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合集下载

2024年心理学培训资料

2024年心理学培训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研 究者的心理和行为数据。
02
认知心理学
Chapter
感知觉与注意
感知觉的定义与分类
阐述感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觉、知觉的定 义,以及感知觉的分类,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注意的理论与实验
介绍注意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 理论、后期选择理论等,以及通过双耳分听、视觉搜索等 实验揭示注意的工作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儿童期的教育策略
探讨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其 全面发展。
青少年期的发展与教育
01
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
介绍青少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如身体发育、性成熟
、认知能力提升等。
02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阐述青少年在社会性、情感方面的发展,如自我认同、价值观形成、亲
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
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 、活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可能 伴随自责和无助感。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维或行为 ,常导致显著的焦虑和不适。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于经历创伤性事件而导致的 一系列心理症状,如恐惧、回
避、情感麻木等。
心理治疗的方法与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人际关系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 状,适用于多种心理障碍的治疗。
2024年心理学培训资料
汇报人:XX 2024-01-21
目录
• 心理学基础知识 • 认知心理学 • 情绪与动机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01
心理学基础知识
Chapter
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
心理学的定义

基础心理学(PDF)

基础心理学(PDF)
特点:(1)着重探讨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 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2)将心理过程 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 用的过程;(3)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 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 生理心理学 代表人物:塞里、沃尔夫等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 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 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
• 听觉适应、听觉疲劳、职业性耳聋 (二)听觉器官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 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
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 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 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 公式表达即S=KlogR。S是心理量;R是物 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 的关系。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感觉分类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 和机体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定义
• 感受性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 觉能力叫感受性。
• 感觉阈限的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叫感觉阈限。
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 • 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
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 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 器活动和过程。

心理学(0031)复习资料

心理学(0031)复习资料

⼼理学(0031)复习资料第⼀章概论⼀、⼼理学的概念⼼理学是研究⼈的⾏为和⼼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的⾏为为⽬的,通过研究分析⼈的⾏为,揭⽰⼈的⼼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理学的基本性质1、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3、⼼理学诞⽣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学建⽴了世界上第⼀个⼼理学实验室,三、⼼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理学时期:1879~1920s国家:德国创始⼈:冯特代表⼈物:冯特铁钦纳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强调内省⽅法2、机能主义⼼理学时期:1890~1930s国家:美国创始⼈:詹姆斯代表⼈物:詹姆斯杜威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其他:詹姆斯提出“意识流” 学3、⾏为主义⼼理学时期:1920s~1950s国家:美国创始⼈:华⽣代表⼈物:华⽣、斯⾦纳研究对象:外显的正常⾏为其他: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4、格式塔⼼理时期:1912~1940s国家:德国创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代表⼈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其他:意识体验“整体⼤于部分之和” (完形⼼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时期:19 世纪后期国家:奥地利创始⼈:佛洛依德代表⼈物:佛洛依德研究对象:⽆意识、⼈的异常⾏为研究其他:6、⼈本主义⼼理学时期:20 世纪中期国家:美国创始⼈:马斯洛、罗杰斯代表⼈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的社会性特点其他:思辨⽅式7、认知⼼理学时期:1960s国家:瑞⼠创始⼈:代表⼈物:奈瑟《认知⼼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其他:四、⼼理学的分⽀1、⼼理学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理学⼈格与社会⼼理学发展⼼理学⼼理测量学⽣理⼼理学2、⼼理学的应⽤领域:临床与咨询⼼理学教育与学校⼼理学⼯业与组织⼼理学⼴告与消费⼼理学法律与犯罪⼼理学五、⼼理学的研究⽅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然情境下对⼈的⾏为进⾏有⽬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分析,以期发现⼼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法。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心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2022-2023(1)心理学基础-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外显的行为活动,内隐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核心),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自然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基本观点)1.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的行为都源于人的欲望和动机2.人本主义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线的需要3.认知心理学:奈瑟: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人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钠:强调心理学是纯科学,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5.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6.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反对心理学探讨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7.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勒温: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第二章感知觉感觉的种类和规律(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知觉2.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明适应和暗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在同一感受器中,不管是同时或先后所产生的各种感觉,会由于对比的作用使其差别格外明显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反之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知觉的种类(运动知觉、错觉)1.运动知觉: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人对客观事实所产生的带来有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第三章记忆记忆概述(记忆基本环节、记忆的分类)1.记忆基本环节:识记(编码),保持(存储),再现(提取)再认容易回忆难,追忆更难2.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记忆的种类: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和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遗忘(艾宾浩斯曲线、遗忘的影响因素、原因)1.遗忘的规律(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人的遗忘是不均衡的,识记之初,遗忘量最多,也最快,但到了一定时间,就开始趋于均衡,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2.遗忘的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3.遗忘的原因:退消说(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干扰说(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提取失败说青少年记忆力的提升和培养1.特点:有意识记在学习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意义识记在学习中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形式,抽象识记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持久性3.怎样培养:1)重视复习,善于复习2)运用联想,积极实践3)调节情绪,减轻疲劳4)明确目的,树立信心5)动脑动手,多实践第四章注意注意的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分类(注意的种类、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2)人的主体状态3.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判断:注意起伏不等于分心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怎样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力的方法第五章思维与想象思维的种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1.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2.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集中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景,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认知结构的限制,迁移,情绪与动机状态,个性特征创造性思维(特点、创造性的培养)1.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创造想象参与,多有灵感出现2.培养: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4)鼓励知觉思维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想象的分类: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第六章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的概述(含义、构成)1.含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弥漫性),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培养(如何培养积极情绪)培养:1)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2)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理智引导,让情绪得到适当表现第七章意志对意志行动的理解:1.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心理冲突:双趋冲突(二者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危险性都想躲避)趋避冲突(好而趋之,恶而避之)多重趋避冲突(多个目的,各有趋避)意志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培养:1.运用学习来提高意志力2.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3.坚持参加体育锻炼4.根据自身意志品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锻炼方法5.借助集体生活来提高意志力第八章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含义、种类、需要层次理论)含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种类:1.按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2.按需要对象的性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动机(动机的形成、动机分类、动机和效率的关系)1.动机的形成: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2.分类: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3.动机和效率的关系:中等动机强度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1.直接兴趣:因事物本身引人入胜而产生的兴趣2.间接兴趣:事物本身本不能引起人的兴趣,而是事物的作用或活动的结果引起人的兴趣第九章能力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1.一般能力: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是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2.特殊能力: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性别能力的差异能力测量(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智商等于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100能力的形成和培养:1.遗传因素是能力产生的物质基础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3.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第十章气质气质的定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类型及特点:1.多血质:反应灵敏,适应性强2.胆汁质:较容易形成条件反射3.粘液质:兴奋过程强于抵制过程4.抑郁质:兴奋和抵制都很弱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教育学生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我行为的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十一章性格性格、气质、能力的关系: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2.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3.优良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方面的能力弱点4.气质可以使同一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表现5.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6.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性格的类型及结构性格的测量。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pdf版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pdf版

