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行。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各论ppt课件
10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少商
❖、发热、昏迷、
癫狂 ❖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11
二、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 经脉循行
❖ 1.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 2. 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 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深肌腱与拇 短深肌腱)之间的凹陷处,3. 沿前臂前方,4. 至肘部外侧, 5. 再沿上臂外侧前缘,6. 上走肩端(肩髃),7. 沿肩峰前 缘,8. 向上出于颈椎“手足三阳经聚会处”(大椎,属督 脉),9. 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10. 联络肺脏, 11. 通过横膈,12. 属于大肠。13. 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 14. 经过面颊,15. 进入下齿龈,16. 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 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 明胃经相接。
❖ 十四经起止腧穴,穴位总数及各自名称。常 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
❖ 特定穴的名称和相应的腧穴。
3
一、手太阴肺经(11)
❖ 1.循行:《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 的部位)横出腋下(体内),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 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腕后方 的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 经相接。)(体表)
治疗大肠腑证主穴。
16
肩髃
❖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 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图3-2-3)。
❖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瘰疬 ❖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5寸。
17
迎香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培训课件
穴、拇趾聚毛(《奇穴治疗学》) 风目眶烂:配太阳穴(《针灸集成》)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11
印堂
【定位】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
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12
印堂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指肠。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25
球后
【定位】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
内3/4交界处。 【取穴】
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 与内3/4交界处。
2、偏正头痛。
【刺灸法】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24
耳尖
【临床运用】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7
四神聪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
、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 脑发育不全等。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8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11
印堂
【定位】 在前额部,当两眉头
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 【取法】
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12
印堂
【功用】 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 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前头痛
2、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3、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 :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 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 指肠。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25
球后
【定位】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
内3/4交界处。 【取穴】
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 与内3/4交界处。
2、偏正头痛。
【刺灸法】
下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24
耳尖
【临床运用】 1、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
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 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 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7
四神聪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
、神经衰弱、精神病、小儿多动症、血管性痴呆、大 脑发育不全等。
配神门、三阴交主治失眠; 配太冲、风池主治头痛、头昏。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8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经络各论
