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 临床问题1脑梗死的病因学分型是什么?推荐意见:国际上应用最多的脑梗死病因学分型是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rial of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
该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其他原因性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Etiology,SOE)和不明原因性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
临床问题2脑梗死常见证候要素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推荐意见:(1)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是脑梗死常见的证候要素,其判定可参考《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2)急性期常以内风、内火、痰湿等标实为主,少数患者表现为气虚证;恢复期虚实夹杂,气虚、阴虚为本,痰湿、血瘀等为标。
血瘀证是基本证候,贯穿急性期和恢复期始终。
(3)脑梗死表现为单一证候要素者较少,多表现为二到三个证候要素组合出现。
证候诊断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
临床问题3脑梗死常见证候诊断标准是什么?推荐意见:采用《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T/CAIM 022-2021)证候诊断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问题4针对急性脑梗死出现低灌注或低血压患者,哪类中药注射液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意见:急性脑梗死出现血压偏低或低灌注患者,中医辨证多属气虚证,可应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C级证据,强推荐)临床问题5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药注射液能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意见:(1)针对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核心病机,发病早期可应用解毒通络类中药注射液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推荐使用醒脑静注射液(C 级证据,强推荐)或清开灵注射液(C级证据,弱推荐)。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为了指导医生正确处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专家和学术团体制定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整理,详细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和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
诊断的关键在于早期急救和检查,以便尽早开始治疗。
指南明确指出,快速识别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十分重要,例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力损害等,应该立即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性。
首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除了常规的头颅CT扫描,还推荐进行血管造影、头颅MRI等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范围和原因,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重点在于恢复脑血流、保护神经细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南中提到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应用。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要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
指南明确规定,可以使用静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满足一定的溶栓时间窗和其他临床条件。
此外,还提到了供氧、血压控制和液体管理等保护神经细胞的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提供高浓度氧气可以改善脑缺氧状态,降低组织坏死的风险。
控制合适的血压水平可以减少脑部损害,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低血压。
液体管理方面,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和避免脱水对预防血栓形成和缺氧十分重要。
除了治疗措施,指南还强调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指南中建议进行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社会支持等康复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功能恢复。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相关内容。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常见并发症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总之,针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指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
脑梗死诊治流程
脑梗死诊治流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分层诊治流程如下:
1.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小于4.5小时,则可以使用rt-PA静
脉溶栓治疗。
2.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在4.5到6小时之间,则可以使用尿
激酶静脉溶栓,但需要知情同意书,并观察生命体征和溶栓血管评估(如DSA、CTA、MRA等)。
3.在发病6-8小时之间,可以考虑介入室动脉溶栓或机械
取栓,但需要完善相关检查,评估并判定发病机制。
4.如果病情进展超过8小时,可能会出现水肿、癫痫、代
谢异常等症状,需要判断原因,如感染、大面积脑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小动脉闭塞或其他病因。
5.根据病因治疗对症处理,如心脏评估、抗凝、抗血小板、强化他汀降脂、降压、扩容、支架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病24小时内需要双抗21天,并谨慎降压或停止降压。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等有关。
【临床表现】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2)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4)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视力可不受累。
深穿支闭塞可导致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5)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突发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高热、昏迷、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脑梗塞治疗指南ppt
药物治疗原则
1 2
急性期治疗
尽早使用溶栓药物,如rt-PA、尿激酶等,以溶 解血栓,恢复梗死区血流。
长期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等,以预防再梗 死和改善预后。
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溶栓药物
rt-PA
一种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药物,可选择性作用于梗死区的纤 维蛋白,同时减少全身出血并发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总结词:消除狭窄
详细描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手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 内膜,消除狭窄,以改善脑部供血状况。
脑-心通络手术
总结词:疏通经络
详细描述:脑-心通络手术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疏通人体经络,改善血液循 环,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
04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益气活血法
以益气活血为主要组方原则,常用 药物有黄芪、丹参、红花、川芎等 。
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一周为疗程。
耳针
02
取脑干、枕小神经、额、颞叶等耳穴,用耳穴压豆法,每日按
压3~4次,一周为疗程。
拔罐
03
在颈项部和上背部操作,每周一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一
