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各科特征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原尾目Protura (螈)本目俗称螈。
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
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
没有触角、复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
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
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
腹部12节,没有尾须,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
弹尾目Collembola (跳虫)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
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
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
触角4节;足无跗节。
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本目有人提升为弹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双尾目Diplura (铗尾虫)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
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
体白色或黄色。
前胸小,中、后胸相似。
跗节1节,有2-3爪。
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
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陈瑞瑾图)。
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
缨尾目Thysanura (石炳,衣鱼)这类昆虫的尾部除有1对长尾须外,还有1根中尾丝,故名缨尾。
体长4-20毫米,狭长,末端尖细,体表常覆有鳞片。
触角长,丝状,末端尖锐。
口器外生,咀嚼式。
足的基节和腹节上常有刺突,腹板上还有泡囊。
跗节2-3节,爪2-3个。
雌性有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口缨尾目,触角长丝如;尾须有中丝,二九泡刺突。
昆虫记十个昆虫特点

昆虫记十个昆虫特点1、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
其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
2、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
其特征为通体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
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
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
3、蟹蛛,指蜘蛛目蟹蛛科蜘蛛。
其特征为形状像蟹,能像蟹那样横行或倒退。
多数种类头胸部和腹部短宽,步足向左右伸展,能横行,宛如螃蟹科动物。
蟹蛛不结网,常静伏花草丛中等候捕食过往的昆虫,常见的有三突花蛛和鞍形花蟹蛛。
4、蜜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
特征:体色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腰部较胸部、腹部纤细;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螫针。
5、蝎子,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蜘蛛亦同属蛛形纲。
其典型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
6、蝉,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
特征: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蝉属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卵、幼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
7、松树金龟子,松树害虫,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
特征:成虫灰黑色,翅膀上有黑白交错的长方形斑;幼虫乳白色,体末有四个突起。
8、蜥蜴,俗称“四脚蛇”,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属于冷血爬虫类,其种类繁多。
特征:蜥蜴主要是陆栖,也有树栖、半水栖和土中穴居。
昆虫记32种昆虫的特征

