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物种的保护(2)

合集下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注意:
1、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从而实现基因交流. 即: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 能保护草原,又能取 得最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 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 何时捕?捕捞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 分利用?
③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昆虫,如家白 蚁等,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的雄蜂和蜂王,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 影响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决 定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小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③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未来 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变 化的趋势
判断:下列两图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
衰退型
思考: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稳定型呢?
不一定
5、性别比例 (1)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 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生命科学导论5-生物多样性

生命科学导论5-生物多样性

万年有90万种脊椎动物灭绝;如果地球上现有1000万
(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
不同水平层次的生物多样性是相互联系、密不
可分的,上一级水平的多样性是由下一级生命实体
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由遗传的多样性导致了物
种的多样性,而物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则决定了生物
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所有层次的生物多
样性中,物种多样性是最基本的,这不仅在于物种 个体是承载各种生命现象的有机单位,而且在从微 观到宏观的多样性带谱中,物种是承前启后的关键 环节。
类对环境异质性的反映,通常用来表示群落间相似性
指数或同一地区地理区域内不同生境中生物物种的周
转率。
α-多样性
例:
1)物种丰富度指数:
D = S/N;S-物种数目,N-所有物种个体数目之总和
若研究对象为样方而不是整个群落时,D=(S-1)lgN
缺陷:
没有考虑物种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性,而现实常常是
少数物种占优势→不能完全反映群落中生物多样性
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两
万多种植物,比自然淘汰的灭绝速度快1000倍。
自然灭绝
新种形成和旧种灭绝同是进化过程的结果。在地
球上长达35亿年的生物进化历史中,一方面不断有物
种形成,另一方面不断有物种灭绝;灭绝后总有新物
种形成,如恐龙的灭绝后的天空成了鸟类的世界。
根据古化石估计,在过去的2亿年间,平均每100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人类因素
生境片断化和破碎
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 人类活动 单一化农业结构 全球变化
外来种入侵
(一) 物种的灭绝
灭绝(extinction)指一个个体、种群或物种从一个给定 的生境或生物区系消失的过程。当一个物种从整个地 球的生物区系消失则称该物种为灭绝种或绝种(extinct species) 如果一个种的个体仅是被笼养或在人工控制状态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
1.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 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 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 会越低。
3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机性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数量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6
说明: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某种昆 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 密度。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39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 况》白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 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 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 个体的分布。
老年 成年
32
③衰退型:特点种群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种群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海洋生态学 第四章

海洋生态学 第四章


ex 表示某年龄阶段( x 期)开始平均还可能活多少时间的估计值。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2、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
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
静态生命表 (特定时间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 生命表) 年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性比(sex ratio)

大多数种群倾向于保持1:1,种群性比的变化是种群自然调节的一 种方式。

鱼类 :食物保障变化→物质代谢过程改变→内分泌作用改变→性别
形成

捕捞的影响也会影响种群的性别组成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四 、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出生率与死亡率

生物学派(biotic school) 气候学派(climate school)


折衷学派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三)种群数量调节的内源性因素


自动调节学派(self-regulation school):
① 强调内源性因素,重视种群内个体间异质性对 Nhomakorabea群的作用;
② 种群密度影响自身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与迁移;
2.0 1.5 1.0 0.5 0 2 0.7 4 时 标 6 0.35 8 10 1.4 1.0 K
图 4.7
具不同时滞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所表现的种群增长动态(引自 Krebs 1978)
曲线边的数字是 r 与 T 的乘积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之海洋生态学
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自然种群数量变动

S 是稳定平衡点,X 是绝灭点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共45张ppt)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共45张ppt)

