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国史研究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进步。

其中,在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开始引入英国史教育,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并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史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开始逐渐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其中英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

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许多中国的大学开始引入英国史教育,希望通过学习英国的历史,能够了解其成功的经验,并且从中汲取教训,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实现的。

这些课程涵盖了英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古代的不列颠历史、中世纪的英格兰历史、近代的大不列颠及不列颠帝国的历史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英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

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民国时期的大学还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英国史的学习。

例如,一些大学会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英国史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英国进行学习交流。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他们对英国史的兴趣和理解。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对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学习英国史,中国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其次,英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借鉴。

最后,英国史教育也促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在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英国史,中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英国研究导论—英国历史研究

英国研究导论—英国历史研究

三、2)相关的知名组织、机构及期刊
III.ii. Influential Institutions and Periodicals
S 组织: S 期刊: S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S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S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S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IHR S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S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S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 S 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 S Victorian Studies S Past and Present
英国研究导论
An Introduction of British Studies in China
——英国历史研究概述
British History Study
李阳
S
一、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奠基
二、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三、英国的英国史研究简述 四、我们从英国历史研究中得到什么?
一、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奠基
陈晓律,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 《1500年以来的英国历史与世界》,三联书店,2013年。 《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英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 《当代英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 《人类文明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A Study of History 《历史研究》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中国印象:西方名人论中国》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导论一、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史学史:历史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解释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和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探求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史学史乃至西方史学史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学习西方史学史对历史学科自身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价值在于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造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第二,有利于我们加深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三,为我们认识与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西方史学发展的阶段根据现代学者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算起,至公元前5 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世纪史学。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至14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与束缚了史学,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迟缓。

第三,近代史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史学自14世纪初开始加快了它的进程,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等相继发展起来,至19世纪史学的兰克时代,已日趋成熟,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现代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着西方传统史学。

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从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作品到开始撰写著作,这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草创时期。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China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CBHA)简介中国英国史研究会是经中国民政部注册的合法的全国性的研究英国史的群众学术团体。

英文名称China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简称CBHA。

成立于1980年。

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挂靠世界历史研究所。

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市南京大学历史系。

现有会员200余人。

研究会宗旨:团结和组织全国英国史研究、教学和编辑工作者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经验,促进英国史研究,为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活动地域:中国大陆。

业务范围:(一)提出和讨论英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制订计划,促进英国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二)不定期地组织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座谈会,介绍和交流国内外英国史研究的情况和教学的成果及动态;(三)组织会员编译英国史资料,撰写英国史论著;(四)了解会员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推荐他们的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英国史研究和教学队伍的建设;(五)同国内有关学术团体进行联系,交流研究经验和成果;(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七)编辑出版《英国史研究通讯》。

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本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七届年会和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及一次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全国和小型学术讨论会上曾讨论如下问题:英国封建农奴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地位;英国立宪君主制的确立及其评价;英国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特征;英国工业革命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英国19世纪的改革及其评价;20世纪以来英国的衰落;英国盛衰的原因;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政策;英帝国和英联邦;英国工联主义;历史人物评价等。

经过相互讨论和争鸣,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探讨问题的深度,研究课题大为拓宽。

学会会员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英国通史、断代史、专史、教材数十部,论文千余篇,翻译英国史著作多部。

天津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

天津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请考生用黑笔作答。

第I卷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

材料说明()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

”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

”这最能体现古希腊城邦()A.重视法治的传统B.小国寡民的特征C.限制生育的风俗D.自然经济的繁荣4.在非洲,古代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当时阿克苏姆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其版图一度包括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

据此判断,阿克苏姆文明()A.深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B.与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同源C.继承和发展了埃及文明D.应该具有混合型文明的特征5.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英国,是个美丽浪漫的国家。

英国不像中国,英国国境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了年代的,比如大本钟。

想了解英国的历史吗?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的好书安利英国,它东濒北海,西邻爱尔兰,北望大西洋,南可通英吉利海峡,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发达国家。

自维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9年统一了英格兰以后,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称霸海洋映入世界眼帘。

发展至今,我们仅仅回想起英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几笔重彩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度跌宕起伏,波折不断的历史路程。

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时代会过去,什么都会消逝,而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想要更好的了解英国历史,这里为大家推荐了几部获得超高口碑的好书。

