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建筑中的中国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国文化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中国现代建筑中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建议。以及在中国建筑中该如何处理中西建筑文化。
关键字: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现代建筑
建筑,是人类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建筑投影,映射着人类发展的步伐,它是一部记录人类文明的史书。
建筑,作为人类劳动产物之一,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传统习俗等等。
建筑的形式会随着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习俗,社会条件等等因素而产生不同。不同的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特色建筑。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步形成啦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建筑形式,它不同古埃及的金字塔式建筑,不同于古巴比伦的拱券文化建筑,不同于古印度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建筑。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也正是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多样化的国家孕育啦中国特色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聚落”到“城”的建筑思想发展所反映的“国家”的出现。
中国史前文化大概分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神农氏、黄帝五个阶段。而真正意义上建筑是从黄帝开始的。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聚落为单位的居民点。聚落中以居民的居室建筑为主,还有居民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广场等建筑设施,这些设施是服务于全体居民的,因此它们都是开放型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人们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大概在公元前21年,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奴隶社会),最早的国家以城的建筑形式诞生了。而这时的城已不同于史前,它已成为了军事设施,政治中心,是统制者进行政治活动的舞台。也就是在那时,就有了“筑城以卫君”的说法,城作为人民的对立面出现,城的所有设计都体现了上述思想。
2。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所体现的人的等级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进入“国家”,城亦随之出现,当时的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夏商西周的“城”就是这种情况,往后直到清朝也是这种情况。这是整个古代等级制的体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中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
4 。中国古代建筑的“居高”思想。
自从奴隶社会开始,到清王朝结束,中国社会都体现着严密的等级制度,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这一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居高”的设计思想。
5。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前”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居前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大朝正殿在宫殿群中的位置,以及大朝正殿所反映出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室”的建筑格局。
6。“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古代帝王号称“天子”,意思是说他是代表上天来民间统治人民,因此称他所统治的国家为“天下”。天子是天地的链接,所以在建筑规划中,做到“法天象地”,而天子就在其中。于是这样,政治中心——都城按照“天”的设计理念去建造。由各朝宫殿名称就可看到。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紫宫本是星座名。这一叫法在后代亦多有称呼,明清时代皇城叫紫禁城,就是根源于紫宫,喻帝居。
在同一建筑里,通过“天圆地方”,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屋顶是圆的,喻“天”,
屋地面是方的,表“地”,人居其中,从而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把天地作为“二元”处理,人为其主体,如“左祖右社”与“中”为“宫殿”,“左祖”居东为“阳”、为“天”,“右社”居西为“阴”、为“地”,宫殿为天子所居,形成“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前朝后寝”、“前堂后寝”,实为前“阳”后“阴”,“阳”为“天”,“阴”为“地”,人居其中,于是“天地人”一体。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一思想根深蒂固。
正是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啦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有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洞窟,朴实素雅的徽派建筑,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西南地区的山地建筑,羌族的碉楼建筑,西藏的藏居等等。
显而易见中国文化在中国建筑中起着无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一旦脱离中国文化,便失去啦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也不复存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也开始多元化,人们受到各种文化的激荡,中国建筑文化也受到猛烈的冲击。传统的钟灵敏秀的庭院式建筑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建筑所代替。中国建筑逐渐脱离啦中国特色建筑形式,中国建筑文化岌岌可危。
中国建筑现在还有特色吗?全盘西化式的建筑形式一定是最好的建筑形式?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真的有如此落后?等等。这些疑问让我陷入沉思。
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建筑文化还是历史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传承这么久远,就是应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相和谐中产生的,我们应该改良,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再让我们谈谈现代建筑。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中国现代建筑夸大啦“美”的重要性,忽略啦实用性,忽略啦建筑的内涵,严重脱离啦功能需求,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要知道“美”不是建筑的根本原因和存在意义,只是建筑内涵的外在表现的一部分。从而,近些年中国建筑无法拥有自己的本质特色,同时渐渐模糊扭曲啦建筑师、普通人和社会主流对于建筑的评判标准。毫无理由的“新、奇、特”越来越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以至于“看谁更疯狂”逐渐成了大家攀比的目标和手段。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身边的新建筑越来越缺少知音了。现代的中国土地已近成为啦各国建筑师的试验田。纵观这些年在中国出现的众多建筑奢侈、摆着众多高难度姿态、体现着突发奇想的建筑,人们真的能看到中国富强啦吗?面对这样的建筑现状我们无法自豪,罩在华丽外衣下的中国建筑正在走向哪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中国自古以来那么多优秀的建筑师所留下的建筑文化之宝难道就该这么轻易的被我们这一代丢弃?我们就该这么全盘真的全盘西化吗?中国特色建筑文化到底在现代建筑中还能有表现吗?
传统的文化必有其可取之处,现代的文化也必有其糟粕之处,一味的西化,而忽略传统只会让中国建筑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被吞噬属于自己的特色,而显得平平庸庸。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 ”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