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发汗法治疗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护理

合集下载

中药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中药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子 右 旋 糖 酐 ,J 维 生 素 、 r服 阿 p 林 , 理 作 用 为扩 张 血 管 、 ‘ 药 降
肝 丰 疏 p , f 们 结 ! l土 i J ; J J ! 0耋 J J 【 C 脉络 小迎 ,fi ‘ 卅 , j I/ nJ l 他
4. 3 ・ 护川 : 般
可 使 动 脉 血 氧 的结 合 力 减 j .血 液 粘 稠 ,血 流 缓 慢 .加 重 j ; 5 ; 病情 。
433 注 意 患 肢 ( ) 暖 , 宜 热 敷 , 袜 要 宽 松 , 免 冻 伤 及 .. 趾 保 不 鞋 避
外 伤 ; 局 部 有 溃 疡 或 坏 疽 者 , 面 宜 清 洁 换 药 . 用 刺 激 性 对 创 忌 或 树 性 药 物 。 434 指 患 者 加 强 肢 体 功 能 锻 炼 . 以 避 免 下 肢 功 能 的 废 用 .. 性 减 退 , 做 肢 体 伸 功 能 练 习 , 疡 患 者 创 口稳 定 后 , 多 溃 鼓 并 帮 助 其 下 床 活 动 , 止 关 节 僵 直 和 肌 肉 萎 缩 , 进 侧 支 循 环 防 促
3 结 果
溶 、 低 血 粘 度 和 扩 张 周 围 血 管 等 作 用 的 药 物 , 部 感 染 溃 疡 降 局 者需输 注抗生 素 。为保护静 脉 , 外 涂海 普林 软膏 , 防浅静 可 预 脉 炎 的 发 生 I。 j I 436 饮 食 护 理 , 据 患 者 具 体 情 况 科 学 的 分 配 饮 食 , 要 有 .. 根 既 利 于控 制血 糖 、 脂及 体 重 , 要 保证 患 者正 常生 理需 要 , 血 也 以 增 患 芹 机 体 抵 抗 力 。 437J强 患 者 教 育 . 对糖 尿 病 足 的患 者 均 进 行 糖 尿 病 足 的 健 .. J I l 康教 育 , 患 并 增 强 糖 尿 病 足 的 预 防 意 识 , 样 识 别 感 觉 缺 损 使 怎

中医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中医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中医熏洗疗法治小儿外感高热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究中医熏洗疗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酒精擦浴退热疗法;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4%,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实验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消失时间分别为(2.1±0.2)天、(6.8±1.2)天,对照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与完全消失时间分别为(3.6±0.8)天、(9.1±2.3)天,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中采用中药熏洗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退热效果,能够尽快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熏洗疗法;小儿外感高热症;效果观察;护理中药熏洗疗法主要是通过中药对人体的体表进行洗浴,以便达到治疗效果,其是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可以起到物理降温的效果,中药能够透皮吸收,以便发挥出解肌退热的效果,从而确保患者尽快康复[1-2]。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在7个月至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0.7)岁。

病程为1-4天,平均为(2.3±0.3)天。

患者体温在38.9-40.6℃之间。

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2例,支气管肺炎11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流行性腮腺炎6例。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简介外感发热是指由于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急性发热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属于“表邪”范畴,常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为了有效缓解外感发热引起的不适,中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及其具体操作。

中医护理方案1. 环境调节外感发热患者通常会出现寒热交替、恶寒发热等症状,因此,调节患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环境调节的方法:•温暖的室内温度:确保患者所在的房间保持适当的温度,最好在20-22摄氏度之间。

•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湿气滞留,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清洁。

•遮光调节:尽量减少强光刺激,保持室内的光线柔和舒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温热饮食:外感发热患者体内寒邪较重,应以温热食物为主,如粥类、煲汤、姜汤等。

•少数多餐:外感发热患者胃口通常不好,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过度胀饱。

•忌辛辣食物:辣椒、生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会使体内火气上升,加重病情。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食物。

3. 草药治疗中医常用草药治疗外感发热,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并加快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草药治疗:•麻黄汤:发散表邪,解表散寒,适用于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的患者。

•银翘解毒片:解毒退烧,适用于有明显的咳嗽、咽痛等症状的患者。

•苦参麻黄汤:发散风寒,解表退热,适用于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的患者。

4.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加快康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按摩手法:•推拿脚底:按摩患者的脚底,从脚心开始向足跟方向推拿,可以缓解头痛、咳嗽等症状。

