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设计范文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设计范文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设计1《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说课稿尊敬的老师:您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两节: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编排的,体现了细胞结构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
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入.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结构以及他们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结构的三维图,加深"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阐明细胞核的功能和结构,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实验的初步理念,分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思想;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了解生物学的模型的构建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结构以及功能与结构之间相适应的关系;②.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基本思想、能通过实验题目分析实验的基本设想,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整体思路,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内容及方法,最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高二人教版上册生物教案设计通用5篇
高二人教版上册生物教案设计通用5篇高二人教版上册生物教案设计通用5篇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人教版上册生物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是学生对于分类知识,要建立感性的认识和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准是很难的。
应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6-1-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二、植物的分类1、跟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类,其中花、果实和种子是重要的分类依据2、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三、动物分类分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哺乳动物四、细菌和真菌五、作业:1、植物类群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是:A、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藻类植物C、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种子植物D、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2、某同学将六种生物依据某一标准进行分类,其中蜗牛、珊瑚、蜜蜂为一类,蝮蛇、鲤鱼、麻雀为一类,请问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A、有无脊椎B、体温是否恒定C、受精方式D、生殖方式3、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根、茎、叶B、根、茎、叶和果实C、花、果实和种子D、叶、果实和种子4、通常不同的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上:()A、生活环境B、运动方式C、形态结构等特征D、基因六、教学反思:下午完成了《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内容教学,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的设计比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分析、合作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
高二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高二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本店铺整理的《高二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主要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大组成部分。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提高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为了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会提供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课本作为主要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我会准备一张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个免疫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同时,我会提供一些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图片,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作用。
此外,我会准备一段关于免疫系统如何抵御病原体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在本节课中,我会安排一个实验环节,让学生亲手制作免疫细胞模型,以加深对免疫细胞的认识。
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我会准备以下实验器材:a. 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免疫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b. 免疫细胞模型材料:如塑料球、水彩笔、剪刀等,让学生制作免疫细胞模型。
c. 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用于放置和观察免疫细胞模型。
d. 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酒等,用于消毒实验器材和手部卫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我会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验。
同时,我会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制作免疫细胞模型。
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细胞学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学习了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后,学生对人体的病原体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为学习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T细胞激活:抗原呈递细胞激活T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
- B细胞激活: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抗体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免疫记忆:记忆细胞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能快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5.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功能:识别和清除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自稳功能: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2.题目:请解释为什么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场所。
答案:胸腺是T细胞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场所,因为胸腺提供了T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微环境,同时胸腺还能产生胸腺激素,促进T细胞的成熟和功能。
3.题目:请描述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答案: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能快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骨髓等)、免疫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2.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胸腺: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场所,对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023最新-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篇)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篇)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
我们要养成做工作计划的习惯,日后做事都按这个工作计划流程来走,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接下来是关于新课标高二生物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生物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
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
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板书设计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3.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4. 髓鞘在神经纤维兴奋传导中的作用。
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作用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神经科学导论》中关于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部分。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疾病发生中的角色,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 探索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的关系;
- 了解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 调查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不同生物体(如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的异同;
3. 教学管理方面,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较好,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时间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总结:
1. 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生物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高二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高二生物教案1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
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
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主要针对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阐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总体教学思路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贯穿于本堂课中,以题促教,以教促学。
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023最新-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10篇】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10篇】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
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切实地帮助到自己将来的工作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一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
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
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案重点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案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高二生物学情分析电子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
即三个中心问题: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最新8篇)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最新8篇)高二生物课程教学计划篇一本学期,我担任高二2,5两班的生物教学工作,2班51人,5班53人。
这两个班的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是有的,但是,学科成绩却不够理想。
分析原因,关键是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方法还存在问题。
学校今年大力推行“导学实效”课堂,课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
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学生课堂评价等等教学常规环节出现了较大的变革。
本学期主要完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任务。
由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加之学习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本学期力争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所提高,生物学知识有较大的增长,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为学生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达到这个目标,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准备采取的措施是:1、认真设计导学案。
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我所设计的导学案就必须具有针对性。
体现出针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知识掌握的特点;体现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体现出紧紧围绕课本紧紧围绕大纲的特点。
给学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紧紧地扣住课本,学好课本是生物学习的前提。
2、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训练。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获得能力。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既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与之相应的某种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是学习的能力,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是其它的能力等等。
所以,我的习题案的设计就侧重于提高学生依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提高其回答问题的能力,加大训练的针对性,加大训练的力度,密切训练与高考的关系,继而提高考试时答题的正确率。
3、重视辅导。
可以采取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高二上册生物优秀教案范例
高二上册生物优秀教案范例【导语】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挑选,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推敲,精心设计而肯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作者整理了《高二上册生物优秀教案范例》欢迎浏览!1.高二上册生物优秀教案范例篇一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挑选透过性膜,为何具有挑选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上进程。
二、说学情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条件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
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干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控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肯定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论述科学发觉的一样规律。
