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及管理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确保矿井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矿井所有采煤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工作。
第三条顶板管理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煤矿安全规定,并按照本制度要求进行操作。
第四条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包括顶板支护、预警监测、预控预警、喷射锚杆预支护和顶板下沉治理等内容。
第五条顶板管理工作要加强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第六条顶板管理工作应实行全员参与、层层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第七条顶板管理工作应强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并追究责任。
第二章顶板支护管理第八条顶板支护是采煤工作面控制顶板下沉和防止顶板事故发生的关键工作。
第九条顶板支护必须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严禁私自变更和减少支护装置的数量。
第十条顶板支护应确保支护装置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定期检查和维护支护设备。
第十一条顶板支护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进行质量检验。
第十二条顶板支护工作要做好记录,包括支护装置的安装情况、检查维护情况和更换情况等。
第十三条顶板支护工作要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经验总结,提高支护工作水平。
第十四条顶板支护工作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第三章预警监测管理第十五条预警监测是对顶板下沉、位移和破坏的监测工作,目的是提前预警,防止顶板事故发生。
第十六条采煤工作面应设置合理的预警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条预警设备和仪器要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第十八条预警监测数据要及时上报,并做好记录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第十九条预警监测数据异常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处置,确保矿井安全。
第四章预控预警管理第二十条预控预警是在顶板下沉和破坏前,通过工作面支护调整来控制顶板运动和防止事故发生。
第二十一条采煤工作面支护要根据顶板运动的预警数据,及时进行调整和加固。
煤层采场顶底板类型及分类方法
式 中 盯 — —岩 石 单向抗 压 强度 , l  ̄/ c m I c —— 节理 裂 隙影 响 系数 ;
— —
分层厚度影响系数。
可按测得的节理裂隙间距 I 查表1 -2 而得。 c 2 可按测得的分层厚度 h
查表 而得 。 ( 2 ) 老顶分 级
底板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充分的研究 , 才能为矿井规划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 , 选择恰当的采掘方法, 从而减小由于措施不当和采掘方法的选择不当 给煤矿生产和安全带的困难 , 避免因此造成人员伤亡或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风险。 因此, 在煤时勘探工程中, 如何根据勘探资料, 认真研究煤层顶底板的岩性、 结 构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正确进行顶底板类型的划分 , 就显得特别重要 。
无直接顶 ,岩层厚度在 2 -5米 以上 , 口>6 0 0 -8 0 0 k g / c m2 ,I 和h >l 米 的整体 岩
参考指 直 接 顶初次 垮落 步距Z
8
9 一 l 8
1 9 ~ 2 5 >2 5 层即 老顶
表1 - 2节理裂隙影响系数表
表1 - 3分层 厚度 影响系 数表
比值Ⅳ =M / m( M——直接 顶
表1 -1 直接顶 板 分类 及分 级表
指标
l 不 稳定顶 板
2 3 中等稳 定顶 稳定 顶 板 板
4 坚硬 顶 板
主要指 标
标
强度指数 D
( 米)
3 O
3 l ~7 0
7 1 ~1 2 0 >1 2 0
厚度 , 米, m ——采高 , 米) 和老顶初次来压步距L 斗 辱 老顶分成4 级, 如 表2 _ 1 所示 。 直 接顶厚 度 与采高 的 比值N 应根 据构 成老 顶的 条件 和地质 柱状 图找出所 在位 置和 直接 顶 的厚 度计 算 而得 。 表 中所列N 值 中的3 -5 , 系指 直接顶 冒落后 能基本 充满 采空区所 需的倍 数 比。 对于1 、 2 、 3 类直 接 顶板 可分 别取N= 3 、 4 、 5 或 根据 实 测而 定。 老 顶初 次来 压步 距L 可根 据现 场实 测 或矿压 显 现特征 确定 。 ( 3 ) 底板分 类 底 板岩 层 的稳 定会 引起 两类 问题 : 一 类是 底板 破坏 导 致地 下水分 布 的变 化, 如奥陶纪石灰岩 , 富含水性, 会引起突水事故, 第二类是采场支护系统的刚 度由底板一支架——顶板所组成, 底板岩层的刚度直接影响到支护性能的发 挥, 在底板 比较松 软的情 况下 , 单体支柱 很容 易插 入底 板 , 从而影 响对顶 板的控 制。 根 据我 国煤 矿开 采工 作面底 板对 支护 的 影响将 底 板进行 了分 类 , 如 表3 —1 所示 , 可根 据此 表选 择支 柱应 具有 的底面 积 。 结论 : 煤 层顶底 板分 类是 建设数 字化矿 山 的前提 条件 , 科 学实用 的分类 方 法, 有助于设计部门掌握顶底板活动规律,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促进矿 井的安全生产。 当然, 顶底板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煤田地质因素的复杂多 变, 应对分类作相应适时调整 , 才能进一步指导生产实践 。 参考文献 [ 1 】张军 . Ⅸ 深部巷 道 围岩 破坏 机理 及支 护对 策研 究 * . [ 2 ]Ⅸ 现 代采 矿工 程设 计全 书 》 ( 当代 中国音像 出 版社 ) . [ 3 】《 煤 矿 总工师 技 术手册 》 ( 煤炭 工业 出版 社 ) .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及处理方法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及处理方法摘要: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可以使煤矿生产更加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关系到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做好生产过程中采掘工作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煤矿人员的安全,还可以促进中国煤炭工业的更好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引言顶板管理是整个施工中的重点,一旦发生顶板事故,不仅会制约煤矿掘进持续性的提升,导致效益降低,还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不利于煤矿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所以,在开采中需要制定管理制度与技术方案,尽可能地避免顶板事故发生,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煤矿顶板岩层的分类煤矿企业在进行工作面采掘时,通过支护技术控制工作面围岩破坏和变形情况的发生,充分了解顶板岩层有利于掘进的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根据煤层与顶板岩层的主要位置和特征,可以将顶板岩层分为以下三种。
