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儿童发热的病因分析与处理原则

儿童发热的病因分析与处理原则
了解儿童发热的常见病因,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诊断并提供适当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y w k
什么是发热?
体温升高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体温超过37.3°C(99°F)。这是人体对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
调节机制失衡
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被病原体或其他刺激物作用而失去平衡,导致体温升高。
3
测量时长
根据测量部位的不同,保持足够的测量时间。
4
测量环境
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下测量,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5
记录数据
准确记录体温值,监测体温变化趋势。
正确测量儿童体温是诊断和监测疾病的关键。应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和时长,保持测量环境的温度和安静,并准确记录测量结果,以确保获得可靠的数据。
发热的危险信号
心理疏导
家长要耐心地安慰和鼓励孩子,避免让孩子感到焦虑和恐慌,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精神状态。
家长的健康教育
关注儿童健康
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
积极沟通交流
家长应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诊断结果,询问合适的护理方法。
正确用药指导
家长应了解用药的目的、剂量、用法等,确保孩子顺利服药。
细菌感染的传播
细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等方式在儿童群体中快速传播。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消毒是预防细菌感染的关键。
诊断和治疗
对于疑似细菌感染的儿童,需要血培养、尿常规等检查确诊。常见的抗生素治疗措施包括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等。
预后与并发症
如果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大多数细菌性感染都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
正确认识发烧之好坏(发烧与健康二)

正确认识发烧之好坏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哪个人能做到既身体健康长命,但又从不发烧之人。
如果能不发烧当然最好,但恐怕只有神仙级别才能做到。
这里说发烧之好坏是相对来说的,探讨的是在哪种情况下的发烧对人体有利,哪种情况下对人体不利。
至于发烧对人体好坏,有说好的,有说坏的。
说发烧好的主要理由是:(1).发烧是正常的身体机理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抵抗细菌病毒的感染的机制之一。
认为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同时还可以使免疫系统能力得到加强,增加体内物质代谢能力,加速炎症的消退。
如果一个人该发热的时候都发不起来了,那才是最可怜的。
(2).阳气足才会动不动就发烧。
比如小孩一感冒就发烧,是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拼命拱出热来想把寒邪攻掉。
(3).小孩子越发烧越聪明。
认为小孩子发一次烧,他的免疫力就增强一次。
有句老话,说小孩子越发烧越聪明,烧一次聪明一次,发高烧是人体自我改善的最高表现。
说发烧不好的也有很多理由:主要有:温度太高会烧坏脑子、高热惊厥、抽搐、肺炎、脱水的、脑水肿、脑炎、脑膜炎、烧聋、嗜睡,说胡话等等症状。
如果询问大部分人,这其中包括大多数的医生,关于发烧的问题,都离不开上面所述观点或类似说法。
对以上关于发烧好处与坏处的各种似是而非的简单观点,潘冠通个人认为这些都是片面的说法,何出此言?因为看待发烧的角度不同。
持以上观点的人,没有明白发烧本身不是疾病,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是标不是本,或者是明白却不深究,人云亦云。
发烧其实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并不会烧坏脑子,导致脑炎、肺炎、肾炎之类更重的疾病。
舍弃根本,转而单独论述发烧及相应的其它症状,自然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抓不住根本,其说法自然是有对的,但又不知何以是对;有错的,也不知何以是错。
给人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
要正确认识理解发烧之好坏,潘冠通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理解:(1). 从人体发烧的方式这是潘冠通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分析发烧对人好坏,有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难理解。
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的正确方法