NO1.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英)科瑞恩假如你在搜索栏内输入“英国历史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名字一定会显示在内。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一部关于剑桥大学的书会和英国历史紧紧相连呢?作者柯瑞思并不是剑桥的学生,他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由于对剑桥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放弃事业,成为了剑桥的导游,倾尽心血为剑桥写了这本书,书中扉页写道:“剑桥是英国历史的中心。

”全书分为各个不同的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

书中写道:“许多和剑桥无关的人也享受着剑桥的风俗:英国的本土词汇中,处处可见来源于剑桥生活的表达方式;英国的体育运动,也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

”剑桥大学在过去的800年间,可谓是将英国的众多有才之士都收归其中,那么剑桥教育当然就会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所讲述的不止是剑桥,而是一个英国历史变迁的缩影。

如果你想了解英国历史,这本关于剑桥的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NO.2 《英国通史》作者:(中)钱乘旦许洁明这本书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国外会士钱乘旦与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许洁明所著,以远古罗马开篇,二十世纪末现代社会结束,以了解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为宗旨,作者将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这本书中,不仅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其中英国民族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讨,言近旨远,引人深思。

世界史-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世界史-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世界史专业(0603)研究生培养方案世界史A:国际关系史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位课程的研撰,本专业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关系史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研究生毕业水平和学位要求;胜任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科研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硕士学位掌握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程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l)当代国际问题(2)欧洲国际关系(3)美国对外关系(4)亚太国际关系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合集15篇)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合集15篇)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合集15篇)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________先生道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挖掘以《孔府档案》《巴县档案》《南部档案》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地方档案整理与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编辑部、曲阜师范大学孔府档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研究中心、西华师范大学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曲阜市文物局、孔子博物馆拟于11月16—18日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

素仰先生学术造诣精深,诚邀您按会议主题及相关议题惠赐大作,并于10月8日前将大作发送至会议筹备处邮箱,以便确定与会人员,提前印制会议论文集。

会议主题地方档案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相关议题1、珍稀地方档案与文献的发现与整理2、基于地方档案与文献的个案研究3、地方档案整理与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4、数字化时代地方档案整理的未来走向会议地点与规模: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规模控制在60人左右会议时间:11月16-18日会议经费:与会学者往来交通费自理,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由会议组负担通讯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邮编:273165联系人:专此谨颂文祺!邀请人:__月__日学术研讨会邀请函2尊敬的先生/女士: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

作为一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学术刊物,《戏剧艺术》也见证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戏剧发展的风雨历程。

值此之际,上海戏剧学院拟于11月30日—12月1日隆重举办“纪念《戏剧艺术》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议题如下一、戏剧学刊建设与戏剧学科发展;二、改革开放与中国戏剧发展;三、“戏剧观”大讨论之回顾与反思;四、戏曲改革与戏曲现代化;五、话剧与戏曲之关系;六、外国戏剧思潮与中国戏剧发展;七、中国当代戏剧在国外的传播;八、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含话剧和戏曲)研究有关的其他话题。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大漠说史2019/6/16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许多省份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

其中的“1”指的是物理或历史任选一门,作为高考必学科目。

这样,就提高了历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而要想学好历史,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没有多少阅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历史读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下面。

笔者就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广大的中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这个推荐书目包括了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阅读经验的中学生使用。

“入门读物”针对阅读经验少的学生,侧重于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提高历史兴趣。

“深化读物”侧重于扩展视野,加深对人类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素养。

不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一、入门读物1、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本套图书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通过新的体例、模式来整合讲述中国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艺术、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反映每一朝代治乱兴衰的全过程。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场景,让人们重温那一段历史,不断唤起人们内心尘封已久的记忆,与中国历史再次进行亲密接触,深入地寻绎历史中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随机穿插的知识花絮、专题和附录,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知识信息更为密集,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息的历史镜像。

2、郭方著:《看得见的世界史:世界简史》(套装共3册)世界历史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都留下了人类坚实的步伐。

《世界简史》(上卷、中卷、下卷),共分八章,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至21世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的重大历史史实,以时间为经,各国历史为纬,纵横开讲,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世界历史全景。

本套书采用故事体,叙述生动,引人入胜。

3、郭子林著《看得见的世界史: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千余年的岁月中,罗马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御宇内而制六合,驯服了周围的国家,使罗马成为“永恒之城”。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_钱乘旦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_钱乘旦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的英国史研究钱乘旦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和整个世界史研究一样,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国人寻求国家强盛的曲折经历和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报民的拳拳之心。