a) 伪顶岩层,属于煤层上方的岩层,比较薄,其厚度一般不超过0.5m,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导致落煤时发生坍塌。
b) 直接顶岩层,主要成分是泥质和砂质页岩,位于伪顶岩层或者煤层之上,相较于伪顶岩层而言,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通常不会垮落,但会随着工作面作业完成后支架撤回而发生坍塌。
c) 老顶岩层,主要由砂砾岩、石灰岩和砂岩组成,位于直接顶岩层上方,其硬度和厚度较大,不易发生垮落现象。
除了上述三种类型以外,顶板岩层还可分为坚硬顶板、松软顶板以及中等垮落顶板等。
按照类别对顶板岩层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顶板管理的安全性。
2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2.1 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差煤炭资源的开采是通过开采地下岩层实现的,因此,在开采中会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
煤矿采掘的过程中,顶板岩层较厚,顶板承受的压力增加,致使顶板变形。
除此之外,工作面顶板可能会出现断裂的现象,存在较多的相互作用力,容易形成复杂的应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采掘工作面会出现很多游离岩块,进而影响工作面的稳定性,对煤矿开采的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使整个工作面分裂瓦解。
6-3 顶板分类与架型选择
层1.5~2m内各分层厚度的平均值。
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测量和计算误差,在直接顶 分类中,可采用工程指标——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l对 分类指标进行检验,见表6-1。
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l)以直接顶冒高超过 1~1.1m占全工作面二分之一以上时,从工作面切顶 线到开切眼煤壁之间的距离作为分类计算指标。如果
所使用的指标见表6-4.
表6-4
分 级 I
不明显 明 老顶来压 显现
基本顶分级表
II
显 强 III 烈 IV 极 强 烈
N>3~5
3<N≤3~5 L=25~50
0.3<N≤3~5、L= 50 N<0.3、L=25~30
N≤0.3、 L>50
在此分类中主要引入直接顶厚度∑h与采高M的比 值N及老顶来压步距L。分类认为: (1)N>3~5,这种老顶的垮落或错动对工作面 支架受力无多大影响。其典型柱状如图3-1a所示,成 为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的顶板; (2)0.3<N≤3~5,且L=25~50m,这时老顶的
II
III
IV
指 标
主要指 标 参考指 标
<8
9~18
19~25
>25
无直接顶,岩层厚度 在2~5 m以上,Rc> 60~80MN.m-1; I和h>1m
表中:D为强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D=10R· C 1· C2 式中 R——岩石单向抗压强度,MN/m2; C1——节理裂隙影响系数; C2——分层厚度影响系数; C1、C2可按所测量的节理裂隙间距(I)和分层 厚度(h)分别由6-2及表6-3查得。
成剧烈的矿山压力显现,从而要求采取特殊措施加以控制,其 典型柱状如图3-1d所示。 另外如图3-1e所示的柱状,则常常可能出现下位的石灰岩 曾发生垮落,而上位则呈现缓慢下沉现象或全部呈现缓慢下沉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规定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规定
是对采掘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这些规定中的条款和要求:
1. 顶板稳定性评估:在采掘工作面开始运营之前,需要对顶板进行稳定性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顶板破坏的风险。
2. 顶板支护方案:根据顶板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顶板支护方案,确保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稳定。
3. 顶板巡检:对采掘工作面顶板进行定期巡检,检查是否存在顶板松动、裂缝、下垮等安全隐患。
4. 顶板支护设施维护:保持顶板支护设施的完好性,及时修复或更换受损的支护设施,确保其正常功能。
5. 顶板预警系统:安装顶板预警系统,用于监测顶板的变形和位移,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顶板事故报告:对于顶板事故,及时进行报告,详细描述事故原因和发生的情况,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7. 顶板培训:对参与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顶板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操作规程。
8. 紧急撤离计划:制定顶板事故紧急撤离计划,并进行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熟悉撤离程序和安全出口的位置。
9. 顶板管理文件记录:对顶板管理的相关文件进行记录和归档,包括顶板评估报告、巡检记录、维护记录等。
10.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顶板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整改,以确保顶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采煤工作面管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管理制度采煤工作面管理制度制定部门:某某单位时间:202X年X月X日封面采煤工作面管理制度为规范本单位生产生活及工作次序,确保本单位相关工作有序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发展需要,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采煤工作面管理制度》,望本单位职工严格执行!一、顶板管理1、过顶质量要求及处罚规定:按每1、2㎡使用6根塘柴4片小笆将顶过严,塘柴要摆放均匀,小笆搭茬长度不小于100㎜,不实处务必用木料或塘柴捆接实,一棚不合格,罚当茬每人25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三铁管理员每人50元。
2、顶板破碎地段使用双笆、双塘柴过顶,以工作面不出现脱档、漏顶为准。
每漏顶、脱档1棚,罚当茬每人50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3、机道梁端至煤壁顶板冒落高度不大于200㎜,超过200㎜即视为掉顶(200㎜×300㎜×500㎜);掉顶每棚罚当茬每人25元,掉顶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棚25元。
4、不得随意留煤顶,务必留煤顶时,应经过跟班人员同意,并汇报值班人员,否则每留有一棚煤顶,罚当茬人员、煤机司机每人25元,3棚及以上,罚当班队长每人50元。
二、工作面支护1、工作面正规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不低于90KN(11、4MPa),挑棚与辅助棚支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不低于50 KN(6、4 MPa),每棵支柱不合格,罚当茬每人25元,工作面合格率低于90%(含90%)罚当班队长、三铁管理员每人100元。
