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疾病概要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

疾病概要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

疾病概要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一、疾病概要的主要内容疾病概要是一种对特定疾病进行全面介绍和解析的内容,以便学习者能够全面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等。

以下是疾病概要的主要内容:1. 病因与发病机制:介绍疾病的起因和发病机制,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等。

2.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疾病的发病率、患病人群的特点、地域分布等,帮助学习者了解该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危害程度。

3. 临床表现:详细叙述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等,以便学习者能够快速识别和区分该疾病。

4. 诊断方法:介绍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等,帮助学习者了解确诊该疾病所需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技术。

5. 治疗策略:概述疾病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等,帮助学习者了解该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6. 预防措施:列举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社区预防、疫苗接种等,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如何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教学方法针对疾病概要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习效果: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呈现疾病的相关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疾病的发病过程、病因、症状等,增强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病例,对于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习者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疾病相关的问题,提高互动性和合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疾病知识的理解。

4. 实地实习:安排学生到实际临床环境中观察和参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5. 反馈评估:通过作业、小测验或综合评估等方式,及时给学习者反馈,评估他们对疾病概要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发现和弥补知识盲点。

6. 网络资源利用: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提供学习者便捷的获取疾病相关信息的渠道,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帮助学习者拓宽知识视野。

临床疾病概要

临床疾病概要

临床疾病概要(外科之检验学)1.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剧烈运动、剧痛、年龄、妊娠及分娩、寒冷、高温等。

(2)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最为显著。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肌梗死。

急性失血和急性溶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2.两个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交叉:(1)第一次交叉:6-9天(2)第二次交叉:4-5岁PS: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6-9天与4-5岁之间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4-5岁之后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大细胞性贫血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4.红细胞的增多见于:缺氧、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影响血沉的因素:主要受血浆中蛋白比例改变的影响。

6.血沉增快的原因: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期、老年人。

病理性:感染性疾病等7.血尿: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血量达到1ML以上,洗肉水样。

镜下血尿:尿红细胞>3个/HP8.诊断肾脏病变的重要指标:管型9.病理性结晶:胆固醇、亮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磺胺药物10.糖尿病的尿的颜色接近无色,尿量增多,尿的比重与每日尿量成正比。

11.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若两个试验共同进行时,则为共源性。

12.细菌性痢疾:脓样粘液便(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酱色粘液便(血中带脓)13.隐血试验的影响因素:假阴性为VIt C,其余都为假阳性。

14.判断消化道止血的试验:隐血试验转为阴性(2-3次以上)才说明完全止血。

15.肾小球敏感的指标:CCr内生肌酐清除率(早期鉴别肾功能是否有损伤)16.急性肝炎:ALT17.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数值越高越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硬化脂蛋白(数值越低越好)18.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原因:寄生虫、皮肤病、过敏19.(正常情况下的通路)血游离Bi 肝(结合Bi)肠(胆原) 肠排出回肝肾(胆原、胆红素)尿排溶血性黄疸:血中游离Bi↑↑,肝内结合Bi↑,肠内胆原↑,肾内胆原↑,胆红素(—)(总胆红素增高,游离胆红素明显增高,结合胆红素轻度增高)阻塞性黄疸:由于肝至肠的通路被阻断,由肝的结合Bi回至血液中/至肾内由尿排出(胆原↓→0,胆红素(+))(总胆红素增高,游离胆红素轻度增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肝细胞性黄疸:1、血至肝的通路阻断,Bi回至血中/至肾中2、肝至肠的通路阻断,肝内Bi回至血中/至肠排出/至肾(总胆红素增高,游离胆红素中度增高,结合胆红素中度增高)。

临床疾病概要整理(卫管)

临床疾病概要整理(卫管)

《临床疾病概要》重点整理题型分布:名解(5*4’,共20’);单选(10*2’,共20’);填空(16*1’,共16’);简答(4*6’,共24’。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出一个题);问答(2*10’,共20’,内科、外科各一个)。

第一篇诊断学基础第一章症状学第十四节不自主运动p19一.不自主运动(N解):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 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表现形式多样,睡眠时停止, 情绪激动增强, 由基底节病变所致。

二.狭义的锥体外系统指纹状体系统,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和丘脑底核,总称为基底节。

一般可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两大症候群。

三.不自主运动分类:(1)震颤(2)舞蹈样动作(3)手足徐动症(4)偏身投掷(5)扭转痉挛(6)抽动秽语综合征(注:上述具体定义见书p20) 四.震颤1.(N解):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人体某一部位有节律的振荡运动,可分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震颤。

