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关系与代理关系地区别与转换及对诉讼主体地影响
如何确认企业挂靠关系及权利义务承担规则
一、概述企业挂靠是指一个企业在法律上独立存在,但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另一个企业的一种合作关系。
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企业挂靠关系有诸多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
对于参与企业挂靠的各方,了解挂靠关系及权利义务承担规则至关重要,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二、确认企业挂靠关系的方法1. 查看合同文件企业挂靠关系的确认首先需要查看相关合同文件,包括双方签署的挂靠协议、劳务派遣协议或业务外包协议等。
合同文件是企业挂靠关系存在的最直接的证据,需要仔细阅读并了解其中的各项条款和规定。
2. 调取相关证据除了合同文件外,还可以通过调取相关证据来确认企业挂靠关系,比如雇工合同、社保缴纳记录、银行账单等。
这些证据可以反映挂靠关系中各方的实际行为和权利义务履行情况,有助于确认实际挂靠关系的存在和内容。
3. 求助相关部门若对企业挂靠关系存在疑问,也可以向相关部门求助,比如劳动部门、工商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
这些部门对于企业挂靠关系的监管和规范有一定的职责,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权利义务承担规则1. 挂靠企业的义务挂靠企业应当依法遵守挂靠协议中的约定,履行对被挂靠企业的支持和协助义务。
劳务派遣关系中,挂靠企业需要按照协议支付劳务费用,并对被派遣员工进行相应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2. 被挂靠企业的权利被挂靠企业有权依据挂靠协议的约定,要求挂靠企业按时足额支付挂靠费用,并确保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
被挂靠企业还有权享受挂靠企业提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支持。
3. 挂靠员工的权益保障在劳务派遣关系中,挂靠员工的权益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
挂靠企业和被挂靠企业均有责任保障挂靠员工的合法权益,包括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等。
四、企业挂靠关系的风险防范1. 合同条款的审慎在签订挂靠协议时,各方应该审慎地拟定合同条款,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纠纷和风险。
2. 定期审查挂靠关系企业在挂靠关系持续期间,应定期审查挂靠协议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范潜在风险。
2015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新旧对比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同时废止。
现将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原适用意见)新旧情况予以对比,以便学习使用。
使用说明:有底色的文字为新增或者删除等变化部分。
1992年民诉意见2015年民诉司法解释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案件。
第一条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删除了涉外性质)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第二条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增加了知识产权法院、最高院确定的基层法院)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第(二)项、第二十条的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案情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的影响等情况,对本辖区内一审案件的级别管辖提出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删除了92意见这一规定第四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第三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新增了“其他组织”,删除了主要营业地的管辖,新增了注册地和登记地为住所地)第五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民事诉讼法中易混淆知识点(法考学习)
民事诉讼法中易混淆知识点(法考学习笔记)学习科目这里填写学习科目学习时间填写学习的时间学习计划这里填写学习计划民事诉讼法中易混淆知识点一、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原告向被告主张给付要求权,并要求法院对此作出给付判决的要求。
形成之诉(即变更之诉):原告要求法院运用判决变动已成立或既存的民事关系(或民事权益)或者特定的法律事实之诉。
确认之诉:原告要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要求。
区分:一个法律关系包含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原告要求对三项之一进行变更即是对既存法律关系的变更,为变更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中包含确认的要求,只要原告提出给付或变更的要求,一定是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不多是确认之诉。
二、反诉1.本诉正在进行中,辩论终结前若本诉尚未开始或本诉辩论已经终结,则不可能提起反诉。
若本诉正在进行中,辩论终结条件起反诉后,即便本诉撤回,也不影响反诉的存在。
反诉是一个独立的诉,可以独立于本诉而存在。
2.反诉不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如果反诉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的,审理本诉的法院由于无权管辖,而不得将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
3.反诉能够与本诉适用同一程序4.反诉要求与本诉要求或与本诉要求在防备方法上有牵连我国《民事诉讼法》答应提起反诉,但没有明确规定反诉与本诉之间的牵连关系。
5.反诉须由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法院在本诉被告提出反诉后,法院应当对反诉要件进行审查,不具有反诉要件的,法院应当予以驳回。
反对:被告对原告起诉要求所根据的事实、理由、证据的辩驳。
包括:提供相反的证据;部分或全部颠覆原告提出的事实和证据;提出新的法律根据,反对原告起诉援引法律的毛病,以此论证原告的诉讼要求部分或全部不能成立。
三、辩论原则、处罚原则:判定法院违背的是辩论原则还是处罚原则时,应清楚地判定法院的裁判究竟是超事实还是超要求。
1.裁判超事实:违背辩论原则;2.裁判超要求:违背处罚原则;3.裁判既超事实又超要求,两者都违背。
共同诉讼和第三人
• 问:李某应否参加诉讼?诉讼地位如何? 共同诉讼和第三人
• 案例三:原告王某某等19人及其余16人系塔城市原国有企 业的某公司职工,先后在该公司工作多年。2000年1月6日 公司改制,成立自然人投资、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即现被 告公司,同年1月间原告王某某等与被告公司重新了签订劳 动合同。同年1月至2008年8月间,33人先后因各种原因与 被告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另2人中,1人于1994年8月 26日被塔城市原国有企业公司给予开除、解除劳动合同的 处分。另1人被告公司于2001年3月29日作出与其解除劳动 合同的处理决定。后原告王某某等人及其余15名职工,就 经济补偿金问题多次向有关部门信访,2010年4月15日向塔 城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同年9月10日原告王某 某等19人向塔城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共同诉讼和第三人
共同诉讼和第三人
二、必要共同诉讼
• (一)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 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 • 2.诉讼标的具有同一性。 • 3.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合一判决。
(二)必要共同诉讼的情形
• 1、直接规定 • (1)挂靠关系——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私营企业挂靠集
