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的传统文化

寒露的传统文化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
寒露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开始结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寒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寒露的由来寒露一词来源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
”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天气已经变得寒冷,露水开始结冰。
这一时期正是秋收的关键时刻,所以人们特别重视寒露这个节气。
二、寒露的农事活动在寒露节气中,农民们忙着进行秋季的农事活动。
他们开始收割庄稼,尤其是稻谷和玉米。
同时,还要将收获的庄稼晾晒、晒干,以备冬季食用。
此外,农民还要对田地进行清理、翻耕,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三、寒露的民俗活动寒露节气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比如,在南方一些地方,人们会举行“割秧节”,用来庆祝丰收。
割秧时,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服装,手持镰刀,合力割秧,场面热闹非凡。
在北方,人们则会举行“晒秋节”,晒晒收获的庄稼,以祈求来年的丰收。
四、寒露的饮食习俗在寒露节气,人们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
比如,吃螃蟹是寒露节气的重要习俗之一。
螃蟹是秋季的特产,此时正是螃蟹肥美的季节。
人们喜欢用蒸、煮、炖等方式烹制螃蟹,一边品味美味,一边欣赏秋天的美景。
五、寒露的养生方法寒露节气是阳气转衰的时期,人们需要注意保护身体,增强抵抗力。
在寒露期间,人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红枣等,以保暖身体。
同时,还应该多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
寒露作为秋季的重要节气,不仅标志着天气的寒冷,也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寒露期间,人们忙于农事活动,举行各种民俗活动,享受美味的秋季食物。
同时,寒露也是一个养生的好时机,人们应该注意保护身体,增强抵抗力,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寒露节气。
寒露节气的来历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来历和风俗寒露节气的介绍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寒露的风俗1、寒露登高,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2、寒露吃梨,梨在寒露时会大量上市,是寒露节气中最好的水果。
梨具有养阴补液、润肺止咳、养血生肌、清热降火之功效。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3、饮菊花酒,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描写寒露的古诗《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唐代:戴察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曦聚更难。
秋日时节,戴察观寒露感慨聚散。
寒露的历史渊源

寒露的历史渊源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每年在阳历10月8日或9日之间,标志着秋季的深入。
它的名称寓意着秋天进一步加深,天气逐渐寒冷。
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人们要进一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也标志着农作物收获季节的开始。
本文将介绍寒露节气的历史渊源及其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一、寒露的由来寒露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文献《春秋公羊传》中。
该词用于形容秋天天气进一步变冷,出现露水的现象。
秋天的露水非常寒冷,人们便将这种现象称为“寒露”。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露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气,并被固定在阳历10月上旬。
二、寒露与农耕文化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寒露节气标志着秋季收获的开始。
早在古代,中国农民就会根据寒露的到来,开始采收秋天的成熟农作物。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稻谷、玉米、红薯等。
此时正值丰收季节,整个乡村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三、寒露与养生保健寒露节气标志着秋季温度进一步下降,人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暖工作。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秋季是肺部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季节,因此在寒露节气,应该特别关注肺部保健。
常见的保健方法包括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子、银耳等,并注意避免寒冷的天气。
四、寒露与民间传统习俗寒露节气在中国有许多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喝寒露”。
人们相信喝寒露有助于保健身体,尤其是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会举行庙会活动,供奉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五、寒露与中国古代诗词寒露作为中国的节气之一,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广泛出现。
许多古代文人都以寒露为题材,抒发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这些诗词多以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六、寒露的文化意义寒露节气不仅仅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农作物收获的期待。
在现代社会,寒露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记录,更是人们感受自然变化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
寒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传统节气寒露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习俗

传统节气寒露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习俗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气都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其中,寒露是秋季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深入。
寒露一词源于古代民间对气温逐渐转寒的感叹,寓意着冷天的到来。
本文将从寒露的起源、气候特点以及相关的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寒露的起源与气候特点寒露是指在农历每年的十月初二或初三,太阳达到黄经195°时将气候划分成的一个节气。
在这一时期,北半球的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
寒露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至10月9日之间。
