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宜昌文化(一)
宜昌家乡的风俗
宜昌家乡的风俗宜昌家乡的风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习俗: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宜昌的古韵悠长,让人如同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宜昌的历史底蕴宜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宜昌作为战略要地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宜昌是靠近长江的唐朝边境,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这也使得宜昌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宜昌的文化传承宜昌的文化传承丰富多样,主要有汉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和三峡文化等。
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宜昌独特的文化风貌。
它的丰富性体现在宜昌的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
1. 传统戏剧:宜昌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巫剧、坠子、走马戏等,这些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2. 音乐舞蹈:宜昌的音乐舞蹈也有独特的风格,其中土家族的歌舞表演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舞蹈以热情洋溢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为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美食文化:宜昌的美食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湖北菜、巴菜等多种特色菜系,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的湖北菜馆、巴菜馆等在宜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三、宜昌的自然景观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宜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秀美的夷陵之水和神秘的仙女山等。
这些自然景观使得宜昌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
1.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宜昌最为知名的景点之一。
其雄伟的峡谷、奇特的峰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游览三峡还可以体验顺流而下、漂流等刺激的水上活动。
2. 夷陵之水:夷陵之水是宜昌的一处美丽景观,其清澈见底的水质和碧绿的湖面让人赏心悦目。
在这里,游客可以坐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3. 仙女山:仙女山是宜昌的一座山脉,也是宜昌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之一。
这里悬崖峭壁、奇石异形、瀑布飞溅,给人一种脱离尘世的感觉。
四、宜昌的时代新貌尽管宜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它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出现代化的一面。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
宜昌市总人口约399(2008)万。
全市经济及综合实力仅次于省会武汉,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及“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城市”。
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一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10处,分别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三峡大瀑布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清江画廊度假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
国家3A 级景区13处,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名城。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
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杨行正(市群艺馆)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
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
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
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
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
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
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
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
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根据现有资料,巴楚文化内涵,暂时可以说有如下六个要素。
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川涪陵小田溪所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不仅青铜钟15件,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共存,而且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宜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里面写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宜昌这个地方。
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宜昌,参加一种叫做"土家族打棍阵"的表演。
这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里面有打曲棍球、舞蹈、杂技等精彩内容,场面相当热闹。