一中国第一位真心实意希望了解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林则徐。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在广州任职时组织幕僚编写了《四洲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知识,其中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载有一两千字。

这些记载多有似是而非之处①。

林则徐未能出版《四洲志》,他在充军途中将书稿交给魏源。

1841年,魏源将搜集到的各种见闻、笔记、奏折等与《四洲志》合为一书,取名《海国图志》。

书中除收入了《四洲志》全文外,又增加了关于英国其他方面的许多摘录,其中摘自《环志略》的一节文字最详且相对准确,不过仍然有一些是道听途说。

自鸦片战争起,为寻求富国强兵之路,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西方国家历史中寻找它们富强的原因。

左宗棠在为《海国图志》重刻本所作的序中说:“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驰。

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兵思逞……”②。

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器物之发达,这是中国人受到西方“器物”打击后第一个本能的反应。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英国史研究),就是在这个“经世致用”的背景下开始的。

到光绪年间,许多西方历史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包括英国史著作。

笔者所见到的最早一部纯英国史译著是《大英国志》,刊行于光绪七年(1881年)。

该书·161·①②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叙》。

林则徐译撰《四洲志》,辑为王锡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二秩。

译者是一位英国传教士,他向中国介绍英国历史,意在说明英国的强盛是上帝的旨意,一切国家“所以盛衰升降者之原于上帝”①。

这是第一部较完整地介绍自古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史译著。

英国史知识也出现在早期出版的世界通史译著中,这些译著包括《泰西新史揽要》(1898年)、《万国通史》三编(1900—1905年)、《万国史略》(1906年)等等。

钱乘旦的“现代化”——送给每一位历史人

钱乘旦的“现代化”——送给每一位历史人

钱乘旦的“现代化”——送给每一位历史人中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狂飙突进,而国内现代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却在各种场合发出不那么乐观的声音。

无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大学教室,无论是通过专题片《大国崛起》还是自己的学术专著,钱乘旦始终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信任现代化,那注定是一条不平静的旅程。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服务当下中国英国史研究、现代化研究的领军人物,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这样的学术身份,让钱乘旦罩上了一层“西洋”色彩。

而他的许多做派确实也像个西方学者,尤其是英伦学者。

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遣词造句,钱乘旦都洋溢着一种绅士风度;他撰写的专著,也往往诗意纵横、文采飞扬,让人联想到汤普森、褒曼等英国思想家兼有抒情与文学品质的作品。

钱乘旦与共和国同龄,是一个“老三届”,十几岁就中断了学业,到苏北泗洪插队,一呆就是6年。

在那个大动荡的年代,钱乘旦凭借“读书”这个天生的兴趣,在插队岁月中奠定了迈向未来的基石。

“文革”结束后两年,钱乘旦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蒋孟引先生研究“世界历史”,学术潜力从此喷薄而出。

1987年,钱乘旦的第一部著作《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出版,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讨现代化研究的著作。

书中,钱乘旦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三种模式”:以英国为典型的和平、渐进方式;以法国为典型的革命、暴力方式;以德国为典型的旧统治者主导现代化的方式。

10年之后,钱乘旦又出版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对这些模式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对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也进行了探讨,指出英、法等国采用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德、日等采用的是“统制式”经济模式,前苏联等采用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等等。

作为一位历史学教授,钱乘旦遵循中国传统“以史为鉴”的思路,注重历史的借鉴和训诫作用,其立意在求其用于当世。

他着力从发达国家近几百年来的变化发展中总结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力求对中国现代化有所借鉴,这一研究思路因立意深远而见称于学界。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学术环境的不断开放,英国史研究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英国史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文将首先梳理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英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变化趋势。

接着,本文将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重要著作、论文和学术会议的发表,以及在这些研究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

本文还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英国史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时期英国史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评估其在中国学术界的贡献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促进中英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英国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的英国史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学术研究也开始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英国史研究在中国逐渐复苏并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解读英国历史。

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英国工业革命、英国政治制度、英国经济发展等方面。

学者们试图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来揭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与此同时,研究方法也开始逐渐多元化。

学者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而是开始尝试运用计量史学、口述历史、比较史学等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英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初期的英国史研究还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学者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合作,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英国史研究水平的提升,也为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学术研讨邀请函

学术研讨邀请函

学术研讨邀请函学术研讨邀请函1尊敬的先生/女士:为贯彻____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系列讲话精神,助推少数民族典籍、文学、文献的对外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15-17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鉴于您是本领域的专家,大会组委会特邀您拨冗莅会,发表高见。

