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合集下载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类水 质面 积的 3 7 . 5 % ;影响海 湾 水 质的主 要污 染要 素为 无 泳季 节和 旅游 时段 ,2 3 个重 点海 水浴 场和 1 7 个 滨海 旅游 度
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 2海洋生态状况基本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
海洋 浮游 生物 和底 栖生 物 自然分 布格 局未 发生 显 著变
假 区环境 状况 总体 良好 。 5海 洋环 境灾 害频 发 ,重大 突发事 故 的环境 影 响依 然存在 赤 潮和 绿 潮 灾害 影 响面 积较 上 年 有所 增 大 。2 0 1 4 年,
化 ;海 草 、红 树等 群落 结构 保持 基本 稳定 。国家级 海 洋保 全海 域 共发 现赤 潮 5 6 次 ,累计 面 积7 2 9 0 k m ,赤潮 次数 和 护 区的海 洋生 物资 源 、 自然 遗迹 和生 物 多样性 等保 护 对象 累计 面积 均较 2 0 1 3 年有 所增 加 ;黄 海沿 岸海域 浒 苔绿潮 影 基 本保 持稳 定 。 响 范 围为近 5 年 来 最 大 。渤 海滨 海 地 区海 水入 侵 和 土壤 盐
3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巨大 。 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差
主要 河流 入海 监 测断 面水 质较 差 ,陆源 入海 排污 口达
状况继续呈改善态势 ,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 。
( 上接第2 7 页)
贫矿 多 、难 选 矿 多 是 我 国 矿 产 资 源 的 又一 特 点 。 目 2 0 0 7 年 ~2 0 1 1 年期 间 ,年 产 出量在 l O  ̄ L t 以上 。 前 ,我 国 一些 低 品位 资 源 利 用 技 术 达 到 国 际先 进 水 平 , 近 年 来 ,我 国 尾 矿 利 用 呈 逐 年 增 长 的趋 势 。 2 0 1 1 独立 研 发 了油 田稠 油 开采 技术 、超 低 品位铁 矿 开发利 用 技 年 ,我 国尾矿 产量 达 1 5 . 8 H L t ,同比增 长 1 3 . 5 % ;利用 量 术 、低 品位铜 矿利 用技 术 和 中低 品位磷 矿 开发利 用技 术 等 为 2 . 6 9  ̄ L t ,同比 增长 2 3 . 1 % ,有 1 7 %的 尾矿 得 到利 用 ,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15-03-13)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

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局长:2014年3月北京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 海洋环境状况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

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

而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市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的增长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1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1.1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目前,这一紧张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

在“人口高位运行”(笔者将中国人口在10亿-14亿之间运行定义为“人口高位运行”;将人口超过14亿的情况定义为“人口超高位运行”)条件下,中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严重雾霾“突然”大面积爆发仅仅是开始);未来十年、十几年,这种紧张关系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基本的国情。

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笔者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以及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和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其中的研究数据显示:(1)全国安全饮用水高度稀缺。

笔者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2010年,在七大流域,真正可以安全饮用的Ⅰ-Ⅱ类水仅有28.7%;在六大河流,仅有15.1%;在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仅有30.2%。

本来,按照国家标准,Ⅲ类水可以用作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需要处理后才能饮用),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提高了Ⅲ-Ⅴ类水的门槛,饮用水专家认为,现在的Ⅲ类水还不如1999、1988年地表水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见国家标准GB3838-88、GHZB1-1999)。

若修正还原数据(即按1988、1999标准将2002年的Ⅲ类水归为Ⅳ类水),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河流、湖泊水库各类水质比例的真实情况是:七大流域的Ⅳ类(处理后也不能饮用)以上严重污染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其中,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9.8%;六大河流的Ⅳ类以上严重污染河长占84.9%,其中,劣Ⅴ类水质占36.7%;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中,Ⅳ类以上水质占69.8%,其中,劣Ⅴ类水质占41.3%。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环境监测必须为社会经济 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组织实施了 2000 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对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特别是对近岸重点海域 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监测结 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编制了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在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全国人民 更加认识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奋斗。
• 营养盐污染
2000 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6.4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类水质区 7.3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 质区 4.2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2.2 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水质区 2.7 万平方公里。磷酸盐 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7.8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类水质区 1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3.5 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 1.4 万平方公里。
省(自治区、直辖市)
倾倒区数量 (个)
倾倒量 (×106 米 3)
辽宁 河北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合计
4
2.78
4
8.20
2
3.65
11
5.37
2
8.63
8
33.49
8
3.62
3
1.58
13
26.83

