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维护和破环政协协议的斗争:
下关惨案
校场口惨案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 自卫战争
1.力邀毛泽东重庆和谈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 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 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惠盼之至”。
——蒋介石1945年8月14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第 一个电报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我们既不准备打内战,无须多兵,兵少 可以减轻国民党的畏惧心理,求得和平,以 待全国人民的觉悟。如果人家要打,我们也 有恃无恐”。
——《争取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建立和平局面》 (1943年1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页。
——黄友岚主编:《争取和平民主》 (1945-194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争夺东北
1945年8月20日,指示前往东北的军队,“乘 红军占领东北期间和国民党争夺东北” 8月23日,攻占晋绥解放区通往东北的交通枢 纽张家口。 9月3日,攻占锦州。 9月初,冀热辽军区的八路军主力李运昌部, 协同苏军攻占山海关,很快控制了辽宁省的 36个县市,吉林的8个县市和黑龙江的两个市, 部队从不到两万人扩大到10余万人。
3.“战”之准 备
“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 变,也不会改变。他所以可能采取暂时的 和平是由于„„他还需要医好自己的创伤, 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将来消灭我们。我 们应当利用他这个暂时和平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形势和新 任务》(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6页。
“仍取攻势” 与国民党方面一面进行谈判,一面要求各 地部队“今后一时期内仍应继续攻势”,对 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凡能控制者均控制 之,哪怕暂时也好”,“同时以必要的力量, 尽量广占乡村和府州县城小市镇”。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专题人物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二、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 三、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 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 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 工农革命。 五、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1925年6月4日,瞿 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 也是主要撰稿人。 六、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 理论的第一人。
1、戴笠与蒋介石 2、戴笠为什么称为“世界第一间谍”
3、戴笠之死
戴笠死后,章士钊题挽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 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 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笑面虎”毛人凤
毛人凤(1898—1956), 字齐五,浙江江山人。早年毕 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 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早 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曾任国 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1956年病逝于台湾。 毛人凤是军统头子戴笠的继 承人,而其之凶狠又远远超过 戴笠。
1、戴季陶与孙中山 2、戴季陶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戴季陶与蒋介石、蒋纬国 4、戴季陶的两次自杀
“特工之王”戴笠
戴笠(1897—1946),字雨农,原 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 报机关将领。早年就读浙江省第一师 范学校,后脱离学校到上海。1924 年赴湖州参军,与王亚樵、胡宗南结 为异姓兄弟。1926年报考黄埔军校 第六期,因深得蒋介石信任,长期从 事特务与间谍工作,负责国民政府情 报机关,担任军统局负责人,号称 “蒋介石佩剑”、“中国的盖世太 保”、“中国最神秘的人”。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本章,和2010版教材有较大差异,查询2013版的相似程度。
【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1)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多维度了解祖国历史,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本章内容加上综述的第二部分“三座大山重压”、第三部分“两个中国命运”,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必须符合、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学习本章体会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到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3)了解“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采用课件演示、视频、图片重现历史、师生对话等手段,使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产生共鸣。
【教学时数】3学时(本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0.5学时)。
【教学过程】【本章导入】通过师生之间问答进入新课。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在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我们目前还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
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抗战胜利 后的形势也有清醒的认识。中共中央认为,无论如何,在 当时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是必要的。
1、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愿望。经过多年 战争,人民迫切要求和平,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医治战 争创伤,建设新中国。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 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2、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 有可能争取国内和平局面。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该积 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 利的。 3、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 究竟是真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 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即使和平不能实 现,我们也可以通过谈判延缓全国内战的爆发,使解放区 军民争得更多时间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合 作,共同向国民党统治集团进行了有 力的斗争,成为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 地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原因
各民主党派前进的过程,并不是一帆 风顺的。中国的民主党派并不是单一阶级 的政党,正如周恩来所说,“其组织成份 又常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一直包含到 进步分子”,“而其中政治倾向又从君主 立宪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因此, 它们前进的过程不能不是同自身内部的某 些错误倾向作斗争、并且逐步克服这些错 误倾向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相继公开宣告, 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明 确地站到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这是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

2020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要重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复杂,复习有难度,我们要学会归纳总结,新东方网考研频道特别分享史纲要点归纳:为新中国而奋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分有哪些知识要点: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 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5.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①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外线作战
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
陈粟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聂荣臻率军解放石家庄
解放军的 战略进攻
内线作战 林彪、罗荣桓率军解放东北
彭德怀、贺龙率军收复延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政协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 各区党委、各纵队发出内部指示: “从此,中国即走上 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虽然一切决议尚待实行, 即是实行,离开全国彻底民主化还是很远;但是,只要 各党派在全国合法化,人民有了初步民主自由,民主运 动即可能逐步发展,成为不可抗御的力量,破坏封建专 制主义,推动国家继续走上民主化。”并且指出:“中 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 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 党的全部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2年版,第62、63页。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起草《以 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 指示,明确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 介石的。”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民主人士马叙伦说:“我们以为在共产党方
面,战是他根本不愿意的,因为战是他们的损失;
可是应战是他们不能避免而且愿意的,因为不应
中国革命史研究会制作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
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
第七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
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D)。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B )。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4.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D)。
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5.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 )。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C)。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7.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 B )。
A、撕毁《双十协定》B、进攻中原解放区C、进攻上党地区D、撕毁停战协定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B )。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9.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D )。
A、张治中B、蔡廷锴C、杜聿明D、傅作义10.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针对的是( D )。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1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 B )。
A、保持中立的政策B、扶蒋反共的政策C、武力干涉的政策D、遏制中国的政策1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 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讲稿

2、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和特点是什么?