2.简述生物膜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1.培营养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换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上进程。
2.建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生物膜活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引诱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觉进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觉真谛、探索真谛的全进程,进而更好的掌控其中的科学方法,知道科学内容。
2.3.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简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 说出突触的结构。
(生命观念)3. 通过兴奋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突触的结构及类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吸毒为什么会上瘾》。
多巴胺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知道。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第二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引出本节课主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板书)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提出问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吗?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末端时,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通过什么结构?【概念讲述】兴奋在神经元内部以电信号形式移动叫兴奋的传导,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需要借助化学物质,叫兴奋的传递。
【预习反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预习p28-29页,了解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等结构,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突触结构图的名称及突触常见类型的填写。
板书:突触结构图,画出突触的常见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轴突—树突型,表示为讲述兴奋传递过程播放动画,理解本节课重点。
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思考:突触小泡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通过什么方式?由动画可以看出,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注意:突触间隙内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
师生共同总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转换模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信号是如何转换的?2.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Na+通道,突触后膜电位将怎样变化?如果打开的是Cl-通道,突触后膜电位如何变化呢?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分析归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1.2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内容主题为“稳态与调节”。本节课主要介绍稳态的概念、类型、调节机制和生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稳态的基本知识,理解稳态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神经调节机制包括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当人体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时,通过感觉神经末梢将信息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相应的调节信号,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实现稳态调节。
题型5: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题目:请简要描述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
-答案:稳态调节的体液调节机制包括激素分泌、血液运输、靶器官等。激素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作用于靶细胞,实现稳态调节。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肝脏和肌肉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2.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
1.对于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同时,可以利用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稳态的调节过程。
2.对于稳态在实际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稳态调节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人体在运动、饮食、环境变化等情况下的稳态调节机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学习拓展资源。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认知。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最新范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11、学习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导”—自主预习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了演替。
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
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
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保持好生态环境。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篇1.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教具准备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
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二年生物上册教案范文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1.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理解。
2.实验结果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2.提问:遗传物质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背景及实验过程。
2.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三、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
2.讲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四、巩固知识2.提问:这两个实验证明了什么?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节。
六、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思考:DNA为什么能作为遗传物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让学生理解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2.提问:遗传物质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导入1.介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背景及实验过程: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4.3免疫失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 免疫失调的原因
免疫失调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自身的异常。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和食物等可能诱发免疫失调;免疫系统自身的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失调的发生。
3. 教学方法方面,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和引导,通过设计问题链和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选择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免疫失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免疫失调的类型和原因;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项目导向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8. 免疫失调的预防和管理
预防和管理免疫失调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有害物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治疗感染和疾病。此外,了解和关注自身免疫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也是重要的。
七、课后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关于免疫失调的知识。课后,我希望大家能够进行一些拓展学习,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高二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抗原、抗体和免疫反应有了初步的理解。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免疫失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免疫失调的类型、原因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然而,对于复杂的免疫失调实例和案例,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支持。
3. 教学方法方面,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免疫失调的理解不够深入。我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5篇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一教案1学习目标:1.遗传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2.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4.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内容5.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6.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7.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材梳理]一、遗传、变异与性状1.遗传:子代与亲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3.性状: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基因的分离定律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相关概念及符号:①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②隐性性状: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④常见的遗传学符号及含义符号PF1F2×⊗♀♂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2)实验过程:2.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在卵细胞和花粉细胞中存在着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2)遗传因子在亲本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F1体细胞内各自独立,互不混杂。
(3)F1可以产生数量相等的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
(4)F1自交时,不同类型的配子(花粉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5)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6)遗传图解:3.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中,1号罐中小球代表2种雌配子,2号罐中小球代表2种雄配子,红球代表基因A,绿球代表基因a。
4.分离假设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人教版高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高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
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
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接下来是关于人教版高二生物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高二生物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交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信体等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之--。
理解这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依据染色体效目变异衍生出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技术。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e经学习了近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规律)、减数分裂、DN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识。
因此,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结合,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也可为介绍人类进传病、生物育种及生物进化等知识作铺垫。
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细胞分裂异常产生的结果,因此细胞分裂是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如果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细胞分裂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及突破方法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较集中,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1)染色体组概念: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
可以从展示男性人体染色体组成自制模型,让学生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然后将人类染色体分成两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组染色体组异同点等方式人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册教案
【篇一】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
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
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
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
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
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
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
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
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
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
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
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
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
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
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
暗反应没有影响。
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
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
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