大家穿着土家族的盛装,配上鲜艳的面具,个个都英勇无畏的样子,跳起舞来可帅气了!除了土家族打棍阵,宜昌还有非常漂亮的蜡染,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哦。
首先要把棉布浸泡在蜡水里,然后用蜡笔在上面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接下来,要把布料浸泡在染料里,蜡画的部分就不会被染色。
最后,把蜡除去,就能看到绚丽多彩的图案了。
宜昌的蜡染作品,图案别具一格,色彩明快大方,非常漂亮!再说宜昌的竹编吧,竹编也是宜昌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
篮筐、茶盘、花篮等日常用品,都可以用竹子编制而成。
宜昌人对编制竹器十分讲究,他们能把看似简单的竹条,变成各种精巧别致的竹器。
有的作品上还镶嵌着贝壳、金属等装饰品,相当漂亮。
不但实用,而且还能当摆设欣赏。
我最喜欢的是宜昌的木版年画,色彩绚烂,构图生动有趣。
木版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画了生动的人物场景,有的画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画了漂亮的花鸟虫鱼。
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购买各种漂亮的年画,贴在门窗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纳福哦。
宜昌的非遗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让我大开眼界。
我最想学习打曲棍球和蜡染制作。
等长大了,一定要带着家人朋友来欣赏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家里请教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很多有趣的素材,我就把这些素材摘抄下来,作为写作文时的参考。
宜昌城市历史
宜昌城市历史宜昌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
距今一、二十万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
据《宜昌市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
三国时,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
唐改为峡州。
明洪武九年为夷陵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施省、道、县三级制,当阳、远安属襄南道,其余七县属荆南道。
宜昌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古代即为“楚蜀间一大都会”,近代为“鄂西、湘西北、川东一带的中心城市,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当代为“鄂西南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设宜昌市(省辖市)同时设宜昌县,1970年因为葛洲坝工程的修建,县直机关由宜昌市迁至晓溪塔,另设县城,原宜昌城区及近郊区划归宜昌市。
1992年设猇亭开发区,1995年改为猇亭区。
2001年宜昌县并入市区,设夷陵区。
至此,宜昌市辖5区3市5县。
历史上,宜昌是一个军事要塞和政治统治中心,城市规模有限。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修筑城墙,设八门。
清咸丰以前,城区用地仅78公顷,以鼓楼街、尔雅街一带为经济活动中心。
1852年后,作为“川盐入鄂”的水上交通枢纽,宜昌市发展迅速。
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城区东西宽约1里,南北长约3里,形成40余条街巷。
1876年后辟为通商口岸,大批商贾云集,商业中心和城区逐渐向古城以南发展。
城市成为转运港口和鸦片倾销市场,城市规模扩大,商业中心移至二马路和解放路一带。
1914年前后,古城外开辟了多条马路。
1929年后,拆除城墙,开辟环绕古城的四条街道。
至1937年前,城区沿江纵约5公里,东西横约0.5公里皆为商埠区,居民达到15万人。
这一时期宜昌依托长江航运和工商业增长,发展成为区域内较大的中心城市。
抗战前期,宜昌作为重庆东大门,抢运西迁人员和物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首先,宜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宜昌的美食以脍鲁为主,以渝菜、川菜、湖
北菜为辅。
这里有许多美食值得一试,比如宜昌米酒、焦圈、豆皮、四季豆腐皮、竹荪烧
鹌鹑、烂牛肉等等。
宜昌人民不仅讲究吃,而且注重吃的礼仪,尤其是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宴席上,主人席坐东,客人席坐西,宴席开始前,主人要向来宾敬酒、敬茶,并对来宾表
示热烈欢迎。
其次,宜昌的节日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
阳节等。
在春节期间,宜昌的乡村会举办大型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游玩观赏传统
的文化表演,品尝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祈
福平安健康。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夜。
在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以示庆贺长寿。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怀。
另外,宜昌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宜昌人喜欢结婚时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会穿着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举行
宴席等,以示喜庆。
至于丧葬习俗,宜昌人讲究尊重生命、尊重逝者,会举办隆重的丧葬
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总的来说,宜昌的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
到古老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有机会可以来宜昌亲身感
受一下这里的风俗文化,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宜昌的戏曲文化
宜昌的戏曲文化宜昌的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
下面就让yjbys店铺带着大家去领略一下宜昌的戏曲吧!●远安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流行于远安境内及周边地区,其前身俗称花鼓子,即起源于清同治年间,距今约有150多年的历史。
远安花鼓戏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传统“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集念、唱、做、打为一体。
二是唱腔丰富优美。
主腔分为陶腔、汉腔、南腔和四平等四种,彩腔是曲牌体,一般一个戏一个曲牌,曲牌名就是戏名。