一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模式生物
获得六次诺贝尔奖的果蝇
穆勒证明了X射线能诱发 果蝇的基因突变,同时, 辐射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
利用果蝇在嗅觉方面 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 卓越成果
发现了控制生理节律 的分子机制,分离出 控制生物钟的基因。
1933年
1995年
2011年
1946年
摩尔根证明了基 因在染色体上
发现果蝇中控制 发育的基因,揭 示了发育的秘密
资料3:家蝇的价值
思考:以上三个资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哪些价值?
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水稻、玉米、小麦等可供食用, 家蝇可以为植物传粉、作为动物饲料,并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等)
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 潜在价值(红树林、野生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重要功能)。
一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包括实用意义的价值和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实用意义的价值
食用
药用
工业原料
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 文学艺术
人类的食物基本 来源于种植农作 物和养殖家畜、 家禽及海产品。
绝大多数药物 来自植物、动 物、微生物的 代谢产物。
为人类提供了 众多生产原料。
在生态旅游、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方 面具有重要价值。
生物多样性
3.关系:
遗传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生 物
决本 定质

物种多样性


形成
生态系统多样性
分子水平:DNA分子多样性 细胞水平:染色体多样性 个体水平:表现型多样性
基因突变 根
染色体变异 本 原
基因重组

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均匀分布(hyperdispersed)
•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 空间的分布呈等距 离的分布格局。 •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 原因: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间的竞争
成群分布(aggregate)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 极不均匀,呈块状或成簇、 成群分布。
2、种群统计学 • 种群密度: •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②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 连续几年的生 命表系列,我 们就能看出在 哪一时期,死 亡率对种群大 小的影响最大。
③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 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横坐标以相对年龄(即平 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以便比较不同寿命的动 物。
A:种群在接近生 理寿命之前死亡率 很低;B:每时期 死亡率基本保持不 变(期死亡 率很高,一旦固着 于合适的基底,死 亡率就很低)。
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 象、没有天敌等等条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 的指数式增长。 如浮游植物的水华期、害虫的爆发或细 菌在新培养基中的生长。
赤 潮
水 华
上述种群 的增长形式, 称为几何级数 式增长。以时 间为横坐标, 个体数为纵坐 标作图,曲线 呈“J”型,所 以指数式增长 模型又称为“J” 型增长模型。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以色列Bodenheimer,研究对象为昆虫。认为气候因 子是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反对自然种群处于稳定平 衡的概念,强调野外种群的不稳定性。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澳大利亚Nicholson,捕食、寄生和竞争对种群调节起 决定性作用。 Pitelka和Schultz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nutrient recovery hypothesis)。

第四章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园林1

第四章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园林1

果实大小 3 1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ack
物种多样性
捕 食 者 数 量 物种多样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捕 食 者 数 量
物种多样性
back
二、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度干扰假说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理由:
– 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 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 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 多样性也不高。 – 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 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5.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 (6)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 干扰反映了自然生态演替过程的一种自然现
象,对于不同的研究客体,干扰的定义是有区 别的.但干扰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尺度的各个 空间。 • 在景观尺度上,干扰往往是指能对景观格局产 生影响的突发事件,而在生态系统尺度上,对 种群或群落产生影响的突发事件就可以看作干 扰,而从物种的角度,能引起物种变异和灭绝 的事件就可以认为是较大的干扰行为。
四、岛屿与群落结构
3.岛屿群落的进化 •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迁入快; • 远离大陆的岛屿,特有种比较多, 尤其是扩散能力弱的种 • 岛屿群落有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 其原因可能是进化的历史较短, 不足以发展到群落饱和的阶段
4.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 • • 若每个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种,那么大保 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 从传播流行病而言,小保护区具有隔离疾病传播 的作用 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 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 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 传特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6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6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

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知识点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探究]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上升上升正(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第四章-6群落的物种多样性PPT课件

