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解析1 2020年北京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2020 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卷评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评析一、试卷结构分值北京2020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各题型试题试题类型试题结构分值阅读材料共5题18分古诗文阅读共6题25分诗歌赏析共5题24分阅读理解共4题18分语言基础运用共1题5分微写作共1题10分作文共1题50分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二、本卷与2019年高考北京卷比较分析从命题意图来说,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但是由6道题变成5道。
围绕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
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还是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
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三、备考建议与命题预测对各类文本的考查点要全面复习,注意考题的变化传递的信息。
如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推断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对虚词的考查,语言题对语言的连贯、病句的考查,微写作对现代诗的写作的考查,大作文“春节”可以写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疫情,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等。
【真题】北京市2020届高三3月份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适,从容稳和,而不是欹侧取势,荒卒急遽。
)。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拥音)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惯音)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试卷整体评价:我并不认为这套试题有多好,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简单的题目太简单,缺乏区分度。
②整套题中有几处争议点,考点设置不明确。
③缺乏对语言知识的考查。
④作文题目设置太随意。
因为还没有得到官方的参考答案和试题解析,所以本人解析只是个人看法,也许有不妥之处,大家只做参考即可。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答题之前再次跟同学们强调“关键词句意思”一、本大题共 5 题,共18 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核心,多个角度”,本题核心是“书法”,三个角度是“书法艺术的整体特征”“书法艺术的动与静”“书法艺术鉴赏的要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北京市2020年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2020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 页,150 分。
考试时长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
(2020)北京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评分参考(1)

14.(6分)答案要点: 思想感情:杜诗主要表达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陈词主要表达不得舒 展怀抱的愤懑之情。 写作对象: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 描写手法:杜诗侧重于描写近景和细节,主要使用白描手法 ;陈词主要写 的是远景和整体,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评分参考】“思想感情”2分,“写作对象”2分,“描写手法”2分。意思 对即可。 杜诗中可以补充“想象”。
16.(4 分)参考答案: 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 确实孤苦、凄凉。 命运:“葬诗魂”,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评分参考】“身世”2分,“命运”2分。意思对即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7.(3 分)C
18.(3 分)B
的看法,不如他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 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2)答案要点: 要点一: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 要点二: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 要点三: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
【评分参考】(1)4分。每句2分,其中词义1分,句意1分。(2)3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可酌情扣分。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在文作开者篇心渲中染的鹭作鸶者,漫一不瞬经间意化的为心现态实,中为的下生文灵邂,逅外鹭化鸶了的作者惊惊喜喜提与供激了动心的理心铺意垫。。 B.【作评者分将参自考己】对①鹭②各鸶的3 分守。候意看思作对“即守可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
2020年3月3日北京高考适应性测试分析-语文

语文为王的时代
• 一、大语文趋势:占比 • 二、拉开差距:阅读理解+作文 • 三、欺骗性+铺垫性 • 1普遍欺骗性:小学95以上很常见(重点放在了奥数英语、初中后
显露) • 2普遍性:中高考当年课程繁重,提前积累阅读量 • 四、语文教育终极目标 • 提升文学素养
本次主题:汉字书法文字
2020北京ww高w.考jinbo语edu文.com
文言文分析
重视语文基础,重视语文应用,重视经典阅读,重视思维发展。 文言文阅读,更加重视语文基础,在文言文基本知识、基本能 力的考查方面,顺序不变,依然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的顺
序,但是重中之重:今年对于《论语》单独出题
2020北京ww高w.考jinbo语edu文.com
2020试卷“微调”
微调:
一、赋分变化 二、新增必考篇目 《论语》
《红楼梦》 三、增加新题型 语言基础运
用
2020北京ww高w.考jinbo语edu文.com
2020试卷分析
第一题:仍然是非连文本
注意主题:越来越倾向于传统 文化
新题型
新题型: 一、考察语言基础运用 北京卷首次出现 之前全国卷一直有20分的基础 运用,现在北京卷也出现5分 的基础运用! 本题考察:语序、病句 其他基础分散于现代文,未单 独考察
2020北京ww高w.考jinbo语edu文.com
微写作
一、形式不变三选一,除了六本必考的:《红楼 梦》《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 海》《边城》 二、新增:诗歌抒情 新主题
2020北京高考语文 适应性测试分析
J I N B O E D U C AT I O N
2020北京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最新版本】_20200309120306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注意: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转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結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
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嫁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璀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杼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
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柚象的艺术。
2020北京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题,共18分)1.B2.D3.A4.C5.答案要点:①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