课件
34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 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 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
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
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眦,斜
络于颧。
2019/11/12
课件
20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体内联系脏腑
属膀胱、络肾;联系脑
联系器官
目、耳
体表循行部分
入络脑
耳上角
进入体内联系脏腑
起于目内眦(睛明)→头顶→枕部→脊柱两侧→背腰臀部(旁开后正中线1.5寸)→向下贯臀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膂:脊柱两旁的肌肉,即竖脊肌
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 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
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
所在。
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 京骨:第5跖骨粗隆,又为穴名。
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
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词解 股阴:大腿内侧 颃颡:鼻咽部
2019/11/12
课件
39
经络腧穴各论 奇经八脉
2019/11/12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经络腧穴各论足六经穴针灸学课件PPT文档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太白、公孙、三阴 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足太阴脾经
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足 太白:第1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
公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下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肢 小腿 地机:阴陵泉下3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
腹 大横:脐旁4寸。
胸 大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本经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 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
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
太白
公孙
脾胃病
胃痛
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
地机
妇科病 痛经
阴陵泉
水肿
血海
隐疹、湿疹
大横
局部病 肠胃病
足阳明胃经
承泣 目正视 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四白 瞳孔直下 眶下孔中
头面 地仓
平口角
颊车:咬肌隆起最高处
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正中线旁4.5寸)
梁门
脐上4寸(平中脘)
腹 天枢 距任2寸 平脐 (平神阙)
归来
脐下4寸(平中极)
腹部穴——距任2寸
❖ 梁门 脐上4寸(平中脘) ❖ 天枢 平脐 (平神阙) ❖ 归来 脐下4寸(平中极)
❖ 肘膝以下穴——主治头、目、耳、咽喉 病以及神志病。
风池
头痛、眩晕——内外风所致均宜
祛风
风市
预防中风、遍身瘙痒
环跳
臀部病痛
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足太阴脾经
隐白:拇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足 太白:第1跖趾关节后下缘,赤白肉际。
公孙:第1跖骨基底前下。
下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肢 小腿 地机:阴陵泉下3寸(内踝尖~阴陵泉连线上)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凹陷中。
大腿 血海:髌底内侧端上2寸。
腹 大横:脐旁4寸。
胸 大包: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中。
本经经穴主治表
主要治疗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舌、咽等器官 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的病变
隐白
高热昏迷、月经过多、癫狂
太白
公孙
脾胃病
胃痛
三阴交
前阴病
滞产、失眠
地机
妇科病 痛经
阴陵泉
水肿
血海
隐疹、湿疹
大横
局部病 肠胃病
足阳明胃经
承泣 目正视 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四白 瞳孔直下 眶下孔中
头面 地仓
平口角
颊车:咬肌隆起最高处
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正中线旁4.5寸)
梁门
脐上4寸(平中脘)
腹 天枢 距任2寸 平脐 (平神阙)
归来
脐下4寸(平中极)
腹部穴——距任2寸
❖ 梁门 脐上4寸(平中脘) ❖ 天枢 平脐 (平神阙) ❖ 归来 脐下4寸(平中极)
❖ 肘膝以下穴——主治头、目、耳、咽喉 病以及神志病。
风池
头痛、眩晕——内外风所致均宜
祛风
风市
预防中风、遍身瘙痒
环跳
臀部病痛
下肢痿痹、坐骨神经痛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瘰疬,荨麻疹。
迎香 鼻翼旁半寸,鼻唇 鼻塞,鼻衄,口角
沟中
歪斜。
--
8
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交会鼻根中,旁
边会足太阳经,向下沿鼻
外侧,进入上齿槽中,环
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
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
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
到额头中,从锁骨上窝
向下,经乳中,向下夹脐,
向下入气街,下股前到股
四头肌隆起处,下向膝髌
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
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