关于《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05.28•【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2007年5月28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省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孙如林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江苏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立法的必要性我省是重要的海洋省份,沿海有南通、盐城和连云港3市16个县(市、区),人口约2040万人。

全省海岸线总长954公里,内水加领海面积为3.7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内陆面积的37%以上,沿海滩涂和浅海面积均居全国之首,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具有综合开发功能,为苏北沿海乃至全省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依托。

2006年,全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985亿元,比2000年的235亿元增加了3.2倍。

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

2000年以前,我省近岸海域的大部分水质尚处于二类和一类。

但是,随着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排入海洋的污染物不断增加,加上一些不科学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我省海洋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造成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赤潮灾害多发、渔业资源衰退等一系列问题。

近几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大部分水质已经是三类或劣于三类,部分海域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并呈不断恶化的趋势。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已连续三年将江苏近岸海域列为“严重污染海域”。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更显示,我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已达1.3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2005年增加了3060平方公里。

近年来,南通地区近岸海域已发生多起贝类、紫菜养殖大面积死亡事件,养殖渔民损失惨重。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目 录Contents概述 (3)一、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4)(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4)(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三)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7)(四)沿海省(区、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8)(五)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9)(六)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10)二、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11)(一)水质超标因子 (11)(二)主要超标因子 (11)(三)富营养化状况 (18)三、部分重要海湾生物及沉积物状况 (23)(一)辽东湾 (23)(二)渤海湾 (23)(三)黄河口 (24)(四)胶州湾 (24)(五)长江口 (25)(六)杭州湾 (25)(七)闽江口 (26)(八)珠江口 (26)(九)北部湾 (27)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一)全国及四大海区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二)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9)(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 (30)五、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二)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4)(三)沿海省(区、市)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5)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36)(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 (36)(二)海水重点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 (36)(三)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状况 (37)(四)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37)(五)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 (37)七、海上污染事故 (38)(一)船舶污染事故 (38)(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38)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 (39)(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39)(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40)(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 (42)编制说明 (43)概 述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

海水中的污染物

海水中的污染物

海水中几种主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近年来,海洋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有机磷农药、有机锡等)在近岸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内普遍检出。

研究表明,这些有机物在海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是在生物有机相中却可以很好的溶解,进而在海洋生物体内高度富集。

这些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物种的繁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失调。

因此,海洋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研究以及其潜在的危害在近年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有机无毒污染物,这一类物质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形成的有机物,它们易于生物降解,向稳定的无机物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这类物质可称之耗氧物质或需氧污染物。

有机有毒物质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如农药(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醛、酮、酚以及聚氯联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高分子合成聚合物(塑料、合成橡胶、人造纤维)、染料等。

它们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的合成生产过程,及有关的产品使用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水,这些污水不经处理入水体后造成严重污染并引起危害。

有机有毒物质种类繁多,其中危害最大的有多氯联苯(PCB)和有机氯农药[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相关行业的发展日益加快,于是不可避免的各种废水、废汽油和有毒化学品被大量的排人海洋,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致使其污染问题突出。

据初步估计,由于人类活动每年流失人海的石油约1000吨,海洋每年接收25万吨多氯联苯,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

每年约有5000吨汞,最终进入海洋,留存在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约7.4×1017Bq。

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人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的淤泥和废物带入沿岸水域。

海洋有机污染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包括有机氯、有机磷以及其他有机化工产品;另一类为天然产物,比如生物毒素、石油等[22-26]。

2.1.1 油污染海洋石油的开发,石油加工产品的生产、使用以及排放,海上石油泄漏等,都是造成石油是海洋主要污染物的原因。

中国海洋污染情况

中国海洋污染情况

2、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67.0%,排污河和其他 类排污口占33.0%。从排污口邻近海域功能 区分布来看,设置在海洋保护区、渔业资 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周 边的入海排污口为193个,占监测排污口总 数的42.2%。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依然 存在。
2009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
二、四大海域的污染情况
渤海
• 海水环境质量: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 的面积为21 550 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 域面积8 970 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 5 660 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4 19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 730 平方公 里
沉积物质量:
• 莱州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 大连渤海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 置物占33%,航运/ 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占6%; • 47% 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娱乐活动,其他弃 • 置物和航运/ 捕鱼等海上活动产生的垃圾分别占47% 和 • 5%。
OO