一、主要议题包括: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策略与方法。

2、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自觉与自信。

3、少数民族文库外译:选题与译介。

4、少数民族文库对外传播:路径与方式。

5、少数民族文化域外接受:交流与互鉴。

6、高素质民族翻译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

另:欢迎提交与研讨会主要议题相关的论文。

二、研讨会相关事项:1、会议时间及地点时间:11月15日报到,11月16日会议,11月17日离会。

地点: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16号)2、交通食宿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但与会者交通食宿敬请自理。

3、回执如您能拔冗参加本次研讨会,请于10月10日前填好回执,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

联系人:__x__x外国语学院学术研讨邀请函2先生/女士: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定于20××年5月29日—31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素仰您学养深厚,著述丰赡,诚邀您莅临本次会议。

一、会议主题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外国文学与国家认同会议的分议题是:1、外国作家作品流派与国家认同(或爱国主义主题)2、外国文学与文学教育3、外国文学翻译之研究4、外国文学出版态势研讨5、外国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6、中国文化语境与外国文学7、纪念肖洛霍夫诞辰110周年8、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二、会议地点: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

北京大学中国史考博报录比-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中国史考博报录比-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考博老师笔记-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应试生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初试笔试占总成绩70%。

其中考生资料审查占10%,面试占20%。

2、由参加招生的博士生导师组成3人或3人以上的专家复试组,负责2016年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审查和面试工作。

3、专家复试小组将依据准备好的试题对申请者进行综合面试,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分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复试内容060200中国史年份公开招考硕博连读1、外语2、专业课(见下表)考生资料审查和面试相结合申请人应向复试组作报告,内容包括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的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以及回答面试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2013年7人9人2014年10人9人2015年9人10人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1、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2、本专业有17个研究方向:01.中国历史地理02.古代中外关系史03.先秦史04.秦汉魏晋南北朝史05.隋唐史(含敦煌学)06.宋辽金史07.蒙元史08.明史09.清史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1.中国古代社会史12.历史文献学13.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14.中华民国史15.中国近代史16.中国现代史17.近现代中外关系史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应试生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初试笔试占总成绩70%。

其中考生资料审查占10%,面试占20%。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2013年外语50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23人/14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30人/19人2015年外语50分专业一60分专业二60分25人/18人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16—17世纪英国史研究的三次转变

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16—17世纪英国史研究的三次转变
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掀起对西方著作译介的热潮,这些论著有些给入耳目一 新的感觉。它们对历史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世界史研究因此受到学者极大的关注。我国也 有大批历史学者走出国门学习。因此自90年代初到末期,我国关于16—17世纪英国政治经 济的研究颇多。这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成就最为突出,因为由戚国淦先生开创的都铎研究 结下了丰硕的成果。这些主要出于资政的目的,因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深入人心。
16一17世纪英国社会史主要成果为许洁明教授的《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华南师范大 学历史系尹虹教授的《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和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姜德福 教授《社会变迁中的贵族:16—18世纪英国贵族研究》等著作。许洁明教授从社会结构、 社会管理、社会细胞、社会纽带和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了十七英国社会的特征,认为这时英 国是一个层化社会。尹虹对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王朝流民产生的社会背景、表现状况和政府 的对策进行了论述,这里她对王国法令、枢密院和地方城镇的措施进行了全面论述与评析。 姜德福则对贵族的组织构成、成员变动和生活特征以展示,这里贵族生活包括婚姻家庭、外 饰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另外,他也撰文对贵族富裕程度给以一 定的分析。东北师大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王晋新有关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结构变迁与重组的 分析,李斌则对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进行了评述。
在1978—88年的这一阶段,虽武汉大学历史系吴于廑先生在国内开创了15—16世纪从 农本到重商的世界经济史研究,少部分学者开始了对英国重商经济等的研究,但大多数学者 对16一17世纪英国史研究仍旧以革命为主要研究题材。这里虽也有关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的研究,但革命史占去了一半以上的内容。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革命性质、革命人物、革命影响和革 命思想等方面进行。在革命性质上,学者就其保守性、宗教性和政权性质进行了考辩。其保 守性论述有严钟奎、李其荣、沈志华和翟文奇等的分析。宗教性的分析如江宗植、陈利今等 的研究。武汉大学历史系夏诚教授有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地位的新定位,洪业和王文 超等学者则对这次革命的开端问题与时间下限进行了辨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2006年11月27日19:39新浪娱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新浪娱乐讯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图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

