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可修改).pptx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
总结词
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的时期,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等。
详细描述
风寒感冒多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外感风寒所致。其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并伴有头痛 、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等。
病例二:风热感冒引起的外感发热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1.A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外感发热。
避免感染
1.B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感冒患者,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以降低感染风 险。
及时增减衣物
1.C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中 暑,以免引起外感发热。
接种疫苗
1.D 根据需要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 发热
目录
• 外感发热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外感发热的方法 • 外感发热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析
01 外感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感发热是指因感受六淫之邪、 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出现发热症状的疾 病。
分类
可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温 病发热等类型,根据病因和症状 的不同进行分类。
总结词
风热感冒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低的季节,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汗出不畅、头 痛咽痛等。
详细描述
风热感冒多由于人体受外界热邪侵袭,或体内热邪外散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 寒轻、汗出不畅,并伴有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药
物有金银花、连翘等。
病例三:暑湿感冒引起的外感发热
总结词
暑湿感冒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季 节,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高、汗多不解、 头重胀痛等。
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的时期,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等。
详细描述
风寒感冒多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外感风寒所致。其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并伴有头痛 、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等。
病例二:风热感冒引起的外感发热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1.A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 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外感发热。
避免感染
1.B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感冒患者,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以降低感染风 险。
及时增减衣物
1.C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中 暑,以免引起外感发热。
接种疫苗
1.D 根据需要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 发热
目录
• 外感发热概述 • 中医内科治疗外感发热的方法 • 外感发热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析
01 外感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感发热是指因感受六淫之邪、 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出现发热症状的疾 病。
分类
可分为风寒发热、风热发热、温 病发热等类型,根据病因和症状 的不同进行分类。
总结词
风热感冒多发生在气温高、湿度低的季节,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汗出不畅、头 痛咽痛等。
详细描述
风热感冒多由于人体受外界热邪侵袭,或体内热邪外散所致。其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 寒轻、汗出不畅,并伴有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药
物有金银花、连翘等。
病例三:暑湿感冒引起的外感发热
总结词
暑湿感冒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季 节,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高、汗多不解、 头重胀痛等。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PPT课件
一、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 表热证为六淫或疫毒之邪侵犯皮毛肌腠,使卫气受遏,肌 表得不到正常温煦,邪气闭阻,营卫不得宣通所致。其发 病的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一、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 里热证为外感表邪内传人里,侵犯脏腑而成。如果阴分先 虚为其根本,也可以出现热邪直入阳明或内传心包的里热 证。可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冷饮,苔黄 而干燥,脉洪大等。进一步可出现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 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 大或细数。
.临证(症)施护
•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 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 降温或针刺降温。
Hale Waihona Puke 、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是施护的前提 和依据。对于外感发热的病人,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 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施护中有其根本的不同之处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
三、凉营透热,降温保津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 ,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 津受损不严重;如果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说明热邪炽 盛,津液大伤。还可以从皮肤的光泽、口唇舌苔的润燥、 小便的情况去观察由于发热而致津液耗伤的程度,及时给 予静脉补充液体,或多给清凉饮料及甘润多汗的瓜果。 • 3.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使 热邪更甚。当热结大肠出现大便燥结时,可给予缓泻药物 灌肠排便,以泻火排毒退热。 •
谢谢聆听!
