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资格体系概念

任职资格体系概念
任职资格体系概念

一、任职资格体系问题的提出:

在大量的管理和咨询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往往受到以下管理方面的困惑:公司方面明确了使命、愿景、价值观,但只是挂在网上做给别人看,公司说的与员工做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公司高层期望员工应有的职业素养只是一厢情愿;

公司经过反复调研、考察、论证,决定拓展新项目,一切就绪后才发现无人可用,只得作罢;领导力发展方面没有系统规划,人才准备度不够成为不少高速增长公司的瓶颈;

关键岗位的用人决策的依赖直觉与个人经验,由于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方法,甚至存在“试人”的现象,数据显示国内管理人员招聘成功率不足50%;

公司建立了能力模型(也称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可用于招聘选拔等,但是面临岗位晋升、工资晋级等实质问题时,又显得束手无策,无据可依;

经过公司考察,将在业务上屡创佳绩的某明星员工提拔为管理人员。结果业务专家沦为平庸的经理,不但四周的人不满,本人的职业生涯也陷入泥潭,进退两难;

不少老板看到公司在创业期过后,员工的工作激情不再,效率低下,于是引进咨询项目,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绩效管理系统,以图改进公司绩效,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结果却是上下均应付了事,对强制分布的做法甚至处处设法抵制。老板一头雾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公司通过薪酬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激励机制,有效性却非常有限,有些公司的员工甚至比以前更为不满了;

下属工资不能高于主管,技术人员不往管理岗位发展就没有前途,不少技术骨干纷纷另谋出路;

任何员工都有主观愿望,希望把工作做好并有所成就,但由于员工发展通道不明确,在公司看不到个人的未来,公司飞速发展,个人却没有相应增值,员工日益消极;

公司非常舍得为中高层干部花钱培训,但往往收效甚微,有的培训课程下来,公司甚至更加忙乱了;

一旦某些管理人员或明星员工离职,身后往往留下一大片空白,对知识、经验、技能的提炼和传递缺乏有效性和系统性,成为不少公司业务断层的难治之症。二、问题的原因

上述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问题: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希望员工如何做事,员工应有什么样的贡献?

解决之道在于:在投入上,企业要明白员工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知识、技能,在员工作业的过程中,企业要将期望员工的行为明确传递给员工,最后,再管理好员工的贡献,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管理循环。这也是任职资格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所在

三、任职资格体系的介绍

准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任职资格体系的介绍任职资格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1、任职资格标准:

包括三个方面:胜任力标准(素质、知识、技能)、行为标准(工作行为、职业行为)、贡献标准(工作成果、解决问题、知识贡献)

2、任职资格评估:

评估上述任职资格标准的方法论包括:结构化行为访谈(BEI)、文件筐测试、素质测评(心理测试/问卷)、取证评价(职业化水平认证)、述职评审、演讲、纸笔测试、案例分析、投射技术、行政职业能力测评等。

3、任职资格应用:

根据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标准组合和评价方式,用于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培训与发展、领导力发展(晋升、继任计划)、组织发展、职业发展规划(双通道职业发展)、知识管理等方面。例如[1]:

1)管理岗位晋升:

a)标准:领导力、工作行为、贡献。

b)评估方法:可以采用行为面谈(观察)、取证评价(考察行为与贡献)、述职评审、演讲、文件框测试等方式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说明:管理岗位晋升,首先要考察拟提拔者是否具备领导素质,如成就动机,影响他人的意愿等,这些素质基本上很难培养,企业往往认为可以在上岗之后再针对性培养深造,实际上是徒费时间而已;其次,要看拟提拔者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显示相应的行为,如具备管理素质的人在日常工作行为中往往显示出影响他人的特征,善于建立关系,对人际关系敏感等;最后,企业要考察拟提拔者的贡献。贡献与绩效不同。绩效强调短期,如这个季度你做的好,我给你考核成绩为“优”,这是绩效;贡献则结合短期和长期,你出了工作成果,当然算贡献,你培养了他人,对组织而言是长期贡献,你若将知识和技能进行细化、整理、创新,传递给公司其他人,则是更宽泛、更长远的贡献,相对而言,后二者对组织的长期发展更为重要,这也是组织对管理者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一般企业提拔干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凭能力,然而一个人有能力,但在工作中不能有相应的行为表现,对组织不能有贡献,充其量是个摆设;二是看业绩,业绩是短期的、片面的,这种方法往往把优秀的业务专家变成平庸的经理,类似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三是凭资历,拍脑袋,这种方法就不值得在此讨论了。)2)技术资格晋升:a)标准:知识、技能、经验、贡献

b)评估方法:知识考试、撰写论文、资格评定会议等

4、任职资格体系模式:

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任职资格体系

[1][2]5、任职资格体系实施思路:

通过职位分析,建立公司任职资格体系

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业务模型及活动库

提取关键活动形成任职资格体系级别

选择标杆人物进行任职资格测评

修正标准,完善制度文件

提出培训、轮岗、薪酬等和任职资格的接口关系

6、提供的价值。以任职资格为基础,可以牵引人力资源系统,进而达到推动组织成长的目的,表现在:

1.于中长期,可以实现:

a)清晰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b)为策略性的人才招聘选拔提供标准和方法;

c)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培养/发展/继任计划;d)通过多种职业发展通道,强化员工激励,留住人才并充分挖掘员工潜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e)核心员工的中长期激励,从物质满足转向内在需求的满足;

f)组织发展,确保组织能力与市场变化的长期适应性;

g)持续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均效益,特别是知识型员工(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的作业效益;

h)知识管理,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扩展。

2.于短期,可以实现:

a)开展职业行为管理,促进员工业务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员工工作职业化水平;

b)运用职业资格评价结果,为员工晋升与薪酬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等等;四、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设计。