2、柱、梁对号入座,错用一处罚当茬每人25元;柱、梁务必全部编号管理,编号混乱不清、没有编号管理,罚三铁管理员、三铁主管领导每人50元。
3、工作面补正规柱务必拉线作业,排距1200㎜,偏差≤±50㎜,柱距500㎜,偏差≤50㎜,每处不合格罚当茬25元,顶底板不平、台阶等情况下,应以支柱迎山有劲为原则,特殊情况下,局部地段可加柱。
4、工作面所有支柱三用阀平行于工作面煤壁,阀嘴朝下,每不合格一棵罚当茬每人10元。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采掘工作面顶板的管理,保障矿井生产安全,减少事故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矿井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工作。
二、管理职责2.1 生产部门生产部门负责制定顶板管理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顶板稳定性检查、监测和预警工作。
生产部门还要组织开展顶板加固和支护工作,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2.2 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顶板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提出改进意见。
安全监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顶板安全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2.3 班组长班组长负责指导班组成员正确落实顶板管理制度,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班组长还要组织班组成员定期检查顶板状况,并及时上报问题。
2.4 个人责任每一位员工都要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遵守相关工作规程和操作规范。
在采掘工作面上,员工应密切关注顶板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
三、顶板管理措施3.1 顶板稳定性检查每日开工前,生产部门应组织人员对采掘工作面的顶板进行稳定性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顶板下沉、裂缝、局部坍塌等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3.2 顶板监测和预警系统为保障顶板的安全稳定,公司应配备顶板监测和预警系统。
监测系统应实时监测顶板变形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相关工作人员应熟悉系统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3 顶板加固和支护根据顶板的具体情况,生产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加固和支护方案,确保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稳定性。
加固和支护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记录过程和结果。
3.4 安全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公司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顶板管理要点、应急处置措施等。
员工参加培训后应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3.5 事故报告和事故分析如发生与顶板相关的事故或异常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上报,并进行事故分析。
综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
综采工作面顶板分类
4
综采工作面顶板分类
老顶是影响工作面顶板来压的主要因素,是确定支架支 撑能力、可缩性能以及选择采空区处理方法的主要依据 。根据我国煤矿多年来的实践和研究,将老顶按来压显 现的强烈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为来压不明显的顶板; Ⅱ 级为来压明显的顶板; Ⅲ级为来压强烈的顶板; Ⅳ 级为来压非常强烈的顶板。
8
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
老顶周期来压 初次来压以后,老顶由原来的双支撑状态变成一头支撑在煤体 上的悬臂梁,当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后,老顶悬臂梁达 到一定长度,在它本身自重及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又会发生断裂 与垮落。在这种情况下,这段老顶岩块的一端主要由工作面支架 来支撑,另一端就落在采空区的岩块堆上,使工作面出现普遍来 压现象。由于这种垮落和来压现象,是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而周 期性发生的,所以就叫周期来压。
综采工作面顶板分类
采煤工作面顶板组成:分为伪顶、直接顶和老顶。
伪顶是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 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 0 . 3 一 0 . 5m 以 下。
直接顶是位于伪顶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移架或回柱放顶 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 老顶是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厚而坚 硬难垮落的岩层。它一般由砂岩、石灰 岩及砂砾岩等岩层组成。
11
综采工作面来压期间的顶板管理
周期来压步距: 在来压周期内工作面推进的距离,叫做周期来压步距。 周期来压步距的大小取决于基本顶岩层的性质。由于周期 来压时基本顶岩梁处于单悬臂状态,与初次来压时处于双支 撑状态时不同,因此周期来压步距比初次来压步距要小得多, 一般约为 5 一 20m 左右,少数较坚硬的顶板可达到 20 一 30m 。在同一个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约为初次来压步距的 1/2一1/3。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基本知识
(一)顶板事故分类
按冒顶的力源进行分类: (1)压垮型:由垂直于层面方向的顶板力压坏采场支架而导致冒顶。 (2)漏冒型:因已破碎的顶板没有得到有效防护受重力作用冒落而导致
的冒顶。 (3)推垮型:由平行于层面方向的顶板力推倒采场支架而导致的冒顶。 (4)综合型:两种或三种综合出现。
1.压垮型冒顶
(主要发生在老顶来压时)
二、煤层顶底板岩层构成
直接顶的完好程度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及工作面的工 作效率,而且也影响到支护方式的选择。直接顶的完好程 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岩层的力学性质;二是直接顶岩 层内各种原因造成的层理和裂隙的发育情况。直接顶岩层 内各种层理或裂隙等“弱面”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直接顶 在悬露时的稳定性。常常把这些“弱面”简称“劈”。而 其中有些“劈”的组合形式,对直接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这类游离岩块的劈可能在顶板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局部 冒顶。