钱乘旦钱乘旦,男,汉族。

1949年生,江苏金坛人。

钱乘旦,1949年生,1985年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后,曾赴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作博士后。

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2003年11月曾与齐世荣教授一起向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作《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专题讲解。

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另撰写论文90余篇。

其著作多次获奖,包括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吴玉章奖等。

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有“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社科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现正主持国家“211工程”项目“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发展研究”,以及“985工程”项目“英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

钱乘旦教授:以国家的力量推动重商主义,是富强的一个重要方式了望东方周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探兴衰定律2003年12月01日07:09新华网15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标尺。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的研究工作还需深化与细化。近年来,我国已出版有十多部西方史学史的著作(注:详情参见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页。),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史著作应该更上一层楼。对此, 当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个案与专题的研究工作,这里不再细究了。借此机会,我觉得有必要重提5 年前的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不管是作总体上的探索,或者作精细的具体研究,都是前景诱人、大有作为的。可以预料,像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或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等课题,当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不断会有这方面的新著问世。(注:张广智:《当代中国对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载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第806页。)前已提及的陈启能、 于沛等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等书的出版,部分地印证了我的上述论断。但是迄今为止,说来惭愧,我们还没见到一部像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见世。在这里,我再次呼吁,急切地希望中国的史学理论研究者共同努力,能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内,写出这样的作品。倘如是,它无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还是引发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是研究近160年, 亦即自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迄至今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界,对此亦缺乏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需要学界去填补这个缺项。现在,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160 年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其每个发展阶段中与西方史学的关系,它们两者如何由对抗走向对话,如何既有矛盾、冲突,又有融合、交流?进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影响了西方史学,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反过来后者又给前者以什么影响,尤其是到了现当代,如此等等,都值得中国学人以自己的视角,在现有个案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如对英法等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关系),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研究。

人才辈出的庚款留英生

人才辈出的庚款留英生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不得不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对各国的损失以巨款作为补偿,分39年付清。

这笔巨款被称为“庚子赔款”。

1908年,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美国最先提出了以庚子赔款资助清朝留学生赴美学习,并于1909年起正式接纳中国留学生。

庚款的留英学生从1933年开始考送,至1944年结束,八年间共选送近二百名中国学生赴英学习。

留英的庚款公费生人才辈出,许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张文裕(1910—1992年)是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

1934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

张文裕在剑桥大学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教授。

1938年,张文裕获得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在西南联大任教,他是中国大学开设原子核物理课程的第一人。

1956年,张文裕回到中国,他归国后继续在高能物理学领域中不断取得成绩。

王应睐(1907—2001年)是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

1937年,他考取庚款公费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化学,1941年获得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应睐拒绝了凯林教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投身科研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王应睐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专注于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等方面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均属世界一流级别。

1955年,王应睐获中科院院士头衔,他为中国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蒋孟引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1934年,蒋孟引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名额,赴英国伦敦大学历史系深造。

为发展国内的世界史研究,蒋孟引在英国史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填补中国世界史的研究空白。

1957年,蒋孟引著《第一次世界大战》问世,该著作是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部学术专著。

