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油墨印刷技巧

荧光油墨印刷技巧
荧光油墨印刷技巧

荧光油墨印刷技巧

当黑暗的环境下,荧光油墨会发光。产生这种效果的关键在于这种油墨中包含有特种彩色颜料,它能吸收紫外波段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转换成较长的可见颜色的波长。印刷品的表面能发射出强烈的比较饱和的颜色,从而吸引人的注意力。荧光油墨的组成颗粒通常比其它的油基或橡胶基的油墨颗粒更加柔软。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性能,因为它们在滚筒与滚筒、印版到橡皮布、橡皮布到承印物的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转移方式。

技巧:荧光油墨最适合使用金属印版。选纸时最好不用有淡色或彩色的纸张,因为带颜色的纸张会减少,甚至会使油墨的明度降到最小。偏白或偏亮的纸会加强荧光效果。具有较高亮度和较好的油墨吸收性的非涂布纸使用荧光油墨比较理想。涂布的白纸也能有较漂亮的效果。然而,由于用涂布纸进行印刷时只能使用较少的墨量,要得到最佳印刷效果则有必要进行两次印刷。不透明墨

几乎所有的印刷厂都会遇到在黑色或带颜色的物体表面进行印刷的情况。对于这些类型的承印物,需要一种不透明油墨来有效地遮盖住承印物本身带有的颜色。这样就可以避免油墨的色彩与基体颜色的混合,生成一种不期望的颜色。

通常在一块暗色的承印物上精确地复制一种明亮的颜色是不可能的。但只是在一块色泽较暗的承印物上简单的加上50%的不透明白色,就会收到某些非常意想布道的效果。建议大家:如果使用多于50%的不透明的白色,则后印上去的彩色会看去“偏淡”;如果少于50%的不透明的白色,则颜色会有些透明的感觉。

技巧:当使用定制的颜色或混合颜色时,配方中往往需要透明的白色而不是不透明的白色,这样可以使颜色强度的损失达到最小。在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用透明白墨替代所有的不透明白墨。

标签印刷的性能指标及选择因素

标签印刷的性能指标及选择因素 标签印刷油墨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色相、细度、饱和度、光泽度、附着力、黏度、干燥性等。这些性能对印刷工艺及印刷质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里着重介绍其中的几项性能指标。 1. 油墨黏度稳定是保证印刷品质量一致性的前提之一,油墨黏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印刷,因此,对油墨黏度的控制相当重要。一般来说,在印刷过程中,随着油墨中水分和溶剂的不断挥发,油墨黏度会逐步提高,故应经常测量油墨的黏度,做好黏度变化记录,并及时予以调整。 2. 油墨的干燥性对标签印刷也有很大影响,干燥过快容易引起图案变浅甚至干版现象;干燥过慢容易造成油墨粘连或印品粘脏。一般来说,油墨的干燥速度应当与印刷速度,印刷设备的干燥能力以及印刷图案的面积相适应。 3. 对于水性标签印刷油墨,pH值的控制相当重要,一般在8~9之间为宜。水性油墨pH值的改变也会引起黏度的改变,因此,在印刷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向油墨中添加适量的pH值稳定剂。 一般来说,在选择标签印刷油墨时要综合考虑承印材料的类型,印刷方式

和印刷条件、客户的特殊要求。印后加工工艺、标签的用途及使用条件,成本等几方面的因素。 1. 承印材料的类型及性能是决定标签印刷油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承印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油墨。例如,纸质标签可以采用水性油墨印刷,而薄膜类标签通常要采用溶剂型油墨印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种类型的承印材料,如果品种、级别或表面性能不同,也可能要采用不同的油墨。 2. 印刷方式和印刷条件也是影响标签印刷油墨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印刷方式的油墨一般不能替代使用或混合使用,而且,印刷速度、印刷设备的类型及性能等对标签印刷油墨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3. 在选择标签印刷油墨时还要充分考虑客户的要求。有时客户可能要求标签具有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冰花效果、磨砂效果、防伪效果等,此时可能就要从标签印刷油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满足客户和产品的特殊要求。 4. 标签是否要跟随其所粘贴的产品一起经历一些特殊的加工工艺流程?

水墨印刷和油墨印刷的区别

水一墨一『印 1 和『油一「墨「印 11 区一别

目录 、关于油墨 (3) (一)油墨的成分和特点3 (二)印刷油墨3 、水墨 (4) (一)水墨的成分及特点4 1. 不污染环境 (4) 2. 减少残留毒物 (4) 3. 减消耗降成本 (5) (二)印刷水墨5

水墨印刷和油墨印刷的区别 (一)油墨的成分和特点 油墨是由有色体(如颜料、染料等)、连结料、填(充)料、附加料等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能进行印刷,并在被印刷体上干燥;是有颜色、具有一定流动度的浆状胶粘体。因此, 颜色(色相)、身骨(稀稠、流动度等流变性能)和干燥性能是油墨的三个最重要的性能。它们的种类很多,物理性质亦不一样,有的很稠、很粘;而有的却相当稀。有的以植物油作连结料;有的用树脂和溶剂或水等作连结料。这些都是根据印刷的对象即承印物、印刷方法、印刷版材的类型和干燥方法等来决定。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印刷墨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二)印刷油墨 印刷操作工挑选油墨时,一般都把颜色看作是第一要求,油墨的颜色(色相)是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它是很大程度上反映印品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所以颜料的优劣,对油墨的好坏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颜料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或连结料、具有一定颜色 的固体粉状物质。它不仅是油墨中主要的固体组成部分,也是印到任何物体上可见的色体部 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墨的质量,如颜色(色相)、稀稠等。对粘度、理化性能、印刷性 能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因之,要求颜料有鲜艳的颜色、很高的浓度、良好的分散性以及油墨 所要求的其他有关性能。 二、水墨 (一)水墨的成分及特点 水性油墨是由连结料、颜料、助剂等物质组成的均匀浆状物质。连结料提供油墨必要的 转移性能,颜料赋予油墨以色彩。水性油墨的连结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水稀释型和水分散型。前者可以使用的树脂类型有很多种,比如顺丁烯二酸树脂、紫胶、马来酸树脂改性虫胶、 乌拉坦、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和水性氨基树脂等。水分散型的连结料是在水中通过乳化的单体 聚合所得,它是两相体系,其中油相以颗粒状在水相中分散,虽不能够被水溶解,但能够被 水稀释,所以也可以认为是水包油乳液型 由于用水作溶解载体,水性油墨具有显著的环保安全特点:安全、无毒无害、不燃不爆,几乎无挥发性有机气体产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印刷油墨调配技巧