2019/7/26
38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出现游离岩块 ①提高支架或支柱的初撑力,使下位顶板不离层, 并不沿煤壁断裂。 ②不在计划的工作面范围内开巷道。
2019/7/26
39
(2)已出现游离岩块时,在游离岩块范围内不正常回柱, 加强支护,用木支柱替换金属支柱,当游离岩块都进入采 空区时,再用绞车回柱。 (3)当游离岩块可能发生“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时应 使用支架或支柱的初撑力防推。 (4)当工作面使用初撑力极低的摩擦支柱时,只能用 “整体支架”防“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 (5)采用伪斜工作面布置。
2019/7/26
22
(二)压垮型冒顶的机理及预防措施 1.冒顶机理及预防措施
压垮型冒顶的顶板条件:
(1)直接顶薄,厚度小于采高的2~3倍。 (2)直接顶上面老顶分层厚度小于5~6m。
采煤工作面顶板控制与方法
授课计划授课日期:授课地点:授课人:课程: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有关工作面顶板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增强人员顶板支护和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作业。
重点难点:1、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2、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类型、易发生的地点及措施;课内外作业:1、初次来压的定义和特点。
2、什么是周期来压?3、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基本特征。
4、冒顶预兆有哪些?授课内容:一、顶板的基本概念1、顶板及划分顶板:位于煤层上面的岩层,称为顶板。
煤层按自然层位分为:(1)伪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一般为薄层炭质页岩等软弱层组成,厚度在0.3~0.5m以下,极易冒落。
(2)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的一层或数层岩层,常有泥质页岩、页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不等,并随回柱垮落。
(3)老顶:通常位于直接顶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组成,回柱后可悬露大面积而不冒落。
按直接顶岩层的稳定性及老顶来压强度的顶板分类:(1)不稳定顶板(又称破碎顶板):指直接顶是松软易垮落的漏顶的岩层。
用数字序号ⅰ表示。
(2)中等稳定顶板:直接顶中有裂隙但比较完整,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悬露顶板板才会冒落。
用数字序号ⅱ表示。
(3)稳定顶板:直接顶为强度较大的岩层,分层厚,无明显节理裂隙,工作面向前推进后顶板并不冒落,回柱放顶时,需要做人工强制放顶。
用数字序号ⅲ表示。
(4)坚硬顶板:顶板完整,很少有裂隙,回柱放顶后,顶板能大面积悬露不垮落。
这种工作面的顶板必须采取深孔爆破,高压注水等特殊的放顶方法。
用数字序号ⅳ表示。
按老顶来压强度的强弱可将顶板分为四级:(1)不明显,用数字序号ⅰ表示;(2)明显,用数字序号ⅱ表示;(3)强烈,用数字序号ⅲ表示;(4)极强烈,用数字序号ⅳ表示。
二、、矿山压力与显现矿山压力:在未采动的岩体内,岩石处于原始应力状态,当在岩体内进行采掘工程后,必然会引起围岩中应力的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这种压力重新分布及其对围岩的作用过程称作矿山压力。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采煤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本制度的依据是《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责任与义务1. 顶板管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本制度,负责顶板的巡查、监测和维护工作。
2. 采煤工人应主动参与顶板管理工作,严禁在煤矿工作面上操作机械或进行其他危险作业。
3. 煤矿企业应为顶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设备,并落实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顶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顶板管理要求1. 巡查与监测(1)顶板管理人员应每班次对采煤工作面顶板进行巡查,记录顶板下沉、开裂、冒顶、下垮等情况,并及时上报。
(2)采煤工作面应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进行顶板运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预警与应急处置(1)顶板管理人员应建立顶板预警机制,利用监测设备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前预警顶板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在顶板异常情况发生时,采煤工人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按照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安全疏散和紧急维修。
3. 防止冒顶和支护加固(1)煤矿企业应根据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矿压变化等因素,合理选择支护方式,并按照规定加固支护,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2)采煤工作面的冒顶风险较高时,应采取防冒顶措施,如搭设防冒顶架等,保证工作面安全。
4. 顶板维护与管理(1)顶板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采煤工作面顶板进行维护,包括补强支护、清理漏矸、修补开裂等工作,确保顶板的良好状态。
(2)煤矿企业应提供必要的维护工具和设备,并对顶板管理人员进行维护操作培训,确保维护工作的质量。
四、安全教育与培训1. 煤矿企业应定期组织顶板管理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采煤工人应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并了解顶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五、奖惩措施1. 对于顶板管理人员在巡查和维护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提醒和整改。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5篇)
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进一步加强顶板管理工作,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公司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拆除、安装工作面及在用巷道都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做好顶板管理工作。
二、职能界定1、技术部负责巷道支护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负责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的预测预报、顶板岩性分析工作。
