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邻国关系的转变与思考

合集下载

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局势

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局势

论我国周边的政治格局近年来,国际风云激荡,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多变。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此起彼伏。

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从本拉登的陨灭,到卡扎菲的死亡。

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罪有应得,但倘若我们仔细思考便会在细微中发现事实的真相。

从冷战结束,失去了苏联的抗衡,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而欧洲等西方各国则成为第二世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世界也在一步步地登上世界的大舞台,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因此当今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已悄然改变从单极化到多极化。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正采取种种手段来制裁着我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交际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部署,才能为中国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创造前提。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中美关系随着雅尔塔格局的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使得美国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成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邻国。

因此中美关系对我国意义重大, 但中美关系一波三折,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冷战时期,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 对华政策是手段。

冷战结束后,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 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 成为独立要素。

从与美国与日本的频繁的军事演练(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不惧路途的艰辛坚决驶入黄海)似乎已向中国示威,如果这还不能说明我国处境的尴尬,那么美国积极参与朝韩问题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理解,朝韩本是一家而正是因为美国的参与才有了三八线,让本来的兄弟处于相互对立的一面,正如军事专家的解析,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美国不只是想帮韩国更想在日后的日子里对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大国实施压制。

如何认识周边关系与变局

如何认识周边关系与变局
中菲争端也是由来已久,1946年菲提出占领南沙,47年提出把南沙纳入国防 范围,74年开始实际占领南沙一些岛屿,78年命名卡拉延群岛区域,79年圈 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9年通过领海基线法,确立对南海一些岛屿与海 域的主权。90年代以来冲突升温,95年美济礁事件,此后冲突不断,99年菲 在中业岛修建机场。1992年美军撤出菲律宾,菲开始管理黄岩岛(原美军 占),对中国船只进入干涉,2012年派军舰驱赶中国渔民,发生对抗。
各国海域划定线重叠
关于南海问题(6)
南海问题有解么?如果各方不退让,坚持己见,冲突会继 续,甚至有发生战争的危险。
领土争端一是靠武力,二是靠谈判,南海岛礁争端用武力 解决不了问题,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太大,因此,上策是谈 判,双边或者当事者多边谈判(谈判不成也可以考虑考国 际法庭)。
联合国海洋法不是解决主权问题,本意是规范海洋资源责 任和管理范围问题,争端要靠谈判(政治谈判),资源管 理责任和范围(专属经济区),出现重叠,也是靠谈判定 夺,由当事方决定任何共同同意的划分原则。中国-东盟 发表宣言(DOC),制定落实细则,不是解决争端,而是 稳定局势,利于谈判。
新形势需要新的思维,创造新的主动性。一个崛起 的大国,最危险的是:一是高估自己的力量,冒险 盲动;二是民众极端情绪被调动起来,政策被绑架。
应对变局思考(2)
把握中美关系大局仍然是核心,美国对华战略 是,压制中国的战略挑战空间,构筑制约与平 衡网
但中美之间有经济、安全链接利益,“不发生 大的对抗”是双方的战略底线,构建“新型大 国关系”值得一试
关于南海问题(3)
关于岛礁主权,中国和越南是两个对整个南海地区四大群 岛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主权的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尼只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确立主权,现实中,对 岛礁主权的认定与实际占领不一致。西沙争端只限于中越, 东沙涉及中越菲,南沙是矛盾点,涉及5个国家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教学理念:本课立意:“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探寻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鲜明体现,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贯穿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不同时期中,是本课设计中当代中国外交的主线。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构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感悟外交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中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本课设计中首先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为驱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和路径;其次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材料研习。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论述论证活动上,尤其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4课,从时序和逻辑关系上承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其一同构成了本单元国家关系的部分,体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既体现了古代对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内涵,也体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带来的影响。

从横向看,当代中国外交还体现了国际法的影响,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课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重大外交成就。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时代背景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学情分析:首先,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对新中国70多年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本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习的基本,已经具备了一些政治学理论基础。

