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
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3.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

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

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4.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

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

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

材料反映了
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
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
5.以下对表1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
表 1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制表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6.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7.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

”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

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

”由此可知,其旨在
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B.执行万民法简洁宗旨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10.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

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

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11.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波、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

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

这一难民潮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12.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

这表明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本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41.茶叶的故乡在中国,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茶叶逐渐被世界所共享,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酝酿了不同内涵的茶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俗语中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中颇为知名的“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荼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均在社会中影响甚广。

——摘编自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

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

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

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

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

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材料三据统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但中国茶叶贸易,特别是高端红茶贸易的世界市场份额却远低于英国。

英国虽然不直接生产茶叶,但英国的红茶出口贸易额却居于世界前列。

英国进口茶叶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

英国红茶以先进独特的加工工艺、现代化的市场营销和文化底蕴厚重的品牌(如立顿红茶)而享誉世界。

——摘编自英国麦克法兰《绿金:茶叶帝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茶叶在英国社会逐渐普及的原因。

(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在现代国际市场上如何提高中国茶叶经济的竞争力?(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

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

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

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

(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魏立国于关陇一隅之地,地理环境、人力、物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都不能与东魏和南朝萧梁抗衡。

苏绰是西魏改革的谋主,他制定的“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北周的治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令诸州郡县长官,“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对那些游手怠惰、不勤农事者,则加以惩罚。

认为古今帝王“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黜冗官及扰乱细民之污吏,实行官吏考察制度,对各级官吏“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

要求地方官在征收赋役时,应“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差发徭役应防止“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者或轻使而近防”的弊端。

在“六条诏书”的指导下,西魏北周政治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因而转霸为强,最终灭掉北齐。

——据孔毅《西魏北周改革述评》
(1)据材料概括“六条诏书”对地方官员的要求。

(8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西魏改革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

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

……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

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

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

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

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9分)
47.(15 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赫德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极力“赞助”,并且善于在官场周旋,因而获得了清政府的赏识。

1863年,他被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

当时,中外贸易不断发辰,海关收入逐渐
增加。

1876年,清政府同英国订立《烟台条约》时,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却以赫德为帮办。

在中法战争中,赫德竟成为订立《中法新约》的重要角色。

在英国公使的鼓励和支持下,赫德“在政界从事隐蔽的活动”。

凡是公使不能出面或不便出面干预的事情,往往由他出面活动。

当时,陈炽就指出其罪行:“海关厘税岁入三千万,仰其鼻息以为盈虚。

引党类数百人,糜工资百万。

渐而阴持朝议,显缩郑交……英君主授以男爵,功在彼国,其事可知。

”后来,任命赫德为总海防司之职的主张虽未成为事实,但他的权势继续有增无减,控制中国海关48年之久。

——《赫德与晚清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德能长期控制清朝海关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德活动的认识。

(9分)
高三四月份月考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中山国”是少数民族白狄鲜虞氏所建,再结合题干“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等内容可知,华夏文化中“忠、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已经被中山国所接受,这体现出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虽然“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但是不能据此扩大推论为中山国的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中所涉及的“忠、孝、仁、义、礼、信”、“得贤”、“得民”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属于礼乐制度范畴,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表明中山国接受了华夏文化中“忠、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这不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说明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以实物地租为主仍属传统的农耕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发展是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不是缓解,排除A项;并未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自耕农有一份土地能够自立,而不是失去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影响自耕农分化的原因有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受国家的盘剥较重,另外自身的规模小往往无力抵挡自然灾害的侵袭,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盛行,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封主征收租调由“自行征收”发展为“到京领取”,并且“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表明征税自主权和世袭权益在降低,地方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故选B项;材料中未涉及大量土地兼并现象,与均田制是否可以维持没有关系,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为各大一统王朝常用举措,并非因为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才有所行动,排除C项;材料中调整的是封主收税方式而非收税比例,对农民来说租税负担并无变化,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等信息可知,人的发展和动物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是自然的一种直接反映,这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人类及其生产具有影响深远,故选D项;题干中“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等观念并不科学,它不属于天文学,排除A项;人文主义指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等,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地方日历中存在“运势”等天人相应的理念,并不代表天文学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表格可知,当时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在增长,进口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故选C项;根据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表格可知,当时进口比重越来越大,处于逆差地位,但不能说明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排除A项;根据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表格可知,当时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在增长,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B 项;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与材料所处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排除A项;近代
中国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后没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科学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传统思想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题干所提及的时间是1952年,可知题干所述发生在建国之初,再根据题干中南汉宸团长的指示——“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以及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可知在建国之初,中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这一因素,故选D项;中国与苏联关系出现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不能把该问题扩大为“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其综合国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排除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可知侵害奴隶就不受追究的现象,体现了当时奴隶是公民尤其是贵族的私有财产的经济范畴,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问题,并非政治问题,排除A项;根据材料“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可知奴隶被侵害就不受追究的现象,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排除B项;自由人不超越法律,受法律保护,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

