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里老母亲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稼地里老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优美语言,抓住文中细节描写。

2、理解母亲形象和良好品质。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浓厚感情,以及母亲善良的品质。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找线索,在母亲种植庄稼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对土地的依赖。

作者在字里行间中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的善良。

2、理解母亲形象和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母亲照顾庄稼的细节,体会母亲无私的爱和坚强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对文中修辞手法的理解以及运用。

教学设想
1、本文作者对母亲感情深厚,要多读课文,加深理解。

2、为了加深理解,多查阅和本文相关的资料,以及阅读描写母亲
和父亲的文章。

3、重点必须完成,难点必须突破。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母亲在庄稼地劳作的主要事迹,并对这些事迹进行分析,
理解母亲形象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二、作者简介
彭学明,男,1964年11月11日生,土家族,湖南湘西人。

著名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1996年散文集《我的湘西》获中国图书最高奖——中国第十一届图书奖。

2002年散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最高奖——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三、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訇(hōng)然、薅(hāo )出、刨(páo )、溽(rù)亮
孱(chán )弱、逡(qūn)巡、皲(jūn)裂
四、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 )描写母亲在庄稼地里劳作的情景。

第二部分(3—7 )回忆母亲与庄稼地的联系,以及抚养孩子的艰辛。

第三部分(8—12)描写秋天干旱时节母亲在庄稼地里劳作。

第四部分(13—14)母亲将辛苦收获的粮食送给受灾的县城人民。

五、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庄稼地里,母亲为什么是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诗人?”
因为母亲用锄铲“噗噗噗噗”地薅出一溜泥烟,让本就稀落的杂草,纷纷倒出一条路来,新鲜,溽亮,一派清爽。

(2)“母亲的夙愿为什么是用汗水和生命喂养这块土地?”
因为儿女们已经长大,不再需要母亲的庇护,而土地使母亲的生命充满了希望和期寄,土地让母亲有浓厚的归属感。

(3)“母亲,在以一种精神喂养她的儿女们中的“精神”是什么?”
不屈服于恶劣自然环境,不屈服于坎坷命运的顽强与执着精神。

六、分析母亲形象
勤劳:母亲又在刨地了。

从早到晚,母亲总这样老起个身子在地里忙碌。

坚强:结婚两年,父母就离异了,离异不久,父亲又死了,母亲独自一人抚养我们长大。

善良:母亲把用血和汗用生和死的粮食捐给遭受水灾的保靖县城。

七、理解文章修辞手法
比喻:站在庄稼地里,母亲像一只停落的瘦鸟,飞遍天涯海角后又找到了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

拟人:五月,地里那些低贱的草木植物,总是疯长起来,像日本鬼子,“米西米西”地围攻庄稼。

反复:长出了庄稼,庄稼是绿色的;长出了绿色,绿色是希望的;
长出了希望,希望是永恒的。

八、总结、延伸扩展
1、母亲形象:勤劳、坚强、善良
2、学会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复
3、通过与朱自清《背影》的对比,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4、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字数:800字
九、板书
母亲种地母亲勤劳对母亲
母亲跳水抗旱坚强敬爱母亲捐粮善良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