印刷油墨调配技巧 印刷油墨调配技巧:在印刷过程中,无论是何种方式印刷,也无论是多色或单色印刷,印刷前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油墨颜色的调配,因而经常要进行油墨颜色的选择与调配。油墨颜色的调配是印刷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色彩真实再现与否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及市场空间占有率,在一些上规模的企业,不仅有专门的调配师,而且应该要做到最好的让客户满意。下面为您讲解一下如何通过油墨色彩的调配技巧,来提高油墨的质量: 配色原理 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颜料通常占油墨成份的8-35%,它的用量大小决定着油墨的浓度,对油墨影响作用很大,如油墨的相对密度、透明度、耐热性、耐光性和对化学药品的耐抗性等。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着色力、遮盖力。 1光泽:光泽既可以用仪器测量,亦可以凭肉眼判断,通常在配色过程中,仅凭肉眼观察。 光泽实际上指的是油墨印刷样受光照射后,向同一个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的程度,其直接影响印刷的外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在选择油墨时要分清油墨本身是亮光、半光还是哑光型油墨,也应该考虑是否是同一样油墨,如里印油墨或表印油墨。 必须为同一种油墨调配,避免混合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用于质的区别。配色时,首先要考虑色相是否一致,其检

调配专色油墨的基本原则

调配专色油墨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深色或浅色专色油墨,在调配时应遵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建立在印刷色彩学和印刷工艺的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点: (1)尽量采用同型号的油墨和同型号的辅助材料。此外,能用两种原色油墨调配成的颜色就不要用三种原色油墨。同理,若需要某种间色调配的,亦须用间色原墨,以免降低油墨的亮度,影响色彩和鲜艳度。调配深色墨时,应根据用墨的重量,将主色油墨放入调墨盘内,然后逐步加辅助色以及必要的辅助材料。 (2)凡以冲淡剂为主、原色或深色墨为辅,所调配的油墨统称为浅色油墨。浅色墨的调配在方法上和调深色墨略有不同,是在浅色油墨中逐渐加入深色油墨。切不能先取深墨后再加浅色墨,因为浅色油墨着色力差,如果在深色油墨中加入浅色油墨的方法去调配不易调准色相,往往会使油墨越调越多。 (3)调配专色油墨前要调配小试样。这是说根据原稿色相初步判断所要采用的油墨颜色,然后按比例从各色油墨中用天平称取少许油墨,准确称量,放在调墨台上调配均匀后,用刮刀刮取小色样与原样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妥善保存。 (4)调配复色专色油墨时,运用补色理论纠正色偏。例如:当某种复色墨中紫味偏重时,可加黄墨来纠正;若红味偏重,则可加入青墨(如孔雀蓝或天蓝墨)来纠正;再如黑墨偏黄黑度不够时,可加微量的射光蓝作为提色料,因为射光蓝是带红光的蓝墨,有利于提高黑墨的黑度。 (5)掌握常用油墨的色相特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常用油墨的色相特征。例如,在调配淡湖绿色油墨时,宜采用天蓝或孔雀蓝,切忌用深蓝去调配,因为深蓝墨带红味,加入后必然使颜色灰暗而不鲜艳,同样道理,也不能用偏红的深黄墨,而采用偏青的淡黄墨效果较好,又如,调配桔红色油墨时尽量要用金红油墨,因为金红油墨的色相是红色泛黄光,可增加油墨的鲜艳程度。另外,有些油墨的选用要根据画面效果来定,例如,印刷人物肖像和风景画选择的油墨应有所区别。

润版液PH值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PH值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在胶印中,纸张和润版液的pH值会直接影响印刷过程的水墨平衡、油墨的干燥性能和墨层质量。因此在控制和调节水墨平衡时,要了解纸张和润版液的酸碱性,了解其对印刷过程的影响。 1.纸张pH值 由于市场对印刷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印刷工艺的进步,纸张特性及其印刷适性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开始受到关注,而纸张pH值是应该重点控制的因素。 印刷纸张pH值若呈中性,可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但由于纸张生产中受原材料及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任何纸张是绝对中性的。铜版纸理想的pH值为7,即纸张表面酸碱平衡,呈中性。当pH值大于7时,纸张表面呈碱性,小于7时,纸张表面呈酸性。目前我国造纸主要采用碱法制浆,用NaOH氢氧化钠

(NaOH),俗称烧碱、火碱做蒸煮剂,所以大多数纸张略显碱性。如碱性过大,会使润版液的酸性明显变化,使印版非图文部分的亲水性胶层酸性减弱,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势必引起非图文部分亲水性下降,水墨失衡,油墨着色力下降,造成印刷图文色泽暗淡,甚至造成花版、糊版以及墨辊脱墨等现象。同时,那些从纸张涂层上掉下来的弱碱性纤维会转移到橡皮布上,再经橡皮布转移到印版上,导致印版带脏,耐印力下降。 当纸张pH值过低时,会使润版液的酸性明显增强,从而抑制油墨的氧化聚合反应和干燥速度,造成印刷品干燥不良。 2.润版液pH值 传统胶印材料是依靠油水相斥原理实现油墨图像转移的,润版液必不可少,且其酸碱性对印版及水墨平衡有明显影响。胶印版版基处理时形成的氧化铝膜层为两性氧化物,若润版液酸性过强,会加大对印版砂目的腐蚀,破坏印版的

空白部分,导致印版上脏;而碱性过强,又起不到保护空白部分的作用,且会腐蚀油墨和纸张。所以胶印润版液一般呈弱酸性,理想的pH值在4.8~5.5之间,这样可保证印刷网点清晰,印版非图文部分亲水性稳定,有助于延长印版寿命,还可抑制润版液受细菌等杂质的侵害,更好地保持水墨平衡。 润版液的成分主要是缓冲剂、防腐剂、印版保护剂、干燥剂藻类抑制剂等,其中缓冲剂对润版液的pH值影响最大。缓冲剂的作用是稳定润版液的酸性,因为自来水通常呈中性,为了达到正常印刷所需的pH值,需要在润版液中加入酸,使润版液pH值保持弱酸性,而水中的碳酸盐会与加入的酸发生反应,使pH 值升高,这时就要加入缓冲剂使润版液的pH值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同时缓冲剂对缓解清洗剂等因素对润版液的影响也有显着作用。但随着缓冲剂添加量的变化,润版液的pH值会有较大的波动,添加量不合适同样会影响印刷机械

