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填空题✓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_尚书_、__周易_、__诗经_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_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出土文献点评

出土文献点评

出土文献点评
出土文献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的文献,包括古代的书籍、书信、碑文、铭文等。

这些文献通常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珍贵信息,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出土文献的点评,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点评角度:
1. 文献的价值:点评者可以从文献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该文献是否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是否提供了新的证据,是否有助于解决学术争议等。

2. 文献的真实性:对于出土文献的真实性需要进行评估。

点评者需要从文献的材质、墨迹、字体、内容等方面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实性。

3. 文献的意义:点评者需要从文献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该文献是否能够揭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是否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4. 文献的缺陷:对于出土文献的缺陷也需要进行指出。

例如,文献是否存在残缺、模糊、损坏等情况,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修复等。

总之,对于出土文献的点评需要全面、客观、准确,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只有经过科学的点评,才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04土文献概述

04土文献概述

第三十三课时出土文献概述(一)(一)出土文物与出土文献物,指物品,出土文物,指从地下出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品,有人工开掘出来的,也有因自然力量而出来的。

献,指文字资料,出土文献即指出土文物中的文字资料,也可以包含作为艺术史文献资料的文献图案。

从载体角度看,出土文献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为大宗,其余有陶文、盟书、瓦当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

(二)甲骨文文献1、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国子监祭酒、山东福山人王懿荣首先发现、购藏并研究甲骨文。

1935年,王襄《题易穞园殷契拓册》记载:“范贾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

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谓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光绪戊戌冬十月也。

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

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

甲骨之大者,字酬一金。

孟氏与余皆困于力,未能博收。

有全甲之上半,珍贵逾他品,闻售诸福山王文敏公。

”2、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1)乱发掘时期:自从王懿荣购藏甲骨文,从而甲骨文的价值被认识以后,农民出于利益驱使,开始大规模发掘。

1899~1928年三十年间,出土的甲骨文数量庞大。

据胡厚宣《殷墟发掘》统计有10余万片,董作宾作《甲骨学六十年》统计约6万片。

这些甲骨文散藏各处,并无出土记录与次序可言,而且破碎严重。

由于有利可图,这时期出土的伪刻也为数不少。

(2)科学发掘时期:1928年8月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代所长傅斯年派遣到河南安阳实地调查。

董作宾经过周密调查后,确认甲骨文尚未挖尽,认为“有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傅斯年当即决定发掘,科学发掘至此开始。

至今出土的有字甲骨约为10万至15万片。

3、甲骨文的结集与考释:甲骨文被发现以后,很快引起部分学者重视,购藏并结集公布这些新史料,供大家研究,形成一门新学问——甲骨学。

据王宇信《甲骨学通论》附《甲骨文著录目》,1899~1999年出版的有关甲骨文结集的专书有139种之多。

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

(二)甲骨文的研究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商贞卜文字考 罗振玉:甲骨学的奠基者,《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的性质作了准确判定,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殷墟书契考释》对甲骨文的考释和卜辞的通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释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望文生义释错的字也不少。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 王国维:虽然新识字并不很多,但对卜辞的通读有重要意义,他用甲骨卜辞与典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籍互证,进行历史、地理和礼制等方面研究,对思想史和学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 :《契文举例》,虽有错误 孙诒让:《契文举例》,虽有错误,但却有许多精到的见解,表现了细致的考订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和精湛的小学功底,是甲骨文研究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开创性著作。 郭沫若:《卜辞通纂》 :《卜辞通纂 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 郭沫若:《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在卜辞通读上有重要贡献,对某些内容深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刻的理解,是最好的入门书和必备参考书。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述了甲骨文断代,根据世系、称谓、贞人、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体、书体十项标准把甲骨文时代分为五期,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大大提高了甲骨学的水平。首先定名“贞人” 。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资料

一出土文獻與古代文學的關係:在我国,出土文献的材料很多,如甲骨文、曾侯乙钟、玉器、青铜器、石鼓文、楚帛画、秦石刻、壁画、陶瓷、汉简、汉画像石(砖)等都属于出土文献。