九 年 监 测 海 域 海 面 漂 浮 垃 圾 种 类 和 数 量 分 布
OO

九 年 监 测 海 域 海 滩 垃 圾 种 类 和 数 量 分 布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2009年我国海域未到达洁净海域水质标准的面 积为:146980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增加7.3%。 严重污染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辽东湾、 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 局部水域。
一、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1、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全年由河流入海的CODCr、石油类、营养 盐(氨氮、总磷)、重金属(铜、铅、锌、 镉、汞)和砷等主要污染物总量为1 367 万 吨,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风 暴 潮 和 海 浪 灾 害 损 失 严 重 。风 暴 潮
灾害 ( 含近 岸 台风 浪 )造成 直 接经济 损失 为 2 71 亿元 。死亡 、失踪3 7 。是2 0 年主 1 .1 2人 06
要海洋 灾害 。全年共发生2 次风暴潮 ,较上年 8
增 加8 。 次
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 亿元 ,死 .4
类引发或 协 同引发 的赤潮仍维 持在 较高水 平 , 赤潮 多发 区主要集 中在渤 海湾 、长江 1 : 3外和浙 江中南部海域。海洋外来物种入侵 现象严 重。
年我 国海域 共发 现赤潮 9 次 ,较 上年 增加 1 3 1
次 。其 中渤海1 次 ,黄海2 ,东海6 次 ,南 1 次 3
维普资讯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
《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2 0 年 ,我 国 0 6 2 0 年 为我 国海洋灾 害的重 灾年 ,共 发 06 生风 暴 潮 、海浪 、海 冰 、赤潮 和 海啸 等灾 害 性海洋过 程 1 9 ,与上年基 本持平 ;造成 直 次 7 接经济 损失2 84 亿元 ,较上年减少约 1 4 1 .5 亿 1
的潜 在的地 震海啸源地 ( 两次近海地 震海啸均 属 于该 区域 ),一旦发 生强烈地 震引发海啸 , 我 国沿海将会 受到严重影 响。
■ 中国海洋学会组织专家研讨
《 中国海平面公报 》
“ 海水西送”工程
据 《中 国 海 洋报 》报 道 ,1 2 月 4 日 , 中 国 海 洋 学 会 组 织 国 内海 洋 、生 态 、环 境 、水 利 、工 程 等 多 领 域 的 2 0 多 名院 士 、专家 ,共 同就将 渤 海水 引入 西部 缺水 地 区的设想 进行 了研讨 。 多数 与会 专家认 为 。工程 本身就 是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12来自14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八)北部湾.................................................32 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33
(一)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33 (二)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情况...........................34 (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34 五、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状况..................................37 (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海情况.........................37 (二)四大海区受纳污染物情况.................................38 (三)各省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39 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40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40 (二)海水重点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40 (三)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41 (四)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41 七、海上重大污染事件............................................43 (一)船舶污染事故...........................................43 (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43 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44 (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44 (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46 编制说明........................................................48

入海河口水域水质评价标准探讨

入海河口水域水质评价标准探讨

ECOLOGY生 态区域治理入海河口水域水质评价标准探讨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蔡德华入海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的交界区域,是河流淡水团和海洋咸水团的交汇处,受淡水输入、潮汐、潮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水团在这里复杂交汇,发生横向、纵向混合并具盐度梯度[1],导致入海河口区的水文、水质特征比河流或海洋都更为复杂。

我国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上,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口1800多个[1],其中不少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依托,与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河口区域受人为影响越来越大,环境质量也往往逐渐变差。

根据1989年至今30多年期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研究结果,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要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长期“一片红”,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严重超标[2]。

因此,近年来,入海河口区的水质监测与评价备受关注,而作为评价依据的河口区水质评价标准的选择也成为业内争议的焦点。

本文从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这两大水质评价标准的基石出发,以榕江入海河口——汕头内海湾为例,分析入海河口区水质评价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选择制定入海河口区水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一、现行两大水质评价标准的比较(一)水体功能类别划定方面的比较我国目前对江河水质的评价主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海洋水质的评价主要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在水体功能类别划定方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Ⅰ类—Ⅴ类共5类[3];《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海水水质分为第一类—第四类共4类[4](表1)。

环境功能在两大标准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如地表水标准中,Ⅰ、Ⅱ类水体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而海水标准中,一类水体适用于“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可见地表水Ⅰ、Ⅱ类和海水一类标准在功能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5]。

