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完整资料).doc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5版)教材精讲(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TEC—8实验系统平台)
10.1 TEC—8实验系统平台一、TEC一8实验系统技术特点1.模型计算机采用8位字长,简单而实用,有利于学生掌握模型计算机整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8位数据开关用手动方式输入二进制测试程序,有利于学生从最底层开始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2.指令系统采用4位操作码,可容纳l6条指令。
已实现加、减、与、加l、存数、取数、条件转移、无条件转移、输出、中断返回、开中断、关中断和停机等14条指令,指令功能非常典型。
3.采用双端口存储器作为主存,实现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体制,实现指令流水功能,体现出现代CPU设计理念。
4.控制器采用微程序控制器和硬连线控制器2种类型,体现了当代计算机控制器技术的完备性。
5.微程序控制器和硬连线控制器之间的转换采用独创的一次全切换方式,切换不用关电源,切换简单、安全可靠。
6.制存储器中的微代码可用PC下载,省去了E2PROM器件的专用编辑器和对器件的插、拔。
7.运算器中ALU采用2片74181实现,包含4个8位寄存器组使用1片EPM7064实现,设计新颖。
8.一条机器指令的时序采用不定长机器周期方式,符合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
9.在TEC-8上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课程时实验接线较少,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和实验原理的理解上。
二、TEC-8实验系统组成TEC-8实验系统由下列部分构成:1.电源安装在实验箱的下部,输出+5V,最大电流为3A。
220V交流电源开关安装在实验箱的右侧。
220V交流电源插座安装在实验箱的背面。
实验台上有一个+SV电源指示灯。
2.实验台实验台安装在实验箱的上部,由一块印制电路板构成。
TEC-8模型计算机安装在这块印制电路板上。
学生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
3.下载电缆用于将新设计的硬连线控制器或者其他电路下载到EPM7128器件中。
下载前必须将下载电缆的一端和PC机的并行口连接,另一端和实验台上的下载插座连接。
4.USB通信线USB通信线用于在PC机上在线修改控制存储器中的微代码。
复杂模型机实验实验报告(共9篇)
复杂模型机实验实验报告(共9篇)_复杂模型机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题目:一台模型计算机的总体设计之复杂模型机设计实验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复杂模型计算机,建立一台基本完整的整机。
(2)为其定义至少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通过联机调试,观察计算机执行指令:从取指令、指令译码、执行指令等过程中数据通路内数据的流动情况,进一步掌握整机概念。
实验设备TDN-CM+教学实验系统一套、微型计算机一台、排线若干。
实验原理:(1)数据格式及指令系统:①数据格式模型机规定数据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字长为8位,其格式如下:其中,第7位为符号位,数值表示范围是-27 ≤X≤27-1 ②指令格式模型机设计4大类指令共16条,其中包括算术逻辑指令、I/O 指令、访问及转移指令和停机指令。
A.算术逻辑指令设计九条算术逻辑指令并用单字节表示,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其格式如下:其中,OP-CODE为操作码,RS为源寄存器,RD为目标寄存器,并规定:九条算术逻辑指令的助记符、功能和具体格式见表5.2-1。
B.访问及转移指令:模型机设计两条访问指令,即存数(STA)、取数(LDA),两条转移指令,即无条件转移(JMP)、结果为零或有进位转移(BZC),指令格式如下:其中,OP-CODE为操作码,RD为目的寄存器地址(LDA、STA 指令使用)。
D为位移量(正负均可),M为寻址模式,其定义如下:本模型机规定变址寄存器RI指定为寄存器R2。
C.I/O指令:输入(IN)和输出(OUT)指令采用单字节指令,其格式如下:其中,addr=01时,选中“INPUT DEVICE”中的开关组作为输入设备,addr=10时,选中“OUTPUT DEVICE”中的数码块作为输出设备。
D.停机指令:停机指令格式如下:HALT指令,用于实现停机操作。
③指令系统:本模型机共有16条基本指令,其中算术逻辑指令七条,移位指令两条,访问内存指令和程序控制指令四条,输入/输出指令两条,其它指令一条。
中科大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ppt
• 唐本(William Stallings)
– 农村包围城市:总线、存储、I/O、ALU、CPU
• llxx
– 目标:理解构建计算机系统的过程
• 十字箴言:“功能、组织、过程、定时、度量”
– China-ring:快速原型法(prototype)
• 总线、RAM、CPU,存储系统(Cache、辅存)、I/O、ALU
• 基于x86的Debug环境,编写任意10个数值的冒 泡排序程序,并调试运行。
– 成果要求:
• 报告设计过程、结果(汇编代码、内存数据段映像)、出现 的典型问题及解决过程; • 要求结果体现个人ID。
实验课
• 设计实现《计算机系统概论》的 LC-3模型机(见附录A/C)
– 共16条指令,指令集具有RISC特征
Basic computer organization, first look at pipelines + caches 从C语言程序的执行 角度讨论计算机组成 原理,但重点关注 MIPS处理器和存储系 统,其他关注很少