寒露不仅代表了气温逐渐降低,还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冬季休眠期。
此时,大自然的景色逐渐转为枯黄,寒意逐渐加深,寒露也被认为是秋天转冬天的重要标志。
二、寒露的传统习俗1. 穿秋衣在寒露节气,气温逐渐变冷,人们开始穿上秋衣,用以防寒。
寒露过后,天气更加凉爽,表明冬天临近,人们也需要用更多的衣物来保暖。
2. 健身锻炼寒露节气是秋天锻炼身体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这一时期气温适宜,天空湛蓝,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
人们常常选择在此时进行散步、慢跑、太极等运动方式,以增强体质,对抗寒冷的气候。
3. 食用寒露食品民间传统,寒露节气期间还有一系列与食品相关的习俗。
比如说,人们会吃一些具有热量丰富的食物,如核桃、花生、腰果等干果,以增加身体的能量储备。
同时,一些南方地区还有食用柿子的传统,因为这时柿子正好成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4. 捐献公益寒露节气也是人们传递爱心的时刻。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捐献衣物、食品和金钱给贫困的人们,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
5. 逛庙会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寒露节气时的传统习俗活动。
人们会相约到当地的寺庙或庙宇前,结伴游玩,品尝美食,观看各种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喝寒露茶在一些地区,人们还有喝寒露茶的习俗。
寒露茶是一种通过泡制而成的茶,多以花草为原料。
人们相信喝寒露茶可以补充身体的水分,提高免疫力,抵御寒冷。
寒露节的习俗活动由来讲解

寒露节的习俗活动由来讲解寒露节的习俗活动由来讲解寒露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意和祈福。
下面将为大家讲解一下寒露节的习俗活动由来。
一、祭神祈福在寒露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寺庙或祭祀处,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
这一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食物和农作物的感恩之情。
在古代,人们认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寒露正是秋季的开始。
因此,他们会祈求神灵保佑作物的丰收,为全年的生活带来好运。
二、采摘秋果寒露节期间,人们会到田野、果园或山上采摘各种各样的秋果。
这是寓意着秋季丰收的象征。
在过去,人们通常会采摘苹果、梨子、柿子等水果,然后与家人一起品尝或制作成各种美食。
这也是人们享受丰收成果的一种方式。
三、插秧祈雨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寒露节这一天举行插秧祈雨的仪式。
这一活动起源于古代对旱灾的担忧。
人们希望通过插秧祈雨来祈求降雨,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在这个仪式中,人们会亲自参与插秧的过程,并且诵读祈雨的祝福语,以期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
四、品尝寒露饭在寒露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一种特殊的饭食,称为寒露饭。
寒露饭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地方采用五谷杂粮煮熟,有的地方则用糯米加入各种杂果一同蒸煮。
寒露饭通常是香甜可口的,寓意着团圆和丰收。
人们相信吃了寒露饭之后,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好运和幸福。
五、赏秋景在寒露节这一天,人们经常会到公园、山区或郊外赏秋景。
秋季是大自然色彩斑斓的季节,而寒露正是秋季的开始。
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欣赏树叶变红的美景,感受清爽的秋风,拍摄美丽的风景照片。
这也是人们在寒露节期间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寒露节的习俗活动由来深受古代民俗和农耕文化的影响。
人们通过祭祀、采摘、插秧祈雨、品尝寒露饭和赏秋景等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些习俗活动既是人们对大自然祈福的一种方式,也是丰收季节的见证,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
2024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2024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10 月 8 日或 9 日交节。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95 度。
寒露的“寒”字,代表了此时气候的特点,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寒意渐浓。
从字面意思来看,“露”表示露水,寒露时节,露水更多,且带有寒意。
关于寒露节气的由来,与古代中国人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和总结密不可分。
在农耕社会,人们依靠对自然变化的观察来安排农事活动。
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呈现出深秋的景象,而南方的气温也在逐渐下降。
在寒露节气,大自然呈现出许多独特的景象。
田野里,农作物逐渐成熟,一些庄稼已经开始收割。
树叶开始变色,飘落的树叶为大地增添了一抹金黄。
寒露节气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登高是寒露时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此时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机。
人们登上高山或高塔,俯瞰秋日的美景,心旷神怡。
登高不仅能够欣赏自然风光,还能锻炼身体,舒缓心情。
赏菊也是寒露时节的一大乐事。
菊花在此时盛开,品种繁多,色彩斑斓。
各地会举办菊花展览,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感受菊花的淡雅与高洁。
在饮食方面,寒露时节有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具有滋养肝肾、润燥滑肠的作用。
人们会食用芝麻糊、芝麻饼等食品,以补充营养,适应季节的变化。
寒露时节,还有喝寒露茶的习惯。
寒露茶是指在寒露前后采摘的茶叶,此时的茶叶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品一杯寒露茶,既能解渴,又能享受秋日的宁静。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寒露捕鱼的传统。
经过夏季的休渔期,寒露时节的鱼儿肥壮,渔民们纷纷出海捕鱼,收获颇丰。
寒露节气的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还会注重养生保健。
由于气温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要注意添加衣物,保暖防寒。
饮食上,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增强体质。
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会在阳历的10月8日或10日到22日之间。
其名称来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以寒露来形容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并且雾气也会开始出现,使得空气变得阴冷潮湿。
寒露节气有许多传统习俗和食品,包括吃柿子、糍粑、葡萄、螃蟹等。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这个时期进行烧香祈求、守夜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祈求健康、长命百岁和丰收等好运。
寒露节气的由来寒露节气的名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到了这个时期,天气变得渐渐寒冷,地上的露水也会变成小冰花。
