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55b05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0.png)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a2d52accbff121dd368317.png)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姓名:***学号:*********每当看到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时,一种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学期,我很高兴选择了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这门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领略了更多建筑的美。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建筑的文化韵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还是上网看了许多建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苏州园林。
园林建筑和美景交互呼应,有一种古典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感觉很美。
下面我将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我的感受:苏州园林历史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
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
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苏州园林特点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bb24025a8102d277a22f0b.png)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0ced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4.png)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808b73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5.png)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现代时尚。
而我最欣赏的建筑艺术,是那些既美观又实用,还能给人带来温暖和感动的建筑。
我最喜欢的建筑之一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它是一座四层高的大楼,外墙是淡黄色的,看起来非常温馨。
教学楼的前面有一个大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扑鼻;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凉爽宜人;秋天的时候,树叶变成了金黄色和红色,非常美丽;冬天的时候,花园里虽然没有了花朵和绿叶,但是白雪皑皑,也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楼的里面非常宽敞明亮,每一间教室都有大大的窗户,可以让阳光充分地照进来。
教室里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黑板上写着老师漂亮的粉笔字,墙上挂着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让人感觉非常舒适和温馨。
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我觉得非常开心和幸福。
除了学校的教学楼,我还很喜欢我们城市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它的外观像一本打开的书,非常有创意。
图书馆的里面非常宽敞,有很多层楼,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域。
有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电子阅览区、自习区等等。
图书馆里的书籍非常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历史书籍、艺术书籍等等。
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图书馆里还有很多舒适的座位和桌子,可以让读者们在这里安静地学习和阅读。
在图书馆里,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阅读的乐趣。
我还欣赏那些古老的建筑,比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等。
这些建筑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它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故宫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它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故宫里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长城是一座非常壮观的建筑,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非常雄伟。
长城是我们国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df920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2.png)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8bb07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9.png)
鉴赏建筑之美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建筑之美这事儿。
你知道吗,建筑这东西啊,就像一本本立体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呢,在这建筑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了。
刚开始的时候呀,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啥都不懂。
看着那些建筑,就只知道“哇,这个高,那个大”,完全没品出啥门道来。
就说我第一次去看巴黎圣母院吧,嗯……那时候我就像个土包子,只晓得跟着人群走,然后抬头看那高高的尖顶,心里就想“这可真高啊”,就没别的想法了。
现在想起来呀,真是好笑,唉。
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慢慢开始懂得欣赏建筑的美了。
你看啊,建筑的美首先就在它的外形上。
有的建筑像个优雅的舞者,线条流畅得不得了。
比如说悉尼歌剧院,那白色的贝壳形状的屋顶,就像在海上即将扬帆起航的帆船,哇,每次看到它的照片我都兴奋得很呢!可有时候,外形这东西也很迷惑人。
我记得好像有一次看到一个建筑,外表看起来特别华丽,全是那种金光闪闪的装饰,我当时就想“这肯定是个超美的建筑”。
结果走近一看,里面的布局那叫一个乱啊,就像个迷宫似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外表穿得花枝招展,内在却一塌糊涂,哈哈,我这比喻是不是很有趣?建筑的色彩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呢。
我有个朋友,是个色彩大师,他就跟我说过,色彩在建筑里就像魔法一样。
像咱们中国的故宫,那红墙黄瓦,看起来就特别庄重、大气。
你要是站在故宫的院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古代的皇帝大臣们在这儿走来走去,那感觉,啧啧。
不过呢,我也见过一些建筑,色彩搭配得那叫一个奇怪,就像把所有的颜料都打翻了然后随便涂上去的一样。
我就纳闷儿了,设计师当时是咋想的呢?难道是在搞什么前卫的艺术?我可搞不懂喽。
再说说建筑的空间感吧。
有些建筑进去之后,你会感觉特别开阔,就像进入了一个无限大的世界。
像那种大教堂,你一进去,哇,那高高的穹顶,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我曾经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个老建筑,它的空间利用特别巧妙,每一个角落都好像有它的用处,而且还不显得拥挤。
这就跟做人一样,要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但是呢,现在有些现代建筑啊,为了追求那种所谓的“独特”,空间设计得特别复杂,让人进去就晕头转向的。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f00ac8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b.png)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华丽精美,有的朴实无华。
但在这么多的建筑中,有一类建筑让我特别欣赏,那就是古老的寺庙。
寺庙通常都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
当我走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的大门,门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有凤,还有各种各样的神仙。
走进大门,就能看到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子里种着许多花草树木,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再往里走,就是寺庙的大殿。
大殿非常宽敞,里面供奉着许多神像。
神像的脸上都带着慈祥的笑容,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大殿的屋顶很高,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云彩、有花朵,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