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的正确方法儿童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是身体对感染或炎症的反应。
儿童的正常体温各不相同,但发烧一般是指直肠温度超过38°C。
家长和看护人必须明白,发烧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大多数发烧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无需特殊治疗即可缓解。
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说,高烧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感染,需要及时进行医疗评估。
伴随发烧而来的症状,如嗜睡、皮疹、呕吐、头痛或喉咙痛,有助于确定潜在的病因。
治疗的重点是缓解不适,包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适龄剂量的退烧药,并确保孩子保持水分充足。
重要的是要监测孩子的体温,观察是否有严重疾病的征兆,如呼吸困难、持续哭闹或明显嗜睡,这些都需要立即就医。
在决定何时就医时,家长还应以孩子的行为和舒适程度而不是发烧的确切体温为指导。
一、测量体温当怀疑孩子发烧时,准确测量体温对评估其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必须使用可靠的数字式体温计,并选择最适合儿童年龄的方法:3 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直肠式体温计,以确保准确性;年龄较大且能够合作的儿童使用口腔式体温计;腋窝(腋下)体温计虽然准确性较低,但创伤较小;年龄较大的儿童使用耳膜式体温计,以确保快速读数。
确保温度计清洁并遵守制造商的说明。
进行直肠测量时,在温度计尖端涂上润滑剂,轻轻插入直肠(婴儿约半英寸,较大儿童约一英寸),等到"哔"的一声后读取体温。
口腔体温应在孩子至少 15 分钟未进食或喝冷热食物时测量。
使用腋窝法时,确保体温计与皮肤完全接触,手臂紧贴身体。
家长应准确记录读数,任何高读数都应重新检查确认。
监测发烧的进展情况至关重要,如果发烧很高、持续不退或伴有严重症状,则应咨询医护人员。
二、保持充分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对控制儿童发烧至关重要,因为发烧会增加身体通过出汗和呼吸流失的水分,脱水会加重儿童的不适感并延迟康复。
即使孩子不渴,家长和护理人员也应鼓励他们经常摄入液体。
合适的液体包括水、口服补液溶液、清汤和稀释果汁,这些都有助于补充因发烧和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并保持电解质平衡。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小儿发热认识

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
高热和长期持续发热对机体不利
高热 持续发热
物质代谢 中枢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物质代谢的影响
水、盐及 Vit代谢 脂肪代谢
蛋白质代谢
体温下降期: 脱水
脂肪分解↑ 脂肪 贮备↓ 酮症、消瘦 蛋白质分解↑ 负氮平衡
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 糖原贮备↓乳酸↑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体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 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副交感抑制 消化液分泌,消化酶 胃肠蠕动 食欲
认识误区
误区1
发热恐惧症----大多数家长,包括受过高等教育
的家长对孩子发热的过度恐惧和焦虑现象十分普遍, 因而导致对发热的过度治疗。常见有些家长当孩子发 热时一日三四次上医院,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 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解热,导致 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严重后果
激素的滥用(当今儿科的一大弊病)
特别是基层医院,上感发热中,激素跟味精一样, 几乎每个病儿都洒点。为何?激素退热效果特别好, 几乎可以说是特效药,再加上现在的家长,普遍重 视“疗效”,两天不退热,心情焦虑。某种程度上 医生很无奈,此外很多病儿也对激素有了身体上的 依赖(因为经常用激素退热的小儿,再次发热,其 他退热药物对其敏感性就降低了许多),两者的依
• 积食外感----除外感症状外,有腹胀,厌食,大便干或多, 口臭
• 吃得多,营养盛不是好事
• 我国的营养学家根据多年研究,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劳动强度
及生长发育需要,提出了一个每日每人蛋白质的供给量。
(1)婴儿蛋白质供给量:0—12个月婴儿的蛋白质供给量是根据婴 儿喂什么奶决定的。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公斤体重供给2克蛋白质,牛 奶喂养的婴儿每公斤体重供给3.5克蛋白质,混合喂养的婴儿每公斤 体重供给4克蛋白质。这个时期婴儿体重增加很快,一定要保证蛋白 质的供应。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时间里,正是婴儿大脑细胞的增殖时期, 缺乏蛋白质将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
发热病人处置流程

发热病人处置流程发热病人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人群,通常体温超过37.3摄氏度被认为是发热。
在医疗机构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热病人,正确的处置流程对于保护病人和他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发热病人的处置流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
1. 评估病人情况。
当遇到发热病人时,首先需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体温高低、症状表现、有无呼吸困难、意识状态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确定病人的紧急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隔离病人。
如果发现病人有发热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在医疗机构中,应将病人转移到专门的隔离病房,避免与其他病人接触。
3. 佩戴防护装备。
在处理发热病人时,医护人员要佩戴好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对他人的传播。
4. 采集病人样本。
对于发热病人,需要采集相应的样本进行检测,以确定病因。
在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确保采集的样本准确可靠。
5. 给予相应治疗。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降温、输液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定期观察病情。
对于发热病人,需要定期观察其病情变化。
包括体温、症状、生命体征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 清洁消毒。
在处理发热病人后,要对相关的设备、环境进行清洁消毒。
这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他人的健康。
以上就是发热病人处置流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处理发热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以保护病人和他人的健康。
发热的正确认识