农具和田地也需要开始做好准备,以迎接冬天的到来。
据史书记载,寒露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天气将在未来的几周时间里逐渐变得更冷。
而随着冬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寒露节气中,人们开始忙于腌制食物、囤储棉花、储备燃料和保温用品,以及进行祭祀活动,以期在接下来的冬季里获得好的丰收和生活。
寒露节气的习俗寒露节气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沿袭至今已经有了许多传统习俗和食品。
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1. 吃柿子:寒露节气的时候正好是柿子的收获期。
在许多地区,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吃柿子,寓意着自己会像柿子一样,收获好运和好事。
2. 吃糍粑:糍粑是一种传统的秋季美食,通常在农村地区非常受欢迎。
在寒露节气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吃糍粑来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3. 吃葡萄:寒露节气也是葡萄最好的收获时期之一。
为了庆祝这个时刻,人们会在家里准备葡萄,一起品尝这甜美的水果。
4. 吃螃蟹:螃蟹在寒露节气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名的食品。
人们一般会在晚上前往河流或者其他水域,捕捉并烹饪新鲜的螃蟹来庆祝这个节气。
除了食品之外,人们在寒露节气还会进行许多不同的祭祀和娱乐活动:1. 烧香祈求:在这个节气中,许多人会到庙宇或神庙烧香祈求好运和健康。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被认为是求得神灵的帮助和庇佑。
2. 守夜: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个时候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纪念祖先或者庆祝节日。
寒露节气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寒露节气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气温逐渐下降,露水也更容易凝结成冰。
寒露节气的起源和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传统。
一、寒露的起源寒露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
寒露是指寒冷的露水在凌晨时分凝结成霜或落在地面上的现象,通常出现在农历九月下旬或十月上旬。
由于气温较低,人们开始感觉到寒露的到来,寒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气。
二、与寒露相关的传统习俗1. 露酒:在寒露这一天,人们会采摘葡萄、藤椒等植物,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制成露酒。
露酒有着香甜的味道,被视为寒露时节的独特美味。
2. 掩扇:古代有一种习俗,人们在寒露节气这一天使用扇子戴得较低,不能完全开启。
这一习俗被称为“掩扇”。
人们相信这样可以使阳气渐渐收敛,同时也能够防止风寒侵袭。
3. 露天宴:寒露时节的天空湿润,人们选择露天进行宴会。
寒露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人们相约在露天的花园、田野等场所聚餐、品茗、赏月,共同庆祝这一节气的到来。
4. 避露装备:在寒露节气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寒冬的装备。
如备足冬衣、毛毯,加强居家取暖等,以防止寒冷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三、寒露节气的重要意义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这一节气在农业生产中也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根据寒露的到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为秋季农事活动提供指导。
此外,寒露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节点,人们可以通过寒露节气的到来开始适应寒冷的天气,做好保暖措施,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总之,寒露节气作为秋季的重要标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寒露的起源和传统习俗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崇敬,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参与寒露传统习俗的庆祝活动,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力量。
寒露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概览

寒露传统习俗与民俗活动概览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的第十六个节气。
根据农历,寒露通常在每年的10月8日至10月23日期间。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寒露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来庆祝和迎接寒露的到来。
一、寒露的由来和意义据史书记载,寒露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冢宰》中,意指露水已经开始凝结成冰。
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已经深入,气温逐渐下降,露水结冰成霜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寒露是秋季的分界点,标志着冬天的临近。
寒露的到来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时期,农作物已经进入成熟期,农民们需要采摘庄稼,储存粮食以备冬季使用。
同时,由于气温下降,人们还需要注意保暖和养生,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二、寒露的传统习俗1. 饮食习俗在寒露这一天,人们会食用一些有特殊寓意的食物。
比如,吃柿子象征着“事事如意”,吃栗子则寓意“平安顺利”。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制作寒露饼,这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加入各种坚果和糖制成的糕点,寓意着丰收和幸福。
2. 游玩习俗寒露时节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喜欢外出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一些地方会举办寒露庙会或者农民集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此外,一些山区会举办登山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3. 祭祀习俗寒露也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或者神庙,烧香祭拜,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祭祀仪式,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也会在这个时候进行。
三、寒露的民俗活动1. 赏月寒露时节正是中秋佳节过去不久,人们可以继续赏月。
在寒露这一天,人们会在户外或者家中的庭院中摆放月亮形状的灯笼,赏月并举行家庭聚会,共度美好的时光。
2. 采摘由于寒露时节农作物已经成熟,人们会组织采摘活动。
一些地方会举办采摘节,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各种水果和蔬菜。
这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感受大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方式。
3. 养生寒露时节气温下降,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养生。