周为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常规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 营养脑神经等药物治疗。
西医特殊治疗
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不可 随意停用或更改药物剂量。
控制血脂
改善饮食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
物的摄入。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游泳、骑车等,有助于降低
血脂。
药物治疗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压疮预防与护理要点
定期翻身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翻身,避 免局部长时间受压。
使用气垫床
使用气垫床或软垫,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和污染 。
加强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 。
05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指南
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 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预防
关节挛缩。
肌力训练
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肌力训练计划,提高肌肉
力量和耐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 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
语言认知功能康复方法
语言训练
针对患者的失语症、构音障碍等 语言问题,进行专业的语言训练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
脑梗死临床治疗指南
目录
• 脑梗死概述 • 急性期治疗策略 • 恢复期康复治疗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脑梗死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 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 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 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
力。
认知训练
采用认知康复训练方法,如注意力 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社交技能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等方式, 提高患者的社交技能和日常生活能 力。
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心理评估与干预
社会资源整合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 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脑梗塞诊治指南
脑梗塞的诊治指南脑梗塞(Infarction of the brain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少见于儿童少年。
脑梗塞易患人群 1.有脑梗塞家族史的人;2.高血压及某些低血压病人;3.糖尿病病人;4.脑功脉硬化病病人;5.肥胖病人;6.多血质人(指红细胞增高、红细胞比积增高的人);7.高凝状态及血脂增高的病人;8.低纤溶状态(指自身溶解血栓的功能下降);9.高粘血症(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血液粘滞度增高的病人);10.大量吸烟的人(每天10支以上,超过10年);11.血栓前状态(泛指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心绞痛发作等);12.高龄。
流行病学:近30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185-219/10万,每年脑卒中发病200万人,存活的700万人,死亡120万,2/3致残或致死是发达国家的死亡数的总和。
据预测到2020年世界疾病负担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达到49%。
脑梗塞易发时段:人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一些老年人清晨一觉醒来,却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甚至完全偏瘫,或伴有不会说话等症状。
送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脑梗塞。
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动脉血压、血浆中儿茶酚胺及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1、血压波动人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
总体上说,人到夜间入睡后,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于是便成了清晨发生脑梗塞的生理病理基础。
2、血液凝固性改变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粘度,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红细胞压积以及粘度均相对增高,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
部分脑梗塞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与癫痫发作 症状相似,需进行鉴别诊断。
3
其他疾病
如脑炎、脑肿瘤等,也需要与脑梗塞进行鉴别 诊断。
脑梗塞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
01
在脑梗塞急性期,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溶栓治疗、抗血
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康复治疗
02
在脑梗塞恢复期,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
DS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检测出脑血管狭 窄、堵塞等病变情况。
实验室诊断技术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一 般情况,如有无感染、贫血等
。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 能、血糖、血脂等指标,为脑梗 塞的危险因素评估提供依据。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脑梗塞的预防 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脑梗塞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脑梗塞的概述 • 脑梗塞的诊疗流程 • 脑梗塞的诊疗技术 • 脑梗塞的预防与护理 • 脑梗塞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脑梗塞的概述
脑梗塞的定义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栓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 、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病变。
脑梗塞通常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梗塞,其中缺血性 脑梗塞较为常见。
戒烟可以降低脑梗塞发 生的风险,但饮酒过量 却可以增加脑梗塞的风 险。
肥胖和超重是脑梗塞的 危险因素,保持适当的 体重可以降低脑梗塞发 生的风险。
脑梗塞的康复训练
01
语言康复
针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02
运动康复
针对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
脑梗死诊疗规范
脑梗死诊疗规范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
通常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老年居多,风心病房颤为病因者年纪较轻,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2.起病方式: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状态起病,1~2天症状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至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3.症状:(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生的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
(2)多数患者头痛不重,但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明显者头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4.体征:(1)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优势半球者有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