②从字形、章法角度,书法作品字形、结构等,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书法结体“稳中寓险”,书法结构“动静相宜”。
③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
二、(本大题共6题,共25分)6.B7.A8.D9.D10.答案要点: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
轻敌。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苦。
11.(1)参考答案:“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是“赞同”的意思,全句意思是“不如他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2)答案要点:要点一: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
要点二: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
要点三: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
三、(本大题共5题,共24分)12.B13.B14.答案要点:思想感情:杜诗主要表达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陈词主要表达不得舒展怀抱的愤懑之情。
写作对象: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
描写手法:杜诗侧重于描写近景和细节,主要使用白描手法;陈词主要写的是远景和整体,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15.答案: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②则游者众则至者少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示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6.参考答案: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
命运:“葬诗魂”,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四、(本大题共4题,共18分)17.C18.B19.参考答案:①“生动”一词形象地状写了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由于鹭鸶的出现而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材料阅读理解解析:
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这个数量比海淀等区期末所考的要少得多,而且有4道是选择题,1道是简答题,这个比例是北京近几年高考多本文阅读题比较常见的比例。
尤其是多文本阅读题4道选择题都是3分1道的正规选择题,而不是类似海淀期末试题很多2分的题。
王丹宁说,“用有限的分数尽量考大家更多的题目”的情况没有出现,对于一些担心多文本阅读难度大的考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
他认为,文言文阅读题难度不仅比海淀区期末试卷难度低,甚至比2019年文言文高考真题还要低,基本回归多年来文言文阅读考察的常见形态,即1道实词选择,1道虚词选择,1道翻译的客观选择题和1道文意理解的客观选择题。
但有个变化需要注意,这套试卷将主观翻译题的4分省掉了。
“这到底是不是2020年高考的方向,目前还要打一个问号。
”王丹宁表示,高考语文一路改革过来,在试题中增加主观翻译题,并将原来4道客观选择题减至3道,不考察虚词,而在实词部分把原来的4句话变成8句话,这套试卷明显看到这些部分回归到原来的样子。
另外,简答题难度不高,整个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没有变化,甚至有些下降。
诗歌欣赏原题: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
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
这套高考适应性测试题是如何体现的?以《论语》为例,首先,《论语》考题总分达7分,考了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有关断句及断句导致的不同理解,这道题需要较强的关于素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道题要求考生对于《论语》当中出现的孔子的弟子要了解。
王丹宁表示,这次测试中,关于《红楼梦》的这道考题较之前做过的难度不高,实际上的考点也都是大家了解的,就是黛玉葬花的关键情节,考的是关于黛
玉个人命运,所以这道题难度较低。
2020年高考较这道题难度会有所增加,提醒大家不要被这道题所迷惑。
另外,该套试卷的简答题延续了北京高考诗词考察比较阅读的特点,选择了杜甫的《画鹰》,要求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方面比较两首诗词的不同。
王丹宁说,从这一点来看,难度更高一些。
简答题第15大题考的是默写,前两小题是考察纯记忆的题型,难度较低;后面两小题考察的是记忆结合理解的能力,这种题型也应是2020年高考语文的考察方向,就是把记忆类的题结合理解来共同进行考察。
微写作解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大凡成功的文学著作,他们的书名往往具有一定寓意和艺术性。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书名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有一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书店,请你起个店名,既要突显这个书店的特点,又要有文化意蕴。
要求:店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根”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微写作考了3道题,第一道题出现一些名著,只是分析名著的题目与作品之间暗含的联系,降低了选考名著的难度。
第二道题实用性很强,给书店起名和起名原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运用,体现大语文的概念,考察议论的表达方式。
第三道题以“根”为题写现代诗。
王丹宁说,以前是写小诗,但没有明确古诗还是现代诗,现在明确现代诗,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会更简单,只要保证意境情感统一、结尾押韵等就可以了;但是这道题要求特别细致,要求托物言志,以乐物言哀志,以哀物言乐志的创新手法在这里都能使用,如果你要写抒情文字,要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 700 字。
①《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些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②以“春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
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精华学校高考语文主讲老师王丹宁认为,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察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估计很多考生会选择写今年春节以及疫情。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次对新题型的适应性考试,其难度并不完全代表高考,考生切记不要轻敌。
此次测试的大作文题目依旧是二选一,考生可以选择以《春节》为题写记叙文,也可以根据“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大作文材料变“短”
本次作文题照例是二选一,要求考生作答不少于700字。
选项一是材料作文题,但材料本身比较简短,并不会在字数上造成与第二道命题作文太大的差别。
王丹宁认为,这是北京未来考察材料作文一个明确的方向。
“如果是六七百字的材料,大家觉得读起来很费劲,也许直接会选择第二道题。
”
而材料字数少,则多会选择古文,比如《三字经》,用其中简短的12个字,来引发如何写作文。
这种考题不是很难,只是形式由命题作文变成材料作文。
那么,大家就需要考虑写一个比较好的标题,从而向老师证明你有写出优秀标题的能力。
第二道作文题是以春节为题目,要求大家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
很多考生会写今年春节,因为今年春节较往年的变化非常明显——疫情出现。
所以会有很多值得考生描写的场景、细节,这是很好的一道题。
虽然标题只有两个字,但考题中明确“写现实生活”。
王丹宁表示,他更鼓励大家使用散文类记叙文创作模版,而不是小说类记叙文创作模版。
从之前的高考作文真题来看,要求写小说和写散文的比例是接近1:1的,小说占比稍稍高一点。
但这道作文题更适合写散文,因为小说是虚构的,而散文写现实,这道题写
散文会比较好,尤其是该题目后面有明确要求:“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这是很典型的散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