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风情,更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入手,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一、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水乡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特色。

在江南,人们崇尚自然和平和,景色优美的水乡给人们带来了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1.1 园林艺术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著名。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杭州的西湖等都是经典的江南园林。

这些园林融合了建筑、雕塑、园艺和诗词等艺术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茶文化江南地区对茶文化有着独特的追求和热爱。

茶艺表演和品茗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

这种传统文化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二、西南边疆的传统文化与习俗西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深受民族和宗教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多元性。

2.1 彝族文化彝族是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和习俗。

彝族以其传统的唱歌和舞蹈而闻名,他们的服饰和建筑也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2 藏族文化西南地区还有着重要的藏族文化。

藏族人民虔诚信仰佛教,他们的寺庙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藏族人民还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服饰、舞蹈和传统手工艺等。

三、北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其朴实和豪迈而著称。

这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往往与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有关。

3.1 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北方地区尤为盛大。

北方人民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等,这些都是北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体现。

3.2 冰雪文化北方地区的冬季气候严寒,但这并没有阻挡北方人民热爱冰雪的热情。

冰灯、雪雕以及冰上运动如冰球和滑冰等都是北方地区传统文化和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繁荣的地方。

在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江南民俗文化的奥秘。

一、走进民居江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景线。

江南民居的外围常常是高墙深院,被篱笆、院门、门楼等结构所围。

院门是江南民居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特点。

江南民居一般都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园错落有致,非常漂亮。

二、闻香识茶江南人向来喜欢喝茶。

夏日,江南地区的艳阳天里,闲逛街头巷尾,不难找到口感醇厚、芳香四溢的茶馆。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茶叶,还可以体验到江南人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艺表演、品茗、买茶、品茶配菜等环节,为江南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三、赏花品月江南四季如春,景色怡人。

春天,桃花、梅花的盛开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夏天,荷花与睡莲错落有致,不失清新与雅致;秋天,金秋时节,菊花绽放、牵牛花盛开,美不胜收;冬天,梅花孤零零地在冰雪中含苞待放,为大自然增添一份韧性和美丽。

四、欣赏表演江南人生活情趣丰富多样,包括有音乐、舞蹈、民间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如苏州最有名的园林——拙政园内,不仅有着美不胜收的景点和建筑,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

从民间说唱到盛大的音乐演出,无不深深地捕获人们的心灵。

五、品尝美食江南风味也是独特的。

无论是苏州的小笼包、杭州的龙井虾仁、南京的盐水鸭、无锡的锡兰酥油茶、浙江的乌龙面包,都是值得品尝的。

在江南的小街小巷里,总有一些小店饱含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小店里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有时候,只需要到江南一处小餐馆坐坐,品尝当地的小吃美食,就能领略到江南人的热情和友善。

江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美好记忆。

当人们沉浸在丹青妙手、飘逸曲舞、喝着香甜的茶,品尝着美味佳肴之中时,那才是真正的江南。

了解江南古镇文化

了解江南古镇文化

了解江南古镇文化江南古镇文化指的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古老城镇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

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以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而闻名,其中的古镇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江南古镇文化包括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文化习俗、传说故事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首先,江南古镇的建筑风格是其独特的文化标志之一、江南古镇多以水乡为特色,河流纵横,如苏州的周庄、西塘,杭州的乌镇,它们以水为血脉,以桥水房为主要建筑形式。

这些古镇的建筑没有高楼大厦,而是以小桥、流水和围合式建筑群环绕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江南、南方少数民族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建筑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珍珠。

江南古镇的建筑体现着江南人民淡泊名利、热爱生活、依水而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江南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江南古镇的传统手工艺是江南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承载着丰富的手工艺传统。

比如苏州的刺绣、顾绣,杭州的丝织、木雕,乌镇的竹编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技艺独特,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代表了江南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江南古镇文化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江南古镇的文化习俗是江南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地区以其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俗而闻名,而古镇则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孵化器和传承者。