三是生活气息浓郁。
常在庙会节庆、婚丧嫁娶、祝寿打喜等红白喜事场合演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
●建东花鼓戏建东花鼓戏是流传于秭归县一带的乡间小戏,民俗简称“灯班戏”,起源与三峡地区传统节庆时的“玩灯”习俗有关。
建东花鼓戏唱腔独特,大体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
正腔从皮影戏中借用而来,小调来源于地花鼓。
是农民劳作之余特别喜爱的社戏,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且分布广泛的'古老民间戏种,采用灯光照射镂空和染彩的半透光兽皮(多用牛皮、驴皮)形成投影,配以人声唱腔、说白和锣鼓伴奏进行表演,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宜昌辖区内的夷陵、秭归、远安、长阳、点军等地曾盛行皮影戏,皮影戏艺人大多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受众主要为山区农民。
皮影戏的音乐有九腔十八板,唱腔以“傩愿腔”和“走马腔”两大腔系为主,同时吸收地方小调,根据剧情人物情绪变化而演唱不同的腔调,充分体现了皮影戏的地方风格。
●扇子戏扇子戏因以扇子为主要表演道具而得名,流行于当阳、枝江一带。
扇子戏两人一班,均为男性,一人多角,说唱兼有,不化妆,不穿戴“行头”,只要“两把扇子几根线,楠管傢业(打击乐器)和画片”便能演出。
其唱腔为曲牌连缀体,部分具有板腔体特点,也有单曲体结构的曲目。
戏曲也许并不受广大青年的喜爱,可却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它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代人的记忆和一群游子们的念想。
湖北宜昌的风土人情
湖北宜昌的风⼟⼈情民俗⽂化历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化的摇篮、楚⽂化的发祥地。
这⾥是伟⼤的爱国诗⼈、世界⽂化名⼈——屈原以及民族友屈原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
这⽚神奇的⼟地,记录了⽆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
古城周围⼭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多位赫赫有名的⽂学家、诗⼈、学者先后来过宜昌。
他们⽆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
⾃唐宋以来,这⾥因地理位置偏远,⼜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遭贬⽽来的有朝中正直⼤⾂和⼀些不明不⽩被贬谪的⽂⼈学⼠。
他们各⾃的经历和苦吟⽽出的⽆数诗⽂,⼜给这⾥留下⼀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化史”。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
在任期间,⼀⽅⾯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神;⼀⽅⾯⿎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
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1600年前,东晋⼈袁崧在这⾥考察⼭川形貌,写下了对古代⽂坛颇有影响的《宜都记》,被现代学者钱钟书推崇备⾄,称之为我国最早独⽴成篇的⼭⽔记。
⾄唐代,⼤诗⼈李⽩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巫⼭夹青天,巴⽔流若兹”、“朝辞⽩帝彩云间,千⾥江陵⼀⽇还”等等,都是脍炙⼈⼝的佳句。
公元725年,李⽩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住。
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诗说:“郢门⼀为客,巴⽉三成弦”已作了回答。
他的诗句“⼭随平野尽,江⼊⼤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动描绘。
除了李⽩,杜甫与三峡更有⼀段诗缘。
他在夔州⼀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帝城最⾼楼》、《⼋阵图》、《咏怀古迹》、《登⾼》、《秋兴》等诗作400余⾸,可算是创作上的⼤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
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
他写了《春夜峡州⽥待御长史津亭留宴》⼀诗以记其事。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是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的一座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以下将就宜昌的山水、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宜昌地处长江中游,四面环山,有“山城”之称。
境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宜昌三峡、宜昌十里画廊等自然景观,以及宜昌大别山、宜昌华山、宜昌神农山等山峦。
这些山峰、峡谷、溶洞等在宜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其中,宜昌三峡是宜昌的标志性景点,被誉为“天下美景一奇”。
这里有奇山怪石、险峡深潭,水天一色,景色十分壮观。
宜昌还有著名的宜昌小三峡,这里狭窄陡峭的峡谷和清澈见底的水质,使得整个景区变得神秘而美丽。
此外,宜昌还拥有众多的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如宜昌西陵峡景区、宜昌龙洞湖、宜昌好花红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宜昌的人文特色也很丰富多样。
宜昌市区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宜昌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宜昌古县衙建筑群,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建筑群,包括正房、前后左右厅楼、公廨、仪门、戏楼等建筑,体现了清代传统官府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此外,宜昌还有众多的民俗文化,如宜昌龙舟文化、宜昌楚剧、宜昌锣鼓文化等。
每逢端午节,宜昌市区便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赛体验。
宜昌的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3000多年前,宜昌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宜昌历史上有着多个朝代的治理,在这些历史时期,宜昌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
例如宜昌古墓群,这是一处墓地遗址,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墓群",墓葬数量众多,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此外,宜昌还有著名的楚国遗址,如宜昌钟鼓楼、宜昌古战场遗址等。