•揉捏风池穴: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用力按摩颈部风池两侧的肌肉,可以缓解头痛、咳嗽等症状。

•捏揉涌泉穴: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足底涌泉穴,轻轻揉捏,有助于缓解咳嗽、发热等症状。

结语以上是针对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的简要介绍。

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
阴道疾病等。 Nhomakorabea 历史渊源
中药熏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 煎汤在患处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 的一种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文献中称 之为“气熨”或“淋洗”等。早在《金匮要略》中 已经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下部则咽干, 苦参汤洗之,”可谓是熏洗法的最早记载。
历史渊源
• 《礼记》: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 《黄帝内经》亦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邪可随
中药熏洗法
概述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
热在患处熏蒸、淋洗,借助药 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 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 和、气血流畅,以达到疏通腠理、 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 痒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概述
熏洗可分热用和温用两种。热用主要是利 用热气使药力进入肌肤筋骨,以达祛寒解表、发汗 透疹、舒筋通络、活血消肿之效,此法常用于治疗 风寒感冒、风寒痹痛、跌打损伤等症;温用则是将 煎好的药汁晾至温度适宜时, 只洗患处而不熏, 一般用于治疗湿疹、癣以及女性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肿是血伤,用热药水泡洗” 的观点。
熏洗疗法是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作为中医药 外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方便、有效、副作用小、应 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在治疗骨关节疾病,尤其是伤筋疾患 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风湿性关节炎
中药熏洗方:红花30g,当归20g,乳香20g,没药20g,羌活20g,独活 30g,防风20g,大黄20g,黄柏15g,川芎20g,秦艽20g,牛膝15g,以上诸 药用3000mL 水煎至沸腾后15min,倒出药液,趁热用药液蒸发的水汽 熏蒸膝关节,以患者耐受为度,待其温度降低至50℃左右时,用毛巾 在药液中浸湿后用力擦洗膝关节,范围包括膝关节上下20cm。如此 反复擦洗直至药液低于30℃,把药液再次加热后,重复熏洗,每次熏 洗30min。 疗程:局部中药熏洗每天1次, 2周为1个疗程。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症,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时需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

下面将介绍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

首先,对于外感发热患者,中医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外感发热的患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类型。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这时可采用清热解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银翘散、板蓝根等。

而里证则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汗、尿黄等症状,这时可采用清热泻火的中药进行治疗,如白虎加人参汤、凉茶等。

因此,对于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护理外感发热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外感发热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以免刺激病情加重。

同时,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淡的汤粥等,有助于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此外,中医还强调外感发热患者的情志调理。

外感发热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情绪激动、疲劳过度,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病情。

最后,中医护理外感发热还包括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外感发热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可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病情的缓解。

总之,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对于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同时注重饮食调理、情志调理、运动和休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能对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感染病原体引起,如病毒或细菌。

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发热等症状。

中医的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促进病原体的排出,缓解症状,并加速康复。

本文将介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中医护理方案1. 饮食调理外感发热时,人体内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抵抗病原体。

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病情。

- 多饮温热开水: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缓解发热症状。

- 适量摄入营养食品:如蔬菜、水果等,以增强免疫力。

2. 中药调配中药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药材的疏风解毒,护补气血等作用来促进康复。

- 药物选择:常用的中药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散的功效。

- 中药煎煮:将药材浸泡于水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饮用药汤,能够增加药效。

- 注意服药时间: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安排中药的服用时间。

3. 穴位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 大椎穴:位于颈椎上缘,按摩此穴位可以发散风热,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 风池穴:位于颈椎两侧,按摩此穴位可以舒缓肩颈疼痛和咳嗽等症状。

- 太渊穴:位于足三里下1寸,按摩此穴位能够补益气血,增加人体抵抗力。

4. 参加适当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 注意锻炼时间:避免在体温较高时进行锻炼,以免加重病情。

- 保持适度休息:好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的护理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果病情加重或持续多日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