专色油墨调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专色油墨调配 碰着专色打稿及专色印刷时,偶尔都会问技师,调配专色油墨时,是依据什幺理论、什幺方式,来将原色墨作调配,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凭经验」。心总是想着,调配又怎能「打乱章」呢?总有其依据。 油墨减色法油墨是依据色料的三原色,黄、洋红及青蓝,它们均属非发光体,特性是分别吸收(或减去)白光内三分一色光,而反射其馀两色光合成后而得的,就如黄色,它吸收(或减去)白光内的紫蓝色光,反射出红绿两色光,而这两色光合成后而得出黄色,洋红吸收白光内的绿色光,而青蓝则吸收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油墨三原色被称为减色法原色(Substractive Primaries或Substractive Primary Colours)。颜色 的特性油墨颜色的性质取决于: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及明度(Luminosity)。色相是因油墨反射的色光在可见光的光谱中,都具有一定的波长,这波长就是油墨颜色的色相或就是某油墨色彩的相貌。饱和度就是指颜色的纯度。纯度最高时,就是完全根据油墨减色法的理论,吸收(或减去)三分一色光和反射三分二色光。明度是指油墨表面反射出来光量的多少,而直接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而油墨颜色的色相是不变的。 第二次色为原色墨相加的色彩。如红=黄+洋红,绿=黄+青蓝,紫蓝=青蓝+洋红。三原色等量调配时,就是中心的灰位。举凡原色墨混调另一油墨时,都已形成带灰度及亮度减低。专色的调配将原色墨用密度仪量度后,绘画右图,就可检视油墨的色相及饱和度,和互相关系。即黄、洋红各1:1;黄、青蓝各1:1,洋红、青蓝各1:1,调配出大红、绿及蓝紫,叁色等份就偏向黑。从图中亦可检视出各色的互补关系,如黄与紫蓝,洋红与绿,青蓝与红,当调配的油墨色相有色偏现象,如色相偏绿时,可加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印刷方式对油墨吸收性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印刷方式对油墨吸收性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适用范围 印刷IMT-XS01油墨吸收性检测仪是测定纸或纸板在一定时间及面积上吸收标准油墨的性能,主要用于造纸、印刷、包装油墨吸收性能测定最基本的印刷检测仪器。 技术参数 1. 擦墨速度:15.5±1.0cm/min 2. 涂墨压板开孔面积:20±0.4cm2 3. 涂墨压板厚度:0.1±0.02 mm 4. 自动控制吸墨时间:120±5s 5. 人机界面:4.3”彩色触摸屏控制,公司最新最新研发操作系统 6. 电源功率:220v/50Hz、110W、1A 7. 工作环境温度:(20±10°C),湿度<85% 8. 外形尺寸:490*280*350mm 9. 重量:40kg 若用户对仪器的规格及其它参数有特殊要求,可与我们洽谈订制! 根据印品要求选择承印物。选择油墨吸收性测定仪的吸墨性较强的纸张,印刷时留在纸张表面的墨层较薄,所以反射密度低,印品颜色较浅。一般认为平印墨层厚度为1~2μm,柔印墨层厚度为2~5μm。凹印墨层厚度为10μm,可满足印刷要求。网印的墨层厚度可达30-100μm。所以,纸张吸墨性强至弱排列:平印—柔印—凹印—网印胶版印刷(在中国是相当广泛的,质量工艺稳定,比如说报纸书刊,包装,PVC,不干胶,),凹版印刷(烟标,酒标,方便面口袋,糖纸等印刷质量要求高的,印刷数量大的印刷品),丝网印刷(根据印刷特点,可以印刷的数量很小的,几十张就可以承印,印刷版的形状可以改变,比如说:可以对曲面进行印刷,承印物广泛!印刷墨层厚,网目的大小可以改变,所以可以使用丝光墨,冰花油墨等配合UV做特效!);柔性版(印刷包装品,承印物材料相对比较广泛!尤其对于塑料产品和瓦楞纸箱等有很独特的优势<是主要印刷工艺中印刷质量最高的>);喷墨印刷(以前主要应用于防伪条码的喷印,现在对于比较精细的印品也能有比较好的表现,尤其对于短版的市场,最大的发展就是在数码打样中的使用。另外印刷幅面能够几乎无限大!在广告市场上的应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移印(原理就象是盖戳,能够印刷的承印物的形状也是多样的,比如牙膏筒的印刷,相对丝印来说印刷速度要快些!)自身特点是印刷准备时间短,对于短版印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场趋势当然是不言而喻);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其他印刷,不过都是出于自身的一些特点能在印活上产生一些特效,如石版印刷,对印刷国画在宣纸上能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油墨吸收性能好坏通过哪些指标体现?油墨细度,油墨PH值,连接料的配比,纸张COBB值,纸张施胶度,纸张表面平滑度等等。

油墨色相与注意事项

油墨色相与注意事项 油墨色相的调配是印刷前的重要工作,也是很抽象的工作。简单的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可调配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几十种颜色。而在实际调配过程中,仅靠三原色油墨无法获得获得的色彩,这是由于油墨厂家所选用的颜料、染料根本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三原色的饱和度、色浓度、亮度等,三等份原色墨相加只能是茶灰色,而不是黑色。因此在实际调色过程中离不开黑墨、白墨、冲淡剂等油墨和助剂。 调墨过程 1.掌握所用油墨的体系、颜色、色饱和度、黏度、细度等指标。 2.对样张及客户要求、工艺要求、色相要求、油墨使用要求进行审定,对每一色组色序的排列、产品的印数、油墨的用量、主色调的调配等要深入了解。 3.稀释剂与油墨树脂的溶解性、气温偏差和稀释剂的配比是相关的,如气温高则稀释剂应采用慢干型。同时,溶解效果,挥发速度对产品的印刷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相关条件选择合适的稀释剂。 4.印刷前要做好油墨、稀释剂的准备工作。 5.在开机套印的短暂时间里,要根据颜色的搭配,适当利用原色墨,并把握好比例,依照样张对每一色组油墨的色相进行调配,使印刷车速稳定后,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样张效果。在正常印刷中,批量控制色相相同,对调墨人员来说难度较大,如稀释剂的添加量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颜色效果,这就要求调墨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调墨注意事项 1.在色调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所用油墨的色彩种类越少越容易调配和控制。能采用间色油墨就不要采用复色油墨,按照减色法,专色油墨采用的颜色越多其饱和度就会越低,黑色成分就相应增加。 2.确认印刷品的主色调及所含的辅色调,主色调墨作为基本墨,其他墨作为调色墨,以基本墨为主,调色墨为辅,这样调配专色油墨才会更快,更准确。 3.调配打样和小样油墨时,尽量使用与印刷所用纸张相同的纸,因为油墨的颜色会随着纸张吸收性的差别等因素而变化。只有保持稳定的纸质,才能避免因纸张的差别而造成的颜色误差。 4.用普通白卡纸打小样或刮样,墨层的薄厚会直接影响墨迹的颜色,墨层薄,则颜色浅、亮度高。实地或网线,湿压湿或湿压干,喷粉量大或小,纸张表面的平整度及白度,墨层的薄厚等不同都会引起颜色的差别。