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心得

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心得

赓续传统友谊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心得1.引言1.1 概述中越两国有着悠久的友谊历史,这种友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合作。

传统友谊的积淀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中越两国再次开启了赓续传统友谊的新篇章,共同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旨在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共同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性挑战。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越两国关系的深化和提升,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本文将就赓续传统友谊和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总结一些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阐述,旨在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越友好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框架。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来提出本文的主题和背景,并描述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目的。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和观点有所期待。

其次是正文部分,正文将分为两个章节。

第一个章节2.1将主要介绍中越传统友谊的历史背景,包括两国之间长期以来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这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章节2.2将重点讨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包括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双方共同应对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是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将强调赓续传统友谊的重要性,并总结本文对开创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征程的心得。

结论部分将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并对读者提出具体的思考和行动建议。

通过以上章节的安排,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越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剖析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和前景,并对未来的合作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考。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对比分析作者:汪伟民袁晨智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9年第6期汪伟民袁晨智【摘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同样以此为界发生了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基于维护新生政权与民族独立的需要,中共奉行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周边外交政策,为新中国的生存与成长争取了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中共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周边外交政策,促使中国与邻国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维护了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为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之后历任领导人深入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中国和国际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周边外交;转变;邓小平;影响【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6-0015-08中国兼具海陆边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与8个国家海上为邻,地缘环境十分复杂。

因此,维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构建和谐友好的周边外交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意义重大。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周边外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学界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对比研究比较缺乏。

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针对改革开放前或者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也包括对新中国以来周边外交政策的演进的研究;①第二,关于中国与周边次区域地区关系的研究,涉及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南亚、中亚等各个次区域的关系;②第三,针对中国与单个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研究,尤其以中苏、中日、中印、中越、中朝为主。

③目前中国外交研究中所指的“周边”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陆地邻国和邻海国的范畴,拓展到了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而言,与国家战略利益高度相关、国家力量可以控制和辐射的边境地区。

[精华]中日近况及未来的关系长大

[精华]中日近况及未来的关系长大

中日现状及未来的关系发展中日现状及未来的关系发展一、中日关系的现状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受政治关系的影响。

2、陷入深渊的中日政治关系中日政治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根本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这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本相互师从、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

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

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更将本来就不热的中日关系推向了深渊。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1、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看中国周边国家,分析外交对策(6)尼泊尔国小势弱,但我们与尼泊尔发展关系,促进贸易本身就可让印度疑神疑鬼,这是另一形式打压印度,另外让我们的商品通过尼泊尔进入印度市场也是一个办法。

中亚也可看作我们的后院,我们与中亚国家没有利益冲突,并且共同面临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这使我们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上海合作组织正是这种利益的反应。

我们应利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把中亚国家紧紧地拉到我们这一边,不让美国从中作梗,离间我们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同时,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经济一直萧条,这正是我们中低档商品大举进军的好时机,我们应充分利用与中亚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让我们的商品占领中亚市场,并以经济促政治。

虽然美国与我们并不接壤,但美国对我们的周边局势影响很大,就不能不谈论美国。

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所有热点地区的动乱之源。

美国最希望别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自己从中渔利。

美国利用日本的短视、贪婪,唆使日本推出"周边事态法",使中日及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增加不信任感、相互提防;在东南亚炮制"中国威胁论",增加东盟对中国的恐惧感;挑唆菲律宾、越南等国侵袭中国渔船。

这一切都不利于我们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团结、信任,增加了紧张气氛,特别令人气愤的是,近年来变本加厉支持"台独"运动,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使得台湾海峡变得紧张起来,美国的所作所为,就是希望东亚各国相互提防、相互削弱,无暇挑战其霸主地位,尤其是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张的局势还使得美国可以借机推销其军火。

不仅在东亚,在世界其它地方,美国也是设法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然后从中渔利,再装模作样地充当调停人,或者干脆直接派兵干涉,好一个"和平卫士"、"世界警察"。