心里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学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健康,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人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趣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在认知客观世界时。

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气质与性格优势统称为人格,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i,心理特征四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语言刺激具有特别的重压的意义.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醒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群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群体需要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目标等心理特征。

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笛卡尔还相信“天赋观念经验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外部的经验是感觉,内部的经验是反省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包括,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教育心理学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雪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归纳完整复习资料.

心理学归纳完整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本书定义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的标准:客观性(不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准确性,可检验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受自然科学影响)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德国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20s(1879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内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要素之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内省四、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2、流行时间:1890年到20世纪30s3、主要内容:心理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方法:不应局限于实验室内,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

《心理学原理》五、行为主义心理学—后天环境影响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美国受巴甫洛夫(俄国)条件学说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内容:华生的古典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是应该研究外显行为,由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刺激反应)。

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外部行为环境决定的。

4、方法:实验法六、格塔式心理学1、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德国2、流行时间: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3、主要内容:格塔式心理学研究意识体验,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着重研究人认识事物的知觉层次,提出格塔式知觉定律。

4、方法:实验法七、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利地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3、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无意识)现象,重视对异常行为的研究,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完整word版)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完整word版)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答案)-整理版(1)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自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包括三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三、选择最佳答案1.心理现象又称为C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心理规律B、精神C、心理活动D、意识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D 的科学。

A、(心理学)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心理现象3.个性心理是通过A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4.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画、日记、作文、考卷以及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的模型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称为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产品分析法D、调查法5.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控制条件,并结合自己的任务,来探求人世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 D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四、辨别正误1.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2.认识过程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五、简答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何联系?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第二章需要和动机一、名词解释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尖人脑中的反映。

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填空1.需要可根据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3.动机的功能体现在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三方面。