专色印刷技巧

1专色的检测 专色配墨系统由电脑、配色软件、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匀墨仪、展墨仪组成。用该系统将公司经常使用的纸张、油墨的参数收入数据库中,应用配色软件对客户提供的专色进行电脑自动配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CIE Lab值、密度值、△E,从而可以实现专色配墨的数据化管理。 2影响专色色差的因素 2.1纸张对颜色的影响 纸张对墨层颜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纸张白度:白度不同(或带有一定颜色)的纸张,对印刷墨层的颜色显现有不同的影响。 (2) 吸收性:同一种油墨在相同条件下印刷到吸收性不同的纸张上时,会有不同的印刷光泽。非涂料纸与涂料纸相比,黑色墨层会显得灰暗、无光泽,并且彩色墨层会产生漂移,由青色墨和品红色墨调配出的颜色表现明显。 (3) 光泽度与平滑度:印刷品的光泽度取决于纸张的光泽度与平滑度。印刷用纸的表面属于半光泽表面,尤其是涂料纸。 2.2表面处理对颜色的影响 包装类产品的表面处理方式主要有覆膜(亮光膜、亚光膜)、上光(罩亮光油、亚光油、UV光油)等。印品经过这些表面处理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色相变化和色密度变化。覆亮光膜、罩亮光油和UV油时,色密度增加;覆亚光膜、罩亚光油时,色密度降低。化学变化主要来自覆膜胶、UV底油、UV油内含有的多种有机溶剂,它们会使印刷墨层的颜色发生变化。 2.3撤淡剂对颜色的影响

撤淡剂是一种油膏状的无色透明物质,在专色印刷中主要起冲淡颜色的作用。撤淡剂的加入量不同,对色相的影响也不同,尤其是蓝色表现得明显。 2.4干退密度差异的影响 刚印出的印品,油墨尚处于湿态,与干态时有一个密度差。湿色密度大于干色密度的现象称为干退密度现象。这是因为刚印出的墨层有一定的流平性,所以表面反射以镜面反射为主,看上去色彩鲜艳,光泽好。当墨层处于干燥状态时,表面反射以漫反射为主,色泽自然比刚印刷出来时显得要暗淡无光。 2.5.系统差异的影响 用匀墨仪、展墨仪制作色卡的过程是"干印"过程,没有水参与,而印刷是"湿印"过程,有润湿液参与印刷过程,所以在胶印中油墨必然要发生油包水的乳化现象,乳化后的油墨由于改变了颜料粒子在墨层中的分布状态,必然要产生色差,印出的产品也就显得色泽灰暗、不鲜艳。 3专色的控制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同批、不同批产品的色差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我们在印刷过程中对专色进行了这样的控制。 3.1.制作色卡 首先根据客户提供的颜色标准样,用电脑配色系统给出专色油墨比例;再调出油墨小样,用匀墨仪、展墨仪"展示"出不同密度的颜色样;然后根据国家标准(或客户)对色差的要求范围,用分光光度计确定标准、浅限、深限,制作印刷标准色卡(色差超标需进一步修正)。色卡一半是普通颜色样,另一半是经过表面处理的颜色样,这是为了方便质检时使用。 3.2.验证专色

从印刷工艺分析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印刷生产过程中确保印刷品的质量,杜绝由于技术差错引发的质量问题,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工作。本文从印刷工艺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影响印刷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制版胶片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胶片在曝光后的显影、定影过程,直接关系到胶片上图像的清晰度及对比度。因而,对制版胶片,关键要看图文部分的密度及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的对比度。密度越高,反差越大,制版胶片质量越好,用其制作出的印版质量能得到保障。此外,制版胶片片基的厚薄对制版质量也有影响,一般薄胶片比厚胶片效果要好。 二、晒版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晒版过程中,光源的强度,光源距版材的距离,以及曝光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晒版质量。光源强、距离短,曝光时间相对较短;光源弱、距离长,曝光时间相对较长。在一定光源及距离下,随着曝光时间的增长,版材见光部分药膜分解加剧,直至见光药膜面完全分解。如果曝光时间继续增长,未见光部分药膜面的边缘因受强光的辐射作用,感光药膜也开始渐渐分解,这样制出的印版图文线条会变细,甚至断缺、模糊。如果曝光时间不足,非图文部分见光药膜面未完全分解,印版显影后非图文部分仍有药膜,上机印刷时会起脏。另外,不同品牌的印版所需的曝光时间也不一样,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 此外,在晒版抽真空时,胶片与印版紧贴的程度也影响晒版质量,如果贴不实,晒出的印版可能会发生重影、模糊不清等故障。 三、显影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1.显影液浓度 显影液浓度过大,显影过快,易造成印版过度显影,图文线条变细,细小网点丢失或图文淡薄不清,影响印刷设计质量;显影液浓度过小,见光分解的药膜面不易洗净,上机印刷时容易脏版。 2.显影时间 显影时间过长,印版未见光的药膜面易被溶解,印版图文将变淡、变薄,造成印刷时印迹不实,不清;显影时间过短,见光分解的药膜面不易完全清除,印刷时易起脏。合适的显影时间是印版显影后冲洗时,见光分解的药膜面刚好冲净。如果药液浓度相对较大,则显影时间应相应缩短;反之,显影时间应相应延长。 四、油墨转移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印刷过程其实就是油墨转移的过程,一般来说,胶印印刷总的油墨转移率较低,约在38%左右。印版着墨后与橡皮布接触,油墨转移率为50%左右;橡皮布再与纸张接触,油墨转移率为76%左右。控制油墨的转移率十分重要。油墨适性、水墨平衡、印版、橡皮布的性能及纸张、印刷机等都会影响油墨的传递。