近十年,公之于众的出土文献的数量也惊人,其中最重要的有湖南湘西的里耶秦简(1 万余枚)、湖南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一次出土就多达10 万余枚)及2008 年入藏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战国简(2388 枚),上博简。

这些都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1925 年王國維曾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

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後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趙宋古器出,而後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

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後,即繼以永嘉之亂,故其結果不甚著。

然同時杜元凱註《左傳》,稍後郭璞註《山海經》,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尹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

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賴於地下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三:壹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三則今之殷虛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此四者之壹已足當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發現之金石書籍,於學術之大有關系者,尚不與焉。

故今日之時代可謂之‘發見時代’,自來未有能比者也。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事业的大发展,大量的出土文献震惊了当今学术界。

运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来说,其意义不容置疑。

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先秦诗歌。

学者大多利用出土文献对《诗经》《楚辞》进行了校读、训诂、考论等。

二出土文献對《诗经》研究的意義:2001 年以来《诗经》的研究论文,发现篇名直接含“出土文献”的论文就有8篇,至于运用出土文献研究《诗经》的其他论文,难计其数。

⑴李春艳、时世平《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作用》重述了出土文献对《诗经》训诂的证、正、增、辨四个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出土文献对训诂实践的五个启示:一是依据故训,不轻改旧说;二是尊重本文,不轻信假借;三是通晓语法,往复求通;四是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代文献互相发明;五是实是求是,不钻牛角尖。

中国古典文献学_在线作业三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_在线作业三及答案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清代辑佚的主要特点有()。(4分)
A.辑佚范围广涉四部
B.辑佚者队伍壮大、名家辈出
C.辑佚体例、方法更趋完善
D.辑佚工作未得到朝廷的重视和直接组织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文献主要有()。(4分)
C.汉译
D.今译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甲骨文的发现者是()。(4分)
A.王懿荣
B.郭沫若
C.王国维
D.刘鹗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的《铁云藏龟》。(4分)
A.王懿荣
B.郭沫若
C.刘鹗
D.王国维
★标准答案:C
A.东南亚语言资料
B.西域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资料
C.汉语的韵书和字书
D.西方各国的语言资料
★标准答案:B,C
☆考生答案: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释义常见的情况有()。(4分)
A.标点
B.释词
C.串讲
D.通释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汉代著名的注释家有()。(4分)
B.标点
C.注释
D.校勘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7.清代辑佚大家中,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者为()。(4分)
A.胡应麟
B.马国翰
C.梅鼎祚
D.严可均

什么是出土文献

什么是出土文献

什么是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的定义: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

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

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

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

——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

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

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那么成为其他学科的一局部,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局部。

另外,像墓志、碑铭,那么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

可以看出,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出土文献的特点:作为出土文物,尤其是简牍一类的文物,其特点在于:首先,保存情况差。

这些文物在地下埋藏了一二千年,尽管情况有好有坏,一般来说都保存得不好。

简牍残断缺损,文字漫漶,是普遍的现象。

现在我们知道保存最完整的资料要算是马王堆帛书了(除了敦煌文献),比起其他的发现来讲,保存得太好了。

但即使是这样,到现在也还有相当数量的帛书残片的拼对有困难。

像保存较差的阜阳双古堆汉墓竹简,出土时已朽烂成几厘米长的薄片,保护、整理都很困难。

第二,严重扰乱(这主要是指简牍)。

一种是自然扰乱。

遗弃的简牍自然不必说——本身就是杂乱的。

有意埋藏的简牍,原本多是成卷的,埋藏时间一长,也会因编绳朽断,竹简随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而在棺内漂移,致使简牍散乱。

还有就是人为的扰乱,如盗墓。

自古盗墓之风就长盛不衰,因为它能够使人骤富。

墓葬一旦被盗,墓中的随葬品即便没有被盗走,也会受到严重的扰乱破坏。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

出土文献与学术史考古发现对学术研究的兴起和推动郭店楚简、上博简,使得简牍帛书突然成为“显学”→“重写学术史”。

古文献:传世的古书。

包含了古文字学的研究材料和古文书的研究材料、古书的研究。

出土文献主要指对古书的研究。

王国维,1925,《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

“古来新学问的兴起都由于新发现,汉之壁中书、晋之汲冢书均其著作也。

”进入二十世纪后发现的“古器物图籍”,“中国纸上之学问有赖于地下之学问。

”殷墟甲骨文;敦煌赛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之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境内外古外族遗文。