发热的正确认识发热是个常见症状,但也是个非常重要的症状。
发热仅仅是个症状,它不是病,不要把退热当成对待发热的唯一方法。
治疗发热需要技巧,中医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而西医单纯地应用抗生素消炎挂水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其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大病的发生,或者遗留下了大病的病根。
作为父母或患者,能够正确地面对发烧,从容地接受中医治疗,接受必要的疗程和经过,孩子或自身的体质才有可能逆转,从而改变每月必发烧的恶梦。
作为医者,能够正确认识发烧、冷静成功地对处理发烧,对阳气、对阴阴之辨、对六经辨证、对君相火、对开合枢就会有感性的切身体验,再治其他内科杂病就会容易些。
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解说。
当前我们是如何看待发热的发热的孩子非常多见,为人父母者则非常担心。
往往一测体温超过三十八度了就心慌,就要急急地求医。
或者去西医急诊,或者去西医儿科门诊。
西医要么给病儿服消炎药退热,要么打针挂水,肯定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也就是消炎药,也不管是否有炎症的确切证据。
当前的国内西医治疗发热的现状是:逢热必消炎,这已成为医生的一种思维定式,患者家属也坦然接受,退不退热,留不留后遗症也从不置疑。
并且,病人家属最喜欢问医生的就是:炎症厉害吗?、有没有肺炎?有没有扁桃体炎?是不是脑炎?等等。
好象发热没有发炎就不正常,家属认定发热必要用消炎药。
有炎症抗炎理所当然,即使没有炎症用消炎药是预防感染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1)传统西医对发热的认识事实上,西医的本质真的是这样的吗?摘录几句国外的西医对发热的认识。
纽约联合医院医学中心儿科主任JeffreyLBrown医生说:“只有外源性儿童发烧,如大热天闷在车厢里引起中暑时的发烧,才与大脑损伤相关。
内源性发烧一般不会造成大脑损害。
”他认为,过度治疗发烧并不能预防儿童惊厥,而且这种惊厥与大脑损伤和学习能力低下无关。
但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热可能意味着严重的问题,父母应立即带婴儿去就诊。
美国儿科学会药物委员会主任RichardGorman医生指出,发烧的治疗应严格限制为以儿童舒适为目的。
发热处理指南共识

发热处理指南共识
1. 引言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通常是由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适当的发热处理对于缓解症状、加速康复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和建议,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2. 发热评估
- 准确测量体温
- 注意症状变化,如发冷、头痛、乏力等
- 评估可能的发热原因
3. 一般处理原则
- 保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 适当补充液体,保持水分平衡
- 服用退烧药(如对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遵医嘱
- 通风降温,但避免着凉
- 监测体温变化
4. 特殊人群处理
- 婴幼儿:密切关注,保持适当体温
- 老年人:注意脱水风险,适时就医
- 孕妇:谨慎用药,遵从医嘱
5. 就医时机
- 高烧持续不退
- 出现严重症状如呕吐、腹泻、意识模糊等
- 发热原因不明
- 特殊人群发热
6. 预防措施
- 注射疫苗
- 良好卫生习惯
- 适量锻炼
- 均衡饮食
7. 结语
发热处理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症状和个体状况。
保持耐心,遵从专业指导,对于大多数发热病例能够顺利康复。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正确认识宝宝的发烧

