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教案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第十一课
少儿口才训练教案第十一课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信、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表达时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路;1.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在少儿口才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孩子们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十一课的教学重点就在于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提升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这是因为良好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情感,还能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设语境,模拟场景: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各种实际生活中的语境,如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口语表达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引导孩子们自由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害怕犯错。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发挥,逐渐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小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这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授基本沟通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向孩子们传授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如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流等。
这些技巧对于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非常有帮助。
定期评估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定期对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还要给予孩子们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应该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和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 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 难点: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父亲》的音乐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对自己的启示。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像父亲一样的人。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父亲的人物形象。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学习了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11课时 用数学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第5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1课时用数学【教学内容】:教材P57及练习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新。
出示大森林图。
师:快乐的大森林里都有些什么?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出示蘑菇图。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问:小问号问我们什么?师:谁来帮小蘑菇算一算:一共有几个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6+2=8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一起去小鹿们在干什么吧!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出示:小鹿图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看到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座听。
师:根据这幅画,你能提出一个合适的数学问题吗?请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讨论时请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说完了,别人再说。
小组同学思考,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3.汇报结果。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准备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问:你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一说吗?问:要求还剩几只小鹿,怎样列式呢?(板书:9-3=6)师:你是怎样想的?4.尝试小结。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5.联系生活,整体感知。
师:根据小鹿图,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彩虹》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彩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颜色顺序。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运用。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倾听和观察,培养敏感性和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思。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合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彩虹的图片,PPT,课文录音。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观察引入法:教师出示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你们觉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2. 导入词汇:教师给学生出示白纸板上绘制的彩虹图案,帮助学生认读彩虹图案,再帮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前准备:将课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一些生词和短语。
二、呈现(15分钟)1. 听录音: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2. 找生词:学生找到不认识的生词,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3. 理解课文: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确保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三、讲解(20分钟)1. 彩虹的形成原理:用PPT或者黑板来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
2. 课文解析:逐段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意思,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
3. 合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练习(15分钟)1. 基础测试:教师出示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做基础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小品表演,或者编写小故事,展示课文内容。
五、总结(10分钟)1. 小结复习: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小结。
2. 总结提问:教师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小学语文第十一课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第十一课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课文《盲人球童》。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课文朗读技巧,并能准确表达课文中的情感色彩。
3.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盲人球童》。
2. 正确运用课文朗读技巧,表达情感色彩。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盲人球童》的复印件。
2. 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学生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等方式,营造一个温馨而神秘的氛围,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描绘课文中的场景或者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3. 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用心读一遍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色彩和语感。
然后,教师自己朗读课文一遍,让学生感受正确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 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可以提问诸如“为什么作者要用盲人来比喻人生中的困境?”、“小主人公如何通过努力克服困境?”等问题。
5. 背诵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且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色彩。
6. 创作活动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小故事或者写一篇文章,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7. 表演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表演他们创作的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
8. 总结归纳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梳理思路,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锻炼朗读技巧,培养联想力和观察力,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初中历史第11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11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之际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理解秦始皇的统一制度及其影响;