节律性:是震颤与其他不随意运动的区别,主动肌与拮抗肌参与的交替收缩可与阵挛(一组肌肉短暂的、闪电样的收缩)区别。

2.震颤分类:(1).生理性震颤:多见于老年人,震颤细微;(2)功能性震颤:分为强生理性(多于剧烈运动、恐惧、焦虑、气愤时出现,震颤幅度较大);癔症性(多见于癔症患者,幅度不等,形式多变);其他功能性(多见于精细工作如木匠、外科医生,在做精细动作或是疲劳时出现)。

(3)病理性震颤:静止性震颤(是指在安静和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出现的震颤,表现为安静时出现,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手指有节律的抖动,每秒约4-6次,呈搓丸样动作,严重时可发生头、下唇、唇舌、前臂、下肢及足等部位);动作性震颤(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

第十五节共济失调p21一.共济运动(N解):是指在前庭、脊髓、小脑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二.共济失调(N解):是指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可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临床疾病概要 第三版

临床疾病概要 第三版

临床疾病概要第三版第一章:引言本书是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实践编写的临床疾病概要第三版。

旨在为医学从业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疾病知识,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书内容经过多位专家的审稿和修改,力求准确无误,严谨可靠。

第二章:常见疾病2.1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呼吸器官如鼻腔、喉咙、气管和肺部的疾病。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哮喘、肺炎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多样,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

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2.2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器官如口腔、食管、胃和肠道的疾病。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

2.3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

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

第三章:疾病诊断与治疗3.1 疾病诊断疾病诊断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

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收集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3.2 疾病治疗疾病治疗是根据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愈、缓解或控制疾病的目的。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选择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第四章: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4.1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患病风险和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常见的疾病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4.2 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帮助个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的目标与重点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的目标与重点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的目标与重点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

3. 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方法。

4. 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5.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传染病、慢性病、遗传病等,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范围和分类。

2. 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机制,使学生对疾病的传播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方法:重点介绍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帮助学生掌握疾病的常见症状和检查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 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通过介绍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让学生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的重要性,并能够为自己和他人提供基本的防控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疾病的分类和特点第二部分: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参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疫苗和药物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第三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方法- 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常用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检查手段第四部分: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疾病的预防措施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第五部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提供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等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

疾病概要教学计划1. 引言本教学计划旨在向学生介绍疾病的概要信息,包括疾病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学习,学生将对常见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辨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学习目标本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如下: - 了解常见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 熟悉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 教学内容3.1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疾病的定义:介绍疾病的定义和常见疾病的分类方法;•常见疾病的分类:介绍常见疾病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器官系统、病因、病理等分类。

3.2 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疾病的病因:介绍疾病的病因分类,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如感染、遗传突变等。

3.3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常见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腹痛等;•疾病的诊断方法: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4 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疾病的治疗原则:介绍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如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介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4. 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具体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确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教学计划的掌握程度,将进行以下评估方式: -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解答与疾病相关的问题; - 个人报告:学生针对某一疾病进行个人报告,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 学习总结:学生对本教学计划进行总结,总结所学知识和体会。

6. 教学资源本教学计划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分析、幻灯片等。

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并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

7. 教学时间分配本教学计划预计需要5个教学小时进行教学,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1个小时; - 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5个小时; - 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5个小时; - 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个小时。

临床疾病概要 教案

临床疾病概要 教案

临床疾病概要教案
教案标题:临床疾病概要
教案目标:
1. 了解常见临床疾病的定义、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 掌握临床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
1. 常见临床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2. 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临床疾病的综合认识和应对能力。

2. 学生对临床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学视频、临床疾病案例。

2. 课堂练习题、小组讨论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临床疾病的症状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临床疾病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知识讲解:介绍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讲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临床疾病案例,让学生分析病情,提出预防和治疗建
议,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预防常见临床疾病,分享有效的管
理方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的
深度和广度。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趣
味性。

3. 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疾病概要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疾病概要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疾病概要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目标:疾病概要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了解不同疾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对不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其在未来医学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内容:1. 疾病概述:教学开始时,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疾病。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包括疾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例子,如感冒、糖尿病、心脏病等。

2. 病因: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将学习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促使疾病的各种因素。

这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感染等。

3. 发病机制:学生将学习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

这包括疾病的发病进程、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等。

通过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疾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4. 症状:这部分内容将介绍针对不同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询问病人的症状来判断疾病的可能性,从而为医学临床实践做准备。