辩证分型
• 1.表证:(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 ,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 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舌脉象,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外感发热的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 原因引起的发热,如内伤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等。
中医内科治疗外感发热的方
02
法
中药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02
中成药
选择具有退热、抗病毒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板蓝 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达到退热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曲池、合谷等。
艾灸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温通经脉, 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退热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肺俞、风门、足三 里等。
推拿按摩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刺激体表穴位,调节 脏腑功能,达到退热效果。常用手法 包括捏脊、推桥弓等。
按摩
通过按摩体表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外感发热症状。常用穴位包 括太阳、风池、涌泉等。
患者常因气虚导致反复感冒,病程较长,低热或高热均有,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无 力。治疗以益气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参苏饮。
病例五:阴虚感冒发热
总结词
阴虚感冒发热多因阴虚内热,复感外邪 ,临床表现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 颧潮红等。
VS
详细描述
患者常因阴虚内热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 ,体温一般在37.5℃左右,伴有口干咽燥 等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 疗以养阴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加减葳蕤 汤。
休息与保暖
发热时应多休息,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
药物治疗
如发热持续不退或症状加 重,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 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与误区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舌脉象,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外感发热的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 原因引起的发热,如内伤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等。
中医内科治疗外感发热的方
02
法
中药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 功效的中药汤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02
中成药
选择具有退热、抗病毒等作用的中成药,如板蓝 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 达到退热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大 椎、曲池、合谷等。
艾灸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温通经脉, 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退热目的。 常用穴位包括肺俞、风门、足三 里等。
推拿按摩
推拿
通过手法推拿,刺激体表穴位,调节 脏腑功能,达到退热效果。常用手法 包括捏脊、推桥弓等。
按摩
通过按摩体表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外感发热症状。常用穴位包 括太阳、风池、涌泉等。
患者常因气虚导致反复感冒,病程较长,低热或高热均有,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无 力。治疗以益气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参苏饮。
病例五:阴虚感冒发热
总结词
阴虚感冒发热多因阴虚内热,复感外邪 ,临床表现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 颧潮红等。
VS
详细描述
患者常因阴虚内热出现低热、盗汗等症状 ,体温一般在37.5℃左右,伴有口干咽燥 等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 疗以养阴解表为主,常用方剂为加减葳蕤 汤。
休息与保暖
发热时应多休息,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
药物治疗
如发热持续不退或症状加 重,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 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与误区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2.调和阴阳,改善患者体质。
3.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4.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室温控制在20-24℃。
(2)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4)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六、护理实施与监控
-根据患者病情及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效果。
-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及效果。
七、总结
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了一套详细、人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实施基础护理、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等措施,全面关注患者身心状况,旨在缓解发热症状,恢复机体健康。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策略,为患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原则,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目标
1.缓解发热症状,降低体温。
四、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了解疾病知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3.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4.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病情反复。
三、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室温控制在20-24℃。
(2)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
(4)加强营养,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心理: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六、护理实施与监控
-根据患者病情及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效果。
-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护理过程及效果。
七、总结
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了一套详细、人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通过实施基础护理、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等措施,全面关注患者身心状况,旨在缓解发热症状,恢复机体健康。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策略,为患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第1篇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
一、前言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原则,旨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本方案针对外感发热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护理方案,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
二、护理目标
1.缓解发热症状,降低体温。
四、健康教育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了解疾病知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优秀PPT资料
治法:清气退热法 方药:热轻者:轻清宣气- 栀子豉汤
肺热证—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麻杏石甘汤 胃热证—辛寒清气、清热生津—白虎汤 腑热证—通便退热、峻下热结—承气汤类 火热-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热入营血(热陷心包)
症状:身热夜甚或身热肢厥,心烦躁动,神昏谵语, 口干燥而不多饮,甚见出血症状, 舌红绛,脉细数。
(二)病机 “阳胜则热” 3、日晡潮热: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症状:主证、兼证
2、病史:流行病学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3、辅助检查:常规、影像学、病原学等 (二)鉴别诊断: 1.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寒热真假
内伤发热
病因
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 调、外伤出血等)
治法:解表退热(发汗退热-辛散表邪) 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银翘散、桑菊饮
2、里热证--热在气分
症状:壮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 热在胸膈,气分抑郁者,身热微渴,心中懊侬不舒; 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 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 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身热口干渴,烦躁尿黄赤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药物降温(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体1针《):热取瘟盛素伤髎疫津、(内论原关因、》、少程冲“度、疫、少纠泽者正、)中,冲、感涌泉天、人地中,之十宣厉等穴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 触之即病,邪从口鼻而入。” (二)鉴别诊断: 1.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手足心热,高热者少,热多时发时止 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
二、病因病机
苔薄脉弦(。 一)病因
1、病室要求及安排 1、口腔护理
最新中医应对外感与发热PPT课件
2、一有感觉,生姜、薄荷的上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 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二十 多年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研究生,曾经聆听过 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对这几句话的讲解,赵老不厌 其烦,几个小时反复叮嘱一定要记住一个汗字,一 个透字,一定要给邪以出路。
这二十多年本人实践越多,越深深体会到当年他 老人家为什么那么耐心的强调这几句话,就是怕我 们关门打狗,打不成狗反被狗咬呀。狗再不是好东 西,也不要在自己家里和他纠缠,放这狗东西走好 了,对大家都是好事。
• 发热、无汗、头胀、头痛、胸闷、恶心 呕吐、四肢倦怠、纳食欠佳、舌苔白腻、 脉浮滑。暑湿内蕴,清暑解表为主。
香薷6g 白扁豆10g 金银花10g 厚朴10g 连翘10g 藿香10g 生薏苡仁15g 生甘草6g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防 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辛夷 、生姜、葱白。
对于喝中药提前预防流行病的效果,我个人 持怀疑态度,SARS期间,全北京人甚至全 国人民喝中药,甚至当礼品送,搞得真正的 病人买不到中药,是教训呢。其实真能预防 吗?一个老专家笑着对我说,疫情流行,把 人泡到中药缸里该得的也跑不掉,倒是应该 在发烧初起时候发挥我们中医的威力,好钢 用在刀刃上。 预防:1、通风;
外感风热:
发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脓鼻 涕,咳痰较粘,咽喉肿痛,舌尖红,苔微黄,脉浮数, 风热袭肺,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后下) 牛蒡子10g 芦 根15g 杏仁10g 桑叶10g 紫苏叶10g 甘草6g.