寒露节气的由来与传统习俗

寒露节气的由来与传统习俗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物候的观察和理解,也渗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露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0月7日至9日之间,紧随秋分,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与之前的白露节气相比,寒露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下降,空气中寒气渐重,露水增厚,故名“寒露”。
寒露在农耕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人诗作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今天,让我们从寒露节气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三个方面,深入了解这一节气的魅力。
一、寒露的历史渊源寒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诞生时期。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由古代天文学家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确定的。
这一历法系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敏锐观察和规律总结。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起初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
根据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寒露节气正值秋季的中后期,意味着秋收逐步完成,农民们开始为冬季的来临做准备。
这段时间,田野中玉米、大豆、稻谷等作物逐渐成熟,农民忙着收割、晾晒粮食,而与此同时,冬季小麦的播种也应提上日程。
正因如此,寒露成为了古代农耕社会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
通过节气,古人有效地规划了农事活动,确保了粮食的丰收和人民的温饱。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人指导农事的工具,也融合了天文、气象、地理等知识,展示了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
寒露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为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气,它与人们的生活、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寒露的文化背景寒露节气的文化背景,离不开古代文人的吟咏与描绘。
在中国文学史上,秋天历来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寒露这个节气自带的清凉肃杀之气常常激发诗人的感慨与灵感。
文人墨客们借助节气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人生命运的感悟,以及对乡土和亲情的眷恋。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便是写寒露时节秋意深浓的名篇之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关于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
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寒露节气的特点寒露节气,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入秋,而南方开始进入秋季。
寒露节气后,露水会变得更多,气温也会随之降低。
寒露节气的风俗1、登高风俗重阳节在寒露节气的前后,而寒露的气候又十分宜人,再加上重阳节的一个风俗就是登高,所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就演变成为了寒露节气的风俗,故寒露会有很多人去登高。
2、农事风俗寒露柿子成熟了,人们会去采摘。
寒露一过,人们就会种植大蒜、菠菜、白菜、土豆等农作物。
3、饮食风俗人们有喝菊花酒、吃芝麻、吃花糕、吃螃蟹的习惯。
早餐吃温食,能补气健脾,如:沙参粥。
寒露介绍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
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
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
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
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
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
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
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
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
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寒露是什么意思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寒露节气

讲养生,吃芝麻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
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 芝麻”的习俗。
传统习俗
菊花茶,坚持喝
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 是菊花的月份。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 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此外, 由于接近重阳节,某些地区有饮 “菊花酒”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 称“菊花节”。
应 华
3、菊有黄 。草木皆 于 阳,独菊 于阴,故言有 桃桐之 皆不言色,而独 菊言者,其色正 季秋土 旺之 也
寒露三候
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 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 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 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 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养生
寒露的精神调养 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 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 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 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第陆章节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碧玉做的栏杆,红砖砌成的墙, 是刺史的府宅。 在回旋的走廊中独自徘徊,引吭高歌。听着远处传来的弦乐,默默的 欣赏着花。
第伍章节
寒露养生
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 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 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 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 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传统习俗及其由来