[3]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有必要进行统一规划、系统设计。而且,伴随着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也要随之建立,甚至有可能涉及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内容的重新分配,而这些,往往是部门层面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公司层面的工作,要统一规划。否则,就会造成思想的差异、方法的不同、力量的分散,导致最终的结果事倍而功半。比如,某公司在公司层面建立了一套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各部门在执行公司层次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同时又建立了自己本部门的一套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这样做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公司研发中心的任职资格等级划分为6个级别,6级是最低的级别,而工程分公司则只有4个级别,1级为最低级别。这样划分的后果会造成两类人员相互流动时,级别对应出现困难,给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对于任职资格的评定组织存在着两套“班子”,公司及部门各自建立了自己的任职资格评定组织,其结果是重复评定、互相冲突。

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应有利于职位之间的业务配合,为人员调配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打破部门的用人差异,实行统一的人才管理标准;有力于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职位适应性的提高。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其前提就是统一规划、系统设计。因为如果不从企业层次进行规划,就无法打破各部门的用人差异,人员调配的空间相对也比较小。

(2)职位分类分层缺乏相应的原则指导。

职位族划分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任职资格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职位族划分包括两个方面:职位分类和职位分层。职位分类是指对工作性质相同、任职能力相似的不同职位进行识别和归类。职位分层是指根据企业战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不同职位类别工作难度、任职能力要求的复杂性来对不同职位类别进行层级划分。任职资格专家豆世红认为,职位分类分层必须遵循六大原则:与工作紧密结合原则、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原则、统一分类原则、区分度明显原则、垂直上升和横向流动双向发展原则以及突出重点领域原则。

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职位族划分才有依据,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某公司在任职资格管理中,规定了“评聘分离”的原则。这里,“评”指的是判断资格申请人是否达到任职资格标准的要求。“聘”指的是人员配置,将合适的人调配到合适的职位上去。实际上,根据“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原则”,就要求将“评”和“聘”结合起来,“评”是“聘”的基础,“聘”是“评”的合理延伸。只“评”不“聘”,会造成人才的和公司资源的双重浪费,特别是对于高级人才而言。因为高级人才能力强,应该去做一些复杂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公司没有相应职位让其来从事这类工作,对这类人才而言,才能无法得到施展,是人才的浪费。对公司而言,为了留住这些人才还要支付相应的成本,所以对公司的有限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不“评”就“聘”,往往无法保证“聘”的效果,无法保证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任职。

职位族的分层首先要考虑战略对人才的要求,要进行战略规划,明确企业需要哪几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比如某公司目前非常需要系统类层面的人才,那么系统类的层次划分就要达到比较多,因为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了。除此之外,职位

层次的划分还要考虑任职能力的差异,任职能力复杂的职位类别,层次划分的可能就要多一点,比研发类。任职能力相对简单的职位类别,层次划分就可以少一点,比如后勤类。同时,职位类别的分层也要体现区分度明显的原则,层与层之间要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资格标准要不同,以方便任职资格管理工作和薪酬体系的设计工作。一些公司为了让员工有足够的晋升空间,往往人为的将等级层次划分的比较多,这样,层与层之间的区分度就不明显,相应的激励体系的差异性也比较小,造成任职资格体系吸引力的下降。

(3)资格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资格标准由专业能力、经验和成果(或者说贡献)三部份组成,不同级别的员工在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资格标准界定了每个级别的员工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资格标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基石,建立切合公司实际又有一定前瞻性的资格标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不合适的标准会给任职资格等级评定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使得任职资格评定工作成为一种形式,往往会将资格变成一种资历的体现,而不是能力的象征。

在任职资格等级标准的建立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有两个。

第一,标准界定的不明确。

一般来说,经验与成果是显性的,不同资格等级所要求的经验与成果相对容易界定,参与任职资格等级评定的评委可以比较容易评定申请者是否达到资格等级的要求。而专业能力则不同,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内的工作或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其范围要比一般能力更为广,专业能力应包含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四方面之领域。其中,知识和态度也是显性的,其标准和评定也相对容易。技能和情意则是隐性的,比较难于界定。因此在提炼资格等级标准的时候,往往将技能定义得非常笼统。比如,某公司将二级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系统维护能力定义为:具备公司一种以上产品的独立维护能力。这种定义会为将来的资格评定判断工作带来不便。

第二,标准脱离企业实际情况。

有些企业在建立任职资格等级标准的过程中照搬一些行业领先企业或者规模比

较大的企业的资格等级标准,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结果造成资格标准完全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带来的结果就是在资格评定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员工达不到标准,只好放弃资格评定工作,半途而废。

(4)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缺乏激励体系的支持。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资格等级往往代表着员工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其需求是有所不同的,相应的激励措施也应该有所差异。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企业必须设计系统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员工朝企业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和发展,达到“激励相容”。激励机制的缺失和扭曲会造成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失败。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同任职资格等级的物质激励差异不明显,没有做到及时激励,资格等级上升了,薪资水平并没有及时增长,往往等到年终加薪时再增加薪资,这样做给员工造成的印象是:不同的资格等级之间薪资没什么差异。从而客观上造成了任职资格体系吸引力的下降。

第二,由于种种原因,权利等非物质激励手段分配不均,向管理通道倾斜,造成专业通道的吸引力下降,员工的职业发展道路被扭曲。

第三,激励政策的透明度有待加强,适当的透明可以减少员工不必要的猜测,从而增加专业通道的吸引力。第四,激励措施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和体系化。激励体系的概念非常广泛,薪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方面,《华为基本法》中提到:华为可分配的价值,主要为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机会、职权、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医疗保障、股权、红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有效的激励体系必须依据不同的激励对象来进行各种激励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激励对象的需求。

五、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运用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在管理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5.1员工任职资格等级的初次评定

本公司新员工的见习期为半年,半年后进行初次任职资格等级评定,评定依据为: l)新员工在见习期的表现;

2)见习期内是否参加了规定课程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3)见习期结束后必备知识和技能的考试结果。

5.2任职资格等级升降

任职资格等级升降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本公司参照任职资格管理做得较好的公司的一些做法,更着眼于本公司实际情况,反复考虑、磋商,制订出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任职资格等级升降方案,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

l)任职资格等级升降方案由企业管理部统一规划,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执行标准不统一,部门间互相攀比甚至拘私的不良现象。