Computer Architecture, First look at parallel architectures
Course Schedule
1. 2. 3. 4. 5. 6.
•
概论(4) 总线(4) RAM/ROM(4) ISA(4) CPU (4)
功能、组成、时序、中断系统
A模型CPU控制器设计(6)
组合逻辑、微程序
7.
•
MIPS处理器设计(6)
指令集、单周期、多周期、流水线
8. 9.
•
Cache(4) 辅存(5)
MIT
• 我在这里的第一学期上了一门叫 《计算机系统设计》得 本科课程,其辛苦程度真实一言难尽。十五个星期内交了 十次作业,作了六次课程设计。有的设计还分几个部分, 分开交设计报告。所以设计报告大概也交了有十次左右。 最恐怖的是有一次,十天内要交六份作业或设计报告,而 且当时正值其他几门课正在期中考试。抱怨是没有用的, 老师说:"我很抱歉。但这门课很重要,请大家不停的工 作。"学生从一般的逻辑时序电路开始设计(数电都已忘 得差不多了);核心是自行设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得 ALU,单指令周期CPU(single cycle CPU);多指令 CPU(Multi-cycle CPU);以直到最后实现流水线(pipe line)32位MIPS CPU和Cache。一门课下来,所有与计 算机CPU有关的知识全部融会贯通。硬件设计水平也有了 很大提高(就是太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范文
长治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性能简单的计算机系别:计算机系专业:计科1101班组别:第三组学生姓名: 学号:起止日期: 2013年7月4日~ 2013年7月10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的方法及过程---------------------------------23.1整机设计 --------------------------------------23.1.1 根据设计要求正确设置正确设置多路开关-------23.1.2操作控制信号及其实现方式-------------------23.1.3根据接线表画出整机的线路图-----------------2 3.2.设计指令系统----------------------------------3 3.3.设计微指令及指令的微程序----------------------43.3.1设计微地址 --------------------------------4 3.3.2写出指令的执行流程-------------------------3 3.3.3编写指令的微程序---------------------------53.4.编写并执行应用程序----------------------------8四、心得体会-----------------------------------------7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更清楚地理解下列基本概念:(1)计算机的硬件基本组成;(2)计算机中机器指令的设计;(3)计算机中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4)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5)微指令的格式设计原理;二设计要求题一研制以台性能如下的实验计算机。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设计课设
目录摘要 (2)前言 (3)正文 (4)一、设计目的和设计原理 (4)1.1设计目的 (4)1.2设计原理 (4)二、总体设计 (7)三、详细设计 (8)3.1运算器的物理结构 (8)3.2存储器系统的组成与说明 (11)3.3指令系统的设计与指令分析 (12)3.4微程序控制器的逻辑结构及功能 (14)3.5微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18)四、系统调试 (27)总结 (29)参考文献 (30)致谢 (31)摘要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设计要实现完成一个简单计算机的设计,主要设计部分有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以及微指令的设计。
其中运算器由运算芯片和寄存器来完成,存储器由总线和寄存器构成,使用硬布线的方式实现控制器,从而完成设计要求。
:关键词:基本模型机的设计;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前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从课程的地位来说,它在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讲授单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课程教学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等特点。
此次课程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对计算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 增强对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指令系统的更进一步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目的是为加深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之间的交互关系。
不仅能加深对计算机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的理解,更能增加如何实现计算机软件对硬件操作,让计算机有条不紊的工作。
正文一、设计目的和设计原理1.1设计目的融会贯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特别是对硬连线控制器的认识,建立清晰的整机概念。