结合我矿实际,指导施工单位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执行中的支护问题。
2、安全监察部负责监督检查顶板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并组织各业务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顶板事故进行分析和责任认定。
3、施工单位负责施工范围内的顶板巡查、管理工作。
三、一般规定1、技术部在巷道支护设计时可采用工程类比法。
首先根据相邻巷道的情况、巷道的断面以及服务时间等进行初步设计,然后根据初步设计进行施工。
在施工中观测巷道的变形情况、进行巷道的围岩稳定性分类、探测巷道顶板的分层情况等,根据观测情况对初步设计及时进行修改。
2、加强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区域的顶板监测和管理。
施工单位要及时制定预防顶板事故方案及相关措施,安全监察部负责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3、安全监察部每月组织两次对井下所有巷道、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对检查过程中查出的隐患进行考核、通报,并要求相关单位限期整改。
4、各采掘队队长是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第一责任者。
跟班班长、安监员负责本班顶板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顶板事故隐患,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事态扩大;出现顶板事故预兆时,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向调度指挥中心、本单位负责人汇报,并组织现场人员撤离。
5、各采掘工作面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备用料,以备应急之用。
6、对主要回风巷道支护情况的检查必须两人以上,并且事先联系好通风部门,由瓦检员陪同。
四、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1、巷道遇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及巷道开窝、切眼刷大、巷修、处理较大范围的冒顶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依据《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公司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井下采掘工作面和拆除、安装工作面及在用巷道都必须严格按照本制度,做好顶板管理工作。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煤业矿井的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顶板管理是指对采掘工作面顶板进行预测预报、支护设计、施工管理、验收评价等工作,确保顶板安全稳定的全过程。
第四条公司所属煤业矿井应建立健全顶板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
第五条公司所属煤业矿井应加强顶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顶板安全。
第六条公司所属煤业矿井应定期对顶板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顶板安全。
第二章职能界定第七条技术部负责巷道支护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负责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的预测预报、顶板岩性分析工作。
结合我矿实际,指导施工单位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协调解决执行中的支护问题。
第八条安全监察部负责监督检查顶板管理措施的贯彻执行,并组织各业务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顶板事故进行分析和责任认定。
第九条施工单位负责施工范围内的顶板巡查、管理工作。
第三章支护设计第十条技术部在巷道支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围岩稳定性、使用设备等因素,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和参数。
第十一条支护设计应包括支护形式、材料、参数、施工工艺等内容,并应经过技术部审核批准。
第十二条支护设计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支护效果。
第四章施工管理第十三条施工单位应按照支护设计进行施工,确保支护质量。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顶板巡查制度,定期对顶板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五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顶板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顶板事故的能力。
第五章验收评价第十六条巷道施工完毕后,应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准设备撤除。
采掘工程顶板管理规定范文
采掘工程顶板管理规定范文一、总则随着采掘工程的不断发展,顶板管理成为保障采矿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工作。
为了规范采掘工程顶板管理工作,保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责任分工1. 采矿单位负责设立顶板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2. 顶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顶板管理计划,并监督实施。
3. 采矿单位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和检查顶板管理工作,认真调查事故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顶板稳定性评估1. 在进行采矿工作前,必须进行顶板稳定性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顶板岩性、厚度、结构等特征,以及地下水位、应力情况等。
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顶板支护方案,并在采矿过程中动态调整,确保顶板的稳定。
四、顶板支护措施1. 采矿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顶板支护。
支护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质量检测合格。
2. 采矿过程中,必须定期检查顶板支护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及时修补或替换损坏的支护材料。
3. 顶板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采矿人员的顶板支护技能。
五、重要岩层处理1. 在采矿过程中,如遇到重要岩层(如煤矸石、砾岩等)必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其向工作面垮落。
2. 处理措施包括加固、支护、注浆等,必须经过专业人员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进行施工。
六、顶板监测1. 采矿单位必须建立顶板监测系统,定期对顶板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变形和开裂的问题。