体企业 • (2)个体工商户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 • (3)个人合伙中的各合伙人 • (4)企业法人分立后的各企业 • (5)借用单位介绍信、专用章、账户的,出借单位和借用人 • (6)保证合同关系中的,保证人和被保证人 • (7)继承遗产关系中,“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又
北协公司与北协三处挂靠经营合同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6)民二终字第71号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与原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挂靠经营合同纠纷案件终审判决上诉人(原审被告):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住所地:北京市丰台区大成路5号。
法定代表人:马敬师,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曹诗荣,该公司法律顾问。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原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住所地:北京市大兴区黄庄镇狼垡二村开发区一号院。
负责人:于占武,该工程处主任。
委托代理人:邹瑾,北京市中盛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高金玉,原北协三处职工。
上诉人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北协公司)为与被上诉人原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以下简称原北协三处)挂靠经营纠纷一案,不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3)高民初字第91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依法组成由审判员金剑锋担任审判长,审判员陈百灵、代理审判员杨征宇参加的合议庭进行了审理,书记员袁红霞担任记录。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1984年初,于占武等退休人员成立了一个建筑工程队,最初挂靠于北京市密云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后于1984年底,挂靠于北京市集体建筑企业协会咨询部(以下简称咨询部)。
1985年7月,咨询部更名为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该工程队改为“北协三队”。
1993年12月15日,经北京市建筑业联合会批准,该集体经济组织被更名为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即原北协三处。
1991年1月17日在《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管理施工队办法细则》中对施工队有以下规定,第二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各施工队在公司的领导下,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施工队对公司负责;第十条规定:施工队每月应按规定向公司上缴综合管理费,作为公司的管理费和其他费用的开支,综合管理费施工队每月按实际完成产值的5%上交公司,公司不再另外增加其他费用;第十一条规定:施工队的生产、生活、管理用机具设备及其他财产,应详细造册报送公司,经公司审核后备查;施工队隶属北协建设工程公司领导后所购臵的机具设备及其他财产,都属集体所有;施工队有使用权并负有保管责任,非经公司批准,不得变卖转让,更不得私分;如经上级批准施工队改变隶属关系,其原隶属北协建设工程公司期间所购臵的机具设备及其他财产,应全部上交公司;施工队的机具设备及其他财产,公司不做平调,施工队之间的借用可互相协商,计取租赁费;第十二条规定:施工队在隶属北协建设工程公司期间所积累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以及其他各项专用基金为集体所有;如经上级批准施工队改变隶属关系或因故结束,均应上交公司,一律不得带走或私分。
挂靠施工纠纷案法律问题评析
挂靠施工纠纷案法律问题评析因司法说明规定挂靠施工属无效合同,且法院有权收缴当事人差不多取得的非法所得(参见司解第四条),因此在个案中,被挂靠人常常否认与挂靠人之间存在挂靠关系,而主张是企业内部承包合同或指派的项目经理对工程进行正常治理,进而主张不属于法院受案范畴或是一种有效合同关系。
(1)挂靠施工与企业内部承包的区别因挂靠施工是违法的,当事人为了规避法律,经常以内部承包的形式显现,而关于内部承包,法院系统一直存在着企业内部承包合同法院不予受理的说法(详见1987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可否受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案件问题的答复),因此在挂靠施工纠纷案件中,主张不构成挂靠关系的被挂靠方经常提出的主张确实是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关系。
关于如何明白得和界定企业内部承包合同,2001年《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2001]辽经他字第5号文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关于如何界定企业内部承包问题。
与会同志认为,企业承包合同与内部承包合同不同,区分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发包方与承包方在签订合同上是否为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平等是认定企业承包的首要要件。
(2)、合同约定的承包内容是否包死,假如约定承包方交纳固定承包费并自负盈亏的属于包死,是企业承包;如约定依照指标完成情形实施奖惩措施、利润提成,或既拿承包费又拿工资的不属于包死,是企业内部承包。
对企业内部承包,法院不予受理。
对企业承包案件,原则是应予审理,但不能解决工人安置等问题的,不宜审理。
”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述规定看,合同是否属于企业内部承包合同要审查合同的主体和内容,不能简单地依合同表面的名称确定,若挂靠人不从被挂靠单位领取工资或奖金,也不享受被挂靠单位的劳动保险待遇,则挂靠人与被挂靠人确实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若双方的合同中约定不管挂靠人所承包的工程盈亏与否,挂靠人均应向被挂靠人交纳固定的治理费,则挂靠人与被挂靠人之间就不是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关系,而是施工合同中的挂靠和借用资质的关系。
建筑施工合同中挂靠经营法律关系探讨
赋 予 了实 际 施 工 人合 法 合 同主 体 的债 权请 求权 。 建筑施 工 的热潮 , 是在 生产 规 模 急剧 扩大 的情 况 下 , 套 的人 机 物却 但 配 3《 解释》 赋予实际施 工人的诉讼地位 无法 满足 生产 需要 , 导致 很 多施 工企 业都 采 取 了分 包形 式进 行 施工 , 然 31 《 . 解释》 赋予 了实际施工人合法的诉讼主体资格 实际施工人 而更 多的是 一些 本不 具 备相 关条 件 的组 织 或个人 挂 靠某 一具 有相 应 施 在施工 合同中只是体现为合同签订 的代理人或作为被挂 靠人履行合 工 资质 的单 位 , 由被 挂靠 单位 收 取一 定 的管理 费 , 资质 与 承包 方签 出借 同的项 目经理 , 根据代理制度, 代理人行使的授权范围内的一切事项的 订 施工 合 同 , 种行 为不 但容 易 产生 纠 纷 , 且会 使得 作 业层 的农 民工 这 而 后 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 同时不具有独立的诉讼权的 , 然而在 出台 了《 解 利 益得 不到 有效 保证 , 生不 稳定 的 社会 因素 , 会使 得 国 , 那么便享有独立 质量 、 期、 工 安全 得 不到应 有 的保证 , 予以 有效 的措施 加 以制止 。 应 的诉讼请 求权 , 且无需通过被挂靠方行使权利。对于其实际施工人身 1 挂 靠 经 营与 实 际 施 工 人 份 的证 明 , 因挂 靠 人和 被 挂 靠人 在 挂 靠经 营 中 的故 意 , 以对 C而 言 , 所 11 挂 靠经 营 的定 义 组 织 或 个人 ( 下简 称 “ 靠 方 ”挂 靠 有施 . 以 挂 ) 证 明 其 实际施 工 人 的身份 并 不难 。从 而 实际 施工 人 可 以抛开 被挂 靠 人 工 资质 的企 业 ( 以下简 称 “ 挂靠 方” 向其 缴 纳 一定 的管理 费 , 用 被 被 ) 利 直 接 对承 包人 进 行诉 讼 , 本 不具 备诉 权 的 C 享有 当事 人 的权利 。 使原 挂 靠 方资质 承 接 经营 业务 , 作 为 工程 的实 际 施工 人 , 行 工程 管理 , 并 进 32 挂 靠 经 营对 诉 讼 管 辖 的 影 响 作 为 施 工 合 同 中 约 定 的纠 纷 . 收取 工 程款 并 承担 相 应 的合 同 义务 的 行 为。 