3. 掌握汉朝的封建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4. 能够比较秦汉政治制度的异同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制度及其影响;
2. 掌握汉朝的封建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1课;
2. 多媒体设备;
3.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秦始皇的统一制度及其影响;
2. 学习:通过课文讲解,学生理解秦始皇的统一制度及其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汉朝的封建制度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展示交流;
4. 总结:梳理秦汉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5. 练习: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
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深入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3. 请历史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信息;
3. 撰写一篇文章,总结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领会能力,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加强课后作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四年级第十一课教学方案
四年级第十一课教学方案引言:四年级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教学方案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四年级第十一课的教学方案进行详细规划和阐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和使用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一份生动有趣的课件,以便形象地展示现在进行时态;2.教具:备好教学所需的课本、练习册、黑板、粉笔等;3.活动设计:准备一些与现在进行时态相关的活动和游戏,以活跃课堂氛围。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现在进行时态的英文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知:通过呈现图片或实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习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和用法。
3.知识梳理: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规则和使用情景,并通过例句进行示范和讲解。
4.合作学习:将课堂分成小组,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态描述小组内同学的动作,并相互评价。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5.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册上的现在进行时态练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拓展延伸:通过有趣的动手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再次运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描述日常生活中正在进行的动作。
7.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8.课后作业:布置适当数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2.组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的掌握;3.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教案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用一颗宽容的心,看待身边的一切。
具有一颗平常心,做孩子的知心人,分享快乐与悲伤,让教与学活动成为幸福的源泉。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知道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大胆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板书课题,扼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何要救呢?(激发学生的浏览爱好)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诵。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知道“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摸索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显现什么情形?(2)学生回答摸索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1课时 解决问题(2)(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1课时解决问题(2)(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 学会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 学会使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进行解决。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乘法的意义。
2. 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乘法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 结合导入场景,提出问题:“如果有3个这样的商品,每个商品的价格是24元,那么这3个商品的总价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法的意义,并尝试用乘法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商品卡片和计算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进行解决。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统编版五下第11课教案
统编版五下第11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掌握课文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c.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
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b.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b.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学习课文。
a.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b.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c.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3. 拓展延伸。
a.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更多关于课文内容的信息。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课文,拓展延伸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古代日本》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古代日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古代日本》问题。
2.能力层次: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方面表现较好,能够进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但部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上仍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提升。
3.素质层次: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但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代日本》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强调《古代日本》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学生们对于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而无法深入地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们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表现认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提交。他们在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表现出对《古代日本》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灯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灯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本课,使学生了解灯泡的发明与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
2. 灯泡的发明与作用。
3. 理解和分析课文。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记忆本课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讨论灯泡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灯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灯泡的兴趣。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请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并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三:研究课文(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步骤四:课文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由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步骤五:小结与巩固(10分钟)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并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巩固。
步骤六:课堂练(1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题,以检验学生的研究效果。
步骤七: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题的正确率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关于灯泡相关的科学实验或研究。