汉之壁中书:《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与今文大有出入,引发“今经古文之争”。

孔安国整理,比流行的《尚书》多16篇。

未能立入学官,只能在民间流传。

刘歆确立了古文经的地位。

晋之汲冢书:不準盗魏襄王墓。

古佚书16种。

漆书蝌蚪文。

张华、荀勖、束皙、林预整理,收入《中经》。

《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较》。

甲骨文:对商史研究提供最重要资料。

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罗振玉整理,档案学的创立。

中国古代文字的分类以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分类。

书写材料:硬材料:石、陶、金(青铜)、竹、木、甲骨。

软材料:帛、纸。

工具:刀、笔。

刀只能用于硬材料,笔则软硬兼顾。

中国古代文字可分为铭刻类、书籍类两大类。

铭刻类:石器刻文、石刻;陶器、玉器、铜器刻文;玺印类、货币;兵器、铜镜刻文。

书籍类:竹简、木牍、木简、竹牍、缣帛、纸卷。

铭刻类:石器题铭:石、玉器上,最早出现于商代。

纪念性长篇石刻东周才出现。

碑铭、墓志最多。

长篇题铭秦汉以后才猛增。

石鼓文:唐初发现,共10块,上刻文字为籀文即大篆,全为四言诗,每块刻10首诗,时人以为是歌颂周宣王的;宋代又断定为周成王时的;郑樵认为与秦文字相似故断定为秦人作品;金代马定国认为是北周时作;金代以后断定为秦刻,内容乃狩猎、游乐;欧阳修仅考订出485字;清乾隆时重新复制、拓印,即新石鼓文,藏于故宫。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招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复试考试大纲_浙江师范大学考研网

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招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复试考试大纲_浙江师范大学考研网

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招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复试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简答题(简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文献阅读(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科目复试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的学科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古代文献阅读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3.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第二章文献的载体1.甲骨2.金石3.简帛4.纸第五章文献的版本1.“版本”释义2.版本类型3.“善本”释义第六章文献的校勘1.文献错讹的类型2.校书的主要方法第七章文献目录1.“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2.古籍分类3.目录的类型第九章类书与丛书1.类书及其举要2.丛书及其举要第十一章总集与别集1.总集及其举要2.别集第十二、十三章出土文献概述1.甲骨文、金文文献概要2.出土简帛文献概况第十四章敦煌文献概述1.敦煌文献的目录2.敦煌文献的内容及其价值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出土文献指的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发现的古代文献、书信、碑刻、简牍等文物。

这些出土文献可以为研究古史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对于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出土文献对研究古史的作用。

出土文献是了解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出土文献,可以获得古代国家和朝代的政治组织形式、行政管理制度、官职职掌等详细信息。

汉代的《田贾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官制和三公的职责,这对于研究汉朝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出土文献还能够提供古代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如《战国策》中记载了诸侯国的战争、外交和联盟等情况,通过研究这些出土文献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出土文献中的商业往来记录、税收制度、土地所有权等信息,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

秦代的《九畴》记录了各地税收和人口数据,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的统一的徭役制对农民的影响及其对秦朝统一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出土文献中还包含了大量有关古代社会生活的讯息,比如墓志铭中的家族关系、族谱记载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家族结构、礼俗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内容。

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极为重要。

从出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取到古代思想家和文化人士的各种著作、书信等。

汉代出土的《宋传》、《汉宣传敍》都是关于儒家学派经典著作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和思想形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文献中还有很多记录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碑刻、简牍等。

通过研究这些出土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代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出土文献对于校正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历史记载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删节、篡改等现象,而出土文献作为当时的直接记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