昆虫记32种昆虫的特征1.蝴蝶:外形漂亮,具有色彩斑斓的两翼,飞行灵活;2.蜜蜂:黑黄相间的身体,鼻状头部,行动敏捷;3.蜻蜓:灰黑色体表,头部细长,尾部赤橙绿的彩翅;4.小丑鱼:体形像袜子,有鲜艳的鱼鳞,常出没于淡水中;5.蜗牛:绿色、褐色或灰色的软体虫,身体多角形,前肢有螺旋状;6.大象虫:体表有黝黑斑纹,形似大象耳以及鼻子,无翅;7.蚕蛾:蛹呈棒状,色彩褐色,有黑斑点,主要以纤维素等作为食物;8.瓢虫:体长,体呈圆筒状,身体覆盖有细腻的硬毛,有黄褐色横条纹;9.蝇:体表细小,头部大,颜色多为黑褐色,腹部褐黑色;10.蚂蚁:短而黑黄色的外形,体表有毛,头部有双翅;11.蜱虫:具有黑褐色表皮,后肢像利爪,位于胸部或腹部;12.蜈蚣:外形像蛇,头小精致,身体两侧有绿色条纹,尾末多有鳞片;13.蚱蜢:有黒红色的斑纹,头部褐色,双翅扩展,尾部锐利如镰刀;14.蝉:普通为绿色,身体长而纤细,尾部常带有一卷羽毛;15.野兔:白褐色的毛皮,具有长而尖的耳朵,以及有力的後腿;16.蝗虫:棕褐色,常有红色条纹,触角细长,栖息于地上;17.蚯蚓:灰色、紫色或棕褐色,体被粗糙的金属痕斑,活动时呈类泥鳅状;18.跳蚤:体呈扁平,黄褐色,有两只短小的后肢;19.土拨鼠:背部有多色斑纹,尾巴短,常被用作宠物;20.蜻蛉:褐色背部有银白色斑点,触角长,巨大的翅膀;21.螳螂:黄褐色,体被橄榄形纹斑,胸部有刚毛,具有优异的格斗能力;22.蜜蜂:黑黄相间,鼻状头部,背部有腹脂腺,周围有翅膀保护;23.青蛙:头部大而无角,腹部覆有毛,尾巴长而宽,背部有色斑纹;24.蜘蛛:灰黑色体表,有头及多条腿,腹部鳞片有吸盘,森林中常见;25.蟋蟀:短而瘦,头小,具有双翅,胸部及腹部有毛,喜静湖水泽区;26.跳蚤:体型扁平,黄褐色,有两只短小的后肢,常在家具、文件上爬动;27.甲壳类:虫壳厚重,多成对,有脊椎,多数有翅,蚯蚓及金龟子为常见品种;28.甲虫:虫壳像枪头,有两只翅,多数安静地生活在地上,若被威胁则会受到攻击;29.花豹子虫:橙色的外壳,具有锯齿状的触角,行动足够敏捷;30.花蝴蝶:黄色体表有蓝色斑纹,尾部有黑色斑点,赤橙绿色的彩翅;31.蝎子:黑红色外表,背部有一个尖而突出的尾巴,具有毒液以及明显的触角;32.蜻蜓:灰黑色表皮,尾部有赤橙绿色彩翅,头部纤细,飞行足够快速。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昆虫的分类与特点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昆虫的分类与特点昆虫,作为动物界中最庞大的一类,具有极其丰富的种类和多样的特点。
了解昆虫的分类与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存方式。
本文将对小升初科学知识点中关于昆虫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总结。
一、昆虫的分类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超过一百万种。
按照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可以将昆虫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1. 鞘翅目(甲虫类):鞘翅目昆虫的前翅变成颜色鲜艳的硬壳,后翅膜状,无法飞行。
甲虫、金龟子等都属于鞘翅目昆虫。
2. 鳞翅目(鳞翅类):鳞翅目昆虫的翅膀表面覆盖有细鳞片,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颜色和花纹。
蝴蝶、飞蛾等都属于鳞翅目昆虫。
3. 直翅目(蝗虫类):直翅目昆虫的前后翅基本相同,也称为半膜翅。
蝗虫、蚂蚁等都属于直翅目昆虫。
4. 膜翅目(蜻蜓类):膜翅目昆虫的前翅和后翅都薄如膜,可以自由摆动。
蜻蜓、蚊子等都属于膜翅目昆虫。
5. 双翅目(苍蝇类):双翅目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前后翅大小相同。
苍蝇、蚊子等都属于双翅目昆虫。
6. 半翅目(蝉类):半翅目昆虫的前翅基部是厚的,后翅是薄的,呈半膜状。
蝉、叶蝉等都属于半翅目昆虫。
7. 蛛形纲(蜘蛛类):蛛形纲动物虽然名称中带有"蛛"字,但它们并非昆虫,而是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蛛形纲。
蜘蛛、螳螂等都属于蛛形纲动物。
二、昆虫的特点昆虫作为一类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具有明显的特点与其他生物区别开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骨骼:昆虫的体表由硬的外骨骼覆盖,保护内脏器官,提供肌肉的附着点,并且使昆虫在环境变化中能够靠外骨骼的变化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2. 六足:昆虫具有三对足,每只足上具有爪子,用于行走、抓握和捕食。
3. 双翅:大多数昆虫生来就具有两对翅膀,这是昆虫能够飞行的重要特征之一。
翅膀的变化和适应不同环境的飞行方式也是昆虫多样性的结果。
4. 须和触角:昆虫的头部具有须和触角,它们是感知外界刺激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
昆虫学-昆虫分类、昆虫每科的特征