2. 提供更多有趣的科学和技术相关的课外阅读。
参考资源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
2. 相关的图书或在线资源。
以上是《灯泡》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可以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知。
第11课教学步骤及课堂活动安排
第11课教学步骤及课堂活动安排第1.2节一、学习新语法1、2项句型导入和句型练习句型“~ほしい、ほしがる”的学习具体步骤:1.看PPT上的图片(苹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T:これは何ですか。
S:それはりんごです。
T:りんごが好きですか。
S:りんごがすきです。
T:りんごがほしいですか。
S:?2.教师讲解3.看PPT上的图片(苹果、包等物品图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T:これは何ですか。
S:それはりんごです。
T:りんごが好きですか。
S:りんごがすきです(りんごがす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T:りんごがほしいですか。
S:りんごがほしいです(りんごがほしくないです)。
4.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两人一组,看图片对话。
S1:これは何ですか。
S2:それはかばんです。
S1:かばんが好きですか。
S2:かばんがすきです(かばんがす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S1:かばんがほしいですか。
S2:かばんがほしいです(かばんがほしくないです)。
……5.结合练习八,让学生用“~ほしい、ほしがる”造句。
6.朗读语法说明中的例句。
二、学习新单词1.领读新单词教师领读,听录音跟读,抽查学生发音情况。
要求:单词朗读语调基本准确,流利。
2.讲解新单词重点是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句型或本课文型、课文、会话文中的句子练习新单词的使用,帮助学生尽快记住新单词,同时渗透课文或会话文内容。
如:○A:明日旅行に行きます。
お土産は何がほしいですか。
B:人形がほしいです。
○夏休みにはアルバイトをしました。
とても疲れました。
○早く行ってください。
はい、すぐ行きます。
○上海で初めて地下鉄に乗りました。
(初めて是16课单词,提前渗透)○半年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した。
○将来日本へ留学したいです。
(“たい”是下次课要学的语法,提前渗透)○中国語の発音が難しいです。
特に四声が複雑です。
勉強が大変です。
○試験を受けます。
……三、作业1 听单词录音,熟读新单词。
(口头作业)2 做练习一、二,练习三的例1。
数学一年级第十一课教学方案
数学一年级第十一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前后关系,掌握数字的顺序排列。
2. 掌握数字的写法和读法,培养快速识数的能力。
3. 能够利用数字完成简单的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前后关系和顺序排列。
2. 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3. 数字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数学教具或数码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复习前面的数字知识。
-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前后关系,并思考数字的顺序排列。
2. 学习数字的前后关系和顺序排列(15分钟)-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观察并感知数字的前后关系,如找出比某个数字大或小的数。
- 以数轴为辅助,让学生将数字排列成正确的顺序。
-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数字的排列顺序。
3. 学习数字的书写和读法(20分钟)- 示范和解释数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包括数字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 让学生跟随示范,练习写出数字,并纠正他们的书写错误。
- 引导学生从看到数字的形状,准确地读出数字的名称。
4. 进行数字的加法运算(25分钟)-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简单的加法例子,如一朵花加上两朵花等。
- 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尝试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
-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加法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5. 进行数字的减法运算(25分钟)-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简单的减法例子,如一串珠子减去两个珠子等。
- 利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演示,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尝试完成简单的减法计算。
-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减法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6. 巩固练习(15分钟)- 给学生出示一些数字的排列图,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填写缺失的数字。
-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
教学方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
教学方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教学方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第一部分:课程概述本课程为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加深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b.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c.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d.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
2.教学难点:a.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b.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c.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小组合作活动。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1.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讲授与讨论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参与讨论,共同解读与分析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思考。
3.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集体合作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角色扮演或小组写作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步骤1.导入与激发(5分钟)通过展示有关课文的图片或问答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课文理解与讨论(20分钟)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展开讨论。
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解读与分析课文的意义与内涵。
3.写作实践(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例如以课文为蓝本,让学生扩展或改编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写作等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精品教案设计)
1抓住数字符号的外形特征进行联想
2只能适当添画,要保持数字的外形
3添画不能过于简单,形象应生动,具有艺术性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纠正
作品展示:学生自由选择展示的方法:故事、歌曲、数字时装秀等形式。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教学难点
能根据形状进行联想、改变,但不改变数字的形状
教学器材
彩泥,教学用纸,彩笔
教
学
流
程
教师导学
学生自探
同学们,你们队今天的美术课有什么要求?对自己又有什么要求?
我会演:
1、我想请大家给我画张肖像,留个纪念,我来摆个漂亮的造型。游戏:快速的用一条线画出我的动作①教师用自己形体动作模仿数字“7”“8”,将学生的“一笔作品”展示在黑板上②教师邀请学生和自己一起模仿数字“10”,同上展示③谁也能来为大家做一个动作?(可以让学生表演简单的“1”“2”“5”)
2、请学生尝试
3、揭示课题
我会探:
1、了解数字的历史
1这些数字你认识吗?谁能读读?谁还能背背?真了不起。
2你对这些数字有什么想说的?
3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读,都这么写?
4介绍数字的历史。
2、你喜欢它们吗?最喜欢哪个数字,为什么?数字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日常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它们,你相信吗?
临猗县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双塔小学授课教师:刘晓丽授课班级:一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
第 11课 《数字变变变》
第____周 第_____课时
总_____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字的形状进行联想,数字变变变创造出新的绘画形象
2、在美术活动数字变变变中体验到造型游戏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课时授课计划授课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11
课号11
课题:4.3 常用MSI组合逻辑器件及应用4.3.1 编码器4.3.2 译码器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编码器、二进制译码器的概念。
2了解二进制编码器、译码器的逻辑功能、设计方法。
3了解优先编码器MSI 器件74LS147的逻辑功能。
4掌握查手册了解MSI器件功能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掌握编码器、译码器的概念。
教学方法设计:
1讲解中注意基本概念的建立。
2强调MSI器件的使用,培养查手册的能力。
课堂讨论:一般编码器输入的编码信号为什么是相互排斥的?
复习(提问):1 编码原则?
2 为什么要用二进制编码器?
课时分配:
提纲
4.3 常用MSI 组合逻辑器件及应用
4.3.1 编码器
1. 二进制编码器
2. 二—十进制(BCD)编码器
3. 优先编码器
4.3.2 译码器
二进制译码器编码:用代码表示特定对象的过程。
例:商品条形码、键盘编码器。
编码器:实现编码的逻辑电路。
二进制编码原则:用n 位二进制代码可以表示2n 个信号
则,对N 个信号编码时,应由2n ≥N 来确定编码位数n 。
提问:101键盘编码需要几位二进制代码?
4.3.1 编码器
1. 二进制编码器
(1)、二进制编码器:用n 位二进制代码对2n 个信号进行编码的电路。
(2)、电路图:所下图所示为3位二进制编码器。
输入:I 0~I 7为8个需要编码的信号
输出:F 2、F 1、F 0为三位二进制代码
由于该编码器有8个输入端,3个输出端,故称8线一3线编码器。
(3)输出函数:
提问:为什么I 0 未画在图中,且未出现在表达式中?