文献学演示文稿

文献学演示文稿

出土文献概述
• 其他出土文献:
• • • • (1)盟书 (2)玺印 (3)砖瓦文字 (4)纸质出土文献
• 详细介绍P365-367
谢谢欣赏
出 土 文 献 概 述 ( 下 )
制 作 人 :
出土文献概述
• (一)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 张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 和木制长条上,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 连缀成册。甲骨文中有“典”、“册”等字,说 明商代书写材料已有简牍。帛指缣帛等丝织物, 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同时并用,但缣帛较 昂贵,使用不如简牍广泛。且缣帛保存不易长久, 故出土文献数量远不及简牍。一般而言,西北出 土简牍多为木牍,南方出土则多为竹简
• •
• •
出土文献概述
• • • 《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四种、《周易》及卷后佚书五种、《春秋事语》、 《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相马经》等。 (8)汉简 现有:阜阳汉简 银雀山汉简 江陵汉墓简牍 武威汉简 居延汉简 敦煌汉简 定州汉简 大通汉简 尹湾汉墓简牍 楼兰尼雅汉墓木简 长沙三国吴简 详细介绍几种: ①阜阳汉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推测为汝阴侯夏侯灶墓,入葬 时间约汉文帝15年(前165),有十余种古籍残片,《苍颉》120余片540字, 《诗经》170余片,涉及《国风》65首、《小雅》4首,胡平生、韩自强整理 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周易》近600片,《吕氏春秋》40余片《庄子》 约20片,《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


《尹湾汉简》1993年在江苏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发现,中华书局 1997年版。包括图版和释文,内容多文书、占卜书、历谱、日记和 《神乌赋》等。

第十二十三出土文献整理(杜泽逊)剖析

第十二十三出土文献整理(杜泽逊)剖析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约29件 12万字,主要有《老子》甲乙本、《黄帝内经》、《周 易》、《战国纵横家书》等。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1155枚秦简,多属 法律文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简牍文献,含《孙子兵 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 春秋》及屈原、唐勒作品残简等。
第二节 简帛文献
1、简帛文献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晋代纸张广泛
用作书写材料以前,文字一般书写于竹片和木制长条上, 前者为简,后者为牍,简牍用绳连缀成册。甲骨文中有 “典”、“册”等字,说明商代书写材料已有简、牍。
头上的文字,含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对各种青 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进行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形成一专 门之学——金石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严格意义上说,金石文献并非都属于出土文献,有历朝 相传的礼器、许多立于荒野而未被埋没的碑石等等都是 如此。近代以来金石文献搜集、整理的主要成果约有: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0卷。收录其家藏金文拓本 4831种,1937年依原拓本影印。
以来墓葬纸质文书,统称“敦煌吐鲁番文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英国人斯坦因等于新疆楼兰、 于阗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罗振玉、王国维 依据此而初步整理出《流沙坠简》)。
1926年我国学者与斯文赫定等人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 等在新疆居延等地发现数千支的“居延汉简”。
到了宋代,人们更有意识搜集金石碑刻,使金石文献的 搜集、鉴赏和研究成为专门之学。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古代出土文献随后基本汇入古代文献典籍之中,今天多 已作为普通文献而加以使用,因此,对古代历代“自然 发现”的出土文献已被视为普通的古代文献。通常所指 的出土文献则近指现代以来地下考古发现的古代文 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 填空题+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文献学填空题+名词解释文献最初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其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则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与校勘三方面内容。

其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尚书》、《周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纸质)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在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__(展堂)、___(观堂)、___和___。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___的《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___的《通典》、___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总集和别集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___宗命___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___组织人编纂的《皇览》,而唐代___的《政典》则是最早的政书。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而词典则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课件990P)

三、学习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勤动手、广阅读、细考究
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8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本节内容
绪论
一、文献释义
二、古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三、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重点:“文献”的由来,“文献”
含义的演
变。 难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文献释义
(一)“文献”含义之演变 1、“文献”一词,现存最早见 于《论语· 八佾(yì )》 子曰:“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 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 、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 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我们所讲授的主要为古典文献学。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

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
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
标点、注译、检索利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学 时:32 (1-16周) 学 分 :2
一、课程基本情况
3、课程目的: 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一般要求) 提高古代文献的阅读能力 掌握整理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 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研究