与美国商讨解决问题,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美国极其虚伪,以"人权卫士"自称,高喊人权理论,高唱"人权高于主权",美国极其"关心"别国的人权,并以"人权"要挟、制裁、干涉别国,实质是挂羊头卖狗肉,尽干杀人越货的勾当,科索沃战争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外交政策教案

我国的外交政策教案

我国的外交政策教案教案标题:我国的外交政策教案目标:1. 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探讨我国外交政策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外交政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为什么重要?它对国家和个人有什么影响?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利共赢、互相尊重等。

2. 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中国与邻国的外交关系、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讨论学生对这些案例的看法和观点。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外交政策在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

第五步:总结(5分钟)1. 总结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历程。

2. 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关注国际事务,了解并参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导入素材。

2. 与我国外交政策相关的文献、报纸、杂志等。

3. 与我国外交政策相关的案例材料。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2. 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的合理性。

拓展活动: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外交官进行讲座或座谈会。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调研或写作,深入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发展。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问题》论文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稳定;动荡;未来走向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在南中国海,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试图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礁的主权并在岛礁上兴建设施,强化占领;日本强占钓鱼岛;朝鲜半岛核危机等等。

那么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争议和摩擦的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着哪些有利因素和哪些不利因素?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一、摩擦和纠纷的原因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 万公里长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 个。

中国还有 1.8 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

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的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整个世界上较为见。

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的性质,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2、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还有南中国海问题。

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

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3、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关于中俄关系的战略思考

关于中俄关系的战略思考

关于中俄关系的战略思考欧颖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经历了睦邻友好关系、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后进入了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

发展中俄关系不仅成为两国外交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道路走向何方将取决于影响两国关系问题的变化和发展,谋求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是中俄两国最大的共同战略利益和互利共赢的持续性保障,是中俄战略关系第二个10年关键期的重要任务。

中俄关系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中俄两国既是政治军事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主要战略伙伴国。

深化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全局中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

(一)中俄两国同是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中国和俄罗斯同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俄罗斯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森林资源、水资源和很多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俄罗斯同时也是世界军事大国,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人口第一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二)两国地理位置均十分重要。

俄罗斯西临欧洲、东临太平洋,与美国接壤,北接北冰洋,南接中国大陆,处于亚欧大陆的交界地带。

中国位于俄罗斯的南部,与十几个国家接壤,南临东南亚各国,东临韩国日本。

中国是大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对该地区稳定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三)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

古俄罗斯在公元9世纪就已出现,如今俄罗斯拥有130多个民族,宗教林立;由于横跨了亚欧大陆,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

其中,俄罗斯的文学、美术和古典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的国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东亚各国的文明发展都留有中华文化的影子和痕迹,中国是东亚文明圈的起源地和发祥地。

中俄两国的地缘政治和文化传统表明:发展中俄关系是中国两国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要、应当优先考虑的一项内容。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

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是形势政策课程教育一直以来,形势政策课程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写论文的标题是怎样写的,选择论文标题内容需要做好哪些相关的准备。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形势与政策经济论文2017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篇1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是牵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冷战后各国关系呈现出新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存、局部冲突与动荡仍存,世界各国关系虽然看似风平浪静,然而却深藏着风风雨雨。

国际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一切都建立在维护各国利益的基础之上。

当前大国关系主要指的就是美俄关系、中美关系、欧美关系以及中俄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个态势:美俄关系在历经曲折发展后重新走向较量,中美在相互适应中积极探索双方互利的合作关系,同时欧美盟友重新获得合作动力,而中俄关系也迎来较为缓和的时期。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贸易、发展生产,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在借助内部改革和外部良好机遇的有利条件下,很快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很大的冲击,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地位有所下降。

从不久前的G7峰会来看,其走向与面临的问题无疑折射出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是G7峰会影响力下降,凸显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实力削弱与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

近年来,G7峰会的落寞与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刻的比照。

冷战结束初期,G7曾囊括了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这7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一度超过50%。

然而时过境迁,2014年主要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发达国家;其中,中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跃居全球第一和第三位。

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答:1、祖国统一面临挑战:目前,台湾地区仍然是较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台分裂势力也越来越嚣张。