(二)辅助检查1.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以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以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2.头MRI脑梗死亚急性期,梗死部位表现为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
头MRI显示病灶时间早,一般梗死3小时后即可显示病灶。
但除非怀疑有小脑、脑干梗死,一般急性脑梗死应首选CT扫描,不需做头颅MRI。
脑干、小脑梗死头颅CT由于受到后颅凹骨骼伪影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显示病灶,而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
3.其他实验室检查应寻找及确定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高粘滞状态等。
4.TCD检查可显示脑部大血管血流改变情况。
5.颈部超声可显示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及狭窄程度。
急性脑梗死溶栓诊治指南2022版
急性脑梗死溶栓诊治指南2022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022版急性脑梗死溶栓诊治指南概览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中风,是全球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变、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0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指南
随访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 查,如头颅CT、MRI等。
注意事项
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患者教育和家属支持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疾病知识普及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脑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包括病因 、症状、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 焦虑、抑郁等。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同时,家属也应给予 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大面积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 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物理惰性、心脏病等 。这些危险因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式增加大面积 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病理生理机制
血管阻塞:血管内的栓子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 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大脑组织缺血。
02 诊断和评估
临床表现和症状
头痛
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常常出 现头痛,尤其是在梗死区域的
同侧。
呕吐
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出 现呕吐症状。
意识障碍
梗死面积大、位置关键的患者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梗死部位不同,患者可能 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 语、构音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
脑梗死诊疗指南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指南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guidelin)。
文重点介绍EUSI(European Stroke Initiotive)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建议。
1、一般治疗肺功能及气道的保护较严重的通气障碍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严重的肺炎、心力衰竭、大面积的椎基底或半球梗死、半球梗死后癫持续状态等。
对于严重卒中及肺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气分析(BGA)或呼气性PCO2及经皮O2等检查。
经眼连续脉搏血氧测定法可提供治疗所需要的信息。
对于轻至中度低氧血症者,通过鼻导管供氧2~4L/min可以改善氧合作用;对于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有较高误吸危险的昏迷患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
心脏监护及血压管理继发于卒中的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在急性期可出现STT明显改变、心肌酶升高等类似心肌缺血的表现。
因此,卒中后应尽快行心电图 (ECD)检查,严重卒中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连续心电监护。
高血压的监控及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往概念认为,卒中急性期应该常规降压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很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梗死区局部脑血流(rCBF)自动调节功能缺陷,使缺血半暗带血流更依赖平均动脉压(MPA)。
血压升高是机体代偿性反应,故不主张积极降压治疗,以便维持适度的脑灌注压(CPP)。
因此,对以往有高血压史者,控制收缩压的标准为180mmHg(7 5mmHg= 1kPa),舒张压为100~105 mmHg。
反之,以往无高血压者,轻度血压升高(160~180 90~100 mmHg)是有利的,但是血压极度升高(收缩压>220 mmHg;舒张压>120 mmHg)是进行早期治疗的标准,以下几种情况应立即抗高血压治疗: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此类型脑卒中,脑CT 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 才恢复,最迟在4 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 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二、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神经影像学检查:(1)脑CT :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
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 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
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 观察到。
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
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
部分患者在缺血24h 内可出现。
(2)脑MRI:能较早期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T1和T2驰像时间延长,加权图像上T1 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2 呈高信号,脑MRI 检查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脑MRI 弥散成像能反映新的梗死病变。
MRI 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评价中占优势,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血流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较好。
(3)DSA、MRA、经颅多普勒超声:此3 项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3、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如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三、治疗方案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①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②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脑微循环,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
③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
④急性期应早用脑细胞保护治疗,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保护缺血周边半暗带的脑组织,避免病情加重。
⑤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消除致病因素,预防脑梗死再发。
⑥积极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以降低致残率。
