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语文作品1

合集下载

《成长》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成长》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6)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感受如何?
(7)作者通过两种生活的描写,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3、解答问题,提炼方法。(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4、拓展延伸,情感体验。(阅读交流,共享成果)
五、梳理总结,反思体会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专题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所需课时
2课时(说明:课内共用几课时,每周几课时;课外共用几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பைடு நூலகம்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专题问题设计
1、对百草园的描写突出哪些内容?
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评价要点
1、评价学生能否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
3、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认真倾听。
4、能否运用合作方式进行问题探讨。(说明:设计本专题需要评价的学习环节或学习成果)
专题二
……
3、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感受如何?
4、作者通过两种生活的描写,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说明:设计一系列能引领本专题学习的问题)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常规资源: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他:记录的纸、笔等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单元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白鹭》教学设计及反思2.《落花生》教学设计及反思3.《桂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4.《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指定班级公约》教学设计及反思《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1.《白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鹭》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学者郭沫若。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白鹭的外形美、和谐美、神态美和动感美、揭示了白鹭平凡、朴素而高洁的美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白鹭、赞美白鹭的思想情感。

本课是本年级的第一课,紧扣单元主题:借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课优美的句子和表现手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猜到了吗?对,就是白鹭。

(出示图片)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此文。

你熟悉郭沫若吗?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

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

1949年后,担任新中国文联主席,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他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

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部编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春》教学设计(“春天来了”主题单元美文拓展阅读 附原文)

部编语文七年级第一单元《春》教学设计(“春天来了”主题单元美文拓展阅读 附原文)

“春天来了”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陈榕说明:1、本设计原为沪教版教材教学需要设计。

2、《春》为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设计中其他文章可以作为写景主题散文拓展阅读。

一、春(朱自清)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关键词,处理朗读的轻重节奏。

2.在朗读中体会春的美好、生机和希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积累经典美文——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找准关键词,传情达意地朗读。

2.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情感。

3.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春的经典美文,看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是如何展现春天之美的。

二、教师配乐朗诵《春》(音乐:笛子独奏《小放牛》),学生看着课文,沉浸,想象。

三、梳理朗读背诵第一段,引入“关键词”法。

(一)教师:谁能不看书,正确填空?盼望着,盼望着,来了,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水,太阳的脸。

板书:盼春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绘春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张开了眼水涨起来了(万物复苏)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二)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模仿朗读,朗读背诵。

四、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四幅画面来写出春之自然美景?板书:春图学生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来印证。

五、研读“春草图”,示范寻找关键词。

(一)朗读“春草图”。

(二)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春”草不同于夏(秋、冬)草的特点?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特点?圈划,品味,思考,批注,朗读。

(三)学生发言。

请发言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拨,全体朗读。

板书:春草图偷偷:不知不觉钻:小,生命力之强嫩嫩的,绿绿的:新生,生机(近看)“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大片一大片满:生机盎然,满眼绿意(远看)坐……迷藏:尽情,随性(人的活动)轻悄悄的,软绵绵的:新生的柔嫩(人的感觉)(四)传情达意地朗读。

(点一点“叠词”的好处)(五)填空式朗读→填空式背诵→全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一)抄写词语,为课文补做注释。

(二)背诵1—3段。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教学设计教材呈现写作实践:一、片段写作。

九月份,由夏人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

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到生活中去细心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描述这些变化。

提示:1. 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感受到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可以先积累下来。

2. 注意“九月份"这个特定的时节,写出由夏入秋的各种变化。

要写得具体明确,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气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写作方面,从简单的记叙、描写向议论、抒情等多元化表达转变,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方法指导。

有了明确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写作指导写作是什么?写作是沟通的桥梁,写作是交流的平台,写作是分享信息的工具。

写作始于生活,是沟通交流分享的方式。

学会观察、思考,做生活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和勤于思考习惯。

写作可写人记事、描摹万物、抒发感情、发表见解,就必须学会观察、积累观察素材、养成观察习惯。

教学准备一、明确观察目标目标设定:主题:九月份由夏入秋的自然与人文变化。

具体目标:观察并记录天气、自然景物(如树木、花草、天空等)以及人们穿戴等方面的变化。

二、引导观察步骤步骤一:选定场景指导:选择一个你熟悉且能充分展现季节变化的场景,如校园一角、公园小径、社区街道等。

步骤二:观察内容1.天气变化观察要点:早晚温差、风力变化、空气湿度与清新度等。

引导问题:早晨出门时,你是否感到比夏天时更加凉爽?晚上是否需要添加衣物以防寒意?2.自然景物变化观察要点:树叶颜色(如从绿转黄、红)、花朵凋谢与果实成熟、天空色彩与云朵形态等。