原尾目:简称蚖,增节变态弹尾目:简称䖴,表变态,有孤雌生殖现象双尾目:简称叭,表变态石蛃目:简称蛃,表变态缨尾目:俗称衣鱼,表变态蜉蝣目:原变态,可用于检测水域的类型和污染程度蜻蜓目:半变态,成虫和幼虫均捕食性蜚蠊目:俗称蟑螂,渐变态螳螂目:渐变态Plecoptera 责翅目:俗称石蝇,半变态,可用于检测水质污染程度Isoptera等翅目:俗称白蚁,渐变态蛩蠊目:渐变态Dermaptera 革翅目:俗称蝠螋,渐变态,天敌螳䗛目:渐变态,捕食性䗛目:俗称竹节虫,渐变态纺足目:足丝蚁,渐变态Zoraptera 缺翅目:渐变态啮虫目:俗称书虱,渐变态食毛目:俗称鸟虱,渐变态Anoplura 虱目:渐变态Megaloptera 广翅目:鱼蛉、鸟蛉,全变态,幼虫水生,捕食性Meuroptera 脉翅目:草蛉、蚁蛉,捕食性,全变态蛇蛉目:全变态,捕食性Strepsiptera 捻翅目:复变态,寄生性,雌雄异型Mecoptera 长翅目:俗称褐蛉,咀嚼式口器,全变态,捕食性蚤目:全变态,外寄生毛翅目:幼虫称石蚕,成虫称石蛾,全变态Thysanoptera 缨翅目:俗称蓟马,缨翅翅脉退化,管尾亚目无外露产卵器,锥尾亚目产卵器发达Orthoptera 直翅目:咀嚼式口器,前翅覆翅后翅膜质螽斯:触角长于体节,后足跳跃足,产卵器刀状蟋蟀:触角长于体节,后足跳跃足,产卵器针状蝼蛄:触角短于体节,前足开掘足,产卵器退化蝗科:触角短于体节,后足跳跃足蚱科:触角短于体节,前胸背板发达,向后盖住整个腹部,呈菱型Homoptera 同翅目:头后口式,刺吸式口器,前后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有蜡腺头喙亚目:喙出自头后部,触角刚毛状或鬃状蜡蝉:2个单眼,翅膜质网状脉序蝉科:3个单眼,前翅膜质叶蝉:2个单眼,前翅革质沫蝉:2个单眼,前翅革质,后足胫节膨大胸喙亚目:喙从前足基节之间伸出,触角丝状Hemiptera半翅目:刺吸式口器,半鞘翅,中胸小盾片发达,常有臭腺两栖:黾蝽:体细长,足细长,跗节2节,有白色拒水毛水栖:负蝽:前足捕捉足,中后足游泳足陆栖:蝽科:体扁平,呈盾型,中胸小盾片发达,臭腺发达猎蝽:呈椭圆形,头小有颈,腹部中端膨大缘蝽:体狭长,两侧缘平行,头比前胸背板窄、短Cleoptera 鞘翅目:咀嚼式口器,前翅鞘翅,后翅膜质,前胸背板发达步甲:前口式,头比前胸窄,鞘翅上有刻点或斑点金龟甲:体粗壮,卵圆形,背凸,触角鳃叶状粪金龟:体粗壮,黑色,鞘翅上有纵沟,触角鳃状瓢甲科: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覆盖,体鲜艳常有斑点芫菁:头下口式,宽于前胸,后头急缢如颈天牛:触角线状,长于体节,复眼肾脏型Diptera 双翅目:成虫只有一对膜质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大蚊科:刺吸式口器,触角丝状,体足细长,外形似蚊蚊科:刺吸式口器,触角环毛状,翅缘有毛虻科:刺舐式口器,体粗壮,头半球形,触角牛角状食蚜蝇:舐吸式口器,外形似蜂,腹部有黑黄相间的条纹蝇科:舐吸式口器,体粗壮,灰黑色,触角羽毛状具芒Lepidoptera 鳞翅目:膜质翅,体表被有鳞片,虹吸式口器蛾类:头部有一对复眼,触角线状、栉状尺蛾:触角线状,体细翅阔,具有听器蚕蛾:触角双栉状,前翅顶角呈钩状,腹部无听器天蛾:体粗壮,触角末端有钩,腹部有听器夜蛾:体粗壮,前翅窄后翅宽,喙发达,腹部有听器菜蛾:前翅披针形,端部不尖蝶类:触角棒状弄蝶:触角末端膨大呈钩状,前翅三角形凤蝶:体大颜色艳丽,后翅有尾状突起粉蝶:颜色素淡,常有黑色斑点灰蝶:体表具有金属光泽,触角有白色环Hymenoptera 膜翅目:翅膜质透明,产卵器发达针状、刺状,嚼吸式口器土蜂:体大多毛,腹部有黄脉,各节有毛,翅脉延伸不到翅缘胡蜂:体大色泽艳丽黄色或红色有黑色带,前胸背板延伸到肩板泥蜂:腹部具细长柄,呈细腰状,足细长蜜蜂:后足携粉足,全身遍毛熊蜂:体大型,体毛浓密,似蜜蜂。
昆虫各科特征

1 蝗科(Locustidae)一般大型。
触角丝状较短少数为剑状或棒状。
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型,盖住中胸。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跗节3节。
腹部第1节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少数无翅无听器,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产卵器钻头状。
东亚飞蝗、黄脊竹蝗、青脊竹蝗。
2 蝼蛄科(Gryllotalpidae)触角丝状细长。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胫节阔,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甚发达。
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生活史长,一般1~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
如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等3螽斯科(Tettigoni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4节;翅通常发达,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产卵器刀或剑状,多产卵于植物的组织内;多数种类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如露螽.4蟋蟀科(Gryll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多为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针状或矛状。
尾须长而不分节。
多植食性或杂食性。
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Thrips tabaci)。
