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古典文献学》部分书籍简介
1.总集介绍:(一)选集举要1.《昭明文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兰陵人。
梁武帝长子,卒后谥昭明,故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位知名作者或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赋、诗、文三部分。
诗歌类四百三十余篇,辞赋类九十九篇,杂文类二百一十九篇。
始于先秦,终于萧梁。
(选入篇数最多的是陆机113篇。
谢灵运41篇,江淹38篇,曹植32篇。
)《文选》最有名的注本:李善注本:唐李善为《文选》作注。
五臣注本:唐开元年间,相继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五人为《文选》作注。
六臣注本:后来把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是为《六臣注文选》。
2.《玉台新咏》编者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梁、陈时人。
初仕梁,历任东宫学士、尚书吏部郎、秘书监等职。
后入陈。
后主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录太子少傅。
内容:《玉台新咏》十卷。
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六百六十余首。
卷一至卷八大体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来编排,都是五言诗。
卷九收杂言诗,卷十收五言短诗。
多为艳歌。
注本:清吴兆宜注本。
3.《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等奉敕编4.《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
5.《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6.《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7.《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此仿金元好问《中州集》而作,收明人诗集2000余家,分甲、乙、丙、丁四集。
)8.《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此集共收元杂剧十集100种。
9.《元曲选补编》,隋树森编。
(隋氏此集收《元曲选》未收杂剧62种)10.《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本集除一种元杂剧《西厢记》外,均明代传奇。
明崇祯间至清初毛氏汲古阁刊,分六帙,每帙十种。
为历史上最早、最丰富的传奇剧本总集。
)(二)全集举要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代严可均编。
2.《全唐诗》此集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所以仅用一年半即刻成。
古典文献学
十厄:一、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
二、汉末王莽之乱,宫室图书并从焚毁。
三、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典籍荡然无存。
四、西晋秘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于“八王之乱”。
五、南北朝永嘉乱后,北方长期动乱,一毁于“侯景之乱”,再毁于周师入郢,七万多卷典籍毁于一旦。
明朝胡元端按牛弘之说,补论为“十厄”。
六、隋朝藏书盛于开皇,不久毁于杨广之手。
七、唐朝藏书盛于开元,不久毁于“安史之乱”。
八、唐后期,唐代二宗荐加纠集,唐末战乱,复致荡然。
九、宋朝图书,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遭女真“靖康之灾”。
十、南宋图书,一盛于淳熙,再盛于嘉定,而遭蒙古骑兵“绍定之祸”。
《五经正义》,原名《五经义疏》,专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书(通称五经)的注解之疏义。
由唐太宗诏令孔颖达主持,由诸儒共参议,贞观十六年撰成,续有修正,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才颁布。
内容包括《周易正义》10卷,根据魏王弼、晋韩康伯二人的注。
《尚书正义》20卷,根据西汉孔安国(实际上为伪托)的传。
《毛诗正义》70卷,根据西汉毛公的传、东汉郑玄的笺。
《礼记正义》63卷,根据西汉戴圣的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注。
《春秋正义》60卷,又称《春秋左传正义》,根据左氏传、西晋杜预的经传集解。
《周易》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
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等方面。
中国的古代文献可以分为典籍和非典籍两大类,典籍主要指儒家经典,如《诗经》、《易经》、《论语》等;非典籍则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史书、祭祀文献、医药典籍等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文献学的基础研究和辅助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收集整理工作首先需要对古代书籍进行调查、分类和编目,然后对古代书籍进行泛读和精读,提取其中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比较和整理形成基础文献。
同时,还需要对古代文献进行考古学、碑学和典籍补遗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内涵。
古代文献的研究阐释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阐释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辞章学、经学、古籍学、文献学等等。
研究阐释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探求其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获得对古代社会、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在研究阐释中,还需要结合当代学问和现代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以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
保护传承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献在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损失和衰退等问题。
因此,保护古代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应承担的责任。
保护工作包括古代文献的修复与整理、脱敏和数字化等方面。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古代文献,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包括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阐释和保护传承。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思想和文化。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阐释,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揭示其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可以使其持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主要内容是文献保存、
文献版本的研究、文献的分类、文献的编著及其它内容。
自从近70年来,古典文献学已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既有历史学、文学、考古
学以及其它跨学科的研究,也有其它研究内容的融合,涵盖了学术研究的
多个方面。
以下将介绍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和发展史。
一、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要素
3、文献的分类:根据文献的类别不同,可以将文献分为史书、典籍、理学、经学、古代文献、文学作品等多种类别,深入分析其中的文献发展
演变及文献的内容。
二、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史
我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春秋时期,当时开始出现了专
门研究古典文献的著作,如西汉左丘明的《名家列传》、《苍梧列传》等,就是古典文献学的种子。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中国古典文献学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
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
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
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
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_(NXPowerLite)
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 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什么是文献学?