种 行 为在 施工 界 被称 之 这 管辖地 : 裁管辖或法院管辖 , 仲 无论上述哪一种情 况, 都可 以在合 同 为 “ 靠 经 营 ” 这里 的实 际 施 工 人 即可 以是 法 人 、 织 、 挂 。 组 或是 自然 人 中具 体 明 确 , 无 论 合 同 是 否 有效 , 纠 纷 处理 条 款 对 合 同双 方都 具 且 该 ( 包工头 ) 。挂靠经营行 为实质是承包承租经营行为, 属于《 民法》 中界 有 约 束 力 。 那 么 在 挂 靠 经 营 中 C 为 实 际 施 工 人 , 同 中 的管 辖 条 款 合 定的非法转包。根据《 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 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 是 否 对 C也 同样 适 用 ? 显 然 ,C并 非 该 合 同形 式 上 的权 利 义 务 主 案件 适用法律 问题 的 体 , 此合 同 中 的 纠 纷 处理 条 款 无 法 对 C进 行 约 束 。 当合 同 中 的管 因 解释 》 以下简称 “ ( 解 辖 约 定 对 C 无 效 时 , 对 A 的诉 讼 应 在 A住 所 地 或 工 程 所 在 地 , C 但 释 ” 笔 者 将挂 靠 经 营 ) 在现 实 中 出现 纠 纷 后 ,挂 靠 人 通 常是 将 被 挂 靠 人和 承 包 人 列 为 共 同 界 定 为 “ 靠 方 未取 得 挂 被告 的 方 式 , 诉 讼 管辖 地 选 择 为 被 挂 靠 人所 在 地 , 而 达 到 规 避 管 将 从 建 筑 施 工 企 业 资 质 或 辖 的目的, 使施工合 同中的管辖约定 流于 形式。( 在笔者接触的实际 者超 越 资质 等 级 , 用 借 案 例 中无 一 例 外均 是采 用 这 种 方 式 规 避 合 同 中 约定 的管 辖 ) 有 资 质 的建 筑 施 工 企 4 防止挂靠经营的应对措施 业 名 义 进 行 施 工 生 产 ① 作 为 承 包 人 要 以长 期 合 作 、 益共 享 为 原 则 , 分 利 用社 会 资 利 充 经 营活动 ” 。 源 , 一 大 批 有 资 质 、 施 工 能 力 、 于 管理 的 中 小 建 筑 企 业 建 立 合 与 有 善 1 承 建 方 、 包 方 、 际 施 工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在 上 述 图 中 A 为 _ 2 分 实 作 关 系 。② 施 工合 同无 效 的认 定 , 决 于 B与 C 之 间 为经 济 关 系而 取 工 程 的 承 包 人 , 为 被 挂 靠 人 , 为 挂 靠 人 代 表 即 工 程 的 实 际 施 工 B C 非职 务 关 系 , 因此 从诉 讼技 巧 上 讲 , 为承 包 人 应 从 证 明其 属 于 职 务 作 人 。 一 般 由 甲方 从 业 主 处 承 接 到 施 工任 务 , 靠 人 C 因 不具 备 对 应 挂 关 系 八手 。例 如 在 签订 合 同 时 , 求 对 方 法定 代 表 人 签 字 ; 要 签订 合 同 的施工资质 , 便借用乙的资质从 甲处承 接该项工程 , 向乙支付一定 并 时 要 求合 同对 方提 供 授 权 人经 过 公证 后 的劳 动 合 同 、人 事 任 命 通 知 的 管理 费 , 作 为 B 派 驻 该 项 目 的 负 责 人 履 行 甲 乙之 间 的 合 同 。 C则 或参 保 信 息 ; 日常 的签 认 , 务 处理 上 避 免 出 现 实 际施 工 人 并尽 可 在 账 根 据 合 同 的 相对 性和 工 程 施 工 合 同 的性 质 , B应 为合 同双 方 , 互 A 并 能减 少 与 挂靠 人 之 间 的 直 接 交 流 等 使 其 无 法成 为 合 格 的 诉 讼 主 体 。 有 权 利 义务 的经 济 关 系 , 时 双 方合 同是 成 立 且 有效 的 ( 文 并 不 考 此 本 在 合 同 中约 定 禁 止 非 法 转包 和 违 法 分 包 并 束 以 高额 的违 约 责 任 的 虑 非 法 分 包 及 转 包 )但 在 挂 靠 经 营 中 , 承 包 承 租 经 营 行 为 的性 质 , 其 条款。 建立合格 ( 不合格 ) 供方 台账 , 对于发现挂靠经 营的, 一经公 上 是属 于 非 法 转 包 ; B与 C 之 间 , C 为 实 际 的 施 工 人 , 际 施 工 中 因 实 布永不录用 , 缩其生存空间。 压 由 其具 体 负 责 该合 同从 招 投 标 到 具体 组织 人 员 、 械 设 备 、 期 资 金 机 前 5 结 语 等 。同时 究其 实质 二 者 之 间 是一 种 经 济 关 系 , 非 委 托 代理 关 系。根 而 在 当前 施 工 企 业 大 环 境 如 是 的情 况 下 ,并 基 于 我 国 当前 的诉 讼 据《 解释》 第一条和《 同法》 合 第五十二条 的规 定, 以认定 此类合 同 可 环境 , 企业的法律工作应 当从施工合 同的签订 之始 即行介入 , 规范合 是 违 反 法律 、 政 法规 的强 制 性 规 定 。 那 么 B和 C的 这 种 行 为 可 以 行 同 签订 , 束 合 同对 方 , 在 合 同 履 行 的全 过程 中 加 强 监 督 与 控 制 , 约 并 认 定 为 以合 法 形 式 掩盖 非法 目的 违 法 行 为。 注 意 收 集 合 同对 方 的 各种 证 据 资 料 ,全 力狙 击非 法 转 包和 挂靠 经 营 2 《 释》 解 与挂 靠经 营 等 各 种 违 法 活 动 , 因 挂靠 经 营 施 工 发 生 纠 纷 后 , 应 充 分利 用 法 律 在 也 结 合 《 释 》 二 条 、 二 十 六 条 规定 。 际 施 工人 只 要 工 程 质 量 解 第 第 实 武 器对 其 实 际施 工 人 的非 法 身 份 给 予 有 力还 击 。 合 格 , 不 需 要 由合 同对 方 B出 面 , 有 权 直 接 要 求 承 包 人 A 按 照 并 就 参考文献 : 合 同 约 定 支付 价 款 。 条 目的 立 法 本 意 旨在 保 护 既 已完成 的 交 易 , 该 保 … 魏振瀛 民法 北京大学 出版社 证建设工程 ,同时也是 为了避免实际施工人所属 的农 民工的权益得 [】 贝力 实际 施 工 人 突 破合 同 相对 性 原 则 直 接起 诉 发 包 人 必须 满 足 法 2陈 不 到 有效 保 障 ,但 是在 运 用 结 果 也 使 得 实 际施 工 人 的违 法 转 包 行 为 定 条 件 中 国建 设 报 得到了法律上的支�
企业挂靠关系的确认及权利义务承担规则
企业挂靠关系的确认及权利义务承担规则挂靠经营关系中,挂靠方有独立财产权和诉权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与原北京市北协建设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挂靠经营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二终字第7 1号民事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当事人作为公司内部的机构,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与组织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行招聘人员,并且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因此,其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民诉法意见》第40条所规定的“其他组织"的特征,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可依法行使自己的诉权。
当事人作为公司内部的机构,是自主经营,自主招聘人员,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己交纳相关税费,自身滚动发展而获得资产、设备,只是固定向公司支付管理费,而不需要再支付任何其他费用,该公司亦不承担该内部机构的任何风险及其他民事责任,其与该公司之间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是挂靠经营法律关系,而不是承包经营关系。
挂靠经营者依法应享有对自身财产的所有权。
我国的法律、法规并未对挂靠经营者的财产处分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双方当事人亦没有约定,因此具体的处分方式应综合考虑该部分财产的形成过程、各方的投入与作用大小,依据公平的原则予以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审判指导案例·公司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 11年版。
--------------------------------------------------------------------------------挂靠经营企业出资人权益的确认赵某帅与永昌县农牧局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申请再审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808号民事裁定书)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一)关于本案一、二审裁定适用法律是否错误的问题。
根据一、二审查明的事实,农机总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投资人系县农机局即改制后的县农牧局,该局于1999年1月20日、2010年7月28日、2010年8月18日先后出具证明,说明该局对农机总公司并无任何投资,农机总公司系赵某帅的私营企业,该公司所有权利义务都由赵某帅个入承担。
挂靠关系与代理关系的区别与转换及对诉讼主体的影响