高网线水性印刷对纸张、纸板、水性油墨的要求

高网线水性印刷对纸张、纸板、水性油墨的要求 高网线制版的版材选择 用于高网线印刷的印版,硬度要略高于一般印刷要求的印版。这是因为此种印刷工艺需要的墨量很小,以便精确体现细小网点。印版太软会导致传墨量过大,不利于墨量控制,易出现偏色、堵网等故障。除此之外还要求版材要有很好的网点再现范围,能制出细小的高光网点;有着均匀的厚度、很好的平整度,便于实现轻压印刷,轻松再现原稿;有很好弹性,受压过后能回复原来厚度以及版材要有一定的韧度,细小网点不易磨损等。目前常用于此种印刷的版材有杜邦公司的TDR等。 高网线水性印刷对纸张、纸板、水性油墨的要求 纸板 要达到可与胶印相媲美的效果最好选用涂布白板纸。因为涂布白板纸有较好的光洁度,印迹更显得光泽、鲜艳。普通白板纸表面光泽度差,印迹颜色黯淡无光。另外,涂布白板纸又不同于胶版纸和铜版纸,它保留了部分的白板纸原来特性——渗透性和附着力,有利于水性油墨的印刷。纸板可选用厚度均匀、纸面平整、水分控制在9±2%、硬度好的纸板。E型、F型或G型瓦楞,配上180g/m2左右克重的面纸。这样的纸板瓦楞低、纸板平整,可以承受更大压力,减少排骨纹、印迹不实等现象,提高印品质量。目前涂布白板纸可由芬兰纸业公司提供,广东也有几家国产的厂家可以提供。 油墨

油墨是整个印刷过程中关键的一个因素。对于四色叠印的高网线活件来说,一定要重视油墨的选择。印刷涂布纸的水墨不同于普通水墨,它主要要求有以下一些特性: 细度好——网点清晰,图案细腻;高光泽——颜色鲜艳、亮泽;低粘度——无堵网、墨杠,图文干净、清爽;高色含量——颜色饱满,内涵丰富;附着好——抗磨,不掉色;流平好——颜色均匀,无露底;干燥快——叠色效果好,无拖花;叠印性好——各色间兼容性好,颜色自然、和谐,层次丰富。目前可提供广泛用于涂布纸印刷的油墨厂家有广东明丰水墨、英杰水墨、东方水墨等。 高网线水性印刷对设备、印刷操作的要求 设备要求 刮刀 能完成高网线印刷的印刷机一定是有刮刀的,还要求密封式双刮刀,并保持刮刀刮的有效性,以便于准确控制传墨。 烘干 烘干装置是新型印刷设备较为重要的配置。因为水墨在涂布纸上通过渗透方式干燥明显慢于普通白板纸,多色套叠又要求前一色水墨尽快干燥,后一色才能顺利叠上,所以先进的印刷机要么采用冷风干燥或加大机组距离以使纸板有足够时间干燥,要么装有红外线、UV等干燥装置。 封闭式循环墨路 封闭墨路有利于阻止水墨与空气过度接触,防止水墨的某些成分挥发、氧化、溶入气泡等。保持水墨成分的稳定才能顺利完成高质量的印刷。 高网线网纹传墨辊 这是实现高网线印刷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网纹线数越高,能印刷

印刷高温油墨颜色的调配原理及注意事项

印刷高温油墨颜色的调配原理及注意事项 在印刷过程中,无论是何种方式印刷,也无论多色还是单色印刷,印刷前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油墨颜色调配,使之适应被印产品的需要。因而,经常要进行油墨颜色的选择与调配。无论多么鲜艳的油墨,如果操作者不懂一些油墨性能和配色知识,混合出来的油墨也无法达到满意的外观和应有的质量水平。为此,本文想介绍一些调色方法,以供参考。 一、配色简单原理 任何一个彩色均由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特性表示,因而在配色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三个因素。尽管理论上说黑色是光线的完全吸收,但黑墨仍然具有光泽。油墨是颜料(色粉)与树脂连结料研磨而成的,颜料的粒子周围包裹着一层近乎透明的树脂油,这层树脂油对光线具有折射及反射作用,因而我们能感觉到黑墨印刷在基材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光泽。在油墨配色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墨层厚度、印刷基材等条件来决定所用油墨。在选择油墨时,要考虑油墨本身光泽、色相、着色力、遮盖力。 1.光泽既可以用仪器测量,亦可以凭肉眼判断,通常在配色过程中仅凭肉眼观察。光泽实际上指的是油墨印刷样受光照射后向同一个方向反射光线的能力大小的程度。其直接影响印刷品外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在选择油墨时,要分清油墨本身是亮光、半光还是哑光型油墨,避免混合错误。 2.色相是颜色的基本特征,用于质的区别。配色时,首先要考虑色相是否一致,其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刮样纸刮色或者进行模拟印刷,凭人的眼睛对标准样和试样进行观察比较。 3.遮盖力是油墨遮盖其底色的程度。遮盖力越好则其透明度越差,透明度高低影响着油墨套色的效率及受印刷基材影响的程度。 4.着色力是表示油墨浓度高低的一种方法。其测定是以一定量的油墨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标准白油墨冲淡混合后,再进行与标准样比较的方法。差色力强弱反映该墨混色程度,影响着印刷墨膜厚度。 通过颜色鉴定刮色纸做刮色试验(Drowdown),可以比较油墨试样与标准样在光泽、色相、遮盖力三个方面的差异。具体方法:在鉴定纸左上角放标准油墨,右上角放配色油墨,两者之间大约相距一厘米左右,用刮刀在与刮色纸近乎垂直的角度用力展平薄敷部分和以倾斜角度轻力快速展开厚敷部分。 待油墨表面干燥后,可以薄敷部分观察油墨色相,在黑带部分鉴定油墨遮盖力、透明度,在厚敷部分判断两者之间光泽的差别并观察整个颜色外观。通常黑色及彩色油墨采用白刮色纸,而白墨则采用黑刮色纸。 二、油墨配色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仔细观察色样,特别注意观察被印基材,从基材粗糙与光滑、反射程度来选择油墨。例如,油墨印刷在光滑、反光极强的铝板或易拉罐上,选择透明性高的油墨,将有助于大大