寒露传统习俗及其由来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之间。
在这一天,天气渐渐寒冷,露水开始凝结,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寒露这个节气在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受,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祭祀祖先寒露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糕点、酒等,前往祖坟或家中的祖先牌位,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的重视,也是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二、品尝寒露米酒在寒露这一天,人们会酿制寒露米酒,并举行品尝仪式。
寒露米酒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的酒,具有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
品尝寒露米酒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秋天丰收的庆祝和感恩。
此外,寒露米酒还有温暖身体、驱寒保健的功效,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三、赏秋景寒露时节,正是秋天的黄金季节,大自然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踏青赏秋,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一方面,这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机会,也是与家人朋友亲近的时刻;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吃寒露糕寒露糕是寒露节气的传统食品,它是用糯米粉制成的一种糕点。
寒露糕的特点是外形圆润、口感软糯,而且寒露糕还有驱寒暖胃的功效。
人们相信,吃了寒露糕可以保护身体免受秋季的寒冷侵袭。
因此,在寒露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品尝寒露糕,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寒露这个节气的由来,与农耕文化和自然变化密切相关。
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的深入,农作物已经成熟,人们开始收获。
同时,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凝结,人们开始感受到秋冬的临近。
在古代,人们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举行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并在此时酿制米酒,以示庆祝和感恩。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寒露节气的传统。
总之,寒露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感受,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祭祀祖先、品尝寒露米酒、赏秋景、吃寒露糕等习俗,让人们在寒露这一天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关于寒露的小常识

关于寒露的小常识【关于寒露的小常识】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
随着寒露的到来,秋天渐深,气温逐渐下降,意味着大地进入了寒冷的季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关于寒露的一些小常识。
一、寒露的由来寒露一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周礼》,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固定的习俗和寓意。
寒露之名由来,主要是因为寒露时节天气变冷,地面上的水气容易结露成露,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露水会渐渐形成冰露,呈现出寒冷的气象。
二、寒露与气候寒露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冬季的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寒露时节,气温刚好达到10℃左右,这是温度逐渐下降的明显表现。
南方地区气温较高,寒露时节温度还较为宜人;而北方地区则更加寒冷,已经开始迎接冬季的到来。
三、寒露与民俗寒露是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与许多民俗活动紧密相关。
比如民间有“寒露吃萝卜”的习俗,认为在寒露时节吃萝卜可以预防感冒和肠胃疾病;还有人们喜欢在寒露时节晒晒大衣棉被,以达到消毒、除湿的目的。
四、寒露与养生寒露时节,天气寒冷,人体的机体功能容易受到影响。
此时养生尤为重要,以下几点是寒露时节养生的一些小常识。
1.调整饮食:寒露时节,宜多摄取一些暖性食物,如姜、辣椒、山药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2.保暖注意:适当增加衣服的穿着,注意保暖,特别是尽量避免腹部受凉。
3.劳逸结合:寒露是早晚温差较大的时节,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和频繁的夜间外出,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虽然外面寒冷,但室内也要保持适度的空气流通,避免湿冷空气滞留。
五、寒露与农事寒露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重要时间段。
在我国的农业农事中,有一些寒露的养殖和种植习俗。
比如,在寒露时节,一些地区会开始捂稻秧,以利于稻谷迅速生长;而北方地区则是尽快将谷物移出田地,防止寒露来临时水分凝结冰冻,从而使庄稼受损。
总之,寒露是秋天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点,意味着气温的下降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在寒露时节,我们需要注意天气寒冷,养生保暖的基本常识,切记增加衣物、调整饮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等,以适应寒冷季节的来临。
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10 月 7日至 9 日交节。
此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寒气渐生,露水增多,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节气的由来,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密不可分。
寒露的“寒”,代表着寒冷;“露”,则表示露水。
在寒露时节,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地面接收的太阳热量明显减少,气温下降的速度加快。
此时,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夜晚的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容易凝结成露水。
而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露水也变得越来越寒冷。
在古代,寒露节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们根据寒露的到来,调整农事活动,为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做好准备。
比如,寒露时节是北方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时期,此时播种可以保证麦苗在入冬前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增强抗寒能力,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寒露节气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登高是寒露时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人们登上高山或高塔,极目远眺,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登高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
