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课堂笔记
基本经济制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1)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课堂笔记: 3.公有制经济?
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 经济的主体。
公有制
国有经济 (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辨别:以下企业涉及哪些领域?说明了什么?
种所有制
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数据要素 通过信息技术的收集、筛选、加工、处理的“大数据” 经济中
琦琪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每个月工资收入1万多元,年底还有2万元 奖金。妈妈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技术骨干,年收入15万元左右。叔叔在老家经营一 个家庭农场,种植有机茶,他还依托农场办起了旅游观光,年收入有20多万元。 舅舅单身,重度残疾,每个月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700元。
深圳龙岗区南岭村 “中国第一村”
例如:村、乡镇企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华西村经济、韩村河经济、山西大寨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村、××私企、××国企合办的柑橘加工厂
民间投资包括:腾讯、百 度、京东、阿里巴巴等
思考: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性质的经济?
课堂笔记: B非公有制经济?
➢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民营企业是自己人”?
3.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地位: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在经济领域中,中级经济师是一种具备较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的专业人员。
为了能够胜任这样的职位,中级经济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中级经济师最新的经济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及其意义- 固定资本形成总量、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的计算与解释- 经济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 货币银行学-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货币政策与利率的调控- 货币市场的运作机制与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3. 政府与经济- 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与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修正作用4.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功能与成员国情况 - 汇率决定与外汇市场的运作-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1. 需求与供给-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画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的计算与解释- 市场均衡与调节过程的综合应用2. 市场结构与竞争- 市场结构的分类与特征- 垄断与垄断竞争的市场行为分析- 竞争政策对市场行为的规范与影响3. 生产与成本- 成本与产量关系的分析与计算- 规模经济与边际效益的理解- 市场出清与长期均衡的判断与解释4. 收入分配与福利- 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与模式- 收入再分配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贫富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经济法学1. 经济法律与法规- 经济法律体系与法规制度- 合同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适用与实践 - 经济纠纷解决的法律途径与程序2. 金融法律与监管- 金融机构法律地位与监管体制- 银行法、证券法等金融法律的适用与规范 - 风险防控与金融市场的合法合规经营3. 企业法律与经营- 公司法、劳动法等企业法律的适用与实践 - 企业合规经营与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合并与收购的法律程序与规定总结:中级经济师需要具备的经济基础知识点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的内容。
工程经济课堂笔记
工程经济第一章基本概念一、工程技术的两重性1.科学性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导向;技术是科学成果的检验和应用,并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社会需求。
2)工程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工程技术的科学性的精髓是其先进性。
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创造新的或更高的生产力。
2.经济性指“节约”对资源的节约效能。
3.工程师的双重重任1)工程师的技术重任对技术的科学性负责。
2)工程师的经济责任对方案的经济合理性负责。
二、工程经济研究的对象与范围1.工程经济学的概念1)何谓工程经济学研究工程技术的投入产出的关系。
2)特点a 综合性b 系统性经济和社会效果c 预见性d 现实性3)产生与发展1887 惠灵顿提出工程经济1920戈尔德曼第二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一、利息公式1、常用概念与符号1)本金(P)即初始以货币形式投入资金运动的货币量;2)现值(P)处于时间坐标点原点的资金量;3)利率(i)单位资金在一个计息周期内增加的量;4)利息资金在一定时段内增加的数额。
5)计息期计息的最小时间段6)计息期数(n)即计息次数,反映计息的整个时间段7)本利和(F)本金加利息之和8)终值(F)资金在计息期满,或时间坐标终点的本利和。
9)将来值(F)一笔资金按一定的利润率计算到将来某一时点的本利和。
10)等效值发生在不同时点的资金额,按既定的利率折算到某一时点,则该时点上的资金额与原时点上的资金额在该给定的利率是等效的。
11)等额支付款(A)在每个计息期末都发生的额度相同的款项。
12)现金流任一个时点上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或说在时间坐标轴上的任意一点投入的资金与产生的收益。
净现金流=流出-流入2、现金流量图1)横轴表示时间(计息时段)2)纵轴表示现金流,一般用朝上的箭头表示现金流入(收入),朝下箭头表示现金流出(支出),箭头的长短与现金流大小成正比;3)投资发生在年初,收益发生在年末3、单利计息单利计息是仅对本金计息的计算终值方法单利计息的条件下,第n年的本利和为F=P(1+ni)4、复利计息不仅对本金计息而且同时对利息计息,即对本利和计息的计算终值方法1)复利终值计算复利计息的条件下,第n年的本利和为F=P(1+i)n,N在括号右上角(1+i)n为复利系数,用符号(F/P,i,n)表示2)复利现值计算是在已知终值的条件下求复利现值因为F=P(1+i)n所以P=F(1+i)-n其中,(1+i)-n为复利现值系数,用符号(P/F,i,n)表示。
2017拍卖师考试之《拍卖经济学基础》考试知识点
《拍卖经济学基础》课堂笔记Chapter1 拍卖经济学导论1.1 拍卖经济学的含义和学科定位一. 拍卖经济学的含义1.经济学: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严复——“生计学”。
2.西方经济学:一般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侧重研究经济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以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3.微观经济学:侧重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4.宏观经济学:经济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5.拍卖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和原理来研究拍卖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
6.拍卖:在我国有特定的含义,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这种意义下的拍卖并不包含招标投标等行为7.拍卖:在西方,auction一词的含义并不限于指拍卖,除了指类似我国拍卖法中的拍卖行为以外,还包含了招标投标等其他竞价交易活动。
西方的拍卖经济学的内容实际上主要是指经济学中的“拍卖理论”;西方现在还不存在一个独立学科意义上的拍卖经济学。
二. 拍卖经济学的学科定位(2009年考试题)1.属于部门经济学和专业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以特定部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特定研究对象。
专业经济学: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及其不同的侧面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为研究对象。
2.是拍卖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的素材来源于拍卖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已有的成果。
具有综合性3.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1.2 拍卖经济学的价值目标一.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决策主体(消费者、生产者等)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九年级历史课堂笔记
九年级历史课堂笔记一、古代亚非文明。
1. 古埃及文明。
- 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中下游流域。
- 尼罗河的作用。
- 每年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发展。
- 为交通提供便利,促进贸易往来。
- 文明成就。
-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如胡夫金字塔,它反映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后来字母文字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2. 古巴比伦文明。
- 地理位置: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 文明成就。