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编制与调试等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地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结构原理初步》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结构原理初步》教案主题:计算机结构原理初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熟悉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学时分配:本课程建议分为4个学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第一学时: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部分的介绍-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 计算机的存储器层次结构- 计算机的运算方式第二学时:1. 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功能- CPU的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 CPU的功能和工作原理2. 存储器的结构和分类- 存储器的分类: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存储器的结构:RAM和ROM第三学时:1.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功能和分类- 输入设备的功能和分类: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的功能和分类: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2. 接口和总线的作用和分类- 接口的作用和分类: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 总线的作用和分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第四学时:1. 计算机性能的评价指标- 计算机的执行速度、存储容量、数据传输速率等指标2.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核处理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 实例演示:通过示例和案例分析,展示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
3. 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加深对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理解。
评估方法:1. 课堂测验:在课堂上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程度。
参考教材和资源:1.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四版),唐朔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第六版),张自慧、李惠民、周洁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3. 互联网资源:计算机结构和原理的相关视频、文章、在线课程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负责人签名: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程序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1.2 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第二章指定应用项目的设计实现3.1 设计任务3.2 任务分析及解决方案3.3 设计原理3.4 应用项目设计实现操作步骤第三章收获、体会和建议参考文献第一章程序设计概述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掌握信息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流动过程,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整机的概念,培养开发和调试计算机的技能。
再设计实践中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以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为平台设计完成。
1.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理解为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2.设计给定机器指令系统遗迹微程序流程图,安慰指令格式写出微程序的微指令代码3.连接逻辑电路,完成启动、测试、编程、校验和运行,并观测运行过程及结果。
4.将微程序控制器模块与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联机,组成一台模拟计算机。
5.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的数据通路。
6.通过在模型机上运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掌握计算机的控制机制。
7.按指定应用项目进行汇编指令格式及功能设计,并设计相应的机器指令代码,按照模型及数据通路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功能的微程序。