例如,苏州的春节灯会、西塘的赶庙会、乌镇的水乡婚礼等。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使人们领略到江南古镇的浓厚年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镇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最后,江南古镇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江南文化的智慧和智慧。

比如苏州的睡美人传说、乌镇的白蛇传等。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吸引力和魅力,还反映了古镇人民的信仰和思维方式。

它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江南古镇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给后人。

总的来说,江南古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江苏江南水乡的家乡习俗

江苏江南水乡的家乡习俗

江苏江南水乡的家乡习俗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境内有着大量的水域和美丽的江南水乡,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水的环绕中,形成了独特的家乡习俗。

家乡习俗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传统的珍视。

在江苏江南水乡,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习俗,让人们回味无穷,让外来者切身感受到这片美丽土地的独特魅力。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江南水乡的春节习俗更是别具一格。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不仅如此,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走访,传递新春祝福,而在江南水乡,人们还会进行“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热闹非凡,场面壮观。

除了春节,江南水乡的端午节也是一大亮点。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开始准备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江南水乡的一大传统习俗,龙舟比赛现场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场面热烈壮观。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每一项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而在江南水乡的中秋节,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习俗,比如赏月、赏桂花、吃月饼。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赏月,寄托思念,抒发情感。

此外,桂花的芳香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会采摘桂花,泡桂花茶,感受中秋的浪漫意境。

当然,中秋节最让人垂涎的还是吃月饼的习俗,各式各样的月饼口味琳琅满目,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也感受到中秋团圆的温暖。

家乡习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和对传统的传承。

江苏江南水乡的家乡习俗,融入了丰富的水乡文化元素,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别样的美好。

从春节到端午节再到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与风情,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

让我们珍惜家乡习俗,传承文化的火炬,共同守护家乡之美,让江南水乡的家乡习俗在时光的长河中永存不朽。

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

中国江南文化摘要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就像一个摇篮,她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滋养了温婉如玉的江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学,她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让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留给我们那许多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江南文化文学1.江南历史文化“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南京可以说得上是江南的典型代表,那夫子庙里供奉着的,那秦淮河的碧波里流淌着的,那画舫里的歌姬弹唱着的,都是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江南”,显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

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它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丰厚的内蕴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人文领域,包含了多重的语义空间。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能不忆江南”的喟叹和感慨一直伴随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之旅。

“江南”在历代发展中的自然地理范围不断变迁。

从先秦到西汉时期,“江南”尚不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所指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包括现今的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从东开始,“江南”已经较多地指称吴越地区,接近于后来狭义的江南地区。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国,同时永嘉晋室南迁,南朝偏安江左,“江南”概念在代表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同时,开始更多指向了南方诸朝廷,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

唐代“江南”的概念开始有了较为确定的内涵,指称逐渐稳定。

到了元朝,“江南”不再作为行政地区的正式名称,但“江南”一词越来越多地用来指称原来的“吴”地区。

清顺治二年(1645),将明朝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

此后虽然经历了多番区域范围的合并和分离,但以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为中心的“江南”的地理概念还是得到普遍认同的。

我们所说的“江南文化”,正是在辨析和界定了“江南”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范围和经济范围之后,再衍生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的概念。

江南传统文化(江南传统文化特色)

江南传统文化(江南传统文化特色)

江南传统文化(江南传统文化特色)今天给各位分享江南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南传统文化特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代表扬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2、苏州市都有哪些民间文化?3、浙江有哪些传统文化,你知道吗?4、江南古诗中包含着传统文化的诗句有哪些?5、传统文化中的江南意象代表扬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传统建筑】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

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

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

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传统戏曲】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

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

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

每个曲目的演唱由一人到数人参加,现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均操一件乐器,同时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文化】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

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刀功向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

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

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

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而闻名于世。

这里既有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江南的人文风情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

一、建筑艺术的奇景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老的园林、寺庙和民居都展现出江南人文风情的魅力。