- 若要使用中药,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

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

粘膜 ,测量 胃管长度 ,更换胶带妥善 固定 。 4.2 2. 每 日最少两次 口腔护理 。
无法与医护人员配合 ,这就要求进行插管操 作的人员有 丰富的经验 和熟练 的技巧 。 且患者均长期卧床 ,抵抗力 下降 ,如鼻饲管护理不 当 ,易 引起 肠道感 染 ,故 每次操作
4.2.3. 鼻饲时取半坐卧位 ,鼻饲结束后 3O分钟 方可平卧,防止返流误吸 。 前均应先洗手 ,注射 营养液前后 ,均用温开水冲净 胃管 ,避免注射物在 胃管内腐败变
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 ,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 绪 ,避免过分依赖心理 ;增强病人 自 功率 、减轻病 人痛苦 、减少 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可大大缩短住院 日、降低 医疗 费用 、提
我照顾 的能力与信心 。
高生存质量 。
4 2 留置 胃管 的护理
7 讨 论
4.2.1 .每 日晨间护理 ,用生理盐水棉棒清理鼻腔 ,温 湿毛 巾擦拭 鼻观察鼻腔 脑卒 中患者 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 ,吞咽反射 减弱而 出现吞咽 困难失 ,
应采取以下措施 :
践 与研究 ,2012,9(20):l9_2O.
5 1 1 保持鼻腔清洁 ,每 日2次清洗 ,必要 随时清洗。
[3] 李培珍 ,吴熹,徐微微.脑卒中吞 咽障碍 患者 2种置 胃管方法的 比较[J].护理
5 1 2 对鼻腔分泌物较多者 ,可使用 复方滴 鼻剂 ,收缩粘 膜血管 ,减轻粘 膜充
病人翻身活动等 ,胶布都有可能脱落 ,从而导 致 胃管脱 出。我病 区的固定方 法是使 用法莫替丁等 胃粘膜保护剂。
用两根小线穿过 胃管 ,系于患者的耳后 ,定期观察患者耳后皮肤情况。
5.2.3 对上述措施无效反 复出血 者应行 胃镜检 查 ,如确属 不耐 管,应 及早拔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2.调和阴阳,改善患者体质。
3.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4.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室温控制在20-24℃。
(2)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4)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六、护理实施与监控
-根据患者病情及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效果。
-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及效果。
七、总结
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了一套详细、人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实施基础护理、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等措施,全面关注患者身心状况,旨在缓解发热症状,恢复机体健康。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策略,为患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原则,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目标
1.缓解发热症状,降低体温。
四、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了解疾病知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中医护理熏洗疗法的护理

中医护理熏洗疗法的护理

中医护理熏洗疗法的护理熏洗疗法是中医护理中的一种常见疗法,它通过熏蒸或熏洗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

这种疗法在中医养生保健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熏洗疗法的护理。

熏洗疗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雾化,让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渗透到人体内,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熏洗疗法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皮肤疾病等。

在进行熏洗疗法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百部通、薄荷、艾叶等。

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挥发性成分,可以起到疏散风寒、清热解毒、增强呼吸道功能等作用。

熏洗疗法有两种常见的方法:熏蒸和熏洗。

熏蒸是将药物放入容器中,加热蒸发,让患者吸入蒸气中的药物成分。

熏蒸时需要注意容器的选择,最好选择有盖子的容器,避免药物挥发。

同时还要注意温度的控制,以免烫伤患者。

熏洗是将药物制成药液,用毛巾蘸取药液,然后在患者的身体表面擦拭或揉捏,使药液渗入皮肤内。

熏洗时要注意药液的浓度和用力的控制,以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

进行熏洗疗法时,需要注意环境的温暖和通风。

温暖的环境可以促进药物的挥发,加速药物成分的进入患者体内。

通风可以防止药物挥发过多,适当稀释药物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在熏洗疗法的护理中,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适应证。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只有了解患者的病情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要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要选择正规的中药药房购买药物,并确保药物的保存条件良好,以免药物产生变质。

第三,要掌握合理的用药方法和用药量。

熏洗疗法是通过药物的挥发成分起作用的,用药方法和用药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盲目使用。

最后,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

在熏洗疗法进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吸气情况、皮肤反应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法和用药量,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总之,熏洗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见的一种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养生保健。

浅谈中药熏洗疗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与护理

浅谈中药熏洗疗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与护理

浅谈中药熏洗疗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与护理目的对中药熏洗应用在小儿外感发热症状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本文将2010~2013年于我院治療的97例患有外感高热的小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并分别采用酒精擦洗和中药熏洗的方法进行退热。