挂靠关系与代理关系的区别与转换及对诉讼主体的影响2003-06-09 11:35:0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涛在涉及挂靠、代理关系的案件审理中,责任主体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性质问题,是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也是法庭调查的重点。
目前,我市各法院、各审判庭,甚至不同合议庭之间,就该类案件的处理,存在着明显的司法尺度不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司法裁决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甚至延及续后的说服社会、说服当事人的能力。
为此我们编发了这篇稿件,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适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司法观念问题。
当然,文中的观点未必正确,我们欢迎各种不同意见以不同方式反馈给我们,目的只有一个,即谋求该类案件在司法上得到统一。
绪论当事人为规避市场准入问题,借用他人建筑资质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在借用人与出借人之间形成挂靠关系,已成为我国建筑市场上一种常见的不规范经营行为。
在挂靠经营期间,借用人有可能实施一系列的买卖(建筑材料)、租赁(建筑设备)以及借款等民事法律行为,并因此与第三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人在其债权不能得到清偿时,应当以谁为被告,便成为审理该类案件的焦点问题。
现行的主流判决是不加区分地将出借人与借用人列为共同被告,由出借人承担清偿责任或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该主流判决,在实体法上未能坚持合同相对性,是对代理制度的误读;在程序法上违背了意思自治、司法中立、以及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以致法律关系混乱、执法尺度不一,不但使案件当事人感到困惑,也给审判人员带来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该问题在实践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以求该类案件的处理得到统一和规范。
一、挂靠与代理——实体法上的考量诉讼主体虽属程序法规定的范畴,但其实质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在实体上的法律关系,诉讼主体的确认是否适当,首先取决于对相关实体法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有必要从实体法的角度对一些相关概念和制度予以界定和阐释。
建筑报告中涉挂靠案件之表见代理判断.doc
建筑工程中涉挂靠案件之表见代理判断【摘要】众所周知,建筑行业内的挂靠行为已成为一颗始终无法根治的“毒瘤”,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危害着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基于涉及“挂靠行为”的案件不断增长的现实,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类案件进行归纳、研究和总结。
文章主要观点为:在审理涉挂靠案件时,对于表见代理的判断,不能拘泥于挂靠事实本身,而应该从交易相对方的“确信"程度与注意义务进行审查,以保证法院审判的公正性。
【关键词】表见代理;善意;无过失;注意义务一、问题的提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出台以来,对于涉及挂靠行为案件的处理,已有了相对明确的方向。
但是在一些个案的具体审理屮,如何适用法律、阐述法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例如:对于涉挂靠行为的案件是否符合表见代理的判断。
二、表见代理的判断方法为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从挂靠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 参照类似行为的法律规定予以处理,成为了较为常见的做法。
例如:具有表见代理形式的挂靠行为。
在正常的生意往来中,基于挂靠行为的违法性,挂靠方并不会主动披露挂靠的事实;因此,挂靠方要么以个人身份,要么以被挂靠方身份,与第三方进行交易。
然而,在发生纠纷后,为了逃避责任的承担,挂靠双方往往会告知第三方挂靠的事实,要求第三方向另一方主张权利。
无论挂靠方是法人还是个人;相较而言,具有一定建筑资质的被挂靠方显然更具履行义务的能力。
因而,在司法实务中,第三方在单个诉讼主体的选择屮,更倾向于选择被挂靠方。
这也使得法院在审理案件屮,必须对被挂靠方作为被告是否适格进行审查,即首先对是否构成表见代理进行审查。
因为表见代理兼具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的特点,因此学界对于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极具争议。
就目前而言,单一要件说(也称相对人无过失说)是司法界采纳的通说,即相对人对无权代理的发生无过错,是表见代理的唯一特别要件。
该要件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客观上具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限的情况;二是主观上相对人是善意的且无过失。
挂靠经营对抗第三人的案例
挂靠经营对抗第三人的案例一、案情简介梁某欲向A煤矿公司销售煤矿机械设备,但A煤矿公司规定不与自然人交易,梁某遂挂靠B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B公司名义与A公司交易,双方未签订买卖合同。
2015年A公司与B公司签订对账单载明对账单位为A公司与B公司,并加盖二公司公章,梁某为经办人,对账单载明A公司共计欠付B公司机械设备货款1230000元,未载明货款支付日期。
2021年8月,梁某向人民法院起诉A公司,要求支付货款。
二、代理意见(代理A公司)梁某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梁某不是合同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本案买卖合同当事人是A煤矿公司和B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原告梁某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其不是适格主体,应驳回其起诉。
首先、从合同相对性角度分析。
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才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
具体地说,由于合同关系是仅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因此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才能相互提出请求,非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
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合同无关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
本案中,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对账单,确认单位分别为A公司和B公司,增值税专用发票载明购买方为C公司分支机构,销售方为D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从以上两份证据材料可知,对账单即买卖合同关系当事人是A 和B公司,原告梁某不是合同当事人,是买卖合同之外的第三人,其没有权利提起诉讼,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与原告梁某无关。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民事诉讼法》第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交通事故代理词范文
交通事故代理词范文交通事故代理词范文(原告)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xx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原告张一、张三、张二的委托,指派张含律师担任其一审代理人参加诉讼,根据双方的举证,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保险法》第65条、《继承法》第2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5、6、9、30、35,《侵权责任法》8、13、22、48条,《道路运输管理条例》36条,最高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疆高院155文的相关规定,发表以下代理意见供法庭参考:一、本案被告主体承担责任的问题。