1
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 军
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
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 富
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
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由
·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
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
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
即 “ 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
正式形成。
·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
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
,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联盟。
·
(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
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
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习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习题一、简答题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二、论述题1.试述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及原因。
2.试论人民为什么抛弃国民党、选择共产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答案要点:1.第一、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结果。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他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曲折的斗争,逐步取得胜利的。
第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结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中之所以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等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革命的胜利告诉我们: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
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1209第七章(单选题及答案)

1209第七章(单选题及答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单项选择题:1.经过抗日战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了( B )。
A.100万B.120万C.150万D.200万2.经过抗日战争,各抗日根据地民兵发展到( C )。
A.120万B.150万C.220万D.250万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领导的解放区人口扩大到( A )。
A.1亿B.0.8亿C.0.6亿D.0.5亿4.抗日战争胜利后,巩固的根据地拥有( D )人口。
A.2000万B.3000万C.4000万D.5000万5.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 B )党员的大党。
A.100万B.120万C.150万D.200万6.抗日战争胜利时,国统区( A )运动正如火如荼。
A.爱国民主B.反内战C.反独裁D.民生民主7.抗战胜利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的目标是( C )。
A.中国成为真正资本主义国家B.中国成为民主自由的东方大国C.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老路D.中国走联合政府的新路8.1945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上宣称,今天的中心工作,就是( D )。
A.抗日救国B.配合盟军C.遏制苏联D.消灭共产党9.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集团就决心(B ),集中力量争夺胜利果实。
A.全面出击B.垄断受降权C.招降纳叛D.浑水摸鱼10.为争取政治主动,蒋介石垄断受降权,集中力量争夺胜利果实,因此,抗战刚胜利,中国就面临( A )的危险。
A.内战B.战争C.纷争D.混战1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是( D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改组国民政府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12.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的协定是( A )。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国共谈判协定》C.《重庆谈判纪要》 D.《国共重庆谈判协定》13.《双十协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D )的基本方针。
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 年 月 日 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理论。毛泽东分析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理论。 了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坚决认定, 了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坚决认定,我们必须打败蒋 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 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 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 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 、 年 月 日 鲜明地提出了“ 中,鲜明地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 虎”。 4、以自卫战争粉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 自卫战争粉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作战原则:集章重要知识点有四个: 土地改革; 1.本章重要知识点有四个:①土地改革;②人民 本章重要知识点有四个 政协与《共同纲领》 政协与《共同纲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 大意义;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大意义;④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主要考查三个经验的 基本内容以及形成过程。 基本内容以及形成过程。 3.学习方法与命题展望 学习方法与命题展望: 3.学习方法与命题展望:①把中国共产党各个时 期的土地政策放在一起,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大。 期的土地政策放在一起,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大。 主要注意:土地政策的内容、 主要注意:土地政策的内容、意义以及各个时期的 不同点。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抓住三个词语即可, 不同点。②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抓住三个词语即可, 领导” 参与” 支持” 基本经验三个: 即“领导”、“参与”、“支持”。基本经验三个: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既可能考查选择题,也可能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既可能考查选择题,也可能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抗战胜利的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
(3)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思想教育方面:(1)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明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的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教学难点(1)解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第三条道路幻灭及原因。
课时分配约用5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被削弱;国内,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军队力量发展。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是崎岖、曲折的。
国民党统治集团根本目标是回到战前的独裁统治,抗战胜利,中国就面临着内战的危险。
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
由于发动内战需要足够的准备,因而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
其目的,一是敷衍媒体,二是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政权,三是转嫁责任于中共。
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美国曾考虑“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
”因担心陷入中国这个泥潭不能自拔而放弃。
转而给予国民党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援助。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但是怎样去实现这个目标呢?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9年9月21日,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 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 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 仅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如此种种,使国民党迅速失去民心,最终陷入 全民包围中
三大战役——夺取全国胜利 夺取全国胜利 三大战役
南京国民政权的覆灭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和平 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 年元旦 谈判”之机争取喘息时间,布置长江防线,以便卷土重来。 谈判”之机争取喘息时间,布置长江防线,以便卷土重来。 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减少人民的 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但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但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1 年 月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了3 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了 个月的长江防线。 个月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 年之久的国 月 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之久的国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解放军几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南、 随后,解放军几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南、西北各省份举 行胜利的大进军,迅速解决了残余敌人, 行胜利的大进军,迅速解决了残余敌人,国民党蒋介石集 团逃往台湾。 团逃往台湾。