在PC机上编辑机器指令和微程序,装载代码到TDN-CM++实验系统并运行,实现应用要求。
第二章指定应用项目的设计实现3.1 课程设计任务从输入设备中读取数据X并将其存入以K为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计算2X 加X减1并将结果存入以N为间接地址的内存单元。
3.2 课程设计思想及任务分析在进行这一次设计之前当我们看见我们的题目的时候,我们联系到了最后的一次实验的机器运行的过程联系这次的的要求我们先明确的这次设计的大体过程,画大体图—汇编程序—流程图—微指令代码—检查,然后我们进行了下一步骤,观察题目在进行这一次的设计之时首先我们看见了在读取与储存时的两种不同的寻址方式,想到了这两种的不同,具体表示在流程图上面就是间接寻址要通过地址先找地址再找数据所以要分两次,然后我们又看了看我们的运算所需要的过程,对照书本的49页的代码,我们决定了将2X通过一次X加X算术运算来实现,由于X的给予只需要做运算即可,非运算书上有,加法运算书上有,减1运算书上面也有,于是我们就决定在预算过程过程中通过4次来实现,所以我们想到了先计算X加X然后在将2X求非再加X最后减1的运算流程,于是一个初步的构想于是就这样形成了,在写汇编程序时候我们也是忠实的按照这个构想来写的,由于设计不慎急于求成,将2x操作与非操作搞到一起了,虽然这样可以实现,但是在别的程序员阅读是会产生很大的不便,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迅速的从新改变了整体的思路,然后迅速修改,由于需要修改多条伪指令的编号我们决定大体不变,删除错的或者讲错的变为正确的,这样导致了我们的微指令并不是那么的连续,这样是一个程序上面的瑕疵吧,好在不影响运行与阅读。
计算机组成原理TEC-4实验手册(含实验步骤)完整6个实验-三个程序设计
地址寄存器AR1(U37)和AR2(U27、U28)提供双端口存储器的地址。AR1是1片GAL22V10,具有加1功能,提供双端口存储器左端口的地址。AR1从数据总线DBUS接收数据。AR1的控制信号是LDAR1和AR1_INC。当AR1_INC = 1时,在T4的上升沿,AR1的值加1;当LDAR1 = 1时,在T4的上升沿,将数据总线DBUS的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AR1。AR2由2片74HC298组成,有两个数据输入端,一个来自程序计数器PC,另一个来自数据总线DBUS。AR2的控制信号是LDAR2和M3。M3选择数据来源,当M3 = 1时,选中数据总线DBUS;当M3 = 0时,选中程序计数器PC。LDAR2控制何时接收地址,当LDAR2 = 1时,在T2的下降沿将选中的数据源上的数据打入AR2。
一、TEC—4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特点
1.计算机模型简单、实用,运算器数据通路、控制器、控制台各部分划分清晰。
2.计算机模型采用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体制,能够实现流水控制。
3.控制器有微程序控制器或者硬布线控制器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流水和非流水两种方案。
4.寄存器堆由1片ispLSI1016组成,运算器由1片ispLSI1024组成,设计新颖。
1.运算器ALU
运算器ALU由一片ispLSI1024(U47)组成,在选择端S2、S1、S0控制下,对数据A和B进行加、减、与、直通、乘五种运算,功能如下:
表1运算器功能表
选择
操作
S2
S1
S0
0
0
0
A & B
0
0
1
A & A(直通)
0
1
0
A + B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一运算器实验
D
红色:运算器控制信号
BUS UNIT
蓝色:器件中信号
运算器电路图
M
S3
当为减
S2
法算术
S1
运算时
S0
输出1
ALU TO BUS
D7-D0
ALU-B
B7 B6 B5 B4 B3 B2 B1 B0 +5
A7
A6
A74LS2455
A4
A3
A2
A1
DIR E
A0
+5 +5
ZI D SET Q
1K
Q
CLR
Ci
返回
CN+4 F3 F2 F1 F0
S3
S2
ALU(74LS181)
S1 S0
M
CN
A3 A2 A1 A0 B3 B2 B1 B0
F3 F2 F1 F0
S3
S2
ALU(74LS181)
S1 S0
M
CN+4
A3 A2 A1 A0 B3 B2 B1 B0CN
S3 S2 S1 S0 M
Cn181
DA1,DA2:两片74LS273
T4 T1 B-IR
I3-I0
寄存器 译码
B-R0
MA6 -MA0
B-R1 B-R2
B-R3
R0-B
R1-B
R2-B
MA6-MA0
R3-B
D6-D0
J1
I7-I2
T1 微地址锁存器 OE CLK Q6-Q0 CLR
|
J5
FZ
指令译码器
FC
INT
T4 KA
7
KB
Q6-Q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课题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班级计123班姓名流星雪雨学号指导教师顾辉日期目录1 设计目的1.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2 设计内容1.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1)总框图(数据通路图);(2)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3)微程序流程图;(4)微程序代码表;(5)设计说明书及工作小结。
3 设计要求(1)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2)设计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3)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4)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