2. 顶板监测包括实测和记录,实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照规定频率上报。
七、事故应急处置1. 采矿单位必须制定顶板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
2. 在发生顶板事故后,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并组织抢救和事故调查等工作。
3. 事故调查报告必须详细记录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八、监督和检查1. 顶板管理部门必须定期检查和评估各个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采矿单位的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采掘工程顶板管理制度
采掘工程顶板管理制度
是为了保障人员安全和避免事故发生,规范采矿工作中对顶板的管理和操作的一套制度和规章。
1. 顶板检查:在采掘工程进行之前和进行中,需要定期对顶板进行检查,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检查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并记录检查结果。
2. 顶板支护:根据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和顶板的稳定性,采取适当的顶板支护措施,如钢支撑、锚杆、锚网等,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3. 顶板监测:在采掘过程中,需要进行顶板的实时监测,例如利用地质雷达、振动仪等设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顶板变形和松动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顶板处理:如果发现顶板存在问题或安全隐患,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例如加固支护、清除松动物质等,确保顶板的安全稳定。
5. 培训和教育:采矿工人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掌握顶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顶板管理制度,提高对顶板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6. 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制定针对顶板安全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如制定撤离路线、组织应急救援等,以防止事故发生和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采掘工程顶板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不同采矿工程的特点和法律法规进行制定,以保障人员的安全和顶板的稳定性。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工作面开拓和开采前要进行顶板预测,确定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级,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
2. 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需进行定期顶板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顶板的稳定。
3. 工作面采取适当的支护技术,包括锚杆、螺栓、网片等支护设施,确保顶板的稳定。
4. 工作面地质构造复杂的地段,加强支护设施的使用,如矩形闸板、采空区支护等。
5. 工作面采取合理的透水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6. 工作面顶板出现严重塌方、煤与顶板分离等情况时,要立即停采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人员安全。
7. 工作面顶板管理要建立健全的责任制,每个岗位要明确职责,做好交接班工作。
8. 工作面顶板管理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9. 工作面顶板管理要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档案,便于管理和事故调查分析。
10. 工作面顶板管理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及时汇报工作面顶板的情况,保证工作面的安全。
以上为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的一些内容,具体的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模版
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模版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煤业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确保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稳定,保障生产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生产中的工作面顶板管理。
二、定义1. 工作面顶板:指矿井工作面上方的岩层,包括煤层和顶板煤壁。
2. 顶板管理:指对工作面顶板的监测、评价、支护和维护等工作。
三、监测与评价1. 工作面顶板监测:每个工作面应配备顶板监测系统,监测参数包括顶板位移、顶板压力、顶板应变等。
2. 评价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矿山实际情况,制定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价标准,并定期进行评估。
四、支护与维护1. 支护原则:采用合理的支护措施,确保工作面顶板的安全稳定。
选择支护方式应根据顶板性质、岩层条件、留设煤柱等因素综合考虑。
2. 支护要求:支护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支护设备应正常工作,支护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
3. 检查与维护:定期对工作面顶板支护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其功能正常。
五、应急措施1. 提前预警:利用顶板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工作面顶板异常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制定工作面顶板应急预案,包括疏散逃生、紧急支护、抢险排水等措施,并定期组织演练。
3. 应急应对:在发生工作面顶板事故时,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修,确保事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六、培训与教育1. 岗前培训:对从事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操作顶板监测系统、应急救援等内容。
2. 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工作面顶板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安全教育:加强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七、监督与检查1. 监督机构:煤矿公司应设立监督部门,对工作面顶板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日常检查:定期对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包括顶板监测设备、支护设施、演练情况等。
