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的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全解析》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于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解析。
一、历史部分1. 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
- 夏商周时期:认识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了解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掌握西周的分封制。
- 春秋战国时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 秦汉时期: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和意义;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意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 隋唐时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了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 宋元时期:知道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掌握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 明清时期:掌握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认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 洋务运动: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 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新文化运动: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 中国现代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认识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战争。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世界现代史导论
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主线是近(现代)化。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
2.第二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 初,这是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的年代。
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世界近代史时序阶段:
•(1)14~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 •(2)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蒸汽时 代
•(4)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气时代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已逐步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深刻 内涵。
近代中国政权更替: 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近代中国史部分 (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时序:
19世纪40~ 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半社 会完全形成
1901~1919年:中国两半社会的深化阶段 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年:全国性抗战时期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初中历史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史部分 (1840年前)
夏商两周秦两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归纳。
一、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约 170万年前。
2、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二)夏商周时期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
2、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3、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四)秦汉时期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在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六)隋唐时期1、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七)宋元时期1、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辽、西夏并立。
2、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忽必烈建立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八)明清时期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如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贵族叛乱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解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初中历史八年级教材解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阶段考试或会考时做到高效复习,把握好教材是关键。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理解、吃透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并做到融会贯通、前后知识整合。
下面,我就我对八年级历史教材的理解简单阐述如下。
人教版初中历史共分为6个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这些内容分别在初中七、八、九年级讲授。
其中八年级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内容。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七个单元的内容)。
纵观整个八年级历史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线索把整个近现代史贯穿起来,这条线索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和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史。
在平时的授课、复习过程中,如果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前后联系(横向)、中外(纵向)联系,必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我谈一下知识的横向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知识出现在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第十课。
这一单元的标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无数挫折后,终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这些历史知识,分别在第三单元第10、11、12、13课讲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髙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部编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学历史知识点复习
【热点聚焦与考点分析】
新冠疫情对这几个地区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出题人可能以地区或地点切入,考察 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中国现代史上的 建设历程。
【热点聚焦与考点分析】
全球抗疫,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习近平指出: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 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
【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 1.国共合作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 3.欧洲的联合 4.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应对的方式
(1)依据材料,写出一个“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分)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2)材料中“‘师夷长技’的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掀 起这场运动的“部分开明官员”属于哪一派别?(2分)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3)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 识之士都进了探索,请你再写出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制度
重点+热点=考点
长效热点主要有侵略与反抗、中共的探索、重要 的历史人物、思想解放运动、革命与改革、民主法治 建设、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关系、国际会议、 国别史(美、俄、日)、科技革命等
【热点聚焦与考点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5周年,可以考察中国的抗日战争的 相关史实,也可以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相关史实,包括经济大危机、罗斯 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相关史实、 二战的史实、二战后的世界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
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 材料二:1900年,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
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由英国、法 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联军,侵入了 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 材料三:习近平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政府、 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 第一位,……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9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最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教学建议三、评价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一、课程性质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部编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中国古代史二、中国近代史三、中国现代史四、世界古代史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内容六大板块概要
一、中国古代史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融合。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
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
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占据江南的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版图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初三复习-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1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中的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是两个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的历史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古老文明国家,受到了世界近代史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并分析中国现代史如何与世界近代史相互作用。
首先,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随着欧洲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政策,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
这一时期,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原本封闭的社会逐渐与世界接轨,逐步来到了现代化的道路上。
其次,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史在社会变革方面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清朝的衰落和被推翻,推动了新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到来。
这一时期,中国不断努力摆脱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束缚,积极寻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同时,世界各国也在同样的探索中。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崛起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和其它国家都经历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些变革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发展,成为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来源。
此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也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经济改革都深受世界近代史的影响。
世界上的一些政治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模式都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例如,西方民主制度的兴起,促使中国在20世纪初探索了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道路。
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中国改革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在文化交流和价值观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联系。
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学习、吸收和融合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使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它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了来自世界近代史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的联系和影响,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