5. 诊断方法:教学还将涵盖不同疾病的诊断方法。

学生将学习和理解不同疾病的诊断标准,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等。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诊断方法,学生将能够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

6. 治疗方法:最后,教学将介绍不同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

学生将学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将强调治疗效果和风险的平衡,同时也会介绍一些针对特定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在疾病概要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结合讲座和案例分析。

通过提供典型的病例,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此外,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以及课堂互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学辅助工具:为了更好地支持疾病概要教学,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辅助工具,如幻灯片、图表、影像和视频素材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医学教育中,临床疾病概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指导,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不同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临床疾病的基本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同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 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3. 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掌握常见的体征和症状;4. 熟悉和掌握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5. 掌握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高血压- 概念和分类- 病因和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体征- 诊断方法和评估- 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2. 冠心病- 概念和分类- 病因和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体征- 诊断方法和评估- 治疗原则和介入治疗3. 糖尿病- 概念和分类-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和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 饮食和运动管理4.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 慢阻肺- 肺炎- 肺结核- 胸腔积液5. 消化系统疾病- 胃溃疡- 肝炎- 胰腺炎- 肠道感染- 胆结石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主讲,向学生传授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师应注重案例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疾病思维的习惯。

2. 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3. 模拟临床实践通过模拟临床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决策能力。

五、考核方法1. 考试通过学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于各个疾病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通过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测试学生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和演示通过小组讨论和疾病诊断演示,测试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疾病概要知识点

临床疾病概要知识点

无菌术:是针对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除菌术,灭菌法,消毒法和相关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物理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紫外线照射等方法热力灭菌又包括:一、高压蒸汽灭菌法是耐高温敷料器械最常用的灭菌方法二、煮沸法一般在特殊环境下应用三、火烧法紧急情况下应用化学方法:用于无菌技术的化学制剂;有氧化剂醇类酚类表面活性剂烷化剂等急性肾损伤:以往称急性肾衰竭,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快率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特征。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常及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病人急性起病,病程一般在三个月以内,伴有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能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该病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亦可引起肾病综合征:是指多种肾脏病理损伤所致的严重蛋白尿以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量蛋白尿(≥3.5)或3.5g/(1.73㎡.24h),常伴有低蛋白血症(≤30g/L),水中和高脂血症,前两项是沈冰综合症诊断的必要条件。

支气管扩张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咳大量浓痰,和反复咳血)诊断的金标准是:HRCT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防可治的,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因严重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气道和肺泡异常慢性炎症反应而导致过度充气继而引发的疾病。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

诊断:任何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多痰有危险因素暴露史的病人需行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上用力肺活量(FVC)小于70%表明持续气流受限可诊断COP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机缺血,缺氧,或坏死而知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

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教案标题:临床医学疾病概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概要,包括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认知水平,为将来的医学实践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1. 引言a. 介绍临床医学疾病概要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b. 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学疾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疾病分类与定义a. 介绍常见的疾病分类系统,如传染病、非传染病、遗传病等。

b. 解释每个分类的定义和范畴。

3. 病因与发病机制a. 探讨常见疾病的病因,如感染、遗传、环境因素等。

b. 分析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病毒感染、细胞变异等。

4. 临床表现与诊断a. 介绍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b. 讨论临床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等。

5. 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a. 简要介绍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b. 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如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等。

6. 案例分析与讨论a. 提供几个典型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概要。

b. 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疾病概要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思维和交流。

3. 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

评估方式: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个人作业,如疾病概要的总结、案例分析等。

3.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疾病概要的项目展示,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学生查阅和深入学习的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视频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疾病信息和研究成果。

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第四章课件(一)

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第四章课件(一)

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第四章课件(一)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第四章课件教学内容•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PowerPoint或其他课件制作软件•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教材•打印好的课堂讲义教学目标1.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2.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增强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介绍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内容,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让学生预测本章节要学习的内容。

2.正式讲解(30分钟)–分析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病因,并列出常见的病例。

–介绍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项目。

–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案例讲解(20分钟)–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详细介绍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诊断过程。

–分析诊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思路。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

4.课堂互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解答几个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问题。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和讨论结果的分享。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辅以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好的学习状态。

但在以案例讲解为主的部分,有些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讲解,并提前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背景知识,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PowerPoint或其他课件制作软件•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教材•打印好的课堂讲义•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教学目标1.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常见病例2.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3.增强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4.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设计说明本节课将以临床疾病概要人卫第三版第四章为基础,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