站在高处,俯瞰大地,层林尽染,秋意正浓,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赏菊也是寒露时节的一大乐事。
菊花在秋季盛开,品种繁多,色彩斑斓。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都会举办菊花展,人们纷纷前往观赏。
菊花的高洁、淡雅,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赏菊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菊花的美丽,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菊花的赞美和推崇。
寒露时节,还有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
在寒露时吃芝麻,可以滋养身体,预防秋燥。
此外,芝麻还有润肠通便、补肝肾、益精血等功效。
人们会将芝麻炒熟,磨成粉,做成芝麻糊、芝麻饼等美食。
寒露到,秋钓边。
在寒露时节,气温适宜,鱼儿为了储存能量过冬,食欲旺盛,是钓鱼的好时机。
寒露的文化底蕴

寒露的文化底蕴寒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的节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寒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寒露标志着秋天的深入,气温逐渐下降,露水逐渐凝结。
在这个节气中,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化和生活的转折有着深刻的感悟。
1. 寒露的由来寒露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旧无十日者,以吴诸侯之会盟,久之也。
”寒露的意思是秋天寒冷的露水已经开始出现,大地上覆盖着一层寒气。
寒露标志着天气的寒冷,农作物生长的减缓和生活的变化。
2. 寒露的民俗习惯寒露节气是农民进行秋收的关键时期。
古人有“白露分家,寒露收获”的说法。
在寒露前后,农民们会按照特定的仪式举行丰收祭祀仪式,感谢大地的恩泽,祈求来年的丰收。
另外,寒露期间人们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
传统来说,这个节气要吃柚子、螃蟹和糖蒜等食物。
柚子寓意吉祥、团圆和丰收,在这个节气里吃柚子可以祈福安康。
螃蟹则是秋季的特产,也象征着丰收和团圆。
3. 寒露的文学意义寒露作为秋天的节气之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古人们以寒露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的凉爽感觉,唤起了人们对寒露时节的美好回忆。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寒食西湖寻花送与刘景文青师》中写道:“寒食远云州,追游赏芳洲。
山高松共倚,江冷月相留。
”他以寒食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慨之情。
这些文学作品表现了人们对于寒露节气的思考和感情,展示了秋天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4. 寒露的传统活动在寒露这个节气中,人们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活动。
在江南地区,有“寒露暖炉”这一民间习俗。
人们会在寒露节气到来之前烧火暖室,为了给冬天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北方某些地区,还有吃寒露庆丰收的习俗。
人们会亲自下田,采摘大白菜、胡萝卜等秋季蔬菜,以庆祝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到来。
寒露的含义和习俗

寒露的含义和习俗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寒露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天气逐渐转凉,气温降低,且晨晚寒气逼人。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寒露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习俗和传统活动。
本文将探讨寒露的含义及相关的习俗。
一、寒露的含义寒露一词源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冷而微,重降而寒也。
”寒露时节,秋天已经深入,露水开始结冰,起初只是微凉的露水,逐渐变得寒冷而多起来。
这意味着夏季的消失,秋季的来临。
寒露的到来,主要象征着季节更替,人们需要适应气温的下降,保持健康。
此外,寒露也意味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即将开始,标志着农民们进入收割的黄金季节。
二、寒露习俗1. 露地养胎当寒露到来时,许多地区的妇女都会外出露地养胎。
根据民间传说,此时地气与人体阳气波动相对应,对孕妇和新生儿有益。
妇女们会去乡村或郊外的田野树林中露天休息,以吸收自然的阳气,使胎儿更加强壮。
2. 捉秋蛤在寒露时节,一些地区的人们喜欢一起到海边或水塘捉秋蛤。
寒露时份,蛤蜊开始越冬,此时蛤蜊比较肥美,而且捕捉起来比较容易。
人们采集的秋蛤通常用来制作美味的菜肴,丰富人们的餐桌。
3. 饮新酒寒露时节,正是新酒的季节。
人们会用新鲜的谷物酿造酒,然后饮用。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举行酒令、酒歌等活动,唱写着饮酒文化的诗篇。
酒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传统寒露时节的一种重要习俗。
4. 秋分之后收获寒露之后,正式进入秋季的中后期。
这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时候。
特别是一些秋季作物,如稻谷、薯类、水果等,都会在寒露之后陆续丰收。
农民们会劳作到深夜,在田间收获,庆祝秋季的丰收。
5. 赏菊花寒露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
人们会前往花园或公园,欣赏菊花的风采。
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菊花展览会也在寒露时节举办,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赏花。
以赏菊为主题的活动,成为寒露时节的一大特色。
三、结语寒露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丰富多彩的习俗。
有关寒露的知识

有关寒露的知识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标志着秋天进入了后期,温度逐渐下降,天气变得更加寒冷。
以下是关于寒露的一些知识。
一、寒露的含义及由来寒露的含义是指天气逐渐寒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现象。
这个节气的名称中蕴含着秋天过去的深入和寒冷的到来。
按照中国古代农历的观察,寒露时节大地的水汽逐渐凝结成露水,而昼夜温差加大导致水分渗入地下,进而给田地带来了更大的寒秋气息。
因此,人们称之为寒露。
二、寒露的特点及天气现象1. 气温逐渐下降:寒露时节,秋天的寒意逐渐加深。
白天虽然阳光仍然明媚,但早晚的温度开始显著下降。
2. 气候湿冷:秋天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增加,使得人们感到湿冷。
3. 出现露水:名副其实的寒露时节,夜晚空气湿度较高,形成了大量的露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薄纱。
4. 不稳定的天气:寒露是一个气候过渡期,天气变化较大。
常常出现阵雨、雾霾和冷空气的侵袭。
三、寒露与人们的生活1. 保暖措施:随着寒露的到来,人们逐渐增加了穿衣保暖的措施,例如穿厚衣物、添置棉被等,以应对温度的下降。
2. 饮食调整:寒露时节,人们开始注重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具有保暖作用的食物,如姜、葱、橘子等,以增强体质抵抗寒冷。