正确认识宝宝的发烧育儿过程中,问及家长最最头痛的是什么,答曰“孩子感冒发烧、头疼脑热”。
是呀,孩子一生病,家长会又慌又急,乱了手脚。
尤其是孩子发烧时,看到小脸红彤彤的,怕烧出什么病来,于是就给孩子吃药或物理降温。
一阵折腾下来,孩子的烧是退了,可是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家长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发烧对健康有着另一面价值。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幼儿经过一场发烧后,好像长大了,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均明显提高了。
这是因为发烧加快了脑细胞的代谢和新生。
由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发烧,不要因为孩子发烧也“烧着”了自己。
正确对待孩子发烧要纠正几种错误认识。
发烧有时是好事发烧是机体的一种积极防御反应,是人体免疫细胞和外来病菌抗争的过程,人体可以通过发烧促进新陈代谢;发烧时,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体内的白血球和抗体会增多,吞噬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也大大提高,升高的体温对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也不利;发烧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控制感染、促进病体恢复的作用;发烧时,肿瘤体内温度高出正常组织的5-10摄氏度,这足以置肿瘤细胞于死地;许多重要疾病引起的发烧还有自己的特殊“热型”,通过对“热型”的识别,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但是,如果体温过高或发烧时间较长,体内能量就会消耗过多,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这对人体就非常不利了。
高烧、低烧≠病重、病轻好多人都以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由于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很小的刺激都会引起发烧。
引起发烧的另一个原因是细菌、病毒。
细菌、病毒中有一种制热源,到了机体里就变成一种抗原,机体因此产生抗体来抵抗这种外来物,抗体、抗原产生相互反应,就会引起发烧。
发烧的高低不能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
如果机体进入严重衰竭状态,反应能力低下,常是应该发烧却并不发烧,应该高烧而呈现低烧,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有的孩子机体反应比较激烈,发烧也比较厉害,有的孩子机体反应不激烈,发烧的温度就不高。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对于发热患者,及时提供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发热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1. 发热的定义和常见原因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正常体温一般在36.5℃-37.5℃之间。
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药物反应、免疫性疾病等。
患者应了解发热的定义和常见原因,以便更好地判断自己的病情。
2. 发热时的自我观察和测量体温方法患者应学会自我观察发热症状,如体温升高、身体不适等,并掌握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应使用电子体温计,将温度计放在口腔下舌根部或腋下,保持3分钟左右,记录测量结果。
3. 发热时的饮食调理发热期间,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鸡蛋、鱼肉等。
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症状。
4. 发热时的适当休息发热患者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在休息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 发热时的药物应用在发热期间,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同时,患者要注意遵守药物使用的剂量和频率,避免滥用药物。
6. 发热时的个人卫生和防护发热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7. 发热时的就医建议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或者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三、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发热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对发热的认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情况等。
2. 随访观察:对接受健康教育的发热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应对发热症状,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风险。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一、背景介绍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对于发热患者,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可以匡助患者了解发热的原因、症状以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发热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二、发热的原因和症状1. 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等)、炎症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谨防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反抗病原体和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
2. 发热的症状发热患者常伴有以下症状:体温升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出汗、皮肤潮红等。
在一些病例中,还可能浮现咳嗽、喉咙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三、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1. 发热的自我监测患者应定期测量体温,记录体温的变化情况。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服用退烧药物、多饮水、歇息等。
2. 发热的预防措施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期待在密闭、拥挤的环境中。
避免与发热患者密切接触,尽量减少外出。
3. 发热时的饮食调理发热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不适感。
4. 发热时的歇息患者应在发热期间多歇息,避免过度劳苦。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免疫力。
5. 发热时的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适当使用退烧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次,避免滥用药物。
6. 发热时的就医建议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其他严重症状或者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并赋予相应的治疗。
四、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通过对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发热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患者对发热原因和症状的了解程度;2. 患者对发热的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3. 患者对发热时的饮食调理和歇息的实施情况;4.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正确使用;5. 患者就医的及时性和合理性。
关于发烧的正确认识

