卷非选择题的分析及启示
3.2003年高考江苏卷生物易错选择题解析
4.2010年江苏高考物理卷一道选择题的三种解法赏析
5.2011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选择题部分)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
![对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f9eddf360cba1aa811da96.png)
有 这样 两组 数 据 统 计 : 由上 表 可 见 ,0 9年 的试 卷 结 构 明显 失衡 ,特 别 偏 向经 济 史 , 20 忽 略 了 思 想史 。 客 观 题 与 主 观 题 的 分值 相 加 , 济 史 达 5 经 7分 之 多 , 1 试 卷 的 题 量 与 难度 2分 与 21 “ 险 , 差 点 来 不 及做 。 这是 许 多考 生 走 出考 场 后 , 历 史 考 几乎 占 了整 张 试 卷 的 一 半 。而思 想 史 只 有 l 。 之相 比 ,0 0年 好 我 ” 对 的试 卷 结 构 比较 合 理 , 治 史 共 3 政 6分 , 济 史 4 经 2分 , 想 史 2 思 2分。 试 的第 一 反 映。 主 选 每 题 量 大 , 继 去 年 开 始增 加 一 题 非选 择 题 后 的延 续 。 时 , 是 平 我们 而 且 每 个模 块 , 观 题 与 客 观题 都 有 分布 。 做 部 分 仍 为 4题 , 本
中图分类号 :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l (0 0)4 0 1- 2 10 — 3 12 1 2 — 2 3 0
有独 立 思考 、 确 解读 信 息 、 合 运 用 所 学知 识 等 能 力 , 大 多 数 考 ; 隹 综 但 今 年 的 江 苏 省 高 考 历 史试 题 公 布 后 ,反 响 没 有 去 年 的 那 么 强 查 的 是 基 础 知 识 , 有 怪 、 的 题 目 , 够 有 效 地 体 现 学 生 的 区 分 没 偏 能 烈 。看 过 试 卷 后 , 总体 上 觉 得 比较 平 实 , 以基 础 题 为主 , 度 较 去年 度 。 难
年 江苏 卷 以及 相 关 的 启 示 。
有 所下 降 , 区 分度 比较 明显 。 但 下 面笔 者 对 比 2 0 0 9年 高考 历 史 江 苏 卷 , 略 地 分 析 一 下 2 1 简 00
10年高考试题精选2010年高考试题(江苏省)解析版540
![10年高考试题精选2010年高考试题(江苏省)解析版540](https://img.taocdn.com/s3/m/20efd8727375a417876f8f3c.png)
10年高考试题精选2010年高考试题(江苏省)解析版测试题 2019.91,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2,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3,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4,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5,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6,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7,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8,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9,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0,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解析及备考建议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解析及备考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a30c2b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9.png)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试卷解析及备考建议
杨志才;谢宏升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一、试题解析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总页数】16页(P79-93,96)
【作者】杨志才;谢宏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解析及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及2011年复习备考建议
3.2010年高考上海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4.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
5.对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0-2023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
![2010-2023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e962a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3.png)
2010-2023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0题)1.材料一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材料二从7月1日起,九寨沟将实行游客限量入景区制;……九寨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游客实行限量入内的景区。
九寨沟管理局葛立局长告诉记者,作出这一“限客”决定后.九寨沟仅门票收入一项,高峰期每日将减少收入一百万元以上。
但是,为了保护好九寨沟这个不可再生的世界自然遣产.菅理局下决心采取限量措施。
——《华西都市报》(2001年6月25日)。
材料三泰山的一些地方官员竟然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等口号。
于是,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真的把泰山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商业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
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带上了沉重的镣铐。
——《泰山的镣铐》材料四我国云南省原来地处偏僻的丽江城.自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招来了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观光者,每年有200万以上,年经济收入增加10多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
——余晋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
请回答:【小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是什么?(5分)【小题2】九寨沟与泰山都是世界遗产,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两地管理部门对待世界遗产不同态度的原因。
(4分)【小题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旅游业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3分)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A.《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3.(山东省乳山市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32题)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属于现代主义美术的应该是A.《格尔尼卡》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自由引导人民》D.《日出·印象》4.(2008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5.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2008江苏卷,历史,20)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情境 设问 答案——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引发的思考
![情境 设问 答案——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588cc6ef5335a8102d220aa.png)
二问的表述模糊、指向不明,设问与答案之间 因果 关系脱 节 、 离 , 偏 故在 此提 出与 大家 商榷 。 先 看试 题 :宣 传海 报 是一种 特殊 的政 治艺 术 品。下面 是 苏联 2 0世纪 前 期 的一 组海报 。
国褊翻取鸯
应 充分 肯定 。但 同时也应 看 到 ,片面 强调 以重 工业 为 中心 的工业 建设 ,也造 成 了一些 问题 , 带来 一些 消极 影响 :第 一 ,造成 农 业和 轻工 业 的落 后 。由于 忽视 了农 轻重 之 间的 协调 发展 , 导致 农业和 轻 工业 的长 期滞 后 ,这 使得 重工 业 超速 发展 到一 定程度 后 又受 到制 约 。第二 , 由 于 重 工 业 的 发 展 建 立 在 对 农 业 和 轻 工 业 的 剥 夺 的基础上 ,农业 和轻 工 业积 累太 少 ,使 群众 的生活 长期得 不 到 改善 。 根 据 以上分析 ,本 题第 二 问的 结论没 有 任 何问题 ,但仔细揣摩海报和设 问,就会发现本 题情 境 、设 问 、答案 之 问逻 辑关 系 不严 谨 、不 科学。按正常思路 ,学生实际上达不到命题者 预期的结果( 即答案) ,出现主观动机 与客观效
1 2
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建成 门类齐全的独
立 的工 业体 系 。 . 苏联 的工业化 建设取得 了巨大成就,从 12 一 l3 ,仅用 了十年 时间 ,苏 联的工业 98 9 7年 总产值就 跃居 欧洲 第 一位 、世 界第 二位 ,对此