其中,苏州的园林是最具代表性的,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精湛的园林艺术技巧而广受赞誉。

拙政园、留园等苏州园林无不彰显出江南人的精致与雅致。

除了园林,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民居也是江南建筑艺术的奇景。

无锡的灵山大佛、宜兴的宜园、杭州的灵隐寺等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艺术代表。

这些建筑以其精雕细琢、独具匠心的设计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

二、传统艺术的瑰宝江南地区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苏州的昆曲、绍兴的越剧、杭州的京剧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三绝”。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在音乐、表演和服饰方面独树一帜,更展现出江南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和专注。

在绘画艺术方面,江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宋代的文人画和元代的花鸟画都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温润婉约的南宗画派,还是刚劲豪放的吴派画作,都彰显出江南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底蕴的瑰宝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繁荣地。

文人墨客、学者名家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经典著作。

近代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化人物如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也在江南地区活动和创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古代的运河文化也是江南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杭大运河贯穿了江南地区,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泛舟运河、沿途观赏古建筑和民俗风情,成为了领略江南人文风情的绝佳方式。

总结:江南的人文风情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而闻名于世。

从建筑艺术的奇景到传统艺术的瑰宝,再到文化底蕴的瑰宝,江南地区展现了其多样丰富的人文魅力。

走进江南,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情感。

雨水节气江南水乡

雨水节气江南水乡

雨水节气江南水乡雨水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初春的到来。

在江南水乡的雨水节气里,水乡的景色更加美丽迷人。

清晨的江水如镜,波光粼粼,仿佛置身仙境。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让我们一同探索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独特韵味。

一、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的古老城镇沿河而建,水网密布,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

在雨水节气里,江南水乡的古代建筑、古运河、古桥等景点显得更加吸引人。

1. 古代建筑江南水乡的古代建筑保存完好,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漫步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之间,仿佛穿越到过去的时光。

传统的白墙灰瓦、绣扇门窗,散发出浓郁的古典气息。

每一个古老的建筑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2. 古运河江南水乡以其错综复杂的水道系統而闻名,这些水道被称为“古运河”。

这些运河曾经是古代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江南经济繁荣的象征。

如今,古运河已经成为了风景区,游客可以选择坐船或者沿岸漫步,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3. 古桥在江南水乡的雨水节气中,古桥更显得格外迷人。

这些古桥横跨在运河上,连接着两岸的土地。

桥上古朴的石砖、石雕,加上桥下倒映的水面,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每一座古桥都有着独特的故事,成为了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见证。

二、江南水乡的美食文化在雨水节气里,江南水乡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亮点。

这里的美食口味温和,注重原汁原味,让人回味无穷。

1. 小吃江南水乡的小吃丰富多样,让人垂涎欲滴。

最有名的当属苏州的“三细”,包括细炒面、细炒河粉和细炒米线。

这些小吃遵循传统做法,选用新鲜的食材,口感鲜美,让人食欲大开。

2. 鱼米之乡江南水乡是中国的鱼米之乡,这里出产的大米和淡水鱼类都以其独特的品质而闻名。

特色的菜品有鱼香肉丝、干煸豆角等,以淡而香的口味为主,让人回味无穷。

三、江南水乡的休闲娱乐除了历史文化和美食外,江南水乡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人们在雨水节气里度过愉快的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的民俗文化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

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

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

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

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

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

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

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

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

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

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

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

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

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

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

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

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

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

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

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

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

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

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

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

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

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阴为笔,采风景为墨,古旧的徽州牌坊,记载着一部隽永绵长、深远博大的徽州人文历史。

把潮湿的心托付给清风明月,最怀念雨巷深处,那一抹淡淡的氤氲与温馨…… 那些沉睡在夕阳下的徽州古老民宅,带着江南朦胧的烟雨,宛若浓郁的水墨,缭绕在我的心里浓得化解不开…… 黑白两色是徽州民宅质朴的灵魂,那一片古民宅群落不施粉黛,黑得坚决,白得透彻。