3. 现场检查:随机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煤矿顶板管理与支护技术
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必须对顶板进行充分调查和分 析,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加强顶板的监测和维护。
某矿区支护技术应用案例
案例概述
某矿区采用新型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和下沉,提高了 采煤效率。
案例分析
该矿区采用高强度锚杆、锚索等新型支护材料和技术,加强了巷道 的支护效果,同时减少了维护成本和采煤成本。
05
顶板事故预防与处理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顶板事故的分类与原因
01
冒顶
由于顶板岩石的突然崩塌,造成巷道被堵,影响通风、运输和行人。主
要原因是顶板岩石的稳定性差、支护不当或受到外力影响。
02
片帮
巷道侧壁的岩石片落,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主要原因是巷道
对工作面顶板进行实时监 测监控,掌握顶板状况及 变化情况。
维护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对顶板进行 维护和控制,防止冒顶、 片帮等事故发生。
合理支护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 支护方式,控制工作面顶 板下沉量及下沉速度。
顶板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
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
的管理措施。
安全第一
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 位,采取多种措施确保
案例总结
煤矿顶板事故处理需要迅速、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同时加强后续监测和维 护,确保安全。
3
矿山顶板安全评估
通过对顶板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判断顶板的 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04
支护技术及其发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示范文本
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示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煤层工作面顶板的分类、冒顶发生的机理及处理措施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煤层的顶底板煤层的顶底板是指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的岩层,按照沉积顺序,在正常情况下,位于煤层之下,先于煤层生成的岩层是底板;位于煤层之上,在煤层形成之后的岩层叫顶板。
由于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差异,顶底板岩层性和厚度各不相同,在开采过程中破碎,冒落的情况也就不同,了解这些岩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层理及节理发育程度,强度及含水性等,对确定顶板管理和巷道支护方式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顶底板岩层相对煤层的位置和垮落性能,强度等特征的不同,从上至下顶板划分为基本顶(老顶)、直接顶、伪顶三个部分;底板分为伪底、直接底及老底三个部分。
不过,对于某个特定的煤层来说,其顶底板的这六个组成部分不一定发育俱全。
可能缺失某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岩层。
1.1煤层的顶板1.1.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岩层,厚度一般为0.3~0.5m,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顶板管理规定与制度
强化煤矿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管理规定
第十条 煤矿应当建立巷道定期巡查制度,定期对服务年限超过2年的锚杆支护 巷道开展巡查,及时处理查出的事故隐患,消除安全威胁。煤矿应当建立巡查 档案,对检查的地段、查出的事故隐患、整改措施及措施落实情况作好记录并 归档。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强化煤矿架棚巷道顶板管理规定
第一条 煤矿应当强化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在掘进工作面开掘前,必须查明掘 进巷道及周边地质构造、岩浆岩体、陷落柱、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煤(岩) 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区、受水威胁区、技术边界、采空区、地质钻孔 等情况,编制掘进地质说明书并经煤矿总工程师审批。 第二条 煤矿在编制架棚支护设计前,必须由煤矿总工程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和围岩地质力学评估,查明围岩结构,测定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并进行围岩分 类,确定重点管理类别。 第三条 煤矿采用U型钢可缩性支架支护巷道时,应当根据理论计算所需的支护 强度,合理选择U型钢的型号,确定支架间距。 第四条 煤矿采用梯形棚支架支护巷道时,应当科学设计巷道断面,合理选择 工字钢型号,确定支架间距,确保梯形棚支护能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并采 用理论计算方法验证支架的支护强度是否满足对巷道围岩压力控制的要求。
强化煤矿锚杆支护巷道顶板管理规定
第一条 煤矿应当强化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在掘进工作面开掘前,必须查明掘进巷道及周边地质构造、岩 浆岩体、陷落柱、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区、受水威胁区、技术边 界、采空区、地质钻孔等情况,编制掘进地质说明书并经煤矿总工程师审批。 第二条 煤矿在编制锚杆支护设计前,必须由煤矿总工程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和围岩地质力学评估,探明 围岩结构,测定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并进行围岩分类,确定重点管理类别。 第三条 煤矿应当优先在卸压区内布置巷道,避免巷道处于采动应力影响区和应力集中区。 煤矿应当坚持“一巷一设计”原则,在巷道围岩地质力学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工程类比、理论计算等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锚杆支护设计。锚杆支护设计应当对锚杆(索)的形式、规格、安设角度和锚杆拉拔力、锚 索预紧力作出明确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及管理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采煤工作面直接顶厚度与采高的关系,对工作面顶板常见三类进行了分类,并对在复合顶板管理实践中采取的六种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顶板分类;控顶原则;复合顶板管理