1 网蝽科(Tingidae)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最全面的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第七节昆虫纲各目和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一、原尾目Protura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体微小,不过2mm。
头小,且无眼无触角无翅,分布广体微小;口器藏于头内;腹部12节,腹部1~3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
性喜湿,栖泥炭地或草地、石下及树皮内,无经济意义。
通称原尾虫,简称螈。
全世界约六十余种,我国于1956年首次发现。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二、弹尾目Collembola弹尾目属小型无翅类型昆虫,长在5mm以下。
口器藏于头内;有单眼组成的小眼群;触角4~6节;腹部6节,第1节腹面有1个粘管,第3节腹面有握弹器,第4或第5节上有弹器,善跳跃。
栖土中、积水水面、腐败植物间、草丛及树皮下等富有腐败物质之处。
分布极广,约有二千余种,其中植食性种类对农作物有害。
通称跳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三、双尾目Diplura体细长,一般长在10mm以内。
白或灰白色,口器藏于头内;无眼;触角丝状,20~40节或更多;腹部11节,第1~7节腹节腹面各有1对针突;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也有变形为钳状器,无中尾丝。
多生活于砖石下、枯枝落叶下或土壤等潮湿荫蔽之处,极怕光,行动活泼。
通称双尾虫。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四、缨尾目Thysanura昆虫体有鳞片,口器外露;有复眼,发达或退化;触角丝状,30节以上;腹部11节,腹部2~8节常具有针突和翻缩泡;腹下有腹刺若干对,腹末具1根中尾丝,两根尾须。
多生活于石下、土缝、朽木中、枯枝落叶间,有的生活于古旧房屋及书籍、衣服中,通称衣鱼。
因为它具有滑翔能力,从高处落下也不会摔伤。
代表种如下图所示。
五、蜉蝣目Ephemerida小型至中型昆虫,体软弱;触角刚毛状,不甚明显;复眼1对发达,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翅半透明,前翅大,后翅小;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1根中尾丝。
成虫陆生,寿命不长,短的数小时或一二日,长的约一周,一般均朝生暮死。
常在日落后大群飞舞,发生盛时,坠落地面,集成厚层。
幼虫(若虫)水生,需一到三年或五到六年以上始能成熟;可为淡水鱼的饵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蝗科(Locustidae)一般大型。
触角丝状较短少数为剑状或棒状。
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型,盖住中胸。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跗节3节。
腹部第1节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少数无翅无听器,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产卵器钻头状。
东亚飞蝗、黄脊竹蝗、青脊竹蝗。
2 蝼蛄科(Gryllotalpidae)触角丝状细长。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胫节阔,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甚发达。
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生活史长,一般1~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
如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等3螽斯科(Tettigoni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4节;翅通常发达,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产卵器刀或剑状,多产卵于植物的组织内;多数种类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如露螽.4蟋蟀科(Gryllidae)触角丝状细长;跗节多为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针状或矛状。
尾须长而不分节。
多植食性或杂食性。
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1 纹蓟马科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 蓟马科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Thrips tabaci)。
1网蝽科(Tingidae)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重要的有梨网蝽、方翅网蝽等。
2 蝽科(Pentatomidae)体小至大形。
头小,三角形,触角5节,偶有4节。