关于发烧的正确认识导语: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发烧总是一不小心就“缠”上他们。
关于发烧的谣言也是一直此起彼伏,滔滔不绝,为了让新手爸妈获取靠谱实用的知识,在照顾发烧的宝宝时得心应手,我们本期的特意来做一个盘点,有关发烧的这些谣言,有多少你曾经坚信不疑呢?NO.1发烧是一种病对身体有害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它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导致发热的原因,而非发热本身。
所以,一旦孩子出现发烧,首先要尽快明确病因。
NO.2 “捂汗”能退热不少家长遇到孩子发烧都会用“捂”这一招,一些人觉得孩子发烧同时还会伴有怕冷,因此拼命给孩子穿多点、盖多点,里三层、外三层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
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NO.3 不能洗澡只能冷水擦身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需要散热,用冷水擦身可以帮助降温。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如果孩子发烧温度在38.5℃以下,精神还好,洗温水澡不但可助清洁皮肤、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孩子身体散热。
如果孩子高烧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颤、肢体发凉等,则不宜洗澡。
正确做法: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还好,可洗温水澡助身体散热。
关键是洗澡方法要得当,特别要注意调节好室温(最好在25℃左右),水温可比体温低一两度,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如果不便洗澡,用温水擦身也行。
但无论是用温水洗浴或擦身,都要注意避风,随后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NO.4 酒精擦浴效果更好采取酒精擦浴方法不可取。
因为小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皮肤通透性较强,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当丰富,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发烧处于高温持续状态时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孔张开,对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因此酒精经皮肤更容易吸收。
中医发热试题及答案

中医发热试题及答案发热是人体常见的生理反应,也是许多身体疾病的症状之一。
中医学对于发热的认识和处理比较全面,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和机理,因此在中医发热试题中,包含了一系列与发热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医发热的试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对于发热的认识和治疗。
试题一:根据中医理论,发热是由什么引起的?答案:发热是由于人体内部的热量代谢失衡而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发热可以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类型。
实热是由外邪入侵或内伤引起,如感冒、火热等;虚热则是由于气血不足、阴阳失衡等原因导致的,如虚热发热等。
试题二:如何判断发热的类型?答案: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证,以确定发热类型。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脉搏的频率和强弱,以及患者的症状表现等,可以判断发热的类型是实热还是虚热。
实热表现为面红、体温较高、口渴、脉搏偏快等;而虚热则表现为面色偏黄、体温较低、怕冷、脉搏弱等。
试题三:中医如何处理实热发热?答案:对于实热发热,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等,如利用草药进行煎服或者针灸疗法进行调理。
同时,中医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加速病情康复。
试题四:中医如何处理虚热发热?答案:对于虚热发热,中医注重调补元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滋阴清热等,如通过中草药的滋补和调理,或者针灸疗法的应用来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状态。
同时,中医还会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建议,帮助他们增强体质。
试题五:中医对于长期发热的处理有什么建议?答案:对于长期发热无法短期缓解的情况,中医建议患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中医强调整体辨证,通过全面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从根本上找到病因所在。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给予相应的中药、针灸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发热的认识较为全面,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知识宣教

发热知识宣教发热是人体在某些情况下的一种正常反应,不同程度的发热可能会导致不适和身体疲劳。
了解发热的原因、预防和管理方法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关于发热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一常见症状。
一、发热的常见原因1.感染性原因:感染是最常见的导致发热的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
例如,感冒、流感、肺炎、扁桃体炎等都可以导致身体发热。
2.非感染性原因:除了感染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发热。
例如,中暑、药物过敏、过度劳累、创伤、自身免疫疾病等都可能成为发热的诱因。
二、发热的症状和体征发热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因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以下表现是常见的:1.体温升高: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发热时体温会超过37.5℃。
2.头痛和肌肉疼痛:发热时,许多人都会感到头痛和肌肉疼痛。
3.出汗:发热时,我们体内的温度会升高,为了散热,身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降低体温。
4.乏力和食欲不振:身体在应对发热时会消耗能量,乏力和食欲不振是常见的症状。
三、发热的管理方法对于轻度的发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1.注意休息: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减轻症状。
2.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容易出汗,水分流失较多,因此需要适量补充水分,以防脱水的发生。
3.物理降温: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缓解发热症状,如用湿毛巾敷额、多喝温水等。
4.服用退烧药:如果发热症状较为严重,可以适当服用退烧药来缓解体温升高的情况。
四、何时需要就医?虽然大多数发热是由于轻微的感冒或其他常见病引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发热可能需要得到医生的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以下情况下应该及时就医:1.发热超过三天:如果发热持续超过三天,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以排除一些潜在的严重疾病。
2.高热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果高热伴随着呕吐、意识丧失、严重腹痛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3.免疫系统受损: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即使发热症状不明显也应该及时就医。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一、什么是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指人体被外邪侵袭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体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感冒”。
二、中医认识外感发热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是由外邪侵入人体,致使正气受损、邪气盛行所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制约而形成的。
正气是人体先天获得的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气是外界的致病因素,它会造成人体生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失调,导致发热等症状。
三、中医应对外感发热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适当的中药治疗可以协助人体调整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平衡,从而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药有多种,具体的处方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定。
常用的中药有葛根、连翘、青果、板蓝根、金银花等,具体的用法和用量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合理的饮食可以协助人体调理脏腑,增强正气。
在外感发热期间,可以适当增加营养和热量的摄入量。
常见的建议包括:•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腐等;•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饭、粥类等;•避免过冷过热、过咸过甜的食物。
3. 养生保健中医认为,保持身心健康是防治外感发热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餐后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保持精神愉悦,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种种困难;•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勤擦桌椅等。
四、注意事项在应对外感发热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避免疲劳过度,积极休息;•勿过度服用退烧药,以免导致副作用;•避免涉及病情的运动和剧烈的体力劳动;•保证适度的睡眠,加强身体的休息和恢复。
五、外感发热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中医认为,这是由于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正气与邪气失衡所致。
适当的中药治疗、合理的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可以有效协助人体恢复正常。
在应对外感发热时,注意避免疲劳和过度用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西医对发热的认识