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退热开始时间和退热完成时间。

结果对照组的退热效率为89.9%,而应用中药熏洗的治疗组的退热效率高达95.3%,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应用中药熏洗后退热开始时间和退热完成时间具备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

结论中药熏洗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明显优于酒精擦拭治疗。

标签:中药熏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外感发热为幼儿最常见病症之一,常因感染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而引起,临床症状为咳嗽、喷嚏、鼻塞、流涕、发热等,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尤其在冬春季节交替和气候聚变时发病率高,此病病程短、发病快、转变迅速。

大部分患儿会出现明显的发热症状,若未及时治疗还可导致高热惊厥。

治疗也多以多饮水、多休息、对症治疗等措施为主,辅以抗生素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有限,且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许多不良反应。

为了实现对患儿进行方便、有效、安全的发热治疗,我院从2010年6月10日至今采取中药熏洗对患儿进行治疗,与传统的酒精擦拭相比,疗效满意且患儿易接受,效率高,引起患儿家长的广泛重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病例为2010~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97例患者,其中治疗组为55例,对照组为42例。

治疗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在8个月~7岁,平均(4.2±0.32)岁;体温39.2℃~41.1℃,平均为(39.5±0.15)℃;病程为1~4 d,平均为(1.25±0.12)d;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11个月~7岁,平均为(3.45±0.25)岁。

体温38.9℃~40.9℃,平均为(39.4±0.42)℃;病程为1~4 d,平均为(1.52±0.21)d;其中大部分患有急性的上呼吸道感染为83例,腮腺炎为5例,肺炎6例,急性支气管炎为3例,所有患儿的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淋巴细胞偏高或正常,对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最新0321;中药熏洗疗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分析;2200

最新0321;中药熏洗疗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分析;2200

0321;中药熏洗疗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分析;2200中药熏洗疗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

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8例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4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熏洗治疗,参考组采用酒精擦浴退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完全退热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2%,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

结论:中药熏洗疗法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退热效果良好,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中药熏洗;小儿外感高热症;临床效果中药熏洗是通过中药药液对人体体表进行洗浴的中医外治方法,通过中药熏洗治疗能够实现物理降温及透皮吸收发挥解肌退热的效果,从而实现患儿的康复[1]。

为对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8例外感高热症患儿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小儿外感高热症患者,男51例,女37例,年龄8月-7岁,平均年龄(4.01±0.86)岁,病程1-5天,平均病程(1.68±0.56)天,患儿体温39.1℃-40.8℃,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2例,支气管肺炎15例、急性支气管炎10例,流行性腮腺炎1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熏洗治疗,主要药方:芫荽、浮萍、苏叶各为30g,麻黄、蝉蜕、薄荷、辛夷各为15g,参考组采用酒精擦浴法退热。

1.3疗效判定参考《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痊愈:治疗1-2天后患者腋温降至37℃,且不再回升,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显效:治疗2-3天后患者达到上述标准;无效:治疗3天后体温、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无变化。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中药熏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熏洗法一、定义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目的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证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五、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病人体质及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病人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病人心理状况。

查看医嘱,转抄治疗卡。

(与评委)核对:1床张三右手腕扭伤外科消肿洗液熏洗一次。

•大姐您好,我是你的管床护士,我叫xxx,您今天的治疗由我来做。

为了更有效的核对,请您告诉我您的床号和姓名。

•大姐,我来看一下您的腕带。

•由于您右手腕扭伤,红肿疼痛,遵医嘱予消肿止痛治疗,附于外科消肿洗液熏洗一次,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您受伤超过24小时了吧。

您以前做过熏洗治疗吗?•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在薰洗过程中请您不要随意移动肢体,如果您感觉药液温度过高请及时告诉我,以免引起烫伤。

•来张姐我看一下您的右手腕部皮肤情况,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无破损。

张姐,您以前对药物有过敏的吗?请问您怀孕了吗?不是在经期吧?•面向评委口述,患者神清精神可,右手腕部皮肤红肿压痛,无破损。

无药物过敏史,既往体健,能配合此项操作。

六、熏洗法操作1.洗手,准备用物,核对药液名称及有效期。

口述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2.张姐,我来给您做熏洗了,您准备好了吗?请您不要紧张。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外感发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症状。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由风寒、风热、风湿等外邪入侵人体所致,治疗应当以药物为主,并配合适当的中医护理,以促进病情恢复。