这些遗址和古迹见证了宜昌悠久的历史,也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宜昌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宜昌市区拥有大片的森林资源,是中国的森林城市之一、宜昌市区还有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保护区,如宜昌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宜昌华山自然保护区等。
宜昌传统文化作文
宜昌传统文化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时常在我心中摇荡。
是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家乡湖北宜昌也不例外。
我的家乡有一种名叫地花鼓的舞蹈,俗称花鼓子,古老诙谐的地花鼓是流传在宜昌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
并且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从一周二岁大花鼓,打到九走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
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
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旦角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
表演时丑执行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
当然,我的家乡——宜昌自然也不会就这点风俗。
我就不一一介绍。
宜昌是我的家乡,我爱宜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时常在我心中摇荡。
是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我的家乡宜昌也不例外。
传统婚丧习俗
传统婚丧习俗篇一:中国传统习俗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宜昌,跟大家说说宜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和旅游业状况。
自然环境宜昌市位于···历史文化宜昌,这个名字始于东晋,在此之前,宜昌古称“夷陵”,这个名字出自一句话“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
这句话也描述了当年夷陵这块风水宝地的奇异景象。
现在夷陵是宜昌市的五区之一,这个区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宜昌市的很多地方都有找到“夷陵”这两个字。
在宜昌市的市中心有“夷陵广场”、我的高中叫“夷陵中学”、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高中的一本升学率高达80%,还有“夷陵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唯一一座倒三塔Y型斜拉桥,它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说起宜昌,还不得不提的两个字就是“三峡”。
宜昌人总爱说“宜昌三峡”,宜昌和三峡经常同时出现。
三峡西起重庆市,东至宜昌市。
有没有人知道三峡是哪三峡呢?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但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被淹没了。
西陵峡,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
西陵峡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江水湍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大家可以看看西陵峡的照片。
如果大家去宜昌游玩可以坐船游览西陵峡。
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
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
宜昌也很多东西也都和“三峡”有关。
比如“三峡苕酥”。
它用红苕、鲜糯米、鸡蛋为主要原料,它采用土家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现在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
三峡苕酥还有一个典故:宜昌还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
在这里两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不过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有很多相似之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文章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文章民俗源自百姓,成于乡野,贯通古今。
民俗文化既体现地方文化固有特质,又彰显中华文化多彩魅力,从“志书”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历代修志者的关注和重视。
然有史以来,民俗事象多散载于县志、州志、府志,且文字至为简略,将民俗作为志书编修,开创了志书编纂新体例。
这对记录民众生活与思想、繁荣民俗文化与艺术、提升民俗学理论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拥有2400多年历史。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
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
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0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殊荣。
源远流长的历史,山清水秀的环境,多民族的人口构成,勤劳朴实的民风,孕育了宜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目前,宜昌纳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4项,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5名。
历史不能忘记,文明需要传承。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编纂,是新时期宜昌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社会高度关注,百姓十分期待。