或者:一般编码器输入的编码信号为什么是相互排斥的?
编码器在任何时刻只能对一个输入信号进行编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同时请求编码,否则输出编码会发生混乱。
这就是说,I 0 、I 1 ……I 7 这8个编码信号是相互排
F 2
F 1
F 0
I I I I I I I ⎪⎩⎪⎨⎧+++=+++=+++=75310
7632176542I I I I F I I I I F I I I I F
斥的。
在 I 1~I 7 为0时,输出就是I 1的编码,故未画。
(5)分析
输入信号为高电平有效(有效:表示有编码请求)输出代码编为原码(对应自然二进制数)。
2. 二—十进制(BCD)编码器
(1)8421BCD 码编码器 将0~9十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代码的电路。
提问:为什么要用二一十进制编码器?
人们习惯用十进制,而数字电路只识别二进制,则需要相互转换。
例如:键盘编码器。
(2)逻辑电路图
需要编码的10个输入信号:I 0~I 9 ;输出4位二进制代码:D 、C 、B 、A
(3)输出逻辑函数
(4)真值表
1
23456789⎪⎪⎪⎩⎪⎪⎪⎨⎧⋅⋅⋅⋅=++++=⋅⋅⋅=+++=⋅⋅⋅=+++=⋅=+=9753197531763276327
65476549898Y Y Y Y Y Y Y Y Y Y A Y Y Y Y Y Y Y Y B Y Y Y Y Y Y Y Y C Y Y Y Y D
(5)分析
当编码器某一个输入信号为1而其它输入信号都为0时,则有一组对应的数码输出,如I7=1时,Y3 Y2 Y1Y0=0111。
输出数码各位的权从高位到低位分别为8、4、2、1。
因此,图所示电路为8421BCD码编码器。
由表可看出,该编码器输入I0~I9这10个编码信号也是相互排斥的。
3. 优先编码器
提问:若多个信号同时有效,以上编码器能否正常工作?如何克服?
(1)、优先编码器:允许同时输入数个编码信号,而电路只对其中优先级别最高的信号进行编码。
优先级别高的编码器信号排斥级别低的。
优先权的顺序完全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的。
4.3.2 译码器
1. 二进制译码器课堂讨论: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译码器?
译码是编码的逆过程。
译码:将表示特定意义信息的二进制代码翻译出来。
译码器:实现译码功能的电路。
二进制译码原则:用n位二进制代码可以表示2n个信号
则,对n位代码译码时,应由2n≥N来确定译码信号位数N。
提问:8位电话号码能供多少用户使用?(电话号码为十进制)二进制译码器:将输入二进制代码译成相应输出信号的电路。
(2)MSI译码器74LS138
由于它有3个输入端、8个输出端,因此,又称3线一8线译码器。
A 2、A 1、A 0为地址输入端,A 2为高位。
70Y Y -
为状态信号输出端,低电平有效。
E 1和E 2A 、E 2B 为使能端。
由功能表可看出,只有当E 1为高,E 2A 、E 2B 都为低时,该译码器才有有效状态信号输出;若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则译码不工作,输出全为高。
如果用 i Y 表示i 端的输出,则输出函数为:
可见,当使能端有效(E =1)时,每个输出函数也正好等于输入变量最小项的非。
二进制译码器的应用很广,典型的应用有以下几种:
① 实现存储系统的地址译码;
② 实现逻辑函数; ③ 带使能端的译码器可用作数据分配器或脉冲分配器。
例:试用3—8译码器74LS138实现函数:
解:因为当译码器的使能端有效时,每个输出 , 因此只要将函数的输入变量加至译码器的地址输入端,并在输出端辅以少量的门电路,便可以实现逻辑函数。
本题F 1、F 2均为三变量函数,首先令函数的输入变量ABC =A 2A 1A 0,然后将F 1、F 2变换为译码器输出的形式:
3-8译码器 E 1 E 2A E 2B
A 1A 2A 0Y 0Y 7
Y 6Y 5Y 4Y 3Y 2Y 1B
A B A i i E E E E E E E i Em Y 221221)
7~0(⋅⋅=+⋅===∑∑==)
7,6,5,4,3,2,1()
7,4,0(21m F m F 3-8译码器
E 1 E 2A E 2B A 1A 2A 0
Y 0Y 7
Y 6Y 5Y 4Y 3Y 2Y 11
A B C &
&F 1
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