⑦其他:发病后12h 内最好不用葡萄糖液体,可用羟乙基淀粉(706 代血浆)或林格液加叁磷腺苷(ATP)、辅酶A 及维生素C 等,避免在急性期用高糖液体加重酸中毒和脑损害。
2、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衰竭除外),除非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 及平均动脉压>130mmHg。
(2)吸氧和通气支持:对脑干卒中和大面积梗死等病情危重患者或有起到受累者,需要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3)血糖:应常规检查血糖,当超过11.1mmol/L时应立即予以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4)脑水肿:多见于大面积梗死,脑水肿长于发病后3~5天达高峰。
治疗目标是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能够在脑灌注和预防脑疝发生。
可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次静点,6-8小时1次;对心、肾功能不全患者可改用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6-8小时1次;可酌情同时应用甘油果糖250-500ml/次静点,1-2次/日;还可用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和白蛋白辅助治疗。
(5)感染:急性期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6)上消化道出血:高龄和重症患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建议常规应用静脉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对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进行冰盐水洗胃、局部应用止血药(如口服或鼻饲云南白药、凝血酶等);出血量多引起休克者,必要时需要输注新鲜全血或红细胞成分输血。
(7)发热:对中枢性发热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必要时予以人工亚冬眠。
(8)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有发生DVT和PE风险的患者可预防性药物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2次/日;对发生近端DTV、抗凝治疗症状无缓解者应给予溶栓治疗。
(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进行水电解质检测并及时加以纠正。
(10)心脏损伤:脑卒中急性期应密切观察心脏情况,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肌酶谱检查。
(11)癫痫:一般不使用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如有癫痫发作或持续状态时可给予相应处理。
脑卒中2周后如发生癫痫,应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以防复发。
3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
(1)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至少在症状发生的4~6h 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
②年龄<75 岁。
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
④脑CT 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
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 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 以内进行。
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
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
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
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
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 者,或48h 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
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
⑥6 个月内有过脑血管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的腔隙性梗死不受影响。
6 周内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创伤。
⑦治疗前血压明显增高,收缩压>24kPa(180mmHg),或者舒张压>14.66kPa(110mmHg)。
⑧其他:曾发生过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者;3 周内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或活动性肺结核者;月经期、妊娠期、产后10 天以内;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血小板数<10 万者;溶栓药物过敏者;急性、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
溶栓常用的药物:①尿激酶(UK):100万~150 万IU 加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点30分钟。
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10%的剂量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
溶栓并发症:①梗死灶继发性出血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②致命性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③溶栓后再闭塞。
(2)动脉溶栓:对大脑中动脉等大动脉闭塞引致的严重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可行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聚集:常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为行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在48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100-325mg/d,但一般不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一般认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可口服75mg/d。
不建议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缺血卒中。
(4)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5)脑保护治疗:脑保护剂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们控制型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和镁离子等,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但大多数脑保护剂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效,上缺乏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证据。
(6)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等。
对于颈动脉狭窄>70%,而神经功能缺损与之相关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行相应的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新近问世的技术,目前尚没有长期随访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故应慎重选择。
(7)外科治疗:脑梗死和颈内动脉狭窄的介入疗法,它是借助于具有高清晰、高分辨力的数字减缩造影机(DSA),在电视导向下,将小导管送至脑内病变处,进行检查、诊断及治疗。
(8)康复治疗宜早期开始,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并注意患肢体位。
①卧位:上肢应处于轻外展位,肘轻屈,肩胛处、前臂和手用枕头支托,掌心向上,使前臂保持旋后位,防止肩胛骨后撤。
下肢骨盆、臂部用枕头支托,防止下肢外旋和骨盆后坠,下肢伸肌张力高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
②患侧卧位时:患侧肩部向前伸,肘伸展,掌心向上,如果手指屈曲,肌张力高,大拇指与其他4 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
下肢稍屈曲,脚掌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
③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上肢伸直,掌心向下,手腕略微抬起。
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于康复锻炼的实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适度进行瘫痪肢体等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锻炼,即对患肢近端和远端进行按摩,帮助患肢关节做被动关节活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