3. 秋季收获:寒露之后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开始忙于秋季的收获工作,例如收割庄稼、采摘水果等,以备冬季之需。
四、寒露与自然界的关系1. 植物成熟:寒露时节,许多植物开始进入成熟期,例如柿子熟透、秋菊怒放等,给大自然增添了一片绚丽的色彩。
2. 大地休眠:寒露之后,草木逐渐枯黄落叶,大地开始进入休眠状态,为冬季的到来做准备。
3. 动物迁徙:寒露时节,一些候鸟开始进行迁徙,尤其是北方的鸟类,为了避寒和寻找温暖的地方,开始南飞到更温暖的地区过冬。
五、寒露与习俗传统1. 穿秋衣:中国有一句俗语“寒露补秋衣”,这是因为寒露时节温度骤降,人们需要穿上更厚实的衣物来御寒。
2. 吃秋果:寒露是秋季果实成熟的时候,人们会品尝各种水果,如苹果、葡萄、柿子等,以感受秋天的味道。
2024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2024寒露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寒露,这个带着丝丝凉意的节气,就像是秋天悄悄给我们送来的一封“凉信”。
一到寒露,咱们就能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得不一样啦,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啥习俗呢?咱先说说寒露的由来。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 10 月 7 日到 9 日交节。
在古代,人们把寒露看作是天气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这时候,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的阳光照射角度明显倾斜,地面接收到的热量比夏季明显减少,冷空气的势力也逐渐增强。
就像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前几天还觉得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挺舒服,可到了寒露这几天,那风一吹,就冷得我赶紧把外套裹紧,我这才真切感受到,哦,寒露真的来了,天气是实实在在地变凉了。
寒露的习俗那也是丰富多彩。
登高就是其中一个,在寒露时节,秋高气爽,特别适合爬山。
我记得有一年寒露,我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山上的树叶有的金黄,有的火红,那景色美极了。
我们一边爬,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爬到山顶的时候,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村庄和田野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寒露还有赏菊的习俗。
菊花在寒露时节开得正艳,各种各样的菊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我家附近有个菊花园,每到寒露,我都会去那儿逛逛。
那些菊花有的像绣球,有的像卷发,有的像烟花,千姿百态。
看着它们,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在饮食方面,寒露时节有吃芝麻的习俗。
芝麻营养丰富,吃了对身体好。
我妈妈就特别喜欢在寒露的时候做芝麻饼给我们吃。
她把芝麻炒熟,然后和面粉、糖拌在一起,做成饼放在锅里烙。
烙好的芝麻饼香喷喷的,咬一口,满嘴都是芝麻的香味,那滋味,真的是太美妙了!寒露时节,有些地方还有喝寒露茶的习惯。
寒露茶经过了夏天的酷热和秋天的清凉,口感特别醇厚。
有一次我去一个茶园,正好赶上寒露采摘茶叶。
茶农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那些嫩绿的芽尖,然后经过精心的炒制,制成了寒露茶。
寒露的民俗传说与民间故事

寒露的民俗传说与民间故事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阳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之间。
这个节气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天气渐渐寒冷,农作物开始成熟。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寒露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会通过传说和故事来传承和庆祝这一节气。
以下是一些与寒露相关的民俗传说与民间故事。
一、寒露的来历传说根据古代传说,寒露的来历与天帝的“织女”有关。
相传,有一个名叫织女的仙女从天界嫁到了人间,嫁给了一个名叫牛郎的人。
两人育有两个儿女,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帝发现了织女的离去,怒不可遏。
于是,天帝下令让织女回到天界,与丈夫和儿女永远分离。
织女被迫离开,留下牛郎和两个儿女痛苦不已。
他们不断悲叹,天帝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于是每年在寒露这一天,允许织女返回人间,与牛郎、儿女团聚。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拜月仪式,祈求天帝能保佑他们的爱情和家庭幸福美满。
二、白腊的故事在北方地区,寒露过后的一个风俗习惯是庆祝白腊节。
白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扬。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腊的诗人,他对诗歌有着深厚的热爱,时常以饮酒作乐。
一天,他在寒露这一天突然感觉到天气寒冷,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给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
在过去的岁月里,白腊的故事逐渐传扬开来,人们通过祭拜李白腊来纪念他的善心和慷慨。
白腊节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庆祝阶级团结以及助人为乐的节日。
三、寒露的谷雨前后寒露节气和谷雨节气之间相隔了20多天,这段时间被一些地方的人们称为“谷雨前后”。
在一些民间故事中,寒露与谷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传,谷雨时期是种植稻谷最重要的时间,而寒露则是丰收前的最后一个节气。
因此,人们会通过传说和故事来祈求谷雨能够顺利到来,为丰收带来好运。
在农耕社会中,这种传说和故事对于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农业信仰和文化的体现。
四、寒露的咸鱼传说在一些地方,人们有时会讲述关于咸鱼的寒露传说。
相传,在寒露这一天,咸鱼可以奇迹般地复活。
传说中,有一位贫穷的渔民,他在冬天里无法捕到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寒露的由来与习俗寒露的由来与习俗寒露节气概述寒露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
“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
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
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
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
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
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
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寒露节气的气候特点与农业寒露节气(资料图片)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10月下旬结束。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
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
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
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露期间天气气候有以下几个特点:气温降得快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
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