1、本案系侵权纠纷,两方肇事各侵权人应当作为共同被告本案系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纠纷,根据《民事诉讼案由》2011规定,该案由系侵权纠纷案由之下一级案由,故本案系侵权纠纷,侵权纠纷各侵权人应当作为共同被告,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第6条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
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的,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范围难以确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2、马一车辆的承运人责任险保险公司应当在承运责任责任保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1)承运人责任保险系强制保险与交强险性质类似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道路运输条例》第36条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规定,承责险是强制保险,是法定保险。
客运车辆必须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客运车辆未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的,是不允许客运经营的,也无法通过车辆年审,与交强险的性质是一样的,分散客运经营人的赔偿责任,交强险赔偿车外的第三者,承运人责任险赔偿车内的乘客。
付春凯、海城市人民政府资源行政管理:土地行政管理(土地)二审行政裁定书
付春凯、海城市人民政府资源行政管理:土地行政管理(土地)二审行政裁定书【案由】行政行政行为种类行政受理【审理法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1.03.29【案件字号】(2021)辽行终357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孙弘达席铁斌刘毅【审理法官】孙弘达席铁斌刘毅【文书类型】裁定书【当事人】付春凯;海城市人民政府;海城市自然资源局【当事人】付春凯海城市人民政府海城市自然资源局【当事人-个人】付春凯【当事人-公司】海城市人民政府海城市自然资源局【代理律师/律所】徐勇辽宁日泽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徐勇辽宁日泽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徐勇【代理律所】辽宁日泽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高级人民法院【原告】付春凯【被告】海城市人民政府;海城市自然资源局【本院观点】关于主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五章的规定办理权属登记。
【权责关键词】合法违法第三人证明驳回起诉【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关于主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当事人应当依照本法第五章的规定办理权属登记。
”上诉人与于瑞友及建新公司之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至起诉前,仍未办理权属登记,依法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行政法法律效力,上诉人不是案涉土地使用权人及利害关系人。
被上诉人作出两份决定的行政行为相对人为建新公司,并非上诉人,因此上诉人不具有行政行为相对人的资格。
上诉人与建新公司之间的挂靠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属行政法律关系。
上诉人因此主张与本案存在行政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缺乏法律依据。
原审裁定认定上诉人不具备主体资格,符合法律规定。
关于起诉期限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建设工程中挂靠施工的认定及法律处理原则
建设工程中挂靠施工的认定及法律处理原则由于建筑工程质量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休戚相关,因此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于是借用资质的现象就“应运而生”, 挂靠施工一直是建设工程实务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审判实务中对于如何认定挂靠施工以及如何区分企业内部承包,在无效的情况下,挂靠人(借用资质证书的实际施工人)完成的工程建设工程价款如何计取等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对于挂靠施工的效力及法律后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但是在具体适用《司法解释》及对具体条款的理解上,在审判实务中,尚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挂靠施工法律关系的界定1、挂靠施工的定义挂靠施工是指没有资质的施工人或资质低的施工人(即挂靠人)借用有资质或资质高的施工企业(被挂靠人)的名义承揽工程并向其交纳管理费的行为。
这里的“借用资质”既包括没有资质的个人、单位向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又包括低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向高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借用资质以求与建设项目要求相适应,这种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挂靠”。
即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承揽工程施工。
挂靠施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挂靠人自负盈亏。
挂靠人一般没有从事建筑活动的主体资格,或者虽有从事建筑活动的资格,但不具备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具有与建设项目的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但往往缺乏承揽该工程项目的手段和能力;被挂靠的施工企业向挂靠人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
挂靠人以被挂靠企业的名义对外订立合同以及办理有关手续,被挂靠人完全不履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规定的全部义务,不对实际施工活动实施管理,所谓的管理费实际上是挂靠费。
对于挂靠施工这种法律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关于施工合同司法解释的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使用过“挂靠”二字,但在最终发布实施的正式解释中又取消了挂靠字眼,改成了上述原则性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是这样规定的: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不具备法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以挂靠、联营、内部承包等转包的形式使用具有法定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建筑行业挂靠经营如何归避法律风险
建筑行业挂靠经营如何归避法律风险;挂靠建筑公司是指低资质等级企业利用高资质等级企业;一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人;二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承包与被承包关系,被挂;三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借用关系,挂靠者借用被;一、被挂靠企业的法律风险;1、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被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被挂靠单位对外可能要承担以下;建筑行业挂靠经营如何归避法律风险挂靠建筑公司是指低资质等级企业利用高资质等级企业的名义或无资质的个体建筑经营者利用有资质等级企业的名义在社会承接工程,并向被挂靠企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是一种双方约定,不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经营行为。