以朴素的大美,平和的姿态,掩映江南的自然风采,融入徽州人的生活百态,静静地隐秘在清雅如画的秀水灵山中。

明清两朝,江南商品经济繁荣昌盛,许多云集的徽商富甲一方。

他们衣锦还乡兴建宅院,将徽州的民间文化与特色细致地揽入自家的庭院之中——一道道白色的马头墙总是担负着历史的使命,固执地坚守已经苍老的家园;当我推开厚重的木门,步入厅堂,弥漫在堂前的古旧气息便会扑面而来,将我的心慢慢沉静…… 一幅幅砖雕、石雕、木雕浅绘着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展示出不同朝代的文化与历史;徽州民居小小的宅院,容得下乾坤万象,涵盖了古老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涵。

徽州人多喜聚井而居,只要有水井的地方就有徽州人家,就会有徽州的市井百态;徽州的一口口古井在光阴下缅怀着凿井者造福百姓的功德,以朴素的方式诠释一个民族生养大义的内涵。

那汩汩的清泉,流溢着澄澈的乡情与甘甜的生活,一点一滴的渗进徽州人的血脉中。

井边的苍苔便成为人生的记忆,积淀得愈深厚愈见其风霜凝重。

至今,在一些古井旁还保存着当年凿井与用水的相关文字,石刻的内容在岁月风尘中已变成模糊的记忆。

千百年来,许多回归故里的徽商,饮一杯血浓于水的徽州古井水,便会感念水的恩情与亲情的真义;他们要在古井水里拣回曾经抛弃的那一段久远的光阴…… 把潮湿的心托付给清风明月,最怀念雨巷深处,那一抹淡淡的氤氲与温馨…… 我和江南有个约定……——江南的民俗文化(三)徽州的祠堂是宗族的圣殿,维系着徽州人难舍的乡情与庄严的乡规。

那一座神圣的建筑,尘封了徽州人的家族历史,留存了先人的圣贤语录…… 仰望祠堂峭拔坚挺的檐角,有一种震撼心魄的力量,是在以沉默的方式诠释着徽州宗族文化的悠久与厚重。

踏过那道高高的木门槛,与迎面而来的威武门神碰撞,令人肃然起敬。

那被年轮风蚀的门环,冥冥中仿佛扣住了谁人的因果命运…… 兀立于静穆的厅堂,今人与先人的目光相视,便能聆听他们心灵的对话。

那一刻,你就会明白,其实,古人与今人并没有距离,无论时光多么久远,都会留下人文的印记。

而当代的徽州人,就是沿循先人文化的印记,保存了多彩的民俗民风。

徽州人怀着一份对圣贤的尊崇,对家族的热爱,常用贴彩纸、扎灯具、叠罗汉、舞龙灯等古朴的方式来祭祀祖先,行走在徽州狭窄的青石板路上,檐角流泻下来的阳光,唤醒了那些朦胧的记忆…… 一座戏台搁歇在飘渺的青烟下,寂寞地向路人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徽州的戏台,生长在民间,流传在民间,也璀璨在民间。

徽州人的戏台是为了举办庙会时酬神、祭祀,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与风俗而设。

戏台的建筑多半简朴,木质的台楼,木质的台板,亦有一些简单的彩绘,寄寓着徽州文化的素雅与从容。

当锣鼓与二胡拉开了徽州戏剧的序幕,台上轻歌曼舞,台下人海沸腾。

那些艺人在出相入相的戏台上粉墨登场,演绎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台下的看客聚精会神,品味着戏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

质朴而圆润的徽剧带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唱遍了江南的山水楼台,唱遍了徽州的街井巷陌。

在悄然流逝的光阴里,不知是谁打翻了幽幽的徽墨,泼染了整个徽州大地,令江南山水浸润在濡湿的水墨中…… 追溯徽州古老的历史与徽州民风,便能在旷达的人生中获得一种厚重与淡定的感觉。