2)本公司任职资格等级升降方案的要点如

下:①企业管理部根据当年的综合计划和定员方案,经与各部门协商,按各部门某任职资格等级人数的一定比例确定该任职资格等级升降人数;

②由各部门推荐升降级人员。各部门首先根据员工年绩效平均分及部门对员工的综合评分,按一定权重算出员工的任职资格总分,依据总分高低对员工进行排序,排序靠前的推荐升级,排序靠后的推荐降级。其中员工年绩效平均分占主要权重,部门对员工的综合评分占一定权重。因为部门内部不同工段对员工实施绩效管理时可能出现松紧尺度不一,为消除这一影响因素,公司只给予各部门一定权重的综合评分权力;

③企业管理部审核各部门推荐的升降级人员名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参加升级考试:A、参加任职资格升级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培训且考试合格;B、阅读晋升任职资格等级必读书目并写出阅读心得(每篇不少于1(XX)字),阅读心得交企业管理部审核通过。此前,为了扩展员工的知识面,提高员工素质,公司制订了晋升任职资格等级必读书目,以管理类书籍为主。如发现推荐升级的员工不符合上述条件或有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则要求该部门重新核定后再推荐。④企业管理部审核认可的参加升级和降级

的员工分别参加升级和降级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确定升降级员工名单并报经理办公会审批通过。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首先,系统的规划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成功的前提。

要做到系统规划,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开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奈尔教授的核心能力---核心人才模型。首先由企业战略得出企业应该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再由核心竞争力推导出与之相应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推导出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具备的核心人才是什么。这个步骤是系统规划的关键,明确了企业的核心人才,也就明确了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重点。

其次,合理职位族划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成功的基础。

分层必须遵循六大原则:与工作紧密结合原则、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原则、统一分类原则、区分度明显原则、垂直上升和横向流动双向发展原则以及突出重点领域原则。在此基础上,可先结合实际提出职位分类分层初稿,再将此初稿与各部门讨论、修改,以保证职位分类分层的适应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打破部门界限,统一人才分类标准。职位族划分完毕之后,紧接着要进行不同职位层次的定义,定义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负责任,解决问题的难度、复杂度、熟练程度和领域,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对流程优化和体系变革所起的作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

再次,切合企业实际的任职资格等级标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成功的关键。

任职资格等级标准包含三大模块:专业能力、经验和成果。前文提到,经验、成果以及专业能力中的知识和态度是显性的,比较容易界定。难于界定的是专业技能和情意两个要素隐性要素。对此,可以采取隐性要素显性化的方法。就技能而言,因为技能主要体现在行为过程中,而行为是显性的,评定者可以通过关键事件记录法来考查被评者是否达到了要求。当然,这就要求任职资格评定工作要贯穿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始终,不断的进行关键事件记录,而不仅仅是阶段性的评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切合实际的、有效的任职资格等级标准。

最后,有效的激励体系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能够成功的保证。

建立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为了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员工的能力发展提供了“看得见”的阶梯,然而,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体系做支撑,员工就不会沿着阶梯而进行努力,企业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最终称为了一个“摆设”。因此,有效的激励体系对于保障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

成功是必要的。对于不同的职位族以及同一职位族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要设计不同的激励模式。多种激励模式的组合便构成企业的全面报酬策略。全面报酬由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两大系统在内的四部分所组成。经济报酬系统由作为直接经济报酬的薪酬和作为间接经济报酬的福利两部分所组成,非经济报酬系统包括工作特征和工作环境两部分。这种方式在IBM取得了成功,在评价全面报酬策略时,IBM公司企业系统、个人系统、软件及技术集团负责薪酬的主管里其特博士说:“尽管我们是在和一些腰包极为肥厚的公司竞争,我们仍然能吸引到真正优秀的人才。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管理、以及人们可以发挥作用的工作场所。如果工作体验不好,就会立即在我们的人员流失数字上显现出来。”

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系统的规划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成功的前提,合理职位族划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成功的基础,切合企业实际的任职资格等级标准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成功的关键,有效的激励体系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成功的保证。

七、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的几个注意事项

1、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管理的关系。不少人认为把冰山模型分成两部分,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叫做任职资格管理,水面以下的部分叫做胜任素质。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国内对任职资格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参考书籍比较少,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个人比较赞同德为咨询公司提出的任职资格管理与胜任素质模型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任职资格标准包括知识技能、素质、行为、贡献等内容,素质模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任职资格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各部门的统一协调性方面。

在建立任职资格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资格标准的订立,做到标准一致,同一个衡量标准。有的公司在资格标准的不同部门之间岗位的资格标准的行为标准的定性上出入很大,还有就是各分公司之间也容易出现标准不一的问题,同一个岗位这个公司这样定资格标准,那个分公司那样定资格标准,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资格标准混乱的状况了。

3、任职资格标准缺乏有效的应用。

很多公司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一套任职资格管理体系仅仅作为招聘员工的依据,如此一来,任职资格管理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任职资格管理不仅能运用在招聘上,而且在培训、考核、薪酬、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任职资格管理能盘活整个企业的管理,它被任正非视为华为过去十年的三大成功变革之一。可见其意义的重大。

任职资格体系的定义

任职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种任职角色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行为能力和素质要求,从事不同职类、职种、职层的工作的人所经验、技能、素质与行为之总和,它与职类、职种、职层、职等、需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能力是不同的,各职类、职种员工任职能、职级、职位密切相关。

八、任职资格系统之目标战略策划

1、战略制订过程

任职资格系统战略制订应有充分的依据。主要包括:

a)由企业战略目标分解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战略项目的分解,任职资格系统的战略策划主要依据人力资源战略,围绕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目标制定的分系统战略;

b)内部组织环境的变革,随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为更好迎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求,制定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目标战略,并及时支持组织结构的变化;

c)内部人力资源素质能力的变化趋势;

d)组织的技术、管理、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要求。

2、最高管理者主持有关层次分析信息,对任职资资格管理战略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3、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必要时,对经营战略进行适时调整。