对挂靠的性质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人(挂靠者)在委托人(被挂靠者)的授权范围内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负担。
挂靠者有明确的授权委托书,代理某工程相关事宜,或以被挂靠者名下的某项目部经理、工程处经理或负责人的身份出现。
二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承包与被承包关系,被挂靠者是发包人,挂靠者是承包人、分包人或新的承包人。
挂靠者与被挂靠者一般有明确的承包协议,但被挂靠者只是名义上的承包者,不对工程进行管理,由挂靠者自行处理与发包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资金支付等,由挂靠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工程的一切责任。
三是认为被挂靠者与挂靠者是借用关系,挂靠者借用被挂靠者的资质与名义和开发单位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向挂靠者交纳管理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3条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
"虽然提出了挂靠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挂靠的概念的内涵、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
这段时期,个体建筑经营者可以作为挂靠主体,在诉讼中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参与诉讼。
司考必背:民诉法(第4章~第5章)
司考必背:民诉法(第4章~第5章)第四章当事人本章内容:1.当事人概述;2.原告与被告,必考;3.第三人,每年必考,注意有独三和无独三的区分4.共同诉讼,必考;5.诉讼代表人一、当事人概述(一)谁能成为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当事人资格)1.自然人注意:(1)个体工商户:①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
②登记经营者和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登记经营者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被告。
③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同时注明经营者的基本信息。
(2)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2.法人(未注销)3.其他组织(注意1、2、5、6)(1)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个人独资企业;【陷阱】:个体工商户(也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
(2)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合伙企业;①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合伙企业:合伙企业为当事人。
②未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个人合伙:全体合伙人为共同诉讼人。
【陷阱】:合伙企业和个人合伙的区分在于是否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
(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4)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5)依法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结构;(依法登记与领取营业执照缺一不可)(6)依法成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7)经依法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企业、街道企业;(8)符合本条规定条件的组织注意:其他组织只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原被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是民事主体)。
(2)第二类:确认之诉中,对诉讼标的有确认利益的人(三)谁能够自己参加诉讼(诉讼行为能力)1.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能够作为当事人(有诉讼权利能力),但必须有法定代理人代理其参加诉讼(没有诉讼行为能力)。
(四)当事人变更1.因当事人死亡:①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裁定诉讼中止。
第九章 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司法实务
第九章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司法实务第一节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行为的认定问题本节整理分析了北京市高院1、江苏省高院2、福建省高院3、安徽省高院4以及南通市中院5、杭州市中院6共六个法院发布的七个文件中关于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行为认定的规定。
其中北京市高院规定了挂靠行为的四种认定情形,江苏省高院两个文件中分别规定了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的四种表现形式,挂靠行为的四种情形、承包人之间可认定为挂靠的情形、挂靠行为的四种特征、判断挂靠行为的三个考察因素,转包的定义、特征、表现情形以及违法分包的表现情形。
安徽省高院规定了挂靠经营的三种认定情形,南通市中院规定了挂靠转包违法分包区别于行政隶属的综合判断因素,杭州市中院则规定了挂靠与内部承包的区分。
一、挂靠行为的认定(一)挂靠行为的具体情形北京市高院、江苏省高院和安徽省高院均作了相应规定。
北京高院和江苏高院对于挂靠行为认定的规定,基本一致。
两院均认为,只要符合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均可认定为挂靠:1、不具有从事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的个人、合伙组织或企业以具备从事建筑活动资格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2、资质等级低的建筑施工企业以资质等级高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3、不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4、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名义上的联营、合作、内部承包等其他方式变相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
相比两院,安徽省认定挂靠的规定更显严格,其认为以下三种情形同时满足的应认定为挂靠:1、实际施工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2、实际施工人以建筑施工企业的分支机构、施工队或者项目部等形式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但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没有产权联系,没有统一的财务管理,没有规范的人事任免、调动或聘用手续;3、实际施工人自筹资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生效日期】2012年8月.2《江苏省高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苏高法审委[2008]26),【生效日期】2008年12月17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案件审理指南(2010)》,【发布时间】2009年.3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疑难问题的解答》,【生效日期】2007年11月22日.4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意见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指导意见》,【生效日期】2009年5月4日.5《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对外从事商事行为引发纠纷责任认定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通中法[2010]130号),【生效日期】2010年7月7日.6《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及房屋相关纠纷案件若干实务问题的解答》,【生效日期】2010 年11 月1 日.金,自行组织施工,建筑施工企业只收取管理费,不参与工程施工、管理,不承担技术、质量和经济责任。
