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隐居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隐居文化

作者:↓1123↑

关键词:隐居;隐士;

摘要: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这就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学性格,那就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皇帝效忠。而《论语》上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文人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负,而一旦这种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在官场上失意了,也不能随波逐流,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隐居。

一、隐居文化

(1)隐居、隐士的历史,应该和官僚的历史一样久远,有了官僚也就有了隐士。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是在唐代和宋代。也正因为唐、宋时代的皇帝们特别尊礼隐士,搜易在唐代也就特备兴起了一股“隐居”的风气。

(2)隐士,由于其隐居原因的不同,因而心境也不同。隐士中有被免职赋闲的,有主动辞官不做的,有平生浪迹江湖,不愿为官的,有为博取美名,待价而沽的,有避仇或被通缉而逃亡的......他们的心境有的哀凄,有的绝望,有的超脱,有的提心吊胆,有的万念俱灰,有的悠闲自在。在江湖之上,当然可以偃仰啸歌,把酒临风,浇开心中块垒,磨合点点伤疤,一洗心中的郁闷与耻辱。身在山野,心在庙堂的,可以图恢复,祈望东山再起;决意隐居的,亦可以寄情山水,吟诗作画,提高自身品位,悠然自得的过着隐居的生活。

(2)隐居,似乎成了一种心态的象征,让人向往。如果不是隐士,我们怎能领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韵,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美呢?“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那分悠闲,那种心境,不是隐士,谁能有呢?

(3)关于隐文化,古代诸多诗人、文人都有所谈及,有分之为大隐、小隐的,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居之成其为文化,全由隐士的思想与创作来支撑和构建,这些作品反映了隐士们的苦痛与郁闷,焦灼与无奈,豁达与优雅,潇洒与风流......隐士之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体现在他们笔下是那样的灵动、雍容,似潺潺小溪,闲闲地流淌。真正的隐士,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卑躬屈膝的媚眼,境由心生,来去无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甚而无所谓生,甚而无所谓死,只追求学者生命的真正纯粹,只渴慕文士胸襟的永恒唯美!

(4)是一种无奈于社会,而选择释放自己的一种方式,其实这便是对于士大夫们而言,

就是回归平民百姓却又略高于平民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能够真正这样做,倒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即便是无法为社稷分忧,也不会让自己堕落迷茫,更不会让自己随波逐流,祸害社会,倒也安然。

(5)隐居须要有酒,有酒就多了些出尘的味道。在中国历史上,以饮酒闻名的人不在少数,隐居者愈甚。文人大都是喜好酒隐的,今日怅然中便在酒中暂时忘却家国忧愁,来日再为国家计!酒对于文人的熏陶,当然宋朝的酒隐就更为显著了,念来文人还是爱国深切,只叹无奈,也就能饮酒醉忘愁了。饮酒的最初可能不是隐居,但那种酒后酣醉的最纯洁的文化真正起原于隐居。原因很简单,隐居者无名利之心,恬静沉着沉静安然安祥的过着隐居的生活。

二、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隐于野外(例如荒郊野岭、崇山峻岭等远离红尘、远离凡尘俗世的地方)是小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知最多的那种隐士,例如远居深山的道士、僧人之类。

隐于市井(即我们平常所生活的环境)是中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藏身于我们身边深藏不漏的那些“高人”。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说的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们通常所说的隐士就是指前两种“隐于野”和“隐于市”的人。不管是“隐士”还是“高人”,都是我们生活中听说过的,而且这两类人一般性情恬淡,志向高远。

三、隐居文化中的代表人物

大隐莫过于晋陶渊明了,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便算是真正道出了隐文化的价值,上述的小隐、大隐不过都为这大隐作了陪衬了。隐文化从闹市搬入山林如何?从仕途渐入民间又如何?都逃脱不了一个烦字,即便是在山林与山水为乐,也不如心中坦然,无私无欲来的实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表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不修边幅、悠闲自适、率真豪迈的品质与个性。

四、隐居文化的延伸

真正的隐居文化所教给我们的,便是让自己学会明白人生百态,如若不能改变社会,那便试着改变自己如此方能活得洒脱、幸福。可这个改变自己又怎会容易?小隐,忘却世事,非真忘,是图忘。大隐,不论是非,非真不论,是无力论辩。都只能是一种被动状态,真正灵活、主动的状态便是大隐,那种能够明白世事,却又懂得该在什么时候将自己的观念

展现于世,内心又可以豁达、开朗,不被世事所拘泥,做到真正的“心静自然凉”。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生活的反映,是他们审美境界的人生追求,同时,隐逸文化也保证了士大夫相对独立的人格价值、社会理想、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等。正是有了这种隐逸文化,中华民族有了一种“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的自慰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们都能将其淡化、抹平,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外界再凶险,而个体的心情总是宁静的;处境极困难,总认为人生是美好的。

隐居文化似乎始终在封建皇权的正统中躲躲闪闪,与正统文化若即若离,但它却真正剥蚀了浮华的文字外衣,挖掘出内心最深处的清冽甘泉,汩汩有声!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的生命力或它的吸引力,已经通过无数文人学士的吟唱,传承了千年,而且,还必将绵延万代,流传不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