引导问题:在你选择的场景中,哪些树木的叶子开始变色了?有哪些花还在盛开,又有哪些已经凋谢?3.人们穿戴变化观察要点:服装材质(如从轻薄转厚重)、颜色搭配、配饰选择等。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下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下语文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本单元编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

这五篇课文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和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单元的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

教学中紧紧围绕着这个专题展开,结合每篇课文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有感情朗读,来品味优美的词句,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用自己总结的话语来叙述,尽量做到精简准确,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极少数的同学还很欠缺。

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即使孩子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大”学生了,也还是运用了领读的方式对重点、有难度的字词句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增加了快速默读的要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提醒学生“快速默读的前提是理解”,以防止学生图快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捡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偿失。

纵观第一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

学生经过愉快的寒假,心还没有很好的收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

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完成。

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极差。

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单元主题。

走进自然之美。

二、学情分析。

咱班的小崽子们啊,那一个个可机灵了。

他们对大自然都有着一些懵懂的认识,像知道花是美的,树是绿的。

但是呢,他们对自然之美缺乏深入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对于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还不能很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不过他们好奇心强啊,只要引导得好,这个单元的学习肯定能让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三、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基本词汇和优美语句,比如“郁郁葱葱”“波光粼粼”这些词,得让他们能熟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学会分析写景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什么按顺序描写啦,动静结合啦,都得搞得明明白白。

2. 过程与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眼中的自然美景,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让他们知道大自然就像我们的妈妈,我们得好好爱护她。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描写自然的好词好句,并且能够准确地描写出自然景物的特点。

理解写景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像王维的山水诗里那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2. 难点。

学习不同的写景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

比如说,怎样把静态的山和动态的云写在一个画面里,还特别和谐。

五、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给学生放一些大自然美景的视频,像黄山的云海、九寨沟的湖水,让他们一下子就沉浸在自然的氛围里。

2. 诵读法。

反复诵读那些经典的写景文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3. 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想法,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在分享自己的发现。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用来播放自然美景的视频和展示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 (一)单元导入(1课时)1. 趣味导入。

我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地跟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超级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会跳舞的树,会唱歌的花,还有会变色的云彩呢!”学生们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读文章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大单元主题情境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读文章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大单元主题情境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任务群教案第1单元《读文章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 , 编排了四篇课文 ,分别是《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 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作家所体现出的自然之美。

四篇课文以“自然”为中心意象 ,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想象 , 同时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主动地去发现美 ,感受美 ,并且创造美。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自然之美”。

学生在三上学习过现代诗《听听 , 秋的声音》,尝试过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下第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初步了解了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边读边想象画面。

《观潮》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和气味;《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繁星》则继续强化这一阅读要素。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引导学生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 ,使学生在之前的理解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受 ,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 ,写清楚推荐理由”。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过文字来记录自然之美的平台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将曾经去过的好地方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学习任务群定位综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将本单元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第一 ,从单元学习路径来看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文章 ,感受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美 , 同时边读边想象画面 ,再把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和场景 ,感受自然之美。

这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学习路径“发现美—感受美—记录美”是一致的。

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之中 ,体验探索自然之美的旅程。

第二 ,从内容上看 ,文章以“自然”为中心意象 ,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精选7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精选7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精选7篇】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楚明白地向别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

语句通畅,用词准确,能抓住动物的特点。

2.在口语交际的。

基础上完成习作。

鼓励学生亲自饲养一种小动物,培养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对动物的爱心。

3.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积累词语和成语,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观察小动物,注意它的外形、性格、食物、玩相等特点。

2.教师课件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启发,谈话导入二、说明要求首先预祝我们的发布会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们有几点要求:思考自己准备讲的动物特点;理清讲述顺序;注意语言的运用。

(教师可把自己准备的动物资料展示给没有准备的同学,以供参考)三、发布过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进行个人发布。

然后进行小组评议,推荐代表在班上发布。

请全班同学来给代表的发布作品进行点评吧!包括小动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还可以评价表达的方式、用词等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二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第1课时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山村咏怀》1