1.饮食调理:在发热期间,宜多饮用温开水以促进排汗,帮助体温调节。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可以适量摄入温补性食物,如鸡汤、煲汤等,有助于补充体力。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因过度封闭而使病情加重。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保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3.中药熏蒸: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材,如薄荷、百部、苍术等,熬制成药浴水,进行蒸泡或蒸汽熏蒸,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症状。

4.中医按摩:可采用推拿手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进排汗和体内湿气的排除。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大椎等。

5.中药浸泡: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如板蓝根、金银花等,加入温水中浸泡,然后用来洗澡。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药物成分进入体内,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6.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叶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热熏,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正气的恢复,从而改善发热症状。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法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通过药物的治疗和上述护理措施的配合,可以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促进病情的康复。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和进行中医护理时,应根据个人体质,结合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法是针对轻度病情和较为平稳的患者而言,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最后,强调预防胜过治疗,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是最好的护理方法。

中药泡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药泡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是最 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 #其中风寒型发热多见 于冬春的寒冷季节#或由夏季( 空调风) 引发#其
发病率高-发病急#易转化为热证#处理不及时有 可能引发惊风-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外治是 祖国医学的独特用药方法#0 素问%阴阳应象大
收稿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中药泡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张小凤 吴&进 张桂萍
! 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 急诊科# 江苏 东台#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泡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总结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 !"#( 年 ## 月. !"#$ 年 ! 月在急诊科收治的外感发热! 腋下温度 )$$* .%"$# Z" 的患儿 (" 例#符合外感发热! 风寒型" 诊断#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 例, 在遵医嘱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温水拭浴法#观察组采用 中药泡浴法#观察 ! 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腋下温度#比较 ! 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 率为 '($#%S!)% :)*" 高于对照组的 -*$(#S!!) :)*" ! ! g##<%)##2e"<"*" , 治疗后 #-#<*-!-!%-%$-(! E观 察组患儿腋下温服均低于对照组! 2e"<"*" , 结论&中药泡浴法应用于小儿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降温效 果良好#疗效持久, 关键词 中药泡浴' 儿童' 外感发热' 风寒型' 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 5%()<(!&&文献标志码 2&&文章编号 !"'-W"$-(!!"#$""%W""(%W")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外感发热是指因感染病原体引起的高热。

根据中医的观点,外感发热是因为机体遭受寒邪、暑邪、湿邪、风邪等外界邪气侵袭,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引起的疾病。

因此,中医护理可以酌情针对病情出出方案,进行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式。

下面,我将就外感发热患者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首先,中医对于外感发热的护理,首先是要针对其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护理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首先需要辨清病因和证型。

病因有风寒、风热、暑邪、湿邪等,而证型则有头痛、咳嗽、恶心、腹泻等不同症状。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中医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在治疗方案上,中医重视中药汤剂的应用。

中药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中和气血、调和阴阳、祛邪驱毒、理气和血等作用。

中医一般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为患者配制出不同的中药汤剂。

例如,对于风寒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汤、葛根汤等汤剂;对于风热发热的患者,则可使用银翘解毒颗粒、薄荷清热颗粒等汤剂。

中药汤剂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可以针对病因和证型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另外,在治疗中,中医还会运用针灸、艾灸等治疗方式。

针灸、艾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恢复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等方式,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在中医护理中,针灸、艾灸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风寒发热的患者时,可以用针灸法治疗肺经和大肠经;而在治疗风热发热的患者时,则可以用艾灸法治疗肺经和胃经等。

最后,中医还强调生活习惯的平衡和调整。

外感发热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休息和心理调节等方面。

中医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养生建议,例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吃生冷食物、保持情绪平稳等。

总结而言,中医护理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应用、针灸艾灸、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中医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倦,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凤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汗法的施护要点

汗法的施护要点

汗法的施护要点
汗法的施护要点
(1)表证者多有畏寒、恶风,应注意避风保暖。

尤忌汗出当风,以防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注意不可过汗:用汗法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

以防汗出过多,而耗伤津液。

(3)助汗护理:凡方中单用桂枝发汗时,要求啜热粥或温服以助药力,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