油墨调色心得体会

油墨调色心得体会 篇一:油墨调色技巧 油墨调色技巧 蓝铂化工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企业。专业生产水性光油,UV光油,吸塑油等系列。打底光油,触感光油,连线触感光油,耐磨光油,哑光光油等水性环保产品,广泛应用于纸张表面处理,符合国家检测标准,质优价廉。 油墨色相的调配是印刷前的重要工作,也是很抽象的工作。简单的色料三原色,黄、品红、青可调配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几十种颜色。而在实际调配过程中,仅靠三原色油墨无法获得的色彩,这是由于油墨厂家所选用的颜料、染料根本无法达到国际标准三原色的饱和度、色浓度、亮度等,三等份原色墨相加只能是茶灰色,而不是黑色。因此在实际调色过程中离不开黑墨、白墨、冲淡剂等油墨和助剂。 调墨过程: 1.掌握所用油墨的体系、颜色、色饱和度、黏度、细度等指标。 2.对样张及客户要求、工艺要求、色相要求、油墨使用要求进行审定,对每一色组色序的排列、产品的印数、油墨的用量、主色调的调配等要深入了解。

3.稀释剂与油墨树脂的溶解性、气温偏差和稀释剂的配比是相关的,如气温高则稀释剂应采用慢干型。同时,溶解效果,挥发速度对产品的印刷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相关条件选择合适的稀释剂。 4.印刷前要做好油墨、稀释剂的准备工作。 5.在开机套印的短暂时间里,要根据颜色的搭配,适当利用原色墨,并把握好比例,依照样张对每一色组油墨的色相进行调配,使印刷车速稳定后,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样张效果。在正常印刷中,批量控制色相相同,对调墨人员来说难度较大,如稀释剂的添加量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颜色效果,这就要求调墨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调墨注意事项 1.在色调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所用油墨的色彩种类越少越容易调配和控制。能采用间色油墨就不要采用复色油墨,按照减色法,专色油墨采用的颜色越多其饱和度就会越低,黑色成分就相应增加。 2.确认印刷品的主色调及所含的辅色调,主色调墨作为基本墨,其他墨作为调色墨,以基本墨为主,调色墨为辅,这样调配专色油墨才会更快,更准确。 3.调配打样和小样油墨时,尽量使用与印刷所用纸张相同的纸,因为油墨 的颜色会随着纸张吸收性的差别等因素而变化。只有保

油墨调配基本基础知识

(一)油墨调配的基本知识 油墨调配是一项很细致的技术工作,要在有专用的房间进行,主要是把握好色相以及防止砂尘落入油墨中。 调配油墨的器材与参照物 (1)调墨工作台:坚硬光滑表面的桌子(或石板)即可当作工作台。 (2)调墨刀:二把调墨刀(最好是一宽一窄)可以调匀。 (3)台秤、刮刀、刮样纸张、装墨盘盒。 (4)配方记录每次应该记下各组分及多种添加物的比例 (5)色表(谱) 除了配方外,墨样及打出的样张均应该保存下来。 室内四周应保持整洁,墙壁不能有面积较大的其它鲜明的色彩。因为环境色对正确辨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色错觉,同是一种灰色的色块,在绿色的环境里偏红,而在红色的环境里却偏青。同一块颜色,周围都是深色,它就 显得偏淡。周围都是淡色,它就显得偏深。因此调配油墨时,无论是观看原稿的 色样,还是调墨后的墨样,都必须避免环境色的影响。 (二)调配专色油墨的方法 对于连续调原稿的复制,必须用网点组合的方法得到。而对于实地原稿,如果用四色网点组合的方法,复制难度极大,复制效果不好,色彩模糊不实,色相 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时就需要按照原稿调配出多种专色来配合印刷。 1、深色油墨的调配 仅用三原色或间色原墨,不加任何冲淡剂来进行油墨调配,统称为深色油墨的调配。深色油墨的调配有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色料减色法成色规律,将原稿色样与色谱对照,分析确定色样中 三原色含量的比例关系,排出主色、辅助色顺序。 (2)选用同型号的三原色油墨备用,精细产品可选用亮光快干油墨,一般 产品可选用树脂型油墨。 (3)确定调配数量后,然后按调配比例,依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加放油墨。 先秤取含量最多的主要原色,再秤取含量较少的辅助色,然后分几次将辅助色油墨加入主色油墨中,并调合均匀。 (4)利用三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调配的茶色、假金、赤紫,古铜,橄榄绿 等一系列深淡不等的色相,在调配过程中必须注意色相准确,另外,要掌握好燥油的加放量以及根据不同的色相采用不同的燥油。

马口铁印刷对油墨的要求

马口铁印刷对油墨的特殊要求 马口铁印刷也是利用水、墨相斥的物理性质,借助印刷压力,经橡皮布把印版图文转印到马口铁上,属于平版胶印的原理。由于马口铁具有特殊的物化性质以及印刷品的再加工性能,其印刷工艺流程与普通胶印有较大不同。 马口铁印刷对油墨有着特殊的要求: 1.要求油墨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和机械性能 由于马口铁印刷品最终要制成食品罐、饮料罐、玩具、气雾罐、造型各异的杂罐等,需经剪裁、折弯和拉伸工艺,因而要求印刷油墨对马口铁有较好的附着力和相应的机械性能。为了提高油墨附着力,印刷前首先需要对马口铁进行涂白或打底漆印白。白色是一切画面的基色,有很高的明度,加入其它高能度的色相以后,能提高各色相明度而形成色阶。 2.对白墨的要求 马口铁表面呈银白的金属光泽,在印刷彩色图文之前,需要把表面涂白或印白,受油墨覆盖能力的限制,如用单色机印白往往需经2次印白,其白度可达75%。白度作为马口铁印刷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求白墨具有与底漆的良好结合力,经多次高温烘烤不泛黄、耐高温蒸煮都不走色。对马口铁涂底漆使其与马口铁之间有很强的附着力,对白墨有良好的结合力。常用的底漆是环氧胺基型,具有色浅,经多次烘烤不泛黄、不老化的特点和柔性好、耐冲击的工艺性能。 3.对彩墨的要求 马口铁印刷的彩色油墨,除了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抗水性能之外,还需有其特殊的要求。由于马口铁表面不渗透水分和溶剂,需要经过烘烤干燥,故而其油墨应为热固化型。对颜料的着色力和耐久性要求较高。印铁油墨除了应具备一般胶印油墨的基本性能外,根据印铁的特点还应具有耐热性、墨膜附着力强、耐冲击、坚硬性好、耐蒸煮和耐光等特点。 4.油墨的干燥工艺 在马口铁印刷生产中,油墨的干燥是一个复杂的理化反应过程。要合理控制油墨的干燥速度,掌握油墨干燥中的理化机理,才能有效地进行快速的印刷作业,保证产品质量。油墨干燥太快会降低油墨的正常传递性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印迹发虚,黑色发淡,印版、墨辊表面出现油墨干结,使传递中的下墨受阻;使印版图文干结层向外扩张;使干燥剂用量过大造成油墨吸附性增加,空白部分起脏等现象。而油墨干燥太慢又可造成套印困难、粘连、附着力差、牢固度降低,容易造成传送过程中的划伤等。所以油墨的干燥速度要适宜,太快太慢均是不利的。