- 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它刻在黑色石柱上,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婚姻等方面。
- 楔形文字: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泥板上书写,笔画形状像楔子。
3. 古印度文明。
- 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 种姓制度。
- 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
- 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 佛教。
-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二、古代欧洲文明。
1. 古代希腊文明。
- 地理环境特点。
- 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平原面积小。
- 这种地理环境促使希腊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 城邦制度。
-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 典型城邦:雅典和斯巴达。
- 雅典民主政治。
- 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 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表现:-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本课讲述了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1978年,中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经济增长缓慢,物资短缺,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集体生产制度存在很大问题,人民生活状况较差,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改革。
二、内容
1. 食品问题:1985年,实行集体企业自负盈亏制度,集体企
业可以自主经营,尝试在市场上销售食品,使社会分配更加灵活。
2. 私有经济:引入外资和技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比如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让私有经济参与到国民经济发展中。
3. 完善计划经济:通过控制供给和需求,调整价格,实现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加商品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三、意义
1.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1980年代以来,中
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
2.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革后,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得到提升,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3.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次改革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学基础课堂笔记
●绝对优势: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较优势:生产x物品时放弃了较少的其他物品的生产者,生产x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者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价格上/下限:法定最高/低价格●(当政府队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产品)(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过剩)●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实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无谓损失:买者和卖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入,当税收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税收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好处●出口: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物品出口国,国内生产者状况变好,消费者状况变差,从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的意义上看,贸易使国家经济福利增加●进口: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物品进口者,国内消费者状况变好,生产者状况变坏,从赢家收益超过输家损失的意义上看,贸易使国家经济福利增加●国际贸易的其他利益:增加物品多样性,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加强思想交流●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又不得到报酬的活动,产生●外部性内在化政府解决: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公共政策: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矫正性税收与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经济分析批评●私人解决: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慈善行为,各利益方签订合同●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的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的配置资源,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不论最初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结果是有效率的●私人解决方法无效原因:交易成本,谈判容易破裂,各方利益难以达成有效率的协议●公共物品特征:无排他性,无竞争性;公共资源特征: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搭便车者问题: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却避开为此付费的人,由于公共物品没有排他性,搭便车这问题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定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公地悲剧:当一个人适用公共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水手减少公共资源的消耗来解决问题,此外政府有时可以把公共资源变为私人物品●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总机会成本●会计利润:企业总收益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成本曲线:递增的边际成本,U型的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相交于有效规模点●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完全竞争市场:许多买者和卖者,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相同,企业自由进出市场●沉没成本:当一种成本已经发声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垄断企业: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物,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垄断企业,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的原因有垄断资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政府管制-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生产流程-某个企业能以低于大量生产者的成本生产产品●自然垄断: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价格歧视:企业以不同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的顾客●治理垄断的方法: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反托拉斯法),价格控制管制垄断者的行为,把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变为公共企业,不作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是对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CPI: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个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的百分比●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生产率如何决定: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生产资源,技术知识●追赶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较穷,它就更容易实现增长●劳动力参工率:总成年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的百分比●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自然失业率:正常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正常失业率波动●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摩擦性失业: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劳动的供给量大于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需求量●失业原因:工人寻找合适技能与嗜好的工作时间,失业保险摩擦性失业增加,最低工资法把不熟练无经验的工人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之上,增加劳动供给引起过剩劳动,工会市场势力,效率工资理论高工资改善工人健康状况,降低工人流动率●失业保险:给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部分保障,减轻失业痛苦,也增加失业量●工会: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