4、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应体现组织的经营理念,不断满足顾客和员工的需求、期望和利益。

5、任职资格系统的战略部署

6、根据经营战略制订组织架构的发展规划,包括:各职种的职位等级、任职资格人员的素质、薪酬、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过程支持的原理、方法、计划等。

7、组织应以年度方针、目标来贯彻发展规划,目标应展开到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

具体分析:

1、任职资格系统的运作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是为满足企业实现整体经营战略,在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对任职资格系统的建立宗旨、发展方向、目标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员工素质能力的保障,是企业战略目标确保和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条件。

2、策划和制订企业的任职资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的决策;公司为确保战略决策的正确性,首先必须建立战略决策的科学程序;公司总经理和管理层的决策能力,是决策正确性的首要因素。

3、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策划和决策的正确性,还取决与决策依据的信息是否充分。策划和决策所需的信息,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本行业或相似行业的职种、职类、职层的科学布置,了解本行业职务的标准、职层的等级排序、了解本行业发展的关键职种与职类,针对性地策划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

——顾客及市场需求,顾客与市场的需要是企业内部能力的后备约束,它是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任职资格管理系统随顾客与市场需要的变化而调整内部,使提升的职层、职类、职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

——行业竞争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素质跟不上,职层、职种的等级划分不合理就有可能约束滞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不能及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还需要对同行业的竞争环境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组织的内部条件,包括技术、管理、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任职资格系统是建立在员工素质模型的基础上的,员工的素质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内部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

4、要想使经营战略策划和决策正确,公司总经理还必须组织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供决策的方案;并组织人员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只有在分析和论证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才能保证所制订的战略策划的正确性。

5、公司制订的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体现的经营理念;

——具有不断满足顾客和市场需求和期望的能力;

——战略考虑了相关方的利益,主要相关方包括员工、股东、供方等。

6、为确保公司的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战略得到贯彻实施,应做到以下两方面的战略部署。

——根据经营战略的分解,编制公司的任职资格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规划应核心竞争力提高目标、内部管理科学、经营战略目标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等;

——以年度目标管理,每年将企业经营战略及人力资源战略发展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分解为实现任职资格系统的年度方针目标;目标要进行展开;横向展开,应展开到相关的职能;纵向展开,应展开到相关层次。

九、任职资格评价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任职资格评价与绩效考核,表面看来,似乎都是对人的考核评价,其实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绩效考核关注把事情做好,任职资格关注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绩效考核强调结果导向,任职资格先培养做事的能力,重点在过程,最后还是回归到结果;绩效考核重点在当期业绩,任职资格关注一个长期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做正确的事情与把事情做好

任职资格由于是对岗位进行分层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实际上就是明确的每个人首先要去做正确的事情。举个例子,同样是软件工程师,明确了任职资格标准后,不同级别的软件工程师的评价将与其一一对应,助理软件工程师,只需要把分到手头的任务做好就可以了,通常对子模块的及时准确完成负责;中级、高级的软件工程师,则是对模块、系统负责,解决所负责项目中的一般问题,确保项目成功,而更高级别如软件专家,则需要对公司的重大项目负责,在专业领域方面,对技术平台、产品平台负有一定责任,对产品的市场成功负责等等。这样,在评价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而绩效考核,通常是对当期任务进行考评,在没有建立任职资格分级标准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责任分配不清,进而导致考评指标不清晰、交叉等,例如,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指标就是,所有的软件工程师都对项目的成功负一定责任,那么,不同级别的工程师,负多大责任,负到何种程度,就说不清了。这就是典型的要求把事情做好,却忘了首先是要做正确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公司各职位类的纵向职责,即角色进行界定。

实际上,上述区别也就解释了很多公司基于业绩的晋升管理的失败。因为业绩好,不代表员工具备更高层次的能力,一个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写得很漂亮,在同级中是最优秀的,只能代表他在模块工作中很胜任,不代表他能管好一个项目,因为管理项目需要系统的专业能力,需要对人的团队领导能力,如果仅仅因为对模块工作的考核连续几次获得A就晋升,可能就是把优秀的人才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了。任职资格评价则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2、关注全程与关注结果

任职资格由于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角度对人进行评价,在具备全面性的同时,也具有长期性,通常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一次评价,这就使得评价尽可能的会客观一些,因为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业绩,有没有短期行为损公肥私,在长期中都是可以看到的,这也鼓励员工多从公司角度看问题,做事情考虑长远而不是眼前。

由于绩效考核非常关注结果,考核周期通常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对员工作出评价,员工难免为了得到好的评价而多用手段,更何况结果往往和奖金、晋升直接挂钩,员工更免不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就算你有考核指标限定,也顾不上许多了,在实行强制排序和末位淘汰的公司尤为如此,保命要紧,只要能把考核成绩弄上去,在看不见的地方,多消耗点公司资源、搞搞暗箱操作,总比灰溜溜的让公司干掉好。这种情况下,通常也会破坏公司的人际关系,考核成了上级得罪下级的事情,界定考评目标成了上下级的博弈、扯皮游戏等等。

法律术语的翻译与法律概念的解释

法律术语的翻译与法律概念的解释 以海上货物留置权的翻译和解释为例; ;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钱钟书先生有过著名的"化"境之说:"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2];。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本人自然是向往这种"最高境界"的,然而,最近研究《海商法》中的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时,发现这一制度在适用中产生的种种分歧都可以归咎于术语翻译。于是彻悟:法律术语的翻译是不能追求"化"境的! 究其原因,盖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人性的精髓因民族、地域、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差异也许可以忽略不计,翻译高手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提炼出人类感觉的共同"精魂","投胎转世"之后,语言习惯的差异便通过翻译家的再创作"化"之而去,出落的是"依然故我"的仙女。然而法律概念是法律制度的载体,翻译往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用目的体系(本土的)法律术语对译出发体系(比如英美的)法律术语,意味着把不完全相同的两种制度牵强地叠合在一起,即使二者所代表的制度内涵有着共同的"精魂",但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影响移植制度的功能。当然,如果立法者的本意是要用本土的制度"化"掉本源的制度,着意把出发制度的内涵植入目的制度,又另当别论。但许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象《海商法》这样一部强调保持渊源制度完整体系的法律,法律术语之间的差异一旦"化"掉,就无法实现法律规范