出土文献的查找-大学课件-

出土文献的查找-大学课件-
· 70年代,在陕西的周原 发现了一万多片西周甲 骨,其中有字甲骨有 300多片。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 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 了一个甲骨坑,坑内出土 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的 有689片。
青铜器与金文材料
· 汉武帝时在汾阴发现大铜鼎。
里耶秦简的发现
·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位于湖南与重庆 交界处,东临酉水,
· 发现经过:2002年6月初,为配合湖南省重点工 程碗米坡水电站的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 家在对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了 这座战国古城,城址呈长方形,现存面积近两万 平方米。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发现了大批的文物。
阜阳汉简
·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都1号汉墓发
掘出大批竹简,墓主是西汉第二代 汝阴侯夏侯灶。夏侯灶是西汉开国 功臣夏侯婴之子,卒于文帝十五年 (前165年)。因此,阜阳汉简的下 限不得晚于这一年,木简和木牍, 大部分非常破碎,但是它包含的内 容却相当丰富,经过清理,发现有 《诗经》、《周易》、《仓颉篇》、 《年表》、《大事记》、《万物》、
· 汉宣帝在美阳发现铜鼎,张敞对其铭文进行 了识读。
· 《史记》称秦始皇时的丞相名隗林,隋代学 者颜之推据开皇年间所发现的秦代铜权,纠 正其名字为隗状。
· 宋代金石学盛行,有吕大临《考古图》、欧 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薛尚 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等。
青铜器与金文材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编纂的《殷周金文 集成》,收集宋代以来 著录及现代中外博物馆 收藏及历年各地出土的 商周铜器铭文,收器总 数近12000件,于 1984~1994年 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土文献的载体类别
•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 石刻等,还包括陶文、盟书、瓦当 文字、砖文、玺印、纸质文献等。
一、甲骨文文献
• (一)甲骨文的发现
发现,时间,著作
• • • • • 1899年,王懿荣.(王襄,范寿轩); 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 1910年,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 1911年,罗振常《洹huán 洛访古游记》; 1925年,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 发现之学问》; • 1933年,王襄《题所录贞卜文册》; • 1935年,《题易穞lǚ园殷契拓册》; • 1933年,名义士《甲骨研究》
• 土人售此,绝少大宗。缘村人数十家,各 售所掘。甚至一家之兄弟妇稚,亦不相通 假,人各持自有之骨。故来必数人,或数 十人,筐箩相属,论价极喧扰。间有大宗, 则数人合掘一坎,以所得藏于家,封志之, 不得独发,既售,乃分其资……每有童子 来售,虽甚少,且破碎,亦有佳者。盖掘 者于土中检之未尽,儿童乃拾取之。” •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
2、科学发掘时期
• 1928年8月,董作宾受傅斯年委托到河南安阳实地 考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聘请李济参与6人小组 进行抢救性发掘。 • 1929年3和5月主持两次发掘。至1937年3月共15次, 共得有字甲骨24918片。 • 1929-1930年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领队发掘两次, 共得有字甲骨3656片。 • 1937年-1943年日本盗挖,数量不知。 • 1937年-1949年当地村民盗挖,数量不知。 • 1950年-1991年,有组织发掘数次,共得6243片。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 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 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 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
孙诒让(1848—1908),中国晚清经学大师。
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容,别号籀庼,浙 江瑞安人。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 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章 太炎称他“三百年绝等双”。
(三)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
• 1899年-1991年专书139种,甲骨学形成。 • 刘鹗《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的 专书。 • 孙诒让《契文举例》,陈梦家认为“他是初步的较 有系统的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殷墟卜辞综 述) • 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其贡献为
1、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 地为“武乙之都”;2、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 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3、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 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4、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 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 的符合.
• 余秋雨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一个王国维死 了,一个商代火了。”
二重证据法
•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提出了,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 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 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 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 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 肯定,可以断言矣。” • 王国维《古史新证· 总论》
• 第一次: 1928年10月13日至30日,共发掘出有字甲骨 854片。发掘结束后,董作宾向史语所写出了 《民国十七年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 第二次: 1929年1月,李济任考古组主任,主持3月7日 至五5月10日的第二次殷墟发掘。这次共发掘出 土有字甲骨740片。 第 三次: 10月17日至20日、11月15日至12月12日:挖掘 出土有字龟甲3012片。
• 董作宾(1895-1963), 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 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 温县董杨门,出生于南阳 市。甲骨学家、古史学家。
甲骨四堂
• 陈子展教授曰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 • 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 国维(观堂)。