教学设计《山村咏怀》1

《山村咏怀》教学设计题目:《山村咏怀》科目:生活语文年级:启智二年级授课:颜巧丽教材解析:《山村咏怀》选自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然与社会主题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围绕自然与社会这一主题,共安排了《古诗一首》和《马牛羊》两篇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认识山村和马牛羊等动物,加深对社会和自然的感知。

《山村咏怀》这首诗正是本着让学生透过课堂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目的,来组织和安排课堂环节的,大自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嬉戏玩耍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当孩子碰到大自然时,兴趣和好奇,就是他们学习本课的潜在内驱力。

本节课导入环节,采用的是复习导入。

总结上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引发本节课的内容。

新授环节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循环发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解析诗词大意并体会诗人对山村美景及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诵读环节,采用的是学生熟悉的领读、齐读与新读法拍手拍桌节奏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将课堂的枯燥与乏味统统抛诸脑后。

巩固环节,通过听读测试,理解测试,填空测试等三个难度梯度的设置,来检测不同基础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学习内容选择和安排做好前侧和准备。

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社会场景,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但是这样一个不可控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特殊孩子来说,也同样存在着很多规则约束和潜在危险,所以,在课堂之中渗透着外出游玩时的各个注意事项是本节课语文结合生活的重要体现。

学情分析:本节课共8名学生,我从生活积累和理解与表达两个方面将8名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A组:吕家劲、薛程、关阳,他们对大自然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大部分词汇,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B组:林琳、李伟航、王乐嘉,他们对大自然有简单的了解,能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部分词汇,通过提示表达出部分感受。

C组:马思雨、韩轩,他们对大自然了解贫乏,生活积累也比较缺乏,理解词汇较少,不太能能表达感受。

教学目标:A组:1、认识亭子、能够区分亭子与房子;2、了解诗人描写的山村美景,熟读古诗。

语文一年级单元案例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一年级单元案例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语文一年级单元案例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一年级语文教案篇一《大还是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偏旁,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感受小朋友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我”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出示鸡蛋(一大一小)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鸡蛋),你发现了什么呢?(这两个鸡蛋一大一小)2、师板书“大”和“小”。

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说说原因?3、有一位小朋友,他自己也很矛盾,有时候觉得自己大,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很小,到底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还是小》一课,一起去了解感受这位小朋友的想法。

(板书课题)10.大还是小(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

出示带音生字:自己时候觉得很穿服快(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穿、快”是三拼音节,“时、穿”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自从、自己、时间、时候、听觉、觉得、很好、穿衣、衣服、飞快4、学习多音字。

觉(jiào)睡觉;觉(jué)感觉5、了解结构。

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讲了几个方面的事情?(六个自然段。

第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大,因为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第二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小,因为有些事情“我”还自己做不了;第三方面:“我”盼望自己快点儿长大。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了解小朋友的感想。

多彩的四季——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

多彩的四季——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活动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总结写法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现场表演
1.修改日记
2.诵读日记
实施后
评价成果
根据量规进行评价
课后任务
根据本课分析方法预习下一课
回顾预习情况
1.指明学生朗读《春》。
2.说说你印象中的《春》的样子。
整体把握文章。
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铮铮忠骨浩浩正气【单元目标】1.从单元阅读的角度梳理人物故事,对篇章人物精神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聚焦。

2.通过揣摩词句、分析细节,感知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精神品格,学习精读的方法。

3.在单元精读基础之上根据篇章人物精神写法进行有代表性段落研读,由会读到会写。

【设计解说】本单元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所出现的名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声望、有贡献的杰出人物。

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家国情怀,看到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能看到他们的文人气节。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承。

因此,在教授本单元课文内容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了解人物身上历史的责任感、个人的使命感,同时将这种责任和使命与新冠肺炎的时代背景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从单元主题教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学会“横”向联系,既要找到几篇课文中人物的共性,也要找到他们各自的特性。

我们要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等角度细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人格魅力。

我们还要学会“纵”向深挖,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将“读”出人物精神和“写出人物精神”的脉络打通。

在精读课文章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向课文学,使学生读的意识和写的意识建立关联,掌握“写出人物精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做到在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由于《孙权劝学》一课在文体上与前三篇课文不太相符,我们主要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具体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老师引导落实。

本单元主题教学分为三课时,第一课主要安排学生自主导学,第二课时倾向于阅读教学,通过主问题带领学生学会精读课文,掌握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课时则侧重于由读向写的延伸,设计的落角点有两个。

其一,从单元阅读的角度对篇章人物精神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聚焦,唤起学生的理想和抱负。