第四章-6群落的物种多样性PPT课件

-
69
干扰与群落的断层
• 干扰导致断层(gaps)
• 抽彩式竞争(competive lottery)提高群落多样性:
– 群落中具有许多入侵缺口和耐受缺口中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 物种
– 这些物种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他 物种再侵入。
• 断层和小演替
– 有些的物种更替有规律性,在不同时期群落的多样性是不同 的。
Pi:第i个物种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
S:物种总数
-
12
(3) Pielou均匀度指数
E H' H' Hmax lnS
• H'为香农-威纳(Shannon-Weiner)指数
S
H' (Pi)(lo2gPi) i1
-
13
练习题:
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
个体数组成如下,计算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
-
7
群落α多样性的几个简单模型
• 丰富度曲线——描述一个群落中相对丰富度和 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分别以各物种的相对丰富 度 (Pi)对各物种的丰富度排序位次(从大到小) 做曲线图。
• 群落的均匀度越高,曲线的斜率越小
-
8
E为均匀度指数
• 折棒模型 • 对数正态分布 • 几何级数分布
-
9
-
10
(1) 物种丰富度指数
群落中物种的集合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群落中物种的集合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物种面积距离机会种群大小扩散能力局域面积的物种组合面积生境适合度食物种群大小种间相互作用机会种群定居组成群落种群大小生境变化种间相互作用机会局域灭winsdominancecontrol岛屿生物学集合种群最小生存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单纯的物种保护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四个层次上全方位开展保护活动而且更重要的任务是全球性和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四篇)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四篇)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截止到____年底,我国共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____处,总面积近____万公顷,使____%的野生大熊猫个体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到近____只,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而白鳍豚同样作为我国的独有物种,____年代初有____多头,____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____年不足____头,进入____年的时候,据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而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

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

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

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

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

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

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

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

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口号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

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K/2时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 K/2 。
应用:思考讨论:从环境容纳量(K值)的角度
(1)对濒危动物如大xX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xX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 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 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量最大 。
【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每隔24 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数量(个)
请你绘制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称为“S”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在大自然中 ①食物 ②空间 ③种内斗争 ④种间竞争 ⑤天敌捕食
若λ> 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若λ<1种群 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若λ =1数量不变,为 稳定型种群。
实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迁移入新环境。
(4)曲线解读: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数量 条件:理想状态下 特点:持续增加 影响因素:N0 和λ值
横坐标:时间 纵坐标:种群增长率 特点:保持不变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条件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S型曲线
环境资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逐渐降低
有无K值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
食物不足 空间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 种群数量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期末复习总结】生态学复习题

0 绪论1、美国生态学家E. 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他的《生态学基础》与以前的不同,它以生态系统为中心,对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

泰勒生态学奖。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模型研究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10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4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12第二章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之为光周期现象。

19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是动物的光周期现象的一种。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换羽一次,少数种类换两次。

实验证明,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它使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于环境的温度变化。

20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把动物分为: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24休眠:是内温动物对冬季寒冷和食物资源减少的一种适应。

啮齿目、食虫目、异手目,高纬度温带地区。

冬眠状态:代谢率降低,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不大;环境温度过低,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随时醒觉。

北方小内温动物对寒冷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

时间异温性使动物产生日麻痹和季节性麻痹---冬眠和夏眠。

第四章 种群和物种保护(1)