2009年以来,宜昌市文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组织宜昌民俗文化、历史、方志、文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文艺骨干近300人,边实践边探索研究,采取“田野作业”方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历时近5年时间编修完成了《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巴山楚水孕育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但“俗随时变”,现代民俗志的编修,理应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记载传承活生生的民俗事象。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的编修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这套志书恪守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参照现代民俗学分类方法,将民俗文化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民俗人物四卷编纂,纪纲志类,对辛亥革命百年来宜昌民众的传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方言表达等民俗事象流变形态作了系统收集整理和归类记叙,选用图片1400余幅,合计文字650万字,堪称宜昌民俗百科全书,必将惠及子孙、利及千秋。
宜昌的历史故事
宜昌的历史故事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
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
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由于宜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黄陵庙撰碑,关羽宜昌城点军,陆逊在宜昌破蜀兵,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抗日战争时期,宜昌亦是国军抵抗日寇,保卫陪都重庆的桥头堡。
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使得国军取得了对打击日寇嚣张气焰的胜利,挫败了日军进入西陵峡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是中华民族战争重大军事转折点。
它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确立为世界军事史上中华民族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而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则牺牲在宜昌的另外一场战斗——枣宜会战中。
沧海桑田,如今宜昌城区融峡江特色、水电特色、古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城市融于一体,使宜昌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名城。
宜昌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和汉代名妃王昭君的故乡。
关于宜昌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的
关于宜昌传统文化作文800字的As we look a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we see a rich tapestry of custom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宜昌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习俗、信仰和实践代代相传。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spects of Yichang’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olk art and performance. 传统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方面是民间艺术和表演。
Yichang is home to various forms of folk art, including traditional music, dance, and theater. 宜昌是各种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
These art forms are not only a source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way to preserve and showcase the region’s cultural heritage.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保护和展示该地区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In addition to folk art, Yichang’s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encompasses a rich culinary tradition. 除了民间艺术,宜昌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丰富的烹饪传统。
The city is known for its delicious local dishes, which often incorporate fresh, locally-sourced ingredients. 宜昌以其美味的当地菜肴而闻名,这些菜肴通常采用新鲜的本地食材。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的文章
宜昌传统文化介绍的文章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它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南北贸易的枢纽。
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各种传统工艺、节日和习俗深深地影响了宜昌人民的生活。
首先,宜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宜昌市区的主要佛教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在明代建成的极乐寺,该寺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寺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16米高的千手观音菩萨雕像。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宜昌市民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法会,感恩祈福。
佛教寺庙和寺院跨越了兴斋、巴滩、三峡等地,形成了宜昌地区佛教文化的独特风格。
其次,宜昌还有丰富的汉文化遗产。
宜昌作为汉水流域的重要城市,承载了悠久的汉文明。
汉文化在宜昌的传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如宜昌剪纸、竹编、黄陂讲究、羽毛球制作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技艺。