因药细宜助,药重不需助,其意乃在使汗出适度。

(4)使用汗法,要注意因人、因时、因证而护。

体质虚者,汗之宜缓,体质强壮,汗之可峻;暑天炎热,腠理开泄,汗之宜轻,冬邻严寒,腠天致密,汗之宜重;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属于轻汗,而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泄郁阳,则属峻汗。

(5)对表证兼有风湿者,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6)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7)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

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

中药发汗注意事项

中药发汗注意事项

中药发汗注意事项中药发汗是中医药理论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的汗腺功能,以提高体表温度,促进排汗,达到清热解表的作用。

在使用中药发汗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

中医发汗药物主要有郁南扁豆、苍耳子、桑根皮、川贝等,根据患者所患病症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发汗治疗。

同时,应遵医嘱服用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增减。

其次,中药发汗治疗应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一般来说,在患者的病房或居室内,应保持温度适中,空气流通,避免外界风寒、湿气侵袭。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穿着适度的衣物,减少或避免受凉,以免引起感冒、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第三,应注意发汗过程中的体位和活动。

患者在服用发汗药物后,可以采用盖被或层层包裹的方式,使身体温度逐渐升高,促进汗腺的分泌。

同时,在发汗过程中,患者可以适当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排汗。

但也要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出汗,以免导致体力透支和脱水。

第四,发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

患者在中药发汗治疗期间,应遵循中医养生理念,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尽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应禁止饮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第五,发汗后要注意保暖和休息。

中药发汗治疗后,应注意保持暖和的环境,避免着凉,可以用毛毯或暖气保暖。

此外,患者发汗后会消耗一定的体力,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站立,有助于恢复体力,促进疗效。

最后,中药发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

发汗是中药治疗的一种疗法,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发汗,并就医求助。

总之,中药发汗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在治疗前,应咨询医生,并严格按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

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护理体会

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护理体会

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的护理体会
牧慧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4(6)31
【摘要】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解剖特点,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小儿年幼,冷暖不知自调,或风寒直入,或汗出当风,临床早期均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同见等风寒证症候。

我们针对外感早期风寒证型,运用风寒煎剂熏洗取效明显,
笔者自2012年11月-2013年4月观察78例患儿采用该法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19-120)
【关键词】风寒煎剂;熏洗;外感发热;护理
【作者】牧慧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3
【相关文献】
1.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12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张艳梅
2.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临床研究 [J], 王晓燕;武琪琳;张艳梅;刘娟;许晓强;郑宏;韩雪;陈丽芸
3.中药泡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J], 张小凤;吴进;张桂

4.中药泡浴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J], 张小凤;吴进;张桂萍;
5.疏风散熏洗治疗小儿风寒型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 [J], 王春艳;刘旭和;刘志瑜;肖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 束 , 理 闭 塞 , 府 不 开 , 阴 郁 滞 , 失 宣 降 所 致 , 治 以 辛 腠 玄 营 肺 当
温 解 表 、 风 散 寒 。现 代 医 学 认 为 , 法 的作 用 机 制 主 要 有 以下 疏 汗 几 个 方 面 : 一 , 进 汗 腺 分 泌 和 血 管 舒 张 反 应 , 利 于 祛 除 病 其 促 以 邪 , 二 , 张 周 围血 管 , 散 体 温 , 到 退热 作 用 ; 三 , 善 全 其 扩 发 起 其 改 身 和 局 部 的 循 环 功 能 , 进 代 谢产 物 的排 泄 和 局 部炎 症 的 吸收 : 促 其 四, 过发汗和全身循环 的加强 , 加肾小球过滤等作用 , 通 增 以 排 除体 内潴 留水 分 等 “。而 我 们 熏 洗 所 用 中药 羌 桂 香 仙 汤 主 要 ] 作 用 是 辛 温 发 汗 , 使 风 寒 之 邪 外 出而 解 。 可 在 中药 熏洗 前 , 士需 密 切 注 意 药 液 的温 度 , 制 好 水 温 . 护 控 防 止 烫 伤 , 其 对 温 感 觉 迟 钝 者 更 应严 加 防范 : 在 中药 熏 洗 前 尤 并 向患 者 做 好 操作 宣教 及 解 释 工 作 。 药 熏洗 过 程 中 , 切 观 察 患 中 密
早 在 《 帝 内经 》 黄 中就 有 记 载 “ 若 燔 炭 , 出而 散 ” 张 从 正 体 汗 。
《 门事亲 ・ 二》 儒 卷 中也 强 调 “ 风寒 暑 湿 之气 , 于 皮 肤 之 间 而 未 人
深, 欲速 去之 , 如 发 汗 ” 风 寒 束 表证 多为 外 感 风 寒 之邪 , 表 莫 。 肌
洗后 2 h体 温 无 变 化 或 反 而 上 升 。
2 结 果
熏洗治疗后 患者不 出汗或汗 出较少 , 则很难退热 , 此时要多关心
患 者 , 好 解 释 工 作 , 免 引 起 患 者 不满 做 避
参 考 文 献
[ ] 姜静娴. i 谈汗法的祛邪特点与作用机理[]中华 中医药杂志 ,0 2 1 J. 2 0 .7