西医对发热的认识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人们在生病或者感染病原体时经常出现发热的情况。
西医对发热的认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西医角度探讨发热的认识,包括定义、原因、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发热的定义在西医学中,发热一般定义为体温超过正常值38℃以上。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通常在36.5℃-37.5℃之间,当体温升高到38℃以上时,就被认为是发热。
发热在某些情况下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二、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非常多样化,可以是由于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肿瘤、药物反应等导致。
具体来说,常见的发热原因包括:1. 感染性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发热型病毒感染、尿路感染等。
2. 炎症性疾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3. 免疫系统异常: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等。
4. 肿瘤:某些肿瘤会导致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5.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引起发热反应,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三、发热的病因对于不同的发热原因,其病因也各不相同。
西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来明确发热的病因。
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发热病程、发热的规律、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以帮助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并观察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病毒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帮助明确发热的病因。
四、发热的诊断在明确发热的病因后,医生会进行相应的诊断。
根据西医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热的病程、病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2. 炎症性疾病:根据炎症指标和相关的临床表现来确定,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3. 免疫系统异常:根据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等指标来诊断,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正确认识发热

正确认识发热
孟昭群
【期刊名称】《青春期健康》
【年(卷),期】2023(21)5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过发热的亲身经历。
因此,正确地认识发热,积极地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以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发热发热又称为“发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发热不是一种病,而是身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通常人们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调控下,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即体热平衡。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孟昭群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正确认识发热
2.小儿发热应谨慎选择退热方式——由1例发热患儿酒精擦浴引起中毒谈小儿发热的科学治疗
3.正确认识墙改正确认识砌块
4.巧用教科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浅谈善用教材中的爱情篇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
5.碳纤维发热布线模块及发热系统及发热系统的安装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发热常识 1

儿童发热常识一.带您认识发烧1:正常体温随着身体不同部位,外部变化而有所不同。
儿童发热是指直肠肛门温度≥38℃1。
口温肛温低热>37.5°C >38.0 °C中热38.0~39.0 °C 38.5~39.5 °C高热>39.0 °C >39.5 °C2: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烧?大多数人都以为婴幼儿抵抗力弱容易发烧,实际上应该是说,婴幼儿容易感染病毒。
人体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身体会自动产生抗体与升高白细胞,提高体温调定点,以抵抗细菌病毒,因此体温会攀升。
至于为什么成人较不容易发烧?原因就在于,许多病毒在小时候都感染过了,当碰到同样的病毒侵袭时,成人较不敏感,但婴幼儿多为第一次碰到病毒感染,所以容易因受到感染而发烧二.儿童发烧的原因及表现1:发热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感冒引起的,但也可能伴随一些其他的病幼儿急疹(高热,躯干红色斑丘疹)单纯疱疹性脑炎(伴惊厥,意识改变等)1肺炎(伴呼吸加快,嘴唇发紫)1手足口病:(口腔、手掌及脚掌起疱疹,常伴有低温发热)尿路感染(可伴有呕吐,腹痛,血尿,嗜睡等症状)1肠炎(伴有腹泻,腹痛等现象)1暑热症(于盛夏起病,发热多在39-40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而波动)空调病(空调使用不当,小儿受冷空气侵袭引起)由此可见,孩子发烧很多时候是一些严重疾病的一个讯号和表现,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上述各种症状切记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其它病程,危害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2:透视发烧3阶段及表现一般婴幼儿发烧会有下述的顺序,但不一定每个状况都会发生,有时宝宝不会经过发冷阶段,会直接发热,但发烧时有发冷症状的宝宝,大多会烧到39度左右,也会比较难受,当然有时候发烧也会发生排不出汗的情况,因此三阶段的过程家长可作为参考,但不能概括每个宝宝的发烧过程喔!怕冷当宝宝受到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动调高,也就是说当体温还没上来前,身体会有产热机制,主动把热量带到身体中心部位,这时四肢循环会变差,产生手脚冰冷的状况。
发热 病人 健康教育指导(一)2024