银翘散治三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家里进来野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每个人的做法 可能会有不同。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 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二十 多年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研究生,曾经聆听过 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对这几句话的讲解,赵老不厌 其烦,几个小时反复叮嘱一定要记住一个汗字,一 个透字,一定要给邪以出路。
这二十多年本人实践越多,越深深体会到当年他 老人家为什么那么耐心的强调这几句话,就是怕我 们关门打狗,打不成狗反被狗咬呀。狗再不是好东 西,也不要在自己家里和他纠缠,放这狗东西走好 了,对大家都是好事。
• 发热、无汗、头胀、头痛、胸闷、恶心 呕吐、四肢倦怠、纳食欠佳、舌苔白腻、 脉浮滑。暑湿内蕴,清暑解表为主。
香薷6g 白扁豆10g 金银花10g 厚朴10g 连翘10g 藿香10g 生薏苡仁15g 生甘草6g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防 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辛夷 、生姜、葱白。
对于喝中药提前预防流行病的效果,我个人 持怀疑态度,SARS期间,全北京人甚至全 国人民喝中药,甚至当礼品送,搞得真正的 病人买不到中药,是教训呢。其实真能预防 吗?一个老专家笑着对我说,疫情流行,把 人泡到中药缸里该得的也跑不掉,倒是应该 在发烧初起时候发挥我们中医的威力,好钢 用在刀刃上。 预防:1、通风;
外感风热:
发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脓鼻 涕,咳痰较粘,咽喉肿痛,舌尖红,苔微黄,脉浮数, 风热袭肺,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薄荷6g(后下) 牛蒡子10g 芦 根15g 杏仁10g 桑叶10g 紫苏叶10g 甘草6g.
银翘散治三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家里进来野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每个人的做法 可能会有不同。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课件
中医对发热的病因分析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导致 脾胃功能失调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 燥导致身体失衡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导致 身体抵抗力下降
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 调,导致身体阴阳失衡
发热的病机演变
外感发热:由外邪入侵,导致体内阴阳 失衡,出现发热症状
寒热转化:外感发热可转化为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也可转化为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由内伤所致,如饮食不当、劳逸 失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发热症状
阴阳失调: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均可导 致阴阳失调,出现发热症状
虚实转化:外感发热可转化为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也可转化为外感发热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中 医 对 发 热 的 认 识
03. 中 医 治 疗 发 热 的 方 法
04.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的 案例分析
05.
中医应对外感发热的 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发热的概念和分类
发热的概念:中医认为发热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导致体内热邪积聚,从而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
调护与养生建议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规律等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适当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汇报人:
气血失调: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均可导 致气血失调,出现发热症状
中药治疗
清热解毒: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 解表散寒:使用解表散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等 滋阴降火:使用滋阴降火的中药,如生地黄、玄参等 健脾化湿:使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茯苓等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等 扶正祛邪:使用扶正祛邪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优秀精选PPT
主症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发热初期大多恶寒,恶寒得衣被不减
兼症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 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 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 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 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
至宝丹等。
3、半表半里证-邪郁少阳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 苔薄脉弦。
治法:和解少阳,透邪外出。 方药:小柴胡汤类
邪留三焦
症状: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尿短苔腻。 治法:清化三焦,宣展气机 方药:温胆汤
邪伏膜原
症状:寒甚热微,汗出不解,脘痞腹胀,身痛 肢重,舌绛苔白厚如积粉。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4.湿热证-外湿
症状:表现有身热不扬 、身重痠痛、胸部痞闷、面色淡黄、苔腻、 脉濡。
初起,邪遏卫气者,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小便短少 湿热遏伏中焦者,汗出热不解,泛恶欲吐,舌苔黄腻 湿热阻于下焦者,膀胱气化失司,小便甚则不出,热蒸头胀,舌 苔白腻 治法与方药:宣气化湿-三仁汤
(1)热盛伤津(原因、程度、纠正) (2)热极生风(针刺人中、百会,静点清开灵、醒脑静等) (3)邪入心包(凉开三宝;体针:取素髎、内关、少冲、 少泽、中冲、涌泉、人中,十宣等穴;用艾灸百会、气海、 关元或用细辛末、附片敷贴涌泉穴) (4)热入血分(清营凉血,中西医结合)
中医辨治外感发热
荆门市中医医院 感染科 曾开胜
中医判断发热不仅是指体温高出正常范围, 而且还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
发热的病因无非外感、内伤。
中医应对外感与发热ppt课件
桔梗 前胡 甘草 百部
陈皮 荆芥 紫苑 生姜
有痰:加 法半夏 茯苓 舌尖红:重用芦根 白茅根 鱼腥草 连翘
舌苔黄:加 黄芩。 舌质暗:加 赤芍、桃仁。
因方中以麻黄为君药,故在使用说明中注明“高 血压和心脑血管病患者慎用”。但也观察了十几 例轻中程度的高血压病例,服药过程中并未见有 血压明显增高。
— 引用师兄高飞的经验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香薷、紫苏、荆芥、防风、 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辛夷、生姜、 葱白。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 胡、升麻、蔓荆子、淡豆母、栀子、芦根、莲子心、 淡竹叶