这些图案色彩鲜艳,非常漂亮。
寺庙的墙壁也很有特色,上面刻着许多经文和故事。
这些经文和故事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虽然我现在还不太懂,但我能感觉到它们非常有意义。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很独特,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许多特点,比如飞檐、斗拱、雕花等等。
这些元素让寺庙看起来既庄严又美丽。
我欣赏寺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
每一座寺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人们的信仰和希望。
在寺庙里,我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除了寺庙,我还欣赏那些古老的宫殿。
宫殿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气势磅礴。
宫殿的墙壁都是用红色的砖头砌成的,屋顶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宫殿里有许多房间,每个房间都布置得非常精美,有华丽的家具、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文物。
这些古老的建筑,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它们不仅是美丽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我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些美丽的建筑。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美丽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更多关于建筑艺术的知识,去欣赏更多的美丽建筑。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e68b1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4.png)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e42c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a.png)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欢迎阅读古代建筑赏析论文篇一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e52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https://img.taocdn.com/s3/m/0c2324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c.png)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第一篇: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
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是“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平面是三瓣对称盛开的花朵;立面通过21个逐渐升高的退台形成螺旋线,整个建筑物像含苞待放的鲜花。
这朵鲜花在沙漠耀眼的阳光下,幕墙与蓝天一色,发出熠熠光辉。
三瓣盛开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的建筑幕墙总面积为13。
5万m2,其中塔楼部分为12万m。
幕墙总造价约为人民币8亿元。
约为6000元/m2。
哈利法塔很高,风力作用下,上部楼层水平位移较大,将酒店和公寓安排在下部楼层,办公楼层放在上层,可获得更好的舒适性。
按现在的布局,公寓最高层为108层,最大位移为450mm,办公最高层为162层,最大位移为1250mm。
SOM创新了一种结构体系,使用支撑核心让塔楼稳固而且经济。
塔楼由围绕核心的三个“翼”元素,随着塔楼高度增加,“翼”的终端都是向上旋转递减的造型,减小塔的体型,楼面为不断上升的“Y”字形,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风的影响。
利用塔的高度优势,设计师发明高空气体冷却系统,从楼顶吸入冷空气(比底层空气低10度),再输入楼体下层以降低塔楼温度,而塔楼高性能外立面系统可以抵御迪拜夏季数月极端高温的考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按美国规范ACI318—02进行。
混凝土强度等级:127层以下为C80;127层以上为C60。
C 80混凝土90d弹性模量为43800N/mm2,采用硅酸盐水泥,加粉煤灰。
进行了构件截面尺寸的仔细调整以减少各构件收缩和徐变变形差。
原则上使端柱和剪力墙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相近。
由于柱和薄的剪力墙收缩较大,所以端柱的厚度与内墙相同,取600mm。
设计时尽量考虑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接近,使各构件的收缩速度接近,减少收缩变形差。
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
![建筑美学与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95be0c7cd184254b353580.png)
建筑美学与欣赏论文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 ********学号:********(1)中国古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
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
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
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
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8a5dc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a.png)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建筑艺术赏析建筑艺术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的宫殿、寺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艺术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建筑艺术进行一番赏析,从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建筑的设计是建筑艺术的核心。
每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例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以其优雅的线条和对称设计而著名,它们表达了古希腊人民对美的追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则强调功能和简约性,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的巧妙与独创性,使建筑物成为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其次,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师通过巧妙地选择材料,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出众。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琉璃瓦,给人以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而现代建筑常用的是钢材和玻璃,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现代化和时尚。
同时,合理的材料选择也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设计和材料,建筑的功能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或娱乐的场所,而艺术的融入则使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具有审美价值。
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既是艺术馆,也是博物馆。
它巧妙地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另外,一些奢华的酒店和度假村也通过建筑艺术的精心设计,给人们提供了舒适和惬意的环境,使人们在旅行或休闲时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好。
建筑艺术的赏析也需要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建筑物所传递的信息来进行。
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例如,埃菲尔铁塔是法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铁艺结构。
这座建筑物不仅是一座工程奇迹,更是法国工业与艺术的结晶,象征着法国人民的创造力和自豪感。
因此,赏析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欣赏其外表的美,更是理解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
最后,建筑艺术的赏析也包括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760b2adaef5ef7bb0d3c3b.png)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房屋建筑论文(5篇)