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4 数据格式与指令系统4.1 数据格式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7 6 5 4 3 214.2 指令系统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7 6543210INADDSTAOUTJMP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
ADD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R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地址为A的数相加,结果存放在R0寄存器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央处理器--微程序控制器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一、设计思路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从而可以想到如下指令: (1)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XRD ::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定外设读数据。
EMWR EMWR:: 程序存储器EM 写信号。
写信号。
EMRD EMRD:: 程序存储器EM 读信号。
读信号。
PCOE PCOE:: 将程序计数器PC 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 上。
上。
EMEN EMEN:: 将程序存储器EM 与数据总线DBUS 接通,由EMWR 和EMRD 决定是将DBUS 数据写到EM 中,还是从EM 读出数据送到DBUS DBUS。
IREN IREN:: 将程序存储器EM 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 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uPC。
EINT EINT:: 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ELP:: PC 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转。
MAREN MAREN:将数据总线: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
MAROE MAROE:将地址寄存器:将地址寄存器MAR 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 上。
上。
OUTEN OUTEN:将数据总线: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 里。
里。
STEN STEN:: 将数据总线DBUS 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 中。
中。
RRD RRD:: 读寄存器组读寄存器组R0-R3R0-R3,寄存器,寄存器R?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简单模型机实验报告
简单模型机实验报告篇一:模型机实验报告HUNAN UNIVERSITY课程实习报告题目:模型机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XX0801328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班指导老师方恺晴完成日期 XX.5.28思考题:1. 给定一个复合运算式子以及指令码IR[7..5]与八位BUS总线对应情况。
要求写出七条指令新的指令码并写出复合运算执行mif文件。
修改模型机电路调试程序以实现复合运算。
例:已知A=55H,B=8AH,C=F0H;IR[7..5]对应BUS8,BUS1,BUS3;写出(Aplus/B)^(/(/CplusB))的mif文件,并在模拟机上实现。
答:模拟机电路修改如下:存储器预设指令重设:计算结果:(A+/B)^(/(/C+B))=42H2. Microcomputer.vhd代码中进程ct1,ct2,ct3,ct4功能划分依据是什么?ct1:微序列控制器下址跳转。
ct2:实现各种指令,主要集中在实现从存储器或者寄存器释放数据到总线上。
ct3:完成各种指令,从总线上装载数据到相应的存储器或者寄存器中。
ct4:生成下址,判断下址生成方式,根据不太那个的方式生成下址。
3. Microcomputer.vhd代码中如何定义并初始化RAM?type ram is array(0 to 37)of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38*8ramsignal ram8:ram:=(x”20”, x”1e”, x”80”, x”40”, x”20”, x”20”, x”1d”, x”c0”, x”20”, x”40”, x”21”, x”20”, x”1f”, x”80”, x”40”, x”22”, x”20”, x”1e”, x”c0”, x”22”, x”80”, x”e0”, x”21”, x”40”, x”23”, x”60”, x”23”, x”a0”, x”00”, x”55”, x”8a”, x”f0”,others=>x”00”) –initialize ram44. Microcomputer.vhd代码中bus_reg_t2 将ram8存储器中对应于ar中地址单元的数据取出来放到bus_reg_t2寄存器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position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64理论学时:52 实验学时:12学分:4适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先修课程:数字逻辑开课院(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组成基础》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内部工作机制,包括计算机各大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连构成计算机整机的技术,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各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实现技术,深刻理解程序在计算机硬件上被执行的过程,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培养学生设计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为今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授。