再加上我国与周边邻国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领土、领海方面的争端,国际敌对势力也借机制造事端,使祖国统一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

2、美国、日本等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

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

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

战略上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

例如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东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大部深度超过1000米,坡度很陡,形成西部大陆架和东部岛架的天然分界。

但日本却提出以东海中心线为界,企图占去我2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

但历史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总的来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国家的边界问题大多得到了解决,但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威胁。

中印等边境争端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

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近日,国内外分裂势力愈来愈强,暴力恐怖事件频频发生,对国内外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全造成威胁。

国家利益不顾,为迎合某些西方大国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采取政治斗争与暴力对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

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

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谈爱国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过30年, 3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期来之不易,然而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分因素依然存在。

作为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现阶段我国周边形势依然严峻,伴随经济的崛起,我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交往的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矛盾与碰撞时有发生,周边安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目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威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亚五国由于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东突组织在新疆不断制造血案,企图把新疆分裂出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纵容和支持下,对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推波助澜。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历史上来看俄罗斯是鲸吞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

清代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变革

清代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变革

清代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变革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清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改革,对外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清代对外关系的初期阶段清朝在战争中建立,对外关系一度处于被动状态。

但是康熙皇帝治下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恢复了一定的地位。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与安南、缅甸等邻国和英国、俄国、荷兰等欧洲殖民列强保持了一定的关系。

康熙皇帝一度利用内忧外患政治策略,成功地使中国保持一定的稳定和繁荣,对外政策较为稳健。

二、对外政策的转变清代中期是对外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时期。

在雍正、乾隆皇帝的治下,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首先,在这一时期,渐渐出现了“闭关锁国”的思想。

在此时期,中国逐渐封闭国门,与世界的联系减少,对外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压制。

其次,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政策。

乾隆皇帝认为,中国必须对外扩张,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繁荣和安全。

因此,在乾隆皇帝的治下,中国向西北和东北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和扩张。

这种对外扩张的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对外关系的再度转变清代晚期,对外关系再次发生了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加强,清政府在与列强的交涉中趋于软弱,加之内部无力,导致中国变得更加孤立和弱小。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对外关系转变的重要标志。

1856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在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

此后,列强陆续对中国发动侵略,并对中国进行种种不平等条约的强制签订。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极度下降,一度处于半殖民地状态。

四、思考清代对外关系的变化,既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受到内部政治经济变化的影响。

清代在初期的开放和中期的封闭,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特点。

而晚清时期的落后和半殖民地状态,则反映了封建王朝所带来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内部制度的弊端。

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的国家。

探讨中国周边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探讨中国周边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探讨中国周边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从鸦片战争爆发到21世纪,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一直紧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国周边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国周边关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浅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走向区域整合的新阶段》[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

然而,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多方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损于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势将走向整合的新阶段。

[关键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区域合作;区域整合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

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越过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设想将获得更加坚实有力的战略依托,整个亚洲板块在全球力量分布中的上升态势将变得更加突出。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开始于1989年中苏(俄)关系正常化。

在以后的几年里,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大力开展睦邻外交,把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首要目标,使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国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分别签署或发表了面向2l世纪的双边战略关系框架文件,如中印(尼)《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方向的联合声明》(2000年5月22日)、中越《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2000年12月25日);与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韩国、哈萨克斯坦等邻国分别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乌(兹别克斯坦)《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中哈21世纪合作战略》、《中吉2004—2014年合作纲要》、《中塔关于发展两国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双边关系文件,为发展“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制定了战略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部编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部编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页纸教师出示互助提纲,师友合作在课本上找到答案,标出内容。

互助提纲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困难? 3.面对这一局势,中国进行了哪些努力?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 5.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会议的特点?提出的方针?会议的影响? 过渡: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字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出示互助内容师友共同探究 1、出示材料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宣告 思考回答:从毛泽东的宣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后的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独立 自主 和平) 2、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威胁中国的安全,阻止中国统一。