水性油墨在网版印刷的注意事项

水性油墨在网版印刷的注意事项 1、在网版印刷中,要注意控制水性油墨的参数,包括油墨的黏度、流动性、触变性和可塑性等。 2、注意水性油墨的控制指标。水性油墨的控制指标主要有细度、黏度、pH 值和干燥速度等,它们对油墨的应用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3、由于水性油墨为纯水性体系,因此使用中要注意不要将水性油墨与醇性油墨和溶剂型油墨混合使用或在墨中加入有机溶剂,以免出现印刷质量问题。 4、使用水性油墨时,应将其搅拌均匀,测量黏度合适后倒入墨槽,若黏度不合适,可用稀释剂或增稠剂进行调节,并注意控制油墨的pH值,一般掌握在8.5~9.5。印刷过程中,由于水的挥发,水墨黏度会升高,pH值下降,所以要经常观察油墨的使用情况,发现油墨黏度升高或pH超出控制范围时,应及时采用稀释剂和pH稳定剂进行调节,以保证黏度和pH值的稳定。 5、一般情况下,水墨极适于高速印刷,低速印刷时若遇到干燥速度太快或印刷效果不佳的情况,可添加一定比例的慢干剂。 6、印刷完毕后应将剩余水墨收回相应的原装桶或将墨槽的盖子盖严,以备下次再用。防止由于水墨表面结膜、变稠甚至变干。水性油墨宜存放在通风阴凉的室内,室温控制在5~45℃。 7、印刷后残留在印刷设备上的油墨在其未完全干燥时可用清水冲洗,无法用清水洗净的墨可用清洗剂进行清洗。 8、水墨的印刷适性受印刷条件、承印物表面特性、环境温湿度、存放时间长短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用一些助剂对水墨做细微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印刷效果。水性油墨中常用的助剂有色料、pH值稳定剂、慢干剂、消泡剂、冲淡剂等,印刷中要熟悉助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1)色料用于加深颜色,其用量一般应控制在0~30%,超过30%将会使水墨中连接料含量过低,导致其附着力和耐磨性下降。 2)pH值稳定剂用于调节和控制水性油墨的pH值,使其稳定在8.0~9.5,保证水性油墨印刷状态。同时,它还可以调节水性油墨的黏度,并对油墨进行稀释。 3)慢干剂用于降低水墨的干燥程度,慢干剂可以抑制和减缓水基油墨的干燥速度,防止油墨在印版上干燥,减少堵版和糊版等印刷故障的发生。慢干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总墨量的0~10%,如果加入量过多,油墨干燥不彻底,印刷品就会粘脏或产生异味。 4)冲淡剂主要用于降低颜色的深度,用量不限。但加入大量冲淡剂可能会导致水墨黏度略有上升,这时可同时加入少量稀释剂进行调节。 5)稀释利主要用于降低水墨的黏度,用量应控制在3%以内,才不致降低水墨的颜色深度,并可保持水墨的pH值不变。稀释剂应边搅拌边缓慢加入以防黏度过低。如果加入较多的稀释剂或使用硬度高的自来水稀释会产生气泡,这时应加入消泡剂。 6)水性油墨使用中出现泡沫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水作为稀释剂,在乳液聚合时就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乳化剂,使乳液体系表面张力大大下降。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印刷是一门以颜色理论为核心的工业。现在的印刷品除了使用四色油墨外,专色油墨也较高频率的使用,尤其是在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中更为突出。有的时候专色油墨是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来进行印刷,有时候则出于成本或特殊墨色的要求需要由原色油墨调配来得到。一般来说调配油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仪器(如密度计)或色谱的比例得到的基础数据来调配,一种是由机台的操作人员依靠经验直接进行调配。后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但对于印刷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相对较高。如何快速掌握这门技术,是初涉印刷行业者的期盼。 国内大多数开设印刷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调墨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掌握油墨调配的技术。 1 “精”:突出调墨实训教学中的理论精华 学生在参加调墨实训之前须学习过《印刷色彩学》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所以,在调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重点理论,讲解要透彻。 1)油墨颜色调配的色彩学理论:色料减色法混合Y+M=R,Y+C=G,M+C=B,Y+M+C=BK C、M、Y是色料的三原色,不能由其它色料混合而获得。间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料混合得到的颜色,典型的间色是R、G、B,还包括Y、M、C色料两两进行不等量混合得到的颜色。复色是指三种原色料混合形成的颜色。互补色是指两种色料混合后如果是黑色,则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最典型的三对互补色是Y—B,M—G,C—R。 包装印刷中通常使用专色,专色是指某一种颜色不是用四色叠印,而是需先专门制作一块印版,专门调配颜色,一次性印刷出来的颜色。其特点主要有:通常用在印刷色彩要求高的场合;通过使用专色油墨扩大色彩复制的范围;有些色彩是通过四色印刷无法得到的;使用专色还可以解决色彩套印不准的问题。专色油墨的调配是调墨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重点讲解和联系调配专色油墨。 专业油墨的调配方法:看样色目测判断,通过经验调配,也可以依靠色谱的比例来调配。但是印刷色谱表示色彩的数量有限,色谱中色彩受纸张、油墨及印刷条件影响较大,随时间推移,油墨纸张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影响色彩的使用价值。 2 “博”:旁征博引,联系相关理论知识 既然颜色科学是印刷的核心,那在调墨实训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理论课程中与颜色表现相关的部分。如《印刷材料》课程中纸张性能与颜色表现的关系,油墨适性

水墨印刷和油墨印刷的区别

水墨印刷和油墨印刷的区别

目录 一、关于油墨 (3) (一)油墨的成分和特点 (3) (二)印刷油墨 (3) 二、水墨 (4) (一)水墨的成分及特点 (4) 1.不污染环境 (4) 2.减少残留毒物 (4) 3.减消耗降成本 (5) (二)印刷水墨 (5)