第四章 种群和物种保护(1)
Extinction rates of bird species on the Channel Islands. Populations with less than 10 breeding pairs had an overall 39%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over 80 years; populations of between 10-100 pairs averaged around 10% probability of extinction, and populations of
• 自然界中,每个基因在每一世代的突变 率一般为1/1000到1/10000的范围, 这对抵消小种群遗传漂变的影响是没有 什么作用的。为了维持杂合性水平,基 因突变率需达到1/100或更大。
• 问题:维持遗传变异性需多少个体? Franklin(1980)提出,50个个体可能 是维持遗传变异性必需的最小数量。
• 对海峡群岛鸟类的长期研究也支持这一 观点,即种群的存留需要大种群的保证, 只有哪些超过100对鸟的种群有大于 90%的机会存活80年 。 • 另一方面,小种群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 许多仅有10对或更少繁殖种对的鸟类种 群,仍然明显存活了80年。
• 作为基本原则,一个濒危物种的理想保护计 划应在保护生境中尽可能大的区域内进行, 以保护尽可能多的个体。但是,执行时有一 定困难,计划者必须协调与有限资源之间的 冲突,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比如围绕 西点林枭(一种栖息在太平洋西北部原始森 林中的濒危物种)保护所产生的,是要“猫 头鹰”还是要“ 工作机会”的争论。
1. 2. 3. 4.
有效种群数量 用等位基因频率测定有效种群数量 遗传瓶颈 遗传变异性降低的后果
• 1. 有效种群数量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有效种群数量: 种群保持遗传变异需要的个体数。 • 50/500法则假定在一个由N个个体组成的种 群中所有个体的交配概率和生育后代的概率相 等。这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 营养繁殖:从生物营养体的一
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 繁殖方式;
•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即孢子,
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 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 有性生殖:通过两性细胞核
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蕨类的孢子
两种生物繁殖方式的优势
无性繁殖的优势:不经过复杂有性过程和胚胎发育阶段, 在扩展性、繁殖速度和繁殖潜力上比有性生殖更具优势。
有性繁殖的优势:有利于加强基因交流和变异,为自然 选择提供更多的素材;种子比营养繁殖体更利于散布; 种子具有坚硬的种皮,对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例子:许多蚜虫营兼性孤雌生殖。在春夏 季,它们营无性繁殖,连续数代所产生的 全是雌虫。当秋季不良气候来临时,蚜虫 产生有性世代,度过不良气候的冬季。
实例:为什么自然条件下沙地柏种群以无性更新为主?(何维明,2002)
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对种群更新的意义
野外调查发现,营养繁殖产生的定居萌生苗存活率很高。 这是因为营养繁殖的风险低于有性繁殖,提高沙地柏对 逆境的忍耐性和竞争力,因而定居和存活率远高于实生 苗。在半干旱的毛乌素沙地,营养生长对沙生克隆植物 的定居具有重要贡献 。
即使是在种子质量最好的滩地上,种子有胚率仅1.12%; 而在其它生境中沙地柏种子的有胚率更低。说明沙地柏 种子的质量非常差。而且实生苗的萌发率和存活率低。
从生存角度看,个体大的物种在异质性环境中更可能保 持它的调节功能长久不变,更容易在适宜的环境中长期 占统治地位。大的个体种间和种内竞争力强,捕食成功 率高,减少捕食者的伤害,但存在的危险率也高。
从发展角度看,个体小的物种由于寿命短,世代更新快, 从而产生更多的遗传异质性后代,增大生态适应幅度, 从而使进化速度更快。
扩散的形式: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分支情况是怎样的?按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能流、食物网和营养循环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念: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第二章生态系统1、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性质?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有哪些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2、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类型分别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⑴气候因子;⑵无机物质;⑶有机物质;生物群落,包括:⑴生产者;⑵消费者;⑶还原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种群生存力分析主要研究小种群的随机 灭绝问题。研究对象是一些对生态系统、 遗传学以及政治经济等有重大意义的物 种,包括建群种和关键种(创造构建栖 息地和增加其他种的适合度)、旗舰种 (对人类有精神、美学和经济价值)和 稀有种或濒危种。
• 6.研究的基本原理: • 根据某一物种的自然史特征参数、导致 物种灭绝的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参数以及 促使物种灭绝的随机干扰特征参数,建 立数学模型和模拟模型进行分析,用计 算机模拟种群真实动态。
• 3.目标:确定MVP(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最小可存活种群,把灭绝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 。 • 一种是种群统计学概念,即种群以一定概率存活 一定时间的最小种群大小; • 另一种为遗传学概念,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 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 4. MVP大小:关于MVP曾提出50/500法 则。短期存活的种群,有效种群大小不 得低于50;长期存活的种群其有效种群 大小应该是500。 但现在的研究认为MVP包含三个要素: • 作用于种群的各种随机效应; • 保护计划中的时间期限; • 种群存活的安全界限。 后两个问题与社会经济等关系密切。因 此,MVP的时间期限和存活概率标准是 可变的。
• 物种在自然保护区持续生存的能力通常 能利用种群生物学的方法和种群生存力 分析(PVA)数学予以预测。 • 用这些技术还能够估算最小生存种群数 量(MVP),即保存一个长期生存的种 群所需要的最少的个体数量。
一 、自然史和个体生态学
• 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及该物种 种群的状况,称物种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其学科称为个体生态学 (autecology)。 • 掌握以上问题是保护和管理某一稀有或 濒危种的关键。
• 另一种划分方法是把灭绝分为确定性灭 绝和随机灭绝。 • 如历史上的冰河时期和栖息地损失。确 定性灭绝通常由不可避免的强制性的变 化引起,就是由无法改变的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引起,它可导致许多物种灭绝; • 随机灭绝是正常的随机变化和干扰引起, 它一般不毁灭种群,但削弱种群,使种 群灭绝概率增加
• 5.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 • 外在因素。与其他种的有害相互作用(竞 争、寄生、捕食和疾病共生作用下降等)、 有害事件、生境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的有 害变化等; • 内在因素。物种的遗传特征的随机变化 以及这些特征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统计随机性,不适应的特征或行为对 种群造成的不利影响,近亲繁殖带来的 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退化,遗传漂变等。
• 种群生存力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 种群灭绝过程: • ①建立分析模型,在分析模型时,把种 群可能发生的随机因素都包含进去。 • ②模拟模型,根据某一物种的种群动态 数据,用计算机模拟该种群的灭绝过程。 • ③岛屿生物地理学分析,是用岛屿生物 地理学资料检验最小存活种群模型,主 要考虑地理隔离作用对种群生存力的影 响