次 性 耐 热 塑 料 薄 膜 袋 套 在 木桶 上 ,倒 人 热 水 及 羌 桂 香 仙 汤 粉
末 ; 渐加 入 凉 水 至 水 温 约 6 ℃时 , 患 者 双 足 架 于 木 桶 上 , 逐 0 将 让 药 水 热 气 熏 蒸 足 底 : 水 温 降 至 4 ~ 3 时 , 双 足 放 人 药 水 中 待 0 4℃ 将 浸 泡 .并 在旁 监测 水 温 ,不 断加 入 热 水 ,使 木 桶 中水 温 控 制 在
1 . 观 察 方 法 分别 测 定 患 者 就 诊 时 及 熏 洗 后 2 4 h体 温 ,采 用 腋 温 测 量 法 : 干 患 者 腋 窝 . 水 银 体 温表 的水 银 头 端 放 人 患 者 擦 将 腋 下 . 患 者 夹 紧 腋 窝 ,0 n后 取 出读 数 。 让 1mi 1 . 疗 效标 准 以体 温下 降 幅 度 为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痊 愈 : 洗 5 熏 后2 h体 温 降 至 正 常 。 效 : 洗 后 2 显 熏 h体 温 较 就 诊 时 体 温 下 降 ≥ 05 .℃。有 效 : 洗 后 2 熏 h体 温 较 就 诊 时 体 温 下 降< .℃。无 效 : 05 熏
诊 断 标 准 ; 龄 l~ 5岁 ; 温 ≥3 . 年 46 体 75 ℃者 。( ) 除标 准 : 娠 ; 3排 妊 有严重心 、 、 、 血系统疾患或恶性肿瘤患者及精神病患者 ; 肝 肾 造 皮肤感染或溃疡者。 1 ・ 资料 . 晦床 2 20例 均 为 2 0 1 0 9年 1 1日一 0 0年 1 月 21 0月 3 1
洗 发 汗 法 治 疗 2 0例 外 感 发 热 风寒 束 表 证 患 者 ,取 得 较 满 意 的 1
疗 效 。现 将 护 理 体 会 总 结 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法
3 不 良 事件
中药 沐 足 共 计 2 0人/ ,在 中药 沐 足 退 热 治 疗 过 程 中 . 1 次 均
法 用 中 药 熏 洗 发 汗 法 治疗 2 0例 外 感 发 热 风 寒 束 表 证 患 者 , 强 护 理 , 观 察 其 临 床 疗 效 。结 果 低 1 加 并 热组 7 7例 总有 效 率 6 .4 ; 2 % 中度 发 热 组 16例 总 有 效 率 9 .1 ; 热 组 2 3 0 1 % 高 5 7例 总 有 效 率 9 .0 63 %。 结 论 中药 熏 洗 发 汗 法 治 疗外 感 发 热风 寒 束 表 证 疗 效 显 著 , 理方 面要 注 意 药 液 的温 度 , 饮 水 及 保 暖 。 护 多
【 键词 】 外感发热 关
风寒 束 表 证
汗 法 中药 熏 洗
护 理
表 1 各 组 疗 效 比较 ( ) n
外 感 发 热 是 指 感 受 六 淫 之邪 或 温热 疫 毒 之 气 .导 致 体 温 升 高 , 持 续 不 降 , 有 恶 寒 、 赤 、 渴 、 数 等 为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并 伴 面 烦 脉 的 病 证 。风 寒 束 表 证 是 以 恶寒 发 热 、 汗 、 身 疼 痛 、 节 酸 楚 、 无 头 骨 鼻 塞 流 清 涕 、 淡 苔 薄 白 、 浮 紧 为特 征 的一 组 证 候 。汗 法 是 指 舌 脉 通过药物 、 针灸 、 拿 、 洗 、 、 、 、 疗 、 动 等 疗 法 , 体 推 熏 渍 汤 水 食 运 使 表 之 邪 通 过 发 汗 、 表 、 肌 疏 解 使 气血畅行 , 达到 汗 出邪 去 的 目的 的 治 疗 方 法 。我 院 运 用 中药 熏 ]
4 ' 右。 0: C左