其二,在单元精读基础之上根据篇章人物精神写法进行有代表性段落研读,由会读到会写。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鲁教版语文)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鲁教版语文)

《古今名人谈读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2、能够通过朗读、默读等读书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3、抓住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有所借鉴。

4、结合自己的经历创作写人类文章。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

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

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

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第二课时活动一:了解两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黄生借书说》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

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

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

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

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

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

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主题教学设计榆林市逸夫小学杨培芬【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了《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4篇文章。

其中《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

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

《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穿,古今贯穿,文理贯穿。

《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我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语文主题丛书内容解析】结合本组教材才的编排目的,专家组成员为本组教材延伸编排了五组突破主题的阅读内容。

“领略大师智慧”〔9篇〕、“一缕书香慢慢熏”〔8篇〕、“含英咀华聆海音”〔6篇〕、“倾听不同的声音”(7篇〕、“读书伴我成长”〔11篇〕这几组阅读内容都围绕着教材“我爱阅读”,为主题选编,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教学目的】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以4篇课文和相关主题阅读内容为研究材料,学习一些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4.通过群文阅读、欣赏、体会读书的乐趣,明白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够根据学习经验,逐步养成写好读书故事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继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2、回味自己对爱的体验,能够用片段文字比较准确地描写自己对爱的感受。

3、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4、能够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通读的基础上,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3、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4、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3、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对应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阅读(7—9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
本专题学习成果理解爱的含义,运用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能够用自己身边的故事诠释爱,字数600以上。

把自己爱的故事发在博文中。

本专题问题设计1.关于本单元展示的不同的爱,你是如何理解的?小组内交流。

2.《父母的心》,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父母?
3.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位养母?
4.两篇文章表现爱的方式有何异同呢?
5.你如何看待你父母对你的爱,你理解他们对你的爱吗?举例说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常规资源:中学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以及关于和“爱”有关的故事或是图片、视频等。

教学支撑环境: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室。

其他:班级博客。

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根据学生的选择,我们重点来理解父母的爱,从而引出各种各样的爱……
学生课前:学生搜集和母爱有关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最让你感动的故事。

学生谈感受。

一、激情引入,出示话题。

1.出示“爱”(多媒体红色放大显示)。

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同学们想到了各种各样的爱,人间正因为有爱,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呢?是的,就是生我养的父母!
课件:比较·探究《父母的心》《养母》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内容。

三、走进文本,品读语言: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运用圈点批注,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父母的心是,我是从文中看出来的。

2、养母是一个的人,我是从读出来的。

重要语句教师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品读。

……
小结:从同学们的品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无论是亲生父母还是养母都充满对子女一种浓浓的爱心。

第二课时
四、感悟文本,比较探究:
讨论:两篇文章表现爱的方式有何异同呢?
五、升华文本,感悟亲情
第二课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

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

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

“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

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

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

只是举例,旨在提示。

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

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

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

(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

在这项活动中,既
教学评价1.能够运用网络、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探究阅读。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网络,实现智慧共享;3.能够认真研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父母之爱。

4.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奉献爱,实践人生。

所需课时2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专题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展示,班级讲举行关于爱的演讲比赛和作文比赛,班级电子手抄报比赛。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设计、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回顾关于不同爱的含义,精心选择、编排手抄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内容以及版面形式,力求做到文质兼美。

最后,举行全班成果展示评比。

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小结。

本专题学习成果使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图文与色彩搭配美观醒目。

要表现出不同的爱。

理解爱,自己对爱的感受一定要有事例。

本专题问题设计如何让人们认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鲁迅?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感受、理解到了怎样的爱?2.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3.怎样让电子手抄报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
4.怎样让电子手抄报的图文与色彩搭配美观而醒目?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信息化资源:博客背景资料爱的故事素材库常规资源:电子手抄报设计范例
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室
其他:多媒体编排手抄报的技术
学习活动设计公布关于爱手抄报设计的通知,明确任务要求。

集体讨论提出手抄报设计两条要求。

1、学生不带任何文具用品、资料,现场提供网络环境、应用软件、部分相关素材。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爱的主题,学生独立进行设计、组稿、排版编辑,形成一个A3幅面的手抄报文稿,以Word格式保存在要求的目录下。

2、网络环境:人手一机,宽带连接县教育网,具有Internet出口。

3、运用文字、绘画、图形、图像等素材和相应的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期刊。

应主要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适当的图片、视频或动画。

4、全班展示交流。

评出优秀作品。

5、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