提升工资引起失业●效率工资理论:如果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企业经营会更具效率●费雷效应: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通货膨胀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更频繁的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由于税法非指数化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税收义务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不便,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财富再分配●总需求移动: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总供给移动: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指数化:根据物价指数对工资的一种校正,使得公众在通货膨胀之后依然拥有相同的购买力●乘数效应:政府支出可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支出,政府购买对总需求有乘数效应,因为总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者的额外支出●挤出效应:当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称为挤出效应●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通货膨胀:经济中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情况,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202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分配、供求关系和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中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是关键。
以下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1.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 货币与银行体系
-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 国际贸易与汇率
2. 微观经济学
- 需求与供给分析
- 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
- 生产与成本理论
-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 环境经济政策
4. 产业经济学
- 产业生命周期与竞争策略
-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 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5. 经济数学与经济统计学- 统计分析方法与经济预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 数量经济模型与计量经济分析
6. 金融学基础知识
- 货币市场与利率理论
- 资本市场与投资分析
-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以上是202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油!。
第三章课堂笔记要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教参见材P94-P99)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全部社会现象的两大分类概括1、社会存在(参见教材P95第2、3段)①“社会存在”及其主要构成因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及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即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大影响。
所以,我国要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人口因素即一定社会的人口数量、质量及居住和迁蓰等等状况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条件,对社会存在状况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
所以,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②社会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存在中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社会生产方式(补充):又叫“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用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社会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两大构成部分。
●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存在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教材P95第3段中“首先、其次、再次”三点论述)2、社会意识(参见教材P95最后一段-P97第1段)①“社会意识”定义(见教材P95最后一段第一句话)②社会意识的分类●按主体数量分类:个体意识和全体意识;●按自觉性程度分类:自发的社会心理和自觉的社会意识形式;●按是否受人们的利益关系影响来分:意识形态(即上层建筑)类的社会意识与非意识形态类的社会意识。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参见教材P94-P95)1、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①社会历史观:对于社会历史的起源、本质等等带根本性的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更根本、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围绕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①历史唯心主义:(又叫“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或“唯心史观”)认为归根到底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否认人类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性;②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或“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有其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023年初级商业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2023年初级商业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1. 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定义:会计是通过记录、报告和分析财务交易以提供经济决策依据的过程。
- 会计方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财务交易的书面文件,包括收据、和支票等。
2. 商业法基础知识- 合同: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
- 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法律地位,拥有独立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或机构。
- 责任:个人或组织应对其行为或不作为承担法律责任。
3. 经济法基础知识-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来配置资源的经济模式。
- 垄断: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市场上拥有垄断地位。
- 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通过不合法手段进行竞争,损害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4.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规则和原则,用于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应用于国际上的财务报告,确保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5. 商业合同- 商业合同是商业活动中双方或多方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 合同要素:合同要素包括双方的意愿、合法对象、合法形式和合同条款等。
6. 公司法基础- 公司是一种由股东共同出资组成的法定实体。
-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建立和维护公司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的过程。
以上是2023年初级商业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这些知识点在商业和会计领域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商业会计经济法的相关内容。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要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要点以下是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的要点:
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2. 市场供求与均衡:
-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概念和表示
- 市场均衡和价格调节机制
3. 边际分析原理:
-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 边际分析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4. 产出与收入:
-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影响因素
5. 成本与生产:
- 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的关系
- 成本曲线和规模经济的概念
6. 市场结构与竞争:
-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如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