![房屋建筑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f3b77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也是如此。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不断推陈出新,现行教材的有些内容显得滞后。
教学内容的滞后不仅铺张了大量资源,而且不利于优化同学的学问结构。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新技术快速进展,是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同学缺乏爱好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采纳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问的传授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蓝本,对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课堂讲解与指导,忽视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学的主体地位。
上课时,老师讲同学听,造成了让同学很难联想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实例和建筑构造类型,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创新思维、创新力量的进展。
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且抽象,同学把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同学听课乐观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抱负。
3.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学时安排不合理《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建筑领域的特别性,打算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应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加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加强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动手力量的培育,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但是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而杂,使得老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不合理的学时安排使得老师没有时间带同学进行现场教学,同学也不能准时的去工地现场参观和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增加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势在必行。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究面对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革应本着提高同学的房建应用水平、强化实践力量,着眼培育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原则,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创新。
1.调整教学内容,关心同学适应工程技术飞速进展的趋势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学问。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
![我欣赏的建筑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f4ec2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2.png)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凝固的艺术。
在众多的建筑中,有一类建筑深深吸引着我,那就是古老的寺庙。
寺庙通常坐落在宁静的山林之间,或是繁华都市的一隅。
它们的外观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寺庙的屋顶高高翘起,仿佛是要与天空对话。
那精美的雕刻,细腻的纹路,无不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庭院。
庭院里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桃花盛开,如同粉色的云霞;夏天,绿树成荫,带来一片清凉;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像是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梅花傲雪绽放,散发着阵阵清香。
寺庙的大殿更是令人惊叹。
高大的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
周围的壁画色彩鲜艳,描绘着佛教的经典故事。
那些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各有特色。
有的寺庙采用了木质结构,木材的纹理和香气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有的寺庙则是砖石建筑,坚固而持久。
无论哪种风格,都体现了建筑师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我欣赏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和壮观,更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寺庙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之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除了寺庙,还有一种建筑也让我十分欣赏,那就是古老的城堡。
城堡往往矗立在山顶或悬崖边,威风凛凛。
城堡的城墙高大厚实,上面设有瞭望塔和射箭孔,用于防御外敌。
城门紧闭时,仿佛将整个世界都阻挡在了外面。
走进城堡,里面的房间错综复杂,有宴会厅、卧室、书房等等。
每一个房间都布置得精美华丽,展现出当时贵族的生活风貌。
城堡的花园也是一大亮点。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五颜六色,争奇斗艳。
还有喷泉和雕塑,为花园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我欣赏城堡建筑,是因为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它们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荣耀。
建筑艺术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每一种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bb24025a8102d277a22f0b.png)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a706e0b8f67c1cfad6b851.png)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一、钢结构建筑欣赏----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Water Cube),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虽都是钢结构,但“水立方”和“鸟巢”却大不相同。
“水立方”的钢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纵横交错中透着一股自然的纯美。
然而,正是这种自然的不规则形态给焊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这三万多个钢质构件在位置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他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
“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
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钢构件又宽又厚,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
雷雨天气里,这些钢构件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
它们一方面作为天沟,收集、排除屋面的雨水;同时又充当了接闪器,及时将雷电流引到“笼式避雷网”,保护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笼式避雷网”,完全依靠建筑物自身结构中的材料,无须单独架设避雷针、做引下线或接地体,屋面没有突出的避雷针或避雷带,既经济美观又安全可靠。
“水立方”的墙壁和天花板由1.2万个承重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状钢管组成,这些节点均匀地分担着建筑物的重量,使其坚固得足以经受住北京最强的地震。
“水立方”的地下部分是钢筋混凝上结构,在浇筑混凝上的时候,在每根钢桂的位置都设置了预埋件(上部为钢块),钢结构的钢柱与这些预埋件牢固的焊接在一起,就这样,地上部分的钢结构与地下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正是靠着优越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整体性,“水立方”才拥有了“过硬的身体”,达到了抗震8级烈度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建筑中的中国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国文化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进而提出中国现代建筑中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建议。