的功能和法律移植的目的。[3] 我们不妨剖析一个《海商法》制度"海上货物留置权"为例,分析Possessory;Lien,[4]翻译方法如何给法律概念解释造成困惑,由此看出法律术语翻译方法在以法律移植为主要立法渊源的我国具有怎样特别的意义。这一问题至少在具体学科的比较法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海上货物留置权产生背景和由此引出的法律解释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开创了我国将国际公约直接变为国内立法方式上的先例,并且成为我国大陆第一部系统引进英美法制度的立法。这一立法特色对海商法中的概念界定和制度内涵的解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法律结构上看,《海商法》几乎全部是对国际公约或构成国际航运惯例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标准合同形成的。由于公约的逻辑结构十分严密,加之公约渊源于英美法,概念、制度自成体系,与隶属大陆法传统的我国一般民商法体系难以融合,故只能采取整章移植国际公约或国际标准合同的方式,构成我国《海商法》各章的内容。如涉及本文讨论的海上货物留置权的两章内容,分别为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第四章是移植《海牙公约》、

结构动力分析

【结构工程的软件时代】 结构工程已全面进入软件时代,结构工程师要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培养结构概念和体系,锻炼结构整体思维。 《结构概念和体系》是国际著名的结构大师林同炎广为流传的著作。相信大多数从事建筑结构的工程人员都或多或少读过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可以说是结构工程师的必修课。从事结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工作中培养结构概念体系和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这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的软件技术已相当发达,很多繁琐的工作都可以通过软件完成,甚至于智能化到了“一键式完成”的地步。设想,如果在软件再这么智能化而且功能强大下去,到时候,只要输入基本的设计参数和经济指标,按一个回车键,软件就将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全部一条线完成出来了,那么对结构工程师来说不是一场灾难嘛。软件取代所有主要工作,技术人员不就要下岗了啊。所以,我认为,从一个角度来讲,结构工程软件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结构工程师的一场“危机”。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危机面前“明哲保身”,做软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是很关键和重要的,什么最关键而重要,我认为就是结构的概念和体系思维,这个才是将来结构工程师的价值所在,而这恰恰是软件所难以做到的。 闲话暂放,言归正传。这篇博客将粗浅地探讨结构动力学问题的概念和体系问题。之所以关注结构动力学问题,一是因为结构静力学研究已比较成熟,林同炎前辈的《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已阐明很完善精辟了,二是因为现阶段工程结构抗震问题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个时代里不懂工程抗震概念的结构工程师很难成为一个好工程师。 构件→结构→结构体系,整体性思维,需要工程实践的锻炼以及不断思考的积累。在实践中,反复向自己提问是培养结构概念的一个好方法。比如,问自己什么叫振型分解法?有哪些假定?什么叫时程分析法?有哪些优缺点?……这样积累下来,很多概念就越辩越明,结构的概念也就逐渐得到建立。 【结构动力分析的分类】 结构动力分析主要包括:特征值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三大块。特征值分析也称结构自振特性分析,主要求解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向量。反应谱分析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是一种工程上最常用的计算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方法,但这种方法只限于线弹性结构,弹塑性阶段振型分解法不再适用。时程分析包括线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两大类,与振型分解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实测的地震波输入结构计算结构的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具体还可分为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也称Pushover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两类。 上述结构动力分析中,特征值分析和反应谱分析比较常用。而时程分析一般仅针对重要建筑以及体型非常复杂的建筑。小震水准下可进行结构线弹性时程分析,大震水准下需要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现阶段,弹塑性时程分析还属于工程上比较前沿的分析内容,还属于一部分实力较强的设计院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业务”。当然,我认为随着结构技术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软件技术的发达,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将来将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结构设计人员的“家常便饭”。 【特征值分析】 特征值分析也称结构自振特性分析,因为在数学上这个问题属于齐次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的求解问题,故亦称特征值分析。其目的是求解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以前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问题:结构的阻尼比越大,那么结构的自振周期是减小还是增大呢?概念不清就很容易产生混乱。其实,结构的自振特性均是指无阻尼自由振动的特性值,因此不存在阻尼的影响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振型?虽然我们经常提振型这个概念,不少人一时半会答不上来。从概念上讲,振型是结构发生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各质点的相对位移,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一一城市行政区?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具有不同的职 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城镇的相 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历史变化引起 的体系格局变化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基础设施 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 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a) 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 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 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 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 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 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 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 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 城镇科技实力;(j) 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 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1984年《城 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 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 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第四章法律体系试题

第四章法律体系试 题

第四章法律体系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试指南:学习本章的意义,在于了解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与原则、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法律部门等问题,以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形式。 一、填空题 1、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制定的总称。 2、中国法律体系是以为核心的。 3、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补充标准是。 4、由本国各部门法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是。 5、划分部门法既不应过宽也不应过细,在它们相互之间应保持。 6、作为部门法的行政法,就法律渊源来说主要是由国务院制 定的有关一般行政管理的________ 构成的。 7、民法是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 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的总称。 8、国家在调整社会关系时用以影响这些关系的手段和方式,称为。 二、判断题 1、作为一个部门法的行政法,是指由国务院以及地方行政机