2、讲授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指令周期的步骤,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也可以结合实验,讲解数据通路。
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尽量完成课后所有习题,帮助消化理解教学内容。
对于典型的习题,应该在习题课上详细讲解。
选讲一些综合性的考研试题,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4、注重实验的教学效果,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出结果,一定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初步进行一些设计。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一)讲授内容:1.1 计算机的分类1.2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1.3 计算机的硬件1.4 计算机的软件1.5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二)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概念,软件的分类;(2)理解计算机的系统层次结构,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五大部件的构成),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3)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层次结构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一)讲授内容:2.1 数据与文字的表示方法2.2 定点加法、减法运算2.3 定点乘法运算2.4 定点除法运算2.5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2.6 浮点运算方法和浮点运算器(二)基本要求:(1)掌握各种数制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无符号数和有符号数的表示方法。
模型机详细介绍
模型机详细介绍模型机的结构非常复杂,如果对模型机的结果和工作原理不了解的话在做模型机实验时将非常困难,所以在这里对模型机的结构、工作过程和控制器的控制原理等做详细介绍,以让大家更好的进行模型机实验,从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中的知识。
1. 模型机的结构模型机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数据总线、输入输出和时序产生器组成,模型机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模型机结构图(1) 运算器。
运算器又由运算逻辑单元、数据暂存器、通用寄存器组成。
在图1模型机的结构图中,ALU、ALU_G和74299组成运算逻辑单元,其中ALU是由2个4位的74LS181串联成8位的运算器,ALU_G是ALU-G 实现用于控制ALU的运算结果的输出,74299用74LS299实现用于对ALU 的运算结果进行移位运算;数据暂存器在图1中由DR1和DR2组成,DR1 和DR2都是用74LS273实现,它们用于存储运算器进行运算的两个操作数;通用寄存器在图1中由R0、R1和R2组成,R0、R1和R2都是用74LS374 实现,它们用作目的寄存器和源寄存器。
(2) 控制器。
控制器由微程序控制器、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组成。
在图1中微程序控制器表示为MControl,它里面存放了指令系统对应的全部微程序,微程序控制器是由微控制存储器和3个138译码器实现(A138、B138和P138),用于产生控制信号来控制各个组件的工作状态;在图1中指令寄存器表示为IR,指令寄存器由一个74LS273实现,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在图1中地址寄存器表示为AR,地址寄存器由一个74LS273实现,在读取或者写入存储器时用于指明要读取或写入的地址;程序计数器在图1中由PC_G和PC 组成,其中PC是由八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实现,用于产生程序指针pc的下一个值,PC_G由PC-G实现,用于存储程序的程序指针pc的值。
(3) 存储器。
存储器在图1中表示为MEN,存储器用静态随机存储器6116实现,用来存储用户程序和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基本要求: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具体内容: 1. 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 2. 数据通路3. 时序系统4. 微指令格式5. 微程序控制器6. 微程序流程图7. 微程序代码表二、模型机设计1. 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的约定1) 数据格式模型机规定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表示数据,且字长为8位,其格式如下:7 6 5 4 3 2 1 0其中: -1≤X<1。