0.前言
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发生与工作面本身的顶板条件具有特别重要的关系,为预防发生各种顶板事故,有必要根据工作面的顶板条件和采高情况对工作面顶板进行分类,按照相应的控顶原则,采取针对性的控顶设计。
按顶板条件及所需采用的控顶原则,可以把缓斜、倾斜煤层的顶板分成六类,下面就常见三类进行分析。
(1)直接顶厚度等于或大于2-3倍采高。
(2)直接顶厚度大于1倍采高但小于2-3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裂隙带的老顶。
(3)直接顶厚度大于1倍采高但小于2-3倍采高,直接顶上面是垮落带的老顶。
1.相应控顶原则
1.1第一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一类顶板冒落带中没有老顶,控顶原则用“支”与“切”。
所谓“支”,是指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岩重。
依此,或先定支柱的初撑力,计算出支护密度,再转化成排柱距;或先定排柱距,转化成支护密度后,再求所需的支柱初撑力。
所谓“切”,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平衡采空区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层的重量。
考虑到直接顶具有分层冒落的特点,以及岩层有一定的自承能力,多数情况下,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能平衡采空区上方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即可。
最大冒落分层厚度可按直接顶岩层的分层厚度及岩石强度由下而上逐层估计,这里要注意软弱岩层作为较强岩层之附加载荷的可能性。
如果缺乏直接顶岩层分层情况及极限悬顶距的资料,页岩的分层厚度以不超过1m考虑,其极限悬顶距以1m考虑;砂页岩的分层厚度以不超过1.5m考虑,其极限悬顶距以2m 考虑。
根据上述,可以计算出切顶排每米所需增加的初撑力,进而可定出切顶排
所应增加切顶支柱的线密度。
以上所述,是按控顶原则把工作空间基本支护与切顶排所增加的切顶支柱分别设计的情况。
当冒落带中无老顶时,可以考虑无密集放顶方式;也就是让工作空间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既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重,又平衡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最大冒落分层岩重。
这时,要把采空区上方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平均分摊到最小控顶距时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直接顶岩重中去,然后用综合的冒落带直接顶岩重计算工作空间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
1.2第二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二类顶板直接顶上面是裂隙带老顶。
据生产实践及理论分析,在这种条件下,老顶已进入裂隙带,即冒落带中没有老顶,控顶原则用“支”、“切”、“让”。
所谓“支”,是指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直接顶岩层的重量。
依此可确定基本支护的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
所谓“切”,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平衡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从而确定沿切顶排每米所应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及线密度。
和第一类顶板一样,第二类顶板也可以采用无密集放顶方式。
但是,当直接顶相对较薄,需要控制裂隙带老顶下沉量时,由于需加强切顶排支柱的初撑力以限定老顶下沉,因而还是采用有密集放顶方式为妥。
1.3第三类顶板及其控顶原则
第三类顶板直接顶上面是垮落带老顶。
这类是冒落带中有老顶的顶板,控顶原则用“支”、“切”、“支”、“让”。
第一个“支”有两重含义:一是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初撑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直接顶岩层的重量,从而确定出支柱初撑力,支护密度及排柱距;另一个是用采场基本支护的工作阻力平衡工作空间上方冒落带岩重,从而确定出支护密度及排柱距。
设计时,采场基本支护其支柱的平均工作阻力可按额定工作阻力的60%考虑。
当排距一定时,若这两者确定出的柱距有所不同,设计中应取其小值。
所谓“切”,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平衡采空区上方直接顶最大冒落分层的岩重,从而确定沿切顶排每米所应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及线密度。
第二个“支”,是指用切顶排另增切顶支柱的工作阻力平衡冒落带中老顶岩梁及其附加软岩层重量的一半。
设计时,切顶支柱的平均工作阻力可按额定工作阻力的80%考虑,依此可计算出沿切顶排支撑老顶所需另增的切顶支柱的线密度。
实践与理论计算表明:厚1.5m的老顶,岩梁长约6m;厚2.0m的老顶,岩梁长约10m;厚2.5m的老顶,岩梁长约14m。
设计时如果缺乏老顶岩梁长度的资料,可参考上述数据。
(3)式来源于主要应用摩擦式金属支柱时实测的数据。
采场应用单体液压支柱后,尤其是初撑力较大时,顶板下沉量大为降低。
因此,应用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面,用这个公式估算顶板下沉量时,系数宜取小值。
当冒落带岩层厚度小于2-3倍采高时,采场支柱还要适应裂隙带老顶的下沉。
这时,顶板下沉量可按公式(2)估算。
估算的由冒落带老顶导致的顶板下沉量与由裂隙带老顶导致的顶板下沉量,其数值不会相同,支柱选型时应取其大值。
2.在复合顶板管理实践中采取的六种方法
工作面除了利用单体液压支柱布置五排七柱控制顶板外,又因条件的变化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初次放顶期间,在软帮增加一组切顶柱,增加支护密度,以减少因悬顶过大而造成的顶板破碎。
(2)严格控制乳化液泵站压力不得低于20MPa,比平时18MPa大了2MPa,目的就是增加支柱初撑力,以减少复合顶板离层速度。
(3)采用铰接顶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顶板。
(4)当工作面过断层时,由于顶板随着采煤机割过,大块伪顶或复合顶板在机道随着冒落,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提前掘进硐室进行打锚索、架抬棚迈步进行控制顶板。
(5)当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时,常常造成顶板破碎,支柱随着破碎顶板冒落后,逐渐失效,对此,采取了架两面光木方子进行控顶。
(6)工作面超高时,锚索加w钢带首位相连进行控制破碎顶板,取代单体液压支柱。
3.结语
为了搞好初采阶段的顶板控制,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当老顶跨距达到预期的初次垮落步距或初次来压步距时,直接顶未垮落或老顶未来压,这时可采取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或切顶支柱工作阻力的办法,保证工作面继续推进。
第二、沿切顶排切断直接顶与支撑老顶所需切顶支柱的线密度不必叠加,取两者中的大值即可。
第三、为支撑冒落带老顶,切顶支柱的工作阻力可按其额定工作阻力的90%考虑。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