疾病概要整理

疾病概要整理

疾病概要细小知识点呼吸系统疾病总论1.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2.咳痰: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感染;大量黄脓痰-----肺脓肿或支扩;红棕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白菌感染;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咖啡样痰-----肺阿米巴病;痰量减少,体温升高-----支气管引流不畅;脓痰有恶臭-----厌氧菌感染。

3.呼吸困难: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慢性进行性气促-----慢阻肺;急性气促伴胸痛-----气胸、胸腔积液、肺炎;吸气性喘鸣音-----喉头水肿、肿瘤、异物引起上气道阻塞。

4.大量咯血标准:24小时内达300ml以上。

5.呼吸系统检查:痰检:合格的痰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10个,白细胞>25个。

定量培养菌量≥10^7cfu/ml可判定为致病菌。

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提示过敏性因素或寄生虫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病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典型症状加上一定时间(≥3月/年×2年);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

2.发病有关的最常见的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

3.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

4.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最主要的措施是:控制感染。

5.COPD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肺功能检查呈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可诊断为COPD。

6.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7.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痰液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

8.评价COPD最重要的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

9.COPD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诱因如感染或气胸)和稳定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肺动脉高压标准: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为显性肺A高压;静息时肺A平均压<20mmHg,运动后>30mmHg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 1. 掌握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精神分裂的临床表现。 2. 熟悉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了解抑郁症的概念及其危险因素;精神分裂的危险因素。
教学内容 1. 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的定义、病因及流行病学。 2. 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第十二节 眼科常见疾病 白内障 青光眼
2. 熟悉脑出血、脑血栓、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方法。 3. 了解脑出血、脑血栓、阿尔茨海默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知识。 教学内容 1. 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2. 脑出血、脑血栓、阿尔茨海默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知识。 3. 脑出血、脑血栓、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治 疗。
第十节 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白血病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1 冠心病
目的要求 1. 掌握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

2. 熟悉冠心病的治疗。 3. 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和预防。 教学内容 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分型。 2.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含分型);诊断与鉴别。 3. 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 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学改 变的重要价值;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 。 4.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原则; 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5.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指征及方法的进展。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2 高血压
目的要求 1. 掌握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级。 2. 熟悉熟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测量方法、临床表现及治疗。 3. 了解降压药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 1. 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2. 高血压的测量方法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高血压的治疗。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一、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临床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概述临床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二、基本概念1. 临床疾病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临床疾病是指具有明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常状态。

1.2 分类:根据疾病的病因、器官系统、传染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病因与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2.2 环境因素:如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等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2.3 免疫因素:身体内外的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4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

三、病理生理1. 细胞破坏与修复1.1 细胞损伤:细胞因遗传、环境、免疫等原因遭受损伤导致异常。

1.2 细胞修复:细胞通过代谢、增殖、分化等方式自我修复受损。

2. 炎症与免疫反应2.1 炎症过程: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

2.2 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外界致病因子的免疫和免疫异常导致的疾病。

四、临床表现1. 疼痛和不适1.1 疼痛:疼痛的类型分类和特征。

1.2 不适:体温升高、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2. 全身性疾病表现2.1 发热:体温升高引起的症状。

2.2 体重变化:体重增加或减轻引发的相关疾病。

2.3 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呼吸不畅等症状。

五、诊断与治疗1. 临床诊断1.1 临床症状与体征:通过患者的自述和体格检查确定疾病。

1.2 化验检查: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的检验分析。

1.3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

2. 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

2.2 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术治疗的疾病。

2.3 放疗与化疗:适用于肿瘤等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

六、结论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对临床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有所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疾病概要教案

疾病概要教案
2.详细讲解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详细讲解肺和胸膜检查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重点讲授语音震颤、正常及异常呼吸音、啰音的分类、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4.一般介绍与心脏有关的几种胸廓畸形、血管杂音的检查和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5.详细讲解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方法及其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详细讲解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心包摩擦音、血压、脉搏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十六)便秘
1.“便秘”的概念
2.发病机制
3.常见病因和分类
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十七)黄疸
1.“黄疸”的概念
2.发病机制
3.常见病因和分类
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6.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滞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十八)腰背痛
1.发病机制2.常见病因和分类
3.临床表现、临床意义4.伴随症状
(十九)血尿
1.“血尿”的概念
2.发病机制
3.常见病因和分类
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二十)少尿与多尿
1.“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
2.发病机制
3.常见病因和分类
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5.伴随症状
(二十一)头痛
1.“头痛”的概念
2.发病机制
3.常见病因和分类
6.重点讲授震颤、心脏浊音界、血压测量的检查方法,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四)腹部检查
1.—般介绍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腹壁其它情况,除肠鸣音、血管杂音以外的听诊内容。—般介绍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临床疾病概要重点

