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3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3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生先修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国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讲

• 2、学习“纲要”课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培根《论学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学科的分类
• 自然科学: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 和现象的科学。强调的是“是什么”的客 观陈述。 • 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强调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阐释。 • 人文科学: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 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注重“应当 是什么”的价值内涵。
第三,彰往知来,引古筹今
• 借:历史的经验后人。 • 启:历史可以启迪人生、教育后人。 • 导: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昭示未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 光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魏征
(1)近现代中国人的三个选择: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
(2)历史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正确性、 进步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总学时数:32(24课堂教学+8社会实践)学分数:2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内容导言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4、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2、爱国官兵的返青略斗争(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第三节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维新运动的意义;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2、武昌起义与各地的响应(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败;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2、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2、学生运动的高涨;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道路;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地提出;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在社会主义条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4、国民经济的调整;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全面内乱的形成;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4、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2、犯错误的原因;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1、较快的发展速度;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3、对外政策的调整(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1、邓小平南方谈话;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第四(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3、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成就(二)取得成就的原因三、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具体执行方式与要求为:第一,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教学大纲近现代史纲要修改版定稿版

教学大纲近现代史纲要修改版定稿版

教学大纲近现代史纲要修改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四年制普通本科通用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教务处基础课部2017年7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 Compend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必修课总学时: 36学分: 2学分适用对象: 本院各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从历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学习这门课对当代大学生开阔历史视野,辨别历史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难点是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音像资料教学法等;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回顾与启示**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utline: Retrospect and Enlightenment****English Content:**The outline of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is a pivotal document that charts the nation's transformation from a feudal society to a socialist one, embracing both the triumphs and challenges faced duringthis period. This historical narrative, often referred toas the "Outlin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 The journey begins with the Opium War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humiliating colonial era. This period saw the signing of treaties that opened up China's ports to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leading to the influx of Western ideas and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the intern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feudal lords and the emerging bourgeoisie gave rise to theTaiping Rebellion, which further destabilized the country.The 20th century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landscape. The Xinhai Revolution of 1911 marke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usher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the new government struggled to consolidate power and address the deep-rooted so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This period saw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including the MayFourth Movement, which advocated for democratic reforms and scientific rationalism.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history. The war, fough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conflicts, saw the country united under the banner of anti-fascism. This period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s a major political force, leading the country towards a socialist path.After the war, China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ts history, mark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socialist era, with the CPC at the helmof the government. The subsequent decades saw China undergo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ing it into a global economic powerhouse.The Outline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the CPC in leading the country toward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t also recogni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during this period, includ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disruptions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fabric.The modern era of China is marked by the country's increas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community.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beginning in the late 1970s, have led 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liv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country's rapid development has transformed it into a key player in global affairs, with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areas such as trad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The Outline serves as a valuable tool for understanding China's historical journey and its impact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It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that have shaped China into the country it is today. As Chinacontinues to rise as a global power,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fer valuable guidanc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Chinese Conten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纲要”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革命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
要历史人物及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的概要的论述。

了解近现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信念;
内容简介: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
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主要采取集中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讨论式、交互式的教
学形式。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科司, 1版,2007年。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1991年。

3、《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书局, 2002年。

4、《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 2002年。

主讲教师:谷松岭副教授付延功助教杨艳助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107020012)本科所有专业(除生基)一、课程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course)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all under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is course are to help the students: a) to know abou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its internal regularity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b) to be awa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c) to deeply understand history and people how to choose Marx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ocialist road, reform and opening-up.2.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Basic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务任史历和盾矛要主的国中代近、

务任史历和盾矛要主的国中代近、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20020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基础教育学分:2学时:32(其中课内实验学时:0)一、目的与任务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正式提出新的思政课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其中的一门。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改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本门课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话题讲座式模式进行。

讲座突出重点,加大针对性,设置实用性较强的思考题,以点带面。

使学生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脉络,丰富相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记取历史经验教训,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开创历史新篇章。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学时:2)简介: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形势,通过中西方近代变化的对比,明白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原因与特点,了解中国近代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变化。

重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难点: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具体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二章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后果(学时:4)简介: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我们侵略的方式和造成的伤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文法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文法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编号:B009B010英文名称: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责任教学单位:文法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总学时:32学分:2考核形式:考查课程类别:通识通修课修读方式:必修教学目的: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提出的新要求。

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讲崛起与衰落引言:中国遭遇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世界巨变:列强崛起(一)思想解放科学革命(二)政治革命制度创新(三)工业革命经济腾飞(四)新科技新经济催生坚船利炮二、康乾盛世:落日辉煌(一)王朝的极致奇异的悲歌(二)固步自封逆潮流而动(三)浮华散尽命运逆转三、鸦片战争:大清国与西洋强国的首次碰撞(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太平天国:农民改朝换代的窠臼(一)兴起和发展(二)内讧与衰落(三)最后的结局(四)是非与功过二、洋务运动:封建官僚自强的努力(一)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三、从百日维新到清末新政:王朝自救的绝唱(一)疾风骤雨的百日维新(二)姗姗来迟的清末新政(三)改良的道路行不通第三讲清朝覆亡与建立民国一、追求共和:革命党人救国道路的探索与努力(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走向民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北京政府的建立(一)武昌起义(二)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方枘圆凿: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根本原因(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代码:GZZ019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课程总学分:3 理论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领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要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知晓“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2.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教材每章附录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

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讨论:课堂讨论4次,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二、教学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二、教学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mpendium of Chinese Neoteric & Modern History)课程编号:7703503学分:2学分学时:总学时32 讲授学时26开设学期:第1、2学期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课程负责人:邹晓昇教学团队:陈光、祝启忠、孙倩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国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总学时数:32(24课堂教学+8社会实践)学分数:2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内容导言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4、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2、爱国官兵的返青略斗争(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第三节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维新运动的意义;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2、武昌起义与各地的响应(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败;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2、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2、学生运动的高涨;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道路;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地提出;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在社会主义条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4、国民经济的调整;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全面内乱的形成;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4、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2、犯错误的原因;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1、较快的发展速度;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3、对外政策的调整(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1、邓小平南方谈话;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第四(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3、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成就(二)取得成就的原因三、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具体执行方式与要求为:第一,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