2) 指令系统模型机设计四大类指令共16条,其中包括算术逻辑指令(9条)、I/O指令(4条)、访内及转移指令(2条)和停机指令(1条)。
因为指令系统共16条指令,所以操作码是4位。
由于模型机机器字长为8位,故设计单字长指令和双字长指令供使用。
(1) 算术逻辑指令设计9条算术逻辑指令并用单字节表示,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其格式如下:7 6 5 4 3 21 0Rd为目的寄存器,并规定:9条算术逻辑指令的名称、功能和具体格式。
(2) 访内指令及转移指令模型机设计2条访问指令,即存数(STA)、取数(LDA),2条转移指令,即无条件转移(JMP)、结果为零或有进位转移指令(BZC),指令格式为:7 6 5 4 3 2 1 0D 为位移量(正负均可),X 为寻址方式,其定义如下:格式如下:7 6 5 4 3 2 1 0”中的开关组作为入设备,addr=10时,选中“OUTPUT DEVICE ”中的数码快作为输出设备。
(4) 停机指令格式如下:7 6 5 4 3 2 1(5) 模型机指令系统2. 数据通路简单的模型计算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总线、输入输出和时序产生器组成。
在模型机中,我们将要实现RAM的读写指令,寄存器的读写指令,跳转指令,ALU的加、减、与、或指令。
把通用寄存器作为累加器A,进行左、右移等指令,整体构成一个单累加器多寄存器的系统。
运算器模块主要由四片74LS181、暂存器两片74LS273等构成。
其中74LS181可通过控制器相应的控制指令来进行某种运算,具体由S0、S1、S2、S3、M、CN来决定。
T4是它的工作脉冲,正跳变有效。
寄存器堆模块为实验计算机提供了2个8位通用寄存器。
它们用来保存操作数及其中间运算结果,它对运算器的运算速度、指令系统的设计等都有密切关系。
在该运算器中,有两片74LS181组成算术和逻辑运算。
数据的来源由74LS273寄存器提供,74LS273产生16位数据分别送入到74LS181运算器中进行相应的运算。
主存储器单元电路主要用于存放实验机的机器指令,它的数据总线挂在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上;它的地址总线由地址寄存器单元电路中的地址寄存器74LS273(U37)给出,地址值由8个LED灯LAD0~LAD7显示,高电平亮,低电平灭;在手动方式下,输入数据由键盘提供,并经一三态门74LS245(U51)连至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实验时将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用8芯排线连到内部数据总线BUSD0~BUSD7,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
它的读信号直接接地;它的写信号和片选信号由写入方式确定。
该存储器中机器指令的读写分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
手动方式下,写信号由W/R` 提供,片选信号由CE`提供;自动方式下,写信号由控制CPU的P1.2提供,片选信号由控制CPU的P1.1 提供。
由于地址寄存器为8位,故接入6264的地址为A0~A7,而高4位A8~A12接地,所以其实际使用容量为256字节。
6264有四个控制线:CS1 第一片选线、CS2第二片选线、OE读线、WE写线。
CS1片选线由CE`控制(对应开关CE)、OE读线直接接地、WE写线由W/R`控制(对应开关WE)、CS2直接接+5V。
为了向主存储器RAM中装入程序或数据,并且检查写入是否正确以及能运行主存储器中的程序,必须设计三个控制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操作: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B、SWA为“0 0”时,按要求连线后,连续按“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连续手动读操作。
·存储器写操作: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B、SWA为“0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进行连续手动写入。
·运行程序: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B、SWA为“1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启动运行”开关,即可转入到第01号“取址”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
IR指令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指令从内存去到DR中,然后再传送至IR。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组成,为了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P测试,通过节拍脉冲T4的控制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译码强置微控器单元的地址,使下一条微指令指向相应的微程序的首址。
本系统有两种外部I\O设备,一种是二进制代码开关,它作为输入设备;另一种是数码块,它作为输出设备。
输入时二进制开关数据直接经过三态门送到外部数据总线上,只要开关状态不变,输入的信息也不变。
输出时,将输出数据送到外部数据总线上,当写信号有效时将数据打入输出锁存器,驱动数码块显示。
根据计算机的执行原理对各个元部件进行状态控制,最终设计出模型机的数据通路框图见附件一的图1。