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1、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C)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2、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D)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解析: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D)p177A、没收地主的土地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D、废除土地私有制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B)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D)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全面扩大解放区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6、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B)A、粉碎重点进攻B、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D、渡江作战二、多项选择1 、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ABC)A. 尽力争取国内和平B. 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C. 准备反击蒋介石的反共进攻D. 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E. 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2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BE)A. 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 争取和平民主C. 召开政协会议D. 改组国民政府E. 反对内战独裁3 、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CE)A. 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B. 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C. 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D. 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E. 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4 、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B)A. 陕北B. 山东C. 山西D. 河南E. 河北5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ABCDE)A. 一二 . 一血案B. 较场口血案C. 五二 O 血案D. 下关惨案E. 李闻惨案6 、 1946 — 1948 年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这说明(ACD)A. 国民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B. 国统区经济飞速发展C.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D. 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的大量破产E. 国民政府对人民血腥掠夺和肆意搜刮7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经济陷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中。
第七章第一节 为新中国而奋斗修改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蒋介石在“假和平、真 内战”策略下,1945年8月 14日、20日、23日接连三次 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中共代表团飞离延安前合影
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 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 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 协议。1946年2月,校场口惨案;在1946年3月 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命令他 的追随者对政协协议“就其荦荦大端,妥筹补 救”。他以扩大内战的行动,使政协协议成为 一纸空文。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校场口惨案影响
其一,政协闭幕不久即发生,使马歇尔的努力化为 乌有,遂建议美国冻结对国民党的经济、军事援助。 其二,共产党被迫走上全力准备第三次国内革命战 争道路,即人民解放战争的道路。 其三,大批知识分子、中间派、民主党派和团体, 举起“争民主、反独裁”的大旗讨伐国民党。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训练美式装 备的国民党军
美国援助国民政府打内战的军事 物资
另一方面,通过给予经济、政 治、军备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国 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 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
二战后独立的一些亚洲国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一是
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党员120万 人,正规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
蒋介石
吴鼎昌
1、既然蒋介石无意和平,为什么他还三次电 邀毛泽东“共商国家大计”?你认为毛泽东应 该赴重庆谈判吗?为什么?
蒋介石 • 需要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 欺骗舆论和人民,掩盖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 •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的强大。
中国近现代史700

毛主席在宣读公告
左 毛泽东、刘伯承、陈毅 毛泽东、刘伯承、
左起: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 左起: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陈毅
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
朱 德 总 司 令
建 国 后 国 家 领 导 层 在 议 事
3、中国共产党建国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正 、 确 743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原因和基本经 验 原因: 原因: 1、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的理论 、 指导 3、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 、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 基本经验: 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712 存在的危机
①国民党的既定反共方针: 国民党的既定反共方针: ② 美国的对华政策及亚洲战略 713、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 、 斗争 1、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 、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 2、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 、 争
720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721、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 、 1、战略进攻阶段的到来 、 2、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 人民革命阵线的巩固与发展 1、解放区的发展壮大 、 2、人民民主阵线的扩大与发展 、
710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选择) (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选择) 711 战后中国实现和平民主的条件: 战后中国实现和平民主的条件: 国际条件: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力量的削弱。 ① 国际条件: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力量的削弱。 国内条件:人民革命力量的增长。 ② 国内条件:人民革命力量的增长。
第七章 为新中国奋斗
本章主要讲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 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本章:1945年8月-1949年10月 本章 年 月 年 月 教学要求与目的:通过讲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 教学要求与目的 通过讲述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 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 经验, 经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说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 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精编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是非判断题1、二战以后,在国共问题上,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和平解决政治纷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打内战。
(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使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继续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地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企图走第三条道路。
()4、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它,是人民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5、从1946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6、《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改革法令,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7、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表明在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
()8、抗战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9、内战爆发后,客观形势决定了人民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原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各党派都靠近了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10、1949年9月的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创建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1、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在野党,成为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
()1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二、单项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A、保持中立的政策B、扶蒋反共的政策C、武力干涉的政策D、遏制中国的政策2、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在周恩来和()陪同下,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 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 口号:“各民主党派、各人 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 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 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 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 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 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 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 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二)国民党当局对 民主党派的迫害