《 中学历 史教 学研究 》 01 21 年第 2 期
曩 豳
稳 羞盎蔼惫端 j 躲撒 热
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开始于轻工 业 ,这是 因为轻 工业 投 资少 、资金 周转快 ,获 得 利润 也容 易 ,通 过 轻工业 的 发展积 累资金 ,
对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
![对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f94310f18583d0496459d5.png)
非选择题中涉及到了宋代商业、思想、文学的变化,辛亥革命的 政治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苏联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比较, 启蒙运动的起因、影响等等。这些内容,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 识的掌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上述问题一般都能回答。所以,2010 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难度比较适中,估计平均分较去年相比, 肯定会有所提高。 3.2注重能力要求的考查,区分度强
20眇年、2010年江苏卷客观题题量分布及分值统计
有独立思考、;隹确解读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但大多数考 查的是基础知识,没有怪、偏的题目,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区分 度。 2试卷的结构 有这样两组数据统计: 由上表可见,2009年的试卷结构明显失衡,特别偏向经济史, 忽略了思想史。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相加,经济史达57分之多, 几乎占了整张试卷的一半。而思想史只有12分。与之相比,2010年 的试卷结构比较合理,政治史共36分,经济史42分,思想史22分。 而且每个模块,主观题与客观题都有分布。选做部分仍为4题,每本 选修教材对应1题,每题10分。 另外,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占据比例来看,整体上没有变化。整 张试卷,2009与2010年的中国史分值都是68分,世界史分值都是 52分。但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布变化较大。2009年,中国近代史15 分,中国现代史21分,而2010年的中国近代史27分,中国现代史 的分值只有6分,比例略有失衡。 3试卷的特点 3.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 2010年的江苏历史高考卷,从总体上看,考查的主要是基础知 识,大多是书本的主干知识。 比如选择题中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 明未清初的民主思想潮流,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新中国的 政治制度,英国的《权利法案》、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等
作者简介:薛峰(1981一),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436fdd680203d8ce2f24fc.png)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试题1、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择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 D。
行中书省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 朱熹B. 李贽C. 陆九渊D. 黄宗羲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 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 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 魏源B. 李鸿章C. 康有为D.孙中山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9.徐克《清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顶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 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 . 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 婚姻仪式简约文明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各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迷住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界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区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这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变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持断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A② B② C② D③20“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的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A.研究热辐射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C.解释光电效应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一第24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5题为选做题,包括^、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籍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浙《五杂俎》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茶坊林立,徽人、亚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利之,骤富焉——[宋]庄丰裕《鸡肋缡》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于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字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22.(9分)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1)第一种说法主要师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4分)(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2分)(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3分)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 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 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24.(10分)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
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
但在争取人的权利饿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
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3分)(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分)(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
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4分)25.【选择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历史上大革命回眸】(10分)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们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底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交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
……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
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给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美)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压力山大二世的观点。
(5分)(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的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5分)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富之数(聚集),可资中国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