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数据的通路从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送到主存的地址寄存器,根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指令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IR中。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需要加工的数据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通用寄存器中等待加工。
数据加工过程中,两个数据是从总线上将数据分别分时压入两个暂存器中,等待运算部件的加工,在数据加工完成以后。
运算结果是通过三太门送到总线上。
三态门的控制时由微控制器来控制。
3. 时序系统本实验装置的主存模块和操作控制器模块都带有时序电路,在连续或单脉冲源的作用下时序电路能连续或单步地输出T1、T2、T3、T4、信号,并有启停控制信号。
在微程序控制器中,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的时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时序电路也比较简单。
读取一个控存单元的时间与机器指令的CPU周期的时间相同,指令周期等于CPU周期与本质了所含微指令条数的积。
时序系统的设计见附件2的图2。
节拍电位与节拍脉冲时序关系图见附件3的图3。
4. 微指令格式微指令格式采用水平型微指令,微命令编码采用直接表示法和字段直接译码法相结合的混合表示法,以缩短微指令长度,后继地址采用断定方式,微指令格式如下:23 9 8 6 5 0行控制。
下址字段6位,从而确定控制存储器容量为64个单元。
判别测试字段3位,通过字段译码可用于规定7种P测试方式,以及一种不测试P0。
当P0=000的情况下,按下址字段的地址直接取下一条微指令。
具体微指令格式内容见附件三的图4。
S3,S2,S1,S0,M,Cn:为运算器74LS181芯片的控制信号。
WE:为W/R信号对RAM和OUT进行读写操作,高电平为写有效。
A9,A8:为对外部设备(RAM,OUTPUT,INPUT)地址进行译码。
A字段内容具体见附件3。
LD299:寄存器选中,具体选择同IR的最低2位(I1,I0)配合。
当I1I0=00时为输入到R0寄存器;当I1I0=01时为输入到R1寄存器;当I1I0=10时为输入到R2寄存器;LDDR1:暂存器DR1选中。
LDDR2:暂存器DR2选中。
LDIR:指令寄存器IR选中。
LOAD:总线数据直接装载在PC计数器中。
LDAR:地址寄存器AR选中。
B字段内容具体见附件3。
B- RS:为源寄存器输出选中。
具体选择同IR的3,4位(I3,I2)配合。
当I3I2=00时为输入到R0寄存器;当I3I2=01时为输入到R1寄存器;当I3I2=10时为输入到R2寄存器;RD-B:为目的寄存器输出选中。
具体选择同指令寄存器(IR)的最低2位(I1,I0)配合。
当I1I0=00时为R0寄存器输出;当I1I0=01时为R1寄存器输出;当I1I0=10时为R2寄存器输出;RI-B:为变址寄存器选中。
本机固定为R2。
299-B:为移位寄存器输出选中。
ALU-B:逻辑运算单元结果输出。
PC-B:PC计数器输出。
P字段:P(1):分支判断1,和指令寄存器(IR)的高四位(IR7-IR4)作为测试条件。
可分16个分支。
P(2):分支判断2,和指令寄存器(IR)的三四位(IR3,IR2)作为测试条件,有4个分支。
P(3):分支判断3,和CY或ZI作为测试条件,有两个分支。
P(4):分支判断4,和开关SWB,SBA作为测试条件,有4个分支。
用于控制台控制区(读程序,写程序,和运行程序)。
AR:进行算术运算时是否影响进位和判零标志的控制位。
选中时进行带进位运算。
LDPC:为PC计数信号选中。
5. 微程序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的结构与微指令的格式密切相关。
它由控制存储器、微地址寄存器、微命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几部分组成。
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者的总长度即为一条微指令的长度,二者合在一起称为微指令寄存器。
微控制器寄存器使用的是两片74LS273和一片74LS175构成它们从微命令存储器中读出并保存,为后续模块提供信息。
它是根据节拍信号进行读的。
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开始运行程序时a.CPU 自动将取指令的微程序入口地址送入uAR ,启动控制存储器进行读操作,将微指令送入uIR 。
b. 指令的操作码部分经译码器产生一组微命令,送到有关部件控制完成一组微操作。
c. 由微地址产生逻辑或微指令的下字址给出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
再按取微指令。
执行微指令的过程重复。
微程序控制器结构见附件3图五。
6. 微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址”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
由于“取址”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
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出现了3路分支,占用3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当分支微地址单元固定后,剩下的其它地方就可以一条微指令占用一个微地址单元随意填写。
注意:微程序流程图上的地址为16进制。
指令中的STA、LDA JMP BZC 是四条双字长的指令。
他们有四种寻址方式分别是直接、间接、变址、相对。
指令在操作地址的时候都是先得到地址然才能操作。
在这里设计的过程使用的也是同样的思想。
在指令译码的过程中对这四条指令使用的方式不是直接判断应该执行什么指令,而是先判断应该使用怎样的寻址方式先找到应该操作的主存地址再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