定义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 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 的内容。
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面极广,如征伐、狩猎、畜 牧、农事以及风雨、灾害、疾病、祭祀等等,所记载的历史 资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殷商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思想、风俗、语言文字等的宝贵资料。
周原甲骨 、周公庙甲骨
著录甲骨资料的重要著作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计十 三册,中华书局1979—1983年出版。收录了近 八十年来发现的甲骨实物拓本精品41956片。
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 命名的著作。该书《自序》对“文献”一词作了更 具体的解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 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 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 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与功用
目录、版本、校勘、(典藏) 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
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简史
先秦两汉时期
文字的出现 典籍的搜辑、整理、运用、批判 典籍的焚毁散乱与重新搜罗 目录、校勘、注释、辨伪各方面的奠基
刘向、歆父子,许慎,郑玄 王充《论衡》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
何谓文献?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 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和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古典文献包括《诗经》、《尚书》、《周礼》等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文学评论等。
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历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和文献解读等。
其中,文献考证是基础,要通过查阅古籍、研究历史资料和对比文献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文献整理则是将散乱的文献资料整理为系统的文本,使其更易于研究和使用。
文献解读则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探究其内在的文化思想和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涉及到的文献种类繁多,包括经典文献、文人著作、史书、方志、碑刻等,以及汉字的形态、发展和变异等。
研究这些文献不仅要了解其内容,更要考虑到其史料属性和文化价值,因此对研究者的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对传世文献的研究和解读。
古代文献多为手抄本,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传世的选择,才得以保留至今。
因此,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的整理、整编和注释,以确保文献的可读性和理解性。
同时,还需要对文献进行比较和校勘,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文献的解读则是基于对文献的理解、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文献的内在意义和文化背景的把握,来揭示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思想变迁和历史发展。
其次,古代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学、哲学和艺术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文献还涉及到文字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来说,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和解读中国古典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历史。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和文献解读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献”通常指任何具有一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人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一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文献学是指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两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文献常识1.文献载体1、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
发现: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书写方法:1)用刀契刻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1)占卜之辞2)记事刻辞2、金石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
“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泰山石刻、绎山石刻、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等。
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刻代表作——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西周中期)开成石经(唐)侯马盟书(玉石,春秋晚期)鄂君启节(青铜镀金,战国)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合称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石、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
3.竹木(简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性的简牍文献: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
汗青(杀青) 韦编三绝尺牍方.业(肄业、毕业) 检封刀笔吏4、缣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古典文献学简介
古典文献学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学和文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深入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
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最基础的任务是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翻译和注释。
原始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化与历史的重要学术资料,它们保存了古代人类的思想、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考证、文字学、文献地理学和文献比较学等。
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文献的实证研究,确定文献的真伪、时代和作者。
文字学主要研究文献中的文字、语法和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地理学研究的是文献中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和地名的历史变迁。
文献比较学则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例如,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包括《周易》、《尚书》、《左传》等重要经典文献。
希腊和罗马古代文献学则主要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历史和文学,如《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等。
此外,印度、日本、埃及等地也有各自的古典文献学研究。
古典文献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窥探古代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源泉。
