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合集下载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

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1.整节课的流程非常清楚,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2.利用活动角道具,和学生玩变大变小游戏,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着重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3.是通过练习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韦老师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韦老师的这节课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是一堂扎实有效而又不失快乐的数学课!。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

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

);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

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5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

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

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

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

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

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

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最新4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最新4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最新4篇】篇一:二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篇一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相识找寻四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学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验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学问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其次,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

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说明、概括,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

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视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相识。

第三,注意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学问的再相识,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让学生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

第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由相识角的形态,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起先,接着用不同的材料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探究出多种角的大小和比较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篇二:评课稿篇二依据学校教研工作支配,今日下午在老师会议室实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力,培育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

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觉学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对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

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认识角评课稿2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今天听了李美丽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李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

李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李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李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

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3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初步认识》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

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

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

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通用1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

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

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

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汇编(通用3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汇编(通用3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汇编(通用3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汇编篇1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

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

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同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3、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教师设计制作了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观察活动角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掌握难点。

值得探讨的地方:
1、学生有活动有操作,但学生活动操作后教师没有走入学生中,没有去了解学习的活动情况,教师讲授的和学生课堂情况联系不强。

2、要注重细节引导,如:学生还没见过角的样子就让他们去找,有点学生可能就不会了。

关于比三角板的角,教师要指导是比三角板上的同一个角,还是比相同形状的三角形。

第1页共1页。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摘要: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角的初步认识2.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3.课程内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测量二、课程评价1.教学方法: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2.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实物模型辅助讲解3.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动,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4.知识掌握程度: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测量部分掌握较弱三、教学建议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文: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角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测量等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采用了以实例讲解、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这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也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然而,在学习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尽管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在角的测量部分,部分学生掌握较弱。

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关注这一问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和辅导。

针对本次课程,教学建议如下: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2.针对学生掌握较弱的部分,加强练习和辅导。

教师可以在课后设置一些测量角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本次角的初步认识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仍有待提高。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唱主角。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

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

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

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

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
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

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

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

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认识角评课稿1《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

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一、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比较角的大小。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

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画角。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

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

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在市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魏芳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中,在魏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魏老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
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
唱主角。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魏老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

开始,学生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

有的边不直……,最后教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

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魏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种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魏老师让学生到教室周围去找角,学生兴致勃勃地抢着去找每一个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师穿的衣服上。

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制作角时,给的材料太多,学生为
了全部能用上,摆弄了好一会儿才制作出角。

学生在这点上花费时间较多,并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了然。

教师对于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向可否具体些,清楚些。

如就一个图钉,两根纸条,让学生制作角,这样学生会很快、很准确地制作出一个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