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2、体系就是由基本法律构成的整体。 3、划分法律部门的补充标准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4、中国的法律体系是指包括国际法在内的各部门法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5、一个法律部门包括了很多法律规范和具体的法律制度,一 个具体的法律制度也往往 能够涉及几个法律部门。 6、法律体系不包括国际法。 7、划分部门法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全部现行法。 8、行政法部门就是行政法规的总和。 9、凡是调整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领域的法律都应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10、民事诉讼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三、单项选择题 1、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调整的方法 B、法律调整的对象 C、法律原则 D、法律的数量 2、在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word版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 一、安全基本概念 1、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 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失误、故障。本质安全 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 界。 3、事故:造成人员的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 外事件。 4、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 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6、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 的根源或状态。 7、危险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 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系统原理和原则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原则有:(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和原则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为本的思想。 原则有:(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和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原则有:(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和原则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年的主 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 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结构概念与体系

结构概念与体系 1周期折减系数 高规强条3.3.16要求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由于建模时不建立填充墙,造成结构的刚度偏小,因为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得到的地震力偏小。 故周期折减系数对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从而对地震力进行放大考虑。 2计算振型数 高规5.1.13条“……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计算完毕后,在结果->分析结果表格->周期与振型中查看振型参与质量,看是否X和y向平动,z向扭转参与质量合计超过90%。如超过,则说明振型数量足够,否则需加大振型数量。有时,会遇到子空间迭代法算很多阶振型,振型参与质量仍不满足大于90%的要求,这时可改为Lanczos法或多重Ritz 向量法,会容易达到要求。 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高规5.2.2条,“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高规5.2.1条,“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5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高规5.2.3条,“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midas Gen中实现:程序默认的调幅系数为0.85,并自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梁跨中弯矩自动按平衡条件增大。 说明: 1)调幅只对梁两端均为负弯矩的进行调整,对次梁或有正弯矩的梁不调幅; 2)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调幅,对横向荷载(风或地震荷载)不调幅,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调幅后再与横向荷载组合。 6框剪结构的0.2Q 调整 高规8.1.4条要求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求进行0.2Q0调整。程序目前暂时屏蔽了进行地震剪力0.2Q0的调整功能 7周期比 高规4.3.5条“……。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结构概念与体系》读书报告

《结构概念与体系》 “该书从头到尾充实了非常深厚的知识…….学生以及从事专业工作的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都会发现该书的内容是有裨益的。” ——美国建筑学会期刊(AIA Journal)之前的一个月我在上班,所以平时能看书的时间并不多。搬到学校之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我开始阅读这本周老师推荐的《结构概念与体系》。这本书与另外两本林同炎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被称为“世界土木工程师必读之书”。整本书遵循着由浅入深先整体后部分的路线,先讲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最重要的设计思想,使读者对全书的中心思想有个大致的把握,中后段才着重讲述分体系以及相关重要构件的具体知识,使人阅读起来思路明确,知识结构更加连贯。由于是翻译本,有些地方理解的不太清楚,而且全书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根本也不是一遍就能读懂的。所以这篇读书笔记只是我在读第一遍时做的基本记录,后面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我相信像这样的好书读多少遍都是不够的,它是个宝库,我会不断地发掘它。 显而易见的,《结构概念和体系》是一本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成长都大有裨益的书。长久以来,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有着先天的难以避免的矛盾。建筑师的工作比较偏艺术性,而工程师则是偏技术性的。建筑师考虑的是建筑物的美观和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工程师考虑的是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有些时候建筑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无法跟现有的结构技术或是结构理论吻合起来,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消除建筑师和工程师这两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本书的任务之一。它不同于别的结构教科书详细介绍怎样设计建筑物的每个构件,而是从建筑物整体出发,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处着手,消除建筑设计师和结构工程师认识上的偏差,通过概念上的简单公式对建筑物进行总体设计,使得设计结果能够让双方都能满意,从而设计出整体性的优秀建筑体。 第一章. 第一章的内容比较少,主要是从概念上大致讲解建筑设计的主要过程以及相关知识学习的主题思路。要想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就需要在设计时将相互有关的空间形式分体系综合考虑。在分体系设计时,至少要有三个“反馈”考虑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整体建筑形式的初步构思(建立基本功能目标并转化为总体场地规划、活动组织方案和外形布置);二、按总结构体系对建筑形式总体构思(构思主要结构方案和分体系相互关系的要求);三、提出建议方案的初步设计(确定主要分体系和关键构件的物理性能,以证明设计的可行性);四、为实现建筑要求,对初步设计全面改进(最终深化设计,改进分体系和构件设计并准备设计文件)。这种分阶段的设计方法可以突出设计构思的概念阶段,从而避免基本思路受到细节问题的干扰。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须用概念的方式来确定基本方案的全部空间形式的可行性。在初步设计阶段,建筑师必

关于城镇体系的分析

关于城镇体系的分析 摘要:唐山市托管政策的实施,原丰润区老庄子镇、韩城镇、岔河镇陆续托管至高新区、路北区、丰南区,丰润区有必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策略。 通过分析丰润区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外城镇体系并总结规律,并立足现状,对丰润区城市性质、城镇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三大方面重新考虑、分析,并得出“一带、两核、两组团”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化产业布局 一、区域城镇体系分析 1、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提出已有十年,终于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 河北省将承担两大任务,第一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第二任务是绿色崛起。 规划提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唐山、石家庄作为东北、西南两翼的次中心城市。 2、唐山市城镇发展规划 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筑以市中心区和唐山湾生态城为“双核”、以中小城市为“组团”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年内转移农村人口9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5.6%。 三是加快完善城镇功能要素。按照市中心区300万、生态城100万、大县城30万、小县城15万、中心镇3至5万的人口规模。 唐山市现状总人口约700万,城镇人口总和约300万,城镇化率42%。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两个次中心城市,南京和杭州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0.2%和73.9%。由此可见,若要达到南京、杭州的城市化水平,唐山市城镇人口总和需翻一翻,但不意味着各区、各县、各镇城镇人口翻倍。农村人口究竟通过怎样的形式转化为城市人口,应当优先促进哪一类城市发展,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二、城镇体系发展规律总结 1、成熟的城镇体系 通过对发达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城镇体系结果分析得出三条结论。