水墨印刷和油墨印刷的区别 一、关于油墨 (一)油墨的成分和特点 油墨是由有色体(如颜料、染料等)、连结料、填(充)料、附加料等物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能进行印刷,并在被印刷体上干燥;是有颜色、具有一定流动度的浆状胶粘体。因此,颜色(色相)、身骨(稀稠、流动度等流变性能)和干燥性能是油墨的三个最重要的性能。它们的种类很多,物理性质亦不一样,有的很稠、很粘;而有的却相当稀。有的以植物油作连结料;有的用树脂和溶剂或水等作连结料。这些都是根据印刷的对象即承印物、印刷方法、印刷版材的类型和干燥方法等来决定。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印刷墨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二)印刷油墨 印刷操作工挑选油墨时,一般都把颜色看作是第一要求,油墨的颜色(色相)是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它是很大程度上反映印品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所以颜料的优劣,对油墨的好坏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颜料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或连结料、具有一定颜色的固体粉状物质。它不仅是油墨中主要的固体组成部分,也是印到任何物体上可见的色体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墨的质量,如颜色(色相)、稀稠等。对粘度、理化性能、印刷性能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因之,要求颜料有鲜艳的颜色、很高的浓度、良好的分散性以及油墨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专色油墨调配方法 pp油墨快干油墨慢干油墨耐汽油性油墨玻璃油墨金属油墨 印刷是一门以颜色理论为核心的工业。现在的印刷品除了使用四色油墨外,专色油墨也较高频率的使用,尤其是在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中更为突出。有的时候专色油墨是可以通过直接购买来进行印刷,有时候则出于成本或特殊墨色的要求需要由原色油墨调配来得到。一般来说调配油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仪器(如密度计)或色谱的比例得到的基础数据来调配,一种是由机台的操作人员依靠经验直接进行调配。后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但对于印刷操作人员的经验要求相对较高。如何快速掌握这门技术,是初涉印刷行业者的期盼。 国内大多数开设印刷专业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调墨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颜色的感觉,掌握油墨调配的技术。 包装印刷中通常使用专色,专色是指某一种颜色不是用四色叠印,而是需先专门制作一块印版,专门调配颜色,一次性印刷出来的颜色。其特点主要有:通常用在印刷色彩要求高的场合;通过使用专色油墨扩大色彩复制的范围;有些色彩是通过四色印刷无法得到的;使用专色还可以解决色彩套印不准的问题。专色油墨的调配是调墨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重点讲解和联系调配专色油墨。 专业油墨的调配方法:看样色目测判断,通过经验调配,也可以依靠色谱的比例来调配。但是印刷色谱表示色彩的数量有限,色谱中色彩受纸张、油墨及印刷条件影响较大,随时间推移,油墨纸张的理化性质会发生变化,影响色彩的使用价值。 2 “博”:旁征博引,联系相关理论知识 既然颜色科学是印刷的核心,那在调墨实训教学中就可以引入理论课程中与颜色表现相关的部分。如《印刷材料》课程中纸张性能与颜色表现的关系,油墨适性调整剂对油墨的影响,《印刷工艺》中通过密度计的测量来计算油墨的色彩要素,色序的安排对油墨的影响等,让调墨实训

亚克力丝网印刷油墨的调配技巧

亚克力丝网印刷油墨的调配技巧 1.调色。配墨前,先应计算每色印数的耗墨量,使调配的墨量适当。尤其对二液反应型油墨,应据其固化速度和印刷速度来计算其调墨量。 要获得正确的色彩,调墨应在稳定的自然光下进行,同时不可以数色并置观察,免受错觉的影响。配置新鲜墨时,深色墨的加入要逐渐接近,切忌一次加入过多,再用大量浅色墨补救。同时应尽量减少混合的色相,色相愈多,灰度愈大。 另外还应注意干燥前后的色彩变化,如吸墨量大的浅色承印物上,干后的墨色往往浅淡;发泡油墨的湿态、干态及发包泡态三相的色差较大;陶瓷印墨烧制后色相殊变;白色油墨经高温会变黄等。诸如此类的变色规律,需要印刷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样品,做出各自的色标。 丝印油墨(印料)的色彩调配是丝印生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调配的基本原理离不开色光的加色法和色料的减色法等基本原理。 色料三原色中以任意两色等量混合,便能产生光的三原色的某一色相。这三种色相从颜色的角度讲,称为间色(或叫第二次色),如黄、青二色混合形成的绿色,即为间色。间色与间色混合产生的色相称为复色(或称为第三次色)。三原色油墨混合成的间色、复色如图3-60所示。图3-60三原色油墨混合成的间色、复色。 2.油墨调色方法。所谓配色就是将两种以上的颜色,或是除主调色色彩之外再使用少量的色彩邻接,形成色彩的组合。彩色油墨使用前调配时,首先将色样上需要配制的颜色单独露出,正确的分辨出原稿(或原样)色彩是原色、间色,还是复色。如果是间色、复色,需要分辨出主色与辅色的比例。其次一定要根据原稿指示的色调,小样调试,待与原稿相比,颜色色差较小或相等时,方可大批调配,且时间要短,调量要适当。调的过少,造成停工,油墨色相不一,影响生产正常进行;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调墨通常在光线稳定或光线不直接照射的地方进行。 丝印油墨调色时要注意三点:a.配墨时应尽量少加不同色的油墨,色墨种类越少,混合效果越好。b.采用“由浅入深”原则,无论配制浅色或鲜艳的彩色油墨,当色相接近样板时,要小心谨慎。不同厂家生产的油墨,最好不要混合调用,尽量采用同一厂家不同颜色的油墨进行调色,否则会产生色调不匀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凝聚而使油墨报废。c.有些丝印油墨是通过烘干来干燥的,浅色烘干后比未干燥的更浅,深色烘干后偏深。另外,油墨的色调在印刷时干燥前和干燥后有否差别,是容易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通过自然干燥的(溶剂挥发型油墨),承印物是塑料、金属、纸张、玻璃等,色彩不会发生变化;但若是陶瓷用的色料,由于在灼烧氧化后才显色,只能凭经验来调色。而对于通过热固、光固来干燥的丝印油墨,颜色在深浅上有变化,上面已提到过。调墨量大时,可以使用调墨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调色。原油墨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配出很多颜色的油墨,如表3-15所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