•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 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 和王国维(号观堂),他们对于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识别 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 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 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二)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
• 1、乱掘时期。 • 朝歌概况 • 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所记:1904 年朱坤率佃挖掘与贾文元、刘金声的诉讼。 • 1909年张学献事件。 • 1912年,罗振常《游记》所记: • 1924年,明义士《甲骨研究》:小屯人打 墙,发现一坑甲骨,拓片成《殷墟卜辞后 编》。
王襄(1876-1965),字纶阁,生于天津,1906年考入京师高等 学堂,学习矿业。五年后肄业,一直做文牍小官、小学校长、崇化 学社教师等职。64岁时卸职。著有《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 文征》, 是继罗振玉、王国维等人之后,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权威 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对中国早期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建国后, 他先后出任天津文史研究馆馆长、天津政协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 《甲骨文会集》编辑委员等职。
(一)金文的出土
• 历代金文文献概况及特点(p328-331)
(二)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p331-340)
• 1、《考古图》十卷,宋代吕大临撰。吕氏《考古图》体 例谨严,分类与考证多有可取,保存了宋代存世的许多青 铜器图形、铭文、收藏、出土等资料,因此深为金石考古 界所重。 • 2、《金石索》十二卷,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撰。此 书汇刻铜器、时刻及其他器物于一编,内容丰富,取材较 为严格,在清代金石学者著述中成书较早,颇为世重。 • 3、《西清古鉴》四十卷、《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 《西清续鉴乙编》二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清代乾 隆欶撰。 • 4、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20卷。收录其家藏金文拓本4831
1928-1937
• • • •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甲骨文24918片。 河南省政府派出考古组:3656片。 共计28574片。 《殷墟文字甲编》:收录甲骨文3938片。 《殷墟文字乙 编》 :9105片,总计13043片 1937——1950 科学发掘被迫停止,日本人屡次来安阳盗墓。 1950年政府设立“殷墟遗址保管所”。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殷墟发掘被迫第二次 中断。 1971年12月8日,在小屯西地出土21块完整卜骨。这些卜 骨在地下堆放有序,基本上是分为三组。其后,在后冈发 现残骨一片,上刻两字:一为“又”字,另一字残缺不全; 1972年,在小屯西地的发掘中又发现刻辞卜骨三片,卜 甲一片。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 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què。汉族,浙江海宁人。著有《殷卜辞中所 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 《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提出 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பைடு நூலகம்
•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 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 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 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 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四)甲骨文的文献价值
• 语言文字价值 :在甲骨文发现以前,研究古文字主要依 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提供的是秦统一 中国后实行的小篆字体。许慎对文字形体构造的解说也只 能以小篆为依据,自然会有错误。甲骨文的发现,由于提 供的文字材料极其丰富,使我们能看到比小篆早一千数百 年的系统汉字字形四千多个,《说文》所无之字,大大丰 富了古文字的数量。甲骨文的发现,为世人提供了距今三 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在整个人类文字历史上,其意 义都是伟大的。 • 殷商史研究价值: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关于商代历史,我 们主要靠《史记·殷本纪》来了解。但《殷本纪》是否可 信一直是一个问题。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首先利用甲骨 文资料系统考证殷商史,不仅可以补史书之空白,证史书 某一部分之可信,而且还可以纠史书之误讹,同时引导历 史研究者自觉遵守“二重证据法”,引起治学方法上的进 步,其在殷商史研究中的价值显而易见。
二、金文文献
•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当然也 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 汉,以周代最多,战国晚期被铁器取代。如毛公鼎有497字。 宋吕大临《考古图》,乾隆敕编《西清古鉴》等。 •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 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 由于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 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 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 金文应用: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 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 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 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 形成地域特色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
何谓出土文献
• 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 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 做“出土文献”。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 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 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qū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 • 狭义的出土文献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 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 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 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 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 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 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