清热解毒之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 穿心莲
外感发烧也是一个道理,驱邪外走是最关键的,如果 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有一点点表证呢,也不能用 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那样治不 了病,还会惹麻烦,病情会越来越重,引邪步步深入。
以麻黄汤为主拟定处方,经治患者逾1000例,大 多数病人服药1至2次即汗出热退,约八成病人服 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仅少数病人需服药 2剂。患者热退后,一般恶寒、身痛、头痛等症状 解除,若遗有咳嗽等症状,另予宣肺止咳剂善后。 仅有个别患者因超量服药,发汗太过,出现恶风、 自汗、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嘱患者得汗表解则 停后服,不必尽剂。
大青叶50克,水煎服。用于风热感冒。 鱼腥草50克,水煎服。有清热解毒功效,用于 热象明显者。
黄芪粥(40岁后):
黄芪20克,粳米50克。
黄芪20克加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留汁, 另取粳米洗干净,再加水300ml,煮至米花汤稠 为度。食时加糖稍许。
紫苏叶粥: 生姜20G, 紫苏叶12克,粳米100克。 薄荷叶粥: 生姜20G,薄荷叶10克,粳米100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暑湿袭表证: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 等。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 等。
精心整理
9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精心整理
10
五、护理效果评价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外感发热 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精心整理
1
内容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效果评价
精心整理
2
一、常见证候要点
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 轻,无汗,头 项强痛,鼻塞 声重,鼻涕清 稀,或有咽痒 咳嗽,痰白稀, 口不渴,肢节 酸痛。
舌苔薄白。
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
发热重, 微恶风寒,鼻 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 汗,头痛,咽 痛,口渴欲饮 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恶寒发热, 头重,胸腹闷 胀,恶呕腹泻, 肢倦神疲,或 口中黏腻,渴 不多饮。
舌苔白腻。
精心整理
卫气同病
自觉发热重, 烦渴,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 或高热寒战, 流涕,咽痒咽 痛,头痛头胀, 喷嚏。舌红苔 薄黄或黄腻。
精心整理
11
精心整理
12
精心整理
13
精心整理
14
精心整理
4
二、症候施护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 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 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 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 鼻、气管等穴。
精心整理
7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 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 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 体质。
精心整理
8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 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 银花茶等。
精心整理
5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精心整理
6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3
二、症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 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 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 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 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 肺等穴。
4.卫气同病证: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 等。
精心整理
9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精心整理
10
五、护理效果评价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外感发热 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精心整理
1
内容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效果评价
精心整理
2
一、常见证候要点
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 轻,无汗,头 项强痛,鼻塞 声重,鼻涕清 稀,或有咽痒 咳嗽,痰白稀, 口不渴,肢节 酸痛。
舌苔薄白。
风热犯表
暑湿袭表
发热重, 微恶风寒,鼻 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 汗,头痛,咽 痛,口渴欲饮 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恶寒发热, 头重,胸腹闷 胀,恶呕腹泻, 肢倦神疲,或 口中黏腻,渴 不多饮。
舌苔白腻。
精心整理
卫气同病
自觉发热重, 烦渴,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 或高热寒战, 流涕,咽痒咽 痛,头痛头胀, 喷嚏。舌红苔 薄黄或黄腻。
精心整理
11
精心整理
12
精心整理
13
精心整理
14
精心整理
4
二、症候施护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 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 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 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 鼻、气管等穴。
精心整理
7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 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 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 体质。
精心整理
8
四、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食疗方: 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 银花茶等。
精心整理
5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精心整理
6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3
二、症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 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 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 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 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 肺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