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表格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060d06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b.png)
曙光公司推出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以下的图表展示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时间
事件
1958年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大型通用计算机119机交付使用
1965年
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交付使用
1983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
1992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242d7a6b0717fd5360cdcc1.png)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
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
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
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
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
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
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041c3cc69eae009581becdc.png)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是新技术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动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活跃因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学科之一。
计算机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战略产业。
现代计算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结果也是信息。
利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经营管理、过程控制或人工智能等各种问题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的。
这种算法是定义精确的一系列规则,它指出怎样以给定的输入信息经过有限的步骤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信息。
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计算机使用者针对待解抉的问题,事先编制程序并存入计算机内,然后利用存储程序指挥、控制计算机自动进行各种基本操作,直至获得预期的处理结果。
计算机自动工作的基础在于这种存储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础则在于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共性方法。
计算机的历史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
1642年,法国数学家帕斯卡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制成的计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
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
中国家用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家用计算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12a8f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8.png)
中国家用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的时间,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在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处理、语言设别和专家系统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家庭,出现个人电脑(PC)。
当时第四代计算机的研制还是以美国为首,中国微机的雏形是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开发成功的微型计算机长城100。
198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功能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标志着中国微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联想式汉字微型机LX-PC系统。
该系统是在IBM-PC微型计算机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自行设计的联想式汉卡和汉化操作系统构成。
在长城、联想的带动下,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电脑制造企业,如四通、方正、同创、实达等,成为带动中国电脑业发展的龙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个人电脑产业一直紧跟国际步伐。
随着联想等个人电脑企业的崛起,中国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地推出每一代集成最新技术的个人电脑。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今年来,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也成为个人电脑的两大主流。
相对与桌上电脑,这时期的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的目标是能够打破以往计算机固有的体系结构,获得更大幅度的算力提升,不少科学家将目光瞄准了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量子理论的计算机,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其独特的并行计算能力,有着攻克传统计算机无解难题的巨大潜力。
作为中国第一家研发、推广和应用量子计算机的创新公司,本源量子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及量子云等方向取得了大量突破性成果。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848a91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9.png)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我国成⽴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员已⾛过了近五⼗年艰苦奋⽃、开拓进取的历程。
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主研制到改⾰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向国防建设、为两弹⼀星做贡献到⾯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个⼜⼀个永载史册的⾥程碑。
⼀、华罗庚和我国第⼀个计算机科研⼩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
早在1947~1948年,华⽼在美国普林斯顿⾼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交往甚密。
华⽼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台存储程序的通⽤电⼦数字计算机,冯让华⽼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计算机的研制⼯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学电机系物⾊了闵乃⼤、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了中国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的电⼦计算机。
1956年春,由⽑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列为四⼤紧急措施之⼀。
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8⽉,成⽴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法专业训练班,并⾸次派出⼀批科技⼈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台电⼦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本电⼦计算机原理讲义。
⼆、第⼀代电⼦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起步于五⼗年代中期。
中国计算机 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 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6ec0c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4.png)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一、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出发,梳理出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发展(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了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华山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产业体系,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技术,如IBM和DEC等。
三、自主研发与创新(1970年代-1980年代)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阶段。
197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第一台由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华山二号”,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从引进阶段向自主研发阶段迈进。
随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如华南计算机公司的“华南一号”、中科院计算所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等。
四、计算机应用的拓展(1990年代-200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应用开始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金融、制造业、教育、医疗等。
这些应用的推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的兴起,为中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时代的崛起(21世纪)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如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六、展望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d556d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1.png)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台完全为国内用户开发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万机一号,它是一台较大型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及工程计算。
1950年,中国研制出了两台大型计算机,分别为“大学”和“国学”。
1952年,中国研制出了计算机“算盘”,它是一台中型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及工程计算。
1956年,中国推出了计算机“晶体”,它是一台微型计算机,主要用于记录,统计和分析经济数据。
20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研制出了新型的计算机,包括超级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和多媒体计算机等。
1960年,中国推出了超级计算机“简易”,它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科研工作。
1966年,中国推出了小型计算机“长江”,它是一台小型计算机,主要可用于工业自动控制,工程计算,统计分析和科学研究。
1968年,中国推出了微型计算机“紫光”,它是一台微型计算机,主要用于存储、处理和传送信息。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两篇)2024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两篇)2024](https://img.taocdn.com/s3/m/e2e1e09c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f.png)
引言: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不断突破的过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进行概述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五个关键时期,并进一步探讨中国计算机领域在这些时期内的发展。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中国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中取得的重要进展。
最后,我们将总结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正文内容:一、关键时期回顾和发展概览: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步发展和独立自主研发的时期- 小点1:中国在这个时期开始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并从苏联和其他国家引进了一些设备和技术。
- 小点2:中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计算机——103型机,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 小点3: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计算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引进引进和自主创新并重的时期- 小点1: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计算机。
- 小点2:同时,中国也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八一”系列计算机。