体 质 及 汗 出情 况 而 定 , 质 强 壮 者 一 般 泡 足 2 mn 体 质 瘦 弱 者 体 0 i, 般 泡 足 1m n 若 汗 出 明显 至全 身 湿 透 可 提 前 结 束 : 士 及 时 5 i, 护 巡 视 并 鼓 励 患 者 适 当 饮 用 温 开 水 , 看 患 者 是 否发 汗 , 汗 出 , 查 如 及 时 擦 干 更 换 汗 湿 衣 物 , 好 保 暖 以 防着 凉 ; 有 不 适 , 立 即 做 如 应 停 止 熏 洗 , 卧 休 息 , 密 切 观 察 患 者 生命 体 征 变 化 。 理 护理 : 静 并 心
中国中医急症 2 1 0 2年 1月 第 2 l卷 第 1期 J T M.a . 0 2 Vo. 1 N . E C Jn 2 1 . 12 , o1

1 71 ・
中药熏洗发汗法治疗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 的护理
关丽娜 麦建玲 张晓春 杨春敏 陈 莉 袁 惠仪 夏 燕萍 聂 雪花 ( 东省 中 医院 , 东 广州 5 0 7 ) 广 广 1 3 0
中 图分 类 号 : 2 81 文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04 7 5 2 1 )1 0 7 — 1 R4. B 10 — 4 X(0 2 0 — 1 1 0
【 要 】 目的 观 察 中药 熏 洗 发 汗 法 治 疗 外 感 发 热 风寒 束表 证 的疗 效 , 析 其作 用 机 理 及 护 理 方 式 。 摘 分 方
( 7 — 7. 2):6 7
见 表 1 1 观 察 病 例 总 有 效 率 8 .3 ,其 中低 热 组 为 。2 0例 1 % 4
6 . %, 23 4 中度 发 热 组 为 9 .1 高 热 组 为 9 . % 1 %. 5 63 0
[ ] 王 永炎 . 医 内 科学 [ . 海 : 海 科 学 技术 出版 社 ,9 7 2 — 7 2 中 M]上 上 19 :4 3
者生命体征 , 时复测 患者的温度 , 好记录 ; 及 做 熏洗 时 间 视 患 者
日广 东 省 中 医 院 芳 村 分 院 急 诊 科 患 者 ,其 中 男 性 8 5例 ,女 性 15例 : 诊 时 低 热 ( 温 3 .~ 8 ) 7 2 就 体 7 3 ℃ 者 7例 , 5 中度 发 热 (81 3 .— 3 ℃) 16例 , 热 (9 9 者 0 高 3 ℃以上 ) 2 者 7例 。 13 治 疗 方 法 ( ) 品 准 备 :0 - 1物 3L木 桶 1 , 次 性 耐 热 塑 料 个 一 薄 膜 袋 1 , 温 计 1支 , 桂 香 仙 汤 1份 ( 桂 枝 3 g 羌 活 个 水 羌 将 0, 3g 0 ,威 灵 仙 3 g 0 ,藿 香 3 g 磨 成 粉 末 ;生 姜 5 g 皮 捣 碎 ) 0研 0连 , 7 ~0 0 8 ℃热 水 10 0 ,3 2 ℃凉 水 5 0 m 。 ( ) 洗 方 法 : 5 0 mL 2 — 5 00 L 2 熏 将
未 出现 烫 伤 、 肤 过 敏 、 晕 、 皮 头 心悸 等不 良事 件 。
4 体 会
11 病 例 选择 ( ) 断 标 准 : 照 《 医 内科 学 》 感 发 热 ( . 1诊 参 中 外 卫
表 证 )感 冒 ( 寒 束 表 证 ) 断 标 准 _。 ( ) 入 标 准 : 合 以上 、 风 诊 2 2纳 ] 符

( 稿 日期 2 1 — 5 2 ) 收 0 10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