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列举。
1、二战摧毁的欧洲三大帝国: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德意志第二帝国(霍亨索伦王朝)。
2、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伊朗1905年革命、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青年土耳其革命、中国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3、雅尔塔体制确立的标志:联合国、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4、二战中同盟国几个巨头的三次会晤: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8月2日)。
5、一战后协约国与战败国签订的条约: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20年6月4日与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1923年7月24日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洛桑条约》。
6、苏联早期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联邦。
二、名词解释。
1、十四点计划: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2、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首脑背着捷克政府签订《慕尼黑协定》,向德国出卖苏台德地区。一向把英、法奉若“保护神”的捷克政府,在德国限定时间内,被迫接受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后,加紧实施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活动。3月15日,德军占领捷克首都布拉格。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将捷克纳入德国版图。德国占领捷克全境后,掌握了欧洲中心地带,与意大利联成南北一片,极大改善了德国的势态,使德国军事力量显著增强。
3、《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缅旬战役问题和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4、“二二六”政变: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政局愈加动荡不安。围绕内政和外交上的政策方针,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对立日趋激化。而在军部内部,也分裂出更为激进的皇道派和较为持重的统制派。1936年2月26日凌晨,皇道派青年军官在新财阀的支持下率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杀死内大臣、藏相、教育总监,要求解散议会,建立皇道派控制的内阁。统制派以“肃军”为名镇压了政变。"二二六"政变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确立了统治地位。
5、柯立芝繁荣:一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基本处于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因而,史称为“柯立芝繁荣”。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
经济的发展。但是,柯立芝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传统工业部门一直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美国资本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20年代的美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中等。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7、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8、凯末尔改革:凯末尔改革即1919—1923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后由凯末尔领导的一系列世俗化改革。政治方面:废除素丹制,实行政教分离,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法制方面: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颁布宪法及一系列法令。教育方面:扩大世俗教育。文化方面:实行文字改革,扩大土耳其语使用范围,重视土耳其历史,树立土耳其民族主义。社会生活与习俗方面:破除迷信,提倡科学。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封建思想,尤其是宗教神权思想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控制,在土耳其树立起现代生活观念。从而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为土耳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10、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简答。
1、冷战的根本原因。
答:美苏的战略目标与现实目标的矛盾与差异是根本原因。
美的战略目标:“称霸世界”,输出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
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称之为“输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