申论辩词范文

申论辩词范文

一、怎么写申论发言提纲你好,申论发言型问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仔细审题。

新闻发言往往要求考生以某类特定的身份进行阐述,比如主管部门负责人,先要明确答题的立场和基调。

其次,注重层次。

提纲型问答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条理性,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要体现你的层次和条理是否清晰。

再次,切勿空谈。

提纲的要求就是主题明确,提纲挈领,突出问题所在,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方法,在规范陈述的基础上,直接明了地阐述。

最后,有关公考申论的复习可以参考中政申论在线辅导平台,获得更专业的申论学习辅导和资源。

希望回答能帮你解决问题!二、申论范文举例.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去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

除渤海基本于往年持平外,南海、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去年,尽管各级主管部门对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到目前为止,上述因素带来的海洋灾害仍然干扰着我国海洋经济。

国家海洋局有关管理部门认为;问题已经形成,靠短时间治理效果不会明显。

专家认为,在未来若干年内,海洋环境质量方面的原因还将继续影响我国海洋经济。

一周前,国家海洋局向外界发布去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2000年我国海洋环境总体质量状况与上年基本一致,全国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区域的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劣于四类水质的严重污染区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

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最严重。

陆源排污仍然是近岸、近海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调查结果表明,劣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20。

6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四类和劣于四类水质区面积分别为10.2万、5.4万、2.1万和2.9万平方公里。

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江苏的近海海域、辽东湾、渤围海造田、密集养殖、海洋排污进行了严格控制海湾西部海域、莱州湾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较重的海域。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

我国近海海水污染现状及评价作者:刘淼来源:《河北渔业》 2016年第9期刘淼(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河北黄骅 061100)摘要: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已经不容乐观,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而海水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最重要的体现,海水污染物种类多、污染范围广、影响效应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近几年有关近海海水污染的研究文章发表较少,所以,本文利用2011-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近海海水主要污染物的现状、来源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海洋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帮助,助力中国海洋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水污染;现状;评价我国濒临的海域位于太平洋西部,毗邻四大海域,大陆海岸线长18 000 km,海岛6 500多个,自然海域面积约470万km2,邻域及内水面积38万km2;绵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入海河流导致海洋污染的机率变大,海水污染不仅使海洋生态环境退化,影响海岸带地区的生存发展,也给人类安全带来了威胁。

1海洋环境污染的概念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使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一词,它指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的有害影响。

笔者认为,海水污染属于海洋污染的一个大范畴,而海水污染包括水质污染、重金属、无机氮、磷酸盐、有机物、石油、海洋垃圾等。

2海水污染的现状2.1海水水质现状由表1知,我国海水总体质量较好,且近几年状况稳定;绝大部分海域符合一类水质要求,每年均达到94%左右,二类、三类和四类水质近几年较稳定,受污染程度不大,但是劣四类水质面积能占到一定比例,说明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且近几年污染面积有变大的趋势,急需采取措施控制和治理;渤海、黄海、东海海域劣于四类水质的面积逐年减小,但南海劣于四类水质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海——解读《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形势依然严峻的背后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海——解读《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形势依然严峻的背后
04年基本持平 。 { 0 5年 中 国海 洋环 境质 量公 报 ( 20 以下 简 称 《 公 水质标准的面积 与 2 0
报》 )显示 :我 国管 辖海 域环 境 质量变 化 的总趋 势
从五年的变化趋势求肴 , 栽阍海域 术达刮清沽海
T 是 ,海域 总体 污染 状况 仍未 好转 , 近岸 海域 污染 形 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与入海 流的径流 变化 干 定 势依 然严 峻 。 “ 然严 峻” 明存在一种连续性 的变化趋势 , 依 表 在
§
拯 我 你 海 救 的
解读 (05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 0年 2
解读人 :温泉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 中心研究 员)
维普资讯
和大 气质量来 表述 的。 目前 , 国已经颁布 实施 了 我 海 水质量标 准》 《 、海洋 沉积物 质量 、海 洋生物质量》 《 等
的 X 系 ,n I 污 染 的 海 域 而 秘 仍 侄 增 加 , 表州 , f, 厦 这 我 近 岸 海 域 污 染 呈 现 持 续 增 加 的 趋 势 。 蘑污 染 海 域
1 ¨临 , 向您 阐述这种趋势之前 , 需要 向您解释一下什么叫做 主 要 集 中在 人 海 河 门和 沿 海 大 l城 l 近 海 域 。从
■ 的程 度,是以海水环境质量 、沉积 物质量 、生物 质量 采取更加仃嫂的措施。