这些技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同时,宜昌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如明代的玉泉书院、清代的神农庙等。
这些建筑以其古老的外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游客。
此外,宜昌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端午节和中秋节。
每年端午节,在宜昌市区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
各个船队在比赛中争先恐后,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激情。
中秋节期间,宜昌人民会举行传统的月饼赏月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宜昌的夜景格外美丽,远处的江水上点亮了一片璀璨的灯光,与月亮相映成辉。
此外,宜昌还有独特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最后,宜昌还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宜昌的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三峡。
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壮丽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宜昌还有众多的自然公园和山水胜地,如伍家岗国家森林公园、宜昌东山景区等等。
这些地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被誉为人间仙境。
湖北宜昌当阳历史文化调研
湖北宜昌当阳历史文化调研一、湖北历史文化典故湖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文化典故。
湖北主要文化:1.楚文化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
楚文化是湖北文化之根,包含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
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楚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襄王墓和太子墓。
襄王墓是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丰碑”。
太子墓则是楚文化的又一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瑰宝”。
2.三国文化三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时期,蜀汉、魏国和东吴三个政权在湖北境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荆州城,它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城池,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地点之一。
此外,还有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他的故事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汉文化汉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阳陵,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汉文化的瑰宝”。
此外,还有汉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江大桥,它是中国现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一。
4.文学艺术湖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此外,还有湖北曲艺,它是中国曲艺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国曲艺的代表之一”。
湖北其它地域文化:1、炎帝神农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以神农架林区最具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墙码头特有的市井遗风
据居住在气象台社区94岁的杨文华老人、港务局88岁的李著成老人和工人新村87岁的屈克明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宜昌曾被外国人称之为“有城墙的码头”。清末民初,宜昌城有在卯时、午
时、酉时分别鸣放火炮的习俗。
天然良港成战国军港
三峡之险峻,唐人白居易有诗云:“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乘船从万州顺江而下,穿过瞿塘峡、驶过巫峡、再过西陵峡,一路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当客船驶过葛洲坝船闸,水势突然平缓,江面变得开阔。站在猇亭云池码头,看到现代化的港口,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资深码头文化研究专家罗洪波指着滔滔的江水说:2000多年前,今天的天然码头就是秦国灭楚的军港。
吃饭盛饭时,须视行船需要什么风向,则从饭锅顺风那边开始挖饭,名曰“开口风”,切不可从饭锅正中央开始挖饭,那叫“挖心”,不吉利;汤匙不得翻边摆放。吃鱼也不可翻边,翻边预兆翻船。碗不许倒置,一切忌讳个“翻”字。若吃猪头,猪眼珠子非给缆工吃不可,别人都不能吃。据说,缆头工吃了猪眼珠子,希望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船行河中,就不会碰上暗礁或者搁浅的事。
轮船带来上海滩的帮派
据宜昌社科联原主席李发刚先生介绍,在旧社会,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就有帮派,也就伴随帮派文化。据《东湖县志》载:乾隆年间,渝州下楚地大米十万担计,而百货贩运均非船莫及,大都由湖北地区专航川江的宜昌、荆沙、汉阳、武昌四大帮承运。这是长江中游出现最早的船帮。船帮一般按乡籍、航区、货种组成,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和乡土关系色彩,垄断一定范围的货源,对本帮船户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外则有排他性。各帮都有各帮的帮旗,悬于桅杆之上;各有帮庙、会馆、货运范围和码头。而船帮的帮主,又大都是“袍哥”、“汉留”大爷。
绎出很多“吃”文化。新船下水这天,船家沐浴净身吃斋,点香烧纸,燃放爆竹,安祭龙神。下水时,须有几人随船下河才会免除翻船之灾。开船要举“开江”仪典,船家备办鸡鱼猪牲醴和“斋饭”祭祀河神,打牙祭招待船工和纤夫,鸡为正菜摆在中央。
到了宋代,宜昌码头更为繁盛,我们从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的记述中可触摸到宋代宜昌码头民俗。
明代以前,宜昌码头主要分布在西坝、南津关,土街头到二马路一带,并且都是简易的石码头。明洪武十二年(1377年),夷陵州(今宜昌)修建临江城堡,