(安全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 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的重 要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就是要尽 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4、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 的原则;②三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③五同时原则: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还应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④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⑤三(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5、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 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人、机、料、法、环” 6、安全否决权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 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安全管理原理(了解) 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或企业产值)的2.5%(追求目标);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或企业产值)的2~5%(直接的)。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安全经济学原则有:安全生产投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性原则;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宏观协调与微观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协调与不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 有三种基本性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和事故 的再现性。事故展四阶段论:从事故时间特性的角度分 析,事故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事故的孕育阶段——事故 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生阶段——事故损失阶段。事 故原因体系:如图。 三、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了解) 1、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 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提出安全或减灾 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单项解决的原则、等同原则、全

结构概念和体系

结构概念和体系重点回顾 结构:建筑物的基本受力骨架。 结构的基本功能要求:可靠、适用、耐久,以及在偶然事故中当局部结构遭到破坏后仍能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圈梁实质:一个受拉杆件。 要求:1、尽可能的形成“圈”;2、不能随意弯折;3、钢筋不能有内折角;4、钢筋必须锚固。 构造柱和圈梁提高了房屋的抗震能力,实质都是受拉杆件。 构件的基本受力状态:拉、压、弯、剪、扭。 正应力:截面上下边缘离中和轴最远处最大,截面中间部分应力很小,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利用。所以受弯构件截面“T”形或工字形。 剪应力:截面中和轴处最大,上下边缘为零。“T”形或工字形。 材料在三向受压状态下:1、改善结构的承载能力;2、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 预应力:构件尚未受外荷载作用前,预先对构件施加的应力。 预应力特点:预应力不能提高强度和承载力,主要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更充分的利用高强钢材的抗拉性能和高强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减轻自重,使混凝土结构跨度更大,混凝土房屋造得更高。 结构的设计过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高宽比:房屋高宽比是房屋高度与房屋较短方向结构尺度的比值;是建筑结构抗倾覆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控制高宽比可以改善房屋的抗倾覆能力。 截面的弯曲刚度EI:截面产生单位曲率所需要施加的弯矩,与构件长短无关。若要增大EI,材料尽量远离中和轴。 屋架支撑 屋架垂直支撑:位于两端第一跨或第二跨内,对于很长的厂房,中间也可增设一道;作用是保证屋架在施工安装和使用阶段的稳定性。 屋架上弦横向水平支撑:位于相邻屋架上弦之间;作用是承受作用在屋架上弦平面内的纵向水平力。 屋架下弦横向水平支撑:相邻屋架下设悬挂吊车时应设,是在相邻下弦屋架间设交叉支撑形成的水平桁架;作用是传递下弦纵向水平力,保证屋架的出平面稳定。 1

法律 -法律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一)法或法律的定义: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总和。 “法律”,通常那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以上使用。 广义的“法律”通“法”同义。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法律。 (二)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指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所持有的属性。 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造法的两种形式。 2、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3、法是制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指法的质的规定性,是法的内在、基本的物质精神因素的总和,是法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

要点: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律价值和法律理念 (一)法律的价值 首先:法具有服务性价值,它确认和保护、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确立规则,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其次:法本身还具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价值、相对稳定相的价值、是国家权力运用公开化的价值等。只有当法律符合或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法律才有价值可言。 (二)法律的理念 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精神、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意识形态,它基于某种基本的法律制度而产生。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三、法律的形式和体系 (一)法律的形式 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法律的主要形式。 规范性文件:国家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单元一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 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法律定义及描述

法律定义及描述 都兼有“公平”、“正义”的含义。从“法”的词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义,简述: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基础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现在指----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的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并权宜之针,在没有实施宪法下达到有法维持宪政秩序之效果。这里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法律,内容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属于“基本法律”的层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67条)。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如果其内容属于规范性规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类的文件,也视为狭义的法律。它一般包括--宪法,民事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法律体系通常,法律体系可以分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另外还有第三种法律体系(依然存在于某些国家的部份或整个地区)-宗教法,是一种以经籍和其解译为基本的法律。一个国家所使用的体系通常和其历史、其和外国间的关连、以及其对国际标准的依附等有关。司法体系认同应遵行的法源为其法律体系的明确特征。所以不同体系的差别多在于模式的不同,而不在于其内容,且每个司法体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类似的法条。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独立的法院、代议议会、责任内阁、军警系统、官僚系统、法律专业和公民社会本身。约翰·洛克在其《政府论》里,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种权力,其后的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对其进行了完善,主张将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种权力必须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他们的原则是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内的独裁理论相对。更近代,有马克斯·韦伯等人重塑有关在行政控制下的国家的模型。现代军事、政治与官僚的力量对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许多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鸩等作家所不可预见的。法律专业的

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A 1.区域经济的概念 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及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2.霍夫曼比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3.增长极的概念、特点,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作用方式 (1)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增长极的特点 从产业发展 从空间角度 从物质形态 (3)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三大效应进行的 ①支配效应:增长极由于在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和商品流动,对周围地区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②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影响,这种作用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③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

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加快其自身成长 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4.主要的区域开发战略 (1)平衡开发战略 (2)不平衡开发战略 (3)协调-倾斜开发战略 (4)资源转换型开发战略 (5)市场导向型开发战略 (6)技术导向型开发战略 5.主要的区域开发模式 (1)据点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 (2)点轴开发模式 (3)网络开发模式 (4)优势区位开发模式 (5)梯度开发模式 (6)跳跃开发模式 第四章B 1.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面临的基本问题 农村对人口的强大推力来自:

①中国农村: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②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土地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 ③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位面积耕地上劳动力密度增高 ④过量劳动力在城乡隔离的局面下无处释放 城市对农村移民的消纳力却相当有限,原因: ①相当数量的城市待业人员首先需要安置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会把在业职工中的潜在失业日益暴露出来 ③在现行体制下城市财政能力的限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 (2)对策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环节是: 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开拓 ③调整城镇的经济结构,以容纳更多劳动力 ④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2.城市(镇)化战略 概括城镇与区域、城镇与乡村的互动关系,反映城镇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是城镇发展带有整体性、纲领性、长期性的行动方案