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
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
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几种有危害的天气1.雾和烟霾10月的气温下降明显,每当遇到秋雨,空气中丰沛的水汽很快达到饱和,有时出现雨雾混合或者雨后大雾的情况。
特别是在夜间,更为多见。
进入10月,在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辽宁东南部、河北和山东的东部、皖南、湘西、鄂西、四川盆地、重庆等地,可能形成成片的雾区,影响当地的交通运输和交通安全。
2004年北京10月8日,"寒露"节气的当天早晨,迎接上班市民的便是一场大雾。
北京部分地区的能见度只有200米左右(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
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
由于受到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在连日无风的情况下,聚集在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和工厂排出废气、粉尘不容易扩散,也会形成烟霾天气,如果空气中湿度大还可形成雾、霾混合的天气。
2.华西秋雨华西秋雨是我国华西地区(渭水和汉水流域、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秋季多雨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降水量秋季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
以9到10月最为集中。
降水时间长,秋雨绵绵,降水强度一般不算大。
9-10月份总雨日一般都在20-30天。
特别是在四川盆地,几乎大多数年份都有。
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寡照,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和收晒有较大的影响。
在寒露期间,华南东部有时也有这种对秋收、秋种有影响的连阴雨天气。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
3.寒露风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引起显著降温,造成晚稻瘪粒、空壳减产,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因这种低温冷害多出现在寒露期间,故被称为"寒露风"。
一般来说,寒露风对水稻危害的气象指标因水稻品种和发育期而异,各地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通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作为出现寒露风的标准;华南以连续三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2℃作为标准。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
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
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
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
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4.高原山区雪害进入深秋,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以及四川西部,拔海高度较高的高原山区,开始出现雪量大的情况,给当地交通、畜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
5.热带气旋寒露养生要点1-顺应气候全面调整“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
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
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在这节气里最容易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
此时的气候实际上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节交换的感冒发热,这些季节性的常见病都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
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
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节气的养生,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
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2-衣食住行合理安排“寒露脚不露”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衣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
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
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
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多吃热饮热软食物食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量饮食。
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饮和热软食物。
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
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深秋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
住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
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行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
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
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寒露节气的各种习俗登高的好时节登高习俗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农事习俗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
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
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寒露蜜桃饮食习俗“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寒露时节,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寒露相关的诗词、歌谣及谚语诗词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唐·戴察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歌谣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紫红山楂摘下来,鲜红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树,施肥喷药把地翻。
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
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母畜细心管。
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