1982年起,已近耄耋之年的蒋孟引任主编,带领王觉非等人合编了中国第一部适用于高等教育的英国史教材《英国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华书馆出版, 第 1 页。 ④ 《北洋学报》第 11 期 (乙编政艺部) 《英国变政小史》, 第 1 页。
·16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不过, 使更多中国学者感兴趣的问题还是英国的外交与殖民史。 当时, 中国已沦 为半殖民地, 对帝国主义侵略有着切肤之痛, 何况英国又是第一个入侵中国的西方国 家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因此, 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 国内报刊就开始登载翻译 文章, 介绍英国的殖民史和争霸史。比如《亚东时报》1898 年第 2 号刊载的《记英俄 争中部亚细亚始末》, 《中外大事报》1899 年第 4、5 册收入的《英人经营阿非利加洲大 略》, 《清议报》1901 年第 92、 93 册收入的《论英德势不两立》, 《商务官报》1908 年 第 19 号发表的《述英国扩张属地贸易办法》等。与此同时, 一些书刊也开始登载有关 英国侵华史和殖民史方面的论文。20 世纪最初几年,《东方杂志》就发表了几篇颇有深 度的短文, 如《论英人侵略西藏》一文开宗明义指出: “英人侵略西藏, 蓄谋已久”。文 章追述了自光绪初年以来英国觊觎西藏的历史, 然后指责清政府辱没国权、不思抗敌, 导致英国人得寸进尺, 步步紧逼①。同年, 《东方杂志》刊登的另一篇文章《论英国经 营西藏之政略》又比此文高出一筹。 它指出, 英国觊觎西藏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尝以英国全局之势推而言之, 则知今日西藏之事, 乃其非洲政略之终。”② 这篇文章可 说是开了我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而《东方杂志》在 1905 年发表的《论英国与 殖民地之关系》一文则比上两文更进了一步。 该文在讨论了殖民地对英国的重要性之 后, 大量征引了有关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离心倾向的事例, 证明英帝国内 “无形之破 坏力已伏于其中”, 预言英国“一旦堕落, 必由霄汉而坠九渊”③。20 世纪英国由盛变衰 的历史, 证明了文章作者在世纪之初所做的预言。
① 林则徐译撰《四洲志》, 辑为王锡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二秩。 ② 左宗棠: 《重刻海国图志·叙》。
·16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① 《东方杂志》1904 年第 8 期, 第 309—311 页。 ② 《东方杂志》1904 年第 6 期, 第 120—122 页, 录自《中外日报》。 ③ 《东方杂志》1905 年第 3 期, 第 64 页, 录自《时报》。
·16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限于政治方面, 同时也涉及其他领域。 严复在 1903 年 《政艺通报》上发表《计学大师斯密亚丹 (亚当·斯密) 传》, 其动机显然是鼓吹英国 的自由贸易理论。1907—1908 年, 《商务官报》又接连刊登了关于英国商贸的文章, 如 第 23 号发表的《英人论自由贸易》等。
① 罗罗: 《爱尔兰民族运动之成功》, 《东方杂志》1921 年第 18 卷 13 号, 第 6 页。 ② 余汉华: 《霸气消沉之英帝国》, 风华书店 1932 年版, 第 5 页。 ③ 蓝公武: 《英国政制论》, 《大中华杂志》1915 年第 1 卷第 1 期。
·16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
钱乘旦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和整个世界史研究一样, 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走向世界、 实现现 代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国人寻求国家强盛的曲折经历和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报 民的拳拳之心。