结构概念与体系

结构概念与体系 1 周期折减系数 高规强条 3.3.16 要求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由于建模时不建立填充墙,造成结构的刚度偏小,因为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较实际的偏长,按这一周期计算得到的地震力偏小。故周期折减系数对计算的自振周期进行折减,从而对地震力进行放大考虑。 2 计算振型数 高规5.1.13条“??…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 计算完毕后,在结果-> 分析结果表格->周期与振型中查看振型参与质量,看是否X 和y 向平动,z 向扭转参与质量合计超过90%。如超过,则说明振型数量足够,否则需加大振型数量。有时,会遇到子空间迭代法算很多阶振型,振型参与质量仍不满足大于90%的要求,这时可改为Lanczos法或多重Ritz 向量法,会容易达到要求。 3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高规 5.2.2条,“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 1.3 ?2.0。” 4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高规5.2.1条,“在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5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高规 5.2.3条,“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 ” 。 midas Gen中实现:程序默认的调幅系数为0.85,并自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梁跨中弯矩自动按平衡条件增大。 说明: 1)调幅只对梁两端均为负弯矩的进行调整,对次梁或有正弯矩的梁不调幅; 2)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调幅,对横向荷载(风或地震荷载)不调幅,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调幅后再与横向荷载组合。 6 框剪结构的0.2Q0 调整 高规8.1.4条要求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要求进行0.2Q0调整。程序目前暂时屏蔽了进行地震剪力0.2Q0的调整功能 7 周期比 高规435条“,,。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周期比的要求实际上是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摘要: 随着建筑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建筑的高度继续提升、组合结构建筑的增加、新型结构形式的应用、耗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发展,高层结构布置常屈从于建筑平面布置和美感的要求,这引起了相关的结构问题。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抗震设计、侧向位移的控制、构造要求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抗震设计;侧向位移的控制;构造要求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注意项 高层建筑结构中,随着高度的增加,不但竖向荷载产生的效应很大,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和侧向位移更是迅速增大。而且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因此水平荷载成了设计中的主要控制因素。(注:风荷载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地震作用是惯性力,结构考虑进入塑性阶段以耗散能量。) 高层建筑结构中,建筑应具有充分的刚度。必须限制水平位移,防止由于重力荷载大在产生二阶P-△效应时使建筑突然倒塌,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出现裂缝)、防止电梯井变形过大影响使用、防止对使用者产生的不舒适感。(注:高层建筑结构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方面同等重视。) 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于徐变和收缩的竖向积累变形很大,足以引起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同时在水平构件中引起明显的结构内力,尤其在结构的上部区域。 高层建筑结构中,结构的重力和水平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地基,应注重结构特性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力对基础变形的影响。

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在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抗震设计、侧向位移的控制、构造要求等方面加以注意。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步骤 1、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2、构件的截面尺寸; 3、结构上荷载的确定; 4、结构内力分析和水平位移计算; 5、截面设计和结构的延性; 6、构造要求; 7、绘施工图。 三、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 高层建筑从本质上可看做是一个竖向悬臂构件,所以应注重水平荷载的作用。在总体结构中常包含一个以上独立作用的竖向悬臂构件,如剪力墙或芯筒,每个独立构件都相关于自己的轴线抗弯,它们之间仅通过楼板的平面内刚度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悬臂结构也可以包括大量柱和墙的组合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各柱和墙是通过梁连接形成独立粗大的悬臂杆,如果主要的竖向构件具有不同的自由变形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通过连接的板和梁相互影响,以致这些悬臂构件的侧向刚度和强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因此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中,还应考虑楼板对各竖向构件的抗侧力起到整体联系的作用。(注:楼板由于跨度过大易发生翘曲,故楼板构件设计时其跨度应受到限制。) 选择结构体系应对内力进行控制,发挥主要竖向构件在平面上位置的优势,使其在恒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压应力大于水平引起的拉应力,避免在竖向构件中出现纯拉力和拔起基础。在各种类型结构体系的平面布置时,各外构件必须受压。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除了集中在抵抗地震对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惯性力,还应当要求结构有很好的延性和塑性。设计结合软件输入参数时,宜做到能量的平衡,减小地震能量的输入,增大结构耗能的能量。 在平面上设计应注意:为了避免转动弯矩,刚度中心和质心应尽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区域、区域分析、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 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2、问答题: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 (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而言,区域规划的期限都在20 年以上,可以展望到30 年甚至更

做结构 一定要看本人 推荐的以下几本书

做结构一定要看本人推荐的以下几本书 建筑工程设计实例丛书》之《结构设计50》,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重点推荐)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有一定设计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介绍了一些新材料和新工艺,对搞设计的是一本不 错的好书。 《钢筋混凝土结构简明构造手册》(书名记不清了了,好像是这个),国振喜(重点推荐) *****这本书就不用介绍了吧,一句话,好书!!《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钱力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该书编委会。(重点 推荐) *****这本书是我国建筑结构专家和著名建筑设计院对新规范进行试设计的工程算例,以整体结构为计算对象,对我们设计人员深刻理解和应用规范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越来越重视机算而轻视手算的今天,这本书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手算能力。 《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主编:郭仁俊, 主审:容柏生 ***这是一本毕业设计指导书,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这本书对于我们进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和锻炼手

算能力很有帮助。 《高层建筑转换层设计与施工》,唐兴荣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统一培训教材》(修订版),国家标准抗震管理组 *****这本书对工程设计人员深刻理解和应用抗 规有极大帮助 《新编建筑幕墙技术手册》,张芹 ****建筑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法的手册性参考书。 以上这些书都是新规范的版本。 《AutoLISP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刘立平(重 点推荐) *****对于喜欢用AutoLISP编一些小程序加快绘图速度的设计人员,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以下几本是建筑概念设计方面的书籍,今天,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概念设计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以说,从某种程度来说,概念设计比结构计算更加重要,而这正是被许多结构设计人员说忽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