种群监测方法* *种群编目 *种群抽样调查 *统计研究 *种群生存力分析(专节)
1. 种群编目(population inventory ) • 指对现有的种群数量进行清点计数。在 连续的时间间隔重复清查可确定种群数 量是否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并能发 现物种分布区的变化。 • 如:夏威夷僧海豹,种群编目证明,该 种群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头成年个体 下降到60年代末的14头。1976年美国濒 危物种法案宣布其为濒危种。有关部门 已采取保护措施。
• Berger(1990)研究美国西北部122个地 点大角羊种群存活情况,这些种群是地 理上隔离的。研究结果表明: • ①小于50个个体的种群在50年内全部灭 绝; • ②超过100个个体的种群存活70年; • ③种群快速灭绝不是由于食物短缺、恶 劣气候、捕食、种间竞争引起的。
• 种群生存力分析需要获取种群和环境的 准确参数,而这些参数的获得,依赖于 对种群进行长期系统观察并编制出生命 表。绝大多数濒危动物的种群生存力分 析研究缺乏有效资料。参数缺乏或不准 确,影响到模型结果的准确性。然而, 收集种群参数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 力和时间。编制大型长寿动物的生命表, 通常需要数年,而获取灾害对种群影响 的数据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必须长期 系统地研究目标种的种群参数和环境参 数,以保证模型结果的准确性。
• 系统压力引起的确定性灭绝和随机干扰 引起的随机性灭绝往往联合起作用,在 许多情况下,由系统压力把物种推到随 机事件很容易发生作用的种群大小范围, 再由随机干扰促使物种灭绝。
• 确定性灭绝往往无法避免,因此,种群 生存力分析一般研究随机干扰对种群的 影响。不同的种群大小对随机干扰的反 应是不同的,在没有系统压力的情况下, 大种群对随机干扰不敏感,种群不易灭 绝;而小种群对随机干扰极为敏感,种 群易灭绝。
• 2. 采集自然史信息的渠道 • 已发表的文献 图书馆索引、如生物学文 摘(BA)或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 计算机网络,参考书和参考文献。 • 未发表资料 访问自然保护区、政府渔业、 林业和野生动物管理机构、自然保护的有 关协会、自然保护的有关国际组织(ICUN、 世界自然基金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等。
• 种群监测可有效反映种群对其生存环境 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 如:长期的调查记录可帮助分辨种群长 期走向,是变大还是变小?是否由人类 或天气、其它无法预测的自然事件的干 扰引起?
• 随着政府机构和保护组织越来越关注稀 有种和濒危种的保护,监测研究正在显 著地增加。 • 如我国从1997年开始的全国野生动物资 源调查和1998年开始的全国野生植物资 源调查工作。都已结束。
• 最小生存种群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为所有保 护学家承认的数字,但对最小生存种群的数 量级认识却逐渐趋于一致。大小为10-100的种 群太小,遗传变异将快速损失,统计随机性 很快促使种群灭绝。Soule和Simberloff(1986) 认为有效种群大小在几百至几千才能达到保 护要求。Soule(1987)猜测以95%的概率存 活几百年的最小生存种群应在较低的几千比 较适合。Thomas(1990)通过种群动态研究 提出种群大小为1000能达到正常波动的种群 中期和长期存活要求,种群大小为10000能保 证种群波动极大的鸟兽中期和长期存活。
• 野外工作 • 某一物种自然史的知识常来自野外的仔 细观察。 必不可少,因为地球上被研究 的物种只是所有物种中极其微小的一部 分,而且很多物种的生态学特征由于分 布不同而有差异。唯有野外工作才能确 定一个物种的保护状况及其与生物和物 理环境间的关系。 • 如白颈长尾雉、常绿阔叶林的野外研究。