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请依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是什么?(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 3、为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做的? 对策:打破美国封锁,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广交朋友(新中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4、建国第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5、完成表格内容6、阅读材料 4122 53 5出示-----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的两则材料。

根据材料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过渡:新中国当时不仅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中国还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第⼆讲:国际格局与⼤国关系1.国际格局经历了哪⼏种演变类型?主要特征有哪些?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超多强与多极化主要特征:(1)时代主题明朗化(2)世界格局多极化(3)经济趋于全球化(4)安全环境复杂化2.举例分析为什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核⼼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可以从俄罗斯和乌克兰,美国和伊拉克谈⽐较容易。

3.⼤学⽣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持国家的外交政策1、全⾯正确理解我国外交⽅针政策。

国家利益⾼于⼀切。

⼀切外交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坚持中国外交原则⽴场:发挥⼤国应有作⽤。

外交策略要有利于国际⽃争。

2、国⼒壮⼤是强⼤外交的根本保证。

关键是要把⾃⼰建设得更强⼤。

稳定是压倒⼀切的。

改⾰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3、⼤学⽣应以实际⾏动⽀持国家的外交政策。

积极宣传我国的外交⽅针、政策。

对抗和合作都是为了争取国家利益。

冷静、理性处置国家政治⽣活中的涉外事件。

学好本领,做强⼤中国外交的栋梁之材。

第四讲:中国周边环境与“⼀带⼀路”4.如何理解“⼀带⼀路”战略的重要性?1.“⼀带⼀路”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2.“⼀带⼀路”是实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3.“⼀带⼀路”是新⼀轮全⽅位对外开放的重⼤举措4.“⼀带⼀路”将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由化提供⼀种新路径5.如何理解“⼀带⼀路”的基本内涵?“⼀带⼀路”的内涵:新型区域合作机制01“⼀带⼀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0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带⼀路”的基础03 在“⼀带⼀路”框架内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它的重要特征04 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带⼀路”的⽬标6.“⼀带⼀路”建设⾯临哪些挑战?1、⼤国战略介⼊和博弈加⼤,对共建“⼀带⼀路”形成⼀定的牵制或掣肘。

2、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对推动深化相互投资及产业合作带来较⼤的不确定性。

结合十六大报告,分析我国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及我国的新安全

结合十六大报告,分析我国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及我国的新安全

结合十六大报告,分析我国的”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及我国的新安全! (这是北大04年考的一道题,我发现这两年很多学校都考了睦邻外交,而复旦还没有考啊)我的答题思路:1)首先,对于十六大的报告内容我不是很了解(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关于睦邻,富邻身什么的吧),但是看题目,我觉得他不就是在说睦邻外交与新安全观,新安全政策吗?所以答这题就紧扣睦邻外交与新安全观新安全政策2)睦邻外交,其具体实施起来还不就又回到”伙伴外交”;而新安全观是最近几年比较热的话题,其内容与核心就是在于”平等,互利,互信,协作”,其实施不就是安全观的转变,安全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地区合作,合作安全(这也是新兴话题,我觉得也应该指出)3)做为论述题,我觉得答题一定不能够把视角放得太小,不然不就是成简答题了,所以我会尽量把我能够知道的,能够想到的东西都答出来4)我的具体答题时:A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简短回顾B新时期下中国周边外交形势:机遇+挑战.C在大背景下,我们如何实施外交政策,即如何做;D实施该外交政策的目的,意义,影响,当然还要随机点出一些热门话题,时事热点,这样给老师以我关心时政的印象.补充:思路基本不错,回答睦邻外交时可以提及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友好外交政策。

新安全观是与建立怎样的国际秩序相联系的,可以涉及到当前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或者是国际大环境。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简短回顾(尽量简单但是要证明与以前的友好和平外交是一脉相承的)1>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政策提及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希望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平相处。