以及在中国建筑中该如何处理中西建筑文化。
关键字: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现代建筑
建筑,是人类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本身便是一种文化,建筑投影,映射着人类发展的步伐,它是一部记录人类文明的史书。
建筑,作为人类劳动产物之一,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传统习俗等等。
建筑的形式会随着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习俗,社会条件等等因素而产生不同。
不同的民族各有各的民族特色建筑。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5000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步形成啦属于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建筑形式,它不同古埃及的金字塔式建筑,不同于古巴比伦的拱券文化建筑,不同于古印度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柱式文化建筑。
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的产生离不开中国,也正是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多样化的国家孕育啦中国特色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聚落”到“城”的建筑思想发展所反映的“国家”的出现。
中国史前文化大概分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神农氏、黄帝五个阶段。
而真正意义上建筑是从黄帝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聚落为单位的居民点。
聚落中以居民的居室建筑为主,还有居民公共活动的大房子,广场等建筑设施,这些设施是服务于全体居民的,因此它们都是开放型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人们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大概在公元前21年,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奴隶社会),最早的国家以城的建筑形式诞生了。
而这时的城已不同于史前,它已成为了军事设施,政治中心,是统制者进行政治活动的舞台。
也就是在那时,就有了“筑城以卫君”的说法,城作为人民的对立面出现,城的所有设计都体现了上述思想。
2。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所体现的人的等级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进入“国家”,城亦随之出现,当时的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夏商西周的“城”就是这种情况,往后直到清朝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整个古代等级制的体3。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中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谓中庸之道。
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谓以中为贵。
4 。
中国古代建筑的“居高”思想。
自从奴隶社会开始,到清王朝结束,中国社会都体现着严密的等级制度,人有高低贵贱之分。
而这一点体现在建筑上,就表现为“居高”的设计思想。
5。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居前”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居前设计思想,主要表现在大朝正殿在宫殿群中的位置,以及大朝正殿所反映出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室”的建筑格局。
6。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古代帝王号称“天子”,意思是说他是代表上天来民间统治人民,因此称他所统治的国家为“天下”。
天子是天地的链接,所以在建筑规划中,做到“法天象地”,而天子就在其中。
于是这样,政治中心——都城按照“天”的设计理念去建造。
由各朝宫殿名称就可看到。
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紫宫本是星座名。
这一叫法在后代亦多有称呼,明清时代皇城叫紫禁城,就是根源于紫宫,喻帝居。
在同一建筑里,通过“天圆地方”,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屋顶是圆的,喻“天”,
屋地面是方的,表“地”,人居其中,从而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把天地作为“二元”处理,人为其主体,如“左祖右社”与“中”为“宫殿”,“左祖”居东为“阳”、为“天”,“右社”居西为“阴”、为“地”,宫殿为天子所居,形成“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前朝后寝”、“前堂后寝”,实为前“阳”后“阴”,“阳”为“天”,“阴”为“地”,人居其中,于是“天地人”一体。
总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这一思想根深蒂固。
正是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啦自己特有的风格。
如颇有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洞窟,朴实素雅的徽派建筑,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西南地区的山地建筑,羌族的碉楼建筑,西藏的藏居等等。
显而易见中国文化在中国建筑中起着无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一旦脱离中国文化,便失去啦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也不复存在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也开始多元化,人们受到各种文化的激荡,中国建筑文化也受到猛烈的冲击。
传统的钟灵敏秀的庭院式建筑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建筑所代替。
中国建筑逐渐脱离啦中国特色建筑形式,中国建筑文化岌岌可危。
中国建筑现在还有特色吗?全盘西化式的建筑形式一定是最好的建筑形式?中国特色建筑形式真的有如此落后?等等。
这些疑问让我陷入沉思。
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建筑文化还是历史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传承这么久远,就是应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相和谐中产生的,我们应该改良,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理由。
再让我们谈谈现代建筑。
当用"现代建筑"一词时,实际上我们建立起一种建筑形式风格的概念,"现代建筑"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具有复古主义思想的折衷主义建筑,包括原国民政府竭力推崇的"中国固有式"建筑以及集仿西方历史上各种形式的西洋建筑,它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装饰或少量装饰的特点而成为时代的新风格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作品的主体。
中国现代建筑夸大啦“美”的重要性,忽略啦实用性,忽略啦建筑的内涵,严重脱离啦功能需求,经济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我们要知道“美”不是建筑的根本原因和存在意义,只是建筑内涵的外在表现的一部分。
从而,近些年中国建筑无法拥有自己的本质特色,同时渐渐模糊扭曲啦建筑师、普通人和社会主流对于建筑的评判标准。
毫无理由的“新、奇、特”越来越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
以至于“看谁更疯狂”逐渐成了大家攀比的目标和手段。
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我们身边的新建筑越来越缺少知音了。
现代的中国土地已近成为啦各国建筑师的试验田。
纵观这些年在中国出现的众多建筑奢侈、摆着众多高难度姿态、体现着突发奇想的建筑,人们真的能看到中国富强啦吗?面对这样的建筑现状我们无法自豪,罩在华丽外衣下的中国建筑正在走向哪里?中国建筑的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呢?中国自古以来那么多优秀的建筑师所留下的建筑文化之宝难道就该这么轻易的被我们这一代丢弃?我们就该这么全盘真的全盘西化吗?中国特色建筑文化到底在现代建筑中还能有表现吗?
传统的文化必有其可取之处,现代的文化也必有其糟粕之处,一味的西化,而忽略传统只会让中国建筑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中被吞噬属于自己的特色,而显得平平庸庸。
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
” ”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中国现代建筑的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中国文化,中国建筑之崛起,必然是在中西结合中逐步凸显出来的。
参考文献:《每天读点中国文化:建筑艺术》鲍倩,孙晓朝,杜鹃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编,北京出版社出版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得霖,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崔世昌,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