发热病人健康教育指导(一)引言概述: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是多种疾病的常见表现。
对于发热病人,健康教育指导十分重要,既能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疾病情况和应对方法,又能促进康复过程和减轻病情。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对发热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阐述。
正文:一、认识发热1. 解释发热的定义和病因2. 解释不同类型发热的特点和可能的疾病3. 提醒病人发热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和危险性4. 强调早期发现发热症状的重要性5. 介绍常见的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二、科学用药1. 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退热药物2. 强调遵医嘱用药并避免滥用药物3. 解释退热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4. 提醒病人与医生沟通过敏史和其他疾病情况5. 介绍如何储存药品以及过期药品的处理方法三、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1. 建议病人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2. 强调合理饮食和适量补充营养3. 提醒病人避免受凉和保持室内通风4. 推荐饮用足够的水分以帮助体温调节5. 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四、观察病情变化1. 解释定期观察体温的重要性2. 强调注意其他症状的出现和变化3. 指导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4. 提醒病人及时报告医生病情变化5. 介绍病情恶化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五、寻求医疗帮助1. 解释适当的就医时机和就医方式2. 强调遵从医生的嘱咐和定期复诊3. 介绍病院就诊的流程和注意事项4. 提醒病人保持紧密联系,并向他人求助5. 强调重要性及时进行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总结:发热病人健康教育指导应包括对发热症状的认识、科学用药、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观察病情变化和寻求医疗帮助。
通过合理指导,病人能更好地应对发热症状,促进康复和减轻不适。
因此,在发热病人的教育指导中应注重全面的内容和科学的方法。
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处理心得