-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原因和方式
7. 货币与通货膨胀:
- 货币的功能和货币供给与需求
- 通货膨胀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8.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区别
- 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和影响因素
9. 国际贸易与汇率:
- 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
- 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以上是中级经济师在经济学基础方面需了解的主要要点。
这些要点涵盖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中级经济师提供了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更多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大一经济学基础笔记整理
大一经济学基础笔记整理上了大学,选了经济相关的专业,本以为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得轻松自在,没想到一开学就被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给来了个“下马威”。
那一堆堆的概念、图表和公式,简直让人头晕目眩。
为了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不被这门课给“拖后腿”,我决定好好整理笔记,跟它来一场“持久战”。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什么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听得我是云里雾里。
我瞪大了眼睛,拼命想把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塞进脑子里,可那些知识就像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跶两下就溜走了。
没办法,只能靠笔记来“救命”啦。
我拿出了崭新的笔记本,一笔一划地写下了“经济学基础”几个大字,仿佛在向这门课宣战:“哼,我就不信搞不定你!”每次上课,我都像个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记录着老师讲的重点。
可有时候手速跟不上老师的语速,就只能先把关键词记下来,下课再赶紧补上。
有一次,老师讲到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
他举了个特别有趣的例子,说假如你有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你可以选择看电影、读书或者睡觉。
如果你选择了看电影,那么读书和睡觉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看电影的机会成本。
我一听,这也太有意思了!赶紧在笔记本上写下:“机会成本,就像选择吃红烧肉就得放弃糖醋排骨,选了这个就得放弃那个,哎呀呀,人生处处是选择啊!”为了让自己记得更清楚,我还在旁边画了一个纠结的小人,脸上写满了“我太难了”。
整理笔记的过程可不仅仅是抄抄写写,还得自己消化理解。
有时候为了搞懂一个概念,我得翻好几本教材,上网查各种资料。
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明白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下午。
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我感觉自己的脑袋都要炸了。
“这都是啥呀!”我忍不住嘟囔着。
可抱怨归抱怨,该学还得学。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梳理思路,一点一点地分析,终于搞明白了这个规律。
我兴奋地在笔记本上写下:“哈哈,被我攻克啦!”还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笑脸。
随着课程的推进,我的笔记也越来越厚。
翻开笔记本,每一页都写满了我的努力和汗水。
一建经济知识点总结
一建经济知识点总结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按市场规律进行。
市场经济主要包括私有制、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和自由贸易等要素。
二、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价格。
供给和需求是互相关联的,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价格和需求,从而改变市场的均衡状态。
三、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它通过价格信号信息传递与调节资源配置。
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机制,市场可以自由调节资源分配,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四、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竞争市场可以激发生产者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五、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产品可以进行交换,实现资源跨国流动和最优配置。
六、货币和金融货币和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通过货币,市场才能进行交换和交易,金融是市场经济的血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和融资渠道。
七、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创造价值。
八、经济增长与经济循环经济增长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循环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通过周期性波动,市场可以自我修复和调整。
九、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弊端,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协调资源配置,需要政府通过干预手段来进行调整和修复市场失灵现象。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是一种复杂而有机的经济形式,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运作,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的最高效益。
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来协助市场的运作。
只有在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合作下,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2014年中级经济师_经济基础知识_课堂学习笔记精编【重点红色标示】
2014年中级经济师_经济基础知识_课堂学习笔记精编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部分 经济学一、市场需求(一)需求的含义(掌握)需求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 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掌握)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对需求的影响(1)消费者的偏好 支配着消费者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进行选择。
(2)消费者的个人收 入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变动将引起需求同方向变动但对于劣质商品来说, 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下降的(3)产品价格 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4)替代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5)互补品的价格 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6)预期(7)其他因素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三)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掌握)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需求曲线:把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如 2 页图 1-1。
二、市场供给(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掌握)供给是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 务的数量。
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 对供给的影响(1)产品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呈正方向变化(2)生产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3)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的进步或革新,将增加产品供给(4)预期(5) 相关产品的价格(6)其它因素 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二)供给曲线(掌握)供给规律:一般情况下,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
供给曲线:用横轴表示供给量,纵轴表示价格,将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堂笔记第七单元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堂笔记第21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2.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的原因:①政治: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的大量需求;③资本: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原始资本、原料。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技术。
⑤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4.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5.工业革命的实质: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即生产方式的变革。
