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下四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
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3.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4.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材料反映了
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
C.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D.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
5.以下对表1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
表 1 ——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制表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6.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7.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D.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8.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第56编,记载“如果某人伤害了一个自由人,却认为该自由人是他的奴隶,他将不被提起侵辱之诉。”由此可知,其旨在
A.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B.执行万民法简洁宗旨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D.宣扬自由人超越法律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岀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10.1927年,苏联国家收购到的粮食总量只有3亿普特,比1926年的4.28亿普特减少了30%。同样,“一五”计划实施时,我国也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形势相当严峻。上述情形均反映出当时两国
A.工业化潜在需求旺盛 B.粮食欠收形势十分严峻
C.工业化政策脱离实际 D.统购政策损害国民利益
11.1945年8月,美、英、苏三国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同质国家为由,批准波、捷、匈等国迁移境内德意志人口。到1950年,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这一难民潮
A.导致了柏林墙的修筑B.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D.加快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
12.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
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试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