古代文献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知识,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我们认识历史、发展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切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概况:一、先秦至两汉●商代:甲骨文。
已经发掘出10多万片,而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文献也自然而然流向民间。
有了文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子、邓析、少正卯等人纷纷创办私学。
孔子整理“六经”的传说;诸子百家对前代文献的传播与解释。
●●略》记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十八种六百三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
东汉郑玄对经书进行大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文之争。
东汉刊刻《熹平石经》,也是文献传播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至唐五代图书搜集编制目录魏国:郑默《中经》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目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目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毋煚《古今书录》)《新唐书》将唐代藏书和唐人著书合在一起,共79221卷。
四、明清及近代编纂工作:●《永乐大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填空1、(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2、宋代刻本的字体,多采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体。
3、纵观整个元代的刻书特点,大致可用八个字概括,即(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4、私刻本大致可以分为(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等几类。
5、古典目录最主要的内容,有(篇目)、(解题)、(书序)等。
6、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排在(史)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子)部。
7、《别录》二十卷,是(刘向)所著,《七略》七卷,是(刘歆)所著。
8、中国古典文献与现代文献的划分,以公元(1911 )年为界。
9、张之洞认为,善本必须是(足本)、(精本)、(旧本)。
10、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11、《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志》的作者是(郑樵),《文献通考》的作者是(马端临)。
12、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13、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物质载体)、(记录符号)、(知识信息)。
14、线装书中,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称为(书背),书翻阅的地方叫(书口),书籍最外层,起保护书的作用的称为(书皮)。
书的最下端称为(书根),书的最上端称(书头),位于副叶后面,印有书名、撰书者姓名和刊刻地点等的,(内封面)。
15、解题目录因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综述体)、(辑录体)、(传注体)三种类型。
16、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史)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集)部,《孟子》一书,应到(经)部去查找。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 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理解 “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古典文献 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 发展概况。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 之作。
1,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 版本与校勘及其定义。
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 内容。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 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 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 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 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文献学概念
郑鹤声、郑鹤春的概念:凡是结集、翻译、编 撰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 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文献学词典》: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 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赵国璋、潘树广主 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文献学的含义
在我国文献学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传统 意义上的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二是指现 代文献学。 我们学习的是古典文献学:主要是在综合了 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传承、特点、 处理方法和原则的一门科学。
《文献通考》
宋代有一个学者叫马端临写了一部著作叫做 《文献通考》:文指的是经史、会要、传记。 献:指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言论。通 过这些言论可以对经史进行考证,验证,甚 至校正。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 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 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 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 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 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不论其内容是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
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
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
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流行的。
5、蝴蝶装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代。
将印好的一页书从中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内,所有的书页都折好叠齐以后,用一张整的包背纸从折叠的中缝(即版心)那边将封面和封底包住,然后将每页的中缝粘在包背纸上,再将封面和封底粘上硬纸板,就装订成了在册书。
用这种方式装订的书,因每页的中缝都在书背上,有字的两版翻开像蝴蝶张开翅膀,故而得名。
蝴蝶装全书书叶的固定完全靠粘连,并不凿孔穿线,所以书叶极易脱落。
同时,书叶都为单层,一面空白一面印字,纸薄则容易使印刷面粘连,致使翻检时多见纸背空白面。
针对蝴蝶装的这一不足,南宋中叶出现了改进型,即包背装。
6、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裹后装,是从中折叠书页的时候,将有字的一面朝外,折好的书页一边是版心,相对的另一边是供装订用的书脑;所有的书页都折好之后,再将装订之处弄整齐,打眼后用绵纸或桑皮纸捻成纸绳,将书页装订成册,然后在书脊上刷满糨糊,用硬书皮将书的前后连同书脊一起包上,不再另行钻眼穿线。
包背装的书籍,无论翻到哪一面,总能看到前一页的后半版和后一页的前半版,再也不会出现无字的白页了。
7、线装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
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进。