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导致合同无效的诉讼主体如何确定? -工程
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导致合同无效的诉讼主体如何确定?在工程领域中,借用他人资质或者挂靠承包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但是由此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同样普遍。
在使用这些方式进行工程合作时,常常会出现合同无效的情况。
但是,如何确定借用资质或挂靠承包所导致合同无效的诉讼主体呢?下面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的定义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是指项目中没有取得相关技术人员与企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通过与已取得相关技术人员与企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合作,从而达到参与工程的目的。
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借壳”、“摇号”、“代建”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单位或个人通过多次合作的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资质,然后再以此资质独立承接工程项目。
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尽管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在工程领域中已经有一定的应用,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许多法律问题。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合同无效的情况。
合同无效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比如承包方不能够保障工程质量,造成业主的资产损失等等。
此外,还涉及到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等问题。
因此,一旦出现借用他人资质或挂靠承包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诉讼是不可避免的。
确定诉讼主体的方法确定借用资质或挂靠承包所导致合同无效的诉讼主体,需要首先分析这两种情况的具体情形。
具体的方法如下:情况一:借用他人资质在借用他人资质的情况下,诉讼主体有以下几种:1.借用方2.被借用方3.项目业主其中,若借用方与被借用方之间仅为借用资质关系,则借用方应为诉讼主体;若借用方与被借用方之间为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则应由业主与借用方之间达成的合同当事人为诉讼主体。
情况二:挂靠承包在挂靠承包的情况下,诉讼主体有以下几种:1.挂靠方2.承包方3.项目业主其中,若挂靠方与承包方明确建立了本质合作关系且双方都有实际承包行为的,则应由承包方为诉讼主体;若挂靠方只是提供名义服务而不涉及实际承包行为的,则应由挂靠方为诉讼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挂靠关系与代理关系的区别与转换及对诉讼主体的影响2003-06-09 11:35:0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作者:王涛在涉及挂靠、代理关系的案件审理中,责任主体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性质问题,是当事人的争议焦点,也是法庭调查的重点。
目前,我市各法院、各审判庭,甚至不同合议庭之间,就该类案件的处理,存在着明显的司法尺度不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司法裁决的权威性和公信度,甚至延及续后的说服社会、说服当事人的能力。
为此我们编发了这篇稿件,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适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司法观念问题。
当然,文中的观点未必正确,我们欢迎各种不同意见以不同方式反馈给我们,目的只有一个,即谋求该类案件在司法上得到统一。
绪论当事人为规避市场准入问题,借用他人建筑资质进行工程施工,从而在借用人与出借人之间形成挂靠关系,已成为我国建筑市场上一种常见的不规范经营行为。
在挂靠经营期间,借用人有可能实施一系列的买卖(建筑材料)、租赁(建筑设备)以及借款等民事法律行为,并因此与第三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人在其债权不能得到清偿时,应当以谁为被告,便成为审理该类案件的焦点问题。
现行的主流判决是不加区分地将出借人与借用人列为共同被告,由出借人承担清偿责任或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该主流判决,在实体法上未能坚持合同相对性,是对代理制度的误读;在程序法上违背了意思自治、司法中立、以及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以致法律关系混乱、执法尺度不一,不但使案件当事人感到困惑,也给审判人员带来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该问题在实践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以求该类案件的处理得到统一和规范。
一、挂靠与代理——实体法上的考量诉讼主体虽属程序法规定的范畴,但其实质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在实体上的法律关系,诉讼主体的确认是否适当,首先取决于对相关实体法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有必要从实体法的角度对一些相关概念和制度予以界定和阐释。
1.挂靠的法律属性所谓挂靠,是指被挂靠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自己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挂靠关系有两方当事人,主要解决的是挂靠人与被挂告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该权利义务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借权(从挂靠人的角度)或授权(从被挂靠企业的角度),只要这种借权或授权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就应当认定有效,如机动车辆挂靠经营。
就建筑挂靠而言,由于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行业实行特许经营,该特许经营权不得出租、出借、转让,因此借用方为解决资质等级为目的而借权经营的,属于规避法律的行为,应认定挂靠协议无效。
至于建筑合同是否有效,则应区别对待,即在工程甲方明知挂靠存在的情况下,建筑合同为无效合同;在工程甲方不明知的情况下,建筑合同为可撤销合同,甲方可以要求被挂靠企业履行合同义务,也可以以欺诈为由申请撤销。
由于挂靠的核心是借权或授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挂靠应当属于委托合同的范畴。
但它又与通常的委托合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1被挂靠人为建筑企业,而受托人不限于此;2虽然受托人和借用人都要以委托人或出借人的名义行事,但一般情况下,委托合同约定受托人完成的委托事务由委托人承受,而挂靠协议则约定借用人借权经营的后果由借用人自负;3在有偿的情况下,虽然受托人和借用人都要完成一定的事务,并通过完成一定的事务而受益,但受托人不需要向委托人支付费用,反而有请求委托人支付报酬或支付垫付费用的权利,而挂靠人却要向被挂靠企业支付一定的所谓管理费;4受托人是为委托人完成事务,挂靠人却是为自己完成事务;5委托合同的标的是履行委托事务,挂靠协议的标的则是建筑资质等级。
挂靠不同于企业承包,后者的标的在于企业的经营权,而前者的标的在于建筑资质等级,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经营权,形成挂靠后,出借人的经营权并不发生变化和转让。
挂靠也不同于工程承包或分包,后者的标的是建筑工程合同中的权利义务。
2.挂靠与代理的区别与转换所谓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有三方当事人,即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它要解决的是代理人的代理行为由谁承担责任的问题,其中前二者之间为代理的内部关系,即委托关系,后二者之间为代理的外部关系,是真正的合同相对人,行为人也即代理人在表意时,体现出的是被代理人的人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挂靠并不等同于代理,前者只相当于代理的内部关系。