如今,古老的徽州已不仅仅是一幅挂在江南墙壁上的水墨画了。

徽州的安康,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遗传的地区,由于移民的大量定居,又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

安康的人口构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安康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民间艺术百花齐放,风格殊异,色彩斑斓。

具有代表性的安康花鼓戏、安康道情、安康曲子以及舞龙灯等四种民间文艺,当为安康文化艺术的瑰宝。

把潮湿的心托付给清风明月,最怀念雨巷深处,那一抹淡淡的氤氲与温馨…… 我和江南有个约定……——江南的民俗文化(四)安康花鼓戏安康花鼓戏包括“八岔戏”“小调戏”“大简子戏”三种地方小型歌舞,最早来源于湖北郧襄一带,后来沿汉江传入安康,与各地山歌调子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个定型的地方剧种,尤以旬阳、汉阴、紫阳、平利花鼓最有代表性。

小调戏除了本地原有的小调曲调和小调戏之外,大多是凤阳花鼓戏的回流。

凤阳花鼓的唱腔名目与梆子腔联唱的形式,在江南长期流传过程中,经与当地唱腔融合,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江南移民的迁入而传播开来。

富有江南韵味的小调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大筒戏的大量剧目主要来自鄂西民间。

清初,鄂西花鼓艺人随移民的迁入不断流入安康,更加促进了安康花鼓戏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安康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三种声腔同台分演,艺术风格逐浙趋于统一。

但因各地演出形式不同,其称谓也有差异:安康称“二棚子”“地蹦子”“拉花儿戏”“花鼓子”“大筒子”“风搅雪”等,表演形式及唱腔与陕南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由于花鼓戏用人不多,对舞台的要求也很随便,只要有八仙桌一张即可开台,客店的大炕上能凑合。

如在庙会演出,只需用桌子拼一小舞台,三方围以芦席则成;春节闹花灯后走演出,多以二人抬一八仙桌随队行动,无条件的地方就在地下演出也可,因而又称“地蹦子”。

因而,花鼓戏无论平川高山,大沟山岔均可随时演出,极为方便。

花鼓戏大多反映地方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山区人民的劳动与情爱;表现封建礼教束缚下,痴情不谕的爱情故事,歌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和才智,讽刺剥削阶级的贪婪与愚味。

由于花鼓戏长期潜居劳动人民之中,且演出方便,不局限场合,演员与观念常常融为一体,演到高潮时,观众中也不时有人跳上台去参加演唱。

每到夏天,江南的城坊乡村醵资演戏,以敬鬼神,攘灾厉,以自娱自乐为主。

所演之戏有徽班,乱弹高调等本地班;所用言语系道地土话,所着服装皆极简陋陈旧,故俗称衣冠不整为‘目连行头’,演戏的人皆非职业的优伶,大多系乡下的农夫,也有木工、瓦匠、船夫、轿夫之流混杂之人。

待到秋风起时,戏班自便即解散,演员们便各自做自己的事去了。

观看江南乡下的社戏,可以了解很多江南民间的趣事和思想,虽然是原始的为多,却可见江南通俗文化之一斑。

鲁迅先生《社戏》中谈到江南的戏剧,其审美观是中庸平和的,所以他崇尚自然简素,不喜欢夸张作态与强烈的表情。

他说:“我不喜欢旧剧,大面的沙声,旦角的尖音,小丑的白鼻子,武生的乱滚,这些怪象我都不喜,此外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 ——姚科·江南的民俗文化(上)江南的民俗文化(五)来到江南,要想入乡随俗,就应先从聆听叫卖声开始。

踏上江南的土地,常常会因狭窄的弄堂中传来的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长叫卖声,只在瞬间便温润了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江南的温柔和水乡的风情。

我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江南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宛若水磨糯米年糕般的妩媚与柔美。

“水红菱要吗?”又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那种保湿的感觉,就像是刚刚从水中捞上来一样…… 如今,上街卖红菱的江南姑娘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女人身上似乎也能隐约感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