:如从一边倒到一条线政策2>第二三代领导人的外交政策:(注意提一下中国从80年代起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尤其是邓小平的关于韬光养晦的十六字外交方针)A全方位,非意识形态,非对抗性B伙伴外交+新安全观二)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挑战前先综述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国际环境,只做概述就可以1>机遇:A周边的新稳定期B多边安全机制初步形成C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D911后的机遇2>挑战:A周边一些国家势力上升,力量对比的变化,如韩国,越南,印度势力上升B中国威胁论犹存C跨国犯罪,民族分裂势力,宗教冲突,这些也要求我们处理好周边关系(与周边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领土争端)三)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实施1)实施伙伴外交政策,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到睦邻,富邻,1>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面对东盟扩大“10+1”…10+3”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2001年中国提出,2002年开始谈判,决定2010年建立);对南中国海主权问题,2002年的<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国”搁置主权,共同开发”2>南亚:中印建设性伙伴关系,边界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经济合作3>中亚:1996年的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2001年的上海精神,反恐,分裂主义等‟困境:911后美国在中亚各国的驻军,以防止上海合作组织空心化.4>东亚:维护半岛和平,半岛无核化政策,四方会谈,朝核六放会谈;中朝传统友谊,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提及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5>美国:我觉得这是中国特殊的”邻国”中国什么时候都得重视,防止中美关系的下滑等2)区域合作(顺便提出合作安全,因为合作安全也是新鲜事物),倡导新安全观与新安全观机制的建立1>什么是新安全观:平等,协作,互信,互利,平等是前提,互利是经济合作基础,协作是手段,互信也是必须的.2>倡导建立与继续完善以存的安全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甚至可以包括亚欧会议什么3>对于已经存在的安全机制,中国要积极加入,并且获取平等权利,甚至主导权,从而维护亚太的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四)中国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意义,评价,以及我自己的思考.要先提到我们国家目前的主要任务:抓住21世纪初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来进行国内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邻国关系的转变与思考外语系11级9班罗文婕学号:11680913中国与邻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建立了悠久而密切的联系。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对亚洲国家实行殖民统治,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许多历史的联系被削弱或者扭曲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与邻国发展新的关系,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形势,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反复和曲折。

与邻国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居于特殊的和首要的地位,处理好周边关系是改善中国国际环境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周边邻国成为中国创建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构建和谐世界和地区的首要之地。

中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接壤,还有近2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国家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几个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因此,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有着如此多邻国的国家实属少见。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都是被置于捍卫国家安全的被动应对型架构。

比如,为了国家安全,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中苏分裂后,又不得不实行国家动员进行备战,甚至不惜以武力惩罚越南。

与邻国的关系的发展都逃不脱这些大事件的阴影。

20世纪50年代,中国周边地区的总体关系结构是受两极格局和意识形态制约的,几乎在所有地区都形成阵营分野,造成阵线分明的对峙或对抗局面。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即与苏联结盟,即抵御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压力与遏制。

由于“一边倒”,除了极少数例外,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被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

中国与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的关系处于隔离或对峙状态,而与那些从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后,这种分隔就变得更为突出。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60年代末,两国发生严重对抗,甚至爆发了边界武装冲突,苏联从中国的盟友,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比如,与越南、印度和蒙古的关系逐渐恶化,甚至转向敌对。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化解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中国开始采取与西方和解的战略,积极推动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并且建立反苏合作阵线。

中美关系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使得中国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如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的关系逐步实现了正常化。

然而,尽管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被动应对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从总的来看,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总是被动的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因此,这使得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时把中国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旋涡之中,像朝鲜战争,由于中国直接大规模卷入,对中国的周边环境与邻国关系产生极大地影响。

在被动应对的架构下,中国无法建立起一个符合自己发展利益的,且能够发挥主导性影响的周边环境。

这里有国际大格局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是冷战大格局的影响;也有自己本身的因素,比如经济不发达,实力弱所产生的对外部安全威胁的畏惧;意识形态之上,不切实际的“世界革命”外交(尤其是在文化革命中)所导致的认为树敌等。