如同委托关系一样,挂靠通过一定的条件或行为,可以转化为代理。
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以谁的名义进行的交易行为。
由于代理是三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行为人必须披露被代理人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为,以体现出被代理人的意志,此为形式要件;第二,被代理人是否有授权,或第三人是否有理由相信代理权存在,该理由是否正当。
代理的目的就是使第三人与被代理人、而不是代理人形成合意,第三人相信行为人的意思就是被代理人的意思才使得意思表示一致,代理始得成立,也就是说第三人应当是一个善意的第三人,其缔约基础在于对被代理人的信任。
此为实质要件。
只有该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发生挂靠向代理的转换,欠缺任何一个条件,转换的连接点即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将被视为其与第三人之间的独立交易行为。
很显然,这是由代理关系的法律特征所决定的。
3.连带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如果能把握住上述关于挂靠与代理的法律属性及转换的两个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更细致的分析和更复杂的分解了。
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来看,代理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方式,主要见于合同法第48、49、402、403条和民法通则第6 5、66、67条,每一种类型有不同的诉讼主体、举证责任、争议焦点、调查重点及处理结果。
(1)代理关系明确,即有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则第三人只能起诉被代理人,举证责任和调查重点都是授权委托书的真实性,代理结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2)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此时明知代理关系存在的,第三人只能起诉被代理人。
(3)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代理权终止或超越代理权,仍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第三人可以起诉被代理人,即表见代理。
举证责任和调查重点在第三人是否有理由相信,如行为人的身份、交易习惯、交易背景等,而不是行为人是否真的有代理权,该举证责任由第三人负担,行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第三人也可以以欺诈起诉行为人,行为后果由行为人承担。
(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合同,除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限根的以外,第三人可以起诉被代理人,举证责任和调查重点在于行为人的身份,行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被代理人免责要承担第三人明知或应知行为人超越代理权限的举证责任。
(5)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代理关系存在,以后知道代理关系存在的,第三人可以选择起诉代理人或被代理人,但选择后不得变更。
起诉代理人时举证责任和调查重点在合同本身,行为后果由代理人承担,起诉被代理人时举证责任和调查重点在代理人履行的确实是代理行为,行为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6)代理人知道代理事项违法仍代理,或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违法不表示反对,第三人可以将代理人、被代理人作为共同被告起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第6种情况外,其他情况下不存在实体上承担连带责任、程序上作为共同被告的法律依据。
所以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在第6种情况下,挂靠人与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和范围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我们把挂靠人当作代理人、把被挂靠人作为被代理人的话。
第6种情况的依据来源于民法通则第67条的规定,它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即第一,代理行为或代理事项违法;第二、代理人或被代理人对违法是明知的。
在建筑挂靠经营中,什么事项是违法的呢?就是借权经营本身,它不但违反了建筑法的禁止性规定,扰乱建筑市场的秩序,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对工程的甲方(也即建筑方)形成欺诈,因而是违法的,而且挂靠双方都是明知,甚至是积极追求的,因此其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根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违法的是借权经营本身,因此符合逻辑和本义的推论应当是,该连带责任指向的范围和对象应当是就建筑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向工程的甲方承担连带责任,而不能得出只要存在挂靠关系,被挂靠人就应当承担带责任的结论。
挂靠协议或建筑合同本身的无效,并不必然导致本文绪论中提出的其他交易行为的无效。
第一,认定合同无效,只能依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而不能是其他,只要不属于该条规定的交易,就应当认定有效。
从实践来看,这些交易不属于第52条规定情况的是占大多数的,即使有无效的,也是因为违反了第52条的规定,而不是因为建筑合同或挂靠协议无效。
第二,不能以交易行为本身构成借权经营行为的一部分而认定无效,正如不能以杀人者以刀杀人,从而认定刀具买卖合同无效一样(当然,管制刀具除外,对方当事人明知的除外)。
虽然这些交易行为与实施建筑工程有一定事实上的牵连,但前者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分开的法律行为,况且实施这些交易行为,完全可以出自挂靠人自己的意愿,是不需要借权的。
第三,如果仅凭一方当事人交易的动机或物实际发生的用途,而不以其外在的,表达给对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认定合同效力,将会给交易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而且会加大缔约成本,因为合同一方对另一方的动机以及物将用于何目的是无法了解、也无力控制的,因此这并不符合合同法鼓励交易的本意和精神。
因此,结论应当是(1)如果合同有效,则就不存在违法情况,不存在违法情况,则丧失民法通则第67条规定的承担连带责任的第一个条件。
(2)即使合同无效,如果不满足“明知”这一条件,也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从实践中被挂靠人的心态来看,它只关心两个问题,即能否收到管理费(事关其收益)、以及工程质量问题(事关其责任),至于挂靠人如何具体经营、交易,则在所不问,所以也很难满足“明知违法而不表示反对”的要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除对建筑合同本身的履行外,在其他交易状态下,基本上不存在挂靠双方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的可能性,同时也就意味着不存在共同被告的可能性。
排除了连带责任后,剩下的选择就是要么挂靠人承担责任,要么被挂靠人承担责任,实践中都有可能出现。
至于如何判断和确定,则可以依照前述1——5种情况予以审查,构成哪一种就是哪一种,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举证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多数情况下,被挂靠人并不实际参与经营,或就挂靠人的其他交易提供授权,所以实践中多集中在挂靠人的行为能否构成表见代理这一争议焦点上。
二、误区与纠正——程序法上的反思由于缺乏对实体法上关于代理制度的整体、全面、以及准确的把握,导致在该类案件的审理上指导思想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程序操作及实体处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1.执法尺度不一,判决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