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宪法的积极作用,故选A项;“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不能说明它们是外来移民,排除B项;“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不能体现犹太人的主流作用,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一个宪法基本的内容,无法体现其民主的彻底性,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苏联和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都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是因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粮食等工业原料供不应求,这反映出当时两国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故选A项;两国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不是粮食欠收导致的,是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产物,排除B项;工业化是解决两国工业基础薄弱,维护国家安全的务实政策,排除C项;统购政策在当时具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利国利民,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大量德意志人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为日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有利于其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B 项;柏林墙的修筑是美苏对峙加剧的产物,排除A项;“美、英、苏……批准波、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可知是在美苏等大国主导下,而非民族自决,排除C项;“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可知许多德意志人是被迫迁移,而非自由流动,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都是欧盟成员国家的人民,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故体现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反对欧盟对于国家主权的过度削弱,不是价值观念趋同对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于国家主权让渡的不认同,是属于区域集团发展过程中的内部问题,与维护民族独立不符,排除C 项;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会淡化国家的主权界限,这是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但在现阶段不是发展区域集团就要放弃民族主义,排除D项。

41.【答案】(1)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儒、道等思想交融;颐养心性,侧重于追求精神享受;成为中国人交往沟通的媒介。

(10分) (2)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大量茶叶进口到欧洲市场;茶叶的补养功能和
保健功能被认可;美洲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糖业促进了饮茶推广;茶叶走私贸易盛行;工业革命推动。

(10分)
(3)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并应大力宣传;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大力研制新品种,尤其是中高端产品,提高制茶工艺水平;树立民族企业品牌,政府应给予足够重视与保护;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5分) 42.【答案】观点一: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

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1分)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2分)。

到了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2分)。

从经济上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这些都是前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2分)。

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2分)。

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势(2分)。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1分)
观点二: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

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1分)。

论述: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2分)。

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2分)。

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2分)。

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2分)。

文学世俗化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2分)。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1分)。

45.【答案】(1)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德才兼备,真才实学;奉公守法,接受监督;公平施政,灵活务实。

(每点2分,共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内政巩固,国家转弱为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继续,为隋唐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前三点6分,第四点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6.【答案】(1)原因: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欧洲是美国最主要的投资地;罗斯福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形势,力排众议;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使日军主力受制于中国战场,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先欧后亚”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国际主要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美国的局部利益,也反映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客观规律,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集中优势兵力,以较小代价取得欧亚两线作战的胜利,最终战胜法西斯;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导致中国抗战得不到更多的外来援助。

(9分)
47.【答案】(1)原因:为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帮助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为争取争取利益,获得列强支持与帮助;有一定的个人才能,结党官宦势力。

(6分)
(2)认识:赫德的活动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清政府腐败不堪;尽管赫德给中国带来一系列近代化元素,但国家主权应由中国掌握;迎合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加剧了对华掠夺。

(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