6.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①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②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进入工业化时代。
③推动了交通方式的革命,为火车、轮船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7.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轮船。
8.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9.铁路时代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
10.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11.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④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
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C中后期)。
⑥带来环境污染。
⑦造成贫富差距,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⑧造成亚非拉等地区的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2.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中国当今的工业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3.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微观经济学臧日宏听课笔记
微观经济学臧日宏听课笔记
微观经济学臧日宏的听课笔记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讨论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价格、收入、偏好和预期等。
解释影响供给的因素,如成本、价格、技术和预期等。
2. 市场类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竞争性垄断市场等不同类型市场的特点,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
3. 消费者行为:介绍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如边际效用递减和无差异曲线等。
分析消费者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行为,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等。
4. 生产者行为:介绍生产者行为的基本原则,如边际收益递减和规模经济等。
分析生产者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行为,如价格变化和成本变化等。
5. 价格体系:介绍价格体系的基本概念,包括成本、价格和利润等。
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如成本加成定价和竞争性定价等。
6. 市场失灵: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如外部性、公共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分析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7. 微观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介绍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价格歧视、广告策略、产品定位和市场竞争策略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听课笔记可能因个人学习情况和课堂讲解而有所不同。
中财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课堂笔记【导学】本课将围绕着西欧在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情况展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学习内容】一、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经济1.清明-神秘时期的农业经济2.城市和工商业的兴起3.资本主义萌芽与贸易经济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社会1.封建制度的建立2.教会的权力3.中世纪的三个阶层:贵族、教士、平民三、西欧中世纪的人们的生活1.食品饮料的消费变化2.中世纪时期的住宅建筑3.对待文艺的态度与活动四、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城市的起源2.城市的发展3.城市里的人们【学习笔记】一、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经济1. 清明-神秘时期的农业经济西欧在中世纪初期属于农业经济时代,发生了激烈的土地变动。
农业发展以小块的家庭经济为主。
每个家庭自给自足。
醇酒是当时的主要饮料,价值比面包高,是一种奢侈品。
2. 城市和工商业的兴起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人们的需求增长,非农业劳动逐渐兴起。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包括了许多种业务,如纺纱、制作鞋子、衣服、皮革等等,而它们都集中在城市中。
3. 资本主义萌芽与贸易经济市场的出现使得农业农具和原材料得到了更广泛的市场,使贸易逐渐崛起。
资本家纷纷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利润,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二、中世纪时期西欧的社会1. 封建制度的建立由于罗马帝国在476年崩溃,欧洲逐渐形成的社会体制是以封建制为主。
封建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氏族基础组成的非稳定社会。
2. 教会的权力教会的拥有地产、军队和法官权利的队伍使得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具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人们也对教会的力量产生了怀疑,并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
3. 中世纪的三个阶层:贵族、教士、平民贵族是一个物质上不需要再进行经济劳动便可以得到收入的群体。
教士和出家人在中世纪的社会之中充当着各种的任务。
平民则是不参与宗教的平民百姓,除了参加平民的政治活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
三、西欧中世纪的人们的生活1. 食品饮料的消费变化中世纪时期,烤面包是一种食品,广泛消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财政学一、内容提要财政在20**年也做了部分修订,主要是增加了第十章财政支出概述。
整体结构是:先讲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讲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接着讲收支的管理与分配(即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最后讲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之一,另一个手段是货币政策,我们将在货币与金融中讲到。
二,主要考点(一)公共财政职能1、掌握财政、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2、掌握公共财政每一职能的含义及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二)财政支出概述1、掌握财政支出的含义;掌握财政支出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掌握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和按支出经济分类的重要意义;掌握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这种分类的意义。
2、理解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本内容。
3、理解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理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方向。
掌握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与原则、内容与方法及指标选择应坚持的原则要求。
(三)财政收入概述1、掌握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原则;掌握税收分类的内容;2、掌握税收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现代税收原则的基本内容。
3、掌握税负转嫁的六种方式;理解影响税负转嫁的几个因素。
4、掌握国债的功能;理解和掌握国债发行制度、国债偿还制度和国债市场制度的基本内容。
(四)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1、掌握政府预算的概念、职能、原则;2、理解和掌握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熟悉和掌握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财政政策1、掌握财政政策的概念、功能、目标和工具的内容;理解财政政策的类型;2、掌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点和优缺点比较的内容;3、掌握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内容讲解(一)公共财政职能1,什么是公共财政财政是国家(政府)的理财活动。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公共财政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相对而言的。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第一,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第二,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第四,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第五,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2,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二)财政支出概述1,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的成本。
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在安排和执行财政支出时必须坚持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性的基本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