临床疾病概要重点

临床疾病概要重点疾病是指人类体内的异常状态,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了解临床疾病的概要和重点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疾病的概要及其重点。

一、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其特点是肺部组织发炎。

临床上最常见的肺炎病原体是细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

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胸部X光、痰液培养等检查方法来确定病原体,并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重点治疗任务是控制感染、控制炎症并维持体液平衡。

二、心脏病心脏病是指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临床表现。

常见的心脏病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是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气短等。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而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气短、乏力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节律异常,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心动过速等。

治疗心脏病的重点是控制症状、减轻心脏负荷,并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升高。

根据发病机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而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治疗糖尿病的重点是降低血糖水平并控制相关并发症。

四、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于结肠或直肠的黏膜上皮细胞。

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

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重点是手术切除病灶,进一步进行放化疗以预防复发和转移。

总结:临床疾病的概要和重点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讨论了肺炎、心脏病、糖尿病和结直肠癌这几种常见疾病的概要及其重点。

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和治疗重点,对于临床医生以及普通公众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持续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疾病概要知识点总结

疾病概要知识点总结

疾病概要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疾病疾病是指人体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因遭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异常状态和功能障碍。

疾病通常是由内部或外部某种异常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等。

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痢疾、霍乱、结核病等;非传染病是指由各种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二、常见疾病1. 传染病:包括流感、痢疾、肺结核、艾滋病等。

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传播。

2.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是目前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3. 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

肿瘤是指由于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肿块,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4.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5.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由于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6.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呼吸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7.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8. 骨科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骨科疾病是指由于骨骼及关节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9. 免疫系统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免疫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

10. 老年疾病:包括老年痴呆、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老年疾病是指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而引起的疾病。

三、疾病的危害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不仅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1. 健康影响: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导致体力下降、免疫力减弱等。

2. 经济负担:患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经济造成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肿: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内分泌性、营养不良性、风湿性、药物性、其他。

①心源性:各种疾病导致的右心功能不全水肿出现缓慢,从身体下垂部位开始,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②肾源性:肾病和急、慢性肾炎水肿从眼睑和颜面开始,迅速延及全身,常呈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可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异常等。

③肝源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所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先出现腹水,再出现下肢水肿,可伴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和黄疸、蜘蛛痣、肝掌,肝功能异常等。

2.体温的正常范围:口测法(舌下温度):36.3℃~37.2℃;肛测法(直肠温度):36.6℃~37.7℃;腋测法(腋下温度):36.0℃~37.0℃。

3.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4.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触、叩、听、嗅。

5.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是体格检查必检项目之一。

包括体温T (体温的正常范围:口测法(舌下温度):36.3℃~37.2℃;肛测法(直肠温度):36.6℃~37.7℃;腋测法(腋下温度):36.0℃~37.0℃。

)、呼吸R(即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节律。

正常人呼吸频率为12次~20次/分,呼吸过速超过20次/分,呼吸过缓低于12次/分)、脉搏P(正常成人脉率为60次~100次/分)、血压BP(正常血压<120和<80;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40≦BP<160和/或舒张压90≦BP<100;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BP<180和/或舒张压100≦BP<110;三度高血压:收缩压≧180和/或舒张压≧110)。

6.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7.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8.甲状腺肿大分度: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以内;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后缘。

9.扁桃体肿大分度:Ⅰ度: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超过咽腭弓;Ⅲ度:超过咽喉壁中线。

10.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1.0cm处,搏动范围直径为2.0cm~2.5cm11.胆囊点:位于右锁骨中线(或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此处的压痛标志胆囊的病变12.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标志阑尾的炎症13.腹膜刺激征:腹膜炎患者除压痛与反跳痛外,还常伴有腹肌紧张,统称为腹膜刺激征14.Murphy(莫非)征阳性:左手掌放于右肋骨下缘,拇指放于胆囊点,吸气时发炎的胆囊下移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征阳性15.主诉:包括迫使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症状和持续时间。

