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神话延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选秀节目中所看到的明星生产模式,似乎与一般明星生产模式不同。一般明星的生产与塑造过程都于幕后进行,观众甫接触的明星就已然为明星身份,素人身份被视为屏幕后、舞台下的样貌;然而,在歌唱选秀节目中的明星塑造,全程皆于摄影机前进行,观众跟随节目见证了参赛者身份转变的过程,由“素人”逐渐成为“名人”,再进而成为货真价实的“明星”身份。大多数的参赛者事实上并没有发片、依旧没有个人的音乐作品。这些没有具体音乐作品的素人明星,有些能够在各跨年晚会、商业演出中看见他们的歌唱表演,有些则得到了广告代言、主持节目等等机会。然而,也有许多参赛者,则是早已在媒体上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消息了。
歌唱选秀节目的热潮,在全球创造了无数个成功的例子。最早的歌唱选秀节目是1999年新西兰制播的《Pop stars》。隔年《Pop stars》也在澳洲开播,之后这个成功的节目型态便开始散播至世界各地,英国在《Pop stars》开播后,更陆续出现了《Soapstars》、《Pop Idol》、《The X Factor》等选秀节目。2002年美国仿效了《Pop Idol》推出了《American Idol》,2011年引进荷兰的《TheVoice》节目并且开播美国版《The X Factor》,到达新一轮高峰。
歌唱选秀节目中所看到的明星生产模式,似乎与一般明星生产模式不同。一般明星的生产与塑造过程都于幕后进行,观众甫接触的明星就已然为明星身份,素人身份被视为屏幕后、舞台下的样貌;然而,在歌唱选秀节目中的明星塑造,全程皆于摄影机前进行,观众跟随节目见证了参赛者身份转变的过程,由“素人”逐渐成为“名人”,再进而成为货真价实的“明星”身份。
在名人文化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皆曾针对名人的特点进行讨论,或为名人进行分类,以探索其本质。其中,Daniel Boorstin认为在过去,名声(fame)是伟大、成就的副产品,而如今,名声的建立基础则必须是在成就以外的东西。Boorstin认为,所谓的当代名人是指因为广为人知的名气(well-known-ness)而被大家所熟知(well-known)的人,而不是因为他们的伟大、努力或才能而出名。此外,Chris Rojek也曾将名人地位(celebrity status)划分为三种型式,分别是血统名人(ascribed celebrity)、造就名人(attributed celebrity)与成就名人(achieved celebrity)。血统名人指的是凭借身世背景而成为名人者,例如政商名流、演艺世家等背景;造就名人则往往特别被媒体密集的呈现、因为媒体的再现与公众的关注而成为名人;而成就名人,与过去英雄得到名声的原因较相似,因为拥有罕见才能或技艺而出名。
然而,随着近代媒体功能的转变,名人文化如今开始展现与过去不尽相同的面貌。当代媒体不再只是用以呈现名人形象的文化机器,而是已经开始自己制造名人了。尤其是电视产业,它开始可以发明、生产、行销并贩售自己的名人,并且不再着眼于过去的名人类型,而是从一个比之前还要大的规模中抓取、挑选素材,邀请所谓的“普通人”或“素人”参与节目演出。Graeme Turner观察这个趋势后提出,名人的发展正逐渐从菁英转移至素人,而实境电视、自白式节目、纪录片式肥皂剧,以及实境竞赛节目等节目类型的出现,更是增加了
电视产业对于素人的渴求。Holmes对此也抱持了同样的看法,认为借由实境电视的兴起,
这种以素人为大宗的名人文化正逐渐的加速中。这样的名人文化也因此促使了“素人化名人”类型的出现。当素人逐渐受到媒体、节目的渴求,素人于是能够迅速挤身名人的行列,使得当代名人中素人的比例逐渐升高,充斥着“素人化名人”。
此时,素人享受着媒体的渴求,以及观众前所未有的注视,素人的言论也从未被媒体如此踊跃、充分的呈现过。面对这股趋势,John Hartley形容这是一种媒体的“娱乐民主
化”(democratization),破坏了流行娱乐过去的菁英型式,也免除了资讯与教育的特权,并允许媒体聚焦于文化认同的建构。
由素人转变成为名人的模式,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中被重复使用,在每一届结尾时推出刚刚生产完成的一批名人,并同时接收下一批素人,如此不断循环的模式所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可取代的”名人商品,能够轻易的被下一批、或同性质节目所生产的商品所取代。
除了媒体开始渴求素人的现象之外,社会中内容多为八卦、影像等形式的通俗小报(tabloid)快速增加,媒体与观众们对于消费名人的渴求蔚为风潮。在如此背景之下,Chris Rojek提出了“小报化名人”(celetoids)这个词,为同时面临“小报文化”与“大众的转移”的当代名人定义。小报化名人是围绕大众传播与舞台真实所组织起来的文化附件,他们在某天获得媒体的关注,但可能在隔天就被遗忘。因此,当媒体开始大规模以素人取材的当下,由真人电视、真人选秀节目所塑造出来的名人,以一种取代性极高的文化商品型态,标示了历经转变过后的当代媒体名人特质。
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歌唱选秀节目,也算是真人竞赛节目类型的一种,与国外的《Pop Idol》、《American Idol》等节目相似。其运作方式也雷同,同样是征选素人参赛者至节目进行一连串的歌唱竞赛,似乎也可视为一种“大众的转移”。制作方通过征选、竞赛、营销等一连串的操作手法,经由电视媒体的重复播送与曝光,自行生产了一届又一届的名人。而后,某些实力者能成为出片歌手,而某些则如“小报化名人”般,逐渐被观众所淡忘。
与《Big Brother》、《Survivor》等真人秀相比,歌唱选秀节目除了同样具有实境电视的特点、以素人为号召对象之外,更加入了“明星”选拔的元素,企图将“明星”(stardom)的完整概念放置于舞台中央。他更认为,这样的节目结合了真人秀节目(reality TV)的视觉、美学风格,将焦点置于素人(ordinary people)或真人(real people)之上,并承诺了一种不同型式的真实性(reality),揭示了音乐产业的运作以及名人、明星的制作方式。由此可知,欲描绘出歌唱选秀节目中的素人参赛者样貌,除了审视当代名人文化之外,还必须将“明星”概念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