财政支出分类:第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第二,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第三,按支出经济分类;第四,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
我们掌握的重点是:按政府职能分类与按支出经济分类的区别,这是07年的新增内容;另外,按财政支出能否得到等价补偿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西方关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类:第一,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第二,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第三,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第四,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越位”和“缺位”问题仍比较突出。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需要:第一,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第二,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三,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第四,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4,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三)财政收入概述1,财政收入原则与分类财政收入原则:第一,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第二,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必须根据经济的客观承受能力、规范的形式和相对稳定的标准取得财政收入;第三,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取决于政府间事权的合理划分,这种分配关系应该以规范的体制形式确定下来,并保持相对稳定。
财政收入分类:国际上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等。
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具有强制、无偿、稳定的特点。
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中的主体税种,主要流转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的使用权划分,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持续增长且呈现先慢后快的阶段性特征。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经历一个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2,税收概念与税收原则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税收原则:第一,古典税收原则: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的赋税四原则,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政收费”的四原则;阿道夫-瓦格纳(1835-1917年)是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1)财政政策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3)社会公正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
第二,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和公平。
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方面内容。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
税收公平原则:如何衡量征税和纳税是否公平,一般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应遵循受益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另一种主张应遵循能力原则,即按能力纳税。
受益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能力原则认为,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方面含义。
3,税负转嫁只要某种税收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便发生了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税收资本化。
其中,混转在实践中比较常见。
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第一,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第二,课税商品的性质;第三,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是不容易转嫁的。
第四,课税范围的大小;第五,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
4,国债国债即国家债务,通常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国债功能:第一,弥补财政赤字;第二,筹集建设资金;第三,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第四,调控宏观经济。
国债制度一般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和市场交易制度构成。
(四)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1,政府预算概述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政府预算的职能:第一,反应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
第二,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作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计的一个重要文件,政府预算是人大代表和全体人民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第三,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超出授权范围的支出,即使是必需的,也要以预算调整案的形式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计、批准。
政府预算的原则:第一,完整性原则。
第二,统一性原则:不允许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也不应另立临时的预算。
第三,真实性原则。
第四,年度性原则;第五,公开性原则。
按预算编制形式分类,政府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第二,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第三,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第五,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第六,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省以下各级政府预算称为地方预算。
2,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第二,推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第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是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
第四,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1)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体系。
(2)提高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财政部门要全面建设以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为核心的“金财工程”。
(3)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
3,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现代财政管理体制既包括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划分,又包括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第一,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我国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五级。
第二,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
第三,财政收支的划分。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
非对称性安排的目的,一是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性;二是由地方政府为主提供本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比中央政府更有针对性、更便利。
第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多次更迭。
经历了统收统支型、收支挂钩型、收入分成型、包干型、分税制型。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表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由放权让利进入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4,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其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第一,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第二,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第三,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第四,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税收实行分级征管,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