16.RBC(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 ~7.0)×10^12/L17.HGB(血红蛋白)计数:成年男性:(120 ~160)g/L;成年女性:(110 ~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18.WBC(白细胞)计数:成年(4~10)×10^9/L19.血小板:参考值(100~300)×10^9/L20.正常成人24h尿量:1L-2L,平均1.5L;多尿:24h尿量>2.5L;少尿:24h尿量<0.4L;无尿:24h尿量<0.1L21.心电图的构成:p波代表心房除极、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2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呼气气流受限为特点,且常呈进行性进展,与气道和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的一种疾病。

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

23.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症状有:1.呈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2.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 A)咳嗽为唯一的症状。

体征:广泛呼气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4.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25.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26.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咳痰(2)咯血(3)胸痛(4)呼吸困难;全身症状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多为长期午后潮热。

部分患者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育龄女性患者可以有月经不调27.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

动脉血气分析: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 伴或不伴PaCO2>50mmHg 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28.呼吸衰竭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病因治疗支持疗法与病情监测29.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30.急性心力衰竭:急性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导致靶器官灌注不足,急性体、肺循环淤血。

临床表现:端坐呼吸、恐惧、濒死感、大汗、咳粉红色泡沫痰、心动过速、奔马律、两肺底湿啰音31.急性心力衰竭治疗:①高流量吸氧:酒精抗泡沫②减少静脉回流:坐位、两腿下垂③镇静:吗啡、地西泮(安定)④快速利尿:静脉速尿⑤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甘油⑥洋地黄类药物⑦氨茶碱、皮质激素,可解除支气管痉挛32.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33.心脏骤停的处理: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34.心肺复苏的步骤:C胸外按压、A开通气道、B人工呼吸35.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36.冠心病分型:无症状性心肌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37.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金标准38.心肌梗死心电图的ST段抬高, 呈弓背向上型39.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发生于胃(GU)和十二指肠(DU)的慢性溃疡,为常见病、多发病40.消化性溃疡症状:中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

其他症状: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及烧心等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甚至以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特点:①长期性:腹痛长期反复发作②周期性: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尤以DU更为突出;③节律性: DU表现空腹痛或午夜痛,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

GU疼痛较不规则,常在餐后半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餐进食后再重复出现上述节律。

=====④疼痛部位:DU ——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脐上方偏右处;GU ——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或剑突下偏左处⑤疼痛性质:灼痛、钝痛或饥饿样痛,通常较轻。

若持续性剧痛,放射至背部,服用制酸药物不能缓解时,常提示溃疡穿孔⑥诱发因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41.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出血(最常见并发症)、穿孔、幽门梗阻(呕吐是其主要症状)、癌变。

42.消化性溃疡治疗:基本治疗(规律生活,饮食规律,戒烟戒酒避免咖啡浓茶)、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三联治疗方案、抗酸分泌的药物、胃黏膜保护的药物)、外科治疗。

43.肝硬化:是以纤维隔及假小叶形成为特征性病理表现。

44.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全身症状: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及消瘦、低热、口角炎、夜盲、干眼病及多发性神经根炎等;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食、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及进油腻食物易腹泻等;皮肤黏膜改变:面色黝暗无光泽(肝病面容)、水肿、蜘蛛痣和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及黄疸等;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胃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及女性月经过多等;贫血;内分泌失调:如男性性欲下降、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闭经及不育等45.门静脉高压症的三大临床表现:脾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46.肝硬化的并发症:①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为突然呕血及黑粪,大量出血常导致失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死亡率很高)②感染③肝性脑病(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④肝肾综合征⑤原发性肝癌⑥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常见: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⑦肝肺综合征(由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47.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等部位)出血。

呕血和黑粪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48.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上以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胃癌四种病因最常见。

49.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1. 呕血和黑粪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

2.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3. 发热上消化道出血后,多数患者于24小时内出现低热。

4贫血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

50.出血量的估计:①粪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

②黑粪:出血量超过50~70ml。

③呕血:表明胃内的积血在250ml以上。

④出血量在500ml以上:伴有头晕、心悸、乏力及出冷汗⑤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达全身血容量的20%以上51.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埃希菌最为常见;52.贫血: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为贫血。

临床上常见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53.缺铁性贫血:多种原因引起体内储存铁耗尽,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的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

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

54.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①贫血一般表现:乏力,纳差,苍白等②.组织缺铁表现:黏膜炎,神经精神异常③原发病表现:如黑便、月经量多等55.缺铁性贫血治疗原则: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1)病因治疗、2)补充铁剂、3)输血支持56.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和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