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非法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2.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 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分析了人民民主 专政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 及其相互关系; 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 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政的职能和任务; (5)人民民主专政的组 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 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 民主专政》,构成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的基础。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 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 国、反对卖国,主张民 主、反对独裁。在这些 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 本上是一致的。因此,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 派采取了积极的争取和 团结的政策。
毛泽东和民主党派人士在一起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 一 ) 第 三 条 道 路 的 主 张
李先念
中原突围
(二)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1.明确提出基本原则
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 而且能够打败他。
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 事进攻,中央指出,在政治上 ,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 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 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 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 。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由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领导下,歼灭和改编国民 党军队52万余人。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 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 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新形势, 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 制度的改革运动,以充分地调动广大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正在 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 人力、物力的支持。
(一)从《五四指示》到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 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决定将党 在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的减租减息 政策改变为“耕 者有其田”的政 策。
重点进攻,而在其余各
视频:重点进攻
战场则转为守势。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 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 豫野战军,挺进豫西。 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 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 皖地区。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重 庆 谈 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于 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 到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 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视频:重庆谈判
2、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 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 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 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的代表38人。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 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 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 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翻身农民支援解放军前线作战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陷入危机的原因
1. 国民党政府和官 员们贪污腐败、大 发国难财
漫画:上海即景—天上飞下来和地 下钻出来的“劫收大员”
2.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人民意愿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 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 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政论 一人 文民 手民 稿主 专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1949年9月21日——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 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筹备工作胜利完成
中国国民党 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现主席 万鄂湘 张宝文 陈昌智 严隽琪
1941.10 1945.12 1945.12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1930.8
1925.10 1944.12 1947.11
陈竺
万 钢 韩启德 林文漪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谢雪红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 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 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 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 法大纲》,明确规定“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 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 农会接收”,分配给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经过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 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 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随后,解放军第一、第二、第 三、第四野战军所部各路大军 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 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 平方式,解放广大国土。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被人民赶出 中国大陆,逃往中国台湾省。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 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 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 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 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国民党投靠美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反民族性质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字的情景
(二)学生运动的高涨
1945年底,昆明学生的一二一运动 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 1947年南京、北平等地爆发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1947年南京、北平等地爆发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外 线 作 战
内 线 反 击
晋察冀野战军出击清风店
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二)提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0月10日,发 表毛泽东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部所起草的 政治宣言。在这个宣 言里, 提出了“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的口号。 这个口号的提出,极 大地鼓舞了人民解放 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 人民的斗志。
3.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拒绝实施社会改革
1937年6月到1948年8月,法 币发行量增加470,704倍,物 价指数上涨72,555,862倍。 据美联社1947年7月24日在上 海电讯:法币“100元在1937 年—可买2头牛,1938年—1 头牛,1941年—1头猪,1943 年—1只鸡,1945年—1条鱼 ,1946年1个鸡蛋,1947年— 1/3盒洋火,1948年——只有 天知道能买什么。”
2.粉碎国民党 的全面进攻
战争的第一阶段
1946年6月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9.8 万人。人民解放军损失约12万余人,但兵力已上升到 137万人。
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153座,解放军 方面,则收复和攻占了48座县城,得失相较,解放区 损失105座城市。
战 争 的 第 二 阶 段
参加政协会议的中共代表
民建在重庆较场口庆祝政协 闭幕,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
(四)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1.中国共产党做好 两手准备
加 紧 练 兵
“双十协定”条款
2.国民党以扩大内战 的行动,使政协协议 成为一纸空文
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军队
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一)全面内战 爆发 1946年6月26日, 以国民党军进攻 中原解放区为标 志,全面内战爆 发。
美国纽约华侨举行和平民主大游行
2.国民党蒋介石坚持
独裁统治
3.美国支持国民党 的内战政策
抗战 胜利 后美 国援 助国 民党 的各 种军 事装 备
美国帮国民党运兵
窃贼和他的老板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1945年8月25 日,中共中央 在对时局的宣 言中明确提出 “和平、民主 、团结”的口 号。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 国内政治形势 1.广大人民热切 希望实现和平、 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