在相当一个时期,中国的内政取向多有变化,国家战略重心的定位也不时发生大的转变,尤其是对国家安全的认定有时也发生偏差,这些都对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产生影响。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对外关系,其中包括与邻国的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由于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外政策也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中国的周边外交也逐渐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把重点放在改善和发展与各国的稳定、和平与合作的轨道上来。

在新的思想与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在处理与邻国关系上的有许多新的举措,作出了新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苏于1979年10月开始举行关于双边关系的谈判,中国的主要目标是解除苏联对中国的实际威胁,提出了《关于改善中苏两国关系的建议》,其中包括消除安全障碍,发展经贸关系,开展边界谈判。

1984年,两国签订了关于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的协定,1987年,重新开始进行边界谈判,直到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

中国作出新的努力改善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1978年,邓小平访问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

中国明确表示,支持东盟国家维护独立与主权,支持东盟加强东盟自身的团结,此举推动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的改善。

不过,由于柬埔寨局势恶化,中越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大,1979年2月,中越边境战争爆发,整个80 年代,中越之间的对峙长期存在,两国虽未断绝外交关系,但各方面的正常联系基本中断。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1978年间,中日不仅实现恢复邦交,而且还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的新基础,尤其是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

在南亚地区,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但与印度的关系由于60年代的边界冲突,长期处于不正常局面。

为了改善与印度的关系,1981 年6 月,黄华副总理访问印度,双方关系开始解冻,并就边界问题开展谈判。

尽管中印关系此后的发展并不顺利,但是,还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1988 年12 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这使中印进入了比较正常发展的轨道。

此外,中国在保持与朝鲜关系平稳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对韩国不接触的政策,从发展经贸关系入手,逐步扩大联系,为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基础。

从总的来看,经过调整,中国与邻国关系总体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这样,以改善双边关系为基础,实现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综合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冷战结束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大国关系结构的调整。

由于两大阵营的对立不复存在,大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寻求建立伙伴关系。

这为近邻国家处理其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参与地区事务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在国际局势缓和的大背景下,谋发展成为主流,这为中国与邻国发展关系提供了新的基础。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上升。

中国实力的上升也为中国在周边地区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从而推动了中国主动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的意识和政策。

在新的格局和环境下,主动构建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主体内容。

而在构建长期和平发展环境中,周边环境被置与突出的位置,因此,与邻国的关系也就被放在首要的地位。

为了构建一个长期发展的和平环境,中国积极推动国家间的伙伴关系。

构建伙伴关系是中国的一大创造。

“伙伴关系首先是一种非对抗性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一大特点是,不直接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不结盟对抗第三国,而是积极推动新的协商合作,创建新的利益基础和架构。

伙伴关系的建立使中国的外交空间大大拓展。

中国把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

到90年代初,中国与所有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包括同印度尼西亚复交,同新加坡、文莱、韩国,还有从前苏联新独立出来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建立外交关系,同蒙古、越南实现关系正常化,并且与各国逐步发展起了全面合作伙伴或战略合作关系。

到21世纪初,中国的新睦邻外交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目前,尽管中国与邻国之间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已经没有敌对关系。

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

中国的快速崛起引人关注。

我们主动提出来要和平崛起,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如前所述,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强大起来了,它要做什么,大家都关注,因为涉及到人家的切身利益。

我们提出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国崛起(特别是近代)的道路。

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开始很多人可能不信,如果我们坚持下去,让时间考验,慢慢大家会把它作为国际关系中新的准则,至于将来能不能成为主导的关系,好要要看我们本身的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真正意义上的周边外交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如何与邻国长期友好相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使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长期稳定、和平、合作与发展。

[1]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研究员。

本文参考了本人与周方银博士合著的“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一文的内容(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2] 参见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党锐锋、曾辰:《中国的外交战略格局———周边是首要》,《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8期,第69页。

[3] 江泽民:《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8月),《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

[4]张蕴岭:《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载张蕴岭主编:《中国与周边关系:构建新型伙伴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5]参见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载牛军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16页;唐希中等:《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1949-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1页。

[7] 安全亦取决于对安全判断的主观能力。

见张蕴岭主编:《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8]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