- 小点3:这个时期对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及高等教育和科研投入的增加。
3. 2000年代至2010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崛起- 小点1:中国计算机领域在这个时期开始加快发展,并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 小点2: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 小点3: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
4. 2010年代至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 小点1:中国计算机领域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相继成立了多个人工智能产业园。
- 小点2:大数据的应用在政府和企业中迅速推广,为计算机产业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挑战。
- 小点3: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做出的成果和贡献
![我国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做出的成果和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77433a7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e.png)
我国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做出的成果和贡献在计算机发展史上,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一直在探索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和应用。
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在计算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重要成果和贡献。
一、数字电路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探索数字电路技术。
1956年,中国在南京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开始研制数字电路模板。
这一模板的研制不仅标志着中国数字电路技术的起步,同时也为后来中国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首台计算机1958年,中国自主研制出了首台计算机——103型电子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虽然性能比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差,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后,中国计算机制造技术开始逐步成熟。
三、软件技术中国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视。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推广计算机编程技术,在短时间内培训了大批优秀软件工程师。
这些工程师在日后对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高性能计算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发高性能计算机。
1990年,中国自主研制出了大规模并行处理机——神威超级计算机,被认为是当时全球最快的计算机之一。
此后,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一直有所发展,在一些重要领域能够和国际顶尖水平媲美。
五、超级大型集成电路中国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也有跨越式发展。
2000年,中国自主研发了首颗256M DRAM存储器,标志着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进入国际前列。
此后,中国逐步摆脱对国外芯片的依赖,开始走向自主研发。
总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计算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成果和贡献不容小觑。
我们深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将继续保持为世界贡献和创新的态度,迎来未来更快更稳定的计算机技术创新、进步和未来之光。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76219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8.png)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60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
究所)建立,开始从事西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
1964年,由国
防科工委主管的“863”计算机项目组正式组建,旨在研制自主计算机。
1970年,国家计算机中心正式建立,成为当时中国计算机研究、开发的
主要机构。
1980年,中国计算机制造业开始繁荣,成熟的中型机和小型机陆续
出炉,多用途机也开始出现。
1984年,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开发的“国家号”被认定为第一台国产计算机,该机器具有良好的浮点运算性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在科学计算及运算速度方面的水平。
1990年,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进一步更新换代,中国计算机制
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此时,国营计算机企业的运营成本比以前
降低了许多,大量国产的PC机等计算机也推出市场,促进了中国计算机
产业的发展。
国家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推动了中国计算机软
件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软件产业的繁荣发展。
2000年以来。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77ea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b.png)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
首先,必须追溯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起源。
在1956年上海,朱德
和聂荣臻等科学家组成了中国的科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开发完成了第一台“电子算盘”,用于数据处理。
同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中
国机器,它可以执行1000次操作,比国外机器的速度快了20倍。
1960
年,上海电子研究所研制出了第一台原型计算机,该计算机可以执行100
次操作,是一台微机。
1956年至1970年,中国计算机研究室(CSRS)接受了中国科学院领
导的指示,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创了建设本土计算机的新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计算机研究室(CSRS)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快速计算机“深
圳一号”。
它是一台性能极佳,可以用于科学计算、图形模拟等的大型专
用计算机,它后来成为国内大型计算机的重要参考标准。
1970年至1980年,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生产力的大
幅增长,中国计算机发达国家的制造的计算机的数量和型号也开始出现明
显的增长。
在此期间,中国电子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微机“数显一号”,它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的功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和
管理者的实用计算工具,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计算机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02af24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6.png)
中国计算机历史
中国的计算机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政府开始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国内,建立了一些计算机研究机构和制造厂。
1970年代,中国计算机研究和制造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能够制造大型计算机,因此中国决定自己开发小型计算机。
1978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小型计算机——“红旗”计算机。
198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
为了进一步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政府成立了一些大型计算机研究所和制造厂。
同时,中国也在大量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立了许多计算机教育机构。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逐渐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电子商务也开始迅速崛起。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市场。
总体来说,中国的计算机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过程,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计算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样例)
![计算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样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1db3165f0e7cd18425360b.png)
目 录一、计算机发展的三次飞跃 (1)1.电子管计算机时期 (1)2.晶体管计算机时期 (1)3. 1964年以后计算机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 (1)二、计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2)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1.理论计算机学 (4)2.计算机系统结构 (4)3.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4)4.软件 (5)á基础软件 (5)á软件工程 (5)四、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6)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 (6)2.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 (6)3.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7)4.经营管理方面 (7)5.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 (7)A一、计算机发展的三次飞跃计算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计算机发展的三次飞跃计算机器件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从分立元件到集成电路以至微处理器,促使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三次飞跃。
1.电子管计算机时期在电子管计算机时期(1946~1959),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主存储器是决定计算机技术面貌的主要因素。
当时,主存储器有水银延迟线存储器、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和磁心存储器等类型,通常按此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2.晶体管计算机时期到了晶体管计算机时期(1959~1964),主存储器均采用磁心存储器,磁鼓和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辅助存储器。
不仅科学计算用计算机继续发展,而且中、小型计算机,特别是廉价的小型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
3. 1964年以后计算机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1964年以后,在集成电路发展的同时,计算机也进入了产品系列化的发展时期。
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储器的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并且开始普遍采用虚拟存储技术。
随着各种半导体只读存储器和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的迅速发展,以及微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系统中开始出现固件子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机的性能迅速提高。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8160a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1.png)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非常的丰富和独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主要时间节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从万能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起点,当时中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计算机应用也相当落后。
但由于国家的需要,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开始了计算机研究的历程。
这个时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万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通用计算能力的国家。
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1964年,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J-1成功研制并问世。
CJ-1是采用三极管等二极管组成的逻辑电路,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因此开始了。
二、20世纪70年代:启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计算机产业的滋生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地科研单位联手合作。
