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2013汉文3班
石河子大学中文系
导论
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
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
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第三节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汉人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文献主要通过两种文本方式:一是口耳相传,靠背诵和记忆来流传的文本,记录所用的文字是当时的隶书,成为今文。二是从墙壁夹层或地下挖掘出来的文本,是用先秦六国的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召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与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熹平石经”。
郑玄的学术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得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图书分类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由《汉书·艺文志》确立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子集的四分法。
三体石经: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又称三字石经。
唐疏在注解上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即疏一般不违背所选定的古注或旧注的解说。
宋代古典文献学成就:一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二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三金石考据学,四公司目录学:私家目录代表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茅《遂初堂书目》,高似孙《子略》。晁、陈书目都是提要式,继承了刘向《别录》以来的优良的叙录传统。尤茅书目首开著录书籍版本的先例。高似孙书目,专就子部书所作的专科目录。
明代私人编刻图书最为人称道的是毛晋,其藏书和刻书以汲古阁著称。
《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编写,八部,分藏于北方四阁即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三阁即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
清代:
整理和研究《说文解字》最为突出的“四大家”,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光绪二十五年,为古文字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从我国古典文献发展的历史来看,先后出现的载体形式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甲骨文由清末光绪年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
二、金石
金文: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钟鼎文: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铸刻的金文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时钟鼎文最为盛行的年代。
铭文:周代贵族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被称为为铭文,铭辞。
毛公鼎的铭文最长,共497字。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
儒家经典刻石:蔡邕“熹平石经”,唐石经(开成石经),“乾隆石经(清石经)”。佛经刻石:房山石经
宋代形成专门的“金石学”。
石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最完备)。北京图书馆《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三、竹木
一封信的“封”,如何解释?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
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做“杀青”。
木牍指用来书写的木版或木片,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从汉代起,木牍的标
准长度为一尺,所以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业,木板如果再做得大一些就叫业。
肄业,指读大版子书,毕业则指大版子书读完了。
四、缣帛,丝织品
五、纸张
东晋时纸基本上取代简牍。
六、电子
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术性质的理解,进行了分类,形成了以《汉书·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的四分法(经史子集)。
一、总集
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钟体裁的作品。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总集。
“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
中国古典文献中,早起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是晋人挚虞编的《文章流别集》。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与“文”区别开来,把经史子文献排除在文学文献之外,只保留了史书中有文采的史论和史述赞,为后世总集的编纂提供了一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