其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第二章文献的版本一、版本释义版(板):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本:原义为树根。
引申为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底本)。
在通常情况下本即指书。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五、雕印本的类型(一)按时代区分: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二)按刻印情况区分:祖本(原刻本)、修补本、递修本(三朝本)、邋遢本、大花脸本、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刻本)、百衲本(配本)、丛书本、初印本、后印本、节本。
一种书在不同时期或地区常有几种刻本,其最初刻印者为后刻诸本的依据,称为祖本(原刻本)。
凡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称修补本。
有的书版屡经修补,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邋遢本¡ª¡ª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例如南宋绍兴间,四川眉山所刻七史,到了元代大部分版片模糊很不整齐,版本学家便称之为邋遢本。
大花脸本¡ª¡ª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又刷印模糊的本子。
以原刻本为底本,如式刻版再印,称翻刻本或重刻本。
采用影摹写样上版的方法,刻印得同原刻本一模一样称影刻本或覆刻本。
照宋版影刻的叫影宋刻本或覆宋本;照元版影刻的,称影元刻本或覆元本。
用不同的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
凡丛书中的刻本称为丛书本,凡丛书以外的一般刻本称为单刻本。
用不同的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称为百衲本或配本。
凡丛书中的刻本称为丛书本,凡丛书以外的一般刻本称为单刻本。
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叫初印本。
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印本叫后印本。
对原书进行删节以后的本子称节本。
七、善本释义见书本三性是选择善本的总则,九条是三性的具体化,是三性的注解。
所谓历史文物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二是指古书可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脱讹较少和经过前代学者精注精疏的稿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抄本、印本。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八、版本鉴定古书版本学的核心内容是版本鉴定。
(五)古书版本鉴定这里主要探讨雕印本(刻本)的鉴定。
对刻本的鉴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书籍的形式,包括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等;二是书籍的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该书的题记、藏印、各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第三章文献的校勘一、校勘与校雠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撰于陈朝)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10卷清王念孙《读书杂志²內篇》。
三、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由宋至清,学者们已初步总结了书面材料的错误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书籍文字的单项错误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讹¡ª¡ª原有文字写错了;脱¡ª¡ª原有文字弄丢了;衍¡ª¡ª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ª¡ª原有文字变换了位置。
讹:亦称误,是书面材料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书面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亦称夺文或缺文。
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较多的现象为脱简。
有脱字、脱句、脱页、脱篇、脱卷的。
衍:原稿本无而传写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羡文、衍字。
倒:原稿本文字的先后次序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
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误现象。
除了单项错误,还有两重错误、多重错误等。
现存古书,脱误是相当严重的。
七、校勘的方法叶德辉死校、活校《藏书十约¡¤校勘》梁启超总结为五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垣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校勘学释例》程、徐对校、理校《校雠广义校勘编》(一)对校对校就是用本书异本、本书上下文、他书引文来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对校又可细分为对校、本校、他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对书面材料的校正,都有文字依据。
(二)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三)对校与理校相结合(四)他較第四章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定义目字的本义是眼睛。
眼睛是复数,所以人们便用它来标志复数的事物。
引申出条目、项目、名目等义¡°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就有记录之义。
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
目录,即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目录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古籍分类法(一)六分法《七略》(教材P84)西汉刘歆《七略》虽然早已亡佚,但东汉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写成了《汉书¤艺文志》。
所以后人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窥《七略》之概貌。
辑略总序;六艺略¡ª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ª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ª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ª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ª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ª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特点表现在下列几方面:第一,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七略》对于篇卷较少的书籍,必设法使之归并于同性质的门类。
如果发现某一部分太丰富了,便单独把它别立一部,而不死板地硬将它隶属于原门类。
第二,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联系性,而合其所当合。
第三,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而分其所当分。
第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
《七略》于每一大类,又细分子目,体现了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根据上述四点,可知《七略》的簿录群书,实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横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异同,纵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发展)的深意。
这便是它最卓绝而为后世书目所不易学步的特点。
(二)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元帝四部书目》甲、乙、丙、丁(经、史、子、集)唐初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第五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二、国家藏书我国文献典藏单位,大体可分为国家、私人、学校、寺观等几种类型,清末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出现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