当时,洋码头与老码头相接,依次是招商局码头、二马路码头、大阪洋行码头、日清公司码头、隆茂洋行码头、邮局码头、海关码头、太古洋行码头、怡和洋行码头、聚福洋行码头、普济医院码头、一马路码头、一马路下码头、大碑巷码头、内地会码头、三北公司码头、三北台子码头、川江公司码头、验关房码头和盐局码头。郭沫若《初出夔门》记有“宜昌的江面飘着万国旗”,外国人称之为“有城墙的码头”。
码头文化推动了宜昌的茶文化
据88岁的老人成名介绍,宜昌既是产茶之地,又是沿江码头城市,来往客商多,茶肆历来甚多。而宜昌的茶肆又是随着宜昌开埠后码头文化的兴起而得到广泛传承和繁荣的。上世纪30年代,大小茶馆就达200多家,抗战胜利后已达到三、四百家之多。宜昌的茶馆特色又分为如“油货茶馆”、“风景茶馆”、“文化茶馆”、“行业茶馆”、“帮会茶馆”等其他各色茶馆。宜昌民俗的万种风情尽入码头上的茶馆,是浓缩的小社会。
罗洪波考证发现,由于川盐大量下运,并在宜昌转口,带来了宜昌码头文化的短暂繁荣。川江盐运的繁荣,也极大地促进了宜昌城镇商业贸易的发展。从鄂西北山区陆运来的山杂、毛皮、油脂、大米、煤、盐、糖、烟叶、烟土、水果等,除在宜昌销售外,多数在此转口运往下游。而由下游船只运来的日用百货、瓷铁器、大米、布匹,除在宜昌集散由陆路运销各县镇外,绝大部分由此换船运往上游。于是沿江河街成为商行货栈的交易市场。
寻访历史的来路,黑白胶片上模糊的影像,让远去的记忆重见天日。
触摸历史的年轮,那或繁华,或零落,或风光,或黯然的场景和人物……成为这个百年老城一去不复返的匆匆过客。
影像宜昌,画说宜昌,向我们徐徐地展开历史的画卷,打开时代的画轴。
我们不忘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缅怀过去,是为了走向明天!
我们期待着未来繁华似锦,我们期待着明天更加美好!
从“宜昌大撤退”到航运枢纽
4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宜昌抗战大撤退纪念碑前。罗洪波指着宜昌大撤退铭文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战场中国宜昌大撤退与西方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齐名,气壮山河,彪炳史册。”
据史料记载,1938年10月至11月期间,宜昌千万名码头工人和民众响应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先生为首的民生、招商、三北、强华等航运公司为主的数十江轮和数千木船抢运下江囤宜的工矿设备、抗战军火物资和大批军政工商人员入川撤渝的“西迁”壮举,史称“宜昌大撤退”。
《老宜昌》①
开栏语:
宜昌,一座千年古城,摇曳着百年风华。
地处川鄂咽喉的夷陵,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千余年来,战乱频仍,硝烟弥漫,城市在战火中毁灭,在希冀中新生,遗迹已荡然无存。
百年前,宜昌这座江边的码头,骤然喧嚣,沉寂的水域迎来南来北往的船只,迎来了走南闯北的商贾,迎来了风华烟云,迎来了似水流年,造就了这座城的繁华。
1930年,宜昌县县长赵铁公拆除宜昌明代的古城墙,兴修滨江路,修葺天官桥,将
南门关以外的洋行商铺货栈与老城连成一体,又将滨江路延伸至今天的一马路、大公桥、九码头至亚栈一带。至此,宜昌的长江航运码头已在本域形成规模。
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画卷,重访我们的《老宜昌》。
见证千年码头变迁领略百年码头文化
宜昌依水而建,因码头而繁荣,从数千年的小渔村到现代化的港口水电之都,随着江面千帆竞发,随着无数商贾的南来北往,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书写了一部部辛酸而多彩的码头文化。
码头演绎出船上的“吃”文化
在宜昌,码头文化演
每逢枯水季节,小摊小贩还在沿江沙坝经营“河肆”。当时,宜昌城内的鼓楼街、锁堂街一带成为商贸中心。于是,宜昌被冠以“过载码头”的头衔。
宜昌开埠开始了现代航运业
宜昌开埠前,江面上基本是木船,靠拉纤穿过三峡险滩。1876年宜昌开埠后,码头东移至今大公桥——九码头——亚栈一带。随着汉宜、宜渝、宜申轮运的开通,古老的宜昌码头被近代轮运的新兴码头取代。十九世纪末,宜昌辟有18个码头,沿江绵延十余里,4000余名码头工人,6000余个“散扁担”。亚栈路一带因起运的“洋油”(煤油)等“洋”货较多,这一带码头俗称“洋码头”。
据他们描述,旧时宜昌城治安以鸣炮告示,东门城楼一角设有铁炮一尊,配有专门负责放炮的炮手。每日要按时辰分别鸣放“醒炮”、“午炮”和“关门炮”。凌晨六、七点钟天亮为卯时,放铁炮三声才开城门,俗称放“醒炮”。晚上七、八点为酉时,放铁炮三声关闭城门,俗称“关门炮”。中午十二点钟午时放的炮,叫“午时炮”,又俗称“午炮”。
宜昌码头的千年演变
从秦国军港到现代化集装箱码头
宜昌位于西陵峡出口,“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史称“三峡门户”。从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把夷陵作为入川的军港,到如今年吞吐量5000万吨的港口城市,从船运码头到集装箱码头,2000多年的风霜岁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见证宜昌码头的变迁。
卯时“醒炮”放过以后,还在梦中沉睡的人们都陆续惊醒起床。“午炮”顾名思义是在午时鸣放,鸣放午炮后,告诉人们已至中午,可以进行午餐或午休了。为防城外山中和长江上的“棒老二”(旧时的土匪)扰民,“关门炮”鸣放后,即关闭四维城门,城门关闭后由衙役和更夫把守。“关门炮”鸣放前,闲散人等都不再东游西荡,有事的人就要抓紧办完事,好在“关门炮”鸣放前赶回到城内或城外各自的家中,否则闭门后进出城门不仅要花些冤枉钱,还要受到衙役盘查,十分麻烦。
太平天国时期宜昌码头短暂繁
长期以来,长江三峡险滩急流制约长江航运,纤夫拉船运输成本很高。直到清咸丰二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淮盐上行受阻,川盐大量下运,使宜昌码头运量陡增。一时在宜昌倒载、换装、揽货、休整的船只数以千计,船民船工达万人以上。以致舟船从上河街(板桥)一直排到大南门、二马路河坡一带,江面连樯接舳、桅杆林立。
宜昌的茶馆丰富多彩,有油货茶馆、风景茶馆、文化茶馆、行业茶馆和帮会茶馆。所谓油货茶馆就是泡茶兼售油炸食品和蒸笼食品,颇有特色,这种古老遗风的茶馆现在演变成提供煲仔饭、铁板饭,可谓异曲同工。风景茶馆自然起胜,宜昌自古有游客和文人雅士到公园名胜坐茶馆的习俗。而这些茶座,多为露天,或设于公园草丛,或设于江滩凉亭,游人来此品茗,旨在山水合一。
解放后,长航宜昌办事处对本市码头实行统一编号,上起大南门,下至杨岔路江段,按顺序编为1——14码头。到1958年,沿江共有码头48座。1991年,城区港口有码头泊位121个。
最近10余年来,随着三峡工程竣工,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步形成,宜昌码头建设突飞猛进。上至秭归翻坝码头,下至枝江长江港口,沿江110公里有数十个现代化码头。同时,宜昌公路、铁路和航空码头跟水码头相连,组成立体交通网络。到2020年,宜昌码头年吞吐量将超过亿吨。
吃鸡有规定,鸡爪是船家小儿吃的,意味尊敬小主人;鸡头是撑篙司务吃的,象征抬头走顺风;鸡屁股俗称“鸡跷”,是舵工司务吃的,象征舵把掌得好;鸡翅膀是给纤缆司务吃的,象征扛起纤缆轻如翅膀飞。鸡腿是给拉纤工吃的,象征脚劲好,将船拉得平顺。边吃边喝酒,还要边讲吉庆话,谓之“讨口封”。为取“开江”好兆头,船家专门请个能讲会道者,讲行船吉利话,什么“上水扯篷湾湾顺,下水顺风稳稳流”等。
城临大江,城高二丈八尺,城墙周长八百六十三丈。设有八个城门,其中,就有南藩门(大南门)、西上门(中水门)、文昌门(小南门)、西塞门(镇川门)、北左门(小北门)等五个城门通水道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