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处理心得《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处理心得》篇一在处理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这个问题之前,我就像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啥是涡流发热呀?这就好比一个神秘的怪兽,藏在那铁板后面,我只能看到发热这个表象,却不知道怎么去制服它。
一开始,我觉得这事儿可能就像修个小电器一样简单,不就是让它别发热嘛。
我就像个莽撞的战士,直接拿着工具就冲上去了。
我想,也许给铁板加个啥隔热的东西就好了。
于是我找来了一些石棉之类的材料,像给铁板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满心期待地等着温度降下来。
可是呢,现实就像一盆冷水,把我这颗火热的心浇得透心凉,温度根本没怎么降下来。
这时候我就有点慌了,开始怀疑自己之前是不是太天真了。
我坐在那里,盯着那铁板发呆,心里想:“我这到底是在干嘛呢?简直就是瞎折腾嘛。
”但是我也知道,不能就这么放弃啊。
我就开始上网查资料,查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涡流发热可不是个小问题,背后有着复杂的电磁原理。
我就像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曙光。
我了解到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得改变铁板周围的磁场分布。
这就好比要重新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布局一样复杂。
我尝试着调整穿墙套管的安装方式,改变它和铁板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这过程中,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就怕一不小心又搞砸了。
经过一番折腾,嘿,还真有点效果了。
温度开始慢慢降下来了,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就像中了大奖一样。
我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处理问题可不能想当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这就像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一样,得深入了解背后的本质。
而且遇到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不然永远都不知道成功就在下一个转角处等着呢。
虽然这个过程很曲折,但也让我收获满满,现在再看那个穿墙套管铁板,就像看一个被我征服的小怪兽一样,心里满是成就感。
《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处理心得》篇二处理穿墙套管铁板涡流发热,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又爱又恨的经历。
爱呢,是因为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恨呢,是这个过程太折磨人了,感觉自己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情绪起伏不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 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 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 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 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发热的概念
一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引起 “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从而引起 体温升高,并伴有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机能障碍。
二发热和中暑不一样: 中暑是由于动物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
按照具体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1)日射病:是由于夏季强烈阳光照射动物脑部引起 脑部充血而引起体温急剧升高。致病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中的“红外线”。 (2)热射病:是由于夏季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而引起 动物的体温急剧升高。致病的主要因素是外界的空气的 温度高、湿度大。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
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发热(俗称发烧)是许多疾病 (急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内科疾病-比如急性 肺炎、感冒等;产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急性子宫内膜炎等) 中最常见的一个症状!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疾病不发烧,体温甚至低于正常。(比如 中毒病;传染病的后期;代谢性疾病等)。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发热的程度
四 发热的程度:
(1)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体温1°C以内; (2)中等热:体温超过正常体温1---2°C; (3)高热:体温超过正常体温2°C以上。
∆判定发热高低的意义: (1)一般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体温升高的程度成正 相关关系。
(2)一般疾病发热程度越高,疾病的预后越好。 患严重传染病的动物体温低于常温时一般预后不 良。
群里一个朋友的母猪产后三天,体温40.3°C。使用人用头孢、 维生素C、肌酐和能量合剂;中药注射液双黄连(金银花、连翘、 黄芩等),中药注射液清开灵(胆酸、珍珠母(粉)、猪去氧 胆酸、栀子、水牛角(粉)、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辅料为依 地酸二钠、硫代硫酸钠、甘油)。使用三天后,体温不降反升 高到41.8°C。西医的炎症不等于中医的“热证”;发热不一定 是“实证”;发热不一定使用“寒性中药”。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致热源
(3)非致热源所致:见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各型脑炎和脑膜炎等
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等;
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 状有所差异。 (1) 体温上升期:
发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发热是许多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 一个疾病的诊断需要四个依据: (1)疾病的原因要明确:
比如营养
比如营养性贫血的性质是单位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 的含量减少。 (3)疾病侵害的主要部位要明确:营养性贫血侵害的主要部位是血液。 (4)疾病的预后要明确:营养性贫血的预后良好。 ∆预后:是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结局的推测和判断。有预后良 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四种情况。
三 致热源:引起发热的各种因素统称为“致热
源”。
按来源不同分为: (1)外源性致热源:
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 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 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 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 EP. (2)内源性致热源:
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黄芪、当归和参脉注射液等进行救治, 但是终因“病重药轻”而不治身亡。
这次悲剧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不懂中医的“整体观 念”和“辨证论治”仅仅依据西医所谓的《清开灵》具 有“清热解毒”作用而损伤猪的“阳气”导致“少阴病” 而引发悲剧!!!
一例肥育猪发病后 错误使用“寒性中药”退烧导致“少阴病”而死亡
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 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2) 高温持续期:
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 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 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3)体温下降期:
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 病畜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 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 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如果认为用药后母猪体温升高是由于“药力不足”而继 续加大“寒性中药”的剂量,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潜 龙飞越”、“虚阳外越”等生命危象!!!甚至导致母猪死亡。
一例肥育猪发病后错误使用“寒性中药”退烧 导致“少阴病”而死亡
一网友的肥猪(体重在130斤左右)发病后食欲不好,在没 有测量体温的情况下(很可能体温偏低),就使用清开灵(中药 中寒性很大的药物,只适用于“实证”和“热证”)和氟苯尼考 等治疗。使用三天后食欲没有恢复,但是身体的耳朵和腹部皮肤 “发绀”。在我指导下测量体温(38.5°C)。从中医的角度看 属于“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病情凶险!但是这位朋友当 地不方便使用中药(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煎剂灌服。
很多养殖(猪)朋友见到发热这个“症状”就乱了分寸!慌 了手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想尽一切办法退烧再说!?!”结 果,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这个临床上最常见的“症 状”,酿成了不少的悲剧,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发热这个症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 视的问题。
一例母猪产后错误使用中西药退烧导致体温更高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