胛部交会于肩上大锥,
向下进入
部,联
络心脏。沿食管通过横
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
17
主要穴位表
养 老 掌 心 向 下 时 ,尺 骨 茎 急 性 腰 痛 , 肩 背
突高点取穴
痛
天宗 肩胛冈下窝中央
肩重,肩胛痛
少泽 小指尺侧甲角旁半 头痛,寒热,目
寸
翳 ,咽 肿 ,乳 肿 ,
乳汁少,心烦
后 溪 手 背 尺 侧 赤 白 肉 际 , 头 项 强 痛 ,发 热 ,
第 五 掌 指 关 节 后 陷 目 翳 ,耳 聋 ,鼻 衄 ,
中
癫 狂 ,握 拳 不 开
听 宫 耳 屏 前 ,下 颌 骨 髁 状 耳 聋 , 耳 鸣 ,
突 后 缘 ,张 口 凹 陷 处
--
18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从头入络脑,分开下行项后, 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下行, 到腰,从脊旁肌肉进入内脏 腔,络肾,属膀胱,腰部支 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膝窝,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 下,经督脉下行,沿大腿外 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合于膝 窝中。下腿肚内,出外踝后 面,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
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 目赤痛痒,目翳,流泪,口口
神经孔凹陷中
眼歪斜,眼睑跳动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 齿 痛 , 面 痉 , 面 神 经 麻 痹
嚼时咬肌隆起处
颧弓与下颌切际之间的 下颌关节痛,面肌痉挛,面神
凹陷中
经麻痹,牙痛,耳聋
脐旁二寸
腹胀,肠鸣,便秘,泄泻,痢
疾,月经不条
外膝眼下八寸
小腿冷痛,麻痹,脘腹疼痛,
--
6
合谷
• 取法:手背一、二 掌骨之间,约第二 掌骨中点拇指侧。
• 主治:头痛,脊强, 目赤肿痛,牙痛, 耳鸣耳聋,面肿, 牙关紧闭,面神经 麻痹,汗证,经闭, 滞产,风疹,手臂 萎痹。
--
7
主要穴位表
穴名
取法
主治
曲池 屈肘,肘横纹头与 发热,心烦,腹痛,
肱骨外上髁间凹 吐泻,咽喉肿痛,
陷中
齿痛,上肢不遂,
--
12
三阴交
• 位置:内踝上三存, 胫骨后缘。
• 主治:月经不调,闭 经,带下,阴挺,不 孕,滞产,产后血晕, 遗精,阳痿,疝气, 遗尿,尿闭,脚气, 失眠,肠鸣,腹胀, 便秘,泄泻。是泌尿、 生殖系统大穴。
--
13
主要穴位表
阴陵泉 胫骨内 侧髁 下缘 凹陷中
血 海 屈 膝 ,髌 骨 内 缘 上 方 2寸
--
20
足少阴肾经
• 起于足小趾下斜向足 心,出于舟骨粗隆下, 沿内踝后进入足跟, 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 出膝窝内侧,上向股 部内后缘同通向脊柱, 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从肾向上通过肝和膈, 进入肺中,沿喉咙夹 舌根部
--
21
太溪
• 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 中
• 咽喉痛,牙痛,耳聋, 咳血,气喘,虚烦, 消渴,遗精,阳痿, 失眠,尿频,腹泻, 腰背痛,月经不调
腧穴学各论
--
1
--
2
手太阴肺经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 中焦,下络大肠,环 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上臂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入 寸口,上鱼,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
--
3
主要穴位表
•穴 名 主治
•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
桡
心烦闷,胸部
• 胀满,
无 脉 证 ,手 腕 无
力
少 商 拇 指 桡 侧 , 去 喉痹,咳喘,鼻
指 甲 角 1 分-- 衄 , 心 下 满 , 中 5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 骨之间,上入两筋之 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上臂内侧前上肩, 出肩峰之前,向上交 会颈部,下入缺盆, 络肺,下膈,属大肠。
腹胀腹痛,痢疾,水肿, 黄疸,小便不利,尿失 禁,月经不调,腿膝痹 痛 血淤,膝关节疼痛,荨 麻疹
--
14
手少阴心经
• 起于心中,通过膈络 小肠,夹食管上行, 连于目系,直行者至 肺,下行腋窝部,沿 上臂内侧后缘,至掌 后豆骨部,进入掌内, 沿小指内侧指末端, 与小肠经接。
--
15
主要穴位表
极泉 通里 神门
肩痛
三里下三寸
肠痈,痢疾,便秘,腹泻
丰隆 条口外一寸
咳嗽,痰多,头痛,便秘,下
-- 肢 病
11
足太阴脾经
• 起于大趾 末端,沿 大趾内侧齿白肉际, 过大趾本节后半圆骨, 上行到内踝前,上小 腿内侧,沿胫骨后, 交出肝经之前,经膝 股内侧前边,进入腹 哺,通过膈肌上行, 夹食管两旁,连舌根, 散舌下。
--
19
睛明 秩边 背俞 委中 承山 昆仑 至阴
主要穴位表
内眼角旁半寸
目赤肿痛,流泪
骶管裂孔旁开半 寸 相应胸腰椎棘突 下旁开一寸半 膝窝横纹中央
腓肠肌两肌腹间 凹陷的顶端 外踝尖与跟腱之 间 小趾外侧甲角旁 一分
腰骶痛,下肢痿痹, 痔疮,二便不利 相应脏腑病症
腰痛,下肢痿痹,腹 痛吐泻丹毒 腿痛转筋,脚气,下 肢无力,腰痛,痔疮 头痛,项强,头晕, 肩背腰痛,足跟痛, 胎位不正,头痛,鼻 塞
上臂外展,腋窝 正中,腋动脉跳 动处 神门上一寸
完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桡侧 端
--
心痛,胸闷,心悸, 气短,上肢麻木,疼 痛
心悸,头晕目眩,咽 喉肿痛,舌强不语, 腕臂痛。 失眠,健忘,癫狂, 心悸,心烦
16
手太阳小肠经
•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
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
骨茎突,上沿前臂后缘,
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
中,行胫骨外侧,下行足
背,进入中趾内侧趾缝,
出次趾末端.
--
9
足三里
• 取法:犊鼻下三寸,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 主治:胃痛,腹胀, 呕吐,呃逆,腹泻, 便秘,痢疾,乳痈, 水肿,虚劳,下肢萎 痹,有防病保健作用。 “要想身体健,三里 常相干”
--
10
主要穴位表
四白 颊车 下关 天枢 条口 上巨虚
• 咽喉肿痛,
• 乳痈。
--
取穴 咳喘,潮热
侧
4
主要穴位表
列 缺 桡 骨 茎 突 上 偏 头 痛 ,外 感 头
方 , 腕 横 纹 上 痛 ,项 强 ,牙 痛 ,
一寸 半
口眼歪斜,咳
喘,咽痛。
太 渊 仰 掌 , 腕 横 纹 咳喘,烦满,胸
上,桡动脉桡 背 痛 , 缺 盆 中
侧凹陷中
Hale Waihona Puke 痛 ,喉 痹 ,腹 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