喙4节。
有单眼。
前胸大,侧角有时呈刺状。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超过前翅爪片的长度。
前翅膜质区的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跗节3节。
大多数为植食性。
如黄斑蝽、荔蝽、麻皮蝽等。
3猎蝽科(Redvuiidae)体中形至大形,头较小,头与前胸之间收缢成颈状。
触角4节,有单眼。
喙3节,粗短而弯曲,不能平贴于身体腹面,端部尖锐。
前胸腹板两前足间具有一横皱的纵沟,前胸背板则横凹分为两叶。
前翅膜片基部有2-3个翅室,端部伸出1纵脉。
少数种类无翅。
不少种类前足为捕捉足。
多数为捕食性,以各种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为食。
常见黄足猎蝽。
4 花蝽科(Anthocoridae)体微小至小形。
触角4节,喙3 或4节。
通常有单眼。
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有不明显的纵脉1-3条。
跗节2或3节。
肉食性,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等小型昆虫及螨类。
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及其它隐蔽场所越冬。
如小花蝽。
5盲蝽科Miridae小型或中型。
触角4节,喙4节;无单眼。
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1或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
如危害大田作物和果树的三点盲蝽及捕食小型昆虫及螨类的食蚜盲蝽。
1 蝉科(Cicadidae)中至大形。
复眼,单眼3,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中央。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复眼之间前方。
胸部宽阔。
雄虫腹部第1节腹面有发音器,雌虫具听器。
翅宽大,膜质,善飞。
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跗节3节。
若虫地下生活,为害植物根部。
发育历期较长,一般需2年或更长时间完成1个世代。
常见种类有蚱蝉。
美洲17年蝉。
2 叶蝉科(Cicadellidae)体小形,一般细长。
单眼2个,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两复眼之间或复眼前方。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产卵器锯齿状。
如大青叶蝉。
3 蜡蝉科(Fulgoridae)中至大形。
通常色彩,美丽。
许多种类额与颊间形成隆堤,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
多数种类能分泌蜡粉。
触角3节,着生于复眼下方,基部两节膨大如球形,鞭节刚毛状。
单眼2-3个或退化。
前翅有翅基片,端部翅脉多分叉、多横脉、呈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后足胫节有刺,跗节3节。
如斑衣蜡蝉。
4 木虱科(Psyllidae)体小型,形似蝉。
触角丝状,9~10节,基部两节膨大,末端分二叉。
单眼3个。
喙3节。
翅脉简单,前翅基部有一基脉,由R、M、Cu 脉合成,无横脉。
若虫体扁,翅芽突出在身体的侧面,腹部第6节,以后愈合,常分泌很多蜡质,盖在身体上。
常见种类有梨木虱青桐木虱等。
5粉虱科(Aleyrodidae)体小形。
虫体及翅面被有纤细白色蜡粉,翅不透明。
复眼肾形。
单眼2个,触角丝状7节。
前翅至多3条翅脉,后翅仅1条翅脉。
跗节2节,爪2个,爪间有中垫或短刺。
成虫和若虫第9腹节背面凹入,形成皿状孔。
中间有第10节背板形成的小形盖片及管状肛下片。
过渐变态,末龄若虫体壁硬化,似蛹状。
如温室白粉虱。
6蚜总科(Aphididae)体小形,柔软。
复眼1对,有翅型单眼3个,无翅型无单眼。
喙3-4节,口针较长。
有些种类有额瘤。
触角通常6节,第3-6节上有圆形或椭圆形感觉孔。
感觉孔的数目及其在各节上的分布,是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具有翅型和无翅型个体。
有翅者前翅大后翅小。
前翅仅1条粗大纵脉,中脉2或3支。
腹部8-9节,多数种类在第6或第7节两侧前方有1对管状突起,称为腹管。
腹末生有1个圆锥形或乳头状突起,称为尾片。
腹管与尾片的有无、形状、发达程度等也是种的重要分类依据。
足较细长,跗节2节,少数种类仅有1节,爪2个。
蚜虫生活史极其复杂,营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由于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进行世代交替及受环境条件影响而使生活史产生变异,形成多型现象。
常见的种类如苹果黄蚜、桃蚜、松大蚜、棉蚜等。
蚧总科(Coccidae)蚧类的形态非常特化,雌雄异型。
一般为小形昆虫,体长0.5-7mm。
大多数固定不动吸取植物汁液,体表常被有介壳,或披上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差别大。
雌虫体无明显头、胸、腹三部的区分,无翅,大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属渐变态。
雄虫过渐变态,真正的幼虫期一般仅2龄。