中国第一位真心实意希望了解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林则徐。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 他在广州任职时组织幕僚编写了《四洲志》,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 知识, 其中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载有一两千字。这些记载多有似是而非之处①。林则徐未 能出版《四洲志》, 他在充军途中将书稿交给魏源。1841 年, 魏源将搜集到的各种见闻、 笔记、奏折等与《四洲志》合为一书, 取名《海国图志》。书中除收入了《四洲志》全 文外, 又增加了关于英国其他方面的许多摘录, 其中摘自《 环志略》的一节文字最 详且相对准确, 不过仍然有一些是道听途说。
历 史 研 究
1997 年第 5 期
译者是一位英国传教士, 他向中国介绍英国历史, 意在说明英国的强盛是上帝的旨意, 一切国家“所以盛衰升降者之原于上帝”①。这是第一部较完整地介绍自古至维多利亚 女王时期的英国史译著。
英国史知识也出现在早期出版的世界通史译著中, 这些译著包括《泰西新史揽 要》(1898 年)、《万国通史》三编 (1900—1905 年)、《万国史略》(1906 年) 等等。其 中《万国通史》30 卷包括“英吉利志”4 卷及“大英属地志”2 卷, 有关英国的内容是 在所有各国中占篇幅最多的。该书序言明确提出, “必先知其国之历史而后可知其国政 治”的思想②。 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 “器物”上升到 “制 度”。这种倾向在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出版的《英民史记》中表现得更加清楚。其 中说: “欲得其国治乱之迹、 盛衰之由, 求之于条文, 不若求之于历史”。 作序者进一 步说: “命自东徂西, 匝行一周, 于文明诸国之政治, 窃欲抽绎而比较之。及过英之伦 敦, 见其君主立宪, 上下有章; 日本维新, 多由取材——尤我国异日之准绳。”③ 这就 更清楚地表明了作序者的思想, 即认为中国欲富强, 应以英国为榜样。
辛亥革命后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英国宪政史, 这与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 “代 议制试验”有关, 人们希望能从英国的经验中获得某些启迪。 因此, 在报刊上出现了 《英国之政党政治》(《庸言》1913 年第 1 卷 9—12 号) , 《英国宪法沿革小史》(《法政 杂志》1914 年第 3 卷 10、11 号) 等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刊登在梁启超主编的《大中 华杂志》上的《英国政制论》一文, 其中写道: “夫立国之道, 曰教育, 曰实业, 曰学 术, 曰军备……然推其本原, 则一唯政制是系。政制善者, 则一切皆善; 政制不善者, 则一切皆不能善。”③
历 史 研 究
黯淡。1921 年以后, 许多杂志开始介绍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东方杂志》接 连刊出了数篇有关爱尔兰民族运动取得胜利的文章。 这些文章进一步鼓舞了中国人民 反对外来压迫的信心。如《东方杂志》1921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 “数载以来, 爱尔兰 人之因要求独立而遭牺牲者, 殆不可胜数。 英雄之血、 义士之生命, 卒换得民族之正 义。”① 1932 年出版了一部中国人写的英帝国史专著《霸气消沉之英帝国》。该书虽然篇 幅不大, 仅 126 页, 但却清楚地叙述了英帝国从形成到瓦解的过程, 指出: “世界政治 演进之迹, 均不能超脱盛衰消长大法则之外”, 而今日“英帝国巨大之足迹, 能有不踏 上斜阳衰草萧萧墓门之途境者乎! ”②
① 《大英国志》, 光绪辛巳年 (1881) 上海益智书会版, 序言第 2 页。 ② 李思伦白 (J. L am bert R ees) 辑译《万国通史续编》, 光绪三十年 (1904) 上海广学会版,
卷一序一。 序言由中国人作。 ③ 葛尔云著, 马林 (W. E. M ack lin)、李玉书合译《英民史记》,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上海
辛亥革命后, 学者们对英国外交殖民史的兴趣依然不减, 报刊上继续刊登这方面 的文章, 如《英国十一年来外交政策》(《东方杂志》1912 年第 8 卷第 12 号)、《英吉 利帝国之构造》(《青年杂志·新青年》1916 年第 1 卷第 6 号)、《英国治印度之政策》 ( 《新中华杂志》1917 年第 1 期)、《不列颠帝国》 ( 《史地学报》1921 年第 2 号) 等。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往日大英帝国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渐趋
与此同时, 通过对英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知识界也从中吸取了另一种思想。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 , 上海作新社出版了《英国维新史》一书。该书以英国革命 为题, 记叙了查理一世从继位到内战结束后被斩首的历史。 全书不过 132 页, 但目的 显然是为了颂扬英国革命。 该书最后归结为一句话: “英国所以能至于今日之强盛者, 不可谓非革命之功也! ”
在中国的 “代议制试验”失败以后, 一部分学者便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介绍英国制 度上, 而是侧重介绍和研究有关英帝国的盛衰、 中英关系及其他一些具体的历史和现 实问题。起初, 学者们关注的是英帝国内部的危机问题, 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 《埃及与英国》(《东方杂志》1919 年第 16 卷 12 号)、《英国与印度》(《东方杂志》1922 年第 19 卷 10 号)、《英国帝国主义的前途》(《现代评论》1925 年第 3 卷 55 期) , 同时, 学者对英国的某些历史事件或现状进行评说, 如《英国经济状况与工人生活》(《新民 国》1924 年第 1 卷 6 号)、《英国劳动妇女和失业问题》 ( 《妇女杂志》1923 年第 9 卷 10 号) 等都属于此类文章。中国学者还就英国国内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写了一些专门 介绍其历史背景的文章, 如工党在英国第一次执政时发表了《英国工党发展史》(《东 方杂志》1924 年第 21 卷 9 号) ; 1926 年, 英国爆发大罢工时发表了《英国煤业争议小 史》 ( 《银行周报》1926 年第 10 卷 20 号) ; 1928 年英国议会选举权扩大时, 发表了 《英国劳动妇女参政权之扩张》 ( 《东方杂志》1928 年第 25 卷 20 号) ; 30 年代欧洲政 局动荡, 又发表了《英国的法西斯运动》(《平明》1934 年第 3 期)、《费边社之沿革》 (《时事类编》1934 年第 2 期) 等文章。这些文章严格地说虽算不上学术论文, 但却向 中国读者传播了许多有关英国历史的知识。有些杂志甚至刊登了一些专题性的文章, 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