二、 种群监测
第四章 种群和物种的保护(2) 第二节 濒危种的种群生物学
• • • • •
一 自然史和个体生态学 二 种群监测 三 种群生存力分析 四 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 五 集合种群
• 问题? • 在一个自然保护区内,一个濒危种的种 群会持续生存甚至会增长吗? • 该物种会衰退,需给予特别的关注才能 使之免遭灭绝吗?
• 利用1959-1970年的种群动态数据,模拟 美国黄石公园大灰熊种群的灭绝过程, 定义为95%概率存活100年,模拟结果显 示50-90个个体能满足最小生存种群需要; • 利用1975-1982年数据模拟美国黄石公园 大灰熊种群的灭绝过程,也定义为95% 概率存活100年,结果显示最小生存种群 需要125个个体。两者的结果不同,是因 为前者未考虑遗传随机性和灾害等因素。 模拟模型和分析模型相比,更真实可靠。
2. 种群抽样调查(population survey) 使用重复抽样估计一个群落或一定区域 内某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 它适用于种 群数量很大或其分布很广的物种调查。 步骤: • 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个样地单元 • 在每一个样地单元里计算个体数量 • 根据每个单元所计算的个体数量来估计 实际种群数量。
• 不同物种因其种群特性和遗传学特征, 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受威胁程度不同, MVP不同。 • 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 对同一物种制定的MVP标准也不同。 • 不存在某个神秘的种群大小,不存在对 所有种都适用的MVP。
• 如:存活概率标准可以是50%、95%或 99%;保持遗传变异的标准是90%, 95%或更高;而存活时间可定为50年、 100年或者1 000年。 • 通常把低于100年的存活时间称为短期存 活,把100年或大于100年小于1 000年的 存活时间定为中期存活,而把1 000年以 上的存活时间称为长期存活。
• 生理学 一个个体需要多少食物、水、 矿物质和其他必需品才能维持其生存、 生长和生殖?其利用资源的效率如何? 物种对极端气候,如热、冷、风和雨的 承受能力如何? • 种群统计学 过去和目前种群大小有多 大?个体数量是稳定、增长还是下降?
• 行为学 个体行为如何使其在环境中生 存?种群中个体怎样择偶和繁育后代? 个体间以何种方式交流、合作或竞争? • 遗传学 个体间在形态和生理特征方面 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 控制?
3. 统计研究(demographic studies) • 依据已知种群中的个体来确定其出生率、 生殖率和存活率。这种研究应涉及物种 的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 • 统计研究能提供一个种群年龄结构的资 料、种群的生殖特征,还可帮助人们确 定环境承载量。
• 如华南虎,已濒临灭绝,主要分布在浙 闽赣地区。从前曾是中国境内最常见的 一种虎,由于过度捕杀及生境破坏,除 福建部分地区及其邻近地区有少量野生 个体之外,已经在野外绝迹。 • 早蜘蛛兰。9年统计研究显示,虽为多年 生,但只有一半个体存活超过两年,这 种短寿命使其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异 常脆弱;牲畜对土地的损害是导致种群 衰落的关键因素。 • 恢复对策:只在植物不开花、不结果的 时期牧羊,会使种群得以恢复。
• 1. 所需研究和了解的重要问题 • 环境 物种在何种生境类型中被发现?每种生境 的面积多大?环境时空上如何变化?环 境受灾害干扰影响的频率多高? • 分布 物种在生境中的何处被发现?一天或一 年中物种是否在生境间或不同地域间运 动迁徙?物种移居到新生境的频率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