雄成虫长形,只有1对薄的前翅,具分叉的脉纹,后翅特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
雄成虫寿命短,交配后即死去。
有盾蚧科、绵蚧科、粉蚧科、坚蚧科等介壳虫分布极广,尤以热带、亚热带种类丰富,绝大多数为害虫,为害木本植物为主,许多种类是果树及林木的重要害虫,如梨圆蚧、草履蚧、桑白蚧、球坚蚧等。
盾蚧科:由蜕皮和分泌物形成真正的介壳,虫体在介壳下。
二龄开始逐渐形成介壳,雌成虫不能活动。
红色或橘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等。
雄虫具一对翅,翅脉简单。
介壳长形。
是蚧总科中最大的科。
如桑白蚧、松突圆蚧、梨圆蚧等。
绵蚧科:虫体较大,肥胖,无介壳,体节明显,被有较薄的腊粉。
活动型。
如草履蚧。
粉蚧科:体较绵蚧科小,较盾蚧科大,体节明显体上常有粉状或绵状蜡质分泌物。
能活动。
如康氏粉蚧等。
坚蚧科:虫体与介壳合一,介壳较坚硬,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红色等,如东方盔蚧、桃球坚蚧等。
蜡蚧科:虫体有厚的蜡质介壳覆盖,介壳边缘常有突起。
龟蜡蚧、角蜡蚧等。
1 步甲科(Carabidae)小至大型,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头前口式,比前胸狭;触角长丝状。
两上颚不交叉。
翅鞘上常有刻点或条纹,有的种类后翅常退化,不能飞翔,但行动敏捷,腹部可见腹板6节。
成虫和幼虫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土中,昼伏夜出,多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蜗牛、蛞蝓等小形软体动物。
如中华步甲、皱鞘步甲、黑广肩步甲等。
2 虎甲科(Cicindelidae)与步甲科相似,但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
头下口式,等于或宽于前胸。
触角丝状,11节,两上颚交叉。
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
幼虫穴居地洞,在洞口张开上颚等候小虫,以便捕捉。
常见种类如中华虎甲.3 叩头甲科(Elateridae)小至中型,多为灰、褐或棕色。
触角11—12节,锯齿状,栉齿状或丝状。
前胸背板后缘角突出成锐刺,前胸与前翅相接处明显凹陷,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
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林果上重要的种类如沟金针虫。
4 吉丁甲科(Buprestidae)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陷,前胸腹板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
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
腹部第1、2节腹板愈合。
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危害,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如苹果小吉丁虫。
5金龟甲科(Scarabaeidae)小至大型。
体色黑、蓝、绿、黄色,触角鳃叶状,由3—7节组成;上唇多外露骨化。
各足2爪通常大小相等或各足上的1对爪不对称,大爪端部常分裂,尤以前、中足明显。
幼虫称蛴螬,体呈C形弯曲,肛门裂多3裂状或横列状。
常见的如华北大黑鳃金龟、棕色鳃金龟、黑绒金龟、铜绿丽金龟、四纹丽金龟等。
6 天牛科(Ceranmbycidae)中至大型,体长形,触角长,多数种类长于身体,短角形触角短于身体。
有些种类雌虫触角多为丝状而雄虫多为锯齿形,复眼肾形,围绕触角基部。
跗节为隐5节。
幼虫乳白色或黄白色,圆柱形而扁,前胸背板发达,扁平;胸足退化,但保留痕迹。
成虫产卵于树缝,或以强大的上颚咬破植物表皮,产卵于组织内,幼虫多钻蛀树干,深入到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树势,甚至造成树株死亡。
如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
7叶甲科(Chrysomelidae)小至中型,体圆或椭圆形,成虫多具艳丽的金属光泽,因而又称金花虫。
触角丝状,一般11节,个别9节或10 节。
跗节隐5节,某些种类后足特化为跳跃足。
腹部可见5节腹板。
幼虫寡足式,腹足呈退化状。
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许多种类对农、林、果、菜造成严重危害。
叶甲科种类繁多,常见的种类如榆蓝叶甲、核桃扁叶甲等。
8瓢甲科(Coccinellidae)体小至中型。
卵圆形,腹部平坦,背面半球形,呈飘状,常具鲜艳色斑。
头小,后部嵌于前胸。
触角锤状。
幼虫行动活泼,纺锤形或丙型,腹部末端尖削,体上生有带有刺毛的突起或分枝的毛状棘。
分肉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
肉食性种类约占80%以上,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如七星瓢虫、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等。
植食性的种类,茄二十八星瓢虫9象甲科Curculionidae)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