三、辨别是非1.一个人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完全是由其主观所决定的,与社会现实无关。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心理学PDFPDF

心理学PDFPDF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现实背景一劳力经济中的“劳力” 二资源经济时代的“要素”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4、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会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回应经济全球化授权激发革新和变革处理“临时性” 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

5、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P76、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

简单地说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

7、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社会测量学从理论上来看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它作为一种测量技术现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这种技术主要是采用填写问卷让被试者根据好感或反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把这种选择用图表示出来这样可以使人们对群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8、马克思论断的根据意义P539、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10、心理学的目标解释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11、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的对现实的动态反映心理学家把心理现象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12、意志的概念P75 13、意志过程的特征14、个性的定义个性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所形成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15、个性的特点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可变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独立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客观过程中形成人的个性个性一经形成就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影响和调节着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高等教育心理学完整资料(终极版).pdf

高等教育心理学完整资料(终极版).pdf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一、概念解释1. 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冯特在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和心理过程(情、知、意)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事一个交叉学科。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实验法: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来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4. 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5. 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教师威信是师生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师爱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6.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这一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的信念。

8. 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督以及调节的能力。

9. 元认知:认知的认知。

10.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能够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1. 学习:人与动物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及其行为潜能的变化。

12.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

14. 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15. 认知结构:以概念为节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网络结构为认知结构,又叫图式。

16. 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某一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心理学2合1完美版pdf格式

心理学2合1完美版pdf格式

08级6班同心协力制作~祝大家考试顺利~心理学资料2合1完美版第一部分绪论医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心理学史与五大主要理论、普心、社心、发心、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医患关系心理。

方法和技术:心理测验和心理评估、心理访谈技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危机干预、医心研究法思考题:心理学对医学科学的促进作用(医学模式)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及其发展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设计一个科研方案:抑郁症、肿瘤或糖尿病、肝移植的临床心理敢于治疗研究的方案例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或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以及护理、康复及预防过程中各变量间关系的学科,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身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保持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及干预方法研究如何让将心理、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心理评估、心理咨询、治疗方法与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应用于医学其他各方面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心理健康或称心理卫生:一是指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二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原则与措施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物理实验室。

此后,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

医学模式定义:指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以及对身心关系的总的特点,是某一历史时期中医学教育,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研究者思维和工作的共同指导思想。

4个阶段: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WT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基本研究方法:1、据所使用的手段可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和实验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独特的稳定的结合,就构成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P:23~24)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1.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社会历史制约性目的性:人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自觉性: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创造性:就心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而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1①人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一旦认识了事物的特性,掌握了社会的经验,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改变现实和改变世界。

②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并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进行的,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所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的类别(P:48)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所进行的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3.根据临床需要:特殊感觉: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内脏感觉二、感觉的规律(P:48~52)(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感受性:人脑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指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E与绝对阈限R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E=1/R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二)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三)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六)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七)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三、知觉的种类(P:53~56)1.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即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的知觉(1)空间知觉: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①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2②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觉。

③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知觉社会知觉效应:Ⅰ。

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在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Ⅱ。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作用: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Ⅲ。

刻板印象,或刻板化,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类人的稳固的看法Ⅳ。

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四、知觉的特性(P:57~59)(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第四章注意一、注意概述(P:69~71)(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性(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的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地朝向注意对象2.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二、注意的规律及应用(P:72~77)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概念: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②人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概念: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抗干扰的能力(1)采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培养坚强的意志,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有意后注意1.有意后注意概念: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三、注意的品质(P:77~81)注意的范围1.注意的范围的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范围因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③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具有内在联系,越为个人经验所熟悉,注意范围就越大3.研究注意范围的现实意义:扩大注意范围,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1.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它反映3的是注意的品质的时间特征。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注意的分配1.内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2.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3.注意分配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注意的转移1.注意转移的内涵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③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第五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P:82):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二、感觉记忆(P:87~88):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它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1.感觉记忆的容量2.感觉记忆的特点:①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②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③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三、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P:88~90):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四、长时记忆(P:92~96):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1.长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和视觉编码2.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双重存储系统、层次网络模型3.保持量的测量4.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①长时记忆提取的形式再认: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可以识别和确认回忆: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直接回忆:指不依赖任何中介和线索直接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信息间接回忆: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和提示线索才能达到的回忆有意回忆:指有预定的回忆目的和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无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②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对信息的组织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兴趣干扰人格差异五、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P:100)遗忘的规律: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的速度也缓慢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