形势依然严峻的背后
染、 中度污染 和严重 污染海域面积 分别约 为9 9 .万平
方千米 、 . Z" 26 i 平方 千米 、 . Z 平方 千米和3 37 16 i " . ) 平
方千米 。严重 污染海域 面积比 2 0 年 扩大 了约 0 4 00 .
万平方 千米。
●2 0 年 , 02 全海 域未达到 清洁 海域 水质标准 的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03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近岸排污口、近岸海洋功能区、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赤潮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加快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希望通过《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概述 (1)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2 2.1 海水环境质量 .. (2)2.2 沉积物环境质量 (7)2.3 海洋生物质量 (8)2.4 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化 (9)2.5 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量 (9)2.6 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10)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11)4 海洋赤潮 (13)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 15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5)5.2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17)5.3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 (18)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19)5.5 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 (20)6 重点岸段侵蚀状况 (21)7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 237.1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 (23)7.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海洋管理工作 (23)7.3 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步伐 (23)7.4 加强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监督管理 (24)7.5 积极开展海上污染控制和管理 (24)7.6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4)8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25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12003年,在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利用海洋卫星、飞机、调查船、岸基站等多种手段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立体监测。

开展了以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全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加大了对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倾倒区和油气区等海洋功能区的监测力度,加强了河流污染物入海和沿岸排污口污染物排海的监测,在双台子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开展了河口生态监测,在全国18个赤潮监控区内实施高密度、高频率监测,开展了渤海专项监测和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已从单一的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扩展到包括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状况、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多种监测在内的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水域;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部分污染物含量仍然较高。

重点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利用。

双台子河、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河口海域生态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河口海域的鱼类产卵场受到威胁。

海洋赤潮发生仍较频繁,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要求。

~3~22.1 海水环境质量,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减少3.1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增加0.3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减少0.3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减少0.1万平方公里。

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减少;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继续保持良好。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近岸海域: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近海海域: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

远海海域: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侧的全部我国管辖海域。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4~~5~ ,污染范围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2002年的3.2万平方公里降至2.1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7.3%。

污染范围减小的海域主要包括莱州湾和辽东湾。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污染范围略有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0.57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35万平方公里和0.32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口、海州湾和大连湾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污染范围有所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6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减少0.4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上年减少0.6万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区域仍然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6~污染面积有所增加。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5万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7、0.2和0.3万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

~7~2003年各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方公里)海区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严重污染 2003年合计 2002年合计年际变化渤海 15 250 3 770 850 1 470 21 340 31 830黄海14 440 5 700 3 520 3 200 26 860 27 670东海32 370 5 440 8 550 17 170 63 530 90 330南海18 420 7 100 1 990 2 840 30 350 24 56080 480 22 010 14 910 24 680 142 080 174 39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03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平均含量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连湾海域。

其中,鸭绿江口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的范围比上年扩大。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大部分为清洁海域。

轻度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和毗邻天津的局部近岸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铅。

近岸海域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北塘近岸水域。

轻度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近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铅。

~8~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

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和胶州湾局部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铅和石油类。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略有减小,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海州湾、射阳河口至斗龙港口等局部近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上海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较上年有所减小。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中度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宁波市近岸。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闽江口、厦门西海域和湄州湾近岸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有所扩大。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和汕头近岸局部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

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

2.22003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继续保持良好,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

大连湾、锦州湾、秦皇岛、胶州湾、汕头近岸、大亚湾、珠江口、湛江港等局部海域的沉积物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污染较重。

沉积物受镉、硫化物和有机质污染,60%测站沉积物的镉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40%测站沉积物的硫化物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9~沉积物普遍受到石油类、镉和砷的污染,部分测站石油类的含量超过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镉和砷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其中,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锌、镉、铅和石油类的含量超过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沉积物普遍受到镉、砷和铜的污染,多数测站砷的含量超过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镉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部分测站铜和汞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 海洋生物质量对沿海地区多种海洋贝类质量监测的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部分污染物含量仍然较高,部分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铜、砷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少数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仍然残留有六六六和滴滴涕。

辽宁兴城、王家窝铺、三道沟等监测地点的个别贝类体内砷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