1970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16位计算机——“新华”16位计算机。
随后,1972年,科学家们又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微型计算机——“鲁迅一号”。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业的建立和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1980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计算机教育,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产业正式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3年,首台商用计算机——“济南计算机工作站”在山东济南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随后,1986年,中国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成功自主研制出国产计算机——“银河Ⅰ”。
四、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计算机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中国计算机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计算机产业规模逐渐壮大,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60b5e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5.png)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 计算机产业将成为全球领先 的力量之一,为推动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20XX 感谢大家倾听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几个 主要阶段
1
在这个阶段,中国计算机主要是仿制 苏联的电子管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
1958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管计 算机,但仅用于导弹试验
2
3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掌Βιβλιοθήκη 在苏 联手中,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受到
了很大的限制
1971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 晶体管计算机
20XX
1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
2
第二阶段:自主研发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
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
4
第四阶段:创新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
5
未来展望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 代,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从最初的仿制,到自主研发,再到与世 界同步的科技研究,中国计算机产业已 经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的重要力量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量进口高性能计算机 和关键部件,如CPU、内存、硬盘等
在这个阶段,中国计算机 产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重 要力量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 用创新,发展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 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跟跑 "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不仅生产自己的高性能计算 机和关键部件,而且还在人工智 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 了重要的突破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 系列和"神威"系列已经达 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bd11a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7.png)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
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其中涉及
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发明的技术成果,如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国家一号机”,被认为是第一台“完整”的中国制造的电子计算机。
从那时起,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在政府的引导下,大规模生产机器,构
建了一个大规模计算机制造企业。
第二个时期,是从90年代末开始,
计算机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也出现了。
第三个时期,是从
2000年开始,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开始兴起,而我国计算机技术也在不
断更新迭代。
到目前为止,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有400
多家国内企业在计算机硬件制造和软件应用的层面上展开竞争,企业
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另外,我国也在新一代信
息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早已被广泛运用到我国实现各大应用场景中。
总之,这些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飞速,正在迅速增长,同时也逐步领先世界。
在未来,我们应重拾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从而实现我国在计算机技术面前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可
持续增长。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bc584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4.png)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这段时间内,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经济、国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中的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一、计算机技术引进和开创(1950-1970年)在1950年代,我国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亟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因此,政府决定引进西方国家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我国首台电子计算机“103机”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紧随其后的是“104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计算机领域迅速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0年代,我国开始在自主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
1964年,我国拥有了第一台采用二进制原码和补码运算的电子计算机——“银河-I号”。
这被认为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意味着我国开始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二、计算机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和普及(1970-1990年)进入197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1974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终端型电子计算机“银河-II号”,并开始了小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
这次突破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迈入了新的阶段。
1980年代,全球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也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之中。
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大型计算机,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大型计算机“银河-3号”,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此期间,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仅仅为科研和大型企业所用的专业设备,而是进入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和科研领域。
大量的计算机培训班和计算机学校纷纷成立,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计算机技术创新和互联网时代(1990年至今)进入199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历史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在1957年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
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
此后龙芯二号问世,龙芯三号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中。
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开端: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
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
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
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
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
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
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
历程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
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上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上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
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
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
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
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
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
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主要成就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
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3年4月9日由苏州国芯、南京熊猫、中芯国际、上海宏力、上海贝岭、杭州士兰、北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1家集成电路企业机构组成的“C*Core(中国芯)产业联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谋求合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
2003年12月9日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中国芯工程”成果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星光中国芯”工程开发设计出5代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际市场上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著我国电子业务渐入法制轨道。
2004年6月21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8.061万亿次。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
电子签名自此与传统的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将促进和规范中国电子交易的发展。
2005年4月18日、“龙芯二号”正式亮相。
由中国科学研究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CPU“龙芯二号”正式亮相.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并购IBM PC。
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 全球PC业务的收购,联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约130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年销售量约14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涨。
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国Nasdaq市场挂牌交易,一日之内股价上涨354%,刷新美国股市5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的记录,百度也因此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并募集到1.09亿美元的资金,比该公司最初预计的数额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时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打造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平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